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水中月镜中花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7:38 体裁作文
水中月镜中花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水中月镜中花

水中月镜中花

偌大的世界里,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后却不曾相识,唯你成了我人生篇章里的一个生命符号,不知道是逗号还是句号,如果你坚持我的坚持,我坚持你的坚持,我们会好好的在结尾画上那个圆圆的圈吗? 我曾经傻傻的,傻的不是我的无知而是稚嫩,我不知世界里有那么多的诱惑,更不明白爱情里有那么多的龌龊和苦苦地等待与煎熬,有时候累了那不是真的累,因为我们还没接受更残酷的历练,也可言没有尝过那么白净的心灵被抹杀过后流下的血和泪,那滋味不仅仅是咸还有腥

题记--------李全亮

禅境深处,云水间,兰溪竹径,倾城雅韵翩跹。意念阑珊,蹙眉凝神,依稀旧影云端。眷恋水云间,袖花霓裳艳。舞动心弦,细数流年。柔情印满雨花帘。墨花染旧颜,几度如烟。遥寄绪思,花香彼岸,星路灿烂绵延。问满幕繁星,旧月何时圆?万卷青词,馨香委婉。

又值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含苞,杨柳轻摇。看山青水碧,白云柔飘,千岩万壑,水远山高。满幕诗情,涓涓浅忆,笺笺墨花随风飘。字字珠玑素指敲,沐浴春风自逍遥。静夜望苍穹,繁星漫天。一帘旧梦,涌入心海,浸染眉梢。故人远行,辗转颠簸,阻力重重路迢迢。

是谁在梦里展一卷执手的相依,醉了那颗红颜娇柔的心。木兰花开,时光安然。记忆中,余音袅袅,若影若现,零星温润的碎语。伸手去轻抚时,便可及那份温暖。遥寄心音,那份惦念,一如往昔。或许久别后惊鸿一瞥的重逢,也敌不过细水长流多年的温情。三千弱水彼端,还你一生琉璃。

醉知酒浓,醒知梦空,原来看残花凋尽也是一种痛。是谁在你的墓前,葬下了一生的诺言?红尘画卷,画得是谁的生死之恋?最后却只能守着那不变的容颜,一守就是一千年。看樱花满天,悲伤在流转,却掩不住斑驳的流年。燃尽的风华,为谁化作了彼岸花?

红尘有梦,岁月迷离,闲词愁赋难为情。吟断刹那芳华,只落得伤心一场,情殇满襟;红颜弹指老,散了芬芳,公子泪如血,痴了流年;胭脂沾染灰,葬了花魂,宝剑折卷刃,断了豪情;情有千千结,化为纸鹤,寄去谁的思念?恨有幽幽殇,化为青灯,彻悟谁的菩提?

忆旧游,最断肠,皆缘有情伤离恨,记当时门掩桃花,西窗剪烛夜语;深情款款,鼓催三更,夜半露重恨别离,惊起鸳鸯无数。疏烟淡月西风软,败叶萧萧枕情浓,红泪清歌烟沙,珠泪涟涟洗铅华。灭昏烛,登凉塌,残照月缺,剪断心上愁痕,夜无眠,泪沾衣?

一阕青词,揉进心间,寸寸锦墨,于柔媚之中,盈盈绽放,素白,吟然,婉尔,绰约了空灵的诗篇,撩拨了眉宇的轻愁,香消了落花的笔端,化成无痕的墨香,幽远绵长……风

乍起,吹皱起碧波涟涟,盈起缕缕情丝。逝水无痕,光影流年,梦语弥漫,如昔眷念,幽微殷盼。

幽谷墨兰,静坐水云间。寂寂时光里听着你的低语,徊徊婉婉。一泓温婉,纷飞指尖,轻轻然,飘飘然。那一袭倾国倾城的清影,玲珑玉婉,落花满帘,烟水轻雾。洗去红尘里的纤尘,描一幅丹青水墨,若水清寒;铺一卷古韵墨香,淡染素笺。一丝一缕,一雕一琢,尽在绵柔的古香古色之中。

水袖如练,翩然旋转,舞弄轻烟,茵茵入画。尘埃落定,洗尽铅华,谁是谁前世今生的眷念,谁又为谁袖了双手倾了天下?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铸成的一抹哀伤。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墨染翠竹,殇碎离索。红颜锁尽烟雨楼,世事漫随流水,轻弹胭脂泪你从那完美的词章中隔世走来。轻扬水袖,盈笑嫣然,花妆无暇,醉拂霓裳。若一幅水墨,浅歌而行。素云疏烟里,氤氲汉赋元曲,唐诗宋韵。青丝如墨,素颜如雪。

拈一纸繁华,落一处盈笺。翦水凝眸,墨字凝香。墨香潋滟,勾勒一笔浓重的妆红,点染一抹檀色的唇影,赏尽千枝媚色。一庭芳景,禅境深处,掩映的是如水清寒。是谁坐在菩提树下,细数着轮回一季又一季的满帘落花。柔柔的呢喃,瑟瑟的叹息,潺潺的相思。听,是谁在三千红尘中,轻轻弹奏一曲愁肠的弦音。又是谁,沉醉在烟雨红尘中,墨香袅袅的书写人间的风花雪月。一首唐诗,一阙宋词,一曲箫音,涟漪了前世今生的眷恋。

篇二:水中月 镜中花 谈那一场泡影

水中月 镜中花 谈那一场泡影

——《释梦》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3班 段菁菁 1214050323

“空手而来空手去,到头总是一场空。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叹世万空歌》

几经周折,我终于从图书馆借到了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弗洛伊德所著的《释梦》(又译《梦的解析》),待净手洁案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潜心拜读,但感觉还是似解非解,于是做了一些相关笔记,望和老师一同分享我的一些小小心得。 在这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梦者愿望的满足,而这个愿望的满足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表达的愿望也往往不是梦者自己所知的,是某种潜意识的愿望。潜意识存在于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人的本能需求与愿望多被压抑于此,它是梦的原动力。当“自我”在即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休息,即自我出于混混噩噩的状态而放松了戒备的时候,潜意识便开始活动,从而形成了梦。

梦是可解的,释梦的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解梦?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梦是可解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梦中的情形进行解析而明白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的含义是什么?它又意味着什么?如此等等。这就是千年以来人们梦想的解梦。弗洛伊德通过解析了一些他自己的梦,告诉了我们,梦是可解的。

过去千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地试图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去对梦作一番解释。这两种方法一是符号性解梦,二是密码法解梦。这两种传统的解梦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弗洛伊德没有机械的采用它们,而是结合两种方法的长处,创造了一种被称为“自由联想”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梦者想到什么说什么,越是觉得不重要的越是要说,不能有一丝隐瞒。这种解梦方法成立的前提是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大堆心理元素的堆砌物,因此梦境中的每一种元素都是有意义的,这点与密码法有些相似。只是弗洛伊德认为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梦里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没有一种万能的所谓解梦密码。

这就是弗洛伊德对于解梦的初步立场,他通过对爱玛打针一梦的分析,得出结论:梦既不是那种古老又神秘的象征,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密码,而是与梦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梦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密切相关的。也因此,解梦也要依据这个基本的特征去做,

要从梦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内心隐秘的欲望去解,其中尤以后者为核心,以《诗经》上的一句话形容就是:“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梦是愿望的达成

弗洛伊德认为,梦最基本的特点是梦是愿望的达成,即我们某些在白天达不成的愿望,往往在梦中可以得到满足。这个特点不但是梦最基本的特点,也是我们理解梦的入手之处。每当我们需要提及抑或理解梦时,脑海中所要升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个梦是要满足梦者什么愿望呢?而通过将梦看作是梦者的愿望达成,并进而去追寻这个体现在梦中的愿望,也就是我们进行解梦的第一把钥匙。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空穴来风,不是荒谬的,而完全是一种有着充分意义的精神现象。这是弗洛伊德对于梦的基本态度,也正是这一观念是他将解梦作为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种有着充分意义的精神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算是人在清醒状态下的精神活动一样,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力所产生的。

弗洛伊德举了几个关于梦是愿望的达成的例子,最典型的是喝水的梦。如果我们晚上吃了很咸的菜,那么晚上就会渴得醒过来。但在醒来之前我们往往会有类似内容的梦:我们在喝水,喝很多,爽快极了。但不久我们惊醒了,发现我们确实很渴,需要喝水。我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它是不是愿望的达成呢?当然是的,这显而易见。我们在做这样喝水的梦时,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愿望:要喝水,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生理的愿望,而我们在梦中喝水当然就是对这个愿望的达成。如果我们能用这喝水的梦来缓和渴,就可以不用醒过来而继续睡眠了。因此这关于喝水的梦其实一下子满足了我们的两个愿望:一是满足了要喝水的愿望,二是满足了想继续睡眠的愿望。有时候,我们的确因此就可以不醒来了,但也有时饮水止渴的需求确实很强烈,仅仅做梦是满足不了的,于是我们就醒过来了,要真的去喝水。

由此我也联想到上厕所的梦,我相信大家也有过这样的梦吧。我有个坏习惯,睡觉之前总要喝上一杯水,所以常常需要起夜。小时候梦见上厕所的梦时,总是我急着满大街的找厕所,找的满头大汗还是找不到,最后终于找到了,我赶忙脱了裤子就蹲下,如大闸放水一般,好畅快啊!可是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尿床了,被妈妈狠批了一顿。反复几次后,我慢慢吸取了教训,只要一梦到,就马上逼迫自己快醒来。其实这个梦也是满足了我的愿望,在维持我的睡眠的同时让我上厕所。

从上面的例子足以显示出,梦的确可以解释为愿望的达成,而且这祥的内容往往是毫不掩饰的。我们从书后会看到,几乎所有的梦都是这样或那样的愿望的达成。还有,这类梦大部分都比较简短,比那些使解梦者需要大伤脑筋去研究的复杂梦要简单得多,因此从这类简单的梦入手去学习解梦是最为合适的。

弗洛伊德还再三强调,理解梦是愿望的达成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是我们解梦最好的人门之点,而且正体现了梦最原初的特点,即最原初的梦就是一种原望的达成。因此,愿望的达成也可以看做是梦的最原初的成因、状态与性质。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愿望的达成之于梦就像食色之于人一样,对于人是“食色,性也“,即食与色是人的本性;而对于梦,愿望的达成就是其本性了。为此弗洛伊德举了许多关于儿童的梦的例子,因为在儿童的梦里最真实地体现着梦最原初的一些性质。弗洛伊德说,小孩子的梦往往是很简单的愿望达成,因此从中虽然不能对梦进行深入的探索,但却最好地证明了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

梦的改装

由于做梦的人有不少愿望是违反道德的,为了要通过梦的严格的审查,梦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而这种“改头换面”,以及梦表现出来的奇特、荒谬、不可理解是由于梦的化装作用造成的。

在对梦的分析之中,可以看到梦的显意与隐意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只有隐意才是梦的真实的含义——即梦者真实的心理意图,那么是什么将梦的真实隐意变成了大不相同的表面的显意呢?这就是梦的改装的基本含义了,可以这样说:梦的改装就是将梦的隐意加以改头换面变成梦的显意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梦比喻为一台剧,梦中所见的景象即显意就是舞台上的景象,而隐意则是这些舞台上角色的真实形象,梦的改装就是舞台后的化妆师,他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对这些角色进行化装,而且他的化妆技术相当高明。

我们可以用更普遍的方式对梦的过程进行这样的总结:一个梦的形成形成需要两个心理步骤,在第一个步骤里,梦直接就是愿望的达成,而在第二个步骤里则对这个愿望的达成加以乔装打扮,这就是梦的改装,而经过改装后的梦的显意就不一定表现为愿望的达成了。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梦的显意虽然与隐意可以是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但所有的梦——无论其显意是焦急、失望还是痛苦——的隐意都可以解释成愿望的达成。

此外,在这一节,弗洛伊德还提到了仿同作用,即是说,一个自我同化于另一个自我之中,于是第一个自我在某些方面模仿第二个自我,并像后者那样处理事务,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后者吸收到自身之中。“仿同作用”是产生歇斯底里症状极重要的一个动机,病人借此不仅能把自己本身的经验用某种症状表现出来,甚至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一些片段,而表现出各种奇奇怪怪乍看无法解释的症状。

梦的材料来源之一:最近的印象

弗洛伊德以为,梦的材料的第一个来源就是最近的印象。这个观念也是我们最容易接受的,因为我们常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日有所思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日有所通,即白天的经历。这是对于梦的材料的来源的第一个最为直白的观念。因此,当我们解梦时,往往先问做梦的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而尝试从这里开始找出解梦的第一条线索。但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这最近的印象真的只是最近印象,它实际上蕴含了双重重要的含义:一是这印象即使表面上是无关紧要的,实际上也是重要的;二是这印象即使表面上是最近的印象,实际上也可能来自遥远的过去。因此这最近的印象不过是一条链子,它能够将重要与不重要、现在与过去紧紧地连接起来,统一于梦之中。

梦尽管可能表现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真正形成梦的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是一些对于梦者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例如某种重要的经历或者某个重要事件,他们才是梦真正的起源,这用另一句更简单的话表述就是:没有内容无关紧要的梦。

梦的材料来源之二:孩提时期的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的第二个来源是孩提时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非常古老的,最远者可以到梦者才两三岁时。当然,这些孩提时的经历要成为梦的材料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在我们幼年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经历,因此很久之后还没有被我们忘记。我们平时可能根本不会记起这些经历,但倘若白天的某种经历与那些孩提时期的经验形成了某种关联,那么它就会在晚上进入我们的梦中。更具体的情形是,在这样的梦中,显梦往往是白天某些无关紧要的事件,而隐梦才是孩提时的经验。倘若要解决各样的梦,就必须对之进行自由联想,将联想深入到我们遥远的回忆中,寻找可能的答案。

它的第一个特点是这些经验往往是我们醒时所不能记忆的,只有在梦中才会重现,这就是我们做了梦还不自知,只有经过仔细分析才能知道梦来源于孩提经验。还有一些梦就是不经过解梦也可以充分的确定它就是来源于童年,这就是所谓的"经年复现的梦"。这种梦梦者孩提时期就做过,直到成年还一再出现。这些梦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梦中均体现了儿童时期的某种愿望并且能够在成年的梦中全部得以实现。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去幼儿园的前后时期,我好像没有做过梦,我一直觉得小孩

可能不会有梦,但弗洛伊德提出最早的一个梦是在一岁多,或许是我的记忆出了错吧。

梦的材料来源之三:肉体方面的来源

对于第三个来源,弗洛伊德的态度与前面两个相当不同。他首先是减持否定了某些人认为肉体的刺激是梦的主要来源的观念,然后才承认肉体的刺激的确也可能导致梦的产生,然而这样的梦对前面而言要少得多。还有,即使肉体的刺激产生了梦,梦

中的情形也不是由之单独决定的,而只是在原有的梦境之中加入了某些情节或者加入了某个愿望的满足而已。

所谓肉体的刺激可以分为三种:由外物引起的客观上存在的刺激、只能有主观觉察到的感官内在的兴奋状态以及由内脏发出的刺激,这三种刺激都可能导致梦的产生,然而这并不是说肉体的刺激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甚至于像某些人所言的乃以为刺激梦的唯一来源。事实上,肉体的刺激与梦的产生之间的牵连是相当罕见甚至勉强的。

典型的梦:裸体的梦

弗洛伊德的大致观点是:裸体的梦是来自于人类对于其孩提时代裸体经验的回忆与眷恋。

有些人梦见在陌生人面前赤身裸体或穿得很少,有时也可能并不引起梦者的尴尬羞惭。但我们目前所认为较有探讨价值的是那些使梦者因此而尴尬,而想逃避,但却发觉无法改变这窘态的梦。唯具有这些因素的赤身裸体的梦,才属于本章所谓“典型的梦”,否则其内容的核心可能又包含其他各种关系,或因人而异的特征。这种梦的要点就是“梦者因梦而感痛苦羞惭,并且急于以运动的方式遮掩其窘态,但却无能为力。”赤身露体的梦即为“暴露梦”。“暴露梦”的核心人物,往往是“梦者目前的自己”,而非童年的影像。而且由于日后种种穿衣的情境以及梦中“检查制度”的作用,以致梦中往往并非全裸,而呈现“一种衣冠不整的样子”,然后再加上“一个使他引起羞惭的旁观者”。

我也曾梦见自己在一个有着大的落地窗的房间洗澡,没拉窗帘,窗外万家灯火、车水马龙,我一开始并不感到窘迫。后来一个亲戚过来呵斥我,并上前去拉窗帘,但窗帘似乎出了问题,我感到害羞与尴尬,想过去帮忙,却发现自己动不了。这也是我的一个典型的梦了!

典型的梦:亲友之死的梦

另一系列称为“典型的梦”,其内容均为至亲的人之死,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儿女的死亡。在这儿,我们必须将这种梦分成两类:一种是梦者并不为所恸;而另一种却使梦者为此至亲之死,而深深地感伤,甚至于睡中淌泪啜泣。上述的第一种梦,其实不算是“典型的梦”。因为这种梦一旦分析下去,必可发现其实内容是暗示着另一件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某种愿望。但另外一种的梦,却使梦者确实想象到亲友的死亡,而引起悲痛的情绪。这显示出,就像内容所指的,梦者确有希冀那位亲友死亡的愿望。

弗洛伊德还提出一个有关俄狄浦斯王的逸闻,用以说明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关于这梦的说法引起很多争议,在此我也不加赘述了。

典型的梦:考试的梦

篇三:水中月 梦中花

水中月 梦中花

暮雨霏霏,惊醒梦中青年,辗转反侧,他却再也无法入眠。听着窗外凄凉的雨声,暮然回首,往事已矣,暮雨霏霏思春意,春去冬来寒心间。春风一去不知处,只恨无能苦战寒。哎!青年叹息到。

嘀嗒,嘀嗒,嘀嗒,凄凉的雨声传进了青年的耳中,却如一根根寒针,刺进了青年的心中。或许是把成功看得太重,终不敢放手一搏,机遇确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或许成功就在眼前,可是想想,又觉得那么的可笑;或许与成功失之交臂,天各一方;或许,或许只能等到心慢慢的干枯吧?!

雨越下越大,青年的心以累了,倦了。朋友的不幸遭遇,自己的无知无能,已压得他喘不过气。曾经,那敢于命运挑战,攻八荒范围,创辽阔新界。凝洪荒宇天,铸辉煌新宇的雄心壮志;那敢于天地作斗争,九天奴神,五洋擒龙。逍遥天下,唯我独尊的雄心霸志已在大雨的侵蚀下失之大半。

苍天好像以不忍心看青年的悲哀,凄凉的雨声以渐渐失去原来的声势。青年得到了喘息,疲惫的心已在夜幕中慢慢入眠。

天亮了,雨停了。青年的光明又何时可来到,雨后的伤痕,又何时可来到,雨后的伤疤,有何时可以愈合,也许,可能是或许只能等到心灵的干枯身体的麻木吧?!

青年站在窗边,遥望着那新新世界,聆听的那古天边的玄音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样意。心中不禁哀鸣,或许,或许只有这位古人才明他心意吧?!

曾经出现在青年心中的机遇,可能最后还是如雾霭般消散,而那份机遇,就成为雨后一条端急的河流,深深埋葬在青年的心中,无法泅渡。

高二:范新宇

篇四:2014深一模作文

作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60分)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请以“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

【试题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命题”型的题目。

材料选自《南方周末》专栏作

家刘瑜博士的《送你一颗子弹》,材料主体部分为一首诗,诗歌里的形象(活得像一支队伍的人)内蕴丰富,诗句进行了诠释性拓展,所以对题目“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不宜孤立地理解,而应着眼全诗,推敲字句,整体理解。

其一:“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和“一支队伍”是对比,触发我们联想思维。一个人是个体的、孤独的、力量弱小的;一支队伍是集体的,壮大的,有力量的。而诗里面,“一个人”是“一支队伍”的组建者、统驭者、领导者,这个领导千军万马的统帅是伟大的,有感召力,有组织能力和胸襟气魄的。

其二:“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

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异常复杂;心灵世界潜能巨大,能量无限。心灵世界呈现多种状态与色彩:单纯的、芜杂的;黑暗的、明亮的;愚钝的、智慧的;自大的、自卑的;温和的,冷漠的;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的;封闭的,开放的;保守的,创新的;感性的,理性的;平和的,极端的;包容的,排斥的;慈悲的,暴虐的;旷达乐观的,自怨自艾的……总之,心灵的特质,心灵的状态,心灵的弱点,精神的面貌,思想意志的活动,都构成心灵的世界。心灵可以辨别是非,可以感受万物,可以审美,可以产生意志,激发情感,可以化做行动的力量,创造奇迹。

“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实际上就是让心灵丰富完善提升壮大。“对着自己的心灵”,可以是心灵的特质优势的加强,比如,更加聪慧、独立,忠厚,睿智;可以是性格弱点的克服弥补,比如:克服狭隘、怯懦、偏执、孤僻、依附、嫉妒、极端;可以是精神意志的强化,比如:更加坚强、隐忍、进取;可以是情感特质的孕育滋养,比如,学会关爱、孝顺、感恩;可以是人格的完善:比如懂得自尊、自信、自强,包容、欣赏、奉献;可以是心灵本真的回归和坚守,比如,变得慈悲、善良,纯朴;可以是人与人的相处中的平等尊重(相对于自大歧视)、交流融合(相对于封闭);可以是一些中性性格特质在不同环境中的调适,比如,温和、敏感、追求完美等……总之,是心灵(精神意志品性思想等)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心灵”一词,某种意义上是“精神”“意志”“思想”的同义词。

还和人的天性、品性、气质、心理、情感和审美活动有关联。“心灵”一词是个有温度、有情感的词语,带有人文、审美、情感色彩。

“招兵买马”,就是针对心灵上述的特质和概念内涵展开的培养、丰富、壮大的措施与行动。通俗一点说,就是完善个体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追求事业的成功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让每个人成为一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人,有道德和灵魂的人,有精神追求和思想的人,有着较完美个性和人文修养的人。

其三:“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是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行为。在整个心灵修养加强完善过程中,“不气馁”需要有一种定力目标方向指引,需要个人作为精神支柱来支撑,不怕困难险阻,曲折反复而矢志不渝,“有召唤”是整个心灵发育过程中需要个体的发挥主导和统领作用,个体需要不断的设定目标,不断拓展领域,不断追求,不要迷失在繁琐复杂或者艰难困苦的环境里;“爱自由”既是心灵发展的本质和路径,也是心灵发育最终的目

标。完善自我,提升精神品质、追求事业的成功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就是为了获得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挣脱世俗的羁绊,物质现实和精神桎梏等种种无形有形的束缚,达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佛家的心物不二、明心见性,庄子的“逍遥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和“招兵买马”之后的“战役”性活动中一直有“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的陪伴。这是一种精神的引领与激励,其中,“爱自由”,是心灵招兵买马的出发点、目的与归宿;是方向,也是原点。

其四:结合全诗对试题的解读

“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建构积极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一个人在“组建队伍”和“指挥”队伍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有为的活法,活动的结果是这种活法的意义价值的体现。

这道试题指向明确,论域宽广(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阶段有关生命、生活、人生、精神、灵魂、思想价值的作文主题),思路多元,有限制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一道体现高考作文理念,集开放性与集中性于一体的非常好的作文题。入题容易,但要写好这道作文题也颇有难度。

【立意角度提示】

角度之一:围绕“一个人是不是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什么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哪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这三个问题追问。

1.从生命的本质和生活态度的总体角度立意。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精气神,“队伍”“招兵买马”“不气馁”

有阳刚之气,充满正能量,充满浩然之气。一个人的活法,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追求的体现。人活得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有品质,有胸襟气魄,有修养,有操守,

有生命的温度、高度与深度。

2.从“队伍”的总体内涵来立意。活得像一支队伍,总体的说就是让孤寂短暂的人生变得丰富壮大,有积极意义价值,有情感趣味追求。在人生消极散漫软弱无为迷失的时候,振作起来,从事业精神灵魂社会责任他人关系自我认识与修养兴趣爱好等各个角度充实发展自我,调动生命内在潜能,体现生命本真的存在,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围绕“招兵买马”具体内涵,哪些方面去完善充实丰富提升自己心灵,从为什么要在这些方面“招兵买马”的角度立意。

4.从“一个人”和“一支队伍”的关系立意。就一个人如何能够指挥一支队伍入手,讲一个人如何因有了队伍建设和活动而不单纯孤独渺小,因全面积极有为的追求而使得生命变得丰富有力量伟大。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水中月镜中花作文)

5.从哪些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表现“一个人”建立“队伍”领导“队伍”之意义与价值立意。

那些精神涣散、行尸走肉或者随波逐流没有认识自我调动生命潜能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人都是活得不像一支队伍的人,都是生命的浪费与贬值。

那些对社会产生危害等负面价值的人不是我们所提倡的队伍。我们的队伍是正能量的传递者,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者与创造者。

那些有人生追求、事业建树、品德修养、心灵思想丰富和不断修为的人,都活得像一支队伍。 角度之二:围绕“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一支队伍”追问。

1.“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就“兵马”内涵不同角度展开。如:学会欣赏,减少嫉妒;学会开阔胸襟,减少狭隘;学会积极主动,减少被动;学会自主,减少依赖;学会交流,减少封闭;学会包容,减少自以为是;学会树立远大目标,减少急功近利;学会精神追求,减少物质欲望,学会放下……

2.一个人在“心灵招兵买马”中发挥的领导者指挥者作用。

(1)如何招兵买马(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的心灵)。

(2)针对自己的心灵如何招兵买马(如何有针对性,针对自己的弱点和特质加强精神追求思想情感道德品质熏陶)。

(3)在招兵买马过程中总揽全局,关注初始,出发把握方向,守住本真。

3.“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强调一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的表现与作用。意志力,引领作用,个人在“招兵买马”过程中对最终目的与意义之坚守。

4.不断的组建、完善队伍的“兵马”并开展活动。在队伍活动过程中种种场场“战役”的设计,积极英勇智慧的表现,最后呈现出来的“战果”,都是活的像像一支队伍的明证。

角度之三:围绕“我们是否活得像一支队伍?为什么?”这两个问题追问。

这是从立足现实的角度,谈当代人的生活态度、生命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带有思辨性与现实意义。也可以通过反面用例来立意:“一个人”没有“一支队伍”的活动引领导致生命的孤独软弱迷茫荒凉死寂不自由,生命价值感的缺失。

不管哪个角度,一个人在心灵修养完善丰富提升、事业追求等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探索,对生活的态度要体现出来。用例中,“招兵买马”比喻词内涵———人的心灵种种追求、精神品行修养、思想的丰富、修养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审美情趣的熏陶、人性弱点的克服、人格与特质的完善、事业的追求、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等等,一定要坐实。写作中可以不出现“招兵买马”内涵,但是内容一定要涉及生活态度、生命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补充说明】

在立意的广阔性方面,个人事业的追求,尤其是艺术家、思想家在事业领域的开拓进取创新,各个领域的人士在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探索追求;对人生智慧、艺术与本质的探求,如:中和之美、人生曲与直的把握

执着与圆通、宁静淡泊与积极有为、“我是谁?”的辨证深入的思考; 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对人生的思考等等,都属于个体的心灵组建“队伍”与“招兵买马”范畴。

在论证材料的选择方面,几乎所有的名人、各个领域,各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带有人文和文化思想精神情怀的事例都可纳入符合题意的用例范畴。比如,科技方面乔布斯的禅宗,文艺方面迈克杰克逊的心灵强大过程,政治方面的曼德拉……,面对挫折,面对磨难,面对复杂的人生,面对人性的弱点,都是在拓展强化壮大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文体选择方面,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叙述来表现主题;可以写议论文,围绕某一角度阐释、论证;也可以写散文,表现心灵的如何丰富完善,一个人如何组建与指挥一支队伍,如何活得像一支队伍。

作文试题二: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试题解读】

本文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自2014年1月22日《羊城晚报》阮直的一篇文章《不对等抒情》。作文要求考生对某著名作家的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的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单纯朴素与回归心灵”“艺术与生活”等关系的理解。考生可以赞同这位著名作家的“抒情”,也可对这位作家的“抒情”提出质疑,还可以以作家的“抒情”为出发点,谈自己的见解。该试题体现了近几年高考作文有限制,也有开放度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立意角度提示】

角度之一:赞同作家的“抒情”。

1.精神大于物质,幸福和人的心灵(精神)追求有关,和物质欲望成反比。(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切入)

2.回归本真,远离欲望和物质追求,精神比物质重要,快乐幸福和物质无关。(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切入)

3.多一些艺术的真诚,用美好的眼光看待世界,持一种美好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世界,会拥有更多的幸福。(从画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切入,肯定作家眼光独到)

角度之二:不同意作家的“抒情”。

1.物质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幸福是空中楼阁,水中月,镜中花。(从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切入)

2.这种“抒情”浪漫但不现实,把“很穷但很快乐”的生活过于理想化。要认清现实、面对现实,处理浪漫和现实的关系。

角度之三:从材料强调“偏远” "大山深处”“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

这些“很穷但很快乐”画面入手,突出人类原真简单朴素纯净的可贵与美好,引领现代人们回归自然和心灵的本真。

1.回归一种素朴的生活。本真简单朴素纯净初始很美好,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生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回归的价值与意义。

2.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人和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平衡)的和谐是幸福的源泉与根本。

角度之四:从艺术和生活关系入手,谈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纯,过滤;(有美化理想浪漫的倾向)

3.艺术是对生活更本真、深入的观察与表现。(有现实主义色彩)

4.艺术的人生不等于现实的人生。艺术和生活不能划等号,对生活和艺术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应采取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

【补充说明】

这道试题在用例方面,需要联系社会现实的生活风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突出立意的时代感与现实性。

在文体选择方面,试题要求“谈谈看法”,只能写成议论文或者议论性、表现性散文,一般来讲,不能写成记叙文。(说明:这道作文,不是绝对不可以写成记叙文,因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以及寓言等文学体裁,都可以含蓄表达看法,只是与议论文表达方式不同。所以如果学生以记叙文、戏剧等文体,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应视为合乎写作要求。)

篇五:“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不是意识

“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

——兼与梁堂华老师商榷

浙江江山中学 宁慧青 324100 05708104355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在2005年7—8期上刊载了梁堂华老师的一篇文章——《“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还是意识》(以下简称“梁文”)。文章认为,“镜中花”“水中月”从形式上看是物质,从内容上看则是意识。笔者不敢苟同,特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并与梁堂华老师商榷。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区别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

“梁文”中说,“镜中花”“水中月”在中国文学语言上是代表虚无缥缈、并不真正存在的东西,并认为,“镜中花”“水中月”仅仅是个“影像”,没有真正的“花”和“月”的存在。“只有具有意识的人,在一定的情绪、情感、思维的作用下,才会对徒具形式的‘镜中花’‘水中月’大发感慨,比之为心向往之而又不可得的东西,宣泄一下情绪而已。”这从文学上来说,绝对没有问题。但是,从哲学角度来看,“影像”已经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人们并不能因为情绪、情感、思维的不同而否认它的存在。正如“梁文”中所说,只要条件具备,且它们处于合适的相对位置,“镜中花”“水中月”就会产生和存在。从中可以看出,梁老师之所以会考虑“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还是意识,就是因为他从文学角度的思考引起了思维的混乱,尤其是混淆了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

其次,让我们利用“皮影戏”与“镜中花”进行比较来说明“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所谓“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比较“镜中花”与“皮影戏”,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相同之处。

我们知道,“皮影戏”的产生与存在也依赖于三种客观存在的物质:1、道具。没有影幕前的道具,就不可能有影幕中的影像。2、影幕。没有影幕,就无处形成影像,当然也不可能有“皮影戏”。3、光。没有光,影幕前即使有道具,也无法在影幕上形成影像,自然也没有“皮影戏”。同“镜中花”的产生一样,仅具有这三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还不够形成“皮影戏”,还需要三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对位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镜中花”与“皮影戏”有相同之处,即两者均为客观存在,均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是物质。

比较“镜中花”与“皮影戏”,我们还可以看到两者的不同之处。

“梁文”中认为,从内容上看,“镜中花”是主观的意识。因为“它既没有构成花瓣、花蕊、花托所需的纤维组织、水、色彩等物质元素,更不可能散发出花的香味”。可是,能否以此否认它的物质性呢?不能,就像塑料花一样,仅“具有花的表面形式而根本不见花的内容”,但塑料花还是物质。“梁文”中还认为,“称之为‘镜中花’,这也完全是人脑的产物,即人们根据对花这种物质的认识而将它在镜中的影像称之为‘镜中花’”。虽然人脑中产生的认识(我称之为“脑中花”)是意识,但镜子中的“花”还是

客观存在,即使人们未看到,它还存在着。(附带说一下,“梁文”中还用蜜蜂、蝴蝶不会对“镜中花”产生反应作为例证,而我们却有个猴子“水中捞月”的故事,虽然无从考证,但梁老师是否真正考证过蜜蜂、蝴蝶对“镜中花”的反应呢?)

而“皮影戏”则不同。“皮影戏”的产生和存在需要借助于载体,这正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存在要借助于书籍、胶带一样,这些载体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皮影戏”中的灯影、书籍上的文字、胶带上的影像都与镜子里花的影像一样,也是客观存在,是物质形态的。但“皮影戏”的内容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本身则是人的主观意识,这是“镜中花”不曾具有的。“梁文”中所认为的“镜中花”的内容,如果是有意识的人对“镜中花”大发感慨时产生的“脑中花”,应该是意识,但此时已经不再时“镜中花”了。因此,“镜中花”不可能是意识。

所以,从产生条件和灯影(或叫影像)两个角度看,“镜中花”和“皮影戏”是相同的,均为物质,但不同的是“皮影戏”中包涵着人的主观意识,而“镜中花”却没有。

综上所述,“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