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品味经典作文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4:39:07 字数作文
品味经典作文怎么写字数作文

篇一:品味经典文章

品味经典文章,提高学生语趣

[内容摘要] 基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情况,本文提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新模式。它拓展了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注重于经典文章的阅读,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实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新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经典文章;语趣

提高学生语趣,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师生的难题。是学生对于阅读文章不感兴趣?还是老师在语文课的指导有问题?其实不然。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语言积累贫乏,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无法体会文章的巧妙之处。而丰富的语言积累从大量的阅读中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这种兴趣最好的来源,就是阅读经典文章,例如,阅读鲁迅的深沉洗练,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茅盾的沉稳劲健,叶绍钧的质朴练达,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通过多加阅读经典,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

(一)抓好经典阅读,在训练中积累语言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会学生积累词语、学会习作方法的主要阵地。老师应该充分把握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多给学生提供阅读经典文章的机会,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承载着许多的语言积累点,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章,慢慢品味文章的巧妙结构及内容,需要教师细心地加以挖掘,精心地加以提炼。

(1)从语文学科中积累

经典文章是祖国语言的典范,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感悟。如:在学习《人生礼赞》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孟子语录》时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之美……使学生在读想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从其它学科中积累语言

在阅读中,要从其他学科中积累语言,经典文章中有经典的字词,在阅读中要重点把握对于经典语句的把握,在阅读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阅读得丰满鲜活,阅读课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老师要充分的领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经典文章中的经典语句,老师要带领学生重点分析阅读,把作者的思想理解的更加透彻,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阅读兴趣的提高。

(二)扩大经典阅读数量,在博览中培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每学期阅读的文章最多三十几篇,对小学生来说,对于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寻找阅读的感觉,这个量是很有限的,。这跟“大纲”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要着眼于课外补充,这就要求我们要多渠道为他们创设阅读的机会。大量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平时要注意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对于书中的内容可能存在读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老师要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充当好学生指导人的角色,尽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

(1)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边阅读经典文章,边记录的好习惯。指导学生采用摘录、批注、写体会等不同的方法,学生可以讲自己对于阅读经典的感想及理解,在文章旁边进行记录,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这样对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日积月累可以培养学生记录经典文章的好习惯,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而且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经典文章的兴趣,更加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2)指导学生要多背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中有一些名家名篇,对于成功运用语言的典范,当然要求学生全篇背诵作为积累。还有一些课文虽不是名作,但也有一些好句佳段,也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熟读或背诵。“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通过背诵经典文章,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经典文章的兴趣,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有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四)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仿写实践

熟读、背诵、摘抄,只是积累的第一步,多加阅读经典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后,会模仿并加以创造性的实践,才是积累的最终目的。教师应适时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经典语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试着引用经典的文章语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让学生明确方法多次朗读后,设计小练笔:用这种方法写一段作文的开头。引用名家经典,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文章内涵,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提高。 有些学生的古诗词、文言文、课内字词的基础足够好,完全可以快速记忆、勾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在预习语文教材时,最好也要侧重基础知识,从古诗文的诵读、理解等方面同步进行。值得提醒的是,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背会,对于古文只要读熟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对于现代文的预习,通读课文,找到中心句子,了解写法好处即可。学生所积累的词语、好句、佳段都是他们每天努力的结晶,要鼓励他们在表达中运用。如果学生能够用上平时所积累的好词好句,老师应该在班中大力表扬,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而创造性的模仿练笔又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变成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积极语言。由于这些都是平时他们自己或和其他同学所交流的句子,学生运用后明显使表达生动了不少。

品味经典文章,提高学生的对于阅读的兴趣,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老师应该充分的把握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特别是在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我总是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对于阅读经典文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阅读经典的快乐,老师要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荀子曾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确,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写、多借鉴,多品味经典文章,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经典文章的含义,同时提高学生欣赏经典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2页、406页。

[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2007;1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二:品味作文范文

认真的观察生活,体会其中的意义和乐趣,这就是“品味”。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书一文。都会使你有所领悟。只要你认真去观察,细心去体味,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件事的深刻意义,就会发现自然景物也蕴含着人生道理,一书一文都会使你获得享受和启迪。请以“品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品味家乡的清香

高一、7班 李光辉

无论人多么富有,无论人身在何方,在炽热的内心中总有一阵清香,也许只是淡淡的记忆,但它永远不能消逝,那便是家乡的清香。我的家乡:有山、有水、有树林更有那淡淡的清香。品味那淡淡的清香,就是品味家乡的味道。

细细品味,小河中散发着清香。每至夏暑,小河旁野花锦簇,争奇斗艳:一条长长的绿带缠着小河,零星的孤岛嵌在河中却吸引了懒惰的肥鸭,为它驻足歇息。好逗的我总会抄着渔网蹦跳着跟在洗衣服的妈妈的身后,狂笑着扎进小河,双目凝神、气息紧屏,“刷”地向前一兜,却扑了个空。弄得满身河水成了“落汤鸡”,傻笑着望向妈妈。渐渐一股淡淡的花香一阵恬恬的草香,溜进鼻孔、沁人心碑。那香味,我把它藏进衣服细细品味……

家乡的小河,清香淡淡,围绕在小村四周,围绕在我的心头。 细细品味,深山中散发着清香。一座大山几片茂林,郁郁葱葱。每至夏末秋初,这便换了天堂,酝酿了一冬一春又一夏的蘑菇,野果便生机勃勃,从燥热中走进茂林,顿时一股清香驱散了燥气,幽幽的深处几只鸟儿嬉闹着歌啼着,飘飞着……平息了燥气,伫足凝视;每一片叶子的颤动都在我心中漾起层层涟漪,一波又一波。静静地躺在树荫下任他蝉儿哀鸣,由他烈日炎炎,一阵清香轻轻的柔柔地抚摩着我,婉转低吟,美美入睡……我把那清香藏进梦中细细品味。

细细品味,家乡的稻田散发着清香。每至秋收时节,遍山金黄耀眼,稻田总是丰硕。我漫步穿行在稻海中,深嗅稻香,醉了醉了……醉倒在积累收获的稻海中。父母弓背弯腰,手持镰刀,一簇一簇地割收果实,一滴一滴地献出汗水,灌溉着来年的希望。我也积极投入,七手八脚,弄得满身都是米粒,一会稻香混着米粒积满了口袋,我把那清香藏进口袋细细品味……

家乡的稻田,清香浓浓,醉倒了我的赤子之心。。。。。。

家乡:山清水秀土沃……弥漫着阵阵清香,细细品味后,我要将这清香送给他人,传遍四方……

2、安守宁静,品味平凡

高一吧、7班 韩佳杉

“我曾经穿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失望、失落,失掉所有方向;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朴树的歌索绕耳边,每当我轻轻哼起它时,浮躁的心就会慢慢地沉淀,提醒着我;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在自热中品味平凡。。。。。。

那是一个碧海蓝天,光滑的鹅卵石在海岸坚守平凡。犹记得小学一年级暑假,我第一次看海,那时的感受正应了那时老师教我们的歌:“海风起,海浪涌很美”,很美……进入我视线的不仅是低歌飞翔的海鸥,海天共色的画面;更吸引我注意的是海岸的鹅卵。妈妈告诉我,这里最特别的就是没有海滩,取而代之的是遍地的鹅卵石,和这宽阔的大海倒是有不同的画风,它们没有规律的排列着,却圆滑发亮,恰如卵壳,看上去那样饱满,修饰装点着蔚蓝海岸。看着看着,我便想出了神,这片鹅卵究竟经历了多少年的时光冲刷?经历了多少次流水的打磨?感受了多少太阳的酷热?发生了多少次同伴间的碰撞磨擦?领略了多少次海浪的汹涌?现在它们静静地铺在那里,看着年年岁岁来往的游人多是独恋大海的秀色可餐,而忽略了脚下圣白而普通的石头。却依然坚守着心中的宁静。甘于平淡,

因为经过岁月的沉淀,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的平凡仍会给人们铺路,即使平凡却依然坚守。海风吹过,卷着新鲜的空气,我品味到那默默坚守的鹅卵石。守住了宁静,选择了平凡。

那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伙伴选择出游登山。“快看真美!”沿着伙伴的视线,我看见了大片洁白飘飞的蒲公英。像在空中跳舞的小精灵,亦像个迷你降落伞轻柔的旋转落下。我俯下身子轻吹一口气,我的思绪就又随着它们一同飘出画外,我在想:一株纤弱的蒲公英看似普通,却无声无息的随着风儿追寻它们新的土地,默默地,默默地又长出新芽,如此循环下去,安静地完成了它心中的执念,追求了它梦中的新家,然后又平凡的伫立着。那时间我品味了蒲公英的物语:安静的生长,执着的飞翔平凡的追求。

那是奶奶家篱墙外那忠实的老杏树,笔直的站好,作奶奶家的哨兵。十五年的光阴从我生命中滑过。如今每到奶奶家门口都能看见村头叔叔阿姨家的孩子们围坐在树下,多是聊着电视播放的动画片,他们天真的面旁,让我忆起九年前的我自己,奶奶家还没有动画片的陪伴,但我坐在爷爷自制的挂在杏树杈上的秋千,荡起两年灿烂的童年。它坚挺着身躯,年年为我们结出甜爽的果实,它是奶奶家的标志,也是我童年的象征,更是夏季讨人喜欢的黄杏生产者。我品味到了它终年不变的坚毅,它独守宁静,平凡却炽热。

有时候,世界很喧器,安守住内心那份宁静,听听自己的心跳,品味自然中的平凡,走在平凡的路上,追寻平凡的答案。。。。。。

3、品那白雪未消时

高一、7班 于泽华

到了冬季,我最爱品那白雪未消。每一场雪,都是一次别样的感叹。

初雪很美,那场景会让人回味。这时候,天都还不太冷。调皮的小天使们向空中撒下绒绒的雪花,让初冬的余辉照耀着,在晚秋

过后的萧条里闪烁出浅淡的光芒,释放出冬的特有生机。这时候,总少不了偷跑出来玩耍的孩子们,瞬间让这片天地充满着欢声笑语,紧接着,大人们也出来了,先是带着溺爱的轻斥,然后便也同这些可爱的精灵们玩闹在一起了。雪花轻轻亲吻着人们的肌肤,连刚出世的雪人也在偷偷地笑。那场面温暖人心,其乐融融。从地上掬起一捧白雪,细细品味,趁那白雪未消,品出了点点爱的光辉。

盛雪更美,那场景最是深邃。数九隆冬,外面再无初雪时的欢笑。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像是一场盛大的洗礼。大雪过后,和朋友们出门赏雪,不由得惊叹起这雪的深邃,在阳光下闪着利剑般的银光。侧过头,看到朋友头发上不知何时沾染的雪,忽然想到,几十年后的自己,或许无需有白雪的修饰,也有了和朋友此时同样的发色。转过身去,才发现身后已有了两串长长的足迹,延伸向远方就像已逝的过往。一时便勾起了思绪。又是一年隆冬,时光如白驹过隙,不如从现在起,就把握好每一寸光阴,待得荼蘼花谢,不负青丝成雪。抚下朋友头上的白雪,细细品味,趁那白雪未消,品出了流光如金。

末雪最美,那场景让人落泪。最后的东西,总是值得人纪念的。那场末雪,已无初雪的温馨,盛雪的洗礼,只剩这末雪,孤零零地完成她最后的演出。这雪下得神圣而庄严,片片雪花在漫天的静谧里完成一场肃穆的道别。看着纷飞的雪花,心中升起了一抹感触,这一年中最是难挨的季节,过去了。万千感慨集于一心,过去一年的辛酸和不易汇聚在眼前,淡淡的苦涩像针脚一样沉在心底,密密匝匝地让人莫名地想落泪。漫漫冬季何其难挨,而由于雪的出现,却也变得尤为精彩。人生又何不是如此?任何或黑暗,或艰险的事物,也有它白雪般纯净耀眼的一面。看着这最后的白雪,细细品味,趁那白雪未消,品出了辨识真谛。

生活即是如此,微小如雪,也能让人有所品味,有所收获。 啊,我心中还有一痕白雪未消。

4、用心品味那雨中的故事

高一17班刘媛媛

雨,清丽如故。回眸历史的一瞬,迷离了雨清雅的色彩,吸引了我流转的目光,在雨中,细细品味,那年那场雨中的那个人......

我伫立在那凄凄蒙蒙的雨中,眼中浮动着的,是你傲然不屈的身影。天地一片混沌,远方的天水一线,成了你最后的希冀。零丁洋上漂泊着你如浮萍般的孤寂,你怅然了,这淅淅沥沥的雨,向着远处延伸,终于成了一帘白幕,你似乎看到,那幕布上,有你深爱着的亲人,有你忘却不了的茵绿的故乡,你的目光迷失了,可就在那一刹那,你又看到了,百姓在残酷的战争中流离失所,深深牵挂的国家变成一片废墟。不,不可以,心毅然坚定,誓要用那火热的丹心照亮那厚重的史册.....死,无所畏惧!

细细品味那一腔爱国热血,我发现,生命就是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无惧生死,大义凛然。

我回旋在那幽幽清清的雨中,眼中飘动着的,是那昏暗的烛光。游子,慈母,在那烛光之下,静默而坐,游子的心中,是无奈,是期盼,是不舍,看着母亲手中穿梭的花针,那原本很紧实的衣服变得更加厚实,温暖,那一针一线缝进去的,不仅仅是温暖,更是母亲那颗爱子之心。雨,悄然滑过夜空,游子迈着沉重的脚步,他知道,母亲的“意恐迟迟归”,他知道,这一走,母亲的牵挂便会化作空中淋漓着的雨,时刻浇淋着他的归心。泪,还是雨,分不清了,母亲脸上,洋溢着期待......

细细品味那满心的孝敬,那真真切切的母爱,我体会到了,亲情是远方的守候,守候你的归来;亲情是永久的思念,思念你的一切;亲情是离别后不尽的哀伤,哀伤你远去的背影。

我漫步在那悠悠美美的雨中,眼中掠过的是那丁香般的身影。粉墙黛瓦,夹着小巷,雨滴忧伤的落下,敲打着光滑的青石板,一

篇三:[精品]南通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品味经典”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南通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品味经典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南通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品味经典评分细则及标杆文一笑天下 南通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作文评分细则及标杆文

一、题目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 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二、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落脚),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一般在四类卷赋分。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材料,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的存在问题,视为跑题,一般在五类卷赋分,评分最高不超过41分。

写成记叙文的,祈请评卷老师尤其要认真审读,立意一般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但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应正常赋分。

三、判分

1. 判分原则

判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要求。

2. 判分等级: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

3. 三点说明

关于立意,议论文围绕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分析推导出新颖而独特的观点;记叙文能借助经历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演绎出关于品读经典深刻意蕴的,视为立意深刻和独到。

关于表达。作文评分一定要注重语文素养,凡词句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进入六类卷。

关于文体。文体不伦不类,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的,视为六类卷。

5. 个案处理

无标题的,扣2分。

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分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分不超过10分。

完篇字数不足,正常评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没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内容上有严重失误的问题卷,提交复评组长判分。

卷面错别字扣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标杆作文】

品读经典

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其中固然有其自身的刻苦努力、笔耕不辍,但却也与那些博大精深、滋养心灵的经典作品不无关系。

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

在人类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时光之水冲刷去了一切荣耀与权势、罪恶与纷争,只有那些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流传百世。它们有的是浩浩长言,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有的是精悍之作,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它们都反映出了最真实的那个时代,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大师们的心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历史真实的记录者。人类的历史,若少了那璀璨繁星般的经典作品,该是多么黯淡无光?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矣。是的,摒弃喧嚣而浮华的尘世,净手端坐,捧一本经典,燃一瓣心香,平淡无味的生活竟也变得摇曳多姿。在《蒹葭》中,感受爱情的朦胧与盎然的古意;在《老子》中体味道法自然的奥妙与清静无为的哲理;在《活着》中感受生活的苦难与心灵的迷惘……品读经典,为我们平凡人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种种奇幻人生的大门。

高尔基有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并非是一蹴而就,经典作品就像一个个精心打磨的钩子,将人类的智慧环环相扣。我们看到,四书五经高度浓缩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奠定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血脉;我们看到,煌煌《史记》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让后人能够触摸历史最真实的脉络;我们也可以看到《寂静的春天》是如何发人深省,如何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人类文明火炬一代一代得以传递,经典的力量实在居功至伟。

狄更斯在其经典作品《双城记》中批判: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代发达的出版业与科技水平为阅读经典提供了绝佳的途径,但终日忙碌、追名逐利的人们却正在丧失阅读经典的耐心与能力。鸦片战争的炮声早已远去,我们正在沾沾自喜,猛然回首,却发现在大洋彼岸,经典作品从未远离人们手中。民族当自省,品读经典,民族方能自强。 品读经典,你会发现,经典的力量,从未远去。

【简评】

本文以品读经典,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统领全篇,按经典本身的价值、经典对个人的作用、经典对人类进步的作用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故判为一类上68分。

品读经典

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各方,我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 经典是黛玉为宝玉柔肠百回落下的一行相思泪;经典是孔明运筹策于帷帐中的大智慧;经典是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的硕果;经典是梁山好汉们的侠肝义胆。经典是一盏茶,只有经过热水的磨砺才能散发出最美的茶香,经典是一坛酒,只有经过时间的发酵才会有令人倾倒的魅力。正因为经典是如此地沁人心脾,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去品读经典。

品即品味,即要将自己全身心融入到经典作品之中。一部经典放在你的面前,你绝不能像小说一样一晃而过,整部读完只知道个时间、地点、人物,这样的品未免太过浅陋,经典作品绝不是用来让你如此糟蹋的。你要将经典作品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细细咀嚼,这样你才能了解欧·亨利幽默后的讽刺,曹雪芹奢华后的悲凉。你只有细细地品,将自己融入经典之中,与大师来个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大师才愿意对你剖析他们的内心,你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学的真正魅力。否则,经典如你,只不过是厚一点的小说罢了。

读即读懂,经典作品经历了时光的洗礼,其文化厚重感又岂是今人所能感悟与体会的?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摒弃经典,而去阅读言情盗墓等快餐文学,这些作品非但对我们没有一丝益处,反而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让人变得空虚不已。那怎样才能将经典读懂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功课了,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易安作品就要明晓这乱世美神所处的时代,读东坡之作,就要领悟他豪迈的胸襟。这样,经典作品才会在我们面前变成一幅幅立体的图画,告诉我们那些遗留在历史中的喜与乐,悲与哀。

作为四大发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并不缺少经典作品,只是缺少了能品读经典的人,那么作为冉冉升起的一代,我们有责任担起这职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相信,丰镐的国风会使中国意气风发,骊山的清泉会洗得中国铅华尽去,从而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东方之林的巨龙!

习惯了小桥流水的闲适,不妨感受一下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清高;领略了平平淡淡才是真,又何妨领会一下浓墨重彩的历史的一笔?品读经典,你我必会满口生香!

【简评】

文章紧扣文题展开,先阐说什么是经典,然后围绕品和读进行深入分析,并由个人之品读上升到民族的高度,突显出品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语言基本功好,故评为一类上67分;因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实得分66。

品读经典

人人皆知,要品读经典,却鲜有人能真正做到品读经典矣。

品读经典,首先得要有经典可读。经典常在,只是知音难觅矣。有很多人,在经典与糟粕的选择上就已落下乘。

何为经典?莫言说过,真正的文学作品要有拷问灵魂的深度。看看现在大行其道的一些作品,校园言情的,盗墓诡异的,修真玄幻的,这些东西刺激的只是你的浅层皮毛,满足的亦只是那颗追异追新好奇心!拷问灵魂,触及精神的功效皆被抛诸脑后,难道所谓文学,干得是倚门卖笑,曲迎讨好的妓女勾当?就只是为了奴颜婢膝的博君一笑?更让人恚愤的是,还常有人奉这些糟粕为经典,发出好经典哦,好好看哦!之类的鬼话。此所谓经典,特无思想无骨气之经典而已,乃狭隘之经典罢了。

真正的经典该是怎样的?小说当如卡式那般神思飞扬,让人拍案叫绝;剧本当如莎翁那般哲思盎然,让人合卷长叹;杂文当如鲁迅那般犀利辛辣,让人高呼快哉;散文当如林语堂那般性灵恬淡,让人莞尔。有这么的经典在身边,为什么就是有人视而不见呢?面前是宝山不入,反倒去乐滋滋地捡石子。呜呼,愚不可及,固不可及也。

品读经典还要注意一个品字。有经典在手而不知如何去品,只知囫囵而过。就好比牛饮

香茗,实在是暴殄天物,让人扼腕。

品读经典切忌强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然有精深玄奥之处。若不能解其三昧,实同嚼蜡无异。唐朝刘知几年少读《尚书》,无论如何读都读不出个所以然来。幸而他后来改读《左传》,水到渠成。若他一直死磕《尚书》,估计最后得读成一个闷葫芦。这就告诉我们,经典不是十全大补丸,读了就会大有裨益的。无意义的强读只能是有害无益。品读是要书人合一,双方互通有无的。不理解不欣赏之读倒不如不读。莫炎热吸引了一大批人去读莫言。是有很多人可以宣称读遍莫言了。可其中又有多少能够真正理解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呢?再退一步,恐怕有人连书中内容都记不分明了吧?

品读经典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值得人思考的(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品味经典作文怎么写)问题。不读经典和滥读经典实乃两个让人忧心的现象。二者表现不同,然后果却是一致的——精神的匮乏。品读经典究竟怎样才能落实,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简评】

本文由对经典的鉴别切入,进而论证如何品读,层次清晰、合理,论据丰富、新颖。文章有较强的思辩力和说服力。故判为一类下,64分。

【二类文】

品读经典

泡一壶茶,茶叶在沸水的注入下上下翻腾,渐渐舒展,清香四溢,最终晶莹剔透的茶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这茶叶便是好的茶叶,也是经典。而闻一次茶香,呡一口清茶就是品读经典。

要知,经典有多种,每种的品读感受不同。唐诗如芍药,秾华繁采;宋词如梅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便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但回味隽永。因此,当我们那些经典时,要细细品读,就像周汝昌先生一样,一生致力于红学的研究,出版了二十多本书籍,他将自己锁在大观园里,度红楼句,品红楼诗,大观园里也只有他一人在低吟浅唱。

品读经典,让诗意和美好将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翻开《瓦尔登湖》,让梭罗的纯净的文字洗刷灵魂的污浊;捧起《巴黎圣母院》,让卡西莫多的善良与艾斯梅拉达的纯真熏陶干涸的灵魂;品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保尔·柯察金坚强不息的精神点燃对生活的激情;欣赏凡·高的《星空》,在扭曲的夜空下,品味凡·高的绝望与希冀;研究圣西门的理论,明白理想中社会主义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对立统一……

品读经典,以朝圣者般敬畏的心让浮华的风气不再。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忘记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新版《红楼梦》、新版《笑傲江湖》,张中纪版《西游记》、《杨贵妃与李白·你所不知道的事》……当越来越多的世俗文化冲击着我们的眼球,我们不再以一颗敬畏的心去品读经典,而是从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角度去毁坏经典。我们须知,经典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我们应以敬畏的心态品读经典。

曾国藩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想来,这里读的书是经典作品。因此,我们应多读几部经典,聚集成功的大资产。我们可能不会去悬梁刺股、囊萤映火,但我们必须要有管仲割席的果断。我们应尽我们一切可能去品读经典,让自己的生命丰盈。

【简评】

能扣住品读经典行文,先分别从品读中外经典给人的感受角度论述品读经典给人的精神价值,然后指出如何品读经典——以敬畏之心品读经典。该生在文中表现出两大优点:一是语言清新,二是阅读面广。故判为二类中58分

【三类文】

品读经典

高二分班时,我愁了好长一段时间。理科呢,物理又学不好。那就文科,行。那……,哦,对了,加试中的名著怎么办?尤其是那《三国》。

为此,最终还是决定文科了。我是认为它能给我带来较高的文学修养。从小,我并不是特别喜欢长篇大作,因为总是认为那么多的字,读下来会记得吗?还是别读了吧。最终,埋下了祸根——《三国》一窍不通。每次同学在谈论一些人物时,我总是目瞪口呆,无言以回,觉来无趣。可是,作为一个文科生,怎么能连经典之作都不了解?我决定要对它产生兴趣。 我从书店里精挑细选了两本,分为上下册,捧回家里。放在桌上,看了一眼,啊,这么厚!突然,我就想到作家高产的祖母说的一句话,憋口气,一做就做到底。对呀,这算什么,我一定要爱上《三国》。我深吸一口气,便埋头了。哎,一开头就是文言文,看不懂。都怪平时文言文底子差,去买字典吧。我又来到书店,挑了本最新古汉语字典,咦,旁边有青少年版《三国》,刚刚怎么没看到。我大略翻阅了下,原来是偏白话文啊,而且还挺薄的。要不……不行,看《三国》就是得看原作。阅读经典之作,才更能感受古代语言之妙。

于是,我又回到家。静心地坐在了书房里,把刚买来的字典放在了旁边,便埋头品经典了。话说天下大势……静下心来后,发现刚刚没懂的地方,在联系上下文之后,都能知晓了。遇到文言实词,查字典后,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既能拓宽我的知识,又能防止二次出现时的陌生。刘备、关羽、张飞原来是在张飞家后院里结兄弟,以前我还不了解呢!曹操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居然杀了吕伯奢全家。他们只是为他宰猪而已!怪不得他要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原来这句话从这而来!为了读到诸葛亮出场,虽然不了解《三国》,但这是唯一知晓的人物,反正是个有名的军事家,我一口气读了好几十回,终于诸葛亮出山了,火烧博望坡,一举定威望,真不愧智绝!渐渐地,我被《三国》里精密的细节给吸引了。

此后,我便真的迷上了《三国》。这样,不仅我的加试能有所提高,而且文言基础也得到提高。里面的三绝让我印象更深刻,智、义、奸,感受到了汉语言之博大精深,形象之丰富。我要继续品读这部经典,感文化之深。

【简评】

这是一篇记叙文,考生围绕题目写自己由不喜欢到喜欢读《三国》的过程,但只注重了读而忽视了品,故判为三类中,53分。

品读经典

气势磅礴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代延续至今,联系着整个世界。经典作品便从这条长河中诞生出来,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品读经典,让我们来体会这精华与力量。

品读经典,为一个民族的崛起点亮明灯。中国近代时期,是一个耻辱的时期,列强割据,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势力横行,在中国这艰难的时期,《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等经典作品为革命党人送去了之路明灯,从中,他们了解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道理,知道中国不能再软弱下去了,否则只有被欺凌的份,于是便有了广州起义,他们为中国崛起、自强而奋斗。虽然起义失败,但七十二烈士的精神永存人间。经典作品赋予一个民族反抗的力量,也不断地唤醒着一个民族麻木的人民。

鲁迅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大家,他的代表作《朝花夕拾》、《呐喊》为唤醒沉睡中的人民作出了大的贡献。《呐喊》中的《药》、《白光》、《端午节》等全都写出了国人的麻木,写出了国人被封建主义残害之深。他的作品,用以唤醒沉睡的人民,也是慰藉与封建抗争的勇士,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使他不耽与前进。

品读经典,唤醒麻木的人民,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品读经典,你会从中感到文学的博大精深。

经典作品就似一潭深深的湖水,给人一种深沉、庄严、敬畏之感,但它那深沉的目光又

篇四:作文教案《品味》

初二(下)作文训练 话题作文----- “品味”

【作文指导】 主备人:李树芹

一、浅谈中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

每年中考中都有一批考生的作文得分不高,特别是一些平时作文不错的同学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纰漏。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点:一是审题不够细致,常常是大而化之;二是立意不当,常常是生搬硬套;三是选材不当,往往是胡编乱造。那么,如何克服上述毛病,写出切合题意的应试佳作呢?

一、学会审题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这一关把不好,就会跑题,就会有“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危险。那么,应该如何审题呢?

1.审清要写的题目及其内涵、范围

中考作文题都是专家苦心拟就的,虽不设置障碍,但也需转个小小的弯子。“转弯子”是为了强化考试的区分度。所以考生下笔前,一定要仔细审题,特别是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在的影响下》中的“影响”,是对别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的作用,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但有的同学却写成了“教育”“帮助”。看似一样,实则相去甚远。目前,各地中考作文题型多样,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现代文阅读后的延伸作文等日益走俏。如上海2000年中考作文题《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此题便是现代文《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阅读延伸题。如果审题不到位,就很容易出现一厢情愿的去发掘自己吃“橄榄”的历史,或者是去编造吃橄榄的经历,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是不伦不类。

2.审清具体的写作要求

一般作文试题都有具体的写作要求,如文体要求,拟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要求,字数要求,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的要求及表达、书写要求等等,这些都要一一审清,不可麻痹大意。

二、学会立意

审题之后,即要“立意”。古人论文,讲究立“意”。这个“意”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很相近。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文采辞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这说明,写文章要把“意”放在中心位置,因为“意犹帅也”(王充)。既然“意”如此重要,那么自然就要“意在笔先”了,即下笔之前就确立好主题。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是褒扬,还是贬斥;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反对;是赞颂,还是鞭挞。不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都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态度,即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写一个人,就要表现出这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个性特征;叙一件事就要通过这件事反映出什么思想意义或问题;绘一幅景,就要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总之,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深入思考,认真选择。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从看似平淡的小事折射人生哲理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力争使文章的主题有意义,又要集中、深刻,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学会选材

主旨是文章的灵魂,而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躯体,使主旨赖以突出强化的依据。首先,学生要注意平日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留意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并用心体会、感悟,写好生活积累日记,丰富我们的原始材料“仓储”;同时,要广泛阅读,从浩渺的阅读世界中摘取闪光的珍奇瑰宝。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文章中心,精心选择那些最典型、最新颖、最真实、最感人、最富有表现力的材料,用以突出中心。积累材料,以多为佳;选择材料,以精为上。材料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不可偏题、离题;2.要选择真实的材料,不可杜撰和编造;

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不可泛泛而就;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不可落入俗套;

5.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不可道听途说。

学生大可不必急功近利,去读大量的写作技巧的书,也不必大批量的赶写各种作文,而应及时的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库存,看看哪些材料,可为哪些作文提供下笔的依据;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看看别人如何运用你也有的材料,写出感人的文章,还可以浏览一下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探寻满分作文的成功奥秘。只要我们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多加注意,仔细审题、准确立意、精心选材,就一定会在中考中写出成功的佳作。

佳作欣赏

品味

青灯下,手执黄卷,品着香茗,好不惬意!读一本书,就是去感悟月的朦胧、星的灿烂和花的嫣然。开启书的扉页,缕缕墨香如淳淳的杨柳风迎面袭来,沁人心脾,在心田上萦绕,让心花悄然绽放,散发出无数哲理的诗行。

漫步于文学的殿堂中,体会文学的快乐。在那里,我会让朱自清先生带我去寻找那70年前清华园的旧迹,让余秋雨领我去探寻那敦煌的奥秘,让三毛与我一路穿过西班牙和德意志迎着撒哈拉的热风去聆听骆驼悲惨的哭泣,让张爱玲点燃一柱沉香,在香烟缭绕中把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

只因付出,才有了一部部如珍宝般的书籍。如果没有曹雪芹耕耘十载增删五次怎能换来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红楼梦》;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怎能换来人类珍贵的历史典籍——《史记》如果没有……

看屈原披头散发走向 罗江,项羽浑身鲜血倒于乌江江畔,岳飞披枷带锁愈走愈远。书中那永恒的美,无畏的勇气让我学会了何为生存?

走进书中,品读人生。这有作者奋笔疾书的侧影,这有读者热情洋溢的呼声。这有精彩纷呈的快乐,这有催人泪下的感动……

空谷很美,因为有兰花的幽幽绽放;夜空很美,因为有繁星明月的陪伴,灯下很美因为有阅读的点缀它似冬日的一缕阳光,驱除凛冽的寒霜,它似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它似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希望的方向……

募然间,茶凉了

品味人生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我想说:“天空虽然没有飞过的痕迹, 但我的心里装着整个天空。”我想,人生就是一次飞越天际的旅行,只有留心地欣赏悠然的闲云,认真品味野鹤之美,阅览幽鸟相逐,清风与归,在人生的尽头,才会不留后悔,少有遗憾。你的人生会因为欣赏、因为品味、因为阅览而丰富充实。那么,请不要忽略道旁的风景,学会欣赏,学会品味。

人生的春天,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心高气傲,往往不屑于道旁的花草,而一个劲的往前冲。可是,你可曾知道只有从容冷静地欣赏与品味,才不枉青春年少;只有不急于求成,阅尽道旁的百花盛开,林间的绿意盎然,山间的汩汩清泉,才能让心灵如泉水般明澈,才能让生活有树木的生机,才能让人生有百花的色彩。把握现在,因为无法重走;品味人生,因为无法重复。

人生的夏天,是血气方刚的日子,有激情,有攀登高峰的决心。可攀登高峰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周围有山红碧涧纷烂漫,有水生激激风生衣,有永不凋零的青黛和静谧,还有山野的灵性,家的温馨。不要被瞬间的迷乱所动而丢弃欣赏的目光,品味的勇气。你对生活欣赏的态度,你对人生的解读会让自己清醒,会让还年轻的日子有爱,有收获。也许辜负了现在就没有了谈未来的资格。只有那曾经的欣赏与品味会让你的记忆充满温馨,载着安宁。

人生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最美的色彩莫过于经霜的素红,莫过于果实的金黄。可是我仍然想说人生的秋天,美的不仅是色彩,更有风韵。你也许不再有临风的飒爽,但如果你能从容欣赏秋的清寂凄楚,如果你能冷静思考秋的悲观寂寥,如果你能细心品味秋的明澈闲逸,你就多了一份无需点缀的洒脱和超出世俗繁华的孤傲。不要为一园幽寂而悲伤,笑看闲云野鹤,才能把握秋的本质,才能让人生的秋天远如秋山,澹如秋水,欣赏与品味是人生秋天里最美的眸子,是最切合本质的秋的标题。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老年人不必心急,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打开记忆的宝盒,品味已经封存的生活足迹。一路欣赏,一路品味,让生活从容不迫,让记忆充实安宁。再回首,人生因此没有遗憾;向前看,人生的第二次春天就要来到。又是芳草连天碧,依旧风轻燕引雏。也许你该说:感谢欣赏,感谢品味。

是啊,人生的道路不能重走,昨天的故事无法重复。我们所要追求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风景,还有会欣赏的明眸,会品味的心灵,只有欣赏与品味才是人生的本质。

慢慢走,欣赏啊!欣赏现在的生活,品味人生的过程。我们欣赏天边的风景,我们品味飞翔的过程。也许,天空没有飞过的痕迹,但我们的心里装着整个天空。

我的人生又会怎么呢?

品味读书

读书,你可知道在这字里行间蕴含了无限的乐趣。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了尽情的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畅快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门的品德、情操,使之高尚……

在睡之前,我总喜欢先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让学习了一天的身心,放松一下,同时吮吸一点课外知识。睡前翻开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定是夹着叶脉书签的那一页,讲述

了中华人民五千年以来的荣辱兴衰。我看到了,那是汉武帝,是他的雄才伟略,是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使那时的我们称霸于世。是他北伐匈奴,西通西域,使中华民族一度走向强盛。我有看到了,那是慈禧,是她引领清政府走向腐败,走向灭亡。是她的胆小怕事,不肯变法,令康熙、乾隆创下的强盛国力付之一炬。是她迫使清政府不断的签订不平等条约,让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饱受欺凌。读书,你让我与书同欢,与书同悲,在你身上体会着无限的乐趣。

在闲暇之余,我总喜欢去看那本令我倍加珍惜的《名人名言》,他让我和高尚的人尽情畅谈。是他让我有了人生理想:“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更甚于物质。”是他让我乐观面对生活:“当上帝给了我们一个酸柠檬是,我们要设法把它变成甜的。”是他让我有了不怕失败的心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书,我们不仅要从你身上读出哲理,还要从了身上读出乐趣。

在周末空闲时,我总爱去看那本使我有了高尚品德,情操的书——《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自古名言,教以我不能骄傲,要从别人的身上吸取优点以取长补短,改掉自己的缺点。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名言告诫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论语》不愧为儒家的经典之作,陶冶了我的品德和情操。

读书,在你的身上散发着一到独特的清香,就是这种清香,让我的灵魂也被你操控。但愿这种清香溢满生活的每一角落,让每一个人都去体味其中的无限乐趣

品味幸福

一个熟悉的字眼,每时每刻都会在答卷上诞生,面对这张崭新的答卷,再高明的人也不可能轻易给它定出结论,因为它从没有标准答案。

我走在人生的海滩上,蓦然回首,摆在眼前的是那串深浅不一的脚印,一阵海风吹过,浪花便带着记忆涌上心头??

每当放学时看到那定格的熟悉背影;每当闻着餐桌上诱人的香气;每当??这时,我心存感激,更深切地品味到了幸福的内涵。幸福其实很简单,虽然平凡却有一缕清幽而淡远的醇香,虽然稀少,却有五彩的美丽。

也许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也许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许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也许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刚刚学步的孩子离不开父母手把手的搀扶,那是舐犊情深的一种表露;夕阳西下,散步的老年夫妇换手相扶,那是相濡以沫的守候;陷入困境时陌生路人的一臂之力,则是萍水相逢的一种缘分。也许,在他们拥有各自的一瞬间时,幸福已悄悄来临。也许只有用心体会时,才能感觉到由幸福带来的快乐。

清凉的海风拂面而来,将我的思绪吹散,我沉醉在这香郁的风里,尽情地挥洒心灵的感受和向往!

篇五:品味经典 触摸诗韵

品味经典 触摸诗韵

作者:李芳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1期

【摘 要】

古诗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道破天机。苏教版高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入选了多篇哲理诗,编者似乎在提醒我们,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当向着更纵深的内涵延伸。结合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对看似“简单”的宋诗进行品读,让孩子们在一咏三叹中逐步走近诗人,触摸诗韵的芬芳。

【关键词】

古诗 品读 苏轼

“老师,苏轼是大文豪,可他的这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却很简单,看来他不擅长写诗啊!”这是班级里颇爱思考的林在预习后得出的结论。我诧异不已,是什么让她“轻视”了不凡的苏轼呢?

打开语文书,看着那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我明白了:正因为这首古诗的“简单”让他们差点与品味经典擦身而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所入选的四首精读古诗都是出自宋代。比较唐诗,宋诗更注重理趣,编者似乎在提醒我们,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当向着更纵深的内涵延伸,而这首“简单”的古诗正是我教学的试金石。

课前,学生们早已预习了古诗,短短的诗文,他们早就背诵得滚瓜烂熟。由于古诗中的确没有特殊的典故,所以,借助注释他们对整首古诗的大体理解令我也感到比较满意,一切似乎又再次印证了林所说的“简单”。然而,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他们还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我并不打算就此罢手,真正的品读才刚刚开始。

古诗短小精悍,却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和语感积累,我此时所必须进行的则是诱导他们“咬文嚼字”,不断去锤炼语句,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

于是,我从这首古诗中几个出彩的动词入手,引导学生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古诗“文约而意丰”,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不多时,“老师,这?跳??乱?体现了雨的大。”“这里的比喻很生动,雨点像可爱的娃娃!”……诗人以淡淡的笔墨,勾勒出的晴

雨图,在学生们进一步的品读后,终于浓墨重彩地呈现出来。“我们差点就要错失这一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了,是吗?”学生们会心一笑。

在赏析中,学生向诗人学习了习作的技巧,这样的隐性学习不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这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古诗常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对于这首古诗画面的联想,我并未花太多的时间,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显然过于“简单”。而我的更高要求,则是更侧重于古诗精巧构思中的多处艺术留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尤其是宋诗,更是蕴涵着一定的哲理,我要让学生走近诗人,“渐入佳境”,去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诗歌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者的生活年代不同、心情不同写出的诗歌的内容、风格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题目也是如此。因此,我组织学生通过搜集来的资料理清了苏轼的生平和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分析诗歌、阅读诗歌,让他们从“旁观”变为“投入”去体验诗歌的感情。当一个较为丰满的苏轼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除了赞叹外,一些敏锐的同学发现了奥妙:“老师,苏轼的人生真的是大起大落啊!”“那么,他的表现呢?”我乘胜追击。“他一直挺乐观的。”“在这首诗中,你觉得他会想表达些什么?”一阵议论过后,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张张洋溢着兴奋的脸庞无不彰显着他们已经明了的喜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出自学生口中这样精彩的解释不正是诗人的心声吗?聪明的他们已经和苏轼情脉相通,产生了共鸣。

古诗的学习如果只是一对一,那么,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积累将会很贫乏。于是,在学完一首古诗后,我们应当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以诗带诗,将这些熠熠生辉的明珠“串联”在一起,既有助于理解,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如品读完这首诗,我要求学生将诗人同时写下的《望湖楼醉书》另四首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同样能够表现诗人豁达心境的《定风波》等诗词吟诵;课余,更是开展了对雨景描写的其他诗人、诗作的归类、吟诵……

这样的拓展,打开了课外阅读的新视窗,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古诗阅读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更大的好处是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让学生进行组诗自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他们在与这些经典的接触中,感受到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语文底蕴也就变得深厚了。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因此,在充分的感悟后,我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带着感情反复诵读,并读出古诗的韵味,因为那种带有一定韵律的“吟诵”“歌咏”更能体现古诗的意境。

我要求学生能模仿教师进行“平声长,仄声短”的吟诵,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在自我涵咏,自我陶醉的腔调下感受到古诗的美。一些学生兴致所致,仿照苏轼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王菲所唱)也和着音乐唱了起来。也许音韵与诗词不是那么协调,但在他们那陶醉其中的浅吟低唱中,心与诗人靠得更近,既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又加强了对古诗的记忆。

此时,林眼睛晶亮地说道:“老师,苏轼的确是位很伟大的诗人呢!”

“老师,题目的?醉?解释为?陶醉?是否更加恰当呢?”

……

我莞尔一笑,这样的经典阅读真的让我们都“醉”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