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赵登禹将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24:29 体裁作文
赵登禹将军体裁作文

篇一:抗日将领佟麟阁后人在文革的境遇究竟如何

抗日将领佟麟阁后人在文革的境遇究竟如何?

2014年06月01日 12:28

来源:同舟共进 作者:佟兵 周海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630人参与 29评论 .

00

1234?78910高清图集

照片为当时赵登禹将军当时被日军伏击所乘坐的轿车,他就是在这里带领部下反击并最后壮烈殉国的。随后[详细]“文革”来了。佟麟阁成了“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军阀”。佟兵的家庭成分也变更了三次,从“地主”到“国民党旧军人”,“文革”中又演变为“国民党反动军阀”。

核心提示:“文革”来了。佟麟阁成了“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军阀”。佟兵的家庭成分也变更了三次,从“地主”到“国民党旧军人”,“文革”中又演变为“国民党反动军阀”。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08期,作者:佟兵口述 周海滨整理,原题:《佟麟阁:抗日将领的生前身后事》

佟麟阁(1892~1937),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原名凌阁,字捷三,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曾任冯玉祥部师长兼陇南镇守使。1931年起任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教导团团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察哈尔省政府代主席兼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七七事变爆发时,在北平南苑率部抗击日本侵略军,7月28日遭敌伏击殉国。1979年8月被正式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佟兵,佟麟阁之子,1925年生,曾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1937年7月7日,周六,隆隆炮声从郊外传来,日军的战斗机群不断掠过城市。佟兵记得,往常每个周六中午,父亲都会回来与家人共进午餐。如果父亲不能回来,母亲就带着佟兵去看望父亲。

这次,佟麟阁没有回来,却也不让妻子和儿子去南苑。苦等了21天后,家人等来的却是佟麟阁殉国的消息。

7月29日,12岁的佟兵再次见到了父亲。父亲躺在一张木板床上,头上有几个洞,浑身血肉模糊,左臂没有了。“看着钉子落在棺材上,就像一下下钉在我心上”。不久,北平柏林寺的荒草中多了一个一尺多高、没有墓碑的土池子。只有佟家人和寺院方丈知道,这是二十九军副军长

佟麟阁的寄柩之地。“此后每年祭日,被迫隐姓埋名的家人都来偷祭父亲,不敢出声,只能默默饮泣”。

佟兵说:“那会儿父亲明明知道抵抗是90%要死,兵力不够,武器不行,有些人又不支持,他明知道死,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敌来犯,我等决以死赴之。”佟麟阁曾这样说。

战争的描述几乎是千篇一律的:1937年7月28日,日军调集数以万计的军队在飞机和坦克掩护下,分别向北平、天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北平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轮番轰炸,并有敌军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日军依仗武器装备的优势,将第二十九军切成数段,分割包围。中国军队处于各自孤军作战的境地。

部队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佟麟阁与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坚守阵地,指挥第二十九军拼死抗击。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后头部再受重伤,失血殉国。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意外的是,身后哀荣却改变不了家人的处境,佟麟阁死后,厄运一直缠绕着他的家人。读高中时,佟兵是“满洲国留学生”经常欺负的对象。“文革”期间,佟家遭受冲击,所有遗物毁坏殆尽。

佟兵总会想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细节。“那时汽车很少,每星期六听到胡同里的汽车喇叭声,我们就知道父亲回来了,飞扑出去,争着拿父亲的皮包、相机,握他的手或牵他的衣袖,父亲则微笑地看着我们??”佟麟阁没把六个子女带在身边,但会让他们定期寄上作业和习字,亲自评判后寄回。殉国前一天,佟麟阁还托人把佟兵的大楷作业从战场捎回家。

2005年,佟兵祭父,他告诉父亲:终于找到了阵亡的准确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苑时村。现在,佟兵和其他殉国将领遗属呼吁:把7月7日、8月15日或9月3日定为法定的国家纪念日,而不是每隔十年或五年在9月3日举行一次大型的全民纪念活动。

【从抗日英雄到“反动军阀”】

1950年,佟兵考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一年后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院。5年后佟兵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一名药剂师。“医院每年评两个先进,其中一个肯定有我。”平静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文革”来了。佟麟阁成了“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军阀”。佟兵的家庭成分也变更了三次,从“地主”到“国民党旧军人”,“文革”中又演变为“国民党反动军阀”。

“因为我的出身不好,每逢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上头对我们这些‘国民党家属’不放心,我和一部分人被派到南苑劳动。当时我想,父亲为挽救民族危亡牺牲在这儿,他的儿子又是为什么会被送到这里劳动?”佟兵的两个儿子,在学校申请入团,因为祖父是佟麟阁,不被批准。佟兵的妻子在银行工作也受到冲击,被迫去了一家电视机厂工作。

“母亲彭静智和长子佟荣萱被遣返回原籍河北高阳县边家坞村当农民”。“1966年左右,我给周总理写信,诉说心中不平,虽然很快得到了回复,但政策迟迟没有落实。1968年7月1日,母亲在边家坞村的茅草屋里病逝”。

在“破四旧”活动中,“佟麟阁路”被更名为“四新路”。“红卫兵上门抄家,父亲留下来的遗物、照片、文件等都被抄走,最让我们痛心的,是父亲遗物被抄走,金十字架以及高鸿锡带回来的那块金表,母亲都视若生命。父亲的坟墓也差点遭到破坏”。“我家没有别的照片了,都被?文革?给毁了。只有一张全家福。我父亲最喜欢照相,全抄了,什么都没有了”。佟兵从各处搜集有父亲的照片,只找到三张,那还是抗战前报纸上登的照片。

远在重庆的三姐佟亦非夫妇俩被监视。绝望中,三姐曾两次自杀,被丈夫熊先煜及时救起。因为父亲,佟家的生活跌入谷底。

“1976年邓小平复出后,我又重新开始奔走。三姐夫熊先煜的弟弟熊先觉是史良的秘书。通过他,我找到史良。史良很同情我家的遭遇,她让我写一份材料,说肯定会帮助我送到小平那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给我家落实了政策”。时光转至1980年代,医院来到佟家通知佟兵,他当选为西城区第五届政协委员。听到这个消息,佟兵心里很平静。他很明白,医院推荐他当政协委员,是因为他父亲是佟麟阁,佟麟阁是抗日殉国将领。佟兵曾连任八届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还连任过三届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不过,佟兵说:“我不喜欢人家喊我佟主席。人家称呼我药师,那是我的专业。”

佟兵说,他一直记得父亲挂在家中墙上的警语:“诚恳态度做人,负责态度做事。”还有一条是:“见权贵献谄容者,最可耻;遇贫困持骄态者,贱莫甚。”

【“麟阁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挖我双目……”】

佟兵说,父亲原名凌阁,殉国后发文误作“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佟麟阁少年就读于舅父胡光门下。九岁那年, 舅父胡光为他找来八极拳师林舜唐传授武艺。早年入伍于冯玉祥麾下,冯玉祥在《模范军人问答》中这样评价佟麟阁:“他是一个极诚笃的基督徒。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

佟麟阁治军时为不识字的士兵扫盲,保持训练的同时,还会组织教授士兵学习一些生产技能。对高一级的军官,他要求指挥训练务必亲力亲为,切不可把日常操课委于下级。佟麟阁的旧部佟泽光曾回忆:“佟将军动作示范准确迅速,要领讲解深入浅出。他曾说,只有平时把部队训练好,战时才能杀敌制胜。一个优良的射手,遇到10个敌人在距离他200米处向他猛扑过来,他能够毫不畏惧。因为在战地跑步,200米的距离需要1分钟。1分钟时间内可以射击10发子弹。这10发子弹弹无虚发,10个敌人就可以全部被消灭,还怕什么呢?”

佟麟阁的抗日轨迹从第二十九军开始。

第二十九军是一支备受冷遇的军队,全军只有野炮十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步枪多为土制。“喜峰口一战第二十九军将士坚守了7天7夜,打退日军数次强攻,毙敌3000多人,但那支由五百精兵组成的大刀队,虽然砍杀了大量日寇,最后只有20人生还。”

1933年5月24日,下野的冯玉祥发表通电,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佟麟阁被委任为察哈尔省代主席、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收复了察东四县。“在察省时,有一个暑假父亲带我们几个孩子骑马到赐儿山。他高兴地为我们拍照,又看着我们在山上尽情地奔跑。累了,我们偎着父亲席地而坐,这是我难得享受到的天伦之乐。在我们的要求下,他讲了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的故事。他对我们说:要做岳飞这样有民族气节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多了,中国强盛了,小日本哪敢侵占我们的东北三省?东北的父老乡亲也不会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而流离失所了”。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只坚持了三四个月就被解散。“父亲觉得抗日无门,心里非常不高兴,从那以后就辞职了,从张家口隐居到香山”。佟麟阁每日寄情于研读《圣经》《周易》,写字、摄影、打猎。

“那会儿他没工作,我从资料里看到宋先生给他二十九军中将参议的衔,没去上班,每月给他送八百块钱,对他还是挺照顾的。”“宋先生”即喜峰口抗日的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他一直等待时机请佟麟阁再次出山。而对隐居香山的佟麟阁来说,虽然看上去醉情于波澜不惊的生活,但是华北的局势并未置身事外。“1935年,中日之间摩擦特别厉害,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冯治安,这些将军几次上香山请我父亲,让他协助宋哲元办理军务”。于是,佟麟阁回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兼大学生军训班主任,住南苑二十九军军部。

1937年,佟麟阁曾对驻守北平南苑的大学生训练班慨然陈辞:“中央如下令抗日,麟阁若不身先士卒,君等可执往天安门前,挖我双目、割我双耳。”全国有志抗日青年、抗日同盟军干部和共产党员,闻讯前来参加第二十九军,进入军事训练团受训者不在少数。

卢沟桥位于北平西南广安门外30里的永定河上,第二十九军在此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日军的军事演练。宛平民众都觉得战争不会太远了,但二十九军一直隐忍不发。“老百姓希望抗日,低级军官要抗日,而真正不愿意抗日的是那些亲日政客和少数人。二十九军连保安队都算差不多将近10万人,日本人刚一挑衅时才1万多人,谈谈打打从关里调,最后调了那么多人来。若非如此,佟、赵两人身经百战,哪能一天作战就牺牲了?”

当时宋哲元负责维持冀察政局,借为父亲修墓和养病为名,于1937年5月底回了山东老家。在各方纠葛中,7月24日终于决心抗击日寇。“宋先生也是非常爱国的人,正是因为他爱国才有喜峰口那一战,以那么低劣的装备,领导着二十九军两个旅,能把日本人打败,扬名世界,他是爱国的。他生活在蒋介石跟日本人的夹缝里,佟、赵死后他心里感到窝囊,总想上前线打仗,最后没去成,到绵阳那儿病死了。”

【《大刀进行曲》的来历】

佟麟阁认为: “ 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说:“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

“当时父亲坐镇南苑,每星期六才回家团聚。但是,已经过去了两个星期,我们都没有把他盼回来。我们去问母亲,她焦虑不安地看着我们说:?爸爸很忙,不要多问了。?停了一会儿,她又说:?千万不要去问爷爷、奶奶。?我们好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这使我们想起近日有时听到炮声和日本飞机在北平上空掠过的事。”

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7月12日,《世界日报》以《日贼侵犯宛芦,被我军击退;廿九军之大刀队大杀日贼》为标题,报道二十九军战果如下:

篇二:打虎将军赵登禹:夜袭日军获九一八以来首次大胜

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赵登禹是抗战中与佟麟阁将军率部奋勇抗击日军侵略,以身殉国的著名抗日将领,牺牲时年仅39岁。赵登禹不仅是抗日名将,青年时就已成为传奇英雄,曾徒手勇斗恶虎,因此也得到“打虎将军”的美名。“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率领的大刀队,在长城内外奋勇杀敌,令日寇闻风丧胆。

【英雄故事】

打虎将军大刀吓破敌胆

1914年,年仅16岁即投冯玉祥部,因其勇猛被冯收为卫兵。1918年,在湖南常德山,已闻山中有虎,但执行任务时,赵登禹仍只身上山,空拳击虎,致虎奄奄一息。冯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后照片登报,赵登禹也得到打虎将军的美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登禹率部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准备上阵杀敌。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赵登禹作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奉命御敌。3月11日夜,赵登禹亲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赵登禹的两口战刀均被砍缺了刃口,左腿负伤。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赵登禹所率的大刀队一举成名,作曲家麦新后来为此谱写了《大刀进行曲》,传遍了华夏大地。

南苑浴血杀敌被炸断双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7月25日,日军在经过充分准备后对驻防平津的29军大举进攻。赵登禹召集在南苑的各部官长开会,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29军伤亡较大,双方陷入肉搏战。赵登禹乘坐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被炸毁,他身受重伤,赵登禹不肯撤到安全地方,带领部队向日军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双腿。赵登禹醒来含泪托传令兵转告老母“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赵登禹与同在南苑战斗中牺牲的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最早战死疆场的两位高级将领。

【北京足迹】

市民祭奠英雄 自发敬献鲜花

赵登禹墓位于卢沟桥城宛平东关文子山。赵登禹殉国后遗体曾和二十九军阵亡官兵就地掩埋,抗战胜利后遗骨重新安葬于卢沟桥畔,1980年重建墓地。现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近日,北京晨报记者来到赵登禹墓探访,墓冢紧邻京港澳高速辅路。墓碑前还摆放着市民自发敬献的鲜花。过往的行人经过附近无不侧目,投以敬仰的目光。

家住西城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上学时就被赵登禹将军舍身抗敌的精神所感动,但并不了解赵登禹将军的墓地所在。两年前,她和家人准备到卢沟桥参观,提前一站在丰台西道口下车,意外发现赵登禹将军的墓地距车站不过百米。此后,每年她都会来这里祭奠赵登禹将军。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在北京,除了赵登禹墓和“赵登禹路”,通州区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在丰台区还有一所“赵登禹学校”,都是已经物化了的对赵登禹的永志纪念。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文

李木易/摄

■人物小传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战斗中殉国。

篇三:抗日名将赵登禹 Microsoft Word 文档

抗日名将赵登禹

赵登禹,生于1898年5月16日,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在“七七事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009年被评为“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赵登禹自幼聪颖勤奋,13岁时拜菏泽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精于拳术,善使大刀,寻常十几人难以近身。16岁时与哥哥赵登尧和两个好友一起步行900多公里,到陕西投奔了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冯玉祥带兵注重武功训练和文化学习,有武术功底又读过两年私塾的赵登禹不久即脱颖而出。冯玉祥在一次阅视操练时,看到身高1.9米多的赵登禹卓而不凡,便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结果赵登禹连胜冯玉祥三跤,兵士们甚是害怕。孰料第二天冯玉祥就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了警卫员。在冯将军的影响下,赵登禹抓紧时间读书识字,后来,还进入了西北军高教团学习,并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

1918年,冯玉祥驻军湖南常德时,附近山上有一只老虎,常在夜间下山伤人害畜,闹得附近百姓不安、鸡犬不宁。有一次,赵登禹上山执行任务正好遇到这只老虎,他机智地躲过老虎的扑咬,将老虎击毙后扛着下了山。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闻讯赶来,参观者络绎不绝,交口称赞。冯玉祥得知后更是特别高兴,专门请来照相馆的师傅,让赵登禹骑在打死的老虎身上照了一张像。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殉国。7月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相片,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1921年,冯玉祥在陕西剿匪时,摆下“鸿门宴”,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竟挤倒屏风。就在双方行将火并之际,赵登禹擒贼先擒王,迅速出手将郭坚擒获。后来,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说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

赵登禹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一路擢升,30岁就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25师师长。在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被张学良改编为第29军,赵登禹的25师被缩编为109旅,他也由师长被“缩”为旅长。

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他并未按照塞北习俗取狐皮制作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万牲园,并写了亲笔信:“径启者,

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师长赵登禹拜启。”打虎不伤狐,凌强不欺弱,大刀杀敌的猛将心存大善,充满爱心。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钤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赵登禹带伤组织了三个团的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分两路夜袭日军炮兵阵地和宿营地,于深夜三四点杀入敌营,砍杀日军500余人。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名声大振,路人皆知。当时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132师,重新“升”其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激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对于横行跋扈的日寇,赵登禹一贯坚持针锋相对与之斗争的原则。1936年夏天,几名日本特工绑架了第29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赵登禹与另两位师长冯治安和刘汝明商量后认为,鬼子竟敢抓我军的高级将领,实在太嚣张,一定不能向其示弱。于是,他们将一亲日分子叫来,赵登禹让其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两小时以内好好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先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当着亲日分子的面,赵登禹操起电话向部队下令,要求两小时之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日本人被赵登禹的凛然之气所震慑,果然在两小时内就将宣介溪安全地送了回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和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三个联队步兵、一个联队炮兵和30多架飞机,向南苑进攻。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战至中午,宋哲元命令赵登禹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但他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

赵登禹牺牲后,7月31日,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捌拾号”,证书“查赵登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发给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此证由毛泽东亲自署名,日期为“一

九五二年六月十一日”。据《大众日报》

篇四:抗日英雄赵登禹

抗日英雄——赵登禹 人物简介

赵登禹(1898 --1937),字舜城,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1] 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2] 为了纪念赵登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任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孩童时代

赵登禹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7岁进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两年后辍学。13岁时拜名师习武,打下了武工的

功底,对太极、八卦、少林等拳术及刀、枪、剑、戟诸班兵器都有功夫,尤善徒手夺刀、赤手夺枪。16岁时,与其兄赵登尧及友人多名爬山涉水,步行1800多里,到达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将军领导的16混成旅当兵。

[3]革命岁月

年春,刚满16岁的赵登禹,同二哥赵登尧及同村好友赵学1914

礼、赵全胜,离开家乡,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途。经历千辛万苦,在冯玉祥的16旅第1团第3营当了副兵。[4]

1916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通州、廊坊、天津3处驻防;在一次阅兵中,赵登禹以武艺出众被冯玉祥看中,当了随身护兵。[5]

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赵登禹在孙良诚团任尖兵排长,攻打奉军炮兵阵地;攻下奉军阵地,缴获大炮百余门,全胜而归,遂升任第一连连长。同年11月,开始了著名的“南苑练兵”。[4]

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了“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6]

1933年初,日军发动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又将战火引到了长城一线,赵登禹奉命率领109旅从蓟县出发,把守喜峰口阵地;击退了日军的攻击,坚守住了长城阵地。

喜峰口战砍杀日军5000余名,炸毁大炮18门,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长城抗战后,第29军被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132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7]

1933年秋,29军入察,赵登禹率领132师驻防张北县,期间日本驻屯军为了吞并察省,经常派特工人员窜扰独石口等地进行挑衅。同年9月,赵登禹率部进驻察哈尔省张北县后,“制造”了两次轰动一时的“张北事件”。[8]

1934年10月27日,8名日本人途经张北不仅不按规定接受赵登禹部队的检查要求,还有意进行挑衅,为了维护民族尊严,赵登禹下令挑选100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紧握带着明晃晃刺刀的步枪,一边高喊口号,一边在这8名日本人面前走正步。[9]

1935年8月,赵登禹及所部随第二十九军移驻北平附近。[1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11]

英勇牺牲

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12]

轶事典故

打虎将军

1919

时曾闻有虎伤人畜。有一次,赵登禹和战友们在德山练习野战,训练中发现了一只猛虎,士兵与山上居民边追边打,赵登禹冲在前面,连发数枪,皆击中老虎的要害,最后,老虎窜到江中。士兵们把老虎拖了上来,送到冯玉祥处,冯玉祥很高兴。事后冯玉祥请城里的照相馆为赵登禹照了一张骑在虎背挥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在北平抗战牺牲,31日,冯玉祥在南京找出这张照片,题写了“民国七年(1918年)的打虎将军”,以示纪念。[10]

勇擒匪首

1921“”,要在酒席上擒拿当地匪首郭坚。不料尚未“摔杯为号”,伏兵争看众人斗酒竟挤倒了屏风,暴露了计谋。就在郭坚欲拔枪射冯之际,赵登禹出手制服了郭坚。因下手迅猛,竟然拧断了郭坚的脖子

人物评价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17]

冯玉祥亲笔在照片上题写了“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来称赞赵登禹。[18]

冯玉祥在《公祭征文启》中称赞赵登禹:“躯干修伟,负膂力,精技击”。[19]

赵学芬说:“我父亲的手可巧了,听说他收藏的古玩坏了,都是他自己修。”[20]

篇五:"打虎将军"赵登禹挥刀夜袭砍日军 取918后首大胜

【人物小传】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玉祥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

赵登禹将军

8日,在南苑战斗中殉国。

这是位曾只身捕虎的勇士,人称“打虎将军”。

这员虎将就是著名抗日将领赵登禹,1937年7月,他与佟麟阁将军率部奋勇抗击日军侵略,以身殉国。“为人忠诚勇敢,勤苦耐劳,生得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冯玉祥将军如此评价这员爱将。

赵登禹自幼家贫,只读了两年私塾,就弃文从武,拜师学艺,他刻苦练功,武艺超群。1914年,年仅16岁的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一次,赵登禹与冯玉祥摔跤角力,他把冯玉祥摔倒三次。排长责怪他不懂事,他却说:“不摔倒,怎定输赢?”冯玉祥哈哈大笑,不仅没责怪赵登禹,还把他收为随身卫兵。

1918年,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防区内有座常德山,一次部队执行任务,需翻过山。此前,赵登禹已闻山中有虎伤人,但他依然只身上山,空拳击虎,打得老虎奄奄一息。赵登禹殉国后,冯玉祥特意为他题写:“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

日军入侵,“打虎将军”义无反顾投身抗日。

29军军长宋哲元提出“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等口号,赵登禹深受鼓舞,为弥补枪械不足,部队赶制了一批大刀装备士兵,赵登禹亲自带领士兵演练大刀劈杀要领,提高战斗力。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初,日军铃木师团抵达喜峰口。喜峰口是长城防线一个重要关口,对确保平津、华北安全至关重要。29军军部经过反复研究,任命赵登禹为长城前线作战总指挥。

赵登禹立即派217团火速前往喜峰口。此时,日军已经占据喜峰口东北高地。增援部队与日军肉搏拼杀,高地几经易手。赵登禹带领109旅将士抵达后,浴血奋战,再次从装备有机枪、大炮的日军手中夺回高地。

3月10日拂晓,日军倾巢出动,向高地猛攻,赵登禹命令将士按兵不动,直到日军临近,战士们一声呐喊,挥动大刀向日军冲去。英勇的将士以简单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搏杀一天,一些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双方均伤亡惨重。

“打虎将军”并非仅有蛮勇。赵登禹见敌我武器装备悬殊,建议应利用近战、夜战出奇制胜,宋哲元批准了他的计划。3月11日夜,赵登禹亲率所部携带大刀和手榴弹,分路夜袭攻击喜峰口日军营地。赵登禹尽管腿上枪伤疼痛难忍,仍拄着木棍,走在部队最前面。

深夜,日军都在熟睡。赵登禹和将士们从天而降,举着大刀冲入日军营房,日军面对明晃晃的大刀,来不及反抗就成了刀下之鬼。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杀敌,两口战刀均砍缺了刃口,左腿又负轻伤。此次夜袭砍杀日军铃木旅团1000余人,炸毁大炮18门,中国军队取得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胜,史称“喜峰口大捷”。大刀队一战成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加速向华北派兵。7月25日,日军对驻防平津的29军大举进攻。7月28日上午,日军向南苑29军军部驻地发起总攻。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方面指挥官,赵登禹召集各部开会,他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29军伤亡较大。赵登禹临危不惧,指挥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激烈厮杀。这时,部队突然接到后撤到大红门一带的命令。赵登禹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时被炸毁,他也身受重伤,但拒绝后撤,仍带领部队向日军发起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炸断了赵登禹的双腿,醒来后,他含泪向传令兵说:“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没什么悲伤的,只是老母年事已高,受不了惊慌。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儿子为国而死,也算对得起祖宗??”说完就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宋哲元得知赵登禹牺牲的消息,失声大哭,他说:“断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后来,赵登禹和部分29军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西道口,兑现了他那句“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的誓言。1946年,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更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赵登禹将军为抗日烈士。

(资料提供:市委党史研究室 本报记者 童曙泉整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