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做一件好事作文让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6:35 小学作文
做一件好事作文让座小学作文

篇一:五年级作文-感动的事-让座

让座

从懂事以来,令我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有些来自电视和报纸,使我肃然起敬,热泪盈眶;但更多的来自我的身边,看似平凡无奇,却如夏日的凉风,冬日的暖阳,在一瞬间让我觉得非常感动。

四年级时国庆长假里的一天,爷爷带我乘公交车去科技馆玩。刚上车的时候,乘客不太多,我和爷爷都找到了座位。坐了几站以后,乘客渐渐多了起来,车上变得越来越拥挤。车又到站了,上来一个抱小孩的阿姨,孩子很小,大概只有一两岁。阿姨抱着孩子,费力地挤到我的旁边。汽车再次启动后,车晃得很厉害,阿姨一只手勉强抱着孩子,另一只手拉着头顶上的扶手,显得很吃力。“我把座位让给她吧。”我心里想着。可是看到拥挤的车厢,我犹豫了。“我还要好几站才下车,到了科技馆还要走好多路。再说我也还是个孩子,在车上站不稳的,算了吧。”我找到好几条理由“说服”了自己。不忍心看到那个阿姨吃力的样子,我把头转开,望向车窗外。

“您坐我这里吧。”从身后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呼??我长出一口气,那个阿姨总算有座位了。我顺着声音回头望去,让座位的是一个身材瘦弱的姐姐,穿着一身运动服,看起来应该是个高中生。她一边说一边慢慢地站起来,一只手扶着前面的座椅靠背,另一只手却撑起了一根拐杖。看着她站起来时费力的样子,想着刚刚给自己找的那些理由,我的脸忽然觉得好热,像发了烧一样。抱小孩的阿姨显然也注意到了那个姐姐竟然拄着拐杖,一下子停住了。“哟,你的脚??”那个姐姐笑着说:“上周学校开运动会的时候扭伤了,没事

的。”“这可不行,你这样哪里站得稳。”“我的平衡能力强。再说,车上这么多人挤着,想摔也摔不倒啊。”那个姐姐居然开起了玩笑。阿姨说什么也不愿坐那个座位,而那个姐姐也不肯再坐下,两个人推让起来。“姐姐您坐吧,阿姨您坐我这儿。”这次我没有犹豫,立刻站了起来,心里一下子变得好轻松。

此后,车上的乘客仍旧很多,我一直站到科技馆下车也没有找到座位。在科技馆里玩了好几个小时,一直走来走去,我却没有感觉到累。一想到那个让座的姐姐微笑的面容和执著的眼神,我的心里面就充满了感动,双脚也好像有了用不完的力量。

篇二:高考作文:高考模拟材料作文“让座风波”及范文7篇

高考作文:高考模拟材料作文“让座风波”及范文7篇

材料作文“让座风波”及范文7篇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上一则消息称,公交车上一位女子给一位孕妇让座,孕妇一脸淡然地坐下,并未以任何方式表示谢意;女子不高兴了,说你起来我手机掉在座位下面了,待孕妇站起来,女子一屁股坐下去,说你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这个座位我不让了。

孰是孰非,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女子干得好,就是不能助长孕妇这种怀了孕就觉得全世界都必须让着她的坏毛病,“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还有的人则认为做好事有同情心是修养使然,而不是为了索取感谢,如果那样,也是沽名钓誉,假充善人。

【范文广场】

1、善心长存 感恩常在(穆彤)

原本,只是公交车上让座给孕妇的一则小事;最初,本是拥挤人群中一次爱心的传递。只可惜,善心被漠视,感恩被缺失,初衷被改变,一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善意举动,破碎成舆论风口浪尖的众说纷纭。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深究让座事件的孰是孰非,唯有整个社会,人人善心长存,才能收获感动,事事感恩常在,方可温暖世界。

善心,似朗朗明月,照破山河万里,明媚方寸心田。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路人,会无偿享受到家门口的杨柳茵茵和馥郁花香,而放弃播种。我们同样不该因为没有感恩的回报,而熄灭善意的青灯。罗素曾有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这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的确,做好事,有同情心,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给予孕妇最真切的关怀,是修养使然,是善良的本性使然,无关回报,无关感谢。

当“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身体为学生推开了死神的魔爪,她一定没有去想要获得“感动中国”的无上殊荣;当“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臂架起了坠楼女童生命的彩虹,她必然未曾权衡付出与回报的价值。她们,用一抹爱的微光,一盏善的烛火,点燃了一颗心的明亮。她们,不求回报的付出,反而能获得了全社会的感恩,与索取感谢的让座者的境遇大相径庭。 感恩,如淙淙流水,涤荡时间尘埃,滋养岁月年华。不知有多少人如今还依旧记得那首《感恩的心》,孩子们清亮的童音,整齐的演唱,用真情诠释了那句“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我们应该感谢陈贤妹婆婆,用双手撑起了国人道德的天空,我们应该感谢王福顺老人,为当代社会人心送来了光明和希望。就如同朱铁志在他的杂文中写道:“生活的恩惠无处不在,感恩的心就应该无处不在。”大多时候,感恩善行,也未必不是一种善。

一句谢谢,是艾苓笔下最有温度的词汇,一捧感恩,是传递善心最长久的接力棒。有了感恩的情怀,我们对他人的掠夺和索取就会少一些,对社会的给予和奉献就会多一些。不知感恩的孕妇就会越来越少,自觉让座的市民定会比比皆是。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若,勇敢爱,不徘徊;若,去感恩,不踌躇。则,善心长存,青灯不灭;则,感恩常在,大爱无疆。

2、行善为何?(王婉听)

让座女子因孕妇的漠然而愤然收回座位,叫好声质疑声纷纷而起。在道德标准难以统一的当下,行善乃至所有正能量行为的目的成了争议的中心,当善举不一定有感恩作应答,当热忱的心遭遇冷硬的结果,我想,我们应该在意的也许不是外界的回报,而是我们的心是否

因善举而臻于高贵,我们的行为是否为世界带来温暖。

正如助人行为的根源是同情心,此类善事义举,乃至人类所有的高尚行为都有着共同的出发点,那便是人性所共有的最本质的良知和趋善性。修养作为善举的另一出发点,究其根源也是良知和道德的产物。在行善念头诞生的瞬间,它是再纯粹不过的,没有复杂的欲求,只怀着帮助他人、慰藉内心的原始目的。行善原应为此,因此在善举做出之时,它的目的已然达成。

可人性对于赞美、感恩、报答的渴望和依赖是如此强烈,以至这些脱离了行善原本目的的附属产品便渐渐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让众人把得到回报作为了高尚举动的目的——为了感谢而行善、为了外界评价而举义、为了成功后的名利而奋斗??这种寻求报酬式的举动似乎脱离了高尚和良知,变成了纯粹的交易,再也无心灵之美可言。

而对于受助者——如材料中的孕妇一般,认为自己有被帮助的需要而漠然受之的情况下——不平衡感自然会随之而生。对外界回报的欲求越大,不平衡感越会变得强烈。我不敢说让座女子起身的瞬间是出于良知的驱动还是感恩的索取,但在她收回善举以示抗议的时刻,道德的芳香一定悄无声息地变了质。当行善不一定得到感恩,当付出不一定有正向的回报,那又怎么样呢?正如特雷莎修女所答:“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决非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既然善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世界多带来一丝美好,又何必去计较我们是得是失?毕竟我们已在行善之时守住了内心的道德律,享有了付出的快乐,收获了高尚的德操。而怀有了如此纯粹而热忱的善念,又怎会融化不了那冷漠的坚冰,感化不了那无动于衷的外界呢?于是,我选择相信正能量的力量。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让我们谨记特雷莎修女的箴言,怀着最纯粹的良知出发吧!收获一颗日臻高贵的心,创造一个日益温暖的世界,这便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3、莫让善者心寒(李鑫)

公交车上给孕妇让座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的社会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拉伯雷所说:“人和人之间最痛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良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其实,让座女子最后又要回座位的行为无可厚非,我们做出善意的举动应该不期回报,但总值得获得一个感激的温暖微笑或一句真诚的感谢,而非冷漠与淡然的回应。

诚然,行动不便的孕妇的确需要座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视人们出于道德自觉做出的善举为理所当然,并不意味着她应该用冷漠傲慢的态度冷却人们的热情与暖意。而事实上这种态度让善者心寒。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如若过多,我们就或许不得不面对下一个由冷漠人心构成的“道德寒冬”。

舆论争论中,让座女子的行为面临着“沽名钓誉”的猜疑,面临着“假充善人”的指责。但我想,她看似太过计较,有些较真的举动恰恰是社会需要甚至是必要的。不然,便是侧面向社会传递出信息,即做好事是“多事者”的“自作多情”,接受善举是所需者的“理所应当”。即便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但我们起码应该借对此事的反思倡导一种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良好风气,起码应该弘扬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正气。

很多时候,社会都极力宣扬要帮扶弱者,礼待他人,并以此作为道德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但我们是否同样需要那些相对弱势的人,那些如行动不便的孕妇,涉世未深的孩童,病痛缠身的老人一般的人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陌生人之间能给予的温情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当那些接受到善意的人肯同样回报以善意和感激,关于友善与爱意的正能量才能得以在人群中传递,交互,

涌动;被鼓励,被认可,被肯定的善意才会有再次给予的勇气和力量。

很多时候,感激的话语与微笑和善举一样有着春风化雨的力量,只有二者同时对等的存在,社会才会在两者的交融中保持和谐的氛围与温暖的环境。

英国哲学家洛克倡导“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的,若想社会不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冷漠覆盖,若想人心不被“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自私吞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境界。我们需要心灵的善意交互与健全的保障机制,从而营造一个不让善者心寒,不让好人有后顾之忧的社会,而只有这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社会才有能力孕育更多的好人与好事。

莫让善者心寒,让我们在收获爱的同时给予爱,感受爱的交互中孕育的温暖,坚守简单的真理与永恒的善意,去迎接一个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国家,更好的未来。

4、莫以漠然冰封温情(孙慧敏)

在我们这个自古就以“吾老人幼皆亲爱”为道德准则的社会里,在公交车上为孕妇让座,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更应清楚的是所谓“礼尚往来”,纵是需要社会关怀的孕妇,纵是应当帮扶的弱势群体,又岂能一脸漠然,把爱心的收获当作心安理得,把别人的温情置之冰封之域?

所以,才有了公交车上这幕让了座却又设法收回让座的闹剧,才有了网友“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的声讨,才有了如今“老人不敢扶、幼子不敢携、见义之勇不敢为”的社会现状??这个叫做“漠然”的幽灵,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这个世界上残存的温情与爱心,正在让有心人尽力奉献的光与热被冻结、被冰封。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犹存温热,不愿“以善小而不为”,而外界却冷若冰霜,我们的行为却常常会“以善小而不谢”。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行善者拒绝为无意义的冷漠买单,而因冷漠被呵斥的弱者从此不受庇护。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一声真诚的“谢谢”就真的那么难以说出口吗?

我想,那一脸漠然的背后,虽不至于藏着利用人们同情心谋利的丑恶想法,却也暴露了这个社会道德式微、善念匮乏的可怕弊病。正如张晓风所言:“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纵然奉献爱心是长存于世的社会价值导向,纵然倾尽温情是人的未染于浊世的良知良能,而扭转这一切,让人们失去行善的动力,却只需要对别人的恩惠淡然不言谢,对他人的关怀受用而不知感恩。这或许只是旁人看来的小事,却给行善者带来了心灵的伤痛,最终使社会道德的大厦在信任危机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是的,奉行善念不需要功利的理由,却需要公众真诚的加油;倾尽温情不需要名誉的引诱,却需要社会坚定的引导。而我们需要的动力,仅仅是一句“谢谢”;我们努力的方向,仅仅是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们奉献的愿望,仅仅是解除弱者的困扰;我们梦寐的世界,仅仅是一片温暖的晴天。

正如没有什么比人们彼此以漠然相向更令人心酸一样,也没有什么美好可以胜过我们人人以温情相待的真诚。那么,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正是努力护佑这份温热的美好,努力排除漠然的干扰吗?唯有此,简单的温情才能最终汇聚为爱心的暖流,温暖天地,振奋人心。 我们因温情相遇相护,就莫要因漠然彼此背向。让我们每个人携爱心出发,与真诚同行,那样,温情的光焰终会消融冰雪,了断纠结。

5、重拾道德,呼唤纯善(李瑞)

近日,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女子为孕妇让座后,因不满孕妇的漠然而抢回原座,双方发生了争执。网友们对此事件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说:“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让座女子做得无可厚非。”也有人说:“礼让孕妇本是应该的,不应沽名钓誉,贪图回报。”而在我看来,争执的发生与双方都有着关联,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个事件折射出了社会的一种病态,而这种社会病几乎人人都有只不过病情不同。孕妇的病症表现为:把别人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无感恩之心;而让座女子的善心也并不单纯,只停留在等待回报的伪善。一个缺少感恩,缺乏道德;一个缺少纯善,沽名钓誉,必然会使矛盾深化。

我相信,这个小事件并非个案,而是当下社会病态的一个缩影。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妈广场舞风波”吗?广场舞大妈为了强身健体不体谅邻居,跳舞的噪音影响了群众休息。有些居民为了报复,用高音炮、疯狗、甚至是泼粪等极端手段解决纷争,结果导致了事态的不断升级,在社会上产生了对大妈的强烈谴责。

虽然“广场舞风波”与“让座风波”有着不同的背景与性质,但是,二者都是因事件双方缺乏道德感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之人之间的缺少沟通与自我封闭,导致人们不会体谅对方的立场,不能用妥善的方式解决问题,整体的道德水平因此下滑。康德有言:“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当孕妇面对善行竟漠然以对之时,这种崇高的道德感哪里去了?

同样地,不夹杂着渣滓的,纯净的善良哪里去了?正如周国平所言:“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而且,当下许多人仅存的一点同情与善良竟包裹上了一层功利色彩——给孕妇让座后未得到回报急忙收回座位。如果一切善行都要靠回报来支持,那么,特蕾莎修女、雷锋、郭明义等大善之人还会存在吗?恐怕有的只是一个个作秀的伪善者,在他们心中毫无纯真与境界可言,社会也只会愈加冰冷与麻木。 纯善之人在当下也许会遇到艰难险阻,但人之所以行善,是为了做善事时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如果做了善事却无回报,应该窃喜:“这种幸福只有我一人独享,我很幸福。”与其为了功利假惺惺的作秀,不如用纯善感化他人,丰富自己。

章诒和曾说:“人如浮尘,游弋世间,因为有了情义,才得以聚聚依依。”这份情义便来自于深深的道德感与真诚的纯善。让我们重拾道德,呼唤纯善,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燎遍枯萎的荒原,让高尚的草种萌发,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6、当善心遇见冷漠(谢宇欣)

在这个跑着前进的时代,利益至上与善心无价正发生着激烈的交锋,而公交车上年轻女子的行为,无疑触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把让座这个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翻开浸润五千年历史血脉的书篇,善的身影始终蕴藏在墨色浸染的铁画银钩之中,飘荡在幽深学舍的朗朗读书声中,融汇在流淌千年的华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灵魂上最深的刻痕。而纵使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纵使如今高楼铁门代替了茅屋竹舍,纵使如今霓虹代替了星空,善仍是我们历史赠与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此而言,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似乎无可厚非,让座作为善意的一种,自然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应倡导的美德之一。

可是,这种美德却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大力宣传中变了质,让座,本是一种道德的体现,现如今却逐渐被问题化,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义务,常常被让座者或理直气壮或一脸冷漠地坐下,主动让座者失去了座位,收获的不是感谢而是一张臭脸。当善心遇见冷漠,当捧上一颗热心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又有多少人能够淡然处之?

让座,固然是美德的体现,固然是素质使然,可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不变初心?再强的社会舆论,又怎能敌得过现实的一次又一次无情打击?公交车上的那位女子面对孕妇的冷淡回应时,行为的确过激,确有不妥之处,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对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消极反抗?又何尝不是对这种冷漠的让座行为所传递的负能量的集中爆发?

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固然是有素质的体现,是善意的行为,难道不让座就是没有素质吗?

难道对善心报以冷漠就是有素质有道德吗?必须让座的底线设置得太高,归根结底不过是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小我主义使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自然认为周围人应以在某一方面存在弱势的自己为先,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要求被利己主义蒙蔽了双眼的人们对善心给予应有的感激和谢意?而理解与包容的缺乏,更加剧了冲突,让让座这件小事一次又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让本身善意的行为演变为冲突的根源。

不要让善心败给冷漠,不要让冷淡浇灭热情,与其相互埋怨,不如多一丝感激,让善心得以回报;不如多一丝包容,让冲突得以消融。

7、世上本无理所应当(陈圣洁)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却又同情弱者的时代,这并不意味着有人需要帮助就一定会有人伸出援手,因为这并不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理所应当,皆是人情使然。 材料中的女人收回座位无所谓对错,因为,“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当孕妇将情分视作理所应当而欣然接受时,这个让座女人便有权将其收回。这就好像一个人每天给你两块糖,突然有一天只给了一块糖,于是你心生埋怨,殊不知,他原本可以一块糖都不给。长此以往,你将一块糖都得不到。当一个人得到太多非劳动获得的东西时,应该心存感激,而不该视其为理所当然。事实上,一旦你这么认为,便注定失去,因为世上本无理所应当。

然而,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正如周国平所说的——“这是一个信仰失落,情感缩水,文化粗鄙的时代”。遍地的个人主义让情感严重缩水,使得一些人只懂得一味索取而不懂付出,也看不见他人的付出。却少有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这样的人,少有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样的人。太多的自认理所应当,让本就缺乏的情分变得愈发稀少。

面对这个情感缩水的时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想,奥黛丽·赫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我天生就有被爱的需求,同时还有个更强烈的需求,给予爱”。的确,她的一生便是给予爱的过程,不期待任何回报。

诚然,当我们在给予帮助的时候,有太多人接受并认为理所当然而不回以感激。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伸出援手的理由。给予帮助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获得感激,也并非获得感激才会开心,才会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而非自己。或许按理说付出理应获得回报,但世上本就没有理所当然,既然选择付出就不该苛求回报了。

因为,弱小而不劳而获并非理所当然,因为,付出而期盼回报也并非理所应当。世上本无理所当然,因此,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奉献之心。

篇三:做好事

做好事(相声)

作者:史东方

甲:哎,你最近挺好的?

乙:啊,我挺好的。

甲:你没遇上什么困难吗?

乙:没有哇。

甲:你……你能不能遇上点儿困难?

乙:我……我最好别遇上点儿困难。

甲:你遇上点儿吧。

乙:我……你怎么盼着我遇上困难哪?

甲:啊,你要是遇上点困难,我好帮助你呀。

乙:你为什么要帮助我呀?

甲:因为我做了好事,写我作文时就有素材了。

乙:噢,做好事是为了写作文哪。

甲:啊,我太羡慕我们班同学了。

乙:你羡慕他们什么呀?

甲:他们一写作文不是扶盲人过马路,就是给老奶奶让座,要么就是捡

个大钱包还给失主。

乙:对,扶危济困,尊老敬贤,拾金不昧,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

甲:没错,可是……可是丢钱包这好事怎么就没发生在我身边呢? 乙:啊!丢钱包是好事啊?

甲:没机会做好事我这作文怎么写?

乙:你要有好思想,自然就有机会做好事。

甲:不行,我不能等,我要积极找好事做。

乙:你怎么找?

甲:我天天上马路边去等。

乙:等什么?

甲:等盲人过马路哇。

乙:等着了吗?

甲:还真不错,刚等了两分钟……

乙:盲人来了

甲:我妈来了,叫我回家写作业去。

乙:嘿。

甲:你说,现在我们作业那么多,哪有时间做好事啊?

乙:你不能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

甲:我坚持天天到马路边等盲人,结果等了半年还真等来了一位。我赶

紧扶着他过了马路。那盲人高兴地对我说……

乙:谢谢你!

甲:“我不过马路,你把我拽过来干什么?”

乙:嗐,人家不过马路你愣把人家拽过来了?

甲:你说,这事能写进作文吗?

乙:这……你自己看着办吧。

甲:看来扶盲人过马路有一定的难度。干脆,我给老奶奶让座吧。 乙:行,这也算做好事。

甲:星期日我坐上公交车,到了站真上来了一位老奶奶。我一看太好了,

做好事的机会终于来了。我赶紧就……

乙:给老奶奶让座。

甲:让不了。

乙:怎么呢?

甲:我自己还没座呢,我怎么给奶奶让啊。

乙:噢,你站着呢?

甲:我上车时没抢上座啊。

乙:好嘛。

甲:就在这时,有了一个空座,那个老奶奶向那个空座走了过去。说时

迟,那时快,我一个箭步,“噌”就蹿过去了。

乙:你要干什么?

甲:我要抢在老奶奶之前抢到那个座位。

乙:你这是干什么?

甲:干什么?有了座我好给老奶奶让座啊。

乙:啊!为了给老奶奶让座就先和老奶奶抢座,你这样做对吗? 甲:对呀,不抢座我怎么有座?没有座我怎么让座啊?

乙:你……你这都是什么逻辑呀?

甲:哎呀,做点好事怎么这么难哪。你……你什么时候丢钱包? 乙:我……我什么时候也不丢钱包。

甲:那……我到哪儿能捡着钱包?

乙:你……到哪儿都捡不着钱包。

甲:我正为做好事发愁呢,楼下住的老奶奶上我们家来,跟我妈说,我

经常在家蹦,我蹦一下,老奶奶的心脏就蹦三下,她实在受不了了。 乙:你住在楼上怎么能在屋里蹦呢?

甲:我哪儿知道在自己家里蹦会给楼下的老奶奶带来那么大的痛苦啊。 乙:以后别蹦了。

甲:我现在不在屋里蹦了。哎,你说我为了让楼下的奶奶有一个安静的

居住环境不蹦了,这算不算是做好事啊?

乙:嗯……算。

甲:我可算做了一件好事了!

乙:去你的吧!

篇四:材料作文“让座风波”及范文7篇

材料作文“让座风波”及范文7篇

材料作文“让座风波”及范文7篇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上一则消息称,公交车上一位女子给一位孕妇让座,孕妇一脸淡然地坐下,并未以任何方式表示谢意;女子不高兴了,说你起来我手机掉在座位下面了,待孕妇站起来,女子一屁股坐下去,说你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这个座位我不让了。

孰是孰非,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女子干得好,就是不能助长孕妇这种怀了孕就觉得全世界都必须让着她的坏毛病,“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还有的人则认为做好事有同情心是修养使然,而不是为了索取感谢,如果那样,也是沽名钓誉,假充善人。

【范文广场】

1、善心长存 感恩常在(穆彤)

原本,只是公交车上让座给孕妇的一则小事;最初,本是拥挤人群中一次爱心的传递。只可惜,善心被漠视,感恩被缺失,初衷被改变,一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善意举动,破碎成舆论风口浪尖的众说纷纭。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深究让座事件的孰是孰非,唯有整个社会,人人善心长存,才能收获感动,事事感恩常在,方可温暖世界。

善心,似朗朗明月,照破山河万里,明媚方寸心田。正如我们不能因为路人,会无偿享受到家门口的杨柳茵茵和馥郁花香,而放弃播种。我们同样不该因为没有感恩的回报,而熄灭善意的青灯。罗素曾有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这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的确,做好事,有同情心,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给予孕妇最真切的关怀,是修养使然,是善良的本性使然,无关回报,无关感谢。

当“最美老师”张丽莉,用身体为学生推开了死神的魔爪,她一定没有去想要获得“感动中国”的无上殊荣;当“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臂架起了坠楼女童生命的彩虹,她必然未曾权衡付出与回报的价值。她们,用一抹爱的微光,一盏善的烛火,点燃了一颗心的明亮。她们,不求回报的付出,反而能获得了全社会的感恩,与索取感谢的让座者的境遇大相径庭。 感恩,如淙淙流水,涤荡时间尘埃,滋养岁月年华。不知有多少人如今还依旧记得那首《感恩的心》,孩子们清亮的童音,整齐的演唱,用真情诠释了那句“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我们应该感谢陈贤妹婆婆,用双手撑起了国人道德的天空,我们应该感谢王福顺老人,为当代社会人心送来了光明和希望。就如同朱铁志在他的杂文中写道:“生活的恩惠无处不在,感恩的心就应该无处不在。”大多时候,感恩善行,也未必不是一种善。

一句谢谢,是艾苓笔下最有温度的词汇,一捧感恩,是传递善心最长久的接力棒。有了感恩的情怀,我们对他人的掠夺和索取就会少一些,对社会的给予和奉献就会多一些。不知感恩的孕妇就会越来越少,自觉让座的市民定会比比皆是。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若,勇敢爱,不徘徊;若,去感恩,不踌躇。则,善心长存,青灯不灭;则,感恩常在,大爱无疆。

2、行善为何?(王婉听)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做一件好事作文让座)

让座女子因孕妇的漠然而愤然收回座位,叫好声质疑声纷纷而起。在道德标准难以统一的当下,行善乃至所有正能量行为的目的成了争议的中心,当善举不一定有感恩作应答,当热忱的心遭遇冷硬的结果,我想,我们应该在意的也许不是外界的回报,而是我们的心是否因善举而臻于高贵,我们的行为是否为世界带来温暖。

正如助人行为的根源是同情心,此类善事义举,乃至人类所有的高尚行为都有着共同的

出发点,那便是人性所共有的最本质的良知和趋善性。修养作为善举的另一出发点,究其根源也是良知和道德的产物。在行善念头诞生的瞬间,它是再纯粹不过的,没有复杂的欲求,只怀着帮助他人、慰藉内心的原始目的。行善原应为此,因此在善举做出之时,它的目的已然达成。

可人性对于赞美、感恩、报答的渴望和依赖是如此强烈,以至这些脱离了行善原本目的的附属产品便渐渐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让众人把得到回报作为了高尚举动的目的——为了感谢而行善、为了外界评价而举义、为了成功后的名利而奋斗??这种寻求报酬式的举动似乎脱离了高尚和良知,变成了纯粹的交易,再也无心灵之美可言。

而对于受助者——如材料中的孕妇一般,认为自己有被帮助的需要而漠然受之的情况下——不平衡感自然会随之而生。对外界回报的欲求越大,不平衡感越会变得强烈。我不敢说让座女子起身的瞬间是出于良知的驱动还是感恩的索取,但在她收回善举以示抗议的时刻,道德的芳香一定悄无声息地变了质。当行善不一定得到感恩,当付出不一定有正向的回报,那又怎么样呢?正如特雷莎修女所答:“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决非你和他人之间的事。”既然善举的根本目的是为世界多带来一丝美好,又何必去计较我们是得是失?毕竟我们已在行善之时守住了内心的道德律,享有了付出的快乐,收获了高尚的德操。而怀有了如此纯粹而热忱的善念,又怎会融化不了那冷漠的坚冰,感化不了那无动于衷的外界呢?于是,我选择相信正能量的力量。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让我们谨记特雷莎修女的箴言,怀着最纯粹的良知出发吧!收获一颗日臻高贵的心,创造一个日益温暖的世界,这便是我们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3、莫让善者心寒(李鑫)

公交车上给孕妇让座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折射出的社会现状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拉伯雷所说:“人和人之间最痛的事莫过于在你认为理应获得善良和友谊的地方却遭受了烦扰和损害。”其实,让座女子最后又要回座位的行为无可厚非,我们做出善意的举动应该不期回报,但总值得获得一个感激的温暖微笑或一句真诚的感谢,而非冷漠与淡然的回应。

诚然,行动不便的孕妇的确需要座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视人们出于道德自觉做出的善举为理所当然,并不意味着她应该用冷漠傲慢的态度冷却人们的热情与暖意。而事实上这种态度让善者心寒。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如若过多,我们就或许不得不面对下一个由冷漠人心构成的“道德寒冬”。

舆论争论中,让座女子的行为面临着“沽名钓誉”的猜疑,面临着“假充善人”的指责。但我想,她看似太过计较,有些较真的举动恰恰是社会需要甚至是必要的。不然,便是侧面向社会传递出信息,即做好事是“多事者”的“自作多情”,接受善举是所需者的“理所应当”。即便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但我们起码应该借对此事的反思倡导一种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良好风气,起码应该弘扬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正气。

很多时候,社会都极力宣扬要帮扶弱者,礼待他人,并以此作为道德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但我们是否同样需要那些相对弱势的人,那些如行动不便的孕妇,涉世未深的孩童,病痛缠身的老人一般的人有较高的道德水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陌生人之间能给予的温情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当那些接受到善意的人肯同样回报以善意和感激,关于友善与爱意的正能量才能得以在人群中传递,交互,涌动;被鼓励,被认可,被肯定的善意才会有再次给予的勇气和力量。

很多时候,感激的话语与微笑和善举一样有着春风化雨的力量,只有二者同时对等的存

在,社会才会在两者的交融中保持和谐的氛围与温暖的环境。

英国哲学家洛克倡导“要能做到通过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礼节与尊重,表明你对他人的尊敬,重视与善意,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的,若想社会不被“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冷漠覆盖,若想人心不被“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自私吞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境界。我们需要心灵的善意交互与健全的保障机制,从而营造一个不让善者心寒,不让好人有后顾之忧的社会,而只有这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社会才有能力孕育更多的好人与好事。

莫让善者心寒,让我们在收获爱的同时给予爱,感受爱的交互中孕育的温暖,坚守简单的真理与永恒的善意,去迎接一个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国家,更好的未来。

4、莫以漠然冰封温情(孙慧敏)

在我们这个自古就以“吾老人幼皆亲爱”为道德准则的社会里,在公交车上为孕妇让座,似乎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更应清楚的是所谓“礼尚往来”,纵是需要社会关怀的孕妇,纵是应当帮扶的弱势群体,又岂能一脸漠然,把爱心的收获当作心安理得,把别人的温情置之冰封之域?

所以,才有了公交车上这幕让了座却又设法收回让座的闹剧,才有了网友“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的声讨,才有了如今“老人不敢扶、幼子不敢携、见义之勇不敢为”的社会现状??这个叫做“漠然”的幽灵,正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这个世界上残存的温情与爱心,正在让有心人尽力奉献的光与热被冻结、被冰封。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犹存温热,不愿“以善小而不为”,而外界却冷若冰霜,我们的行为却常常会“以善小而不谢”。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行善者拒绝为无意义的冷漠买单,而因冷漠被呵斥的弱者从此不受庇护。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一声真诚的“谢谢”就真的那么难以说出口吗?

我想,那一脸漠然的背后,虽不至于藏着利用人们同情心谋利的丑恶想法,却也暴露了这个社会道德式微、善念匮乏的可怕弊病。正如张晓风所言:“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纵然奉献爱心是长存于世的社会价值导向,纵然倾尽温情是人的未染于浊世的良知良能,而扭转这一切,让人们失去行善的动力,却只需要对别人的恩惠淡然不言谢,对他人的关怀受用而不知感恩。这或许只是旁人看来的小事,却给行善者带来了心灵的伤痛,最终使社会道德的大厦在信任危机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是的,奉行善念不需要功利的理由,却需要公众真诚的加油;倾尽温情不需要名誉的引诱,却需要社会坚定的引导。而我们需要的动力,仅仅是一句“谢谢”;我们努力的方向,仅仅是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们奉献的愿望,仅仅是解除弱者的困扰;我们梦寐的世界,仅仅是一片温暖的晴天。

正如没有什么比人们彼此以漠然相向更令人心酸一样,也没有什么美好可以胜过我们人人以温情相待的真诚。那么,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正是努力护佑这份温热的美好,努力排除漠然的干扰吗?唯有此,简单的温情才能最终汇聚为爱心的暖流,温暖天地,振奋人心。 我们因温情相遇相护,就莫要因漠然彼此背向。让我们每个人携爱心出发,与真诚同行,那样,温情的光焰终会消融冰雪,了断纠结。

5、重拾道德,呼唤纯善(李瑞)

近日,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女子为孕妇让座后,因不满孕妇的漠然而抢回原座,双方发生了争执。网友们对此事件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说:“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让座女子做得无可厚非。”也有人说:“礼让孕妇本是应该的,不应沽名钓誉,贪图回报。”而在我看来,争执的发生与双方都有着关联,没有绝对的对错。

这个事件折射出了社会的一种病态,而这种社会病几乎人人都有只不过病情不同。孕妇的病症表现为:把别人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无感恩之心;而让座女子的善心也并不单纯,

只停留在等待回报的伪善。一个缺少感恩,缺乏道德;一个缺少纯善,沽名钓誉,必然会使矛盾深化。

我相信,这个小事件并非个案,而是当下社会病态的一个缩影。还记得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妈广场舞风波”吗?广场舞大妈为了强身健体不体谅邻居,跳舞的噪音影响了群众休息。有些居民为了报复,用高音炮、疯狗、甚至是泼粪等极端手段解决纷争,结果导致了事态的不断升级,在社会上产生了对大妈的强烈谴责。

虽然“广场舞风波”与“让座风波”有着不同的背景与性质,但是,二者都是因事件双方缺乏道德感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之人之间的缺少沟通与自我封闭,导致人们不会体谅对方的立场,不能用妥善的方式解决问题,整体的道德水平因此下滑。康德有言:“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当孕妇面对善行竟漠然以对之时,这种崇高的道德感哪里去了?

同样地,不夹杂着渣滓的,纯净的善良哪里去了?正如周国平所言:“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而且,当下许多人仅存的一点同情与善良竟包裹上了一层功利色彩——给孕妇让座后未得到回报急忙收回座位。如果一切善行都要靠回报来支持,那么,特蕾莎修女、雷锋、郭明义等大善之人还会存在吗?恐怕有的只是一个个作秀的伪善者,在他们心中毫无纯真与境界可言,社会也只会愈加冰冷与麻木。 纯善之人在当下也许会遇到艰难险阻,但人之所以行善,是为了做善事时为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如果做了善事却无回报,应该窃喜:“这种幸福只有我一人独享,我很幸福。”与其为了功利假惺惺的作秀,不如用纯善感化他人,丰富自己。

章诒和曾说:“人如浮尘,游弋世间,因为有了情义,才得以聚聚依依。”这份情义便来自于深深的道德感与真诚的纯善。让我们重拾道德,呼唤纯善,用自己的星星之火燎遍枯萎的荒原,让高尚的草种萌发,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6、当善心遇见冷漠(谢宇欣)

在这个跑着前进的时代,利益至上与善心无价正发生着激烈的交锋,而公交车上年轻女子的行为,无疑触动了大众敏感的神经,把让座这个生活中最常见也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翻开浸润五千年历史血脉的书篇,善的身影始终蕴藏在墨色浸染的铁画银钩之中,飘荡在幽深学舍的朗朗读书声中,融汇在流淌千年的华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灵魂上最深的刻痕。而纵使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纵使如今高楼铁门代替了茅屋竹舍,纵使如今霓虹代替了星空,善仍是我们历史赠与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此而言,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似乎无可厚非,让座作为善意的一种,自然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也是最应倡导的美德之一。

可是,这种美德却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大力宣传中变了质,让座,本是一种道德的体现,现如今却逐渐被问题化,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义务,常常被让座者或理直气壮或一脸冷漠地坐下,主动让座者失去了座位,收获的不是感谢而是一张臭脸。当善心遇见冷漠,当捧上一颗热心却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又有多少人能够淡然处之?

让座,固然是美德的体现,固然是素质使然,可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不变初心?再强的社会舆论,又怎能敌得过现实的一次又一次无情打击?公交车上的那位女子面对孕妇的冷淡回应时,行为的确过激,确有不妥之处,可是这又何尝不是对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的消极反抗?又何尝不是对这种冷漠的让座行为所传递的负能量的集中爆发?

为有需要的人让座固然是有素质的体现,是善意的行为,难道不让座就是没有素质吗?难道对善心报以冷漠就是有素质有道德吗?必须让座的底线设置得太高,归根结底不过是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小我主义使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自然认为周围人应以在某一

方面存在弱势的自己为先,在这种情况下,又怎能要求被利己主义蒙蔽了双眼的人们对善心给予应有的感激和谢意?而理解与包容的缺乏,更加剧了冲突,让让座这件小事一次又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让本身善意的行为演变为冲突的根源。

不要让善心败给冷漠,不要让冷淡浇灭热情,与其相互埋怨,不如多一丝感激,让善心得以回报;不如多一丝包容,让冲突得以消融。

7、世上本无理所应当(陈圣洁)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却又同情弱者的时代,这并不意味着有人需要帮助就一定会有人伸出援手,因为这并不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理所应当,皆是人情使然。 材料中的女人收回座位无所谓对错,因为,“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当孕妇将情分视作理所应当而欣然接受时,这个让座女人便有权将其收回。这就好像一个人每天给你两块糖,突然有一天只给了一块糖,于是你心生埋怨,殊不知,他原本可以一块糖都不给。长此以往,你将一块糖都得不到。当一个人得到太多非劳动获得的东西时,应该心存感激,而不该视其为理所当然。事实上,一旦你这么认为,便注定失去,因为世上本无理所应当。

然而,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正如周国平所说的——“这是一个信仰失落,情感缩水,文化粗鄙的时代”。遍地的个人主义让情感严重缩水,使得一些人只懂得一味索取而不懂付出,也看不见他人的付出。却少有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这样的人,少有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一样的人。太多的自认理所应当,让本就缺乏的情分变得愈发稀少。

面对这个情感缩水的时代,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想,奥黛丽·赫本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我天生就有被爱的需求,同时还有个更强烈的需求,给予爱”。的确,她的一生便是给予爱的过程,不期待任何回报。

诚然,当我们在给予帮助的时候,有太多人接受并认为理所当然而不回以感激。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伸出援手的理由。给予帮助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获得感激,也并非获得感激才会开心,才会幸福,真正的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而非自己。或许按理说付出理应获得回报,但世上本就没有理所当然,既然选择付出就不该苛求回报了。

因为,弱小而不劳而获并非理所当然,因为,付出而期盼回报也并非理所应当。世上本无理所当然,因此,要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奉献之心。

篇五:伍玥作文让座

让座

二6班 伍玥

一天早上,小明乘着公共汽车去外婆家去看望外婆,车子开到第二个站,小明看到乘客们纷纷走上车,一位满头大汗的叔叔,他身上背着一袋衣西,小明回头一看,车上没有一个空位。小明连忙站起来,客气地说:“叔叔你太累了,来我这里坐吧”。叔叔摆了摆手说:“孩子我不累,还是你坐吧。”叔叔再三推辞,怎么也不肯坐下来,小明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其实叔叔是很累的,小明灵机一动,靠上前说:“我有办法,你坐在我的位子上,我呢就坐在你的腿上,咱俩都可以坐了。”叔叔满意地笑着说:“哦,真是一个好点子!”前面的老爷爷听着看着,也回头来夸起了这个聪明又乐于助人的孩子。小明听了,十分开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