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7:06 英语作文
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英语作文

篇一: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知识及选读》的优缺点分析

(一)《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本书共6个章节,前4章按时间顺序,分别为英国文学的开端,英国文学的诞生和繁荣,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繁荣景象。后两章分别为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现代畅销书作家。除第一章前两节分别介绍了《贝奥武甫》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以外,其它章节以介绍诗人或作者代入。

1) 优点:

1. 内容简洁,没有大段枯燥冗长的文字,读者读起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2. 排版合理,在正文的侧边配有作者或作品的插图,加上一些简短的对作者,作品的

历史地位以及文化背景的说明作为正文的小补充,使整本书极具吸引力,让读者有一直读完的欲望。

3. 双语版本,在英文介绍之后就是中文版本。大大节约了读者的阅读时间,也方便了

非英语专业读者的阅读。

4. 选取的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或诗人,令读者对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及作者有了

更加具体的了解。

2) 缺点:

1. 除第一章前两节是介绍作品外,其它均为对作者的介绍。在对作者的介绍中,多是

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的生平,对作者的其它作品及写作风格的介绍不足甚至没有。

2. 内容不太统一,有的只介绍诗人生平及作品节选,有的会加上作品风格,代表作品

的写作特色或修辞手法。

3. 格式不统一。每一节代表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写作风格或修辞方法均为英汉双

语,但代表作品的节选却只有英文版本而没有汉语译本。

4. 内容的简洁意味着信息量的不足。此外每一节的大部分篇幅都以流水账一样的方式

介绍作者的生平,对当时的文学特点及代表作品的分析不足。此外全书共6章,前4章介绍了从最早的《贝奥武甫》到第4章维多利亚时期的几个代表作者及作品。后两章则分别介绍了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包括J.K.罗琳在内的4位现代畅销书作家。仅凭这些内容很难“一本书读懂英国文学”。

(二)《英国文学知识及选读》

本书共8章,按时间顺序分为早期及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后期文学,20世纪文学。每一章的内容分别为历史背景介绍,文学趋势,主要代表作品,文学常识,作品节选,课后练习。

1) 优点:

1. 总体比较全面,选材范围广,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一直写到了

20世纪,基本英国文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2. 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每一章所介绍的部分相同。整本书从目录来看整齐划一,一

目了然。

3. 内容丰富全面,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出现的修辞手法及诗歌韵律都写

了出来。

4. 每段节选作品后均有注解,便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2) 缺点:

1. 所节选的作品缺乏代表性,节选作品多达十几近二十篇,多且长,比较无趣,读者

很难集中注意力看完。

2. 全英文,没有中文译本,给读者阅读增加了难度。

3. 文字段落长,排版密集且字体较小,单调没有图片,略乏味,不易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4. 课后练习题没有答案。

篇二:“阅读经典”部分书籍清单

“阅读经典”部分书籍清单

1《忏悔录》

作者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思想家和文学家。这部名为“忏悔”实为“控诉”的《忏悔录》记载了

他从出生到被迫离开对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年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他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一生。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2《沉思录》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可以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天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3《理想国》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4《人生的智慧》

该书取自《附录和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从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5《生命是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6《伦理学》

《伦理学》一书是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表述在这本书中。他写这部著作花费了十多年的功夫,从1662年写起,到1675年才完成。斯宾诺莎的世界观是在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急剧发展的时期形成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他的哲学思想应该看作是对资产阶级自由的论证。

7《梦的解析》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

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读者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令人兴奋的观察和大量与我们主题有关的饶有兴趣的材料。《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8《读懂心理学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

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本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9《时间简史》

《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一本有关宇宙学的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宏伟瑰丽,语言优美,使人们认识到:在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如此的神奇和奇妙。使人遐想万千,如遨游天际,实地领略时间和宇宙的诸多神奇景象。

10《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1《西方哲学史》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讨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在该书中,罗素特别强调了哲学家们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特别注意各种思想之间的历史的关联。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对西方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可以了解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发展阶段及其与特定的哲学之间的关联。

12《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一直是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13《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

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好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

14《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爱是一门艺术,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15《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16《飘》

《飘》是一部有关战争的小说,但作者玛格丽特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战场上。除了亚特兰大失陷前五角场上躺满伤病员那悲壮的一幕外,其他战争场景并没有花费作者过多的笔墨。作为第一部从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内战的小说,玛格丽特着重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

17《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是一个向往自由、平等生活的青年,具有年轻人的多愁善感、坦诚可爱、思想偏激。他与夏绿蒂在一次舞会上卜相逢,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夏绿蒂却早已订婚,并深爱着未婚夫阿尔勃特。维特无法自拔地坠入深深的爱河之中。这一段从开始就看不到结果却义始终奋不顾身的爱情令维特苫苦挣扎,这份悲苦使他几乎无力承受,最后维特抱着“无法为爱而生,也必将为爱而死”的信念,饮弹自杀。

一代德国文豪歌德以自己的初恋经力为原型,倾情缔造了一座恢弘而细腻、震撼而朴实的情感城俸,深刻地表达了一代青年内心的爱与恨、梦想与现实的痛苦挣扎。

18《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

本书收录了巴尔扎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鼎盛时期的作品,从中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特色和思想以及艺术风格。篇篇光彩夺目,堪瑰宝。其中有刻

画高利贷者典型形象的《高布赛克》;有揭露金银珠宝掩藏下的骇人罪行和剖析贪欲心理的《夏倍上校》、《长寿药水》、《红房子旅馆》;有批判等级门阀观念的《苏镇舞会》;有反映婚姻生活诸多问题的《猫打球商店》、《被遗弃的女人》;有谱写纯真爱情悲歌并批判族间仇杀陋习的《家族复仇》;有被马克思赞为“充满辩证法的小杰作”的《改邪归正的梅莫特》和《玄妙的杰作》;还有歌颂劳动者淳朴高尚心灵的《无神论者望弥撒》……篇篇写得荡气回肠、动人心魄且耐人寻味。

19《悲惨世界》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20《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21《变形记》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对于卡夫卡的评价以及作品的寓意,学术界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这种独到之处,才使人们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玩味和研究它们,才是它们魅力永存的原由。

22《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23《茶花女》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

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24《罗生门》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25《荆棘鸟》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在描写荒蛮广漠的澳大利业风光时,颇有苍凉悲壮之美;同时女作家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又十分细腻感人,故而这部作品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

26《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27《失乐园》

本书是当代日本著名小说家渡边淳一的小说作品。作品讲述的是一场悲剧性的婚外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都市生活和当代日本人的种种心态。作品情节生动曲折,真切感人,文字优美。本书在日本出版后曾长期雄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上演后家喻户晓。

28《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29《红楼梦研究》

本书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高鹗续书、《红楼梦》人物、《红楼梦》风格、后三十回《红楼梦》之原貌等红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广大《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必备读物。

30《甘地自传》

《甘地自传》的传主甘地是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一个谦虚和朴实的人,

篇三:值得一读再读的50本书

值得一读再读的50本书

1、《道德经》老子

道家始祖老子的言论集,肃然一时难以读懂,但反复阅读会有启迪收获。

2、《庄子》庄子

庄子的思想浪漫自由,文笔仪态万方,可居晚周诸子之作之首。其中《逍遥游》《秋水》《齐物论》等篇目均值得细读。

3、《世说新语》刘义庆

记载魏晋南北朝的人物故事,兼具故事性和哲理,真正可以读史以自荐。

4、《史记》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浮生六记》沈复

这部自传体文学作品,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的评语。

6、《红楼梦》曹雪芹

读红楼,第一遍叹其文采,第二遍思其命运,第三遍得其哲思。时时读来,皆有韵味。

7、《人间词话》王国维

不厚的一本书,精选的诗词也都是朗朗上口的名著,但经王国维解读以后别有一番情境和哲意,适合随时拿出来读一读。

8、《湘行散记》沈从文

沈从文的作品曾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大力推崇,这部作品中,自然的文字,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感情,似乎可以为此找到原因。

9、《呐喊》鲁迅

每个人都在课本里读过鲁迅,而其中大多数人都没有读懂鲁迅,但每个人都应该不止一遍地认真读一读鲁迅。

10、《围城》钱钟书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虽然年头久远,但书里的幽默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很多仍适合现代社会。

11、《活着》余华

只薄薄一本,却浓缩了一个人的一生和几个时代的变革,余华最好的作品之一。

12、《尘埃落定》阿来

关于遥远的西藏,关于历史,关于人性??所有元素交织在一起让人读得畅快淋漓,再次读来仍是如此。

13、《命若琴弦》史铁生

《命若琴弦》最后,老瞎子给小瞎子那个无比虚幻而又实在的盼头,让人不禁反思起无比

虚弱而又坚定的人生。

14、《平凡的世界》路遥

小说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5、《长恨歌》王安忆

一个女人似是奶奶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化。

16、《文学回忆录》木心

木心私人的“世界文学史”讲座,了解世界文学可以从这本书入手。

17、《万历五十年》黄仁宇

黄仁宇“大历史观”的代表作,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开始,以细枝末节考察明代社会乃至中国未来之发展,令人多有启发。

18、《乡土中国》费孝通

为一代又一代人读下去的学术著作,可见经典。乡土性、地缘、血缘、家族等等问题是研究中国社会极好的突破口。

19、《瓦尔登湖》梭罗

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读。

20、《白鲸》梅尔维尔

全书围绕船长亚哈“捕鲸复仇”这一主题展开,却具有史诗般的庞杂厚重,被称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21、《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伟大的胜利。”——林肯

22、《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欧·亨利与莫泊桑、契科夫合称世界三大短篇之王,小说中不仅出人意料的结尾让你第一次看时倍感惊讶,其中蕴含的情感思考也会让你有再读的意愿。

23、《百万英镑》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轻松幽默,却同时对社会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

24、《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根据作者自身参战的经历改编,不动声色地表达反战思想,海明威的长篇杰作。

25、《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两次被搬上银幕,但原著文字中那盏小小的绿灯仍是影像无法比拟的。让人能反复阅读的记忆点。

26、《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我只想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句话总能让我们在面对嘈杂社会时,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心里的安慰和理想。

27、《马丁·伊登》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具有自传色彩的代表作,讲述一个具有理想的青年马丁为爱情一步步成为社会上流,最后却被精神的空虚压垮。

28、《喧哗与骚动》福克纳

福克纳第一步成熟的作品,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29、《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

讽刺性极强的黑色幽默代表作,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

30、《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卡佛

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31、《天边外》尤金·奥尼尔

在奥尼尔之前,美国只有剧场;在奥尼尔之后,美国才有戏剧。4次普利策奖,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2、《草叶集》惠特曼

19世纪中期美国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美国诗歌史上的诗歌经典。

33、《荒原》艾略特

艾略特被称为“世界诗歌漫长历史中一个新阶段的带领人”,他在诗歌中通过用典暗示、启发读者,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34、《快乐王子》王尔德

许多成年人儿时的枕边书,也适合长大后再读,感受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笔触,中文版为巴金翻译。

35、《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

描写一对男女冲破阶级的爱情,以其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真切透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36、《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付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37、《柑橘与柠檬啊》莫波洛

如果法国人写出了《小王子》,那么英国人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写出了《柑橘与柠檬啊》。

38、《万物既伟大又渺小》吉米·哈利

兽医吉米·哈利和动物们的故事,给你讲述让人捧腹的趣事,英国乡间怡人的风景,以及在那里生活的纯朴而热情的人们。关于生活,更关于爱。

39、《都柏林人》乔伊斯

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的短篇小说集,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40、《情人》杜拉斯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41、《局外人》加缪

加缪曾把小说分为:故事型、社会型、哲学型。《局外人》应该是属于哲学型的。

42、《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茨威格出名的不仅是小说,同时还有人物传记。本书记述了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重要片段:拿破仑、歌德、列宁??尤其适合对历史有兴趣的人。

4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肆意的诗体写成,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44、《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是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描写了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对当今社会仍有启示作用。

45、《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

小说中纷繁的细密画的冲击,让人眩目。爱情、谋杀等多个主题的错综需要读者慢慢阅读。

46、《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马尔克斯

它综合了我以往所有作品的元素,我希望写的东西百分之百、准确无误地达到了。——马尔克斯

47、《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一部动人心弦、平缓舒雅又略带伤感的恋爱小说,多年后再看会令人有不同的感触。

48、《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库切

作者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以内战爆发后一片荒芜为背景,描写人在重重压迫下的困境,语言冷峻,对人类的愚昧自欺提出了直指人心的控诉。

49、《心》夏目簌石

小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显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地精神世界。可算溯石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

篇四:诺贝尔文学奖属于沉心阅读的人们

[独家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属于沉心阅读的人们

>>>更多精彩评论进入《文化新视线》栏目

201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奖于北京时间10月9日19时揭晓,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这一奖项。此前博彩公司传出的最热门选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又一次成为诺奖“陪跑员”,而排在第二位的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虽然与诺奖无缘,却赢得了更大关注度。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竞猜活动,也因谜底揭开而宣告落幕。

今年的人选不算冷门,也少了刺激,可谓中规中矩。不知道这是否因为前年和去年爆出冷门后,瑞典文学院18位“世界文学守门人”感觉再这么下去对大家心脏不好? 要说让人有些意外的话,可能就是莫迪亚诺和2008年获奖的克莱齐奥同样来自“法国队”,又同属于“新寓言派”代表作家。这对广大热衷于猜谜的人来讲,显得不那么“科学”。但实际上,瑞典文学院并非第一次这么做,如1908、1910、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都授予德国作家,1915、1921、1927年授予法国作家(包括一名哲学家)。欧洲是诺奖的核心区,法国作家是诺奖常客。若对此有所了解的话,对今年这一结果大概不会感到惊奇。 莫迪亚诺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讲,也不陌生。已故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万寿寺》头一句话就提到了莫迪亚诺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暗店街》的第一句话:“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是对作家的一种致敬方式,也堪称一种广告植入。莫迪亚诺大多数作品均有中译本,涵盖了他的整个创作时期,如《暗店街》、《青春咖啡馆》以及新作《地平线》在国内都已出版。和许多未被诺奖青睐而作品销量平平的外国作家相比,莫迪亚诺在中国的境遇显然好多了。 尽管如此,莫迪亚诺作品在国内网上书店还是第一时间引起关注。在亚马逊(中国)、当当等网上书店,莫迪亚诺一些作品已显示缺货状态。在孔夫子旧书网,他的中文版旧书标价150元以上,而在淘宝上,嗅觉灵敏的商家已给他的作品打上“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标签。可以想象,国内出版社很快就会推出新版,在新一轮诺奖“狂欢”中分一杯羹。这对国内出版界来讲,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诺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称,莫迪亚诺“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莫迪亚诺生于1945年7月30日,此时离二战结束仅一月余,属于“二战后”一代人。而身为一名犹太人,莫迪亚诺的父母亲却又与纳粹阵营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此处引用国内媒体说法),这种“身份焦虑”既是他难以绕开的心魔,也成为他长期以来的一个写作源泉。正如诺奖委员会官员所称:“莫迪亚诺

作品的三个关键词是:记忆、身份、历史。他的书大都与记忆有关,读者可以穿过时间与自己相遇。”

只不过,莫迪亚诺的作品(中文版)虽然好读,却非诺奖委员会官员所说的“语言非常好懂,可以下午读一本,晚上再读一本”。二战、犹太人、纳粹这些关键词已深深印在欧洲人的历史记忆中,相较而言,欧洲读者更容易理解莫迪亚诺作品的语境及其象征。而对中国读者来讲,由于其中存在的历史与语言障碍,阅读时难免少一些“在场感”。好的作品固然能够跨越时间与国界,却不一定能够完整打包原作中的丰富历史细节与语言碎片。文学翻译,一直就是横亘在人类之间难以跨越的文化鸿沟。

当然,如何了解与阅读莫迪亚诺显然不是所有读者的问题。事实上,在关心诺奖结果的人中,只有一部分人会掏钱购买作品,还有一部分人只满足于猜谜,以及把获奖结果当作发微信朋友圈的一个谈资。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即诺贝尔文学奖热并不等于文学热,更不等于相关文学作品热。部分诺奖得主在获得奖项后,除了声名暴涨,对图书销售的帮助并不大。还有个别诺奖得主的名字,犹如昙花一现,除非特意去搜索,否则很少有人记得住——谁能够不通过百度搜索而准确说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

更有甚者,对有些人来讲,他们对博彩公司推出的诺奖赔率榜单的关注已经超过诺奖本身——村上春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村上春树成为博彩公司名单上的“常客”,最多反映了他的知名度、受热捧程度以及图书销售量,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能够跻身于诺奖的殿堂。今年早些时候,当记者询问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有关村上春树的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他是谁?”如果马悦然不是在故意卖关子,这或者可以说明,村上春树尚未进入诺奖评委的视野。博彩公司的赔率榜单不等于诺奖提名名单,更不等于获奖者名单,这么明显的事实却似乎一再为人所疏忽。这看上去就像一个充满隐喻的笑话,反映了文学在今日世界的尴尬地位。

当我们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在谈论什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当然,这不是说只有对世界文坛了如指掌才可以谈诺奖。许多诺奖得主在未获奖前并不为公众所知,包括莫迪亚诺,瑞典文学院至今认为他在法国以外的“其他地方知名度不高”。不了解哪位国外作家,其实不必觉得尴尬。装作很熟悉这位作家,也不意味着就有先见之明。问题是,许多人对诺奖总有着太多一厢情愿的期待,以及“不明真相”的批评。有些人对诺奖抱以患得患失的态度,看到评选结果符合自己意愿就认为诺奖是公正无私的,反之则认为诺奖评选的立场有问题。

这部分是因为不了解诺奖的运作机制,还有部分则是出自于文化的隔阂。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虽以提名制保障其开放性,最后却以秘密投票来保证其专业性,而所谓专业性只有一条,即诺贝尔本人在遗嘱中所宣示的“具有理想主义的杰出文学作品”。至于怎么做到这一点,选择权在诺奖评委手中。换言之,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瑞典文学院18名终身评委每年烹制出来的一道菜,你不能指望它每次都合乎不同人群的口味。

诺贝尔文学奖更像世界文学指南,而不是文坛盟主俱乐部。诺贝尔文学奖告诉人们哪些作家值得关注,哪些作品值得阅读,但真正有文学实力的,包括博尔赫斯等无缘诺奖的作家,并不需要诺奖的加冕。当一年一度的诺奖盛宴落幕,喧闹的人群转身离开,属于文学的夜晚才刚刚开始。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属于那些能够沉下心阅读作品的人们。

(作者为知名评论家)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篇五:每个诺贝尔奖得主背后

每个诺贝尔奖得主背后,都有一条了不起的家训

1.“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丁肇中,美国,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丁肇中的母亲是儿童心理学教授,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学的,他们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母亲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将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孩子。虽然母亲教给他知识,可是从不要求他去考100分,她说:“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这一点,对丁肇中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2.“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吧!”

薛定谔,奥地利,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薛定谔小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父亲担心拔苗助长,没有让他上小学,给他买了显微镜等各种仪器,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进中学后,他不仅喜欢数学、物理,也喜欢古代语言和德国诗歌。他还继承了父亲对艺术的爱好。同时,他热衷于徒步和登山。母亲担心他的精力过于分散,父亲却说:“孩子,没关系,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吧!”

虽然最终他将重心放在量子力学上,但是他广博的知识,从另一个次元拓展了他的思路和眼界。

3.“你如果向上帝发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你就不必气馁,更不必苦恼……”

伦琴,德国,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伦琴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母亲时刻教导他做人要正直善良。上小时,他的同学在黑板上画了希腊语老师的画像,当老师问伦琴是谁画的时,他没有告密,因此被学校勒令退学。他母亲安慰他说,“你如果向上帝发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你就不必气馁,更不必苦恼……”

4.“让他自己来吧,他知道该怎么干。”

尼尔斯·玻尔,丹麦,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玻尔在童年时代是一个行动缓慢但做事专心的孩子。爸爸在一所大学任教,常常约一些同事到家里聚会,也有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以及外国人加入进来。玻尔得到允许坐在餐厅里旁听。这些精英常常是一个人讲个故事,发表意见,然后其他人议论。精辟独到的见解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玻尔喜欢动手修理家中的钟表或其他东西。一次,家中一辆自行车的飞轮坏了,玻尔自告奋勇来修理,直接把车子拆了,一时不知道怎么装回去。有人想帮忙,父亲却坚持说:“让他自己来吧,他知道该怎么干。”经过对每个部件的仔细研究,小玻尔成功地把飞轮装配好了。

5.“我们干吗不折中一下,学物理呢?”

默里·盖尔曼,美国,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盖尔曼出生时家里很穷,受父亲的影响,他兴趣广泛,知识广博,被同学称为“会走路的大百科全书”。14岁时他想到耶鲁大学读考古或语言学,父亲不同意,认为他会饿死,建议他学工程,可是经过测评后他不适合学习工程。于是父亲建议:“我们干吗不折中一下,学物理呢?”正是这个折中,造就了后来的夸克理论提出者、“统治基本粒子领域20年的皇帝”。

6.“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人格独立。”

绮瑞娜·居里,法国,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绮瑞娜是居里夫人的女儿,生于1897年。居里夫人对女儿要求严格。有一次,绮丽娜对妈妈说话无礼貌,妈妈生气了。为了警告她,整整两天没有同女儿说话,绮丽娜终生难忘。居里夫人曾对女儿说:“有几件事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热爱工作,不热中钱财,以及人格独

立。这种独立,使我们在任何环境之下,知道如何处理一切,不依靠别人帮助。”

7.“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莫言,中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的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但却乐观、善良、坚强,明晓事理。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守田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个耳光,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母亲嘴角流血,无望地坐在地上。多年之后,那个守田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遇,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被母亲拉住了,她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8.“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责任。”

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19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卢瑟福兄弟姐妹12人。由于家庭成员众多,母亲叮嘱他们:“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责任。” 在卢瑟福一生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一本书,便是他10岁的时候从他母亲那儿得到的一本教科书《物理学入门》。这本书不仅介绍物理知识,还描述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过程。卢瑟福从中领悟出,从简单的实验中可以探索出重要的自然规律。读完书后,他将自己的年龄和名字歪歪斜斜地写在书页上,那时他差1个月满11岁。他的母亲一直珍藏着这本教科书。

9.“你可以做不到别的,但是一定要真诚与诚实。”

罗纳德·哈里·科斯,英国,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童年时的科斯腿有点残疾,父母给他戴上了铁制的腿套,把他送进一所残疾人学校,他手脚笨拙,编不了篮子,只好把时间放在读书上。科斯的母亲热爱运动,性格坚强。母亲对科斯没有任何奢求,只希望“可怜的罗尼(科斯的乳名),长大后真实做人,不要拖累别人。”1927年,科斯因为出色的历史和化学成绩通过了预科考试,这为他打开了伦敦大学的大门。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