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庞麦郎打吊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21:23 体裁作文
庞麦郎打吊针体裁作文

篇一:惊惶庞麦郎

惊惶庞麦郎 2015-01-14 08:21

2

Who is it 庞麦郎,原名庞明涛,网络歌手,因《我的滑板鞋》走红。 从一无所有到一曲成名,意外走红让他喜悦,也让他惊惶。

《人物》微信账号:renwumag1980文|鲸书 编辑|吴达 摄影|李达 把自己藏起来

“你们谁最好看?可以把她介绍给我吗?”以《我的滑板鞋》一歌走红网络的约瑟翰·庞麦郎先生在QQ上问。接到采访邀请后,他把《人物》所有记者的微博关注了一个遍。

“最好看的已经结婚了。”记者说。

“那你怎么样?”他补了个笑脸。

“……还可以吧。”

“那你来上海我们再说。”他同意了。当天凌晨3点,他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5点,他想挂了,因为“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要放了”。

第二天,见到《人物》记者后,庞麦郎收起了此前的戒备,没再要求查验记者证和身份证,也没再提接受采访要收费。他的头发板结油腻,弓着身子站在上海普陀区的街道十字路口,羞涩得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抠着手说,“去我酒店吧先。”

一推门,一大股食物腐烂、被单潮湿的味道。他挺不好意思,招呼服务员来打扫。

房费每天158元,位于转角,不足10平方米,没窗,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唯一的板凳上堆着他的褐色牛仔布大包。房间的床头,他郑重放了一张歌单,选了5年来写的10首歌,打算出专辑用。

他拎来一袋生花生叫记者吃,然后径直去了洗手间,隔着半透明的玻璃门,一边蹲坐在马桶上一边说,“我要上封面,必须在最前面,拍照也必须把我拍得帅,你不要跟我耍花招。”他要求穿着身上这件价值100多元,买于夜市的花衬衫为封面拍照。

女服务员正在把旧床单扯下来,一抖,毛发、皮屑泼泼洒洒散在空气里。他起身,冲水,马桶剧烈抖动。

庞麦郎藏身在这家小旅馆里,躲人。此时距他凭借“神曲”《我的滑板鞋》爆红网络已有小半年。这首歌写的是一位少年苦寻后买到心爱的滑板鞋的快乐,歌词离奇,曲调混搭,唱腔带着浓厚的陕南口音。

他的经纪公司、父母、老朋友,都在找他。“我火了成了肥肉了,哪个都想来割一刀”,庞麦郎说。他频繁换手机号,谁也不见。在上海,跟他接触最多的是旅馆前台—他不会开热水,每次都叫前台帮忙。

用力找前途

庞麦郎本名庞明涛,35岁,陕西汉中人。成名后,他接受视频采访。“主持人一问,他就说他是台湾人,是90年的,我们都傻了你知道吗?”庞明涛签约的华数唱片的经纪人李希告诉《人物》,艺人改小年龄很常见,但庞明涛没和任何人商量,就改小11岁,有陕西口音却说自己是台湾人,让公司骑虎难下,不得不帮他打圆场。

老家熟人频繁在贴吧发帖,证明他是汉中人。面对媒体质疑,庞明涛撑不住了,改口说自己祖籍台湾,大陆长大。

此刻,猫在旅馆里的庞麦郎依然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以“这个我现在暂时还不能告诉你”回答所有问题。直到《人物》记者说起汉中是平原,务农相对轻松,他才猛拍大腿,回忆道,“根本没有!很累!”他身体瘦弱,夏天酷热,还得下田割水稻,再把稻穗一担担挑到晒场。“简直要我命。”他拍拍自己的肩,“你看我担不担得起嘛?我不是搞种地的。”

剥着花生,他渐渐松弛,说自己其实在陕西汉中宁强县南沙河长大,此地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是古蜀道的入口,“特别穷”。

庞明涛说,自己那时“最好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喂牛时他蹲在一旁看奶牛吃草,一看一下午,“吃得特别快,边吃边屙,屙起来一大坨一大坨的。”聊到奶牛,庞明涛不再绷着,露出少有的天真兴奋的神色,他猛拍了下手,“牛奶真的太好喝了,我该给奶牛也写首歌的,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他干不了农活,被人瞧不上。2008年,他决定进城“找前途”。先到宁强县,他干不了电工、贴地砖这样的技术活,搬砖又觉得吃力。很快又去了汉中,他在一家 KTV落脚,工作是切果盘,每天从下午4点做到凌晨4点。“切最多是西瓜,切成一条一条的,有客人线什么的坏了,叫我们进去修一下。” 在歌词中,他将汉中称为“魅力之都”,有他从未见识过的好事:2000元的月薪,“别人不一定有”;下午开业前,经理组织所有人在门口列队拍手、跳舞、喊口号,他觉得“挺有意思”;没生意时,他会与同事悄悄溜进包间,调低声音唱几首歌,他最喜欢刘德华的《天意》:“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

有一次,庞明涛偶然点到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被震撼了,“我就觉得太潮了,非常国际化!”听同事说杰克逊“一首歌可以卖大几十万”后,他觉得“这个事情我肯定能做成”,暗暗立志要做“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

晚上回到宿舍,工友们蹲床上抽烟打牌,庞明涛不理他们,盘腿面墙而坐,把一个小学生小字本放在膝盖上,写歌,一首接着一首。《我的滑板鞋》就写于这个时期,歌词中“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灵感来自杰克逊的太空步。他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野心,怕丢了工作,也怕同事们“只会笑我”。

《人物》记者通过QQ空间找到他那时的工友郑军,郑军客气而谨慎,“他歌我也欣赏不来,你们别害他……他有现在挺不容易的。”他记得庞明涛曾在宿舍表演过一次“太空步”,写歌“写了厚厚一本子”。

庞明涛写了《打吊针》(后改编为《摩的大飙客》):与工友在工地上比赛骑摩托,受了伤去打吊针;《西班牙的牛》:幻想自己是西班牙斗牛士,斗牛时抱着必胜的决心……歌词情节多与打工经历有关。

2013年2月,庞明涛已经攒够了十几首歌,觉得“汉中发展小”,没朋友,他决定离开,随身带的牛仔包里,只有一张脏得看不出花色的床单,和写满歌词的小字本。

坐了18个小时的硬座到北京,一下火车,庞明涛立马去网吧,搜“录音棚、专辑”,找录音公司地址,一家家抄在小纸片上,挨个去看,最后选定一家,交了6000块钱,是他自2008年来攒下的所有积蓄。

他不会租房、不信任中介,没地儿住,夜里只能去网吧,一把接一把玩连连看,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用床单裹住头,才能斜躺在椅子上睡着。7月,连去网吧上通宵的钱都没了,他就在公园背风处的长椅上凑合一晚。 一次他掉了20块钱,去朝阳区一家派出所报警,闹到半夜,坚决不走,要求民警必须把钱找回来。民警只好给他手机联系人挨个打电话,找人把他劝回去。这次经历对他打击很大:他过去经验里,老家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要跟我耍”的奶牛,城里唯一信任的只有警察。现在,连警察也在敷衍他。“太坏了,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在骗我,想利用我名气搞钱。”他回忆道。

“谁要是算计我,他还没有出手,就被我看透,我就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庞明涛捏拳,做出恶狠狠的样子,用戏剧性的口吻说。

捧红了,跑了

录音公司没做出他想要的“飙高音、高大上”的效果,参加选秀全部落选,家人催他回去,庞明涛又气又悲。

篇二:惊惶庞麦郎

惊惶庞麦郎

2015-01-14 08:21

168

Who is it 庞麦郎,原名庞明涛,网络歌手,因《我的滑板鞋》走红。

从一无所有到一曲成名,意外走红让他喜悦,也让他惊惶。

《人物》微信账号:renwumag1980文|鲸书 编辑|吴达 摄影|李达

把自己藏起来

“你们谁最好看?可以把她介绍给我吗?”以《我的滑板鞋》一歌走红网络的约瑟翰·庞麦郎先生在QQ上问。接到采访邀请后,他把《人物》所有记者的微博关注了一个遍。

“最好看的已经结婚了。”记者说。

“那你怎么样?”他补了个笑脸。

“??还可以吧。”

“那你来上海我们再说。”他同意了。当天凌晨3点,他给记者打电话,说睡不着要聊天,不陪就取消采访。聊到5点,他想挂了,因为“我要看电视了,《西游记》要放了”。

第二天,见到《人物》记者后,庞麦郎收起了此前的戒备,没再要求查验记者证和身份证,也没再提接受采访要收费。他的头发板结油腻,弓着身子站在上海普陀区的街道十字路口,羞涩得似乎想把自己藏起来,抠着手说,“去我酒店吧先。”

一推门,一大股食物腐烂、被单潮湿的味道。他挺不好意思,招呼服务员来打扫。

房费每天158元,位于转角,不足10平方米,没窗,大白天也得开灯。床脚的被单上,沾着已经硬掉的、透明的皮屑、指甲、碎头发和花生皮。唯一的板凳上堆着他的褐色牛仔布大包。房间的床头,他郑重放了一张歌单,选了5年来写的10首歌,打算出专辑用。

他拎来一袋生花生叫记者吃,然后径直去了洗手间,隔着半透明的玻璃门,一边蹲坐在马桶上一边说,“我要上封面,必须在最前面,拍照也必须把我拍得帅,你不要跟我耍花招。”

他要求穿着身上这件价值100多元,买于夜市的花衬衫为封面拍照。

女服务员正在把旧床单扯下来,一抖,毛发、皮屑泼泼洒洒散在空气里。他起身,冲水,马桶剧烈抖动。

庞麦郎藏身在这家小旅馆里,躲人。此时距他凭借“神曲”《我的滑板鞋》爆红网络已有小半年。这首歌写的是一位少年苦寻后买到心爱的滑板鞋的快乐,歌词离奇,曲调混搭,唱腔带着浓厚的陕南口音。

他的经纪公司、父母、老朋友,都在找他。“我火了成了肥肉了,哪个都想来割一刀”,庞麦郎说。他频繁换手机号,谁也不见。在上海,跟他接触最多的是旅馆前台—他不会开热水,每次都叫前台帮忙。

用力找前途

庞麦郎本名庞明涛,35岁,陕西汉中人。成名后,他接受视频采访。“主持人一问,他就说他是台湾人,是90年的,我们都傻了你知道吗?”庞明涛签约的华数唱片的经纪人李希告诉《人物》,艺人改小年龄很常见,但庞明涛没和任何人商量,就改小11岁,有陕西口音却说自己是台湾人,让公司骑虎难下,不得不帮他打圆场。

老家熟人频繁在贴吧发帖,证明他是汉中人。面对媒体质疑,庞明涛撑不住了,改口说自己祖籍台湾,大陆长大。

此刻,猫在旅馆里的庞麦郎依然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以“这个我现在暂时还不能告诉你”回答所有问题。直到《人物》记者说起汉中是平原,务农相对轻松,他才猛拍大腿,回忆道,“根本没有!很累!”他身体瘦弱,夏天酷热,还得下田割水稻,再把稻穗一担担挑到晒场。“简直要我命。”他拍拍自己的肩,“你看我担不担得起嘛?我不是搞种地的。”

剥着花生,他渐渐松弛,说自己其实在陕西汉中宁强县南沙河长大,此地夹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是古蜀道的入口,“特别穷”。

庞明涛说,自己那时“最好最好的朋友”是姑姑家的奶牛。喂牛时他蹲在一旁看奶牛吃草,一看一下午,“吃得特别快,边吃边屙,屙起来一大坨一大坨的。”聊到奶牛,庞明涛不再绷着,露出少有的天真兴奋的神色,他猛拍了下手,“牛奶真的太好喝了,我该给奶牛也写首歌的,我之前怎么没想到呢!”

他干不了农活,被人瞧不上。2008年,他决定进城“找前途”。先到宁强县,他干不了电工、贴地砖这样的技术活,搬砖又觉得吃力。很快又去了汉中,他在一家 KTV落脚,工作是切果盘,每天从下午4点做到凌晨4点。“切最多是西瓜,切成一条一条的,有客人线什么的坏了,叫我们进去修一下。”

在歌词中,他将汉中称为“魅力之都”,有他从未见识过的好事:2000元的月薪,“别人不一定有”;下午开业前,经理组织所有人在门口列队拍手、跳舞、喊口号,他觉得“挺有意思”;没生意时,他会与同事悄悄溜进包间,调低声音唱几首歌,他最喜欢刘德华的《天

意》:“谁在乎/我的心里有多苦/谁在意/我的明天去何处??”

有一次,庞明涛偶然点到一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被震撼了,“我就觉得太潮了,非常国际化!”听同事说杰克逊“一首歌可以卖大几十万”后,他觉得“这个事情我肯定能做成”,暗暗立志要做“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

晚上回到宿舍,工友们蹲床上抽烟打牌,庞明涛不理他们,盘腿面墙而坐,把一个小学生小字本放在膝盖上,写歌,一首接着一首。《我的滑板鞋》就写于这个时期,歌词中“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灵感来自杰克逊的太空步。他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野心,怕丢了工作,也怕同事们“只会笑我”。

《人物》记者通过QQ空间找到他那时的工友郑军,郑军客气而谨慎,“他歌我也欣赏不来,你们别害他??他有现在挺不容易的。”他记得庞明涛曾在宿舍表演过一次“太空步”,写歌“写了厚厚一本子”。

庞明涛写了《打吊针》(后改编为《摩的大飙客》):与工友在工地上比赛骑摩托,受了伤去打吊针;《西班牙的牛》:幻想自己是西班牙斗牛士,斗牛时抱着必胜的决心??歌词情节多与打工经历有关。

2013年2月,庞明涛已经攒够了十几首歌,觉得“汉中发展小”,没朋友,他决定离开,随身带的牛仔包里,只有一张脏得看不出花色的床单,和写满歌词的小字本。

坐了18个小时的硬座到北京,一下火车,庞明涛立马去网吧,搜“录音棚、专辑”,找录音公司地址,一家家抄在小纸片上,挨个去看,最后选定一家,交了6000块钱,是他自2008年来攒下的所有积蓄。

他不会租房、不信任中介,没地儿住,夜里只能去网吧,一把接一把玩连连看,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用床单裹住头,才能斜躺在椅子上睡着。7月,连去网吧上通宵的钱都没了,他就在公园背风处的长椅上凑合一晚。

一次他掉了20块钱,去朝阳区一家派出所报警,闹到半夜,坚决不走,要求民警必须把钱找回来。民警只好给他手机联系人挨个打电话,找人把他劝回去。这次经历对他打击很大:他过去经验里,老家唯一能信任的只有“要跟我耍”的奶牛,城里唯一信任的只有警察。现在,连警察也在敷衍他。“太坏了,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在骗我,想利用我名气搞钱。”他回忆道。

“谁要是算计我,他还没有出手,就被我看透,我就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庞明涛捏拳,做出恶狠狠的样子,用戏剧性的口吻说。

捧红了,跑了

录音公司没做出他想要的“飙高音、高大上”的效果,参加选秀全部落选,家人催他回去,庞明涛又气又悲。

李希说,华数看中了庞明涛的草根气质,最终与他签下一张6页纸的合同,决定赌一把:投入“超过百万”资金包装《我的滑板鞋》。6名企宣,24小时3班倒,买“摩擦”、“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关键词搜索,把歌曲热度顶上去;请大

庞麦郎打吊针

V段子手写段子造势;编曲、花3天时间录歌,在数百个小样中拼凑剪辑出最终版本。一切都为的是“制造出他是自己火的感觉,特别神秘,但又没包装的这种(效果)”。

唱歌音准极差,出道年龄太大,支撑庞明涛的信心从何而来?李希分析,庞明涛完全不懂艺人的运作模式,不知道自己的劣势。另一方面,“我们见太多了,有的草根就有那么偏执,就需要个念想做支撑”。

“(录歌)最痛苦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他每一遍,每一遍都唱得不一样,完全没有调子。”李希说。庞明涛接受采访,张口就问记者要钱,擅自改年龄和籍贯,也让她头疼。

春节,庞明涛踌躇满志回老家,花200块拍了组艺术照,要求影楼把他眼睛PS得大一点,做专辑配图,还给自己起了艺名,“约瑟翰·庞麦郎”。“出道就不能用本名嘛,而且以后我到国际上,就不用改名了,现在的名字可以直接改成英文名,也像日本名。”他对《人物》记者解释说。

运作半年后,2014年6月,《我的滑板鞋》如愿火了。尽管很多人抱着调侃奇葩的态度在谈论这首“洗脑神曲”,但庞明涛由衷地相信,受欢迎是因为自己唱得好,打动了人心。“国内现在没有我唱的这种风格的,很珍贵的,而且我很帅。”

刚成名时,庞明涛很激动,每天在QQ空间分享自己在优酷、虾米上的歌,把影楼拍的PS照片给公司,要求马上做专辑。7月份,他的想法开始起变化,骤然成名让他陷入更大的恐惧之中:公司接了大量通告,他担心自己形象不好被嘲笑,不想去,又必须去。个人和公司二八开的分成比例更让他气愤,“简直是把我当奴隶!”

偶然发现华数注册名称为“传媒文化公司”而非唱片公司,庞明涛彻底怒了,“我又被骗了!简直个骗子!明明是文化公司怎么可能给我出专辑?”

他如惊弓之鸟,再也受不了“被骗”的感觉。他立刻关机,扔掉电话卡,跳上了去上海的火车,发誓再不踏入北京一步。换号前,他还特意安抚公司,“我就是压力太大了,散散心就回来,这几天你们不要找我。”

李希也崩溃了。华数原本已经为庞明涛签下200场夜场演出,每场5万元,他一走,所有演出通告全黄了,华数还得赔钱。“你说好不容易把他打造出来了,居然跑了。他以前老说你要是骗我,我就告你我就告你,以为他挺懂法的,谁想到他完全没法律意识。”李希说。根据合同,庞明涛再不回京履约,将面临巨额索赔。

庞麦郎在虾米音乐为他拍摄的MV中出镜,他要求其中一定要有外国人

很孤独很寂寞

庞明涛蜗居在上海的旅馆房间里,想象不到的名利滚滚而来,他觉得自己“能搞定一切”。他有5万粉丝的认证微博被华数管着,自己的小号微博关注数不到100,上面写着手机号,以此接商演:为某连锁旅馆开业站台,一天2万;在Chinajoy唱歌,两天4万;尽管看不太懂合同,一首歌也已经以25万的价格卖给了成都一家游戏公司。

他没法判断哪些机会对自己更好,就立下规矩:只接商演,即使有恶搞性质也没关系;绝不上电视,看的人多容易“破坏形象”;宁住旅馆不租房,因为“不晓得再待几天又要走了,又要去哪儿发展”。

庞明涛很在乎“国际化”。拍MV,要求必须有外国人出镜,制作人李达只好找维族女生充数。为演出歌词中“我的妈妈问我/今天怎么不开心”的场景,李达想找个阿姨扮演他的母亲,他听了大怒,以弃演相挟,“那个女的不是我真正的妈啊”。他担心,以后到国际上带母亲一起走红毯被狗仔偷拍,粉丝发现MV里不是他亲生妈妈,会觉得他是骗子。

他对台湾身份有类似的执念。听说百度百科的出生地被改回汉中,他大为光火,用脚狠狠蹍碎了地上的花生壳,“他们就是嫉妒,在搞我!”优酷曾热捧他的歌,2014年春,双方本想合作拍视频,但他一听说是策划去台湾“寻找故乡”,就把编导拉黑了。

他能坦然地说出有违事实的话—即使这能被人轻易戳破。他指着《人物》记者笔记本电脑上台湾地图的最上端,为自己作证,“这是基隆,我就在这长大。”“那是台北。”“哦??那我是在台南长大的。”他快速虚指了一下,然后用力按了屏幕几下,想关掉页面,但失败了—他误认为这是可触摸屏。然后突然火了,摔了电脑,机身边缘被磕出一个小坑。“这就是你采访大明星的态度?你是查户口的吗?”

担心偷拍被拍丑了,庞明涛出门总戴着一个皱巴巴的、用了很久的蓝色一次性口罩。出于同样的担心,他要求采访也在旅馆房间内进行,采访中他的情绪骤起骤降。“你不拿我当朋友吗?我都拿你当朋友。”“我很孤独很寂寞的,只能每天都蹲在旅馆创作。”

他自称没谈过恋爱,喜欢长头发、温顺的女生。他拒绝了许多好机会,但主动配合了相亲网站网易花田的软广告,希望能借此找到女友。他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给我打电话的女粉丝都没有?”

在最新创作的《肮脏的恶魔》里,他写道,“我想牵着你的手,走在便民街的路上,边走边吃泡馍。”网络上疯传一张他与“老干妈”陶华碧的“情侣照”,他生气地澄清,“她那么老,怎么可能跟我是情侣?”

采访次日,与《人物》记者走在街上,一个胖男生突然冲出来,“妈呀,你就是庞麦郎吗?哎呀,我是你的超级大粉丝!”庞明涛点点头,很受用,合影完,他卷着舌头说“thank you”回应对方的“ I love you ”,转头问记者,“我发(音)对了吗?”

他邀请记者去一家名叫“巴黎春天”的KTV唱歌,他从没来过这里。在汉中的KTV切水果时,他曾渴望能有一天在KTV唱自己的歌。一出电梯口,整层楼正好在放《我的滑板鞋》,他先是得意,继而生气,觉得版权受到侵犯。他考虑了一下,要不要报上名字以求打

篇三:打吊针

打吊针

廖俊林

信息时代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关医疗保健的各种建议,自封的专家亦爱成天向人兜售健康秘诀,其中最具欺骗性的建议往往带着科学的名义,而事实上其背后可能既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科学实验的验证,往往只是热衷执着于科学概念之一面而不可自拔的想当然。

科学的想当然往往源于西方,但中国本土的提倡者也会推波助澜,有时还会增加传统观念的阐述,以加强此类迷信的说服力。

补锅匠的吊针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静脉输液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几乎不可或缺,无数人的生命与健康都因之得到挽救。然而,在中国的科学迷信中,也唯有静脉输液危害最大,在中国的医院与诊所中最为滥用。约10年前,中国就已经占全球静脉输液量的30%,中国病人的平均输液量是其它国家的2-3倍。在我为朋友亲戚提供的医学建议中,最多的就是取消不必要的静脉输液,但大多不能成功,因为患者及家属给医生一恐吓,就老老实实地进医院输液去了。中国可能是唯一的普遍滥用静脉输液的国家。

静脉输液,俗话叫打吊针,迷信者两大主要的信条是,一、打吊针本身具有治疗作用;

二、打吊针对疾病的治疗来得快。

对于大多数的疾病而言,除非病人本身有体液电解质的失调,打吊针完全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对于大多数的病人而言,如果你能正常饮食,就不太可能存在电解质的失调,人体具有远比医生更强更精准的调节水电解质的能力,事实上,不合理的输液打吊针反而容易引发水电解质的失调,增加人体器官进行水电解质调节的负担——幸运的是,大多数人的这种调节能力远超医生输液的破坏能力,所以我们不能见到什么立即后果。缺乏立即后果当然也进一步地造成了人们误解的加深。

人们最常见的疾病大多不需要打吊针,比如重感冒,只要病人能吃能喝,打吊针就有害无益,不会让病人加速好转,只会延缓病程。许多的人会用“事实”来证明这理论的荒谬,他们说,我上次重感冒,打吊针后就舒服多了,然后很快就好了,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相信它——迷信是抗拒理性的。

打吊针有日常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心理效应,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活动能力与范围,从而让病人产生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换句话说,打吊针往往是不良医生对厚黑学的经典应用。李宗吾描述厚黑学举补锅的例子,你的锅原本有一个小破口,你付钱补锅的心理底线就不高,这么一个小口子,超过10元钱你就嫌贵。现在补锅匠来了,他把你的锅一翻,重重一放,还要用锤子趁你不注意时使劲敲打,然后用铲子把锅底灰一刮,那个破口好大,你心里一掂量,出30元钱,都觉得好像占了补锅匠的便宜。

大多数人对打吊针有效的印象都基于厚黑学原则与拔吊针效应。你一旦被吊针挂上限制

了自由,你就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性,原本举手之劳的事情,也会理直气壮地要求家人来做:亲爱的,能喂我喝汤吗?没有病,也会享受有病的感觉,享受有病的福利,这种强烈的暗示下,你起码在心理上病得不轻。吊针一拔,你就刑满释放,不吊一身轻,打了吊针,就没有人会体会不到这种主观感受,因此,拔吊针效应无庸置疑,打吊针有效不过是不合理医疗手段所形成的错觉。

那么,打吊针治疗是否比非吊针治疗见效更快呢?这是很多专业人员对药理学或者疾病康复缺乏全面认识而产生的误解,非常多的医生,或者说大多数医生都可能会对病人重复这一错误说法,以至于打吊针来得快变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实际上,打吊针远不是最快的给药方式,静脉推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以及针对患区的局部用药都可能会比打吊针更快地达到药物高峰浓度,如果一种药品剂型在胃肠吸收良好,口服用药达到血药高峰浓度都常常超过静脉输液缓慢滴注。

即使是打吊针能让药物更快地起作用,过分关注于有效血药浓度的达到时间也是管中窥豹,一叶障木,让我们忽视了见效快的主张的实际内容。绝大多数药物见效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的单位是天,有时甚至是周或者月,而不同用药方式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的差别是以分钟计算的,也就是说,更快地让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浓度以上在实际治疗作用中没有任何意义。即使有差别,病人是不可能感受得到的。当然,对于危急重的病理状态,药物的治疗效果本身就是用分钟为单位的,那时给药方式就变得致关重要。事实上,在那种时候,医生反而要放弃输液给药!原因?太慢了!

对于执着的迷信者而言,打吊针没有好处,反而有许多的坏处,有的是局部可见的,而可能大部分是看不见的,或者被解释为疾病本身所具有的症状或发展状态,让人对健康的破坏者以德报怨、感恩不尽。对于局部而言,引起感染、静脉炎、局部渗漏等都是常见的副作用,而体液失衡可以导致高血压、心衰、以及水肿,电解质失衡则可以产生多器官损伤与异常,静脉血栓则造成肺梗死,这些严重后果往往被轻易地掩盖为疾病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让患者意味不到巨大的医疗失误。如果医疗操作不规范,打吊针还会传播疾病,让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皮肤等保护屏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医生执着于推荐打吊针源于中国医疗市场不合的价格管制,医院要靠这种可以赚钱的项目补贴医生几乎是免费的诊断治疗程式。据估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的吊针滥用约有40万人死亡,但这么严重的副作用仍然不能阻止不良医生对吊针的执着,可见不合理的卫生经济结构对人性有多么的扭曲与伤害。

〖系列结语〗:

许多人把科学与迷信当作反义词,认为相信科学就必然反对迷信,事实上却未必如此,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迷信却是以科学的名义传播以及信奉的。在一个科普满天飞,而科普作家还不如老农更加理解植物的水含量,动辄胡说八道的时代里,科学爱好者尤其需要当心。

输液(点滴)对人体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导读:

发改委最近透露2011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

“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的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

注射时使用的药物多为抗生素类药物。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

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美国没有“退烧针”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美国严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是考虑

最多的。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滴。

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严重缺水时才考虑输液

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很多美国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衡”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的益生菌,这些益生菌掌管着人体的免疫机能:保护人体不受病原菌的感染、抑制肠内腐败物质的产生、制造维生素、预防和治疗腹泻、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提高免疫力、分解致癌物质。

抗生素使用,在杀灭体内有害病菌的同时,使体内的有益菌也遭到无情的杀戮。有益菌被大量杀害后,人体的免疫机能就会严重的受损!于是各种疾病、慢性性的疾病就会相继出现!

结束语

显然,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绝大多数没必要通过输液来解决。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篇四:打吊针的几个为什么

打“吊针”过程中的几个为什么

1、当输液针刚插入瓶内时,有时为何会有药液冲出?

原来当护士用针筒把药剂压入瓶子内时,里面空气体积变小,空气压强增大,因P内?P0,所以当输液针头插入瓶口时,就有药液被压出来,速度很快,直至P内=P0。这样一来造成了不少药液的损失,有经验的护士总是在压入药剂后抽出一部分空气,使P内=P0。

2、输液瓶口为何要插两根管?

假设刚开始时瓶内空气压强等于大气压P0,瓶口处的压强PA=P0+ρgh,由于1大气压能支持10mH20,所以ρgh《P0。当输液针插入瓶口后,因PA?P0,所以有一部分药液经管子流出。在药液高度降低时,瓶内空气压强减小,PA减少,当PA=P0,药液就不再流出,所以要用另一根管子将瓶内液体与大气连通。

3、药瓶为何要吊在高处?为何针头刚插入血管时有血液冲出?

人处于大气中,人体内的血液也受大气压P0的作用,同时由于心脏的压缩,在静脉压强中还有附加压强P‘,所以静脉内血液的真实压强为P=P0+P,。吊针时,药液通过进气管与大气相通,大气压P0也作用在瓶内药液上表面,故药液本身因高度变化所产生的压强必须大于人体静脉的附加压强P,,这样才能使药液进入静脉,这就是药瓶为什么要挂在一定的高度的原因。

护士在给病人打“吊针”前,把药瓶挂在架上,打开输液管上的调节器,随着药液的下流,排除管中的空气后,关闭调节器(开关),此时药液不流动,并且使调节器上下液柱隔断。当护士把针头刺入静脉血管前,调节器是关闭的,针头刺入静脉时,由于静脉附加压强P‘大于调节器以下至针头内药液的压强,所以静脉内血液冲出进入针管和输液管内。护士正是根据有血液冲出判断针头是否安全地刺进静脉血管中。然后,她迅速打开绑在手臂上的橡胶管和调节器,药液的压强大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血液又很快随药液进入静脉血管中。

4、“吊针”为何能使药液匀速滴注

“吊针”的药液为什么匀速滴注?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因为“吊针”上的调节器控制的结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一水池底部有一水龙头,水龙头只能控制流水的开和关及流量的大小,但随水位的逐渐降低,流出来的水就会越来越慢,水龙头不能控制水自始至终保持匀速流出。“吊针”上的调节器如同水池下的水龙头,它只起着调节输液管的孔径以控制进药量大小和开关的作用。

那么,“吊针”如何使药液匀速滴注的?如图所示,随着瓶内药液面的降低,瓶内液面上气体压强减小,外界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通过进气管不断进入瓶内上部,总保持瓶内液面上气体的压强与h1段液柱压强的和等于大气压。所以B所在水平液面(瓶口)处所受的压强恒等于大气压强P0不变,即瓶内h1段液柱的高度变化产生的压强变化对瓶口处无影响。在针头处药液的压强为 P药=ρ药h2g+P0,因h2在滴注过程不变,所以P药恒定。病人的血压P血(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输液的短时间内一般是不变的,这就保持了注射压 P注=P药-P血相对稳定,因而保证了“吊针”在整个输液过程中能始终匀速滴注。 5、当药液滴注完时,空气会进入静脉吗? 在静脉滴注时,当药液快要滴完时人们总是急不可待地去找护士,因为人们怕药液滴完后空气进入静脉内危及生命。事实如何?当药液滴完后你会发现液面会在塑料细管中下降,但到了一定高度h’就不再下降,基本保持不动。因此,人体静脉内真实压强为P=P0+P,,在静脉入口处药液产生的总压强为P0+ρgh’,当两者相等时,药液就不会下降,将保持静止。在与心脏差不多高的肘部静脉压为30~~145mmH2O,外周小静脉管中的压强更大一些。所以实际中看到药液静止时的高度多在20cm左右,如果再降低药液高度,我们会发现血液外流现象,这是因为外周静脉压大于药液产生的压强的缘故。

篇五:男子打吊针时意外身亡 护士匆忙换输液瓶

?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⒑?诒踅值郎缜郎裰行模∫降魑槿氲鞑?/p>

9月25日下午,家住海口府城的男子邓世贵(化名),因痛风到海口滨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吊针,没想到在打针的过程中意外身亡。其家属查看当日的监控视频发现,该诊所的护士在邓世贵打吊针感到难受躺下时,匆忙拿走了输液吊杆上的输液瓶并更换了另一个输液瓶。目前海南省医调委已介入调查。

五旬男子打吊针时意外身亡

昨日上午,邓世贵的妻子告诉记者,9月25日下午,年过50岁的邓世贵因痛风去海口滨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吊针,而在之前的两天他已经在该卫生服务中心打过针,没想到这一次竟发生了意外。“我到诊所看到他时,他躺在诊所输液室的椅子上已经身亡。”邓世贵的妻子说。

对于邓世贵的死,其侄子与家人查看当日监控视频后觉得疑点重重,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查清真相,给死者家属一个说法。

护士更换输液瓶引家属质疑

邓世贵在该卫生服务中心从交钱取药到最后死亡,整个过程被走廊的摄像头拍到了。昨日上午,记者与死者家属一起再次查看了监控视频。监控显示:9月25日15时30分,邓世贵出现在收费窗口前,交费后他转身进入输液室,在第三排的联排凳子上坐着,手上还拿着“彩经”低头研究。随后,护士拿着输液瓶在吊杆上固定后开始为邓世贵扎针,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异常。15时38分钟,邓世贵在打吊针约1分钟后突然喊叫医生,扎针的手在动。刚刚为邓世贵扎针的护士赶过去,把他手上的针头拔了下来。邓世贵突然坐不稳躺在了椅子上。接着,在诊室的医生冲了出来,并对邓世贵采取抢救措施。此时,护士拿着刚才给邓世贵输液的输液瓶匆忙离开,稍后拿着另一个输液瓶过来,并重新为正在接受抢救的邓世贵扎针。 昨日上午,邓世贵的家人称,他们对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匆忙更换输液瓶的做法感到疑惑,觉得其中可能存在猫腻。

省医调委介入,死因有待调查

事发后,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查。省医调委调解员陈聪称,对于邓世贵的死因,必须经过尸检才能确认。目前事发卫生服务中心的态度是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对于邓世贵打吊针后产生不适、护士拿走输液瓶是否违规一事,陈聪表示此事需要其他职能部门解决。

9月25日下午,海口市公安局琼山分局铁桥派出所民警找事发时的护士和医生分别作了笔录。按照医调委工作人员的说法,目前能确认死者死因的办法就是进行尸检。邓世贵的妻子说,等她的大女儿从外地回到海口后再做决定。邓世贵的侄子称,他们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维权,包括法律途径。南海网-海南特区报 记者 畅凯(来源:南海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