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体验创新实践活动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5:45 作文素材
体验创新实践活动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体验·创新·成长

体验·创新·成长

作者:胡卫华 袁继莲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年第08期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自2011年起,科学组在全校开展了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在利用好学校多种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上好科学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每年六一前学校都要举行科学手抄报竞赛、科技创新小制作比赛、“学科学、用科学”演讲比赛,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让学生在活动中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了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为开启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了基础。通过这些活动,有力地开阔了全体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幸福教育之科技创新小制作活动中,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读一本科普书、讲一个科普故事、看一场科普电影、画一幅科幻画、办一张科技手抄报、做一件科技创新作品、写一篇科技小作文……为众多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为进一步推动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起到积极、有益的推进作用。

在幸福教育之科技创新小制作活动的推进过程中,科学组的教师充分利用媒体、科学阅览室和校园文化墙等阵地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学校定期举行《利用身边可循环使用的资源进行科技创新小制作》科普创新制作讲座,由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观察、发现、创造的要领。我校还提出了“1+1=1”的科技创新公式,即1件作品+1件作品=1件新作品。仅仅在今年庆祝六一活动中,学校“奇趣科学社”共收集到科技创新小制作300多件,科幻画和科技手抄报100多幅,校园广播站科技类小文章10余篇。在活动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学生原创。大型科技文化墙、百十张科技手抄报、探究室、创新操作室和实验室……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科技氛围。 学校的科普系列活动还带动了家庭的科普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作品制作热。学校“奇趣科技社”社长专人负责,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活动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使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各有所得,使活动落到实处。活动落实分两步走。第一步:由各年级组以班为单位开展指导制作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第二步,由科学课老师选拔优秀作品送学校参评,并举行全校性的科技创新作品展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不仅动了手,动了脑,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理念及活动的热情,享受了教育的幸福,进一步推动了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学校特色建设。 科技创新小制作活动是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成果的延伸。它培养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活动还将向各学科延伸,向课外延伸。科技创新制作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树立了新的风向标,为新一轮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

造性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理念夯实了基础。我们相信,我校的科学教育工作肯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迎接又一个幸福美丽的明天。

篇二:小学生体验磨练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

肖云望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生作文,是心智和技能技巧相结合的产物,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产

物。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这是创造形象文技巧中最本质的一个。”黑

格尔曾经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的想象活动。” 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儿

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

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我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吴立岗教授也认为: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

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的天性。其实,最有权利想象的也是

孩子,只有孩子才最有无尽美好的未来可以去憧憬、去设计、去实现。创造离不

开想象,作文也离不开想象;想象制约着创造,制约着作文。想象能力决定着创

造活动和创造物的水平,也决定着写作活动和作品的水平。只有想象,才能使构

思不落窠臼,开辟心路,从而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来。“没有想象就写不出真

正有童趣的作文”。但想象更要创新 , 想象作文要求想象新颖。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也强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具有

极其丰富的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新大纲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

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

闻和想象写出来"。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高立意、重技法,

而比较忽视心智研究和训练。在心智领域内,相对说,又比较重视对观察、记忆、

思维的研究和训练,而想象的研究和训练却长期以来排不上队。学生缺乏想象力,

写作视野不够开阔,写作没有灵感,没有创造。各种“优秀作文选”中,“助人

为乐”、“舍己为人”、“拾金不昧”是“有意义”的代名词,出现了“五子登科”

(上街帮老奶奶拎篮子,公共汽车上让位子,星期天捡到了皮夹子,在家帮妈妈

扫屋子,为邻居阿姨管孩子)的怪现象。开头结尾有套路,每篇作文读起来都似

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创意。在写作内容上,也总习惯于引导学生总结过去,

局限于“难忘的”、“经历过的”、“熟悉的”等人和事,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严重封

闭性、同一性倾向。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提倡创新想象能力的培养,发展学

生的心智,它的提出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起着重

要的促进作用,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

过课堂作文教学和想象创新作文课训练,拓展学生创新想象途径,诱发学生创新

想象热情,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二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在我国,人们对想象和想象作文的认识很早。想象一词,大概要追溯到春秋

战国时期。《韩非子·解老》中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

其生也。故诸人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是古老的“想象”的词语。我国

古代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

焉动容,视通万里。”这正是想象作用的形象化描绘。在写作上,运用“想象”

也源远流长。最早的是神话,是传说,是《诗经》,是屈原的《离骚》、《天问》,

它们开了想象的先河。继而是老庄哲理散文奇峰突起:“瞑北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之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这鲲,这鹏,也全是想象的产物,《逍遥游》遂成千古名

篇。之后,又有唐宋传奇、宋人评话、明清小说,想象之作有如长江大河,滔滔

不绝。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总结了想象作品的写作经验,他在论述构思

时强调了想象的重要性,说写作之前,必“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级,

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力浸”,这样才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

物于笔端”,随心所欲,挥笔而成。这是关于想象作品写作的经验总结。我们今

天提倡想象作文,正是对优秀璀璨的民族文化的忠实传承。

在当代,许多学校都进行了创造性想象作文方面的研究。如上海的“听音响

编童话故事”、湖南的藤昭容老师及浙江金华的施民贵老师所进行的童话写作实

验等,这些教学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藤昭容老师进行

的“童话引路,作文提早起步”实验。该实验鉴于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童话、

读童话、讲童话的特点,从一年级起开始听老师读童话故事,并且边查字典边阅

读童话故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并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听的读的童话说

给同学、父母听,说给邻居的小弟妹听,从一年级结束时学生都能写100字左右

的童话作文。进入二年级时,老师指导学生看图编写童话故事,一般先集体口头

编,然后写下来。二年级第二学期,每个学生写了22篇童话故事(另外还写了

些观察日记),平均每小时能写600多字的童话故事。每个学生共写了30篇童话,

约18000字。这些作文大都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实验班三年级的作

文水平远远超过普通四年级的水平。

在国外,学者们在重视作文的特殊能力研究的同时,还强调一般心理能力的

研究。因此,他们主张“两条腿走路”、既发展语言能力,又发展一般心理能力,

而关键是发展一般心理能力,即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当

今美国和加拿大,中小学作文训练,语文老师命题一般只写明写作对象,指出一

个写作范围,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和大,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加拿大的一

位语文老师出了一道“仰望星空”的作文题目,作了如下提示:当你仰望天空的

时候,当你仰面躺在地上凝视蓝天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想到的了什么?天空

突然出现什么?你进入了怎样的梦境?你产生怎样的幻想?学生只要根据题目

和提示语,可以随便驰骋想象,写出许多丰富多彩、新奇怪异的文章来。在美国,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对学生写书编书的要求。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写故事;第

二步,根据故事画连环画;第三步,设计封面、装订成册;第四步,贴上自己的

照片,写一篇自我介绍。让学生身兼作家、画家、出版家于一身,为的也是开发

学生的想象力。

目前,笔者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还没有系统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

创新想象作文能力的深入探索。

三、 课题界定

想象作文是指学生在受到原型的启发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将记忆

中的表象进行严格构思、加工,从而创造出新形象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文。

小学生创新想象作文的能力指充分挖掘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作文课堂教学和创新

想象作文训练课,开拓学生创新想像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习惯、能力和积

极性。

四、 理论依据

1、当代心理学理论。

人的智力因素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构成的。生理学、心

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可分为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等四个功能部门,

正好与以上四种智力因素相对应:感受区产生、发展观察力;贮存区产生、发展

记忆能力;判断区产生、发展思维能力;想象区产生、发展想象能力。心理学研

究表明,人们使用叫多的是判断区,利用最少的是想象区,一般只开发利用了

15%的想象力。

2、新课程标准。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地规定习作的任务:“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

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

课程标准》中也针对写作教学提出建议:“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

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

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阶段目标中对个学段都提出了想象方

面的要求:第一段(1——2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

段(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段(5——6年

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3、世界名家论述。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里

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

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亚多德也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

别林斯基也说:“思想是通过形象说出来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想象对一切

工作、领域,对一切人都非常重要。想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有了想

象就能在脑海里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

新形象,就能提高读写能力。阅读需要借助于想象,写作更离不开想象。有了想

象就可以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翱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五、 课题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1、 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的习惯与积极性,使学生善于表达自己

的感受、想象。

2 通过研究,使学生能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想象,努力求真、求实、求活、

求新。

3 通过研究,形成创新想象作文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新想象作文的新法。

2、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3、创新作文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在具体的研究中,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和经验

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运用调查法的目的了解学生现状想象作文的能力,运用观察法,通过个体追

踪研究,分析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和研究策略是

否有利于学生创新想象作文能力的发展。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通过对阶段

性的想象作文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综合、判断其有效性,

为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四)研究对象和时间

对象 以本校三年(4)班、三年(2)班为对象,与这两班作文成绩水平相

当的其他班级为对照班。

时间:2005年3月——2006年7月

(五)研究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

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

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2、教育性原则

作文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是否健康取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在培养兴趣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培

养他们健康情操,学会作文做人。

篇三:注重个性体验,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注重个性体验,创新作文教学方法

作者:方兰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40期

摘要: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三大策略,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试做论述。

一、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真交际”指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进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书面或口头的往来接触活动。例如学生间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向老师说明犯错误的情况,参加竞选,和父母争辩,写信,讨价还价,义卖等等。这些接触活动在学习生活中频频发生,然而很少被老师有意识的开掘,引入习作范畴。或者说老师没留意去创设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自然的交际情景。“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写作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

例如,我指导学生用废纸做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结实防水的纸球(纸球外套上了各色塑料袋),并指导从前言、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玩法提示四个方面写成了一篇小说明文。接着创设了一个真交际的情景:将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别到其他班级讲解、推荐做纸球的方法。活动完毕回到教室交流活动经历。有的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手舞足蹈的讲述了刺激而开心的交际经历:“听我说明来意,台下?哗?的响起了掌声,我定了定神,大步跨上了讲台”,“在同学们的吆喝声中,火红的纸球从教室这端抛向那端,我趁势大声问到:?好玩吗???好

玩!?……又一阵吆喝声淹没了我的话音”,“我可真是过足了一把推销瘾!”有的垂头丧气,因为“—开口就心慌,脸红,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哄笑”,“我不停地用手捏动着裤逢,眼睛盯着讲台,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像蚊子嗡嗡。”可见,整个交际活动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浸透了学生个体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心理反应自然丰富多彩,因此倾吐出来的又怎能不是“我的”肺腑之言呢?

二、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

“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就是做一个“真角色”,因为只有成为一个“真角色”,才可能用“那一个”角色特有的语气去说话,去行走,去思想,才能成为不同于任何角色的个性化角色。 例如,写想象类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但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真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以续编故事《狐假虎威》为例,我先让学生重温故事,揣摩角色。学生都熟悉《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因此播放故事前我提出更高要求: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你能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讲完后,进行评比.“谁讲得更精彩,为什么?”提示学生明白:要想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必须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述。“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老虎?”让学生体悟到狐狸的狡猾与沉着,老虎的愚钝与暴躁。这为想象故事的生动性和对角色的主调把握奠定了一个基础。通过想、议、演、说,把学生置于“真角色”境地:“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倒霉的小狐狸,在老虎的魔掌下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来逃脱此难呢?”“这屋子里现在有很多只小狐狸,比—比哪一只小狐狸的办法天衣无缝,没有漏洞。”学生冥思苦想,议论纷纷。想出的办法先不说,而和老虎(老师扮演)现场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合理的想象。这一过程,老师成了愚钝暴躁的老虎,学生成了狡猾沉着的狐狸,老虎稍一放松警惕就有被骗的可能,狐狸稍一疏忽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脱身之计应运而生!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幸存的狐狸”还主动帮助“被吃掉的狐狸”分析原因,另想对策。教与乐之间,学生完成了一篇情感激荡、足智多谋的纯体验作文。

三、在“真观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的、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

例如,让学生亲手种植牵牛花,写观察体验日记。老师发给学生一些种子,但并不告诉他们是什么种子。四月下旬开始培土和播种,学生从形状、颜色、硬度、重量等方面观察种子,并记录下种的时间、经过及对种子的寄语。一个孩子写到:种子像芝麻一样,黑黑的。而有的孩子细致观察后指出表述不合实际,应为:种子比芝麻略小,黑中微黄。可见有的孩子观察更精细了。7至10天后出芽了,孩子们惊叫起来,花苗渐渐长大,孩子非常想知道是什么花,查阅了很多有关植物的书籍,有的甚至端着花钵向花匠请教。当他们看见花苗长出细藤时,便确定是牵牛花了。但自己种的牵牛花会开出什么颜色呢?对照资料,根据花苗叶子的形状和大小推测花的颜色。他们意外地从网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把—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牵牛花就由红变成蓝,如果把已变成蓝色的牵牛花再浸到稀盐酸的溶液里,则牵牛花又恢复到原来的红色。孩子们又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对“花瓣细胞里的花青素”的研究。

自主探究的激情一旦迸发,孩子们就好象长出了第三只眼,走进事物深奥的殿堂,发现了粗浅观察不能发现的新天地。

篇四:小学生体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体验作文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㈠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语文教育新概念》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的过程。“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被列为课程的最终目标。新课程改革在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2、《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在呼唤生命的回归。学生习作的灵气应来自于他们纯净之心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体验,来自于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切感悟。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

3、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是语文教学必由之路。这明确地告诉我们:生活实践是学好语文与写好作文的关键。因此,开发生活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人生,感悟成长,让体验、感悟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源于生活,只要留心观察,就会有体验、有感悟、有收获。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只有靠学生主体的实践体验来实现,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真正使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

5、新课标提出了一个“大语文”的思想,重视的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是一份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写作教学必须肩负起释放学生生命活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责任。而体验作文则是学生作文联系生活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生活情趣,是力求突破中国传统的重叙述轻体验写作方式的一种尝试。

6、当前我校学生作文的一些现状:(1)作文没有成为自我表达的需要。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严重,缺乏自己的真实体验;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2)在作文指导上,存在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和“老师出提纲,学生填内容”等现象,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3)文体训练单一,且记叙文的训练到小学高年级趋于模式化,原本应该才情飞扬的写作变成了毫无灵气的操作,变成了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

基于以上思考,针对当今作文教学弊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确定重点对“体验作文”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加快作文教学改革作出自己的努力。

㈡概念的界定

1、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即亲身经历,所谓“言为心声”“情动辞发”,历代真正的语文教育学家,既重视文本的诵读,更重视生活经验的积淀。荀子明确主张读书应“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朱熹也有过鲜明的读书“三到”说。这表明,在古人的观念意识里,读书和人格的构建与完善是密不可分的。在先贤们看来,感悟体验可以对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

2、现代教育学认为: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因此,体验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与对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不断获取富有伸缩性和吐纳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化为自己认识领域的个性所有物,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习作。

二、理论依据与实验假设

㈠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2、杜威活动教育理论:“应把世界当作一本大书,把现实事物当作教材??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有课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校外活动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3、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作文思想:“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5、陶行知“教育六放”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出发,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赞美生活——父母的亲情,长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与周围人的交往,这些都是我们每天要经历的,只要留心,就会有体验,有收获。

㈡实验假设

1、作文教学的价值: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作文教学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也凸显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做一个大写的人”的终极目标。古人常说“作文如做人”,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通过作文寻求做人的

真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人文基础上抒写自我、表现世界。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道德品质,才能让学生做健全的人,写健康的文,达到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2、作文的本质:返朴归真,生活本源。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作文从本质上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经验,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育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寥寥数语,朴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十分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与人交际的需要,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作文与生活拉近,强化生活体验,使学生渐渐领悟到作文的本质——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也就是说,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

3、课题构建假设:突出主体体验,感悟成长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在着力强调学生习作兴趣的同时,提供了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将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缀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表达真情实感,使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积极构建“生活—体验—作文—感悟—成长”的模式,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在体验作文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手、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感悟,增加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养的形成。

2、主体性原则

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体验作文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探究。

3、开放性原则

体验作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

间上不限制在课堂上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不局限于教室和校园,将

体验创新实践活动作文

课堂延伸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去,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成长感悟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4、发展的评价原则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以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评价标准,着重考察学生作文素质是否真正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㈠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自主独立作文能力不强的现状。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有效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让学生满怀兴趣写作文,使学生作文真正成为有感而发的独立创造。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学生习作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和独立,写作兴趣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学生身心获得和谐与全面的发展,个性和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3、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作文教学方式得到重大改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㈡研究内容

1、体验作文理论的研究

1)关于体验本身的研究

a、学生主体体验与习作兴趣的关系

b、有效体验的特质分析

c、突出主体体验与学生乐于表达、乐于习作的渐进、转化关系

2)体验作文的基本原理及范畴体系

——体验作文概念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的相互关系

3)体验作文与相关作文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如生活作文、童话作文、绘画作文、快乐作文、创新作文等

2、体验作文的实践研究

1)各年级课堂内体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a、教师体验作文下水文集b、各年级学生体验作文集

c、学校体验作文素材集

3)学生发展的研究

a、体验作文在哪些方面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b、体验作文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c、体验作文评价方式的研究

4)学生自主体验与教师有效指导的研究

5)教师自我发展的研究

——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等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拟用三年完成,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5、11—2006、1)课题准备阶段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分析调研、论证,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2)第二阶段:(2006、2—2007、1)研究探索阶段㈠,

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②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③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订出各年级体验作文训练内容,组织教师撰写体验作文方案、案例。

④各年级语文教师组织开展体验作文活动,撰写教学案例等。

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3)第三阶段:(2007、2—2008、1)研究探索阶段㈡

①各年级在第一轮体验作文实验的基础上,调整修改体验作文训练内容。 ②针对第一轮开展体验作文实验的反馈,修改和完善体验作文方案,课题组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体验作文活动。

③写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出一辑体验作文集。

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归纳法。

(4)第四阶段:(2008、2—2008、6)总结提高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研究论文及成果资料,全面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迎接课题鉴定。

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法和分析总结法。

六、课题评价

1、科学性评价

本课题研究提出的问题成立,理论假设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本课题选择切合实际,能联系当前学习生活和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具有研究的价值。表现在: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冲击,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有章可寻。作文的写作模式是:因生活而生体验,因体验而作文,因作文而感悟,由感悟再到作文的过程。其优点是: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将作文与生活实践联缀起来,生活与作文结合紧密,学生喜闻乐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创造性评价

本课题研究有新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方法,能创造性地解决小学生作文难问题;研究过程能体现探索精神,有所创新。表现在:数十年来,语文教育界围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作了不少探索,但收效甚微。而本课题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淡化“教”作文,强调在体验基础上的有感而发,力求让学生作文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如果本课题能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以其独具特色的实践操作过程,必将对整个作文教学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可行性评价

A、条件分析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实际研究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2002年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之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兴国山歌与小学语文综合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