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无言之美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4:47 体裁作文
无言之美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无言之美-作文导写

命题作文“无言之美”导写及模拟评阅

江西 余水金

【文题设计】

江西景德镇昌江一中2010届高三月考作文题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司马迁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张潮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幽梦影》)

请以“无言之美”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一、审清题意,明确重点。

命题作文虽有标题,却需认真审题,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包含的写作范围和写作重点。 本题为“无言之美”,写的是一种美,可以是人,是物;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但必须是一种“无言”的美。“无言”二字可作两种解释,即无需用语言表达,说出来反而不妙,有词不达意之感;或用语言表达不出,表达不了,有言尽词穷之窘。作文时,两个意思可自由选择,即所写的美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

二、展开联想,选好素材。

明确了写作重点后,就要围绕重点展开想象、联想,搜罗可用的素材。题目前的导语可作提示,孔子和庄子说的基本是一个角度:天地滋养万物,运行有序,其间有美有理,却无言无语。司马迁说的是高尚的精神和美好的人格的无声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及人们对这种人的倾慕和爱戴。李白和张潮说的也大致相同:自然是美好的,人们可以在美好的自然中诗意地栖居,在静穆的审美活动中安顿自己的灵魂。

读懂了这些导语,既可以帮助我们快一点找到合适的素材,也有利于明确作文的主旨。搜寻素材可以按照自然、社会、文艺的角度,从古今中外四个方向展开。三个角度代表了三种美学形态,四个方向可以扩张文章的表现领域,但要力求素材新鲜、典型。

三、确定主旨,避免套用。

命题作文只是给了一个写作范围和对象,文章的主旨、主题仍需要写作者去表现、去表达。主旨、主题应根据素材的内涵合理演绎出来,作者也应在文章中明确的表达出来,不能含混不清,不能只有叙事描写,却没有议论说理。要根据所选的素材,或表现自然的无言之美,或表现人性的无言之美,或表现科学的无言之美,或表现艺术的无言之美,并在文中明确阐释,一般在结尾处点出来,这叫卒章显志。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套用人家的观点。比如,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的眼睛。这句话重在说“发现”,虽跟“美”有关,但跟“无言”没什么关联,不必非拉进自己的文章不可,以免老师对误判自己对题意的理解。

四、章法自然,善用表达。

本题未限制文体,在主旨确立后,应根据素材特点选用自己擅长的文体。文体因人而异,但首先一定要用己所长,不要盲目跟风,照搬照套;其次要突出文体特征,不能不伦不类。 写文章要注意结构章法。要根据行文特点,合理分段,长短搭配,前后呼应。考试的文章一般控制在800-900字之间,所以长的段落应该在250字左右,300字以上的段落要从严控制,不要搞得文章只有两三段;短的段落视情况而定,短要短得精神、醒目,不要搞得文章过于零碎。

表达上不必一味追求辞藻华美,应在表现自己个性的前提下突出语言的表现力和可读性,让语言更好地表现文章内容和思想,使文章内外兼美。毕竟,作文是写给人家读的,不能让人家读得无味甚至难受。

〖范文展评Ⅰ〗

无言之美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一中 陈美玲

分数:内容20+表达20+发展20=60分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的大片土地都处在热带雨林气候带,那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景呢?也许有人向往于热带雨林的生机勃勃而会大声嚷道:“好耶!”但是,我却会痛心疾首地告诉你:如果真的那样,华夏文明就不复存在了!

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热带雨林高温多雨,动植物没有休眠期,一切都在疯狂地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各种植物拥挤在一起;动物因为有丰富的食物,每天也是不停地搜捕食物,弱肉强食,你争我夺。所以,这样的环境并不利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更谈不上过上定居的生活,创造文化和文明。

请打开世界地图看看吧,四大文明古国都远离热带雨林气候,都在北纬30多度的地方,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这样的气候有雨旱之分和冷热之别,特别是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这春夏秋冬的往返有序的更替,不仅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文明,也创造了形如图画的优美汉字和犹如四季更替般抑扬顿挫的诗歌。

翻开中国古代的诗卷读一读吧。

春天,有人用参差的荇菜和悦耳的琴瑟追求窈窕淑女,有人在黄鸟纷飞的葛草地里忙着赶完手里的活一心想着回娘家,有人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好日子出嫁做新娘;夏天,有人伫立塘边享受清风送来院子里满架蔷薇的清芬而心旷神怡,有人面对江碧鸟白山青花燃的美景心中涌动着思乡的绵绵情愫,有人散发乘凉开轩闲卧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自己的琴音;秋天,有人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节思念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有人仰望灿烂的银河怀想牛郎与织女的鹊桥相会,有人登高远眺惋惜“过尽千帆都不是”而把悲秋之情托付火红的秋叶;冬天,有人冒着霏霏雨雪感叹杨柳依依的美景不复再得心中悲哀一片,有人一边烧起小火炉一边烫着酒问好友能否再喝一杯,有人在冬春交替之际“共欢新故岁”并期待着“愿与梅花俱自新”。

天地四时无言,却以她不断变化的节律展现着其特有的大美。这大美中有大真,所以中国人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成事的依据,讲究“不违天道”、“道法自然”;这大美中有大善,所以中国人坚信“上天有好生之德”,讲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品味四季之美,你的心灵会更美丽、更聪慧、更悠远。

〖模拟点评〗

本文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有灵动劲,二是有书卷气。文章的切入点很特别,从设想入笔,让习惯了过着春夏秋冬的我们耳目一新,新颖而富有吸引力。接下来的分析客观准确,言简意赅地说清了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文明创造的深刻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中国人在对四季运行周期和节律的体悟中开始了文化和文明的创造,于是就有了一段精彩的四季之美的诗意描绘,把读者带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妙意境之中,还有一节精练的议论进一步深入开掘,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最后一个短句,语短情长,三个“更”字如余音绕梁。 〖范文展评Ⅱ〗

无言之美

江西省景德镇昌江一中 张世朋

分数:内容18+表达20+发展18=56分

偶然有一次,夜不能寐,见月光皎洁,于是起床赏月。虽然赤脚踏在冰冷的地板上有点凉,我还是兴味盎然地趴在窗口上,遥望着一轮明月。三两片云彩飘荡,淡淡的光晕落在白云上凹凸不平,仿佛给它披上一件梦幻羽衣,灰墨色的远山和着银白色的月光,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动,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仿佛有张若虚在春江的望月兴叹。多美呀!明月无言,青山无言,它们却用光和影演奏着自然的美妙旋律。我能忍住寒冷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月色的诱惑。

月色的诱惑不仅是我扛不住,就是大名士苏东坡也扛不住。就在好几百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正想解衣入睡,外面明亮皎洁的月光射入房里,仿佛邀请他夜游。苏轼欣然走出门去,想到夜晚也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巧的是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二人就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如藻似荇的阴影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投影。见到如此美景,苏轼不禁叹到: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如此说来,我也是闲人,只是还缺一个同伴了。

看到美景,我不禁想起了旅游。旅游除了逛都市,恐怕主要是看山水风景了。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大地无言,就用山山水水来表达。你也许没有见过山腰间的湖泊吧?碧绿的湖水,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两旁的树木凌空生长,生机勃发。山水无言,可它却以自己的本色纯真之美给我们以心灵的慰藉。你可能会说它是寂寞的,但蓝天上云卷云舒,阴晴雨雪,何曾有过一瞬的停歇;群山中草木鸟兽,生长繁衍,何曾有过一刻的停顿。大地永远在歌唱着生命的欢歌,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着我们。面对大地上的山水美景,我们就像赤子扑进母亲的怀抱,亲切温馨安定,一切已经无需用语言来表达。我想,旅游中与其匆匆忙忙地照相,不如让自己静静地与山水对视,让心灵融化在自然之美中。

拂晓时分,天空褪去了部分浓黑,东方霞光微露,透出一点暗红,而满天的星斗还在,月光的温柔和阳光的热烈交织在一起,这样的景就是拿相机拍下来也找不到那种震撼,要是时间定格在这一刻该多好啊!

美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其实语言亵渎了圣洁的美。上帝给了我们美景,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思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运用语言不断地制造糜烂的文字来驱赶美的高雅,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俗不可耐的文字了。

〖模拟点评〗

本文是一篇浮想联翩、借景抒情、即事说理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把情与理巧妙交织,贯穿全文,并推动行文的展开。开头的写景情景交融,然后用同类关联想象,把苏轼的千古美文化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不仅增色不少,而且也没有丝毫的别扭,很好地衬托了月色之美。由月色到旅游的延伸联想,进一步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一通联想后,作者把笔一收,又回到眼前,一方面使文章结构完整,另一方面也使最后升华主题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作者娓娓道来,语言如一泓山泉,亲切、清新、优美。

〖范文展评Ⅲ〗

无言之美

景德镇昌江一中 金松霞

分数:内容20+表达18+发展18=56分

语言是一种介质,让人与人之间沟通无距;无言是一种意境,让心与心之间相互融合。

——题记

还依然记得,佛祖与众弟子一起论佛。说话间,佛祖拈花而坐,问弟子谁能解得其中真

意,众人无语以对只能静坐其位,彼时唯有迦叶洒然而笑。这种意会是心灵的相通,那无言的微笑让传说变得更美。那拈花一笑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清芬。那神秘美丽的意境,在智慧的山林中依然苍翠。

还清晰记得,伯牙抚琴,琴声时而悠扬时而激荡,时而凄婉时而欢快,无人能解其中意。唯有子期听得出那是“巍巍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琴音中彼此寻到了知己。伯牙慨然曰:“唯君乃吾知音也。”一曲高山流水,让心灵共鸣,心心相印,让友谊升华,忠诚不渝。无需过多的交流,无需过多的言语,他们注定彼此相知。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还时常记得,司马迁参透生死的醒世名言如雷贯耳。他无言,自己忠心报国坦陈直言,竟遭如此惨祸。他无言,自己饱受谤议,为人耻笑,却不得不苟活于世。只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是,他于无言中以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为榜样,愤而著书。最终,他的无言换来的是名留青史,他的无言让中国的过去有史有据。

还欣喜记得,邰丽华和她的20位聋哑演员用真心真情演绎《千手观音》,一舞世界惊。以善为核心的观世音文化,借助姑娘们妙曼而又庄严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华贵而又祥和的氛围,让人们沐浴善良、智慧、美好之氤氲。成名的邰丽华拒绝了许多国际性大品牌厂家开出的一个个做形象大使的高价,只义务为一直支持和理解残疾人的企业做宣传。

还永远记得,汶川地震发生后,子弟兵日夜兼程、出生入死、拼命抢救老百姓的英雄壮举。还记得废墟中紧握着笔的小手,那是中国少年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还记得躺在担架上的孩子向解放军战士行的少先队礼,那是中国人的坚强勇敢和厚道温存。还记得解放军撤离灾区时,老百姓用各种材料书写的标语和条幅,那是中国军民血肉相连的亲情和“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气魄。

还激动记得,体操王子李宁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腾空而起的奔跑,他的上面是璀璨的夜空,他的下面是欢呼的人群,他的眼前是熊熊的奥运圣火,他的身后是不断展开的画卷。在如潮的欢呼声中,他点燃了北京奥运会的圣火。那一刻,中国人民只有欢呼喜悦激动;那一刻,中国向世界作了一个华美的亮相;那一刻,中国和世界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只需分享喜悦和欢快,无需言语絮絮叨叨。

无言的美,胜过了华丽辞藻的修饰,胜过了锦绣丝绸的装扮,胜过了铅华粉黛的涂抹。 〖模拟点评〗

本文特点有三:一是选材丰富而有层次。六个素材,从个人到群体,从历史到现实,每一个材料都很典型,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是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很好地配合素材和表达的需要,前面的题记如凤头亮相,最后的议论如豹尾响鞭,文章章法严谨,布局合理。三是语言整散结合,反复咏叹。反复、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不知不觉中把读者的情感带动起来。

篇二:优秀作文:大美无言

大 美 无 言

天章云锦,朱霞半西、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水上清风,那崇岭险巇、奇峡大壑、渺渺微波、浩浩江流,那寒光积雪、大漠孤烟,那风萧马鸣、落日余晖,何处不是造化神奇的创造,茫茫天宇、恢恢地轮,何处不让人感到美?何处又听到了美?

没有,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之中,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你可以想象这么一幅图。

几幢房屋枕在小河边,虽已有些破旧,却显出几分安逸,几分自然。青苔斑驳,沧桑印满了老墙。河水潺潺流淌,水面上飘浮着几根枯草,几片落叶,好像一艘艘小小的船儿。草地已开始泛黄,但那大片的绿色仍然骄傲地炫耀着,把一年中最后的美丽也献给了游人。几株乔木已开始落叶,叶儿随风飘舞,那是树木回报大地母亲的礼物。

你的心中会陡然升起这样的感叹:美呀!古老与沧桑,安逸与希望。可几间老房依旧背山而立,临河而枕。几十或几百年,默默无语。大美而无言。

你还可以想象另外一幅场景。

一望无际的大漠,让你感到几分苍凉。黄沙随着西风在不停地移动,偶尔几处白骨,可能会让你毛骨悚然。心中会有沉寂、死亡的念头。正在这时,一支驼队从远处走来。骆驼高昂着头,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坚定的向前走去。驼队的铃声,不断地从远处传来,打破了这沙漠中的宁静。赶驼人,头裹紫巾,紧随驼队,目光坚毅。

你心中会不会有了另一种感慨:伟大呀!壮美!沉寂的漫漫黄沙中有了人的活动,顿时有了生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了自然的空白,让自然顿有了美感。这种大美不是你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在你的心中,大美无言。

其实在我们的星球上,鸟在天空飞过,鱼在水中游过,鹰在苍穹掠过,驼在大漠走过,泉在山涧流过,花在春天开过……一切都充满着生机,一切都彰显着大美,无言的大美无处不在。就连哪些我们瞧不起的丑陋的昆虫,当它展示自己的生存法则的时候,无不让你感到惊悸,感到震撼。大美的自然,千百万年,默默无言。

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不也正是在这无言的大美的感召下,一步步的向明天走去吗? 从万物的生生不息中,我们体会到生命的自强不息;在自然的崇高中我们体会到人生的永不懈怠;在历史的流动中,我们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伟大。万物自然法则的大美,虽然不言,无时无刻不在不在感召着这万物的灵长,让我们在这无言的大美的感召中,永不懈怠,生生不息。

大美无言,让我们多一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对一份笃定与坦然,多一分淡定与坚守,多一分自信与乐观,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去聆听着无言的大美。

篇三:作文

作文

1. 表达具体,文章才会“内容充实”

中考作文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内容充实”,但好多考生的作文干瘪无味,读之味同嚼蜡。做到“内容充实”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表达要具体。如何把文章写具体呢?我们需要在语言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生动用词,变空泛为具体

好多干瘪无味的句子,是由于不注意锤炼用词、不会灵活恰当地使用修饰语造成的。请大家看这个句子:

“记不得是哪天了,一个男子,向我走来。”(摘自《我的人生之旅》初稿)

此句平淡无味,怎样修改才能使这个句子具体形象呢?我们如果抓住这位男子的特点,适当添加修饰语,就能变空泛为具体,请看修改之后的句子:

“记不得是哪天了,一个(披头散发的)男子,(带着满脸倦容),(踉踉跄跄地)向我走来。”

修改后的句子突出了这位男子落魄的形象:披头散发、满脸倦容,踉踉跄跄,令读者感到人物形象如在眼前,具体可感。

二、妙用修辞,化抽象为具体

写作时,巧妙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人乐于接受。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读者的想象,使其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请欣赏优秀作文《责任与我们同行》的结尾: “责任是绚丽的花朵,靠近它,拥有它,你就是其中亮丽的一朵??每年将自己收入的三分之一捐赠给慈善事业,把为社会做些贡献当做自己责任的成龙,永远是一颗闪亮在人们心中的明星。所以,责任是一朵花,摘取它,它自然会点亮你的人生!让我们永远与责任同行!”

本段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能够尽职尽责将使人生更美好这一道理,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细致刻画,变空洞为充实

对于文章中能够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部分要细致刻画。写作时可以进行动作分解,增添细节,让内容厚重起来。请看例文二《一首无言的歌》初稿中描写“我们相识”的一部分:

“学校刚分班,我和她有缘成了前后位的邻居,和她认识很简单,简单到只有两句问候:‘你好!“你好!’”

“我们”到底是怎样相识的?即使再简单,也会有初识对方的过程。我们可以细致分解,具体刻画这个过程,让“我们”的相识更加富有戏剧性,使文章内容具体充实。请大家看修改后的内容:

“??未料到我老牛拉破车的技术是如此‘高超’,只听‘呼啦’一声,后桌上你刚刚摆放整齐的新课本也想随我而去,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以后可要注意安全驾驶,否则吊销你的驾驶执照!’你故作生气,晶亮亮的眼睛中却隐藏不住宽容的笑意。窘迫的我不由得被你逗笑了,连一声‘对不起’也忘了说。就这样,我的心因你的幽默宽容而向你敞开。”

修改后的内容加入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形象具体生动,使文章内容也更生动、更充实。

最后,还要告诫大家,要想将文章写得具体生动,除了多积累、多练笔、多修改外,还要多观察,多体悟,长期坚持下去,你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让我们记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的一句话:“做事就要具体,具体,再具体。”写作文也是这样,让我们将“具体”进行到底吧!

技法例文一

我的人生之旅

我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静静地在汨罗江边卧了几千年,冷眼看着历史的变迁,没有追求,也没有痛苦,麻木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记不得是哪天了,一个披头散发的男子,带着满脸倦容,踉踉跄跄地向我奔来。他凝望着无休无止的江水,长叹一声,回声激荡起阵阵涟漪,好似他内心世界的争斗。“日趋衰亡的楚国啊,既然我无法拯救你于危难中,既然我的理想无法实现,那么就让我与你同去吧!”说着,他转身向我走来,目光坚定而深沉。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我已被他抱着跳进冰冷刺骨的江水。隐隐约约看见河岸边围了许多人,还叫喊着“屈大人!”哦,原来这人就是屈原。我心里“咯噔”一下,在水里翻了个身,再回头看时,屈原已不知去向。此时心痛的我却因此碎裂,大的石块沉入水底,小的石块随水流荡。

就这样,我成了一个小的石块,像一个幽灵,带着屈原永远的惆怅,在寂寞的水底世界里游荡。

那次,我遇到她时,我已被水冲洗成一个小小的鹅卵石模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从这位柔弱的女子口中吟出。那臵百姓性命于不顾的统治者,那临阵脱逃的丈夫,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听后该做何感想?李清照啊,你以心抗争,以笔唤天,化愁为美,在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为的是什么?

此刻,我的心也为之震动,恨自己作为一颗鹅卵石,无所追求,没有信念,只有空守江河,望洋兴叹。

我依然前行着,身躯越来越小,竟然变成一粒小小的石子。有一天,我被冲到岸上,隐藏在沙堆里,被建筑工人装运到车上,运到路上,成为一颗铺路石子。我的身躯已牢牢地和其他伙伴凝在一起,失去了一切自由,我苦恼着,咒骂着,又怀念起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天,我正在寂寞中烦恼,忽然听到了一阵阵焦急的声音:“车,怎么这么慢呢?汶川大地震震痛了我的心,我们还要赶着去救灾呢!”“是啊,国家有难,我们做老百姓的,也不能不管啊!只要能多为灾区出些力气,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啊!”后来才知道,说这话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唐山市农民宋志永。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情怀!

我结冰的心此时此刻已经融化了,满怀的怨气已化为一腔报国的热血。屈原报国无门,方才投江自杀;李清照空有鸿鹄之志,却只能在诗词之中抒发;而我,尽管是一个普通的石子,最终还能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又是多么幸运啊!信念,自此在我心中诞生!

【技法点评】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传神,能运用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使文章具体生动,颇具感染力。文章视角独特,以一块石头自述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在屈原、李清照、唐山市农民宋志永精神的感召下,自己的信念逐渐形成的过程。感情充沛,意蕴丰厚。思路清晰,双线并行,历史、现实自然接轨,石子、人的活动相得益彰,值得称道。

技法例文二

一首无言的歌

有人说,友情是一杯清茶,淡淡的,清清的,呷一口,感觉好美;有人说,友情是一杯浓烈的红酒,醇醇的,香香的,抿一口,感觉好舒服;我要说,友情是一首无言的歌,没有高亢的旋律,却有着一串串真挚感人的音符。

相识

两年前的9月,学校刚分班,我和你有缘成了前后位的邻居。第一节课上课铃响起,我慌慌张张地冲向我的座位。未料到我老牛拉破车的技术是如此“高超”,只听“呼啦”一声,后桌上你刚刚摆放整齐的新课本也想随我而去,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以后可要注意安全驾驶,否则吊销你的驾驶执照!”你故作生气,晶亮亮的眼睛中却隐藏不住宽容的笑意。窘迫的我不由得被你逗笑了,连一声“对不起”也忘了说。就这样,我的心因你的幽默宽容而向你敞开。

相知

这天课外活动,我正埋头“苦读”,“我敢保证,你看的是《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你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喜地连连拍我的后背,眼中放射出他乡遇知音的光彩。“我也喜欢秦文君的小说,清新,单纯……”“真的吗?我特别喜欢她写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我们两人兴致勃勃地谈起小说中的人物,不时为不谋而合的见解而哈哈大笑。

“周末我们一起去新华书店,先看个够,再买上几本书回来细细看,如何?”“好啊,不见不散!”我们定下了“君子协议”!

大街上,有我们两个执手相牵的身影;校园里,有我们促膝长谈的欢声笑语;餐厅里,有我们互相关爱的殷切眼神;教室里,有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成长足迹。

9月的天空,湛蓝而美丽,校院的法国梧桐迎风飘摆,吸引了那群引吭高歌、放声歌唱的百灵鸟……

(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无言之美作文)

相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眼中的泪花,闪烁在我的心里,我手心的温暖,传递到你的心中。在你即将随父亲的调动而“调动”的最后时刻,我们相依相偎,难分难舍。

12月的天空,阴沉沉的,大概要下雪了吧!庭院里的梧桐树——哭了,树叶黄了,落了,鸟儿飞了,走了…… 我不是音乐家,但我因为这段可贵的友情有了音乐家的情怀。我把你的喜怒哀乐编成音符,我把我的酸甜苦辣编进旋律。因为我知道——一串串音符最终汇聚成一首无言的歌。

【技法点评】文章选取感人的镜头,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具体地向读者展示了朋友之间心有灵犀的深情厚谊。尤其是“相知”一部分,除了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详细刻画彼此发现相同爱好后的惊喜,还运用一组句式和谐的排比句,使内容显得更为充实。

2. 不可缺少的语言调料

在说话艺术中,幽默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语言再现现实生活中戏剧性的特征和现象来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一种表达技巧。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为孤僻者增添情趣;可以使愁眉者笑逐言开;可以使泪水盈眶的人破涕转喜??

生活中懂得风趣幽默的人,往往三言两语,就妙趣横生,不仅使人忍俊不禁,而且能使人领悟到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 幽默按照其表现手法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一、谐音生趣。

一个数九寒天的早上,校园里有一位女同学,上身穿一件黑色皮夹克,脖子上围一条白色围巾,加上一顶红色的线帽,给人一种精神利落的感觉;她下身却是一条长不过膝盖的短裤,虽然还有黑色的丝袜,但还是让人觉得凉快了一些。这位女同学的班主任见到她,跟她打过招呼,不经意地加了一句:“你今天真是美丽动人啊。”在说“动人”的时候,她故意把“动”字说得很重,想传达的意思就是“美丽冻人”。女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脸一红,转身走了。

这位老师在此运用的就是谐音生趣的艺术方法。表面看起来是赞美或夸张,实际上是批评。说话双方一旦心领神会,立刻就能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

二、自嘲开路。

1990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台湾影视艺术家凌峰先生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当时,许多观众对他还很陌生,可是他说完那妙不可言的开场白后,一下子被观众认同并受到了热烈欢迎。他说:“在下凌峰,我和文章不同,虽然我们都获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称号,但我以长得难看而出名??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炭黑。”这一番话嬉而不谑,妙趣横生,观众捧腹大笑。这段开场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坦诚、风趣幽默的良好印象。不久,在“金话筒之夜”文艺晚会上,只见他满脸含笑,对观众说:“很高兴又见到了你们,很不幸又见到了我。”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凌峰的名字就传遍了祖国大地。

三、启人自悟。

把更深刻、精辟的寓意,巧妙地隐藏于看似没有关联的轻松、平易的话语中,使人愈想愈有哲理,越嚼越有味,接近于哲理的艺术化。

有位末流画家向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我总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只消一天功夫,而卖掉它却要耗费整年的时间?”门采尔的回答是:“亲爱的,你不妨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花费一年功夫画它,也许一天就能卖掉呢!”

门采尔听了年轻画家的诉苦,并不直言急功近利便保证不了作品质量,而是委婉地建议他改变一下创作态度,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启发对方自行体悟其中的道理。

苏联著名作家盖达尔在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看到皮箱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便问道:“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笑道:“这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样岂不是更糟了吗?”

盖达尔巧妙地颠倒语序,在反问中启发这个小学生去思考,言谈之间充满了生活的哲理。

四、以牙还牙。

一个人处在社会中,难免会受到攻击或伤害,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反驳,同样很有力。

著名作家安徒生生活简朴,一次,他带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有个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不露声色地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安徒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不失身份地揭穿了对方的浅薄,言外之意便是:“你空有漂亮的帽子,怎能掩盖住苍白的思想。”

一个姑娘向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往张村还有多远?”一连问了三次,老大爷才开口说话:“三拐杖。”

姑娘奇怪了:“应该论里嘛,怎么论拐杖?”

老大爷说:“论理你应该叫我老大爷,你不论理,我才拿拐杖教训你呀!”

面对不懂礼貌的姑娘,老大爷为了教育她,就机智地运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来教育她,“三拐杖”既幽默又风趣,幽默语言在这里运用到了极致。

五、正反颠倒。

所谓正反颠倒,指的是故意说反话。客观事物是正反有序的,但你如果把它有意说颠倒了,反而更有教育价值。

一位班主任了解到有个别的同学抽烟,他没有当面横加指责,也没有点名批评,而是在班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我跟同学们讲讲吸烟的好处:第一大好处是吸烟可以帮助烟草公司创造利润;第二大好处是,眼下的治安管理不太好,吸烟可以引起咳嗽,半夜更甚,这样小偷就不敢来偷东西;第三是咳嗽会导致驼背,这样可以节省布料??”没等老师说完,教室里一片笑声。 吸烟本来是有害处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但这位老师采用正反颠倒法,把吸烟罗列出几大“好处”,这“好处”的奥妙大家自然明白。通过“反话正说”,同学们对吸烟的危害的理解就更深了。

幽默的技巧不胜枚举,变化多端,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几种技法糅合到一起综合运用。但只要同学们对此悉心体会、学习,并不难掌握。还应该指出的是,同学们在实践中决不能生搬硬套种种技巧,而要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上多下功夫,并学会随机应变,创造出切合一定对象、一定场合的独具风采的幽默艺术。

3. 如何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是记叙文最为常见的写作技法之一。其难点是,怎样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先应了解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一般来讲,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时候议论用得好,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的表现。如《一面》,作者在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时候,有“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大段的议论,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情感,突现了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有着强烈的的感染力。

? 如何在记叙之中穿插议论

(1)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有明确的目的

这种目的,大体上表现在上面的所说的六个方面。但在具体运用中,就要注意: 1.要着重对最典型的事例进行议论。

2.要着重在最动人之处进行议论。

3.要着重在作者感情最激动的时候进行议论。

4.要着重在点示全文的意义时进行议论。

5.要着重在对文章的结构起重要作用时进行议论。

我们在对作文进行构思时,就应该考虑到要不要穿插议论,就要考虑到这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记叙中的议论。

(2)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

①泼墨法

篇四:七七事变作文

七七事变作文

七七事变随想

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你是否还记得1937年7月7日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血和泪,耻辱和奋斗在那里交织。那不懈战斗着的是一个民族决不屈服的灵魂!

沧海桑田,转眼已过去70年。那些石狮子还是一如从前,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场战斗中定格。

时间倒退70年。日本借口一名士兵在军事演习中失踪,要求进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中日双方正在交涉时,卑鄙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开枪射击,接着又炮轰卢沟桥。我军用大刀、手榴弹等劣质武器多次击退日军攻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鳞阁和师长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但是毕竟我们的军事装备那样落后,7月30日中国驻军强忍悲愤撤离。

我是一个90后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安静而舒适的环境中。从未遭遇过炮弹的袭击,从未嗅过硝烟的味道。但在今天,我见到了很多很多。

我看见那些年过80岁的老战士来到卢沟桥,他们看着那些死去战友的照片黯然泪下。80岁,他们依旧是战士。九个老人整齐的站成一排,喊着口号踏着步子,眼前好象浮现起昨日的硝烟。奋斗、不甘受辱、豪迈、坚强,这些情愫几乎要撑破我的心脏,轰的一下爆裂。

我看见那些飘满红色旗帜的纪念馆。往事已成历史,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忘!那些精神那些耻辱都通通承载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一篇篇报道上。照片上战士们的眼睛里有火在燃烧。不屈不挠,要烧尽一切耻辱一切不甘!

我还看见,一些大学生在纪念馆里说说笑笑,丝毫没有感受到难过和耻辱。

我还看见记者在采访很多年轻人。记者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七。七事变么?”他们擒着一丝微笑回答到:“应该是跟抗日战争有关吧,具体的我不太清楚。”我不知道他们的微笑究竟是礼貌还是羞愧的表现。但是,这是最严肃的事情,它是我们每个国人都不能忘的事实。

更可笑的是,居然有人说七七事变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七七这一天,我看到了很多。

七七事变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耻辱。我知道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忘记的,但我还看到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忘了。

国耻不能忘。

非洲人没有忘记罪恶的黑奴买卖,日本人没有忘记美国丢向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但是我们中国人是不是偏偏要忘记我们原本不能忘记的七七事变呢?

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嗣后日以重兵三路进攻华北。“七七事变”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卢沟桥抗战的壮举引燃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圣火。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令我为之愤怒的是,一些追随于日本人之后的中国军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竟说出“与日本人合作,中日冲突化干戈为玉帛,这可是功德无量的事。”身为中国人,竟说出这样的话,你们的良心何在,你们对得起中华民族吗?

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则材料:武汉大学的路珈山顶有一个樱花园,每当樱花盛开的时候,一些中国青年身穿日本和服摄影留念。一韩国学生问其导师:何故穿和服照相?导师苦笑,无言以对。

读罢材料,掩卷沉思,一股悲愤之流涌上心头。韩国学生的一句问话使导师无言以对,难道是导师回答不出吗?不是的。导师的无言,说明他对此难于启齿。我倒要问问: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盛开的樱花丛中,为什么一定要穿上和服?难道在这些中国青年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难道他们忘了是日寇的野蛮暴行曾经是中国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中华儿女一身正气,威武不屈。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献身祖国作为自己无尚的光荣。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深陷囹圄受尽酷刑,却仍坚持斗争,时刻牵挂着可爱的祖国的方志敏;身中数弹,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的张自忠??无数中华儿女以他们的爱国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而他们的后人呢?一些中国青年竟蜕化到崇洋媚外的地步,这怎不令中国人为之悲哀呢?

民族的灵魂就像纤夫手中的绳,只要握紧它,齐心协力,才能牵动中华民族这艘巨大的帆船,才能向着美好的远方前进。为了这艘民族之船,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堂堂正正,实实在在,令中国为之骄傲的中国人吧!

篇五:201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广东公布十篇高考高分作文

[摘要]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天(7月1日)下午,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以“感知自然”为主题,考生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一篇名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考生作文,获得了高度点评,专家认为该生的作文思路严密,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 而另一篇名为《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的作文中,专家如此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全部十篇优秀作文及点评,请看专题。

2015年广东作文题如下: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感知自然需躬行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等。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