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未有天才之前阅读练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35:33 体裁作文
未有天才之前阅读练习体裁作文

篇一:语文:第6课《未有天才之前》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未有天才之前》同步练习

一、给画线字注音 厌薄( ) 譬如( ) 趋势( ) 嫩苗( ) 不肖( ) 国粹( ) 幼稚( ) 戕贼( ) 萎死( ) 寒噤( )

二、下面画线的词句和现代汉语不同,请试着说一说,并进行修改。

1.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

2.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

3.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

4.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

5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

三、课内阅读

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Al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想看好花,一定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②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③其一就是“整理国故”。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④其一是“崇拜创作”。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排斥异流,抬上国粹,哪里会有天才产生?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

⑤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

1

2

3.概括③④⑤段和前两段的关系。

4.第③段中鲁迅用“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和“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来论证。分别指出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试题答案】

一、bó pì qū nèn xiāo cuì zhì qiāng wěi jìn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1.“的”文言用法,取消句子独立性。改为“天才产生”。

2.去掉助词“着”。

3.将长育改为“生长”。

4.改为“含有很多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成分”。

5.改“刺取”为“学习”或“借鉴”;“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是被动句式,“牢笼”名词用作动词,修改为“读者却已被他所束缚了”。

三、课内阅读

1.鲁迅指出天才“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但是,后面的文章没有从正面应该怎样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论述,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进行论述。

2文就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云。

3

4显的事物论述深刻的道理。

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属于比较论证法,指出那些所谓的

篇二:现代文高三上答案

现代文梳理练习(五)第五册

《雨巷》

选自《戴望舒诗全编》,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常用象征手法表达朦胧的意境。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雨巷》想象了自己与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细雨迷蒙中相遇后又分离的过程,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 的意境之美感

虚实相生,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创造意境; 富有音乐性(反应在复沓、叠句、重章上。) 《雨巷》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创造意境。你认为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雨巷》描绘梅雨时节阴湿、寂寥而又暗香浮动的江南小巷,创造出清新、空灵而凄婉迷茫的意境。诗人用具有特定色、香的“丁香”这一意象来暗示内心情绪,把诗人的美好理想和怅惘的心情表现出来。 《荷塘月色》

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文章描写了“我”借着月光离开家庭夜游荷塘的过程,用工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恬淡优美的荷塘月色图。作者描绘荷塘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含蓄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现实社会与诗意境界、独处与群居、生活束缚与心灵自由的矛盾的复杂感情。在文中的感情可以概括为:摆脱内心烦躁,获得暂时安宁的愉悦

结构上起承转合,首尾呼应。 融情于景。

语言风格凝练明净,表现在:比喻、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丰富灵活(试举一句: ;叠词富有音韵美;用词准确生动(举一处: )。 《荷塘月色》(表述清楚,注意语言)

1、完成思考练习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妙用通感,以“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写出了若有似无、时断时续的荷花的倾向,有一种悠远柔美的意境。作者借此抒发淡淡的喜悦之情。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写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泻”字与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特点,创造出幽静朦胧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沉浸于这朦胧诗意的月光之中,心灵获得了暂时的自由。 《宽容》序言

选自《宽容》,作者房龙,荷裔美国人,学者、作家。

本文采用寓言文体说理。通过守旧老人处死漫游者,表现了:谬误与真理是不可调和的,又揭露了保守势力的顽固、冷酷、凶残和虚伪;通过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杀死漫游者的执行者的展现,说明提高人民群众觉悟和水平的重要;通过写人们觉醒后的忏悔,来揭示呼吁对创新的宽容这一主旨。

艺术手法:象征 《宽容》序言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理解文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三类形象的典型意义。

“无知山谷”是一个封建、保守、陈旧、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所在。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一切僵死的传统、法则、定律所统治的地方。“知识的小溪”象征这里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小溪“缓缓地流着”,就是说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守旧老人”象征旧的社会势力,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村民们”象征从愚昧、无知走向悔悟、寻求幸福的人。“漫游者”则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既定观念、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反叛旧世界,开辟新天地。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的死亡,是一出令人叹息的悲剧。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受到人们爱戴、敬仰和歌颂。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文中最后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为什么“不过将来”后面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你能举出发生在“过去”、“现在”的“这样的事情”吗?

文明和守旧的斗争就像这故事一样时常发生。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也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说“我们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表示这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可能发生。千百年来科学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真理与谎言、创新与守旧的斗争始终存在,如商鞅因变法而被五马分尸;“六君子”因维新而被斩杀;布鲁诺因否定“地球中心说”而遭火刑;达尔文因否定“创造论”而受嘲笑;马寅初因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而遭到迫害?? 《激流》总序

选自《巴金全集》。《激流》是巴金所著《家》《春》《秋》三部长篇小说的总名。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著作有《灭亡》《激流》三部曲,《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本文具有总括的性质,是三部小说所共同着力反映的生活内涵和特征认识的总体概括,即生活是激流,只有敢于征服、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在不停歇的探寻和行进中求获生活的真谛。

艺术手法:象征 《激流》总序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文中多次出现“生活的激流”这个短语,联系全文理解它的含义,说说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应当怎么做?

生活的激流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交相涌起,波跌浪涌。人们永远要与生活搏斗,要征服生活。只有“征服”,才能显示出人生的意义。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也可以结合其他作家作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这无疑是青年巴金的生活信念、人生宗旨和生命动力。请结合巴金及其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活中有爱恨、悲欢、苦辣,每个人都在生活中起伏、激荡,只有持着信念不断与生活搏斗,征服生活,才能显示出人生的意义。巴金以一个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用《激流三部曲》这样的作品冲破封建束缚,表达自己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社会理想。他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巴金用自己的头脑与笔杆征服生活,向着“唯一的海”奔涌而去。 《世间最美的坟墓》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文艺评论家。

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写3部)等。

本文以简约节制的文字表达深沉丰厚的情感内涵。多次对坟墓的描写,体现它的“朴素”,再现了托翁之墓,凸现托翁的伟大精神,表达崇敬之情。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 对比 《世间最美的坟墓》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如果将本文的题目译成“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你认为如何,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墓究竟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意,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不好。“美丽”就是好看,漂亮的意思,指的是外表、形式上的。而“美”则宽泛许多,可以指内在的,精神世界的美好。本文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这种美不是托尔斯泰坟墓外表的美丽,而是托尔斯泰本身朴素中蕴含绚烂,平淡中蕴含醇厚的崇高的人格境界。托尔斯泰墓的美,美在“朴素”,这种朴素正是托尔斯泰人格美的体现,所以不能改。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用了很多表示衬托程度的副词加以强调,如“最美”、“更宏伟”、“更感人”中的“最”、“更”等,但在具体描述时却似乎没有与之呼应的浓墨重彩。你觉得以下的描写是否与作者要表达的强烈情感相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世界文学的巨匠之一。这样一个伟人,完全可以在他的墓前塑像、树碑、键馆,可是,对于伟大而朴素的托尔斯泰来说,那些却显得俗气。他的墓除了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除了树木萧萧、风声飒飒外,什么都没有。举世英名与最普通坟墓之间,在一般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但瞻仰他的墓,这种反差所激荡起的人们的感情,最终却是一种更深的敬意。 《老人与海》

海明威,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写2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老人与海》。

小说的基本情节是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三天三夜(多少时间)的打鱼活动。桑提亚哥在海上几天几乎一无所获,后来终于捕到一条马林鱼,却引来一群鲨鱼围攻,经过几天几夜搏斗,桑提亚哥终于将船划回海岸,但巨大的马林鱼却只剩下一副骨架。课文节选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一段,也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作者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

艺术手法:(1)象征 (2)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3)叙述风格简约清新 《老人与海》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举一例回答:这篇小说大量描写了人物的内心独白,它有时表现为心理活动,有时表现为自言自语。试点评它们的作用。 例如:“‘鱼啊,我不应该把船划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他说,‘既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我很不好受,鱼啊。’”,这句自言自语,能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与老人“同呼吸共命运”。就人物塑造而言,则表现出老人要挑战的,不仅仅是鲨鱼,他需要战胜的还有黑夜、疲劳、孤独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还有自己信心和勇气的丧失。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小说中的桑提亚哥老人、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等,都具有较为复杂的象征意义,试作探究,并加以阐发。

坚强自信的桑提亚哥老人,象征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战胜命运的意志与力量;那条美丽硕大的马林鱼,象征人生的伟大理想与所要达到的目标;那些邪恶贪婪的鲨鱼,则象征人类所要面临、所要战胜的各种凶险与掠夺;那广阔无垠的大海,象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美丽、宽广,而又深不可测。 《未有天才之前》

本文收入鲁迅的文集《坟》。

此文于当代亦有现实意义,请分析:例如: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教育改革必须和社会同步甚至以社会改革为前提。

本文是否符合演讲稿的特点,请分析:演讲稿观点鲜明,感染力强。本文始终围绕“没有民众就没有天才”,强调青少年应该要做泥土这一观点展开,集中、鲜明。同时,文章引用生动

事例、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增强感染力。例如:??

《未有天才之前》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作者是如何批判阻碍天才产生的论调和行为的?试以“整理国故”和“恶意的批判”两段为例作具体分析。

作者先提出那种都来“整理国故”的论调,即“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树立起靶子。接着运用比喻类比论证加以否定。一是拿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可以做新马褂,来说明既要整理旧的,也要从事新的学问、新的艺术,然后指出这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这样的环境中是产生不了天才需要的土壤的,更不用说天才。二是举古董商人称赞古董但并不痛骂画家、农夫和工匠忘记祖宗的例子,再次指出人可以喜好与整理旧的东西,但不能因此贬低别的学问和本领。整段文字,破立结合,破中有立,有力地树立起自己的观点。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鲁迅的杂文不仅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而且充满着艺术性和趣味性,读来酣畅淋漓,妙趣横生。以本文为例说说鲁迅杂文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1、引用生动的事例,如本文引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的豪语。 2、具体形象的描摹,如本文描绘“批评家”的“不平”模样等。 3、精当的动词锤炼,如本文“眼光囚在一国里”、“几乎要缩进旧全套里去”等等。 4、生动贴切的比喻,如本文以“乔木”、“好花”比喻天才,“好土”比喻天才生长的环境,以“旧马褂”比喻国故、“新马褂”比喻新学问新艺术,以“嫩苗”比喻年青的作者,以“一碟子绿豆芽”比喻被扼杀的天才。 《简笔与繁笔》

作者周先慎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针对当今创作上存在着偏长的趋向和现实,特别强调要提倡简练为文,反对繁冗拖沓的不良文风,有很强的针对性。

艺术手法:篇幅短小,议论集中,行文自由,语言精辟,充满辩证法。

《简笔与繁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本文的第一段分几个层次,它又是怎样领起全文的? 第1段可分六层:第一层为第1句,提出常见的观点。第二层为第2、3句,进行简单的辨析。第三层为第4句,说简笔有优劣之分。第四层为第5—7句,说繁笔的好处。第五层为第8、9句,说大师们善于适时地发挥繁简的妙处。第六层为第10句,总结观点。

以下的部分,紧紧照应首段的层次:第2段,列举善用繁笔的范例;第3、4段,列举善用繁笔的范例,其中区别了繁笔与啰嗦;第5段,引用名言论述怎样才能做到繁简适当;第6段,提出当前创作中欠洗炼的弊端;第7段,提出结论。

篇三:2008--2014上海高考语文探究题汇编

2008--2014上海高考语文探究题汇编

[2008上海高考]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5分)

答案:5分。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 (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1分)

细解:考查的能力点是“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明白筛选的对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特别要注意“文化底色”一词,它不仅包括“中国元素”,还包括“哲学思想、理想憧憬”等内容。但是可能会有学生因为对这个词理解不到位而概括不全面。——这提示我们,语文的备考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语文素养,需要有深度的阅读。然后是筛选范围:全文。最后是整合:概述。还有字数限制:80字左右。这道题目较之之前年份的“写内容摘要”等要容易一些。

[2009上海语文春招]

手工是一种遗产 冯骥才

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 字)。(5分)

“ ”,机器说道。

“ ”,手工说,“ ”。

细解:我对这道题目的考查目标是这样看的:从填空所需要的材料来看,它应该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从拓展这个角度来看,它属于表达方式的转换,由说明性语言转换为对话描写;从呈现的文本样式来看,应该属于“卡通文本”——拟人的、轻松的、“变形金刚”体。

解答这种题目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将“机器”“手工”的特点理出来,再转换表达方式,用对话的口吻写出来。

答案:(5分)要点:

机器特点:千篇一律;通过档案资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

手工特点:注入个性(不会重复,无法复制);口传心授、绝技单传;感性和悟性、给人怀旧的人文温馨感受。

给分要点:机器特点2分,手工特点2分;对话形式1分

[2009上海高考]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3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答案:(3分)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细解:理解了文意,懂得什么是“通人”,再熟悉课文就可以正确回答。

跟鲁迅有关的高中课文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药》评点(原作 鲁迅 评点 吴中杰)、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拿来主义(鲁迅)、未有天才之前(鲁迅)、阿Q正传(节选)(鲁迅)

跟朱光潜有关的高中课文有:漫谈说理文(朱光潜)、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朱光潜)

跟马克思有关的高中课文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跟爱因斯坦有关的高中课文有:爱因斯坦与艺术(赵鑫珊)

[201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

留存工业文明的记忆

5.作者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你对此有何评价?(4分)

答案:(4分)在上海城市正处于重新发展时提出,有现实意义;在许多城市旧产业建筑面临被拆的背景下提出,有普遍意义;认识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完成,有长远意义。

细解:这是一道评价题。“评价”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对象,一是标准,一是论据。就这个题目而言,评价的对象是作者结尾提出的呼吁——“希望一代代人努力保存好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记忆”,这很明确,接下来就是建立标准。应该以什么为标准,其实就是评价视角的问题。一般而言,评价一种呼吁,主要看其提出的背景,看其针对性,即在什么时间针对什么而言,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来。具体到这篇文章,阅读文本可知,它是在“上海城市正处于重新发展时提出”,而且“许多城市旧产业建筑面临被拆”,所以现实针对性很强,很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另外,作者提出这个期望时是冷静的,所用的句式是“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做不好,也将努力帮助下一代的年轻人做好它”,也就是说认识到不可能一蹴而就,隐含着一代代都要重视的意思,这就具有了长远意义。

[2010年上海市秋季高考

天目山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不超过60字)(3分)

细解: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

6.结合文中信息,对第⑥段画线句的两种意见,选一种加以简评(不超过80字)(4分) 答案:(4分)可以有限度地利用。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利用包括荒原在内的一切资源,但应该有限度,否则将导致人类对荒原资源的无尽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要绝对保持原状。因为迄今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屈指可数,而荒原的魅力又是不可替代的。如果开发,势将一发不可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以上正反简评均可。理由1分,文中信息2分,语言1分。)

细解:这是一种新的题型,是《考试说明》中“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这一考点命题形式的探索。应该说较为妥当:从答案要求来看,既强调了“理由”,又强调了“文中信息”;既有对文本的尊重,又考察了考生固有见识;既避免了脱离文本的随意拓展,又避免了死守文本、过于封闭的弊端。考生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简评”类题目的答题规范,即要有“评价”;虽然是“简评”,但也要有是非对错、高下优劣的评定,且要给出理由。因是两个观点选评一个,而这两个观点又是对立的,赞同一个也就相当于反对另一个,所以虽说“以上正反简评均可”,但答案只是给出了“赞同”的理由。“理由”由考生自己组织,强调尽量从文本中寻找证据,还可以从自己课外掌握的材料中寻找予以补充,像答案里“否则将导致人类对荒原资源的无尽掠夺,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如果开发,势将一发不可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句就是文本中所没有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目的解答相当于一个小论文,所以也要有一定的论证,从命题者所提供的答案来看,主要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这恐怕也需要反复训练。此外,还有注意字数限制,即对精炼的强调。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家园城市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答案:(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

细解:考点:根据作品内容,通过推断和想象,作适当拓展。多年以后,又一次出现“现实结合文本”的考查形式,即所谓的向外拓展(与教材挂钩的称之为“向内拓展”)。这种题目曾经一度是上海卷的亮点,后因其区分度低,不能体现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从试卷中消失。今年再次出现,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到底什么是语文?如果强调语文的工具性,那么这类题目虽然也能考查一些分析能力,但学生答题所需的知识、能力区别主要还在于对现实生活(如上海世博会)的关注程度、范围。这些东西,被称为是非语文的东西。就本题来说也是这样:我为什么必须熟悉上海世博会?它是语文学习

必须掌握的内容吗?如果不是,那么我怎么保证一定能够回答?

另外,题干本身可能有所误导:“多方面体现??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是否意味着,试举某一例时,也得“多方面体现??要素”?但是,从答案来看,只要所举之例能体现“家园城市”的某一个要素就可以了。可见,这里的“多方面”有歧义,或指世博会的“多方面”,或指“家园城市”的“多方面”。从答案来看,似指前者,命题时,应注意避免歧义。

解答该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能筛选出“家园城市”的要素,即特征;一是要能熟悉上海世博会;一是要知道什么是“阐述”。阐述,即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建立联系,这里当然就是在上海世博会的某一特点与“家园城市”某一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如“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即是上海世博会的某一方面,“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即是阐述,可见,一定要分析到“什么特点体现了哪一要素”。

这道题目对阅卷教师的知识面也是个考验:怎么保证每位阅卷教师都熟悉世博会?如果不能,怎么判定学生的答案是否阐述正确?如果不能,大概文从字顺就可以了,那么,考查拓展的意图就会落空,作为考题,它的信度、效度就值得推敲了。

又见鹭鸶

12.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

答案:(4分)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第3要点1分。)

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结尾不管玩什么花样,都是为了结束全文的。所以,考虑问题,首先是两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上结,一是点明(或暗示)主旨。这里同样如此。从内容上结,用《蒹葭》诗句中的这种追寻形容自己寻觅鹭鸶的过程;从主旨上结,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共处、天然和谐的向往、追求。其次,引用古诗进入现代散文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这一点学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等课都应有所接触。

这是一道新题型。之前多考结尾的作用,这里既考其作用,又考其艺术。结尾的艺术有很多,有直抒胸臆的,如《想北平》等;有含蓄蕴藉的,如《项脊轩志》等。像本文这样以“引用”来结尾,课外的文本很常见,甚至部分学生的作文也常用此技巧,我们教材中的散文到并不多见。这样对考生来说,就有了些难度。

另外,答好这道题目还取决于对《蒹葭》首段及全诗意蕴的了解,即考查你是否可以有效调用教材里经典文本的内容,去年是《饮酒》,今年是《蒹葭》。这类题目也有局限,第一必须是经典,即其意象、意境、意蕴被作为典故为后代作家引用;第二必须是教材里要求背诵的篇目,至少是需要深入掌握其内容的“基本篇目”。这样算来,数量就不多了。

[2012年上海市高校春考]

我的邻居吴冠中

12.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答案:答案示例:“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细解:这里包含两个考点:一是句子的含义,一是句子的作用。“邻居”: 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邻居”本身也意味着吴先生的平易近人,“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而作用,作为标题,提示了写作视角,揭示了写作内容,如“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本文也是如此,“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

众人物之外的一面”。

[2012年上海秋季高考]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分析。(4分)

答案:评分标准:评价1分,分析3分。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细解:考点:“2.3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首要的还是要理解题意:“冬阳”为什么出现在标题中?答好这道题目,必须得对散文的特征有所了解,如果比较散文、诗歌、小说三者构成要素的不同,我们会发现:散文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情境,诗歌是意象,小说靠的是情节。所以,散文,特别是现当代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情境、氛围的营造。“冬阳”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有助于情境、情景、氛围、意蕴的营造的。甚至一些小说,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新安游记》对月亮的描写等等,都是这样,离不开寥寥数笔的景物描写。还有鲁迅的许多散文也是如此,只是我们课本里所选的现当代散文类型单一,感情直接流露的多,含蓄蕴藉的少,学生做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这是解答这道题目主要的思考角度。其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一定是与全文的内容、形式有关系的;就散文来说,主要跟情境、主旨、线索、题材、语言风格等有关。就本文的题目来说,“童年”是回忆的主体内容,“骆驼队伍”是中心事件,也是全文线索,而“冬阳”除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之外,主要的就是“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 同时也以“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当然,叙事散文(特别是回忆性散文)中出现某些“物象”、“景象”,除了营造某种情境,烘托某种氛围,奠定某种基调外,常常还具有象征意味,如《合欢树》,这需要注意区别。估计会有考生会从象征这一角度回答,比如“象征着童年生活的美好”之类,就有些牵强了。其实,区别是不是用了象征很简单:是不是中心意象,是不是表征着某种情思与哲理?另外,还请注意答题格式,先要总说,再分说,即“评价1分,分析3分”。我们常常会少了总说的那句话,也就因此会少得这一分。

[2013年秋季高考]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12.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6分)

答案:(6分)答案示例: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细解:考点: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这里需要鉴赏的是精彩结尾的妙处(“最后一段颇具匠心”)。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考点与“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不同,也就是说,仅仅从结尾的作用角度来应答,恐怕还是不够的,这里的要求是“鉴赏”,还需要上升到艺术效果、艺术价值的层面,即是否更有利于结构优化、主旨表达。从结构上看,“无信仰者”、“追随者”呼应开头,学生应该都可以看出来,其价值就是使得文章更严谨,更圆和。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有两层转折:无信仰者,但被深深地吸引了;虽然被吸引,但没有变成追随者。这里的“无信仰者”、“追随者”是什么意思?(“无信仰者”,不是盲目的崇拜者;“追随者”,崇拜者,放弃自己思想、主张的人)作者这样表达说明了什么?(说明对惠特曼是真诚平等的态度)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回答完这些问题,正确答案自然就有了。第一重转折:“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第二重转折:强调采访后“我”仍然“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刻画形象),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主旨表达)是一致的。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6.根据第③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答案:(5分)答案示例:多家媒体及众多市民为该报道提供了来源,来源较可靠。报道中含有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而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原因无法报道,所以仍可视为完整。随报刊发的照片是报道者的证据,这些照片的真实性有待检验。这则新闻在报道过程中突出了某品牌手机的拍摄功能,有植入广告的嫌疑。评分说明: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评分,一个方面1分;考生答案的组织和表达是否清晰准确、逻辑严密1分。四个方面的分析中,报道的两个来源及报道中植入广告的意图为两个明确的得分点。关于报道的完整性和证据及来源的判断与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测量目标:Ⅱ.12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细解:这是一个拓展题。使用文中提供的工具分析具体的新闻素材。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能否真正读懂原文,也就是说,是不是真正掌握这一分析工具,否则如何迁移?其次是读懂这一段新闻素材。所以,真正考查的还是理解能力。就前者而言,诸如“确切”、“可靠”、“完整”、“证据”、“意图”等词语,貌似易懂,其实可能被自己粗心忽略。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些词语,再来看所提供的新闻素材,我们就可以分析了。⑴从来源的角度,有两个,一个是多家媒体的报道,一个是目击者的照片,对此,我们如何评价?确切吗?可靠吗?就看你的标准定得高不高了。⑵从报道的完整性上分析,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等有,最核心的当然还是分析人物,即目击者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即使存在,能否构成证人,就是评价的空间。⑶证据,当然就是照片,这些照片是否真实?即使真实能否成为证据?⑷分析意图,为什么将这部手机介绍得那么清楚,而且在这么段的文字里强调了其功能的卓越?是为了显示证据的确凿吗?还是别有所图?以上这些就是这个素材的分析空间,我们在解题时给出自己的分析或结论就可以了。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

提示:许多同学苦于在语文考场上阅读与赏析部分扣分太多,而在写作文时往往又出现临场发挥不佳的情况。上海远东学校李慧洁老师将数十年教学经验编写成简练上口的答题歌谣——可“覆盖”语文试题中大部分内容(题型),希望对即将走向考场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阅读、赏析”概念(初、高中均可用)

1、“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

有无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文找。

人、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小瞧:开宗明义引话题,文章感情定基调;

有无伏笔要留心,读到后面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气氛很重要。

3、“中间”是过渡,上下(承上启下)有关照;呼应开头或题目,层层深入有高招。

疏通文意找观点(关键词、中心句、中心段等),人物描写正(面)、侧(面)瞧。

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论证等)集于此,两种论据(事实、道理)要记牢。写人、叙事讲细节,形象、过程都重要。

看清“题干”莫慌张,“指代”内容前后(文章中的“有效空间”)找。倘若还有其它项,根据情况另支招。

4、分析“结尾”有门道,以下字句要记牢:卒章会显志(主旨),篇末需点题(标题);情感主题可

深化(升华),首尾呼应有深意;

统摄全篇(有时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字节俭,当心文末双关语。

5、“表达方式”属写作,阅读分析用得着: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法记得

牢。

6、“修辞手法(辞格)”最简单,答题也是得分点:比喻、拟人和排比,对偶、对比加三反(反问、反复、反语),设问、互文与夸张,另有呼告和双关。

篇四:大兴区2015-2016上期末初三语文试题

大兴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初三语文

一、基础?运用(共27分)

1. 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完成第(1)~(2)题。(共3分)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结体遒劲,字体婀娜妩媚。 B. 笔画粗细一致,饱满圆润。 C. 结体奇崛变化,有龙蛇飞舞之势。 D.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笔墨浓淡适宜。

(2)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厚德载物”4个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1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共4分)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 ;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内容。 .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宁高勿低 (níng) “贯”字的笔顺第一笔是“竖折” .B.宁高勿低 (níng) “贯”字的笔顺第一笔是“竖” .C.宁高勿低 (nìng) “贯”字的笔顺第一笔是“竖” .D.宁高勿低 (nìng) “贯”字的笔顺第一笔是“竖折” .

(2)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运笔中锋铺毫 ②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 ③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3. 公共场所,我们常看到一些有情趣的提示语,但有些提示语用字却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书写要求。如居民区里“不要居高淋下,爱邻就是爱己”中“淋”字就不符合成语“居高临下”的规范书写要求。下列提示语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一项是(2分) ...

A.孩子学习需宁静,四邻休息需寂静——少安毋噪。(居民区) B.别因有意思就有意撕。(图书馆) C.天地粮心,惜食莫蚀。(食堂) D.痰纸一挥间,风度尽逝矣!(公共场所)

4.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是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下面这副对联为北京孔庙大成殿楹联,是康熙皇帝为曲阜孔庙大成殿所撰,由乾隆皇帝书写。在横线上依次填写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2分)

上联:气备 与 鬼神合其德; 下联:教垂 继 文武作之师。 A.四时 天地日月 万世 尧舜禹汤 B.四时 尧舜禹汤 万世 天地日月 C.万世 尧舜禹汤 四时 天地日月 D.万世 天地日月 四时 尧舜禹汤

5. 成语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列成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一项是(2分)

A.鼠目寸光 星罗棋布 气焰嚣张 B.意气风发 安之若素 不毛之地 C.芸芸众生 珠烁晶莹 坚持不懈 D.置若罔闻 声名狼藉 相得益彰

6.下面语段出自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根据课文语境,在【甲】【乙】【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甲】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乙】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A.【甲】逗号 【乙】逗号 【丙】分号 B.【甲】冒号 【乙】冒号 【丙】分号 C.【甲】冒号 【乙】逗号 【丙】逗号 D.【甲】逗号 【乙】分号 【丙】逗号

7.学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请你从《风筝》《未有天才之前》《?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孔乙己》中选择一篇,仿照示例,写一句话。(2分)

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孔乙己》) 答:

8.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2)小题。(共4分)

(1)第4幅图中的“某一仪表”指的是现代汽车上安装的( )。 A.车速表 B.燃油表 C.里程表 D.发动机转速表

(2)根据连环画提供的信息,请你推测郭沫若题词的主要内容。 答: 9.默写(共6分)

(1)蒹葭采采, 。 (《诗经 蒹葭》) (2)塞下秋来风景异, 。 (范仲淹《渔家傲》) (3) ,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4)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5)《岳阳楼记》这篇流传千古的散文之中,既赞美滕子京政绩,又交代了重修岳阳楼背景的句子是 , 。(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10~12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乙】(赵惠文王)遂与秦王(即秦昭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奏:献。有的版本?奏?作?奉?。缻(fǒu):盛酒的瓦器,同?缶?。 ②进:进献。 ③叱:喝骂。 ④靡:倒退,溃退。 ⑤怿(yì):快乐,高兴。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臣未尝闻也 尝: .(2)相如张目叱之 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休祲降于天 翻译: (2)秦御史前书曰 翻译:

12.行动是(2) ;【乙】文中秦王“不肯击缻”时,蔺相如采取的行动是(3) 。他们的英勇行为收到的相同效果是(4) 。(4分)

13.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3)题。(共4分)

足以证明其罪恶阴谋和丑恶行径。

(2)连环画中记者“陈静”的哥哥就是《挺进报》印刷者 。 (3)第9幅图中那个军官模样的人“在徐鹏飞耳边叽咕”的事情是( ) A.无数学生在请愿 B.刘思扬要求重回渣滓洞 C.集中营有人要越狱 D.发现监狱有人看《挺进报》

篇五:第十五册课文篇目、议论文体阅读(含2008-2013北京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

北京版语文教材第15册课文目录

1、为人民服务

2、谈骨气

3、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

4、从一个微笑开始

5、最后一次讲演

6、未有天才之前

7、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8、独立思考

9、要学会读书

10、怀疑与学问

11、有书赶快读

12、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13、中国石拱桥

14、北京城的中轴线

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6、中华世纪坛

17、清贫

18、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9、拉萨的天空

20、《星》

21、宋词四首(渔家傲*、浣溪沙*、水调歌头*、诉衷情)

22、宋诗四首(登飞来峰*、游山西村*、观书有感、过零丁洋*)

23、现代诗两首

24、木兰诗

25、曹刿论战 *

26、邹忌讽齐王纳谏

27、《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28、墨子言多不辩

初中阶段北京版教材议论文篇目

初二上(第15册)

《为人民服务》《谈骨气》《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从一个微笑开始》

《最后一次讲演》《未有天才之前》《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独立思考》 《要学会读书》《怀疑与学问》《有书赶快读》

初二下(第16册)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人为什么要活着》《想和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友邦惊诧”论》《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人,应该有所畏惧》《辟“龙的传人”》

初三下(第18册)

《论雷锋塔的倒掉》《论包装》《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文言文中的议论

15册:《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孟子》两章 《墨子言多不辩》

17册:《读〈孟尝君传〉》 《读〈司马法〉》

18册:《鱼,我所欲也》

初中阶段北京版教材说明文篇目

初二上(第15册)

《中国石拱桥》《北京城的中轴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华世纪坛》

《苏州园林》

初二下(第16册)

《统筹方法》《奇妙的克隆》《向沙漠进军》《看看我们的地球》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坐看牵牛织女星》《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生莫断奶》 初三下(第18册)

《大自然的语言》《天鹅》《美丽的“神舟”是宇航员的家》

文言文中的说明

《活板》《核舟记》(北京版教材未编入,“中考说明”中列为文言阅读篇目)

2013北京中考说明中列出的作家作品

陶渊明 王 维 李 白 杜 甫 白居易 刘禹锡 柳宗元

范仲淹 欧阳修 王安石 苏 轼 辛弃疾 马致远 吴敬梓

鲁 迅 老 舍 朱自清 郭沫若 契诃夫

《诗经》《左传》《论语》《孟子》《战国策》《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

2008-2013北京市中考议论文阅读试题

(2008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一21题。(共7分)

①一般说来人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这主要来自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这要靠后天的学习;三是人格,这是一种独立于“貌”和“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这其中哪一个更重要呢?雷锋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论“貌”,他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超过了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可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未有天才之前阅读练习

②当我们歌领英雄,赞叹那些开国元勋的惊人业绩时,我们常常是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毛泽东转战陕北,拄一根柳木棍子,在胡宗南大军的鼻子底下来去的那种【甲】;周恩来日理万机,面对内挤外压却无私无怨的那种【乙】;彭德怀在庐山一人独谏万言,拍案力争的那种【丙】,都远远超出他们所为之事的意义,而特别爆发出一种人格的冲击波和辐射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格魅力比他们显赫的业绩更加受到人们的推崇。

③其实,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岳飞虽被奸臣所逼却仍精忠报国的忠诚;司马迁虽身负大辱却为民族修史记事的坚韧;荆轲明知赴死却不违一诺的诚信;布鲁诺宁愿被教会处以火刑,也不改捍卫科学真理的无畏;马克思虽然一生多次被各国资产阶级政府驱逐,但决不放弃对伟大理想追求的执著,他们的这种高尚人格正是从事惊天伟业的基础。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

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正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的人物。

④不可否认,当一个人只靠貌美出众时,他(她)可能成为一个名人;当一个人业有所成时,他可能是一位功臣。然而,只有当一个人在人格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他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当然,如果他又能貌压群英,才出于众,他便是一个难得的伟人。但无论怎样,最基本的还是要先从修炼人格做起,只要躬行实践,日积月累,人人都可以通过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成为一个在德行上合格的人。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第②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洽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甲】处应填_______(从容 敏锐)

【乙】处应填_______(大方 大度)

【丙】处应填_______(骨气 气势)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第18—20题。(共7分)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

【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乙】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

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8.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_ 【丙】处应填:_________

19.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阅读《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完成第18~20题。(共8分)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

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

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

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

(有删改)

------------------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

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 。(不超过25个字)(2分)

19.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

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3分)

答: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2011年)阅读《君子之交淡如水》,完成第20~22题。(共8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

①据史料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薛仁贵因“平辽”有功,被封为“平辽王”时,拒绝了所有贺礼,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中饮下后,说:“早年我家境贫寒,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如清风徐徐,若明月朗朗,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危难时给予支持,可以不去锦上添花,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②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心心相印。春秋时上大夫①俞伯牙善弹琴,乡野樵夫钟子期善听。伯牙弹“高山”曲,钟子期说:“好啊,像巍峨的泰山!”弹“流水”曲,钟子期说:“好啊,如浩荡的江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还有什么比心灵上的相契相合来得更纯粹?

③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40年革命生涯中的支持与牵挂。为了马克思能够集中精力研究革命理论,恩格斯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去从事商业工作,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他们曾20年身处两地,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却始终不断。当恩格斯患病时,马克思在给他的信中说:“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不求回报的支持,两地一心的牵挂,还有什么比彼此间的扶持和关心来得更长久?

④君子之交淡如水,那是鲁迅和瞿秋白腥风血雨中的同舟共济。面对国民党的悬赏追捕,同样处于危难中的鲁迅四次收留瞿秋白在家中避难;而在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侮蔑和诋毁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时,是瞿秋白站出来给予鲁迅杂文以极高的评价。仅仅凭借当初翻译进步文学作品时的书信往来,便让之前未曾谋面的两人在反对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肝胆相照,引为同志。还有什么比患难与共、志同道合的友情来得更深厚?

⑤共同的志趣,共同的品质,共同的追求,使得彼此相知相助,相惜相勖,【甲】,【乙】,

【丙】,这样的君子之交,不正应该是你我所追求的吗? ②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