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介绍巴金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31:18 体裁作文
介绍巴金的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作文素材 巴金

人物整理Ⅰ——巴金

个人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巴金被人称为世纪老人。

爱国主义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语录:1.“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2.“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生命的花。”

3.“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巴金幼时,一次帮家里的轿夫老周烧火做饭,老周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巴金晚年对记者说:“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不及老周的八个字。”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为了革命,为了正义,奉献自己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在他自己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革命。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的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的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的《沙丁》和《雾》。总之,他的一切的著作都是感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全世界的人类的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的每

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自然,他的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如象听见别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便斥为是思想落伍,这一类的下流习气,更可以说是绝对没有。

生命在于奉献

《一封乡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艰苦的生活

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底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甘于平凡,淡泊名利

《一封乡书》: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珍惜光阴,用功学习

《一封乡书》: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要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 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坚持锻炼,身体是一切的根本

巴金年轻时只顾写作,身体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国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边散步,一年后就好了。回到祖国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锻炼,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迹。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他1982年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

巴金评价冰心

他曾说:“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赠言,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人评价巴金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在他百岁寿辰的那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有你在,灯亮着

《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篇二:作文素材之巴金

不朽巴金·轨迹--百年旅途中的雾雨春秋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到什么失败,也谈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巴金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出生—26岁)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父李镛为官多年,颇有田产。父亲李道河任四川广元县知县,巴金随父母在任所居住。母亲陈淑芬思想开通,品性善良,对巴金的影响非常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巴金开始阅读传播各种新思想的书报,接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

1927年,从上海赴法国,途中写《海行杂记》。旅居巴黎等地,开始写《灭亡》。1929—1930年(25岁),第一本小说《灭亡》出版,完成《俄罗斯十女杰》。译作颇丰。

暗夜里呼唤光明(27岁—37岁)

1931年,继续在上海从事著译,写中篇《新生》、《雾》,4月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家》,在《上海时报》连载,第一次刊出当日,获悉大哥李尧枚自杀。出版第一个短篇集《复仇集》。“九一八”事变后,写诗文控诉日本帝国主义。

1933年,结识鲁迅、茅盾等一批文学朋友,与郑振铎等筹办《文学季刊》。《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全部完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日军偷袭上海,巴金写诗文呼唤抗日救亡,后收入《控诉集》。《呐喊》杂志创(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介绍巴金的作文)刊,巴金任发行人。11月上海沦陷,蛰居租界继续写作。

1941年,回成都探访亲友,再到昆明探望萧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文化人转移到桂林。

黎明前的探求(38岁—44岁)

1942年,在桂林写散文《灯》,从桂林到重庆,得知曹禺正在改编《家》为话剧。

1943年,译完屠格涅夫的长篇《父与子》,写杂文《一个中国人的疑问》,与英国神父赖治恩就道德问题论战。在重庆,曹禺改编本《家》连演100场爆满,打破战时重庆话剧演出纪录。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参加文艺界各种政治性活动。11月回上海,与郑振铎、李健吾等筹组中国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

沉浮二十余载(45岁—72岁)

1949年,赴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全国文联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

1954年,在京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发言,第一次对社会、文化工作提出批评。 1955年,主编的《文艺月报》因不转载关于批判胡风的材料,被批评为政治错误。

1956年,当选为上海作协主席,10月14日,主持鲁迅墓迁葬仪式,并讲话。

1957年,在京出席中国作协创作规划会议,期间与赵丹、方纪等受到毛泽东接见。与靳以同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创刊。开始编辑《巴金文集》

1958年,从姚文元在《中国青年》发文开始,以拔白旗为名的批巴运动持续了七八个月。《巴金

文集》陆续出版。

?? ??

1966年赴京参加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会。在武汉受到毛泽东接见。8月,被北京来的红卫兵抄家,萧珊被打伤。

1967年,上海文化系统举行全市批斗巴金电视大会。被遣送到松江参加劳动。

1972年,萧珊病逝,被准许留在上海。

1973—1976年,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

讲真话(73岁—89岁)

1977年,恢复正常政治权利。《家》重印出版,再次畅销。

1978年,开始为香港《大公报》写“随想录”

?? ??

还能拿起笔(90岁—95岁)

1994年,第三届“巴金北京研讨会”在京举行,《巴金全集》第24至26卷出版,至此全部出齐。 1995年,汇集了《随想录》以后重要作品的《再思录》出版。

“我为大家活着”(95岁—101岁)

1999年,春节期间肺部严重病毒感染住院,对周围的人说“我为大家活着”。中科院命名1997WA22号小行星为“巴金星”。现代文学馆新馆竣工。

?? ??

2003年,为庆祝巴金百岁华诞,巴金铜像在四川落成。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我对巴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个富有良知,富有道德感、责任感,富有人类美好感情的作家,具有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修养和良知,而我觉得现在的作家不大讲究这些。这种修养,我指的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包括道德、思想在内。巴金青年时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追求的是人类的、民族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他不像一般的作家,只是考虑所谓的文学,他的写作是超越文学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造,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不在乎文体,并不讲究具体的修辞,他的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坦白、率真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体现。巴金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正是在于他思想的开阔、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毋庸讳言,在他善良、真诚的性格中也有相对怯弱的成分。他年青的时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对真理的追求,我觉得到后来他慢慢地丧失了,他变得不那么勇敢了。中年以后,他被纳入体制之内,于是表现出来的那种保存自己的方面不免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有后来他的《随想录》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忏悔。他的反思我觉得是真诚的,勇敢的,然而是不彻底的。正因为这样,我不同意人们给予《随想录》这么高的评价。

当然,巴金的反思比较早——比较早地反思了自己和民族的灾难,而且即使是这种不够彻底的反思,当时也有一些文字不能发表,而且在当时,被称为“左”的思想路线仍然有很大市场,甚至控制着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对一个作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我认为必须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正是巴金留下的空白,亟待我们继续作出修正和填补的地方。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确是他比其他作家可贵的地方。我们的作家总是强调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唯独不批判自己。巴金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从理性和情感的方面,对自己做出反省,我觉得这是非

常难得的。他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和《随想录》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良知的表现,也是历史理性的表现。他执着于民族的苦难的记忆,这点非常难得。对于这段中华民族的黑暗历史,现在的作家没有几个像巴金这样刻骨铭心。他提出建“文革”博物馆,正是要记住我们民族的苦难记忆,他要以自己的写作为我们的苦难作证——因为记住是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

回顾巴金一生,总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存在,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年轻的思想战士,真理的追求者,为人类幸福而写作者,成为一个纯作家、一个一度跟风的作家、一个理应保持沉默未能保持沉默的作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无法保持沉默的人,这一点我深表遗憾。我认为对巴老的最好纪念应该是挖掘他个人身上的悲剧性——他的《随想录》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个悲剧。因此对他的纪念应该回到青年时代的巴金。其实,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每前进一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是向青年时代返回一步。“文革”结束之后,他努力一步步地找回自己。

巴金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也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作家应该讲道德,而现在有把道德放逐的倾向。所谓道德,就是追求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正、公平,追求人类的幸福;道德意涵了善良、真诚、热情、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这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巴金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家,他永远把道德良知置于文学之上。纪念巴金,最急迫也是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努力恢复我们的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 巴金,这个出生在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少爷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他19岁的时候挣脱了封建的桎梏,从四川老家出走。1927年,巴金跑到巴黎,想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他在巴黎拉丁区一个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带着寂寞与痛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灭亡》,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28年回到祖国之后,巴金进入了他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巴金致力于世界语运动,晚年又再度在其中投入大量心力,其中的心事,只有巴金自己知道。十年浩劫中,巴金却被当做“大毒草”受到猛烈的批判。在巴金的生命走向末年的时候,他倾注全部人生经验创作了《随想录》,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以及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并且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

篇三:巴金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1.巴金

温暖人间

在茫茫的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住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来慰籍苦难中又向着和平的人们的人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实际的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的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为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2.巴金

不要轻易说“不”

一声声“不”的否定可以断绝在老舍最后宁静的天堂之路上,可是它却在中华大地上足足震响了十年之久。巴金《怀念萧珊》中说到,自己被干校“关押”之时,也正是爱妻萧珊患绝症濒死之时,巴金一遍遍地哀求,让我陪陪我年老的妻子,陪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不,你必须回干校去,你不是医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巴金老人啊,他怎能想到,这一人情温暖的哀切祈求换来的还是一声“不”的回绝呢?是的,巴金老人想不到啊,他能写尽人性的百态千姿却终也无法看懂兽性的狰狞不堪。“不”的最终审判隔离了巴金与萧珊的生死两界,也隔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篇四:巴金的散文

巴金的散文

巴金的散文作品多收于《海行杂记》、《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龙·虎·狗》、《怀念》、《随感录》等10多本散文集中。

巴金散文最精彩的篇章是那些怀念故人和歌颂普通人高尚精神的作品。如早期的《忆范兄》、《纪念憾翁》,建国后的《忆鲁迅先生》、《哭靳以》、《廖静秋同志》以及那篇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

巴金散文最大特点是真挚亲切,以情动人。这主要得益于他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文章。巴金倾述感情不借助热情只捉炽烈的语言和华丽铺陈的辞采,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与你促膝谈心,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自然地感染读者。他的语言水静沙明,一清到底,自然流畅,毫不造作,于平淡中见文采,通脱之处出意境,自然之中求严谨。《怀念萧珊》是最能体现巴金散文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他为纪念亡妻而作的悼文。该文在平凡的叙述中,充溢着震撼人心的悲痛,透过这种悲痛所传达出的对妻子的挚爱,对“文革”的控诉,对刽子手的痛恨,都自然地奔涌出来,再次显示出巴金散文自然真实的艺术魅力。

篇五:巴金作品《家》读后感1500字作文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创建者和最高统治者,年轻时苦学得了功名,多年为官,退归林下,广置田产,修建房屋,儿孙们知书识礼,老太爷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戏院看戏,到朋友家打牌,与朋友们组建九老会,轮流宴客作客,鉴赏书画古董。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家庭兴旺发达,他相信它还会兴旺发达下去。只是在这和平与爱的表面下却充满着仇恨、斗争和牺牲。

高觉新是这个绅士家庭的长房长孙。他的父亲高克文曾做过广元知县,辛亥一起,就辞官回了省城。觉新中学毕了业,即从父命,不再升学,19岁就进入西蜀实业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为姨妈钱太太与继母周氏的一点冲突,他不能与两情相悦的表妹钱梅芬结婚,由父亲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了婚姻。因为对家庭的顺从,他断送了前程和爱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为自己痛哭。不能说父母对他不疼爱,父母视这聪明听话的儿子如珍宝,像宝贝一样地珍爱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样地被玩弄着。高觉新和弟弟们一样,也喜欢阅读新思想的书报,但却在过旧式的生活,因为他肩负一房的责任。年仅20岁,父亲就去世,父亲去世的前一天,六岁的五妹死去,父亲把继母和弟妹托负于他。为了家,觉新愿做一个牺牲者,他的愿望只是使弟妹长大,好好做人,替爹妈争口气。现实压得他太难受,一味地敷衍忍让并没有好的结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这家庭中的悲剧还有鸣凤和觉慧的爱情。鸣凤自幼丧母,从9岁到17岁,在高家做婢女的这八年,她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最后还是难逃无终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给冯老爷做小。鸣凤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这简单的信仰,相信命运。高府里的生活单调,夜静更深时,她也忧心于看不见一个光明的去处,不知自己归宿何在,唯有浓密的黑暗。高觉慧的爱并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爱情使她有许多美妙的幻梦,却又把她丢进黑暗的深渊。她爱生活,但生活却面面关住她,只留给她一条堕落的路。湖水吞没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丝痕迹,还像原先那样平静。 觉慧是这个家庭的叛徒,他虽大胆,但毕竟还是少年,经济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还幼稚,但他总算是逃出了这个家。他痛恨这个家庭,痛恨浪费青春和生命的生活,希望做一个与长辈完全不同的人。他幼时的希望是能做一个劫富济贫的剑侠,到中学时他相信的是爱国的热情和改良主义,“五四”一起,他又变成了人道主义者。他的思想在逐步变化,他虽有热忱,但也有卑怯,当他知道鸣凤第二天就要出嫁后,一夜思索的结果是准备放弃,因为他所谓有进步思想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他在《黎明周报》中所写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会、解放人群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张蕴华(琴)和觉民的爱情总算没有步梅表姐和觉新的后尘。琴不是逆来顺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许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她入了女一师,又希望入外专,读大学,尽管在亲戚们看来,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闺范。琴的母亲张氏虽疼爱女儿,但也

不能对女儿千依百顺。她老了,不愿再听亲戚们的闲话,只想安静地活几年,不再找麻烦。琴对母亲没有抱怨,只有感激,她爱她的前途,但也爱她的母亲。她对倩如说,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门一带的首富,但这个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样轰轰烈烈,诗礼传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笔外债,做过西充知县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爷一死,一家人就因为家产开始起争执。无疑这个家庭是在衰败下去,只是它在崩溃途中还在捕获更多的食物。家是迟早要散的,觉慧希望它早点散,像这样惊惊惶惶,唯恐散去,结果依然免不掉一散,这才难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点散了,好让各人走各人的路。 旧家庭中的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前途,不能决定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进学堂,不能剪发,甚至要裹小脚,12岁的淑贞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们嘲笑的资料。家庭中的人不能违反家长的命令,只能顺从,顺从的觉新没有青春,没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希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错也要挨打,做父亲吩咐的一切,毫不迟疑。 旧家庭和礼教固然是束缚,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讨生活,好像是现在的所谓“体制”。人之所以自愿被束缚,是因为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愿交出自由,换得面包和谄媚的狂喜。礼教之所以惹人厌,是因为它虚伪,它要给这种彼此依赖的关系披上一层伪装。绅士们明明兴奋的是那些艳俗的粉儿戏,教训子弟的却是《戒淫浅训》。亲情固然珍贵,但亲情之下也有仇恨和斗争,礼教宣扬的美好使这种亲情变质,如同迷信一样,不再被人相信。觉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过旧道德,崇高的东西总是空幻的,宣扬得过于美好的感情只会归于冷漠。爱应给人带来幸福,却也带来这么多的苦恼。

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其实,任何时代,人间都只是一个演悲剧的场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时代走,也未必得酬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