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小说教学感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0:26:11 小学作文
小说教学感想小学作文

篇一:谈谈小说教学的几点体会

谈谈小说教学的几点体会

晋源区金胜中学

庞珍梅

2010年6月

小说是一种可读性非常强的文学作品,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教学的成功体现在:一是喜欢阅读小说,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二是感知人物形象,从作品中获得有益启示,三是把握作品主题,品味作品的独特之处。

初中小说的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体验,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教学。我们教学一篇小说,不是每篇小说都要分析三要素,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艺术特色,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每篇小说都进行千篇一律的分析,学生能有新鲜感吗?久而久之只会形成厌学情绪。

七年级教材安排了两篇小说,分别放在“亲近文学”和“人物风采”单元,我们对七年级的小说教学应该着眼于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童年的朋友》一文中,外祖母的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生动的外貌描写,细节刻画,把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通过圈点规划文中描写性的语句,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八年级教材安排了8篇小说,其中上册4篇分布在不同的单元里,下册4篇集中安排在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在上册第教学中,重点放在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明确小说的特点,即三要素,能够准确的勾划描写性的语言,能够说出描写的重作用。下册的学习重点就是掌握小说的特点,能够理清故事情节,结合描写性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明确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初步感知小说的艺术风格。

九年级教材也安排了8篇小说,九年级对小说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所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品赏语言特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研究文章的内涵,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当然这么多要求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在每篇文章里突出一个重点。

我们在遵循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把每篇文章教出特色。下面举一例我的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教法:

A.进行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从整理故事情节入手,也可以从分析人物形象开始,还可以从找出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着手,选择哪一种,应视不同程度的学生情况来决定。前两种是小说教学的一般教法,易于操作,也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其不足之处是教学过程呈块状,缺乏整体性。后一种如果把握得好,等于抓住了小说的纲,可以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感体把握。

B.围绕解题来把握主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重点描写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读课文后再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小说的主题就会突出起来。

学法

A.朗读法 学习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读得有情有味,突出人物感情变化的曲折。

B.形象再造法 这篇小说虽是一篇外国小说,距离现在已一个多世纪,讲述的故事也是学生所陌生的,但它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们并不陌生的,这就有利于在学习中用形象再造法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展开教学,使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活起来。还可以在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巧遇于勒”一部分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耳听心思,使小说中的人物浮现于脑海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人物形成评价,情意素质也就得以提升。

[导入]可以由简介莫泊桑生平创作及创作风格导入,也可开门见山,直奔切入点。例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先来阅读课文,看看“我”的一家是怎样称呼于勒、怎样评价于勒的。

[突破]抓住一个“盼”字,带动全篇阅读。先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情节加以复述,突出小说设置的悬念;对菲利普夫妇“盼”于勒的原因加以复述,突出插叙,造成对比。再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大量的细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探究]A.这篇小说和《故乡》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其作用是否只是增

强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都具有唯钱是亲的特点,在这总的性格特征下两人是否也有不同呢?

[实践]写片断练习。A.观察你周围的人,选择一位,将他的言语动作及外表写出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出来。

B.观察一次活动,将其中某一场面写

篇二:教师读书感想

小说教学感想

爱,如夜曲

——我读《爱的教育》

穗丰小学 吴少芳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的伟大小说。

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

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

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

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

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

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

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

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

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

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

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

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

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

虽然我无法做到如这位先生的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

的学生呢?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的直觉进行判断,然后毫不

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

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

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

去打一场持久战,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则更

行之有效。

《爱的教育》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

要求我们的学生,像安利柯先生一样对孩子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从我们

的教育中得到助益,相信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

命中的云朵,不再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

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读《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有感

穗丰小学 吴少芳

时间过得飞快,工作也已五年了。送走的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样,

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

力越来越大。曾几何时渐渐和潇洒自如越离越远,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前不久整理书柜时翻出《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读罢不禁思绪万千,

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

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

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

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

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

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

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

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

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

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

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

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

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

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

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

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

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

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

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

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

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

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

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

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

“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

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

篇三:体会与心得

体会与心得

暑假对于老师来说既是放松,同时更需要充电。通过本次视频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

一、关于视屏中提到的教学案例,我对《文艺复兴》一课教学目标的形成印象最深的。我并不是觉得专家对该课的定位有多么的好,毕竟自己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和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是好的就是适合的。其实带给我跟多的是反思,在自己的教学过剩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养成,总是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没有顾忌到学生的需要,所以,通过该视频的学习,让我再一次的思考,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二、关于《三国鼎立》的教学目标,我觉得有几点必须掌握:1、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这是最基本的史实。2、关于三国建立的重要战役。3、分析历史人物诸葛亮、分析三国的时代背景,对老百姓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区分和分析真是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历史知识的落实,同时要帮助学生分析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小说中的人物的区别。

三、关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所谓重证据意识,首先得让自己的学生知道什么是历史证据。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我觉得只能让自己的学生形成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意识——辨别真伪历史。我想这也是历史的证据意识吧!那么我觉得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要分三步走

初一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中学生由于刚刚走进初中课堂,对历史充满着好奇,而他们呢的好奇则主要来自于他们呢小学时对一些小说或者传说的积累,而这些知识和真是的历史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我觉得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在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区分这些所谓知识和真是历史的区别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

初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形成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进入初二以后的学生由于有初一的积累,所以对于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这时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量的加入材料的学习,在材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能力。

初三结合史料,能给出自己最基本的理解和分析。进入初三的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学习完毕,这个时候的复习,就要加入大量的材料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中考,也可以跟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证据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要加入视屏、图片和纪录片等,总之形式要多样化。

篇四:感受古代小说魅力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感受古代小说魅力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我国古代小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鲜活的生命,浓郁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激烈的矛盾冲突,其中一些不朽的作品,曾经给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美的震撼美的享受。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为古代小说,让我们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古人的心灵,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初读小说的人,往往以看热闹为起点,比较喜欢追求新颖性趣味性刺激性,并不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本单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那当然比“看热闹”更进一步。鉴赏必须以泛读为基础,不广泛浏览涉猎,不积累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是不容易钻进“鉴赏”的圈子里。我们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原因,就连四大名著通读全篇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能力,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一、知识链接,阅读交流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规律

发展过程:上古神话传说(《山海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搜神记》)──唐传奇(《莺莺传》)──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明清章回体小说(四大名著) 发展轨迹:民间说唱文学──文人个人创作

发展顶端:《红楼梦》

2.掌握各篇课文所涉及文学、文化常识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林教头风雪心神庙》节选自《水浒传》,《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杜十娘怒沉宝箱》节选自《警世通言》

知识点:作者及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及故事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的艺术成就。

3.了解与节选部分内容衔接的相关篇章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要了解《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第一回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了解这个开篇可以理解选文中的宝黛玉初会时的心理活动。

第二回交待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篇开了一个简明的“人物清单”。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第一次直接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小说的典型环境。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重》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第五回以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待出来。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要了解《水浒传》第七回到十一回的内容。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

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的形象,掌握林冲性格随故事情节发展,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官逼民反

二、研读品味,汲取精华

欣赏经典作品,最大忌讳是陷入阅读定势,人物形象略知一二,再加上名家指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贴标签、对号入座、引经据典现象,没有自己的阅读个性,人云亦云。一提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弱不禁风,一提林冲就是武艺高强忍辱负重,一提诸葛亮就是神机妙算深深远虑,一提杜十娘就是聪明美丽坚贞不屈??如何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读出内涵,品出韵味,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阅读。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例如探究《红楼梦》中的人名,“贾雨村──假语村”“甄士隐──真事隐”“英莲──应怜”??

例如讲《水浒传》中英雄好汉的故事。“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行者武松??”

例如利用多媒体听影视歌曲,欣赏精彩片断,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葬花吟》凄迷婉转,令人联想到林黛玉的悲惨命运,《好汉歌》慷慨激昂,给人振奋豪爽之情,《滚滚长江东逝水》豪迈深邃,激起历史沧桑之感,《杜十娘》缠绵多情,让人慨叹红颜多薄命。

2.发掘教材,调动情感,赏析精彩点

欣赏经典作品,不可循规蹈矩,亦不可面面俱到。站在鉴赏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着手,细细品味。

例如寻找文眼:

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到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是一副对子,如《水浒传》第十回叫《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场》作者落笔中处处不忘记火和雪。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哪些地方写到雪与火,这些描写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物什么样的感情?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品味,知道作者精心描写火与雪这两种互不相容的事物,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暗示着林冲和高俅陆谦是水火不相容的,而对火和雪具体描写,不但简洁、新颖、不落俗套,而且跟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林黛玉进贾府》通过黛玉的眼睛,贾府的典型环境、众人精彩的出场等都通过她的眼展现在读者面前。重点研究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

例如探究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

《失街亭》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用生动的情节、人物的表情和语言刻出人物性格,例如马谡的三笑,揭示他狂妄轻敌、刚愎作用,死守教条的性格。2、用对比和衬托表现人物性格,如将孔明的知已知彼、小心翼翼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揭示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表明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律等方面的性格。

3.点评名著,撰写读书随笔

学习百家讲坛,点评人物形象、事件、结构、手法等。例《读〈三国〉随想》,《〈水浒传〉中莽汉形象比较》,《失街亭,谁之过?》,《杜十娘悲剧命运之我见》等。

三、拓展延伸,牛刀小试

通过对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鉴赏古代小说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准备相关资料给学生一个创造发展的平台。

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后》后让学生欣赏《红楼梦》中有关歌词。

《枉凝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探究宝黛爱情悲剧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伙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

──探究人物命运和小说主题思想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衔接《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体味结构双线发展,人物对比衬托突出个性,营造环境,展现性格等艺术特色

学习《失街亭》后衔接《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谨”,重点赏析武官比武,曹操自述生平业绩,周瑜、诸葛亮斗智等情节。

──体味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衔接《快嘴李翠莲》。

──体味说唱文学艺术特色

以上三个步骤,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也有分析、概括、理解、提炼等中层次的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文本方面从小说的阅读面到欣赏点再回归到作品整体;学生方面,从阅读到鉴赏再到创新运用;教师方面,从引导到扶持再到放手,三方面有机结合,学生欣赏古代小说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篇五:小说单元的教学反思

精教多学下的小说阅读教学浅议

钦州一中语文组 张敬华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观摩学习回来之后,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我的语文课堂“活”起来。把教堂改变为学堂,以学生的实力情况为基础,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探究、合作,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辅以老师的精教,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拔节式提高,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下坚硬的基石。

【关键词】精教激趣 主动性 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一小说单元的课文包括:《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本单元的小说都是出自大师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处于当今这个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们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时代的严肃话题的小说不太上心,他们对动感画面的兴趣远超出文字的兴趣,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讲解这些小说,以下是我的成败和我的困惑的总结。

外出学习的五天里,我让他们写了一篇读后感。就是说,任选小说单元中的一篇,写读后感,内容包括情节概要和感想。回来后的第二天我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交换批改作文,让他们找出对方作文的5个优点,多多益善,还要找4个缺点,点到为止。他们可以跟自己周围的同学讨论文章的得失之处。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种读后感的教学方式,他们不仅都能写出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想法;还很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了很正确的理解,往后也能按照这个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作文,还能够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明白,思路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字迹是否清晰端正等方面来评价一篇习作的好坏。通过这种精教的方式,比上一百次作文课的效果更好。当然,我看到了理科班和文科班存在的差距,文科班的语言功底显然较强,他们发现的文章的漏洞会更多,他们陈述对方问题的语言会更生动清晰,为了解决差距问题,我在理科班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式。选出理科班的作文强手,让他们自组团队,由“小老师”去指导队员,一方面,“小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兼朋友,队员们更没有拘束感,可随意谈自己的难题,队员们也就更易得到提升。

我感觉到生本教育的持续进行的难度在于克服学生的倦怠心理。那么如何让他们发现其实“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也别有意趣?我考虑到的是开展活动。我计划用两个课时上完《祝福》,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宿舍为单位,对该小说提至少

一个问题。结果文科班提出了很多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说开头就写祥林嫂死了,而后来才详述祥林嫂的生活及其反抗过程,反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而不改称呼呢?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是谁?为什么人们对祥林嫂是嘲笑而不是同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冷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我为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赞叹不已。我让一个宿舍回答另一宿舍提出的问题,其他宿舍的人可以援助自己喜欢的同学,给每个宿舍打分,八十分为起点,结果两节课的时间只解决了四个宿舍提出的问题,还很赶,学生流露出不满意的表情。于是,在理科班那两节课,我调整了方案,不再打分,而是自由交流,他们自己互相交流,我和他们交流,结果还是比较赶地分析完了重点问题。我的困惑在于我们该如何处理课程进度和学生活动的进度之间的矛盾。

我设计的课堂活动,内容除了把问题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还有让学生续写小说,并共同评出续写佳作,要求是不能脱离作者的创作初衷。上《边城》时,我留意到有同仁说学生不是太能理解那种淡化了物欲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但他们很喜欢小说的语言风格,诗意而唯美,喜欢活泼机灵的翠翠,于是,我布置了课堂作业,续写《边城》,即续写翠翠的爱情故事。因为小说的结尾让人遐想联翩——“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

他们大部分都乐意看到翠翠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觉得孤苦伶仃的翠翠无依无靠太可怜,有的设想傩送忘不了翠翠,衣锦还乡后,娶了翠翠,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甚至设想俩人婚后生了个男孩,长得极像天保,一家人甜甜蜜蜜。他们的心愿是美好的,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天保没有白死,而是转世为人,得到翠翠和傩送的爱,兄弟俩再续血缘之亲。我为此而感动。我更为个别同学的理性分析而惊叹。他们设想傩送即使回来了,也不可能娶翠翠为妻,因为傩送的父亲不能接受翠翠做媳妇,虽然他曾经有意和翠翠家攀亲,但一想到去世的大儿子,他心里就堵得慌。翠翠和傩送注定有缘无分。到此,我再点拨——在古朴的湘西,骨肉情谊是至上的,傩送愧对黄泉下的哥哥,不敢接受翠翠;他父亲失去亲骨肉,潜意识总认为这与翠翠有关,更不能接受翠翠,翠翠成了无辜的牺牲品。通过这种续写方式,他们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更深一层了。

上《荷花淀》时,我布置的任务是通过课本剧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我给了他们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来排练剧幕。因为事先没专门指导表演,结果他们把夫妻深情话别的一幕演得像搞笑版的姐弟道别戏。虽然和我预设的目标有差距,但却激起他们对小说的探究热情,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我顺势

问他们:《荷花淀》的家园美不美?描写它的相关句子有哪些?从什么角度描写的?这片家园的人民品质如何?这些环境的特点和当时当地的人民的品行构成有什么内在联系?我让他们将《祝福》、《边城》和《荷花淀》所描述的环境进行了比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最终他们领悟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布置的任务的是写读书笔记。因为他们刚开始都把这篇小说当成了幽默笑话,他们无法把握小说的悲剧意味和讽刺意味。我提示他们阅读最后一个片段——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这是为什么?他们茫然。我不再像以往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给了他们这篇小说的赏析评论资料,让他们将自己的分析整理成文。他们又一次让我惊叹了。他们把握资料信息要点的能力如此强,形成的结论如此深刻。比如他们提出:穿着打扮上的“套子”容易除掉,思想上的“套子”却无人关注;别里科夫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有实行专制统治的阶级的作强大后盾;别里科夫成了制度的牺牲品等等。这再次警醒我,我需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他们。

既然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是过程与方法,我想,如何开展各种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尝试。总而言之,他们探索的过程我们不能替代,但可以提供经验之谈,弃旧扬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的成长在不断尝试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