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云天明的童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4:52 小学作文
云天明的童话小学作文

篇一:科幻版经典童话-刘慈欣讲给女儿的六个故事

爸爸给我讲的故事

作者:刘静小萝莉 前言:

公元2013年2月20日一个ID为@刘静小萝莉以《来给大家讲几个爸爸讲给我的故事吧》为题(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172719778?pn=1)讲述了她的爸爸给女儿讲述的6个经典童话故事。故事的形式十分类似三体中云天明讲给程欣的那几个童话,而且刘静这刚好是刘慈欣的女儿的名字。由此,百度贴吧的众磁铁纷纷推测发帖人是刘慈欣的女儿,应该是其父亲刘慈欣讲给她的故事,有个叫刘慈欣的爸爸真好。故事背后隐藏的知识等你来挖掘哦,目前还为出现标准答案。

刘静小萝莉

一、爸爸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龟兔赛跑(科幻版)

二、爸爸给我讲的第二个故事:小美人鱼(科幻版)

三、爸爸给我讲的第三个故事:灰姑娘(科幻版)

四、爸爸给我讲的第四个故事:小红帽(科幻版)

五、爸爸给我讲的第五个故事:青蛙王子(科幻版)

六、爸爸给我讲的第六个故事:三只小猪(科幻版)

爸爸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龟兔赛跑

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只兔兔,和一只小乌龟,它们决定要赛跑,于是它们就跑啦,兔兔跑得好快,领先小乌龟好远好远,远的都看不过来,可是兔兔越跑越重,就只能维持在那个速度上了,它觉得一定是自己平时没有好好训练,一直没有突破这个瓶颈,不过既然把小乌龟甩在后面,就没必要加速啦,于是兔兔就躺在地上,不再奔跑,一直滑着向前。

直到有一天,它见到了前面的一个影子,那不是小乌龟是谁?

小乌龟一直坐在那里,几乎没动,只是越过起跑线而已,小乌龟说:看看吧,我赢了。

兔兔不服气,换了一个方向跑,又跑到快的不能再快的程度,滑了很久,又看见了坐在地上的小乌龟,小乌龟咧嘴吧:哈!我又赢啦。 这时候兔兔才注意到背后和前方自己的大影子。

爸爸给我讲的第二个故事:小美人鱼

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海,海里住着人鱼公主,有一天,她看见了头顶上掠过一艘美丽的帆船,船头上是潇洒英俊的王子,人鱼公主爱上了王子,就浮出了水面。

那帆船悬浮在海面上,就像是轻飘飘的羽毛,人鱼公主远远的跟着,却不由的保持距离。

夜里海上出现了风暴,卷起的浪花击打在船上。

受潮的船体就在一阵光亮里消失了,更多的浪花拍打船体,船就要沉没了。

人鱼公主带上恶魔女巫给她斗篷,裹住王子,不被海水打湿,一直送到海岸边,公主除去王子的斗篷,又包在自己的全身,把他放在一块干净的沙滩上,沙滩和潮水的交界线是一条明亮的光带,蜿蜒延伸到遥远的彼岸。

人鱼公主爱着王子可是却不能接近他,看着王子结婚,和另一个国家的公主,他们坐在华丽的马车里,开启一生的幸福。

但敌人却在此刻偷袭,他们刺死了公主,又把王子砍伤在地上,在王

子就要离开的时刻,人鱼公主冲过去抱着他。

然后她揭开面纱,吻了他,最后整个王城都消失在一片巨大的光亮里,入侵的敌人全部被消灭了,人们又过着平安的生活

爸爸给我讲的第三个故事:灰姑娘

在不远的未来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可怜的灰姑娘,受着继母和两个姐姐的欺负,每天要干很重的家务。

一天,王子举办了化妆舞会,这是被王子注意到的绝佳机会,看到正在打扮的解解们,灰姑娘也渴望参加。

动物们为灰姑娘摘下了一颗很小的南瓜籽,被蜘蛛姑娘纺成细丝,又绘上美丽的花纹,最后在百灵鸟的裁剪下做成了一双舞鞋,舞鞋根据灰姑娘的尺寸自动调节成合适大小。

舞会上,灰姑娘的舞鞋变成了一张巨大的画毯,上面是挣扎的精灵,

后来画毯又变成了精灵本身,要吃掉灰姑娘,却只是穿过她的身体,最后精灵变成了一个凸透镜,汇聚舞厅里所有的灯火,刺瞎了灰姑娘的眼睛。

危急时刻,王子制伏了舞鞋,但留下一只在手里,他说,只要两只鞋子不在一起,就不会出现怪物。

但国王却不满意灰姑娘制造的混乱,下令她永远不能见王子,并把她赶出王国。

后来当灰姑娘思念王子的时候,就会拿出舞鞋,看到舞鞋另一端的王子,无论她走多远,就像是在自己身边一样

爸爸给我讲的第四个故事:小红帽

外婆病危,妈妈叫小红帽带着需要的东西看望外婆。

在外婆家门口,他看见了猎人叔叔,猎人说已经把外婆的病治好了。

篇二:少年派解析

这是我看到的至今最强大、最具说服力的少年派解读,原来少年派不只是两个故事,还有第三个故事 。来之马伯庸微博:http://weibo.com/1444865141/z82zzzxn1#1354520021611

http://weibo.com/1444865141/z82zzzxn1#1354520021611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作者:马伯庸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在这之前,Pi应该已经做过类似的事情。在幻想层面,鬣狗杀死了猩猩,老虎杀死了鬣狗,但很快鬣狗、斑马和猩猩的尸体全都消失了,全都被老虎吃掉了。投射到现实层面,厨师杀了母亲,Pi杀了厨师。然后面临饥馑的Pi吃掉了水手的剩余部分和厨师,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母亲的尸体。

食人是一回事,食自己的母亲又是另外一回事。Pi在吃水手和厨师时还能保持正常——食鱼事件里,Pi杀死了鱼自己却没吃,而是喂了老虎,表明他把吃人归咎为自己的兽性,自己的人性还保持着清醒——但面对自己母亲,他内心的惊慌和挣扎可想而知。

在登岛之前,故事一里有一场惊天动力的大风暴,老虎在瑟瑟发抖,Pi在呼天抢地。开始时Pi还呼叫着神明,但很快就放弃了。这说明他的人性和兽性同时遭遇大了现实中的大挫折,这挫折可能是真正的风暴,也可能是其他灾难,总之造成的结果是食物匮乏至极,陷入极度的饥饿。唯一的食物,只有母亲。

吃了,自己心理绝对无法接受;不吃,一定会饿死。

可这场危机太过强烈,于是Pi的人性和兽性不得不暂时达成统一,或者说妥协,把母亲当成毗湿奴的化身,重演吃鱼时的故事,并且构造出一个毗湿奴食人岛的幻象。正如电影开头讲述的,到了夜晚,我们都生活在毗湿奴的梦里。

然后,在幻想层面,人与虎同时登岛,Pi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当Pi告别阿南蒂的时候,阿南蒂给他手腕系了绳子,代表了与最爱之人的告别。再回想起Pi一登岛便在岛上系了一段绳子,便会豁然开朗。Pi是在告别,与母亲告别,因为他即将要吃掉她。

到了夜晚,酸潮涌动,莲花里只残存一颗牙齿。等到Pi夜晚打开莲花看到人牙时,林中莲花的暗喻发挥了作用,他的理性之火终于觉醒,意识到自己做下的极恐怖的事。

Pi自己说担心被食人岛吞噬,才决定离开,实际上担心的是食母这件事吞噬掉他的精神,让他疯掉,乃至死亡。所以他选择了逃离这个岛,也就选择了忘记。这同样也在阿南蒂的情节里得到了呼应:“我记得那一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是如何告别的。”

结果Pi把这件事彻底忘掉了。他给保险员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只讲到自己暗示吃了厨师,就停止了。他不是刻意隐瞒,而是自己也忘了,唯一残留的记忆,只有他自己编造出来保留在第一个故事里的食人岛。

阿南蒂的情节在整个电影里地位独特。如果把她的戏单独抽出看,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段情节跟后面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女人也再没出现过。但李安从来不做无用功,他加入阿南蒂的戏,正是为了给后面食人岛的一系列活动建立比喻的对照系。

系绳子、忘记告别、林中莲花,这些都是食人岛中的重要暗喻,同时又与阿南蒂的故事要素全部照合。没有阿南蒂的故事,食人岛的行为就会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没有食人岛,阿南蒂则变得毫无意义。两者实际上是一个彼此呼应的隐喻体系的两端。

这就是充斥于细节中的各式隐喻所构筑出的第三个,也是真正的故事。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的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却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对第三个故事甚至只肯用隐喻来承载。他把现实包裹在美好的糖衣之内,又在现实里放入残酷夹心,递给大家。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Pi本人相信的是第二个,为了强化自己的信念,他甚至还多信了一个犹太教。至于观众愿意剥开几层糖纸,则取决于他们自己。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手法,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许多条路,每一条都没有设置终点。《盗梦空间》里,陀螺是旋转还是倒下,主角究竟是在梦里还是现实,观众可以予以猜测解读,也可以随时出戏,起身走人,归根到底这是主角自己的问题,观众们是无关的客观者。但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当李安在采访时被问起关于第二个故事,他的回答避重就轻,说故事拍完就交给观众了,这是个聪明的做法,他放弃了最权威的导演阐释权,让观众保持争论。莫衷一是是电影保持长久魅力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不必奢望从他那里得到明确的答案,相信自己的本心就好。

篇三:《三体》中的暗喻和影射

《三体》中的暗喻和影射

陈慕雷

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是一套伟大的科幻小说,论到想象力之雄奇、场面之宏大、情节之跌宕起伏,在中国科幻作品中不敢说绝后,至少也是空前了。在恣意飞扬的想象之外,这也是一部有意无意间反映现实问题的小说。自它出版之后,众说纷纭。一部《三体》三部曲,有人看到了基础科学的重要价值,有人看到了道德和人性的脆弱,有人看到了文革的破坏力,还有人看到了认了作为一个族群的进取精神。在笔者看来,《三体》系列是一部教科书,一部光年尺度上的中国近现代史。

事实上,“光年尺度上重新演绎的中国现代史”这句话是明明白白印在《三体》第一部的宣传语上的,只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在第二、三部出版的时候不再提了。但是从整部三部曲的角度讲,这句话是当之无愧的。而且只有在读完第三部《死神永生》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说的到底是什么。不过《三体》三部曲中的暗喻或者说影射并不像1+1=2那样明明白白写在读者的面前,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

“光年尺度的中国近代史”《三体》

要了解《三体》中的影射,要先从第三部《死神永生》中那三个童话说起。用童话来传递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情报,这是刘慈欣的构思巧妙之处。小说人物云天明使用的“二维隐喻定位法”,在三体人面前隐藏了自己的真实目的,但同时也让整个地球的人类陷入了猜疑之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云天明三个童话的影射方法是这样的,先给出一个比较模糊的猜测,然后再用另一件东西加以定位。

“二维隐喻:这种模式是用于解决文字语言所产生的信息不确定性的问题。在一个双层隐喻完成后,附加一个单层隐喻,用来固定双层隐喻的含义。在此例中,用雪浪纸的卷曲和熨平暗示曲率驱动中的空间形态,把肥皂船的隐喻确定下来。如果把故事看做一个二维平面,双层隐喻只为真实含义提供了一个坐标,附加的

单层隐喻则相当于第二个坐标,把含义在平面上的位置固定下来,所以这个单层隐喻又被称为含义坐标。含义坐标单独拿出来看是没有意义的,但与双层隐喻结合,就解决了文学语言含义模糊的问题。 ”

有意思的是,这种隐喻解码方式其实也是《三体》这套小说影射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云天明用三个童话骗了三体人,刘慈欣则用三本小说骗了读者。

《三体》小说的影射没有童话那么精妙,但也有类似之处。请注意,我们猜测的前提是:《三体》三部曲是“光年尺度上重新演绎的中国现代史”,三部曲的主角一再变换,但始终不变的主角只有一个,即地球和人类。我们的猜测就需要把小说中的地球看成对现实中中国的隐喻。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有。在近现代史中,中国积贫积弱,被列强所欺凌,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奋发进取,成为世界主要强国之一。这和小说前两部地球科技落后,被三体人欺辱嘲笑,但最终在罗辑等人带领下达成战略平衡恰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样的猜测是否只是牵强附会呢?没关系,这是第一层的隐喻,我们只需要找到第二层给他以确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三体世界和我们的近邻日本的相似之处。它们都处于一个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空间狭窄,灾害频发。从人的角度说它们都是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崇尚集体主义,军队残忍冷血,文化相对贫瘠。最重要的是,三体和日本都对它们的近邻地球和中国充满了野心,甚至把征服对方作为自己战略的最重要一步。大刘生怕读者看不懂,在第三本书里还安排了一个智子在地球上化身和服丽人,精通日本插花、茶道的情节。显然,作者是把三体当成日本来写的。那么,和三体世界一衣带水,被其觊觎良久的地球世界,还有理由不是我们旧中国的缩影吗?你看,这种初看有相似属性,最后用智子加上一道明确坐标的写法和童话里传递情报的写法何其相似!

但是,如果仅仅把三体世界的影射理解成日本却又有点肤浅。好的影射作品,追求的一定是神似而不是形似,作者不会把故事完全跟影射对象写成完全一样的,但聪明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到其中的影子。《三体》中,三体世界是地球人类接触到的第一个地外文明,也是它打破了人类自己是唯一智慧生物的迷梦。这同近代史上鸦片战争打破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迷梦是不是也有相似之处呢?所以,作者实际上是把整个近代史做了压缩来写的。三体世界既是日本的影射,更是近

代以来妄图瓜分掠夺中国的东西方列强的共同象征。建立这个基本概念之后,后面的情节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几位面壁人代表了近代以来爱国志士们的各种救国道路,中间发生的科技大进步代表洋务运动的虚假繁荣,黑暗森林战役则代表了甲午和辛丑的一败涂地,三体在威慑后的入侵代表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那么顺理成章的,罗辑使用黑暗森林法则建立威慑,自然也就代表了1949以后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特别是1960年代造出两弹一星之后建立起对东西方列强的威慑。罗辑的形象自然也就代表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

有人可能会问,你刚才不是说威慑后是抗日,怎么抗日跑到建国之后了?这就是我所说的神似与形似的关系了。威慑后三体入侵时的末日景象,包括地球治安军和敌后游击军的对峙,无疑都是对抗日战争的一种暗喻,但按照逻辑来说,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并和列强建立起威慑关系的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更何况之后还提到罗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这种称呼也只有当代穷酸文人对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对毛泽东的看法才比得上。前面说的这些其实都是背景,一旦接受了罗辑暗喻毛泽东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设定,那么《死神永生》中人类对他的态度就会让我们觉得很熟悉了。在罗辑卸任执剑人之后,没有一个人表示对他的感谢,反而还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状遭到了指控。这和当今网络上的某些思潮何其相似!对于毛泽东和他所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多少人已经忘记了他们把旧中国拉出饱受屈辱的泥潭,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功业,反而对他们讽刺谩骂的声音始终不绝,更有许多,甚至用一些莫须有的谣言对他们进行诬蔑中伤。《三体》三部曲要表达的,很大程度上是对这种思潮的一种反思吧。笔者认为,这种反思实际上就是《三体》三部曲的思想内核所在。他代表的是作者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他对现实社会逆向民族主义思潮的逆反。从罗辑、章北海、韦德等小说中英雄人物的身上,作者更体现了自己希望看到中华民族奋发进取,不为暂时困难所羁绊的豪情。

当然除了这个主线之外,《三体》系列中还有许多小心的暗喻和影射。有的比较明显,也有的比较晦涩。比如说作为人类却效忠于敌对的外星势力,四处煽风点火搞破坏的ETO组织成员和某些喊出“中国需要西方殖民200年”的公知、带路党何其相似!再比如,地球人类最终还是难以逃过毁灭的命运,但是给人类

留下种子的只有勇于探索外空间的章北海等人,是不是作者也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华文明存活下去呢?小说的最后,作者让三体星毁于“光粒”攻击,不由得让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美国金融攻击下的全面停滞。小说中地球遭受攻击则是比“光粒”还要高级得多的维度攻击,是否会让人联想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的和平演变和CNN等境外媒体的舆论攻势?小说的最后,地球最终还是毁灭在了维度攻击之下,我们的中国能幸免于难吗?

笔者的这种认识究竟是作者刘慈欣的本意吗?这需要对刘慈欣本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更需要结合刘慈欣以往的一些作品。在《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小说中,他塑造的主角都是为了祖国不惜奋勇献身的英雄人物;而在《光荣与梦想》等小说中则体现了他对西方霸权主义的警惕。笔者认为,刘慈欣至少也是一个对民族独立自强充满热情的爱国者,并且对历史和现实的外部环境有自己清醒的认识。《三体》三部曲中流露出的这种政治倾向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像笔者所认为的,是刘慈欣精巧布局之下的讽喻之作;或者是刘慈欣平时对社会现实思考之后下意识的运用到了小说里。但不管是哪种可能,《三体》这部书的基调都是改变不了的。

文学作品一经出版面世,解读权就不在作者手里。读者们读书的时候一定会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认识来对作品进行解读,有时这种解读甚至超出作者的意料。金庸听到文学批评家对自己作品意图的推测时大吃一惊,而假使曹雪芹复活更一定会对红学家们的成就张口结舌。《三体》三部曲也是这样,笔者甚至还见过“作者对罗辑等人实际上是一种批判态度,程心所代表的人性才能拯救宇宙”的奇葩言论。笔者在文中的解读方式也只是一家之言,个中意味还请读者自行体会吧。

篇四:三体-读后感以及技术硬伤分析

作为一部小说,《三体III》是让人震撼的;作为一部幻想小说,《三体III》是惊艳的;作为一部带有科学元素的幻想小说,《三体III》是大师级的。

【三体】

《三体I》的核心主题,是对人类自身发展模式的反省,以及人类与潜在的外星人之间的关系。

《三体II·黑暗森林》的核心,则是在叙述宇宙文明的“黑暗森林”状态。

《三体III·死神永生》的核心,则是论及人性,以及人类与宇宙的互动,或者说人类对宇宙的责任——相对来说,人类与外星文明的关系是II的延续,没有更多的内容。

在I中,最大的噱头就是三体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三体人将地球科技锁死的“智子”。前半段都是围绕着第一点展开,后半段出现的“智子”在揭开前半段谜题的同时,也让人眼前一亮——智子实在是太神奇了!当然,这里涉及到的两项技术(量子通讯和智子)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这个后面再说。

在I中,人类自身的发展模式受到了质疑。叶文洁和伊文斯没有从人类自身的发展看到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4光年外的三体人身上,希望三体人可以带来他们想要的新世界,至少也是将这个已经看不到希望的腐朽的旧世界清洗掉。

在一片三体世界本身的悲惨遭遇、对地球文明发展模式的不信任下,三体人以救世主的姿态出发,最终以死神的形态到来。

而在II中,在智子密切监视下的地球人毫无秘密可言,核心技术也无法进步,从而启动了神秘的面壁计划。四种不同的计划,展现了人类的方方面面,极富创造性。于此同时,作为一项计划的产品,思想钢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人类随着技术层面的进步,逐渐变得傲慢起来,这随后便导向了愚昧——最终,在近乎BT的“水滴”的攻击下,人类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军队瞬间被全灭。“水滴”,这是三体人继“智子”之后送给地球人的第二份惊艳的礼物。

但更重要的,就是罗辑找到了宇宙中文明之间的“黑暗森林”状态。这一建筑在“技术爆炸”和“猜疑链”上的状态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而且,不但宇宙间相隔数光年的文明是这样,就是两个相邻的人类舰队,也会进入黑暗森林状态,最终丧失人性。

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些问题,后面会讲——特别是关于黑暗森林打击,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关于可以用黑暗森林状态解释的费米悖论。

最终就来到了这次的III。

III中,对II中的历史追加了一些东西,这使得整个人类的挣扎史更加丰富和饱满。

与I中主要笔墨放在三体人的生存环境与艰苦的发展历史,和II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地球人与三体人的斗志斗勇上

云天明的童话

不同,III其实主要是在写人类,地球的人类,外星人则是当作对这个环境施加的外部压力而存在,但最关键的主体,所有活动的主体,是人类。这使得这部作品远较I和II伟大。

这里,人类的愚昧与局限性,人性的光辉和局限性,宇宙的残酷,文明的兽性,以及对技术的近乎浪漫主义的狂想,构成了一部伟大的跨越一百八十万年宇宙史诗。

有一句话我认为是对整本书中人类历史的最好概括: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而对于宇宙,有一句话也可以概括得很好:

宇宙不是童话。

【大刘】

看完这本书,再加上之前看的他的一本合集《时光尽头》,基本上我认为大刘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技术理想主义者。

他的优势在于磅礴的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比如外星冰雕艺术家,比如来自被海洋包围着的行星内核的电子文明),对工程技术细节的精确掌握(比如《地火》,《流浪地球》,《全频道阻塞》)。

但他的缺点就在于对一些偏向理论的技术细节的把握不够,这个后面细说。

【三体III·死神永生】

在III的开头,就是短暂的魔法时代。看到这里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明白整部死神永生的一个技术基调了,那就是维度。

而后是杨冬和绿眼镜的一段讨论,这里留下了一个很浅但是很关键的伏笔,那就是生命与它所存在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最终被引向了一个终极问题——宇宙中的生命与宇宙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一段在此后阅读的绝大部分时候都被无视掉了,但看到最后才会发现这一段是何其的重要——当然,就个人而言,如果在中间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这一段进行各种角度的回闪讨论,那将更有意思。

当然,这一段绿眼镜的模型与杨冬所提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的问题,这个以后再说。

之后就是小说的主体。

整个这部小说中,我认为最出彩的几段,一个就是云天明在自己临死的时候买下一颗恒星系送给程心而程心让云天明参加阶梯计划,一个是第二任执剑人程心放弃威慑,一个是大移民时代,一个是假警报,一个是程心和云天明的第二拉格朗日点约会,还有一个是维德交出星环集团控制权(这里可以写得更加激动人心)。让人遗憾的是,一些很有噱头的地方,比如四维碎块,比如二向箔,比如微黑洞,比如死线黑域,比如人造宇宙,比如回归运动,却并没让我感到写得太精彩——当然,部分是因为这里的技术细节无法渲染出真实感(或者说不可信),于是就出现了看一部真人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来一段上个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这动画片在美好,放在一部21世纪好莱坞情感大片里也无法让人感到舒畅。

小说中,虽然说主角是程心,但其实有两个人物才是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悲剧男维德,另一个就是云天明。

是维德的“send brain only”和云天明送给程心的星星,促使了程心冬眠并成为执剑人,而这直接导致了人类的覆灭;也正是因为云天明送了一颗星星给程心,使得程心后来可以成立星环组织,让维德可以建造环日对撞机和曲率引擎,最终程心再次亲手灭绝了人类;最后,还是因为云天明送给程心的星星,让两人可以再一次相逢,却没想到这次是云天明的到来意外触发了死线形成黑域;但接下来,云天明送给了程心一个人造宇宙,从而把整部小说的主题从人类的人性与文明的兽性中拉出,开始了更加终极的讨论:人类与宇宙的互动关系。

维德屡次以兽性救人类,程心屡次以人性灭人类,而云天明则屡次给人类以希望。

这样的倒错关系,使得这部小说精彩纷呈——当然,挺程派可能会说其实程心并没有灭人类。这里大刘在后来也说过,这个下面会详细讨论。

云天明送星星给程心,以及后来送一个人造宇宙给程心,都可以说是最终极的浪漫了——当然,送星星的确很浪漫,送宇宙不见得……这就和送巧克力给女生女生会喜欢,你送一座巧克力加工厂过去就未必了差不多。

在杨冬之后的那一段中,最精彩的故事倒不是云天明送星星给程心。这一部分虽然浪漫,但其实一般。可后来,程心在阶梯计划中的遭遇,以及最后选择云天明的脑袋独自进入宇宙去寻找并“潜入”三体人,这就让整个这一段很耐人寻味了。

程心在安排云天明参加阶梯计划以前,自然并不知道是云天明送了一颗星星给自己。如果知道的话,以程心的性格肯定不会让云天明参加这个计划(维德就知道程心会如此选择)。但,有意思的是,如果程心当初知道云天明送了自己一颗星星从而不让云天明参加阶梯计划,人类后来将覆灭得更彻底。这里事实上就已经打下了一个基调:以爱的名为所作的,未必都是好事。而云天明和程心之间犹豫沟通不顺利导致了两人的多次擦肩而过,也让人唏嘘——但,回过头来想,两人事实上本就不可能在一起。要不是各种巧合发生,云天明事实上在安乐死之前都不可能再见到程心。所以虽然命运在这里跟云天明开了几个很冷的玩笑,但其实对云天明已经很不错了。而对程心而言,命运给了她许多机会,许多礼物,但命运也注定了她将一生背负人类压在她身上的血债——就如维德所说,她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和精神力量来拯救人类。

这一段的妙,就妙在命运的扑朔迷离,而且,这里也展示出:浪漫和爱不是一切。如果出现了很韩剧式的浪漫,结果一般也不会如韩剧一般美丽。

同时,这一段里也刻画出了人类某些部分的极端理智与极端阴暗。比如维德,极度理智以至于让人觉得不是人类;还比如行星防御理事会战略情报局中原本在各情报机构工作的人员,面对瓦季姆的死亡只是说了句:脑子不能用了。

随后,就是作为新执剑人的程心与第一人执剑人(也是原面壁者)罗辑在交接以后,三体人立刻发动攻击,而程心在回顾了地球生物的发展历程以后,选择了放弃,从而威慑成功被三体人解除,地球被六枚水滴攻占。

其实,这里程心选择放弃在我看来,并不能展现出对地球生命的爱,也不能体现出对地球人类的爱。选择放弃威慑广播,等于选择把所有人类的性命舍弃掉。程心并不是威慑纪元的人,所以不可能对威慑纪元中人类已经开始过上的美好富足和谐民主的生活有任何深入的感触,事实上她自己也说她感觉这一切很不真实。没有对威慑纪元中美好生活的眷恋,那就谈不上为了享受这美好而放弃威慑广播——虽然换上一个威慑纪元的人估计会从这点出发做考虑。

事实上,在三体人发动攻击这一刻开始,基本上可以说,地球生命的历史已经走到了尽头,地球人类的命运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从当时程心等地球人类手头上掌握的情报来看,三体人攻击之后就是全体移民过来,有三四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当时地球人不知道三体人已经可以光速旅行了);而如果发布威慑广播,估计一个世纪以后,留在太阳系的地球人和三体人都会灭亡(当时也不知道毁灭三体世界只需要几年)。而对于地球人来说,放弃威慑广播,那就等于全军覆

没;而发动威慑广播,三体人有一定概率发动报复打击,从而地球人全灭,但也有一定概率不打击,从而地球人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希望逃出生天的。

所以,从程心的立场来说,选择放弃广播,地球人有三四个世纪可以活,然后全部灭绝;选择广播,地球人有一个世纪左右可以活,但此后有希望留下一部分人类在宇宙中继续下去。 因而,程心的选择事实上把地球生命的唯一希望给掐灭了。

而,离奇就离奇在,程心在缅怀了一遍地球生命的发展与伟大以后,选择掐灭地球生命的最后希望。以爱的名义灭世,这让人想到了《冥王神话·Lost Canvas》里的冥王亚伦……

事实上,这里程心的内心所想的并不是对地球生命的爱,而是出于这么一种考虑:三体人到来以后可能不会对地球人怎么样(当然,她不可能和降临派一样认为三体人是上帝……)。就如之后智子所评价的一样,程心依然感觉生活是一出童话。这点从程心的经历来看是可以理解的——完全一路平稳顺畅的学术生活塑造出来的程心的心里可能只留下童话了。

所以,也如维德所说的,程心根本没有作为执剑人所必需的精神力量——一个认为生活就是童话的人,怎么可能在面对生活的真实与残酷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同时,如果动机是因为爱或者梦想中的童话世界,就可以免除指责的话,那还要警察和法院干嘛?如果一个人的选择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免除指责的话,那这个世界上的枉死者可太多了。甚至于,几年前全国针对家乐福的恶意攻击、源自“爱国”之心的打砸抢烧游行就都有了合理的发源地从而不能被指责了。爱不能成为做错事以后的借口,就好比李刚儿子的预备党员证不能作为判刑从轻的借口(就是正式党员证也不行)。否则,杀人犯可以一边拿着刀子捅人一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呐喊:我是爱你的我是爱你的。所以,后面对程心的开脱虽然充满了关爱之情,但并不能降低程心自己的自责。

另一方面,这部分精彩的地方还在于将程心选为执剑人的威慑纪元人类社会。

有一个现象是很有意思的,那就是所有七位执剑人候选人(包括因为企图谋杀程心而入狱的维德)都是公元人,威慑纪元人一个都没有。这不禁让人怀疑:威慑纪元人到底已经退化到了什么程度?

从科技上说,威慑纪元地球人类的科技无疑是强大的(相对以前的地球文明来说),而且生活上也是近似于乌托邦的——如果没有三体威胁和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就更乌托邦了。但是,在执剑人的选择上,这个近乎于乌托邦的世界却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公元世纪的古人。事实上,威慑纪元的地球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男性女性化——已经昭显出这个时代的地球人的精神已经彻底退化了。威慑纪元的地球人安于美好生活的现状,兽性已经完全丧失。而且,不但兽性已经消散,人性也在缺失。构成人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责任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能体现多少的人性。而威慑纪元将执剑人这一重大责任交给公元世纪的古人,已经将他们的责任心丧失表露了出来。

更不谈他们将末日战役和黑暗战役后的两支人类硕果仅存的太空舰队判处可笑的“反人类罪”并试图将执剑人罗辑判处更可笑的“毁灭文明罪”。前者其实很不谋略,这个以后谈,而后者更是可笑地认为人类的道德与法律可以推广到全宇宙——更可笑的地方就在于,自己正面临着被黑暗森林打击的危险(威慑的作用就是召唤黑暗森林打击,等于那句名言:“向我开炮,我不想活了!”),却在考虑别的文明被打击以后元凶要被判刑。

这个情况等于这么一则漫画:一群狮子抓住了两只兔子,打算晚上开荤,其中一只兔子对狮群说:“你们打架,赢了的人吃我们。”于是两只狮子对掐,一只死了,于是另外一只兔子大叫:“这只兔子犯了教唆谋杀罪!大家判处它死刑啊!”

这是完全没看清楚当前的局势。

所以,在看小说的时候,看到了“青铜时代”号被判罪,以及地球人派“万有引力”号追击“蓝色空间”号就可以知道,地球人类的覆灭是注定的了。

事实上,从上述极度可笑的判刑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人类选择程心这样的人作为执剑人也是命中注定的——也因此,看清这个情况的三体人可以提前N年做好各种准备。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心在这件事情上的所有罪责,其实都是人类群体为她安排上的——如果她不是执剑人,那她就不会犯这样的罪孽。这点三体人看得很清楚:“人们选择了你,也就选择了这样的结局。”当然,这点并不能成为“整个人类里只有你是无辜的”的合理理由。退一万步说,程心也可以选择退出执剑人竞选。程心是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才参加的竞选(事实上,维德促进了他的这种选择),她想要选择与另外六个人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她认为自己更能胜任执剑人这项职责,但事实不是这样。也正因为程心给了地球人自己这个选项,才会使得已经不想承担责任的地球人去选择一个很合她们品味的程心当执剑人。因而,从这点上来说,人们选择她不能为她做任何开脱。

别人的选择程心无法阻止,但她可以阻止自己的选择,而她在一开始没有,在最后也没有。 在程心第一次来到智子家中的时候,有一段关于中国剑术、欧洲击剑和日本剑道的评论,很有深意。三体人和地球人就好比在进行一场剑客对决,而如果说罗辑和维德代表了一击必杀的日本剑道,那么程心所代表的就是只剩花架子的中国剑术。三体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炫耀技巧的欧洲击剑,遇到日本剑道必死,遇到中国剑术必胜。

往深了想,也许和作者本意无关,这里也体现了这么一点:中国传统中好的东西,现在都只剩下花架子了。武术已经和杂耍无异,最多就是比杂耍有气势,力量大一点,历史久一点,但怎么说都是杂耍。尤其是CCTV近来有个节目叫做“武林至尊”什么的,说是说比武,那几名选手的动作实在可笑,而且真打起来功架全无。

之后就是一个高潮——被程心以爱的名义闪回的地球文明被摧枯拉朽一般地终结,进入大移民时代。

大移民时代的好,就好在它的真实。事实上,看着文中的大移民,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是非洲国家的灾民。

同时,大移民也彻底断绝了人类的希望:三体人不是上帝。直到这个时候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怎么会选程心这样的人当执剑人?但这里,人类这个群体的又一项弊病体现了出来:遇到困难以后,人类不会寻找自己的责任,而是寻找几个关键人物的责任。

这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中国式的——中国人在发现社会的种种不和谐以后,想的第一个问题总是:快来一个青天大老爷吧。当然,这点在一个更旷阔的意义语境下并不是中国人的特例。寻找他人的过失而不是自己的,这是大部分人身上的通病——只不过,在威慑纪元,这样的人占据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随后就到了盲区中的万有引力号和蓝色空间号。

篇五: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

马伯庸

字号:小 大

核心提示:观众们在看少年Pi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故事。这个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宗教者从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宗教的否定与稀释,心灵纯净者与疲惫于现实都市的人倾向于相信第一个故事,而内心黑暗的悲观主义者,则对背后隐藏的真相不寒而栗。

在谈论少年Pi这部电影之前,需要预设若干个前提。这些前提就像是数学里的那几条公理,一切演绎,一切推理皆由此而来。如果我们不能在起点达成共识,那么只会分道扬镳,越行越远。

第一、少年Pi的小说属于扬马特尔,少年Pi的电影属于李安。李安的电影基于原著,但又不尽相同。他保留了故事框架,进行了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李氏基因,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因此,我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会彻底抛开原著的干扰——不涉及原著情节,不涉及原作者用意,不比较两版之间的差异,总之就当是我们从来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原著——只专注于导演在银幕上给我们摆出来的东西。

第二、成年Pi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寓言性质的故事,里面的隐喻表现手法克制而简洁,彼此的映射关系十分明显。李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赋予了扬马特尔的故事框架一个“李安”灵魂。我们只有承认李安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是刻意的,每一处都经过精心设计,每句台词都有它的功能和指向,才能拼凑出他试图表达的意义。否认了这一点,就成了聆听云天明童话的三体人,听到的只是一个纯净、美好的故事。 第三、我一向认为,影评是一件主观的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观感,他们都没错,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不存在客观影评这种东西,自然也就不存在对错。对写影评的人来说,他唯一的责任,就是承认他的评价只是个人体验,不是妄议别人对错的客观真理。所以这篇东西,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它不涉及微言大义,不谈主题外延,只就电影本身的线索做一些分析。或许对,或许错,或许过度解读,或许牵强附会。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同,我深感荣幸;如果你的意见与我大相径庭,那说明这部电影存在多重解读,更显出它的神秘魅力。 闲话少说,让我们从那次晚餐说起。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非常重要,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凭记忆写出,只是复述其大意,以下同。)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要注意,母亲这句话,实际上成为了Pi后来一切行动的心理渊薮。

电影里提及了两人的背景:父亲被现代医学救了一条性命,所以他相信科学,代表着理性;母亲倾向于宗教,代表着信仰。电影里还特意强调,母亲舍弃家庭跟随父亲,信仰是她与过去唯一的联系。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可在我看来,第一个故事毋庸置疑是编造出来的。李安很狡猾,他从不公开谈论故事的真假,他知道保持一部电影的魅力就是让观众无限地争论下去。可他在电影里的安排,却表明了自己内心的态度。

一个幻想故事,可以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必须符合现实。第一个故事里有食人岛,这是一座深海中的热带密林,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象。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李安为什么不设置一个长满棕榈树爬满老鼠的正常海岛,使之看起来更加合理呢?可李安非但没这么做,反而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距离合理性最远的沙漠狐獴,这是刻意放大不合理,以此来暗示第一个故事的虚幻性,告诉所有观众,这只是幻觉,这只是想象。我们都希望第一个是真实,但没法说第一个就是真实的。

这有点像我们平时开玩笑。比如我调侃一个姑娘说:“你真漂亮我特喜欢你。”这句话有可能会被当成玩笑,也有可能会被当真。为了避免被当真的风险,我会故意夸大这句话“你比林志玲还漂亮我天天想着你连肉都不愿意吃了。”不合理的部分被无限放大,听的人自然明白这只是个玩笑。

所以,第一个故事是Pi所幻想出来的,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是理性的。可Pi无法解决第二个残酷故事给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他只能逃遁到第一个故事里去,把周围的遇难者幻化为各种动物,才能让自己平静——正如母亲晚餐时所说,理性解决外在的,信仰解决内在的。他那一句“我决定去受洗”,实际上就是自己决定逃遁的预言。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方式来引导观众巧妙地觉察到隐喻存在。一是预演。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二是让本体和喻体反复出现,强化两者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构建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本体的命运。 晚餐谈话,无疑就是Pi讲述两个故事的动机预演;而基督教牧师对Pi说的那句:“you must be thirsty。”和父亲说“从它眼中反映出来的,是你自己的投影”,则是李安在不断在我们脑海里建立起Pi和老虎之间的本喻关系。

有人说老虎代表了恐惧,我觉得应该更进一步,代表的是Pi的本能情感。在第一个故事里,Pi把自己一分为二,自己代表着人性或理性,老虎是剥除了理性的原始本能——本能地发怒,本能地恐惧,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最粗粝的欲望。 换句话说,第一个故事里的人与虎,是第二个故事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Pi不愿正视吃人的现实,只得一分为二,变成人与虎的奇幻漂流。这在许多影评里都有提及。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否定第一个故事真实性,理由是它存在着不合理,而且李安保留了“不合理”的标签,以此提醒观众故事的虚幻。

但第二个故事,就真的合乎情理了么?

回想一下第二个故事的过程:Pi、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Pi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Pi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Pi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Pi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当Pi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

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着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前面我说过了,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少年Pi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本喻很容易被忽略。

母亲与莲花。

莲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此之前已经有两次显著暗示。一次是在开头,母亲在地板上用粉笔画莲花给Pi和拉维看。一次是电影中段,Pi俯瞰海底,先是鱼形成莲花,然后又变成母亲的容貌(这里Pi父和拉维的脸都没出现,指向特别明显),最后叠加到了沉船。所以准确地说,莲花代表的是Pi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与此同时,李安还特意安排了阿南蒂给Pi讲解舞蹈,引出一个关于莲花的重要比喻:林中莲花。

在Pi问阿南蒂林中莲花是什么意思时,她没有回答。直到我们进入整个电影最关键的一段情节:食人岛,才恍然大悟。

Pi在夜晚的林中摘下一朵莲花,打开以后,里面是一颗人牙。于是“林中莲花”这个比喻和指向,在这里得以完成。

我们知道,第一个故事是Pi的幻想。那么他在岛上的动作,肯定是对各种现实发生的投射。莲花是Pi对母亲的思念;莲花中的人牙,代表了母亲的遗骸,也即死亡。而母亲的躯体,实际上就是整个食人岛。

岛是母亲,而岛下涌起的酸潮,则是母亲的下场。

酸潮是一个意义异常清晰也异常恐怖的比喻。如果想表达母亲死亡的意象,有很多种办法,最简单的比如说潮水慢慢淹没岛屿,代表母亲的溺水;或者鲨鱼啃噬小岛的根茎,代表葬身鲨腹,等等??可李安选择的是一个非比寻常,几乎和海洋没有一点关系的比喻:酸。

这个酸,自然就是人的胃酸。酸潮扑上小岛,这个意象表明母亲是被吃掉的,被胃酸所消化,所以遗骸的代表物是牙齿。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根茎和狐獴代表尸体的肌肉纤维和蛆虫,代表了吃人,这两个比喻在电影里找不到可参照的点。李安如果要设一个比喻,一定不会只设一次,一定会重复多次,或者找另外一个参照点,所以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不需要影射到如此细致,有待商榷。但食母是确凿无疑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食母之前已经预演过一次。

Pi是个素食主义者,他第一次抓到一条大鱼,一边大哭一边用锤子把它砸死。砸死以后,Pi跪倒在筏子上,哭着对鱼的尸体说:“毗湿奴,谢谢你化身为鱼来救我。”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面临着饥馑危机,理性告诉他只能吃鱼渡日,为了能够达成心灵妥协,Pi必须在信仰里找了一个借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道德的教义太过鲜明,没办法利用,于是Pi只能选择毗湿奴作为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Pi的宗教观。

于是,鱼成了毗湿奴的化身,Pi有了一个可接受的理由,内心回归平静。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往前看,它与晚餐谈话相对照。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家里唯一一个肉食者,他代表着理性,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理性可以解决外在,信仰可以解决内在。这一点是食鱼事件里也得到体现,Pi理性地杀鱼吃肉,然后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了个避难所,一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Pi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宗教变成了Pi的心灵庇护所,他给自己构筑了一个坚固的壳。对Pi来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义太过清晰,对善恶的道德评判太过清晰,他唯一能选择的——同时也恰好是她母亲所信仰的——只有印度教。只有毗湿奴的神话特性,才能为Pi食母构造出一个合理的借口。

李安唯恐观众还搞不清楚这个比喻,还特意给出一个岛的轮廓特写。有人说这是毗湿奴的侧影,有人说这是一个女人,都没错。这个轮廓本来就兼具了母亲与毗湿奴两种特性。莲花是毗湿奴的象征,而母亲信仰的是印度教,毗湿奴的神话就是她讲给小Pi听的。从这个特写镜头,母亲-莲花-毗湿奴这三个元素的连接,得到了一次明白无误的强化。

这就是为什么岛的轮廓既像毗湿奴,又像是母亲,Pi为了给自己的食母寻找了个宗教理由,早视它们为一体了。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