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古代寓言两则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9:37 体裁作文
古代寓言两则课件体裁作文

篇一:古代寓言两则

《古代寓言两则》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1、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刘安(前170—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之长子,袭封怀难忘。好读书、鼓瑟,善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鸿烈》。该书虽杂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主张清静无为。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

2、字音词意。此何遽不为福乎 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

三、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指导学习《塞翁失马》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好事坏事能互相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2、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五、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2、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篇二:古代寓言两则

篇三:古代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及学案

古代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学习重、难点:

1、积累词语。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目标: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收入了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读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人生的至真境界。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

3、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三、导学过程:

学生自学《智子疑邻》

1、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并解释。

2、小组讨论: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并思考:

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交流展示:

学习《塞翁失马》

1、朗读寓言,结合提示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2、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3、小组讨论: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

寓言清新、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五、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2、分别说说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3、课外延伸:

杨子之邻人亡羊①

《列子》

杨子②之邻人亡③羊,既率其党④,又请杨子之竖⑤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⑥,问:“获羊乎?”曰:

“亡之矣。”曰:“奚⑦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路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

注:①选自《列子·说符》。②杨子:杨朱,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③亡:丢失。④率其党:带领他的亲属。党,亲族。⑤竖:仆人。⑥既反:已经返回。既,已经。反,同“返”。⑦奚:何,为什么。

1.邻人的羊丢失了,他为什么带着许多人去追?很多人去追羊,为什么还让羊跑掉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意思,并说说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四:古代寓言两则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版第十二册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上丰中心学校 宋婷

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难点) 教学准备:有关课件

第二课时 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懂得要从实际出发。

2、利用字典学会本课生字、词、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

3、培养自学课文能力。

4、有感情地读、背古代寓言。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创设情境。

二、自读自悟,读通、读懂每句话。

1、课件出示课文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全班交流: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评议教师适当点拨。

4、识别“覆”和“履”、“邃”和“遂”。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意,联系生活想开去。

1、读《郑人买履》,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班级讨论:说说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3、熟读、背诵课文,领悟、积累语言。

四、拓展练习。

1、观察生活,想一想你自己或周围的人有没有类似《郑人买履》中郑人的行为呢?说说你的见闻和感想。

2、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郑 人 买 履

且置履 不得履

宁信度,不自信

要从实际出发

篇五:5.古代寓言两则 教案

五、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重、难点突破:反复诵读,以读促教,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要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2、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 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2、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检测预习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检查字词(多媒体出示)

履(lǚ) 遂(suì) 先自度(duó)其足 吾忘持度(dǜ) 宁(nìng)信度(dǜ)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散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 (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

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见附录)

2、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六、反馈交流(当堂训练)

1、讲解重要字词

履:鞋

度duó,量长短 置:放。 之: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 市:集市。操,拿。 吾:我。 反:同“返”,回去。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 宁:宁可。 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 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⑸.宁信度,无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教给学生通假字的知识,见附录。)

(1) 置之其坐(坐通“座”) (2) 反归取之(反通“返”)

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动词,到) (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

七、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明确】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

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明确】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八、当堂训练: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九、布 置 作 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 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第二课时《刻舟求剑》

教学要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2、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 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重点字词。(略) 2、作者简介(略) 3、什么是寓言?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检测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

古代寓言两则课件

,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

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字词(多媒体出示)

涉shè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散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

六、反馈交流(当堂训练)

1、 理解重要字词

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 自:从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⑵遽契其舟 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思考讨论

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

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八、布置作业

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课后练习。

3.预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附录: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1.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5.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6.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补上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认识通假字

举例说明:

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