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孩的压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9:15 初中作文
小孩的压力初中作文

篇一:中国孩子的压力

中国孩子无处减压 别老说孩子

3月17日,新浪微博上一名叫“1988年6月2日”的网友所发的一条微博,在短短几天内,被转发9695次、引来2561条评论。这条微博讲述了福建某高一学生因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辱骂,最后跳楼自杀一事。微博里,还配发了一张孩子跳楼的现场照片,一片血迹令人惨不忍睹。

受到家长和老师批评后,做出自杀这种极端的行为,在中国学生中不是第一次。有人为这些孩子惋惜,也有人批评他们抗压能力太差,但很多人都忽视了,他们只是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向往积极阳光的生活,希望听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尽一切努力做个“好孩子”。犯了错遭到辱骂,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挫折感与压力,这种压力一时间无处发泄,悲剧就可能发生。

与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学习压力最大”、“幸福指数也最低”。可作为大人,我们对他们的压力是否曾耐心倾听、认真对待?我们是否真诚并努力地帮助他们寻找摆脱压力的办法,让他们回到阳光底下?

“这是我最近听到的第二起孩子自杀事件”

又是一起孩子自杀事件,它们让人心痛,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混合了焦急、悲哀与愤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在听过记者讲述微博上这起事件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缓缓地开口:“这已经是我最近听到的第二起孩子自杀事件,就在前不久,黑龙江一所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由于一模考试不理想,也是跳楼自杀了。”2010年,孙云晓曾经在百度新闻中专门搜索过“高

考自杀”这几个字,得出的结果为4000

多条。每一条新闻,代表的都是一条生命。还有些学生,虽然没有走上绝路,却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这个比例也在与日俱增。现在的孩子,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形压力”在他们周围蔓延滋长,让他们总不能无忧无虑地开怀大笑。

严恒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却被诊断为人格障碍,成为了湖南省脑科医院的一名病人。在他的印象里,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位列前十名是必须要做到的事,为此,母亲对他很少露出笑容。在严恒的家里,他没有说“不”的权利,就连开关冰箱也要定规矩。有一次,他的成绩没考进前十名,母亲的脸上更是寒若冰霜。他想跟母亲谈一谈,但最终的话题总会落到对他成绩的指责上;他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敢说,否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斥责,只有好成绩才会换来母亲的好态度。时间长了,他开始丢东西、打父母,直到被诊断患上精神疾病。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曾发现,中国3.4亿未成年人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比例为16.4%,5%左右的孩子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另有调查表明,中国孩子的自杀率位居世界第一,上海竟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而与如此之高的自杀率形成对比的,是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中,能接受心理辅导、疏解压力的人,少而又少。

三大原因让孩子无处减压

“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而这个‘弱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危机上。”孙云晓说,心理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压力,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悲剧,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的压力得不到释放,无处减压。 首先,孩子的压力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和理解。大部分中学生一接触到“压力”这个词,首先就谈到了父母,“最大的压力是父母规定了一条我要走的路,却不考虑我的兴趣特长”,“父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家庭经济压力越大,父母对我的期望值越高”??而多数父母却认为,“学习就是他们的任务”,“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他们好”,“不愁吃穿,小小年纪有什么压力”??父母不理解,孩子无人沟通,心理压力就会越攒越多,从而导致一些极端事件发生。孙云晓说:“有一个学生因为抗拒不了父母送他进假期补习班,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在教室当众服毒身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孩子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16—18岁(高中阶段)青少年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群体。“而他们的压力却往往被家长、老师忽视了。”孙云晓说。

其次,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没时间减压。付强是一名高三男生,入校以来成绩一直很好,学习也十分用功,进入高二后,为了不落下名次,他更把中午和晚上规定的休息时间都用来复习。可是,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他,没能熬到高考就出现了问题:每当听到有考试通知,晚上就梦到蛇,导致他成绩一落千丈。孙云晓说,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没有时间运动、和朋友一起玩,堵住了孩子心理排泄的渠道。在这方面,成绩越好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多。

第三,能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的专业人士太少了。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执行主任陶然告诉记者一组数据:仅北京就有20%—32%的青少年有焦虑情绪,而华北五省从事儿童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不超过100个。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但大部分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形式单一,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专业机构的缺失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家是减压的最好地方

如果家长们能在孩子深陷心理危机的时候,扶他们一把,用爱去抚慰他们的孤独,会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管用。专家们一致认为,家,才是给孩子们减压最好的地方。

孩子的坏情绪必须及时发现。陶然指出,这些坏情绪和行为包括:经常欺负同学,破坏公共设施,比如践踏草坪、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喜欢咬铅笔或手指,不明原因的肚子疼或口腔溃疡,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孩子正在承受压力,内心充满焦虑。家长应该立刻干预,千万不能等。首先要了解焦虑的原因,从情感上鼓励、理解、肯定和支持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放到一边,选择喜欢的事来做。其次,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深呼吸、跑步,帮他们把压力释放出来。

12岁前多拥抱孩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博士指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块土地,12岁之前由家长耕耘,12岁后由他们自己耕耘。在这前12年,家长即使再忙,也应该每天陪孩子、耐心倾听孩子每一个问题,与他们像朋友一样交谈,多拥抱孩子,才能培养正确的亲子依恋情感,增加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感。

有五句话不能说。陶然说,孩子最想得到的是家长的肯定。父母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眼神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压力。建议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考这么差,你看别人都比你好”、“我说不行

就是不行”、“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我们这都是为你好”、“和谁出去玩了”。如果家长经常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越来越叛逆;二是什么都不说,直到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都要跟他们商量。比如报兴趣班,父母不能全权包办,必须孩子有兴趣并同意才行,强迫就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

此外,孙云晓呼吁,学校和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孩子卸掉心理压力,比如建立心理危机教育评估体系、多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对初高中学生开设减压课程等。如果我们爱孩子,那就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吧。

篇二:孩子的压力

新学期即将开始,孩子们即将面临入园、入学的挑战,而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加深、人际关系的转变等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事实上,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阅读等家长认为的小事,往往也会导致幼小的孩子遭遇心理压力。

生活琐事也能带来压力

“妈妈,你别再说了行吗”,每次吃饭被妈妈催促时,4岁的乐乐都会哀求妈妈。刚入园时,乐乐因为吃饭慢老被老师批评,乐乐为此曾抗拒去幼儿园,她说不喜欢总说她吃饭慢、老给她喂饭的生活老师。后来,只要谁在她面前提到吃饭,乐乐就会飞快地跑开,大喊着“我的耳朵关门了,不要再说了。”乐乐妈这才意识到,吃饭这件小事竟然给孩子带来了那么大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除了吃饭,对孩子而言,很多生活琐事都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韩国教育心理专家吴恩瑛博士在《孩子的压力》一书中列举了孩子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诸多压力,如孩子刚入园时面临的分离焦虑,被同龄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之间吵架等,但更多是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日常琐事,比如吃饭、睡觉、起床、阅读、甚至游戏、动画片等。 孩子的压力比成年人大

“我们常看到年幼的孩子哭闹、打人咬人、满地打滚,其实这都可能是在巨大压力下的极端反应”,在亲子育儿名博、同为家长的王人平看来,与成年人相比,孩子要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因为孩子还不具备表达情绪情感、寻求帮助、给予慰藉的能力,他们不清楚该如何表达情绪、缓解压力。

丹迪兰幼稚园园长陈澍瑾也分析,幼儿期的孩子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活动被束缚。目前很多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明显不足。2、与同伴交往不足。很多孩子回到家没有与小伙伴游戏的时间。3、任务过多。现在的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很重,既有幼儿园老师留的作业,也有参加各种培训班布置的任务,还有家长对孩子的额外要求,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的原因。

“孩子的压力,有一半以上是来自父母,但父母亲往往不觉得。”亲子教育专家沈佳慧提醒。吴恩瑛也认为,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关注都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而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加压力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在王人平看来,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压力无法回避,要让大人和孩子都得学会面对压力,理性地表达情绪,唯有尊重孩子的尊严、价值,信任孩子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和能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直面压力的勇气和智慧。

■ 贴士

孩子面对压力时的表现

●陈澍瑾,丹迪兰幼稚园园长

◎习惯改变:夜惊、浅眠、难入睡或睡眠过度、终日困倦。饮食习惯也有改变:食量骤减或过度饮食。

◎身体不适:疲倦、头痛、肠胃不适、磨牙、心跳不规律、呼吸浅短、频尿、皮肤长疹等。经生理检查未发现有特殊肇因,或原有之疾病(如过敏)无故恶化。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本来已能控制大小便后,又频繁出现遗粪或遗尿的情形也可能属于压力问题。

◎情绪变化:忧愁、紧张、易怒、易惊恐不安等。

◎行为变化:退缩、攻击(肢体、口语)、经常哭泣、注意力不集中、干扰行为增加、强迫性行为(频繁咬手指、拔头发、洗手、敲头)等。

◎思考特征:负向、固执而缺乏弹性、犹豫不安等。

家庭故事

情绪不佳时就是有压力

●林巨,知名儿童教育家,花径美德幼儿园创始人

有一次,快过感恩节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都在紧张筹备。这天中午,牛牛妈妈来找老师告状,说牛牛在家非要拔空调插头,还跟爷爷奶奶嚷嚷。爸爸从书房出来说他,他也不听,正在做饭的妈妈来跟牛牛说,他却更来劲了,一下就把空调插座拽下来。妈妈去抱他,他却叫着坏妈妈。

老师分析,去年感恩节牛牛妈因为临时有事没有来参加,其他孩子都有家长陪同,唯独牛牛孤零零的,不说话。这次牛牛闹情绪可能与即将到来的感恩节有关。

放学的时候,牛牛妈问儿子,“你是不是怕妈妈感恩节又不来?”牛牛点点头。妈妈说,“这回妈妈请了一天假,一定陪你。”牛牛终于笑了,说“妈妈,我现在不怕了。”

【解读】

孩子面临压力,哭闹是最常见的解决方法。基本上,当孩子情绪不佳时,就是他有压力的时候,这些压力基本都是孩子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家长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实在满足不了,要学会抚慰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的情绪,很多压力、挫折和伤害,就过去了,不会停留在孩子的心里。

鼓励孩子把压力说出来

●沈佳慧,亲子教育专家

我儿子快四岁时,我们全家搬到了苏格兰,儿子开始进入苏格兰的幼儿园就读。环境的改变,语言的障碍,让儿子起初很害怕。因此,我先带他看了几家幼儿园,观察他,让他自己选择觉得最放松、最有安全感的那一家。苏格兰的幼儿园很人性化。第一天上学,我将儿子送进幼儿园,老师让我暂时别回家,在另一个儿子看不到的房间里等待一小时(让他以为我已经回家了),让他先适应老师、同学和环境。如果没问题,第二天我就可以真的回家,中午再来接他。如果三天后孩子没有太大的排斥反应,就可以入园了。幼儿园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把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减轻到最低。

【解读】

从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和他聊天,从孩子的言语和表达中去了解他可能有的压力,帮助他解决。多数孩子有压力时表现出的症状都是生理的而非心理的,典型的是头痛和胃痛;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退缩、易怒、挑剔等。当孩子有压力时,父母要鼓励他们说出来,不要一味地责备或忽视。

■ 榜样

帮孩子建立管理压力的能力

●王人平,亲子育儿名博,新浪2012年度中国榜样家长

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有多少父母以“控制”为爱,不断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增加孩子的压力。孩子压力最大的来源其实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怕被父母遗弃。因为孩子常常感受到父母爱的其实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表现;不是现实中的他,而是期待中的他。

父母要做好榜样。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和管理自己的压力,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都是给孩子的示范。

父母要用心去学习孩子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的共性知识,用心观察孩子天赋秉性方面的个性差异。我们常抱怨孩子无理取闹,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不够用心或没有能力去解读并及时回应孩子真实的需求。

孩子因受自身年龄、生活经验、认知和思维能力等的限制,管理压力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父母不仅要做好榜样,还要通过演示、游戏、绘本、故事等形式,逐步教会孩子识别各种压力,理性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比如让孩子想哭就哭会儿吧,用涂鸦的方式画出心中的不满,甚至摔打枕头释放体能等。

篇三:儿童对压力的一般的情感反应是什么

儿童对压力的一般的情感反应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儿童处理这些紧张事件给儿童带来的压力?

生活中,引起儿童产生压力的事件很多,这些事件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会引起儿童产生压力的负面事件首先是家庭的破裂,其他的还有:不公正的对待、身体的虐待、不被认同、与家人的分离以及父母的争吵或冷战等负面情绪事件都有可能让儿童产生压力;引起儿童压力的正面事件包括:家庭聚会、有客人来访、旅游等。与家庭相关的事件通常是学前儿童产生压力的主要源头,例如,父母生病、离异、或意外死亡等都可能引起儿童产生压力。

一、儿童对待压力的一般的情感反应 1、压力的生理反应

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睡、入睡困难、尿频尿床、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没有发现幼儿有躯体疾病,这些

小孩的压力

都是压力产生的主要生理反应。当幼儿对压力感到威胁时,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此时感到情况危急,立刻调整分泌,以增加身体内应付危机的能量。当儿童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分离焦虑就越发不可忽视了。很多儿童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

2、压力的心理反应

幼儿常见反应有失望、生气、愤怒、焦虑、敌意、害怕、烦躁、害羞、恐惧、罪恶感、否定、知觉扭曲、幻想、移转作用、缺乏耐心、紧张等负面情绪。

3、压力的行为反应

幼儿遭受压力时,常有以下行为反应:手足无措、颤抖、进餐困难、睡眠不规律、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困难、退缩、活动量减少、行为退化、攻击性行为、知觉扭曲、解决问题能力降低等。儿童的生理或者心理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表现出的便是排斥吃饭,气嘟嘟的坐着不动,家人喂到嘴里,他们也会吐出来以示不满和反抗。

4、压力的认知反应

当幼儿遭遇压力时,往往指鹿为马、扭曲事实、判断错误、颠倒是非。幼儿对事物的处理,首先是透过认知,并依照经验,再采取应对策略,可当遭遇压力时,就难以使这种正常程序进行,即发生认知上的错误判断。

二、儿童压力的处理方式

压力的产生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压力。面对儿童产生的压力,一般处理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家长和教师应该协同合作,主动亲近孩子,耐心观察孩子,启发、诱导孩子把压力说出来,倾诉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排解。身体的亲密接触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可以拥抱安抚孩子;

2、让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心中的压力,可给孩子纸笔,让他随心所欲地画;带孩子去一片广阔安全的草地上,让他随意地奔跑和大声地宣泄。尝试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转移他的注意力,重新引导他的行为。

3、教孩子一些简单的应对方法,如深呼吸、昂首阔步和暂时的休息等;情绪与人的生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情绪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引起人生理变化。

4、教育者应掌握科学的儿童发展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避免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焦虑。《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篇四:不要给小孩太多压力

不要给小孩太多压力,以免得强迫症

耐心看完以下转载的文章,也许对我们有启发:

月2日上午,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的电化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家长。 这一天是周六,其时中考已结束近20天,成绩也即将揭晓,还有什么重要的课程引来这么多学生和家长? 9点钟,伴随着一首《别哭我最爱的人》歌曲忧伤的旋律,讲台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视频。

一张张照片缓缓闪现,记录了一个女孩成长的历程,从可爱的婴儿到青涩的幼女,再到花样少女,然而就在女孩最美好的花季时光,一切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具冰冷的灵柩?? 8分44秒的视频放完,现场嘘唏不已。

这是一堂特殊的生命课,主讲人南京一中的老师黄侃,照片中的那个女孩就是她的女儿远远(化名),在荷兰留学时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忽然凋谢

2009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四,元宵节的前一天。

下课后,黄侃发现手机上有一个未接来电,是女儿远远同窗六年的闺中密友从西安打来的。 黄侃打过去询问原由,对方说远远出事了。

远远是黄侃的女儿,2008年9月赴荷兰留学,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读经济学。

出事了?黄侃很疑惑,也很惶恐,女儿能出什么事,她不相信。 中午,黄侃给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打电话,但无人接听。 整个下午,黄侃始终心绪不宁。 远远从小喜爱体育、唱歌,还喜欢吹长笛和玩打击乐,成绩优异。中学时出访过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从小到大,女儿都没让黄侃操过太多心,学习优秀,兴趣广泛,生活自理能力也强。 “你不知道我这个女儿有多能干,情商高,朋友也多,性格开朗,处理事情冷静。”一说起女儿,黄侃的神情充满了自豪,“留学的事情也是她自己决定的,自己找的学校,还申请到奖学金,自己办签证,买机票。”

对于女儿的留学,黄侃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她当时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念大一,我本来想让她在国内念完大学再出国的,但她坚持,我也只好尊重她的决定。”

黄侃亲自送女儿上的飞机,事后回忆起来,那天她穿了一身黑色的T恤,而平时,她最喜欢的是红或是黄等比较亮颜色的衣服。

到荷兰后,远远曾写信说很喜欢就读的学校,生活很愉快,还教美国同学学中文。

在短短不到半年的学习中,远远在学业上已表现得异常优秀,多项成绩在9分或以上,成为学校的优等生。

“她的个人博客上也全是生活条件得不错、和朋友相处得很好之类的话,她从小就这样,总是报喜不报忧。”黄侃说。

下午4点,黄侃又一次拨打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电话,对方的答复是情况不明。 一个半小时后,黄侃再度打电话询问,大使馆称正在调查。

2月9日凌晨,大使馆确认了远远出事的消息,并让黄侃尽快办理出国手续,赶往荷兰处理丧事。

嚎啕大哭。

除此之外,黄侃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她简直不敢相信,女儿那鲜活的生命真的永远凋谢了。

2月14日,情人节。

黄侃与远远的父亲乘飞机前往荷兰。

11个小时的行程,除了眼泪还是眼泪。

“请不要救我”

一下飞机,黄侃就问前来接机的大使馆工作人员,女儿在哪?

当得知女儿被放置在阿姆斯特丹医学院的解剖室时,黄侃几乎晕倒过去。

“她一个人躺在那里,该多孤单呀。”回忆那一刻,黄侃泪流满面。

黄侃甚至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走进解剖室的。

“看到女儿的遗体时,我已经瘫倒在地。”黄侃哽咽着说。

“女儿躺在白色的床单上,我突然想起当年我生下她时的情景。她呱呱落地时的哭声还在耳边,如今却已变得冰冷。”

据记者了解,2月8日,远远在写下三封分别给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遗书后,在宿舍内自尽。

在警局,黄侃看到了女儿的遗书。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在遗书中,远远坦言自己受强迫症之扰已长达8年,痛苦不堪。

据专家介绍,强迫症属精神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在青少年中发病率极高,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精神抑郁以至自杀。

黄侃如论无何也没有想到,外表活泼开朗的女儿竟会背负如此大的痛苦,而她作为母亲竟没有丝毫察觉。

“现在回想起来,她上初中后一度变得沉默寡言,我还以为她是变文静了,没想到患上了心理疾病。孩子最后的时光,也是在异乡孤独地度过??”黄侃痛苦地回忆。

黄侃认为女儿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在我们面前从来没有表露过失败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只有微笑。”

远远的意外身亡让她的许多朋友吃惊不已。

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跟远远有过接触的人,一致评价她平常开朗活泼,没有任何强迫症或是抑郁症的迹象。

“积极向上,充满理想,倔强不服输。也许正是她这种对生命中完美的执著追求,让她把自己的一切永远留在了风车的故乡。”一位好友在纪念远远的文章中写道。

远远的一位好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会咨询远远的意见,而现在回想起来,远远甚少与她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而在远远结束自己的生命前,她跟好友曾同游西班牙葡萄牙,她开始有迹象表现为不爱拍照,谨小慎微。

在遗书中,远远说曾想通过留学生活来减轻自己的症状,但却“没有成为救赎的灵药”。 她还请求父母能够对强迫症人群进行研究,并且能够帮助其他的受害者。

一向心思细密的远远甚至在一张给警察的纸条上面用英文写着:请不要救我。

“妈妈把你背回来了”

2009年2月18日,远远的遗体在阿姆斯特丹火化。

在处理完一些后事后,黄侃于2月24日乘飞机回国。

“我是用远远的书包将她的骨灰背回来的,上飞机的时候,我就对她说,远远呀,小时候我就是这样背着你上学,现在,妈妈又把你背回来了,我们一起回家吧。”

刚回国那段时间,黄侃根本不敢回家,一看到女儿的房间,就止不住地流泪,她在学校住了三个月。

5月4日是远远的生日,黄侃买了女儿最喜欢的食物还有花去墓地。

“在公交车上,眼泪就像断了线一样往下滴,怎么忍都忍不住,旁边的乘客还一直安慰我。我就一路哭到了墓地。”

那段时间,黄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女儿。

“梦里全是她小时候的样子,穿着小棉袄,在床上翻来翻去,调皮起来不愿意穿袜子,甚至有时候我都能闻到她身上的奶香味。”

但是黄侃坚强地走了出来。

“不能改变的事情我必须接受,我只能改变自己能改变的。”黄侃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2010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

为了满足女儿的遗愿,黄侃还拿出十万元设立了“健心奖”,奖励那些从事心理工作的老师。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侃开始反思。

女儿上幼儿园时,由于黄侃夫妻俩工作较忙,于是将她送去寄宿学校。

“如今来看,当时对她太残忍了,那么小的年纪,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淘气的时候,却一个人孤单地住在学校。”黄侃后悔地说。

“另外,我对女儿的关心过于物质化,而在精神上交流得太少,我对她的精神世界缺少了解,这也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问题所在。”黄侃说,女儿曾经也和她交流过感情上的问题,“但我是个粗线条的人,有时候大大咧咧,对这种事不太敏感。”

黄侃也坦言,在学习上,女儿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我也没有对她有太高的要求,但是一旦考试没考好,我也会旁敲侧击地鞭策一下她。”现在回想,黄侃发现女儿在心理上的问题早已隐约出现,“只要碰上大考,她就出不了好成绩,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女儿的离世让黄侃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尝试让学生们更加快乐幸福,他们学业繁重,本来就很辛苦,我会和他们一起发泄苦闷,对家长来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对孩子的评价不要太纠结于分数。”

正是基于这一点,黄侃特意选择在中考分数揭晓前一天,上了这堂特殊的生命课。

“我希望孩子和家长们对人生能有新的认识,考试成绩不是判断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要懂得人生还有很多的风景。”

最后一堂课

“上这样一堂课,对我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甚至直到上课前一天,我还在打退堂鼓。”7月4日,黄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两年前,黄侃正在担任南京一中初一(2)班英语老师,当得知女儿远远出事的消息后,黄侃便赶往荷兰处理后事。

“当时我带这个班才不到一年,孩子们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一段时间,感觉很疑惑,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们这件事,因为当时他们都还小,心智不够成熟,我当时就决定,等到他们初中毕业时,给他们一个交待。”

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交待,黄侃也在给自己一个交待。

当黄侃开始筹备这堂生命课时,翻开女儿的一张张照片,她心痛不已。

“视频中用的歌是郑智化的《别哭我最爱的人》,那是女儿电脑中最后留下的、也是惟一一首歌,我想我能明白她的心。”

“有朋友得知我要上这堂课,都劝我不要进行,但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我要让女儿的死变得有价值。”

对黄侃来说,这堂课的确难上,因为她要撕开那渐渐愈合的伤口,直面自己的痛苦。 在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黄侃一度痛苦不能自己,最后由一名学生代她读完自己写给女儿的信。

但是,痛苦显然并不是生命课的主题,黄侃有着更深的含意,她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和家长传递自己的教育理念。

对学生,黄侃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对家长,黄侃说:“家长们请学会欣赏子女,看到他们的独特之处,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尽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谈及自己的教育感受,黄侃说,如果女儿在世,她一定会让她按自己的兴趣生活,绝不给她压力。

“只要她能自食其力,做一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人,我就满足了。只可惜,生命不能重头再来。”

生命课的反响让黄侃欣慰。

南京一中初三(2)班的一位学生家长给她发来的短信中写道:“您是学生们的恩师,更是她们的母亲。当姹紫嫣红的时候,这满园的桃李都不会忘记向您致敬。”

但黄侃说,这堂生命课,她只能上一次。

“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篇五:孩子压力过大怎么办?(转)

孩子压力过大怎么办?(转)

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ey)毕生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人奋进向上,完全没有压力会使人疲乏、懒散,但压力太大又会使人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现实中,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关注都会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压力,而很多时候,那些给孩子施压的父母本身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所以说,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

根据社会心理学压力理论,压力是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人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一、孩子压力的两个误区

适度的压力是人体需要的、有益的,这些压力能使人保持警觉(清醒状态)和合适的行为模式,增加工作效率,保持竞争力。工作、生活的压力可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长期的、持续的压力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ley)毕生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发现持续的压力能击溃一个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的抵抗能力降低,容易患心身疾病。

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不少成人缺乏对心理压力动力性的全面认识,经常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以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因而过分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大,心理障碍和疾病增多;二是认为心理压力只会产生消极情绪,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怕给孩子施加压力,不敢严格要求,自由放任,致使孩子正向适应性行为能力低。这样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孩子压力的三个来源

1、来自学校竞争

许多学校追求高升学率,学习层层加码,造成学生精神的负荷过大。有些学生由于基础好,尚可适应,而有些中等成绩的学生和成绩差些的学生在拼搏中举步维艰。长期的压力与矛盾,很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症状。

2、来自家庭的压力

有的父母忽视孩子的实际能力,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经常拿孩子的弱势与其他孩子的强势进行比较,平常对孩子的关爱少,批评、指责多,家庭关系紧张等,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

3、来自学生个体

有许多孩子因为缺乏人生经验,看问题不全面,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很多时候会把不会的结果无限地夸大,过于苛求自己,患得患失,在自大和自责中转换,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陡增。

三、孩子减压的三个方法

1、情绪疏导

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疏泄对于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不受压抑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父母通过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类似的经验,让孩子知道父母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的时候,这样孩子也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告诉孩子,在采取行动应对困难之前的前一段

时间里,他们可以有不良情绪。在事情发生过后,他们可能就不会感到那么沮丧了。

2、行为调节

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面对和管理自己的压力、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等,给孩子做好示范。知道孩子学会按照不同学科的要求,分配和平衡时间,根据事件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可以有效地排除重压所致的疲惫感,特别是在学期末,各种学业任务特别繁重的时候。根据孩子的现状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以提高目标实现的几率,减少因目标过高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压力。学习生活中应该有的有张有弛,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对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大有裨益的,

3、认知调节

减压一个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反思导致要来的观念和想法。孩子压力最大的来源其实是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怕被父母遗弃。因为孩子常常感受到父母爱的其实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表现;不是现实中的他,而是期待中的他。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帮助孩子打消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告诉孩子失望是可以接受的,也是正常的。因为失望和挫折不完全是负面的想法,失败的经历教会我们日后怎样来处理问题。还要教导孩子学会积极向他人寻求帮助,因为人人都会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也能从互相帮助里受益。

压力可以促使人不断奋进,但压力过大容易摧垮孩子的身心。家长朋友们既要注意从情绪、行为和认知三方面进行疏导调节,也可以带孩子使用优学云测评系统进行身心的一个测评,准确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对孩子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