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答谢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5:11 初中作文
答谢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初中作文

篇一: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德育渗透要点: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篇二:省公开课一等奖《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答/谢中书/书。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 “答”:回复 。“书”, “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二、听老师读、自读、齐读课文

1、什么是“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赞美

2、“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3、 “康乐”是谁?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4、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我”(作者)、还有谢中书

5、谢灵运何许人也?南朝著名山水诗人。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 “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5、作者陶弘景又是何许人呢?曾经当过官,后来辞官归隐,梁武帝即位后多次重金礼聘,都不肯出山,梁武帝每逢大事都找他商议,人称“山中宰相”。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位“山中宰相”的文章。(生齐读)

6、“高峰入云”,作者往哪儿看哪?(往上)这是仰视,“清流见底”,又往哪儿看哪?(往下)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又往哪儿看哪?(往左右两边)这是平视下面我们读的时候加上动作,“高峰入云”,视线往上,“清流见底”,视线往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眼睛平视。

三、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青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品析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品味,品出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

2、请同学来说说你的感悟

★“清流见底”写得好,让人想象坐在溪边,拿着鱼竿钓鱼的情景( “清流见底”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浮想联翩,想溪边垂钓,归隐山林。)

★ “沉鳞竞跃”这个“竞”字( “竞赛”、“修辞”、“好像在比赛”??)写出了鱼儿们非常高兴,用了拟人,具有修辞之美。

★ “五色交辉”的“交”字用得好,那个颜色不是一块一块的在那里,而是交错在一起。 具有色彩之美。

★ “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都是那样子,具有画面之美。

★ “青林翠竹”的“翠”字用得好嗯??写出了竹子的绿

★ “猿鸟乱鸣”的“乱”字用得好那些猿呀,鸟呀,在树林里乱叫,让人进去就忘记了烦恼,内心觉得宁静,具有热闹之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得好。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意境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得好。早上的时候有雾,猿和鸟在鸣叫,傍晚的时候鱼儿在比赛跳跃。画面之美。

3、读文章就应该像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触(稍作停顿)这篇文章在短短的一个段落中写了这么多的美,其实它可以变成两段、三段甚至更多的段落,大家动动脑,试试看待会儿我请同学来说,你把它分成几段,依据是什么

4、试着分层。

5、整篇文章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请记录:

⑴色彩变幻之美有:青林翠竹,夕日,五色交辉

⑶视听转换之美看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夕日,沉鳞,听到猿鸟乱鸣

⑷动静结合之美

⑸一日四时之美四季常青,一日之中,景物各异

⑹意境修辞之美拟人修辞写出鱼儿的欢快,整个画面和谐优美

6、全文是抓住哪一个字写的?(美)

7、共写了哪些景物?(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雾、猿、鸟、鱼等)

8、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9、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由仰而俯、由显而微、由静而动)

10、由观景引发作者感触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1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 “胜收”)。

篇三: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篇四: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答谢中书书》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人间的美景。

二、介绍课题、作者。

1、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查字典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四、品读赏析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五、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六、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篇五: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夏灿君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5、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查阅关于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 1 -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 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 2 -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 - 3 -

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答谢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山水相映之美

绘景 色彩配合之美

(2~5)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 抒怀 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 4 -

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

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习,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

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习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者。

- 5 -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