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目光短浅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0:37 体裁作文
目光短浅的故事体裁作文

篇一:下面的故事

下面的故事,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同样的道理: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杂货市场问价,这个门徒到了杂货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作为很好的小摆件,孩子可以玩。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小硬币。徒弟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问价。”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出到10万、20万、30万,甚至说:“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门徒不能相信这是真的,他认为杂货市场给的价已经够多了。 回来后,师父拿着这块“石头”说:“现在你该明白了,人们对一件物品估价的差距有多么大。如果你生活在杂货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到更高的价值。”

你了解自己的价值吗?不要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你的价值;为了“卖个好价”,你必须让人把你当成宝石看侍。

现代社会最为流行的神话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我们心中所期盼的一切。如果你的愿望十分强烈,你也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开办一家公司或成为总经理。

人生奇妙,不管我们怎样认定自己,哪怕那种认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终我们能够改变对自我的认定就成了。

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威尔逊在创业之初,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做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如果说这是威尔逊的成功目标,那么,这一目标确定,就是基于他对自己的市场需求预测充满信心。

当时,在美国从事地皮生意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一般都比较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房子的人很少,地皮的价格也很低。当亲朋好友听说威尔逊要做地皮生意,异口同声地反对。

而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反对他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进入大发展时期,到那时候买地皮的人一定会增多,地皮的价格会暴涨。

于是,威尔逊用手头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在市郊买下了很大的一片荒地。这片地地由于地势低洼,不适宜跟种,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可以威尔逊亲自观察了以后,还是决定买下这片荒地。他的预测是,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城市人口会日益增多,市区将会不断扩大,必然向郊区延伸。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黄金地段。

后来的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不出3年,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大马路一直修到威尔逊买的土地的边上。这时,人们才发现,这片土地周围风景宜人,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于是,这片土地价格倍增,许多商人竞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后来,威尔逊在自己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此以后,威尔逊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馆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威尔逊的经历告诉我们:自信与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

自信会有助于你的表现

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入学考试的前一晚紧张之至。母亲对他说:“如果你不紧张,就会考取。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否则没人会相信你。要有自信,要自立。即使你没通过,但你知道自己已经全力以赴了。”发榜后,麦克阿瑟名列第一。

当你相信自己能做出最好的成绩时,你不仅会发现自信增强,而且会发现自信会助于你的表现。

斯坦斯佛说:“在你停止尝试的时候,那就是你完全失败之时。”欠缺自信的人,将终日与恐

怖结伴为邻。而越是被恐怖的乌云所笼罩,自我肯定的机会也就越渺茫。

如果我们任“恐怖”生长,恐怖的阴影就会越长越大;你越是想逃避,它越是如影随形。 有一句至理名言:“现实中的恐怖,远比不上想象中的恐怖那么可怕。”多数人在碰到棘手的事物时,只会考虑到事物本身的困难程度,如此自然也就产生了恐怖感。但是一旦实际着手时,就会发现事情其实比想象中要容易且顺利多了。

布朗说:“处于现今这个时代,如果总说‘做不到’,你将经常站在失败的一边。”学着对自己宽容些,列出一张你的胜利和成功的清单。当你想到自己已完成的事时,你对能做的事会更有信心。只有失败者才会把注意力放在失败和缺点上。

大多数人所表现的自信要大过我们所意识到的。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相信自己,在你跨出第一步时,你就相信你会走;在你说出第一句话之前,你就相信你会说。因为你先相信,所以你会去完成它。

从内决定要得第一

理查·派迪的故事是夏尔曼教授经常在课堂上讲述的例子之一。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他母亲报告赛车结果时的情境对他的成功影响很大:

“妈!”李冲进家门口叫道,“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二。”

“你输了!”母亲回答道。

“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

“理查!”她严厉道,“你不能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母亲的话:

“理查,你不能跑在任何人后面!”

是的,“你不能跑在任何人后面!一旦你从内心决定要得第一,那么你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生活中你敢不敢说“我是第一”?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困难。如果你是个渴望成功的人,并且意识到以个性为中心是成功的基础的人,请回答:“当然,我就是第一!”

为什么一定要是第一呢?

因为你本来就是第一。至少,你要在意识中播种争第一的信心,这样,你的个性才会真正成熟起来。记住!生活需要个性。

自信是内心的引导者

自信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主动的出击。机器必须要运转才能产生作用。主动的信心一无所惧。有了自信,能鼓舞士气,渡过难关,能战胜失败,克服恐惧。

生命中的灾难常迫使人们在信心与恐惧两者间做出抉择。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选择恐惧?关键在于一个人态度,我们有权利自己决定。

自信是你对宇宙力量的一种了解、信任以及融合的表现,但仅是具备信心是不够的,你必须运用它。

选择自信的人,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勇敢地决定和行动,培养自己的信心;选择恐惧的人,是因为没有培养积极的态度。

找出心中那股神秘的力量,你会发现真实的自我。然后,你可能会做一盘更好的菜肴,写一本更好的书,或做一次更精彩的演讲。成功的坦途通往你的大门,世界会肯定你,而且奖励你。不论你原来是谁,不管你过去多么落魄,成功都会属于你。

有人问,美国橄榄球教练杰米·约翰逊是怎么把达拉斯牛仔队造成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超级杯冠军队的。约翰逊说:“相信自己能赢。”他还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他说:“几年前,德克萨斯技术大学一位叫阿尔伯特·金的研究生做过一个实验。他召集了

一帮劳工,办了一个电焊培训班。金告诉教电焊的老师,政上某某等人是电焊天才,是好苗子。其实,金只是随便点了几个人的名字而已民,他自己对这些工人的才能如何也一无所知。但是,老师却把金的话记在心里,他真的把那几个人当做好苗子,经常用和鼓励的语言促其上进,并明确无疑地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结果,培训结束后,那些最初被金点过名的人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约翰逊又说:“不论我是把一个球员当做一个胜利者看侍,还是将整个球队看做一支冠军队,或者是将教练助理视为甲级队中最聪明、最勤奋的教练助理,关键是我树立起了球队的自信,这才是我们赢的真正动力。”

相信自己能赢,就一定能赢!这就是约翰逊仅经过短短的4个赛季就把一支平平无奇的橄榄球队塑造为全美超级杯冠军队的秘诀。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目标,实现心愿。不论你的愿望是什么,只要你目标明确地想干成什么事,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就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你把需要的信息,驱使你自觉地甚至是无意识地向着追求目标、实现愿望的方向运动。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坚持心理上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就会使自己变得自信主动,有生气、有活力、有创造性。

坚定的信心能够移山

那些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定会成功,而那些相信自己有这种能力的人,只能做到他们所相信的程度,因为信心可以激发一个人成功的原动力。

事实上,在当今时代,信心所能成就的事要比“移山”大得多。

在太空探险中,如果没有“我们必能征服太空”的伟大信念,那些科学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勇气、兴趣与热枕继续地研究下去。

相信会成功,是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的动力;相信会成功,是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所拥有的~项基本而必备的要素;相信会成功,实实在在地相信,就会使你有能力狭得成功。 与许多在各种职业中失败的人谈过话后,你能了解无数失败的理由和借口。比如他们会无意中说:“老实说,我原本就不认为它会行得通。”或“我在开始前就感到不安了。”以及“事实上,我对这件事情的失败并不觉得太惊奇。”

失败者大多都采取暂且试试看的态度,有这种不以为意或怀疑自己能力的心理,必然会引出各种理由来支持他们的不相信。这些怀疑、不相信、潜意识失败的倾向,以及不是很想成功的态度,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必存疑惑,就会失败;相信胜利,必定成功。

人类是自己思想的产物,所以我们应当有高标准,提高自信心,并且执著、认真地相信自己必能成功。

最实用的成功经验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

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够移山的人并不多,所以,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时候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话:“光是像阿里巴巴那样喊‘芝麻,开门’,就像使山真的移开,那是根本不可能。”

说这话的人把“信心”与“想象”等同起来了。不错,你无法用“想象”来移动一座山,也无法靠“想象”实现你的目标。但是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移动一座山;只要你相信能成功,你就会赢得成功。

关于信心的威力,并没有什么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与精力这些必备的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办法。

各地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开始新的工作,他们都“希望”能登上最高阶层,享受随之而来的成功果实。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必要的信心与决心,因此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愿望。 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达不到,以至于找不到登上巅峰的途径,因而他们的成功一直停留在一

般人的水准。

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人真的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他们抱着“我就要登上巅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的积极态度来进行各项工作。

这些年轻人仔细研究成功者的各种作为,学习他们分析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方式,并且留意他们如何应对进退,最后,他们终于凭着坚强的信心达到目的了自己成功的愿望。

篇二:关于自我超越的三十八个故事

关于自我超越的三十八个故事

要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就必须学会做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就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要实现自我超越,一是要达到并超过极限,二是超越是自我实现。

彼得〃圣吉说:自我超越首先就是理清我们真心向往的目标,在使我们为自己的最高愿望而努力的同时,不断弄清与加深我们的个人远景,集中我们的力量,发展耐性,坚持、坚持、再坚持,通过激发保持“创造性张力”,克服“情绪性压力”,从而平衡愿景与现实间的差距,客观看待现实的一种学习修炼。

彼得〃圣吉对自我超越给予了特别的青睐,他说:“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要学习实现自我超越,就要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它是一张隐藏在我们深处的心灵地图。我们心中的各种图象、假设、故事,经过日积月累和积淀,最后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每个人心中,大多数人自我感觉良好,然而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陷之处,而我们的学习就应该是一个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 世界上有一个最伟大的秘密,今天我要悄悄告诉大家:你只要每天比别人稍微努力一点点,你就会成功。这不会太难做到吧。

故事之一:石匠的目标

我们经常用“三个建筑工人”的故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目标管理。这个寓言是这样的: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建筑工人们在干什么?三个工人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砌一堵墙。"

第二个工人回答:"我正在盖一座大楼。"

第三个工人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城市。"

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

心灵启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如果我们的目标才真正与工程目标、团队目标高度吻合,他的自我启发意愿与自我发展行为才会与组织目标的追求形成和谐的合力。

故事之二:人生和信念

在美国纽约,有一位年轻的警察叫亚瑟尔,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歹徒的冲锋枪射中了左眼和右腿膝盖。三个月后,当他从医院出来的时候,由一个英俊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纽约市政府和其它组织授予了他许多勋章和锦旗。记者问他:“你以后将如何面对您现在的命运呢?”他说:“我只知道歹徒还没有被抓住。”他那只完好的眼睛里透出一种令人颤栗的愤怒之光。这以后,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多次参与抓捕歹徒的行动。

九年后,那个歹徒被抓获,他在行动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在庆功会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许多媒体都称他为最坚强、最勇敢的人。然而半年以后,他却在卧室里自杀了。在他的遗书中,人们读到了他自杀的原因:“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现在,伤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恨也消失了,生存的信念也随之消失。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心灵启示:或许生命什么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只眼睛,或者失去一条健全的腿,但是就是不能失去信念。

故事之三:最可怜的人

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学校的田径比赛。

田径比赛的选手,每个人都比他高,有个爱开玩笑的人对他说:“小朋友,在这些大个子中间穿梭,你一定会迷路吧!”

小个子学生回答说:“我就像一个小金牌,混在一大堆铜牌里。”

比赛结束后,小个子学生真的获得了田径比赛的金牌。

心灵启示:别人看轻你,不过是看的角度不同,当你自己看轻自己,就是自我放弃。“最可怜的人”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封的。每个人要适时看清自己,但千万不能看轻自己。

故事之四:人生与冲值卡

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一张手机冲值卡,面额越低越好,太高了你就不会珍惜,不

懂得长话短说,也不会意会到应该把有限的钱用得恰到好处。

心灵启示:手机冲值卡可以无限续充。人生的冲值卡在关键时刻却往往只有一张,一次充完,不可能再续。人生的精彩就看我们如何利用卡中固定的“金额值”将德才发挥到最大的效用。

故事之五:感谢对手

在一次对非洲奥兰治河两岸的动物考察中,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生活在河西岸的羚羊繁殖能力要比东岸的强,并且它们的奔跑能力也大不一样,西岸的羚羊奔跑速度每分钟要比东岸的羚羊快15米。

羚羊的生存环境和事物都相同,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解开这个神秘之谜,动物学家做了很多的试验,终于揭开了谜底: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它们为了生存,天天生活在一种“竞争氛围”中,反而越活越有“战斗力”;而东海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恰恰是因为它们缺少天敌,没有生存的压力。

心灵启示:竞争对手既是一种挑战,又是相互促进的一种动力,真正促使我们不断发展、壮大的不正是强硬的竞争对手吗?没有必要憎恨竞争对手和烦恼的生活带给你的压力,在某种环境中,我们应该感激它们,因为这一切都是正待转化的动力。

故事之六: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说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女士,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心灵启示: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手中。

故事之七:驴子的执着

从前,一个老人带着他心爱的驴出门远行,不料他的驴滑入了路旁的深沟。老人不想让自己的驴在沟里活受罪,于是找来一把铁铲,想把驴埋掉。

面对从天而降的黄土,驴并没有倒下,而是用尽力气将黄土抖落下来,然后坚定地站住。就这样,落下一锹土,驴就用力抖一下,然后向上站一步;抖一下,向上站一步。最后,它又回到了地面。

心灵启示:如果你不向困难低头,困难终将会向你低头。

故事之八:青蛙实验

19世纪末的最后几个年头,美国康奈尔大学德教授做过一次有名的实验。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一个煮沸的油锅,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之际,用尽全力,跃出了那势必会使它葬身的滚烫油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个小时,他们使用了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回在锅里放了五分之四的冷水,然后把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到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来回地游动着,悠哉悠哉。接着,实验人员悄悄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这只青蛙不知究底,仍旧悠然自在地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在慢慢升高,等这只青蛙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无法承受时,想跳出去,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只能躺在水中,卧以待毙,终致葬身在沸腾的水锅里。

心灵启示: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中著名的青蛙现象,它提示我们:我们组织和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出自突发事件,而是由缓慢、渐近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往往目光短浅,只看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重大变化无法察觉。

故事之九:天堂与地狱

一位学生问老师:“人们总爱说天堂和地狱,那么究竟天堂和地狱是什么样的呢?”

老师笑笑说:“走吧,我带你去看看。”

于是老师带着学生来到了一幢楼房前。他们来到一楼的一个房间,看到房间里放着一大桌的美味佳肴,围在旁边的那些人手中,都拿着一根长长的钢叉,可是每个人都脸色憔悴、骨瘦如柴。

随后,老师又带着学生来到另一个房间,同样房间里也有一大桌的美味佳肴,而房间里的人每人手中也都拿着长长的钢叉,可是这里的人个个脸色红润、白白胖胖。

老师说:“这回你明白了吧!”

“是的,老师我懂了。如果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视他人的存在,这样的团队就是地狱。”学生回答道:“如果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可

以时时想到对方,想到自己的伙伴,这样的团队就是天堂了。”

心灵启示:大公无私、充满善意的团队合作精神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更加美好的事物。就像爱和友情一样,合作也是一种必须付出之后才能够得到的东西。在通往快乐之门的路上,有许多旅人,你需要他们的合作,而他们也需要你的合作。 故事之十:太阳与风比赛的启示

太阳与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我可以比你更快地叫他脱下外套。”

接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老人把外套脱下来,但是它愈吹,老人愈把外套裹得更紧。

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

心灵启示:温和和友善的力量永远胜过激烈与狂暴。水可以灭火,柔能克刚 故事之十一:落网之鸟

猎人在湖边部下罗网,许多鸟儿落网了,这些鸟很大,带着网飞走了。

猎人跟在鸟儿后面跑,农夫看到说:“你要跑到哪里去呀,你能用一双腿追上鸟儿吗?”猎人回答:“如果只有一只鸟,我是没有办法把它捉住的,但像现在这样,我是十拿九稳的。”

事实证明果然如此,那些鸟儿便各自要朝自己的方向飞回去,一只要去森林、一只要去沼泽、一只要去田野,到头来就一起连网掉到了地上,猎人便把它们捉住了。

心灵启示:除非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清楚的共同目标和互信,使双方能够确信个人一时牺牲可以创造后来的共同利益,否则人们本能上总会首先追求自身的眼前利益,结果是集体的悲剧。

故事之十二:有效的目标是分阶段的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

篇三:劝学故事

劝学故事之一: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孟子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

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无能、做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大王您也太

不明智了!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

天,它哪里还活的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

离开您,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

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

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成绩却差得很

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大道理: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下苦功夫。若是

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一定做不好。求学、做事都一样,

不能“一曝十寒”要有恒心,有毅力。

劝学故事之二: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

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

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

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

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

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

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

却荒芜了。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大道理: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

的。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不要存有侥幸

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

身遗憾。

劝学故事之三:

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

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

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

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

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

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

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

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大道理:“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

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

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劝学故事之四:

井底之蛙

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很满意,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快请过来!”

海鳖爬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好运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

我的居室。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

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

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

能比得上我呢!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

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

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

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

个天地更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不说话。

大道理: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见识短浅,思路狭窄。

东海之鳖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没什么见识。

劝学故事之五:

铁棒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李白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做什么呀?”“磨针。”老奶奶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奶奶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奶奶,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

的铁棒呀!”老奶奶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什么?”

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奶奶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

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

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奶奶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

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

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

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大道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篇四:20.庄子故事两则

20.庄子故事两则

【文本分析】 主备:陈继多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 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①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②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目光短浅的故事

③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①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重点)

②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难点)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教师讲述《庄子·秋水》中寓言故事《井底之蛙》: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海有多大呢?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

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庄子语言的机敏、幽默与

诙谐。

二、简介庄子及《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世称“老庄”。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自读课文,把握字词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学生找出还无法理解的句子进行质疑,教师析疑。

※ 注意下列词的读音。

相(xiàng)梁 鹓鶵 (yuān chú) 醴(lǐ)泉 鸱(chī)

濠(háo)梁 鯈(tiáo )鱼 从(cóng)容 吓(ha)

※ 注意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

(1) 惠子相(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梁

(2)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国都、京城。)中三日三夜

(3) 非梧桐不止(栖息)

(4) 子非鱼,安(疑问代词,怎么)知鱼之乐

(5) 于是(在这时)鸱得腐鼠

(6) 鱼出游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 是(这)鱼之乐也

三、齐读课文,讨论探究。

(一)《惠子相梁》

1、概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心态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他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

(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说明惠子薄情寡义,见利忘义。)

3、庄子对此的反应如何呢?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5、《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对什么样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的人。)

6、你认为《惠子相梁》一文中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

7、《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很能体现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

(① 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② 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③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

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3、讨论探究: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① 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点,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

②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律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③ 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他只是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可以知道鱼快乐。

4、讨论探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也富有趣味。很能体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5、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别人,好辩、有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一)阅读下面文字,加深对庄子的理解。

徐无鬼(节选)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 ,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

① 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a):白灰。漫:涂。 ②匠石:人名,木匠。斫(zhuó ):砍。③斤:斧。④失容:失色。⑤宋元君:宋国的国君。⑥质,质对,对象。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延伸:《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你能说出几个出自《庄子》的寓言或成语吗?

望洋兴叹 呆若木鸡 邯郸学步 每况愈下 沉魚落雁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大相径庭 踌躇满志 无中生有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栩栩如生 失之交臂 学富五车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成者英雄败者寇 ??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

篇五:八种人不能创业 目光短浅的人

八种人不能创业 目光短浅的人

第一种,知识陈旧的人

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60年代,知识倍增,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成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增长1倍。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了。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 第二种,技能单一的人

只会做一种工作,换一个岗位就不“灵光”的人,日子会不好过。将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就业?下岗?再就业?再下岗,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要想避免在职场中成为“积压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几手,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一旦下岗,心中不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说,入世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的话,技能单一的人遭到冷遇,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第三种,情商低下的人

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在未来社会,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情商高的人,说话得体,办事得当,才思敏捷,“人见人爱”。情商低的人,不是“不合群”,就是“讨人嫌”,要不就是“哪把壶不开提哪把”,这就麻烦了。现在,在国外广为流传这样的话:“靠智商得到录用,靠情商得到提拔。”一旦进入一个单位,能不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情商是一个关键因素。该书作者向职场中人提出善意忠告,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时,还应不断培养自己的情商。否则,“身怀绝技”也难免“碰壁”。

第四种,心理脆弱的人

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稍有不顺利,情绪就降到“o”,这样的人,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必然日子不好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逐渐增多,神经紧张、心理脆弱成了都市“现代病”。因此,入世后,无论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应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抗挤”、“抗压”素质。该书作者说,在当今社会,没有一股不服输的“犟劲”,没有一种不怕难的“韧劲”是不行的。 第五种 目光短浅的人

鼠目寸光难成大事,目光远大可成大器。有句话说得好:“你能看多远,你便能走多远。”一个组织的成长,需要规划,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设计。该书作者说,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肯定成功,没有生涯设计的人,一定很难成功。“过一天算一天”,“哪里黑哪里住”,只看见鼻尖下边一小块地方的人,现在“不吃香”,以后更“不吃香”。 第六种,反应迟钝的人

当今社会,“迟钝”就会“迟缓”,落后就要挨打。

过去是“大鱼吃小鱼”,如今是“快鱼吃慢鱼”。入世后,一个人如果“思维”不“敏捷”,“反映”不“快速”,墨守成规,四平八稳,迟早会被淘汰。

第七种,单打独斗人

“学科交叉、知识融会、技术集成”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当今这个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世界里,“孤胆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个人的作用在下降,群体的作用在上升。要成就一项事业,靠个把人、少数人是不行的,需要一支队伍,一个组织,一个群体的共同奋斗,需要众多人智慧碰撞,团队合作。“跑单帮”难成气候,“抱成团”才能打出一片天地。 第八种,不善学习的人

有些人虽然也想学习,但是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掌握学习的技术。这种人今后肯定“吃亏”。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

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学习能力的“较量”。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称之为“文盲”,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