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悲壮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4:26:33 初中作文
悲壮的诗句初中作文

篇一:悲壮和苍凉的古典边塞和写柳的诗词

悲壮和苍凉的古典边塞诗词【姓名: 学号: 】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 从 军 行作者: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塞下曲六首(选一)作者: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作者: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作者: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作者: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作者: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

悲壮的诗句

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作者:作者: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作者: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作者: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渔 家 傲①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③。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⑤,燕然未勒归无计⑥。羌管悠悠霜满地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折柳送别的诗词 【姓名: 学号: 】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李白《春夜洛

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6、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篇二:巨人感伤亦悲壮:略谈唐诗中的感伤诗

巨人感伤亦悲壮:略谈唐诗中的感伤诗

感伤的诗多是文人墨客的孤愤失意之作,或羁旅愁思,或儿女情长,或家园离恨,或人生困厄,涵咏品味,给人以缠绵悱恻、抑郁悲凄之感;但是也有一类诗,叩问古往今来的历史,审视宇宙时空的脉动,穷究生命本原的意义,视野开阔高远,底气沉雄博大,感情忧愤深广,格调慷慨悲凉,品读、体会这类出自大家手笔的感伤诗作,给人的感受常常是伤感却不纤弱,悲壮却不哀怨,一股至大至刚、至悲至壮的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激荡人心。这类诗作的代表作家当推唐代的陈子昂、柳宗元和李白,下面结合三位诗坛巨人的代表作对“感伤的诗”略作剖析。

(一)顶天立地陈子昂。陈子昂是吹响“盛唐之音”第一声号角的领军人物,他以惊世骇俗的胆识和才华横溢的底气标举“汉魏风骨”,狂扫初唐盛行的秾艳颓靡的齐梁诗风,给诗坛吹来一股刚键清新的大风。《登幽州台歌》是他的千古传诵的代表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寥寥四句,震古铄金,喊出了千秋百代志士不遇的孤愤心声。据记载,有一次,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边塞讨伐契丹,担任参谋军事。武攸宜只会享乐,根本不会打仗,在他的瞎指挥下,前军败绩。陈子昂再次进谏,武攸宜干脆把他贬为军曹,让他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陈子昂满腔愤怒无处发泄。遂登上蓟北楼,仰望苍天,俯视大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唱出了这支其响孤绝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放眼古今,思接千载,抒发壮士不遇之愤。“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砺精图治,礼贤下士的贤君明主,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厚待田光的燕太子丹等即为代表。诗人登临怀古,缅怀先贤,痛感自己生不逢时,壮志未酬,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后两句中的天地悠悠,宇宙茫茫有力地烘托出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深广忧愤。全诗四句,一、二两句俯视古今,突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显现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落寞、悲愤苦闷的情绪,两相映衬,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广阔苍茫的图景,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兀立其间,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二)顶风傲雪柳宗元。柳宗元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他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被贬官降职,长达十四年,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诗文,这些诗文含蓄地抒发他的苦闷失意,也表明他耿直不阿,孤傲清高的绝世情怀。《江雪》是最能见出其凛然风骨的代表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渔翁,披蓑戴笠,孤舟独钓,不惧大雪纷飞,无畏寒风凛冽,表现出一种泰山崩于顶而不动声色,风云聚于前而不改神情的风范,这种至刚至强、至冷至硬的精神早已非一般江湖钓徒所能望其项背。再加上诗人所刻意营构的环境:千山万岭,白雪皑皑,飞鸟绝迹;千径万道,冰封雪锁,人烟不见。如此浩瀚无边,沉寂幽冷的世界更烘托出渔翁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也可看出他的战天斗地、宁折不弯的精神风范。其实,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来看,不难发现,这兀兀独立、顶风傲雪的渔翁又何偿不是刚强正直、凛然不可侵犯的柳宗元的化身呢?诗人正是通过这位超然绝世的渔翁抒写了一种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面对权贵的打击排挤,面对革新运动的失败,诗人不是畏首畏尾,明哲保身,不是违心负命、苟且偷生,而是孤高独傲,战斗到底!由此延伸、扩展,从柳宗元身上,我们分明又看到了天地之间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高贵与坚强,生命在与风雪的对抗中,在与孤独的较量中放射出电光石火一般的迷人光芒!从这个意义讲,渔翁是孤愤失意的,渔翁同时又是崇高伟大的,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一曲悲壮感人的英雄颂歌!

(三)悲愁叹老李太白。李白是浪漫飘逸的大诗人,就连他笔下的悲愤哀伤也无一不呈现出

气势磅礴、悲壮感人的特点,他往往借用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夸张来抒愤泄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推《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和《将进酒》。《秋浦歌》全诗四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开篇两句劈空而来,如惊雷乍响,似大潮奔涌,若火山爆发,像长风出谷,骇人听闻,动人心魄!愁生白发,人所共知,但白发之长长达三千丈,可以想见李太白的深愁大恨有多沉重!有多绵长!奇想天成,夸张造势,品读愁思,我们不觉得抑郁、悲凄,我们分明感觉到了诗人久积于心,不吐不快的深广忧愤。这是悲壮而不是悲哀,是愤怒而不是怨怒。《将进酒》开篇四句是这样写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组排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扑面而来。写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来,势可挡;去,势不可回:隐喻人生易逝,韶华不再;写白发,高堂明镜,骚首顾影,朝如青丝,暮成白雪,朝暮之间,转瞬即逝,隐喻人生苦短,老大伤悲。两句综合,深思玩味,不难发现,空间的辽阔绵远,时间的短暂仓促,反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李白是在悲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成空;李白是在悲叹自己美人迟暮,青春不再;李白更是在悲叹人类盛衰无常,世事难料。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悲而不伤,悲而能壮,这正是典型的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感伤是有层次的,有境界的,巨人式的感伤尤其如此,这些叱咤风云的巨人,由于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由于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由于深邃高远的时代眼光,他们流诸诗文的感伤常常呈现出一种攸关天下,攸关人类的大悲大愤,大忧大患,品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心中总是充溢着一种苍凉悲壮的情思,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是绝世英雄!

篇三:写人的诗句

描写人的诗句

满意回答

一、新律五一首 1. 东坡吟 傲世世间无天险, 大江东去去不还。 诗情弛骋大江北, 画意纵横大江南。 大气大势大手笔, 大仁大义大风范。 梦里两人常相见, 醒来只隔数百年。

2.春山伴路图 欲往何处觅雅训? 巍巍昆仑皆惊愤。 风里鲲鹏欺大鸟, 雨中雏燕竞轻俊。 今朝我欲乘风去, 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 一泻君子千古恨。

3.雪岳读书图 圣书万卷任纵横, 常觉心源极有灵。 狂笑惊散四方客, 大怒偏向虎山行。 不畏腥风吹血雨, 豪歌一曲万里晴,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4.寒江独钓图 天涯何处觅佳音, 世路茫茫本无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 知交何须同生根? 垂泪一别人千里, 日后寒暖各自珍。 慷慨自古英雄色, 甘洒热血写青春。

5.春山行旅图 惨淡岁月入梦遥, 浪迹四海悲寂聊。 风流正随鲲鹏去, 我自面壁空长啸。 万里江山皆风火, 十年胸中尽怒潮。 拚将一腔义士血, 直向云天逞英豪。

6.瑶台曲 青山未老头先白, 寒催游子上瑶台。 路隘沟深松悠悠, 碎珠溅玉梦里来。 凌空缥缈一飞影, 山寺高僧俱惊骇, 急奏晨钟壮行色, 高诵佛号助英才。

7.苏武牧羊图 塞外极目望故乡, 未见长城万里长。 空盼飞鸿传书至, 悲向苍天呼斜阳。 古筝哀奏清秋节, 铁人无泪亦凄惶。 但使此身能报国, 天涯何处不苏杭?

8.暗 香 不恋世间佳丽地, 独上寒山称骄子。 狂飙过尽绝胜处, 凌寒飘香九千里。 霞光照彻万仞山, 节烈垂尽千秋史。 生来爱斗三冬雪, 报春报得万民喜。

9.疏 影 世间何处寻奇葩? 一剪寒梅凌天涯。 仙客对此欲归俗, 农夫叹绝忘桑麻。 流芳千载任风雪, 独呈丹心报中华。 谁道三冬无春色, 冰山高处万里霞。

10.题李迪牡丹图 花后无语荒草肥, 焉知天外无惊雷? 囊括涯内群魔乱, 难忍鼠辈称强贼。 冲天一怒寒星落, 十万义士遥相随。 长驱直入九万里, 枪林弹雨夺金魁。

11.11.太 公 图 奥究天庭运玄武, 凶神恶煞空顿足。 神威浩荡百万年, 天马行空做羁族。 术奇才高惊圣帝, 大义绝天恸神禹。 茫茫伟烈终何限? 日月星辰照天枢。

12.12.天 山 行 心洁自爱天山雪, 羞与群贼论功过。 只闻豪杰弃官走, 不见东海大潮落。 忍看壮士负离恨, 莫问青天悬日月。 巨人眼里乾坤小, 英雄心中天地阔。

13.13.乌台诗案 纵有神龙起沧海, 难赋豪情祭乌台。 恶奴群起吠尧舜, 万民齐声叹良才。 誓将寸管化长剑, 杀尽世间狼与豺。 他年若有凯旋日, 是我卷土又重来。

14.14.大树风号图 抑郁十年栋梁倾, 怒涛顿从胆边生。 一腔豪气贯日月, 疑是长虹化雄鹰。 大展经纶补天手, 激扬神鞭驱雷公。 高谈霸业伟烈在, 苍天为我起东风。

15.15.汩 罗 江 初闻新作已忘归, 字字落地皆生辉。 汩罗江边咏天语, 思潮如涌笔如飞。 一声长叹一声雷, 天公不怒而自威。 忽闻豪杰为贼屈, 天下英雄不胜悲。

16.16.庐山高图 同室相残何太急? 肆出狂言困雄狮。 雄狮泪别庐山时, 庐山伤心把头低。 欲捣地府无臣杵, 将上九霄揽天梯。 回首莫问风吹雨, 功过自有日月知。

17.17.李白出行图 高歌向天天相应, 纵声唤地地有灵。 曾经刀山驱猛虎, 几度火海战飞龙。 诗成万卷尽雄风, 铁流笔下恣奔腾。 何当重归长安路? 再为盛世除奸雄。

18.18.佟 麟 阁 苍天问我何所求? 星河惨淡大江流。 不求玉帝多封赏, 但求直取强贼头。 半生热血洒疆场, 一路高歌唱自由。 盖世何足九万里, 天纵奇才报国仇。

19.19.猎 鹿 图 飞步凌云八千里, 多少年来无劲敌? 多少干戈化玉帛? 多少腐朽化神奇? 讲诗论经雅意高, 寻幽探微破天疑。 嘉峪关上存故迹, 犹记当年猎鹿时。

20.20.塞上行 去年与君赋新词, 正是北雁南飞时。 漫天捷报作雪飞, 遍唱三军夺帅旗。 马上雄风振九关, 席间说笑破顽敌。 今日英魂赴九霄, 何人助我雪国耻?

21.21.梅竹寒禽图 梅竹何日报新春? 愁绪万千萦苦身。 新晨盼得灵鹊至, 空来不为传玉音。 日暮苍鹰归幽谷, 夜半神龟泣海滨。 垂泪岂非亲骨肉, 滴血何止慈母心?

22.22.虚阁晚凉图 悲风送君君何去? 飞鸿频传断肠句。 孤身青云何太急? 灵台不见天公怒。 未曾为君歌一曲, 万里严霜凝寒玉。 再往珠山寻隐珠, 泪水尽洒灵海路。

23.23.枯木竹石图 风吹落叶舞晴空, 我奏狂歌唤英雄。 歌罢举杯问苍天, 苍天亦笑我精诚。 杯中自有天上月, 腹内更牵万种情。 一生大醉能几回, 何不豪饮到天明?

24.24.超然台 万盏美酒浸衷肠, 乘醉聊发少年狂。 风流多被风吹散, 我独一人欺霸王。 踏碎九霄凌罗殿, 何须弯弓射天狼? 今日把酒邀明月, 一片诗情在汪洋。

25.25.君车出行图 飞鸿飞落红尘中, 浮云伴我来纵横。 名利场中无功德, 坎坷路上尽奸佞。 为福万民始操戈, 莫以成败论英雄。 待到神兵从天降, 风卷残云破敌营。

26.26.江阁远眺图 *赠石重 十年常怀百年忧, 独自踏歌天边走。 天公今霄忧似我, 寒星万点漫北斗。 似水流年流神韵, 如歌岁月忆旧友。 心中几多爱和恨? 今生难得再回首。

27.27.出 行 图 风流倜傥任潇洒, 不负青春好年华。 三载光阴似流水, 一朝伤心如乱麻。 我随大军去东征, 何人伴君去西伐? 遥瞻前方万里路, 福星高照到天涯。

28.28.秋山草堂图 记得当年风雨中, 落花时节与君逢。 浊酒一杯话今古, 神笔四海抒豪情。 可恨纵不自菲薄, 未曾为君写生平。 而今举酒祭何处? 空对满山枫叶红。

29.29.石德启 曾经少年多壮志, 胸中常怀破天意。 君视福祸为草芥, 我履水火似平地。 分兵作战整十年, 何曾齐名传盛世? 君今离我从容去, 空留千古浩然气。

30.30.踏歌图 *赠李正刚 人生自古一场梦, 梦到天涯睡狮醒。 踏平世间坎坷路, 一路走来太从容。 下笔千言皆武略, 字里行间有雷霆。 天兵天将千百万, 个个为我显神勇。

31.31.夜宿泰山图 今宵有幸宿泰山, 愿与星辰共缠绵。 天街不闻圣帝语, 纵卧云海睡犹酣。 云中谁来击天鼓, 棰折鼓裂亦枉然。 一生一世一场梦, 一梦何不一万年?

32.32.雪景寒林图 雪漫无边神州路, 风卷旌旗鸣战鼓。 百万精忠报国士, 捍守三朝无圣主。 坐视骨肉凌辱尽, 忍看金贼守中土。 何日激起冲天怒? 三军直捣黄龙府!

33. 33.挥扇仕女图 离去匆匆何时归? 芳草萋萋徒伤悲。 低眉看尽水东流, 仰天望断雁南飞。 挥手已是两眼泪, 愿君一路春风吹。 春风吹得人心醉, 心醉一样报春晖。

34.34.韩熙载夜宴图 无边愁绪系苍天, 琵琶声残歌亦残。 举杯欲语泪先流, 道声珍重心已寒。 半卷诗书诉忧愤, 一支铁笔写流年。 今宵话尽离别意, 不知何日话凯旋?

35. 35.吊刘洪强 举杯邀君君何在? 空对明月诉我哀。 纵论英雄心何驱? 醉里逍遥上天街。 常恨三生若有幸, 凭空何故降九灾? 追寻昔日花开处, 一样争艳为谁开?

36.36.断桥香雪图 相逢本是一场梦, 分手何故太匆匆? 君曾为我歌一曲, 我将为君歌一生。 我自流浪到天涯, 君似明月在长空。 多少儿女情长泪? 都在悲欢离合中。

37. 37.杏 花 村 二月春风吹杨柳, 吹乱心中几多愁。 料知此愁年年有, 依旧相约风雨后。 杏花村里杏花酒, 风雨声中风雨楼。 不见鸿雁传书来, 只见伊人泪长流。

38. 38.大 雁 塔 烽火渐遥云渐远, 神威依旧振边关。 驰骋三十年疆场, 纵横八百里秦川。 难舍三军骨肉情, 独留大义薄云天。 若非胆肝昭日月, 谁为英魂洗沉冤?

39.39.冠 军 侯 莫道小小少年狂, 早有英名题金榜。 口诛笔伐多少事? 再度挥师上疆场。 千古盖世一忠良, 笑傲老贼是草莽。 强者为尊本属我, 独占鳌头又何妨?

40.40.楚 歌 昔日高歌到天外, 今日赋诗在天街。 井冈志士多悲壮, 楚地仁人独慷慨。 读破天书十万卷, 写尽天下兴与衰。 九月九日万众泪, 举国上下为谁哀?

41.41.灵 山 岛 如诗如画二十载, 彩笔绘成新世界。 风和日丽多少情? 春暖花开多少爱? 情爱化作汪洋海, 在我心中任澎湃。 昔年澎湃到天涯, 而今澎湃到天外。

42.42.秋舸清啸图 当年送我远航时, 正是鲜花盛开日。 烽火燃烧赤子情, 硝烟弥漫凌云志。 梦里也曾呼唤你, 醒来只有天下事。 回首当年远航处, 一片汪洋尽澄碧。

43.43.左 公 柳 多少人生风雨后? 多少慷慨不再有? 多少壮举一场梦? 多少盛情一杯酒? 而今许下千般愿, 洒向长河万古柳。 不愿与君长相思, 但愿与君长相守。

44.44.柳絮飞歌 此情绵绵何时尽? 牵动长空万里云。 云中本是双飞燕, 而今都做梦里人。 欲往何处觅莹雪? 漫飘柳絮祭芳魂。 祭罢芳魂又一春, 依旧不见绿罗裙。

45.45.货 郎 图 当年为了一个梦, 也曾燃烧一段情。 远离滚滚红尘中, 孤身一人万里行。 一叶浮萍归大海, 人生何处不相逢? 相逢莫要论人生, 人生已是夕阳红。

46. 46.南屏雅集图 纵然万事随风去, 莫道书生无烈举。 千种柔情一场梦, 万般功名皆尘土。 今日圣贤来相聚, 纷纷争奏瑶台曲。 源源流长似神韵, 滔滔不绝是祝福。

47. 47.华 泽 峰 多少新梦成虚幻, 多少旧梦化云烟。 雄心已在九霄外, 壮志不改天地间。 君曾为我送温暖, 我今为谁扬风帆? 妙笔生辉一万卷, 何人灯下读新篇?

48. 48.李广看箭图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丈夫行事多无悔。 阵前相聚无他物, 为君聊赋《一剪梅》。 人生在世不满百, 谁敢笑我鬓发白? 三尺长剑提在手, 白发一样杀强贼。

49. 49.张 自 忠 浩荡雄风藏万卷, 磅礴大气独凛然。 一腔热血沸腾时, 万里汪洋起波澜。 山上山花始烂漫, 山下盛况已空前。 传奇将军再出马, 三军山呼旌旗悬。

篇四:弘扬中华原生文明的悲壮史诗

弘扬中华原生文明的悲壮史诗

作者:李衍柱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01期

本刊2012年第6期和第9期分别发表了王家范和叶文宪两位先生与孙皓晖商榷的文章,对孙皓晖的历史观、“秦文明”的内涵做了深入剖析。文章刊发后引起了学界的持续关注,我刊收到不少与之相关的文章。为了进一步还原历史真相,更是为了以史为鉴、推进今天的社会、政治、文化建设,本刊特编发李衍柱、史式两位学界前辈的文章,以作为此次讨论的阶段性小结。

——编 者

内容摘要 《大秦帝国》是展现中华原生文明的第一部“以法治国”的悲壮史诗。作品以强大的历史气场、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商鞅、李斯、秦始皇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描绘,弘扬了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大悲剧,但孙皓晖对秦帝国反人道、反文明的暴力专制问题,没有给予深刻的历史批判,这是《大秦帝国》的严重缺陷。

大秦帝国 中华文明 秦始皇 以法治国 悲剧美

李衍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250014)

基金项目 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个案研究

《大秦帝国》的创作实践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作品提出和涉及到的问题,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可贵探索,作品的创新和不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深刻总结《大秦帝国》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历史小说的发展,将大有助益”[1]。

生动展现中华原生文明精神

《大秦帝国》突出展现了中华原生文明所凝聚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前赴后继、奋发图强的精神。六国联合力图肢解和瓜分秦国,使秦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激发出商鞅变法这一改变中国文明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秦孝公在政事堂前矗立起一块“国耻”刻石,并以“同心变法,洗刷国耻,若有异心,天地不容”,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变法决心。每当国家遇到危难关头,总会听到激励军民奋勇前进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誓言。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构成了秦人的精神支柱和献身传统。

第二,尚群为公意识与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精神。尚群即是把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群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大秦帝国》是把尚群为公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在作品中加以彰显的。在变法图强、一统华夏、文明再造的过程中,秦国上下同心,任事不避险难,劳作不畏艰辛,奋发惕厉而着意创新,质朴求实以能事为荣,孜孜不倦以公事为本,民风官风之清新纯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健浩荡的精神力量,在当时有着极大的魅力。小说借秦王嬴政之口,呼喊出“人无神气,一事无成!国无神气,一事无成!”[2]其所描写的王翦为使岭南大片国土融入华夏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感人。

第三,“海纳百川”与百家争鸣精神。这是秦国崛起的关键所在。小说在这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生动丰富的情节,引人入胜;刻画描写了秦孝公、商鞅、张仪、苏秦、范雎、蔡泽、李斯、韩非、郑国等众多人物的性格、心理和命运,表现出了秦帝国崛起过程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在“稷下学宫的人性大论战”、“苍山大师与谜一般的二十一事”、“遴选储君的考校”和“帝国朝野争鸣天下治式”等场面的描写中,作者从自然环境、时代氛围、组织设施、争鸣的内容、方式和参加的学派代表人物以及社会效果等方面,全景式地将华夏文明初创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盛况呈现在读者面前。

大秦帝国的时代,是世界文明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期。古希腊出现了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代表的艺术、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则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秦帝国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经过公开、自由的论辩,最终正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在全国范围实现郡县制。这在2300多年前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的确是一大创举,它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和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又应看到,大秦帝国建立起的政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皇权家族世袭制,因此,这个制度又埋下了它的历史悲剧性的种子。从秦帝国正式建立、秦始皇登基之日起,到“焚书坑儒”惨案的爆发,春秋战国时代培养出的那种自由民主、百家争鸣精神,完全被一种独语霸权所取代。诸子百家在中华文明创建过程中,各自都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秦帝国建国伊始并未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开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并直接与那个“大争之世”的时代精神相悖。从秦王朝开始,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强力推行文化专制,也就成了历史之必然。《大秦帝国》的作者正视历史的辩证发展,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其所展现的中华文明发端期所创造的世界奇观,及其沉痛的历史教训,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财富。 秦皇嬴政形象的重塑

一部小说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否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都与人物创造的成败联系在一起。如果作品中的人物站不起来,或给人以似曾相识的雷同化、概念化、公式化人物的感觉,那么这部作品就是失败的。《大秦帝国》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创造与重塑,生动地展现出了中华文明原生态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在小说出现的500多个人物中,作者最看重的是两个人,这就是商鞅和秦始皇嬴政。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对秦始皇嬴政的种种不同的褒贬和评价中,影响最大的是由司马迁提出的。在

《史记》中,司马迁借尉缭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秦王的看法和评价:“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3]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对秦皇嬴政思想性格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4]“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5]

《史记》直接影响到汉以后各种著述对秦始皇的评价,虽也有些许不同的声音,但赞和者寥寥,难以成为主流舆论。在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作家中丑化和谩骂秦始皇最厉害的当属郭沫若。他引《史记》记载尉缭的话,认为嬴政首先是生理上残缺。“挚鸟膺”是现今医学上说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特征;“蜂准”是指马鞍鼻;“豺声”是表明有气管炎。这说明秦王一生下就是一个软骨症患者,身心发育不健全;“少恩而虎狼心”,是他残忍的思索性格的表征。进而郭沫若完全赞同《史记》中记载的侯生、卢生的骂语,认为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独裁者”,说他的人生观是“一位非命主义者”,同时他又是“一位纵欲主义者”。秦始皇时代,“天下是面大刑狱的网,所谓政事,除游览、建筑、南征北战,东漕西转之外,似乎也只有断狱了”。郭沫若认为秦始皇“依然站在奴隶主的立场。秦始皇把六国兼并了之后,是把六国的奴隶主和已经解放了的人民,又整个化为了奴隶”。“秦始皇时代,看来是奴隶制的大逆转。由奴隶制言,可以比为回光返照。”[6]郭沫若的这一观点,颠倒和否定了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大秦帝国的性质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面对秦帝国厚重的历史,孙皓晖要重塑嬴政的艺术形象,就必须拨开历史积淀下来的重重阴霾,走进并走出《史记》这座大山,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创造出一个闪耀着中华文明魂灵的秦皇嬴政形象。

重塑秦皇嬴政的艺术形象,首先有一个重新认识、理解秦皇嬴政与他的时代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孙皓晖突破传统的观念,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被扭曲最严重的历史人物。“《大秦帝国》中的秦始皇,当然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形象猥琐的暴君。从历史事实来看,秦始皇时代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功绩旷古未见:一是统一了中国,二是创建了统一的中国文明体系,三是大规模的建设成就,四是肃清边患,五是大规模开发岭南。秦始皇一生,事事石破天惊而无一不克尽全功。……秦始皇时代人才济济如满天星云,始皇帝独能凝聚群雄开拓创造。”[7]

没有观念上的突破与创新,不可能有艺术上的创新;但是仅有观念上的创新,并不等于说艺术上就一定会出新。历史上的秦皇嬴政进入文学作品,能否站立起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不仅在于他在作品中都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是怎样去做的,人物心灵的奥秘和情感发展逻辑是否清晰地表现出来。《大秦帝国》创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正是在这里。

秦皇嬴政是创建中华帝国的灵魂。《大秦帝国》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鲜活的、个性突出的、发展着的秦皇大帝的典型性格。小说中,王子嬴政一出场,读者见到的是一个健壮、勇敢、刚烈、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少年英杰的鲜活形象。从立储到加冕,是嬴政

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作者在鲜明的性格对照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突现了嬴政胸怀全局、志向远大、刚毅果断、唯法至上的性格特征。12岁到22岁的十年间,嬴政迅速成长为一个“英健伟岸”的青年政治家。在平定嫪毐叛乱过程中,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生动地显示出嬴政作为一位政治家的秉赋和性格。公元前246年,22岁的嬴政正式冠剑亲政为秦王,到公元前221年建立秦帝国,更号为秦始皇帝,这是秦皇嬴政横扫六合,重整华夏文明,充分展示其思想性格的辉煌发展时期。《大秦帝国》把秦始皇放在一统华夏、创造千秋伟业的战国末期的这个特定历史环境中,洗刷掉秦皇身上的种种污泥浊水,在与亲母、仲父、臣民和邦国之间的错纵复杂的关系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情节和场面,描绘出在嬴政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辉光。作者从不同层面揭示出人性的丰富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使嬴政“千古一帝”的形象,从中国远古的历史走到今天的读者中间。

《大秦帝国》塑造的秦皇嬴政的形象,是作家孙皓晖认识、理解和创造的一个历史人物形象,他来自历史的社会生活,但又不同于也不等于历史书上的秦始皇。在历史文学领域,作家完全有权力依据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以丰富的想象力,塑造自己心爱的人物。孙皓晖在秦皇嬴政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小说中的秦王嬴政是作者在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一个人物,也是作者成功地创造出的一个如英国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所说的“圆形人物”。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多面的性格。刚毅果断是秦皇嬴政突出的个性特征。这一特征支撑和渗透在他的性格的各个侧面,体现在他谋划和实施的一系列亘古未有的重大决策全过程之中。嬴政一旦决定想干的事,即使是错误的,任谁也难以改变他的看法。关于坑杀467名儒生一案,蒙恬、扶苏都是反对的。秦皇不但不听扶苏的忠言劝告,反而拍案怒喝,打了扶苏耳光,令扶苏立即离京回九原,无诏不得回京。坑儒案实是秦皇嬴政的政治生命的转折点。如作者在小说中所写:“这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惨案之一。尽管它在当时有着最充分的政治上的合理性,然经过漫漫岁月的种种堆积之后,这一惨案却仅仅以摧残文明的野蛮面目,久远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之中。嬴政皇帝的历史铜像在焚书的烟雾与坑儒的黄土中,变得光怪陆离恍若恶魔了。”[8]焚书坑儒事件不仅彻底堵住了知识分子(士人)之口,扼杀了春秋战国以来出现的自由、平等、生气勃勃的百家争鸣精神,而且为李斯、赵高后来杀害扶苏、蒙恬,篡权夺位扶植胡亥为儿皇帝埋下了祸根。也就是在嬴政打扶苏耳光的同时,秦皇突如其来的吐血昏厥,他的生命第一次出现了危机的征兆。秦法本来禁止方士行医寻仙,赵高请来方士徐福,嬴政也欣然接受。难怪连他自己也长吁短叹,高声喊道:“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朕却得靠这般方术之士活着,不亦悲哉!”[9]这时的嬴政已没有什么求真创新之心,为了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亲派徐福等方士率数百童男童女,乘满载粮食、丝绸等贡物的船队,漂洋过海,去瀛州诸岛寻仙踪和仙药。随着王翦、王贲相继去世,秦皇嬴政“第一次有了一种泰山巍然却无所依凭的孤独与落寞,甚或,心底隐隐有了一丝忧虑与恐慌”[10]。秦始皇一方面全力追求生命的延续,一方面又组织70万刑徒在骊山挖掘和修建自己的坟墓。《大秦帝国》中,对秦始皇治国理政的思想风貌和心理活动,写得比较充分,而对他的生活作风与志趣等方面则显得干瘪乏味。黄仁宇先生说:“秦始皇除了重视域内长久的和平之外,也极端注重性道德,认为与全民的休戚有关。他有二十多个儿子和至少十个女儿。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亲之外,对他一生有关的女子只字未提。”[11]小说中,对秦始皇生母的纵欲着墨很多,而对他本人的性生活、性道德则留下了空白。这显然也是有违历史真实,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秦皇嬴政一生创立的伟业与不足,为人爽直的郑国在与秦皇谈心时用“创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无本”[12]十六个字作了比较公正的概括。郑国的看法与长公子扶苏对秦皇的谏言可谓不谋而合。在郑国看来,大秦帝国新政在秦皇之后,只有扶苏执政,“则天下可安”。嬴政本想让扶苏执政接班,结果因病突然撒手而去,他执政期间“不思固本”、严刑苛政、缺乏人文关怀、忽视“民众生计”的固疾,终使天下民怨沸腾,导致陈胜、吴广、刘邦起义,新生的政权虽一度被阴谋家篡夺,但又瞬间轰然垮台。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以暴虐为天下始”。[13]作家孙皓晖认为:“暴秦说”是“秦末复辟势力的历史谎言”[14]。历史上出现的以“暴秦论”诋毁大秦帝国,否定秦帝国和秦始皇的巨大贡献,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拨开层层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貌。面对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文献,对照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我们理应对大秦帝国和秦皇嬴政在世界和中华文明史上的崇高地位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孙皓晖在《大秦帝国》的创作实践中,以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正面回答了这个前人没有回答的重大问题。小说中秦皇嬴政作为一个天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戴着高高的秦冠,挥舞着天子之剑,灭六国,修长城,平南海百越,“书同文”,“车同轨”,确立中央集权制,创建了可与古罗马帝国相媲美的大秦帝国,在世界文明史上巍然卓立地竖起了中华文明的旗帜!孙皓晖以艺术家的勇气和丰富想像力,成功地重塑了秦皇嬴政的艺术形象。他刚毅果断,胸襟博大,雄才大略,惕厉奋发,但又秉性暴躁,易于偏执。作家让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行为方式的活生生的“千古一帝”,在书中站了起来,这是《大秦帝国》作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的新贡献。

在充分肯定孙皓晖在《大秦帝国》创作实践中所作的可贵探索与取得的可喜成就的同时,我们又应理性地思考一下,在秦帝国崛起兴亡与秦皇嬴政走上历史舞台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暴”字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需要认真加以辨析。我认为《大秦帝国》对这个问题的艺术展示和剖析,尚缺乏辩证的分析和应有的深广度。史书说的“暴政”、“暴君”之“暴”,主要是指统治者以暴力夺取政权,维持统治,无视民生,缺乏人文关怀,以致鱼肉人民。暴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大秦帝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特点是“以战息战”,也就是以暴力消灭暴力。因此,在大秦帝国崛起兴亡的过程中,暴力的“暴”字是无法、也不能从秦帝国的历史中抹去的。这里的关键是对大秦帝国崛起过程中出现的暴力的性质和它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识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暴力现象说过一句名言:暴力是每一个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5]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完全赞成马克思的看法。他在批判杜林所说的暴力是绝对坏事的观点的同时,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暴力……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16]有的专家根据《史记·六国年表》统计,由秦国发动的战争有93次,六国发动的战争有38次;秦国在22次战争中斩首数量就达181万。[17]我们通过对《大秦帝国》的阅读,深感作品对当时频繁战争和一系列为战争服务而兴建的巨大工程(如修长城、驰道),带给人民的重负和苦难,缺乏具体的描写和深度揭示。作品对战争中出现的屠杀战俘(如白起在长平大战中,一次就屠杀战俘20多万)、“坠名城”、“焚书坑儒”和动用70万刑徒专为秦始皇修园陵和行宫,并将修墓穴的工匠和刑徒最后活活地封死在墓穴之中,诸如此类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

篇五:古诗词

1.古往今来,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2.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得最绝:“。”

3.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率。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 ”安慰朋友;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4.搞好西部开发,重要的是做好退耕还林,以期在西北沙漠中兴起绿洲,在戈壁中出现 草原,再现《敕勒歌》中的“ , , 。”的景象。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6.《天净沙·秋思》中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的句子是:。

7.《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

8.“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再写出两句含“雨”字的诗句①。②。

9.古诗词中描写秋季景色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两句: ①。②。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1.洛阳亲友如相问,。(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4.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

15.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16.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17. 随风潜入夜,。(杜甫《春夜喜雨》) (杜牧《山行》)

19.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1.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3.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2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5.粉骨碎身浑不怕,。(于谦《石灰吟》)

26.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7.醉卧沙场君莫笑,。(王翰《凉州词》)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0.春色满园关不住,。(叶绍翁《游园不值》)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3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35.不知细叶谁裁出, 。(贺知章《咏柳》)

36.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示儿》)

3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38.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如:却话巴山夜雨时,天街小雨润如酥,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雨知时节,渭城朝雨浥轻尘,寒雨连江夜入吴等。

9.如:八月秋高风怒号,枯藤老树昏鸦等。

10. 小荷才露尖尖角。

11.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 映日荷花别样红。

13. 春风又绿江南岸。

14. 春来江水绿如蓝。

15. 长河落日圆。

16. 直挂云帆济沧海。

17. 润物细无声。

18. 停车坐爱枫林晚。

19. 浅草才能没马蹄。

2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1. 化作春泥更护花。

22. 无可奈何花落去。

23. 蜡炬成灰泪始干。

24.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5. 要留青白在人间。

26. 淡妆浓抹总相宜。

27. 古来征战几人回。

28. 姑苏城外寒山寺。

29. 千门万户曈曈日。

30. 一枝红杏出墙来。

31. 我劝天公重抖擞。

3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3. 野火烧不尽。

34. 欲穷千里目。

35. 二月春风似剪刀。

36. 家祭无忘告乃翁。

37.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8. 一览众山小。

古诗词总复习

第一册

1.《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扁鹊见蔡桓公》中,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蔡桓公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表达对医生的反感。

3.《过故人庄》中,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钱塘湖春行》中,写出莺燕报春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野花与春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生命感情,突出它们与人的关系的诗句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6.《游山西村》中,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话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在《桃花源记》中,与以下两句诗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世外桃源。

7.《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勤劳孝顺的诗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描写出片前的准备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描写北方战场寒冷,环境艰辛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战事频繁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现木兰不慕高官厚禄的高尚品质,也反应北朝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安定生活的诗句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木兰从军谨慎、机智的诗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本诗,其原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西江月》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0.李清照《如梦令》中,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第二册

11.《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后遂无问津者。

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得到众人相助的句子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表现挖山艰难和决心坚定的句子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16.《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居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与人交往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7.《爱莲说》中,点明主旨、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表明作用独爱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8.《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9.《清平乐·村居》中,写小儿顽皮淘气的句子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三册

20.《使至塞上》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1.《论诗》中,常用来赞美人才的出现,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2.《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3.《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4.《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第四册

26.《核舟记》中,描写佛印神情的句子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核舟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表现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8.《醉花阴》中,抒发了离别的极度悲苦的感情的诗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9.《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少时远大志向的语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第一步是:并杀两尉;起义的策略口号是: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语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0.《马说》一文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被埋没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能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3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2.《无题》诗中,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3.《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卒章显志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五册

34.《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5.《醉翁亭记》中的主旨是与民同乐,在第一段就微露主旨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写出醉翁言在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