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pp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2:27:52 体裁作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ppt体裁作文

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件详细教学内容--11-17

小苗与的大树的对话

课文学习

1、 朗读

动画朗读,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做成分角色朗读的效果(学生可以选择季老或苗苗的角色进行朗读)

1999 年 8 月 21 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朗读课文后

1)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2)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

识字

彭、侠、嗯

词语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4、 句篇

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 3、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怎么理解?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课后练习

1、 看拼音选字组词

贯通 起码 彭公案 水浒传 绿林好汉 闲书 三侠五义 鱼缸 随便 鼓励

2、 多音字组词

盛 散 将 传 绿 背

为了便于反馈,这题可提供多音字的不同组词,学生按拼音将词语归类至正确的读音处。

盛:Ch?ng 盛饭 盛水 盛器

Shang 盛开 生产 茂盛

散:Sǎn 散乱 散装 散漫

Sàn 解散 散心 散会

将:Jiāng 将来 将要 将军

Jiàng 将士 麻将 猛将

传:Chuán 传递 传统 传奇

Zhuàn 自传 传记 经传

绿 Lǜ 绿色 绿荫 绿萍

Lù 绿林 绿营 绿林好汉

背 Bēi 背包 背负

Bai 后背

3、 阅读练习

1、苗苗访问季羡林爷爷,获得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看闲书会挨打,以后不再看了。 ( ) 要把文章写好,应该多看课外书。 ( ) 21世纪的青年必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 ) 古文也很重要,从小就要进行适当的积累。 ( )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3、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4、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课外活动

1、 布置活动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2、 活动步骤

① 采访前准备:确定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目的。收集整理采访对象、采

访话题相关的资料,准备采访问题,列出采访提纲;

② 采访预约:跟采访对象联系,确定采访时间与地点,尽量符合采访对

象的时间。

③ 开始采访:现在就可以开始采访啦~~

④ 总结采访

⑤ 整理采访记录,写访谈记录

3、 交流(有没有可能连接到一个QQ群?)

4、 采访小贴士

① 提供提纲模板

② 注意礼貌哦~~

③ 如何打破僵局:a.谈谈他感兴趣的话题 b.问他最近在忙什么 c.从环

境中找个闲聊的话题 d.谈共同的熟人 e.找俩人的共同点

④ 提供采访记录模板

⑤ 温馨提示,采访中可以做好采访记录,在正式的采访中,如果取得采

访对象的同意,还可以进行录音或者录像

5.资源:提供一些优秀的访谈录像(CCTV、杨澜、柴静、白岩松的等)访谈稿之类的

知识拓展

1、 季老介绍

文学翻译家、学者。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2、 课外书介绍

3、 学习小知识

1)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

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

——契坷夫(俄)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

2)巴金的读书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

篇二:《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 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3、能组织语言用一段话语说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学习重点:

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小苗和大树对读书的见解。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

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

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

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

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

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

(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

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

水浒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彭公案

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

(一)静心自主学习

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

.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

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

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

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

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

生: 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

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不管喜欢不喜欢数学,都要学好数学。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师:这个“贯通”指什么呢?

生:“贯通”就是要把中国的和西方的、古代和今天的,文科和理科的都要弄明白。

师:我补充一点。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文理知识要融合在一起学习,全面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三贯通”呢?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他们的第三个见解是什么?

生:苗苗的见解是从她的妈妈这里来的。认为是早学英语,过了十二岁就不容易说准了。

生:季羡林先生还认为可以早学习英语,早学要比晚学习要好。还认为学习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3、归纳各个观点,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师:这些观点都零碎于各个段落中,也零碎于我们的表达中。现在归纳各个观点,用上“一、

二、三” 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先同桌练一练。

学生练习后交流。

生:一是喜欢看闲书感觉看闲书能提高作文能力;二是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偏科;三是觉得是在12岁以前要把英语学好。

生:季羡林的见解一是要多看闲书,帮助作文水平提高;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师:表达很清晰,我们也向他学习,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相互交流。

三、朗读课文,分享读书体会。

师: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同桌之间再合作读一遍课文。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根据板书总结)季羡林爷爷对读书的看法一是要多看闲书,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你们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同意读书要多读很多的课外书,我的作文能力就是多读书中提高的。上学期写“乡村生活”的文章,我没有在乡下生活过,我就跟着作者到乡村走走,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来朗读。

生:季老先生让我们多背古文,吉老师也让我们背诵古诗八十首,还背了古诗名句。爸爸说上中学就能派上用处了。

生:我比较喜欢语文,老师老是表扬我。觉得学习数学太难了,成绩退步很快。以后要相办法把数学成绩搞上去

??

三、回顾文题,体会题目寓意

师:这就是一棵棵小苗的心声。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这“苗苗”和“大树”还是指某一个人吗?

生:这个小苗的意思是小学生是祖国的苗苗,大树意思是已经成为有用之才的意思。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师 “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季羡林先生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照片)

四、扩展阅读,鼓励延伸学习

师: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篇三: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小学生苗苗对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完全口语化,浅显易懂。季老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苗苗是一名谦虚好学的小学生。两者的对话让我们明白: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设计意图】

本文作为阅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语句,完全口语化,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只需起到激趣、点拨、引领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先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使之饶有兴趣地了解课文内容;再梳理苗苗的问题,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然后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整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3、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 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2)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3)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②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 (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

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理解深化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1)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3)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

【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脚本

篇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全文

2、 访胡絜青——老舍爷爷是个“小孩儿王”

我家和胡絜青奶奶家都住在安定门8号楼,爸爸和舒乙叔叔是好朋友,妈妈和于滨阿姨是好朋友,我呢,和胡絜青奶奶是好朋友。

奶奶每天都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晒太阳,我们这群孩子只要不上学,就在奶奶身边跑来跑去。奶奶可喜欢我们了,我们越淘气,奶奶越瞅着乐,奶奶越乐,我们就越淘气。有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奶奶乐呵呵地坐在石凳上,阳光一照,可好看了。我赶紧拿出 速写本,给奶奶画起像来。奶奶站起来又坐下,站起来又坐下,一直等我画完了,奶奶才回家。 妈妈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为这么张画儿,可别把老人冻病了。过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小盘子上给奶奶画了个胖娃娃。当天晚上,奶奶就送过来一张她画的画儿。画儿上有红红的大牡丹,还有只绿嘴的小鸟,邻居们看了都说:"苗苗,你这回可是赚大了,一个小盘子,换来大画家一张这么好的画。

" 慢慢的,我长大了,能看字儿书了,我看了好多老舍爷爷写的书,也看了好多别人写老舍爷爷的书。 我猜想,老舍爷爷要是也能和胡絜青奶奶一块儿在楼 下晒太阳,他该是什么样呢?我觉得,他也会和奶奶 一样喜欢我们。

我真想多知道点儿老舍爷爷的故事,我还有好多好多关于老舍爷爷的问题想问奶奶。我就把这些问题 记在一张纸上,奶奶看了说:"嗯,小记者,不简单。"于是,奶奶郑重其事地跟我约好,星期天早晨,就是奶奶每天晒太阳的时间,在楼下小花园里,给我讲老舍爷爷的故事。

采访者:张苗

被采访者:胡絜青

采访地点:北京安定门外东河沿8号楼

苗苗:最近,舒乙叔叔送给我两本他回忆老舍爷爷的书。其中有一篇《教子八章》,我喜欢极了。我觉得老舍爷爷最能理解我们小孩儿。比如他说,孩子就得天真、活泼,他一看见那些"小大人"、"小老头",就伤心想落泪。可是我发现,好多大人其实都跟老舍爷爷喜欢的不一样,因为,大人夸我们小孩儿的时候就爱说: "这孩子真懂事儿,像小大人似的。" 您看,我说对了吧?我知道,舒乙叔叔小时候也爱胡淘气,老舍爷爷把他淘气的事儿都写到书里了,奶奶,是我淘气呢还是舒乙叔叔淘气呢?老舍爷爷打过他吗?我实在想多知道一些老舍爷爷和孩子们的事儿,您能给我讲讲吗?

胡絜青:你老舍爷爷才一岁多一点儿,他的父亲就在八国联军打咱们北京的时候,让大火给烧死了。他的母亲要养活五个儿女,所以,老舍从小就懂得吃苦耐劳,懂得长大了要想法子养活母亲。你老舍爷爷19岁从师范学校毕了业,就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一个孩子头儿。"他喜欢小孩天真、活泼,随便玩儿,不愿意让孩子像旧式家庭里调教出来的,一个一个跟"小老头" "小大人"似的,坐在家里头,不让干这个,不让干那个,一动都不敢动。把小孩儿的天性给泯灭了,他最反对。

我们有四个孩子,不分男女,一律平等。买来吃的 一人一份,几个苹果,不分你大的我小的,一人一个。 所以,这四个孩子,由小没打过架,拌过嘴。因为,他们是在和和平平的家里长大的,不是说,刚要干这个,就有人喊:"别动!"要不,啪,打一巴掌,我家里没有这样的事儿,孩子也不会因为爸爸来了,吓得满处躲。你老舍爷爷说过,小孩儿非常懂得好歹,明儿咱中国一定有希望。

老舍见着孩子就喜欢。你冰心奶奶有三个孩子,两个女的,一个男的。老舍一去,孩子们就喊:"舒伯伯,舒伯伯!来,给我们讲故事!"老舍就变着花样的讲。后来冰心说了,明儿你甭来了,你一来就抱着孩子,我们永远都插不上嘴,你呀就是一个小孩儿王!

苗苗:奶奶,有一次,老师问我们长大了想干什么,有人说想出国当博士,有人说想当歌唱家,科学家,就我说 还没想好干什么呢,到时候看,喜欢干什么,就干什 么。于是,全班同学都嘲笑我,说我没出息。我曾经在书里看到,老舍爷爷说,他并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当什么家,他认为,当木匠,当瓦匠都一样有意思。我想, 老舍爷爷要是听到我的话一定不会嘲笑我,您说对吗?

胡絜青:这点,老舍很有感触。比如,抗战的时候,老舍一个人流亡到武汉,我呢,因为带着三个孩子,一个又刚出生,没法儿带着这么点儿的孩子逃难,所以只好留在了沦陷区。那时候,我在女四中教中文,一来为了维持生活,二来为了照顾老舍的母亲。老舍来信说:孩子 让他自由学,不要逼命似的让他学这个,让他学那个。 大了之后,他要是有能耐,当瓦匠也好,当木匠也好, 当工人也好,就是不让他做官,现在做官的尽是点子贪官污吏。他曾经说过这个话。

苗苗:我听说老舍爷爷特别喜欢交朋友,而且还特别喜欢和拉车的呀,警察呀,胡同里的邻居呀交朋友。我真羡慕他,我们小学生除了上学,没有功夫和朋友玩。您能给我讲讲老舍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朋友呢?他们常来你们家吗?他们在你们家都玩些什么呢?

胡絜青:他是喜欢交朋友,他说,我这个人一辈子就离不了朋友。谁家里要是有个为难着急的事儿,他自己省吃俭用,也得把钱送到人家手里头。挑水的来了,瓦匠来了,他就忙着给人家倒茶,陪着人家聊天儿。花匠来 了,他就把家里的花芽子拿出来送给人家,看着拉车的车夫身上冷,就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车夫穿上。有个裱画的叫刘金涛,俩人简直更是莫逆好朋友,只要来了,老舍不是说:走,吃小馆子去。就是说:走,咱上东来顺涮锅子去。他跟卖黄酒的也成了好朋友,一听说家里头来了朋友,连酒坛子、酒桶都扛来了,说:"喝酒!喝酒!

" 那时候,咱们文艺界的朋友,差不多都来我家吃过饭,有一回,曹禺喝得出溜到桌子底下去了,我把他拉了出来,呵,像纸似的那么轻,送他到北屋躺着去了。(大笑)老舍喜欢人多,朋友多了他特别的高兴。挺热闹,我们家里头。

苗苗:我看到老舍爷爷的一篇演讲稿,他用了很多绘画的技巧来说明写作的技巧。奶奶您是画家,老舍爷爷也会画画吗?他喜欢绘画是不是受您的影响呢?他是一个虚心的学生吗?

胡絜青:老舍喜欢画儿,而且也喜欢批评画儿,但是他一笔也不会画。(笑)他写字很好,写篆字,金石字,喜欢练习着写。我画了好多扇面,他在背后写字,后来呢,他到日本访问,就拿这些个扇面送朋友。据说,巴金随文化代表团去法国、去日本,北京人艺出国演出,也都拿这个做礼物。

苗苗:我看到老舍爷爷的一篇演讲稿,他说,他每天要写一千到两千字,鼓书写一百多句。我爸爸写稿的时候喜欢撕纸,我妈妈写稿的时候喜欢安静,我要是淘气,她就会发脾气。老舍爷爷写作的时候也撕纸吗?他写作的时候,舒乙叔叔要是淘气了,他会发脾气吗?他每天都写呀写,肚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ppt

胡絜青:我跟老舍结婚的第二天早晨起来,他就跟我说,我有两件事儿要嘱咐你:凡是你看见我坐在那儿抽着烟发楞,你就不要理我。一来不是跟你闹别扭,二来跟你没有任何关

系,我那是正在构思。这是头一件事儿。另外,我还有个怪脾气,只要早晨起来遇见什么不高兴的事儿,我这一天都别扭。所以,早晨起来希望你不要跟我过话,省得早晨不高兴了,这一天都不痛快。我说, 不说话就不说话吧,我这个人向来都不爱招人不高兴。(笑)后来,孩子们也都知道了他的这个习惯,一看见他抽着烟发楞,就都不出声儿了,让他写他的,谁也不打搅他。

苗苗:老舍爷爷在演讲会上说,中国的妇女其实很能干,就是因为家务事太重,压得她们喘不过气来,他还呼吁,当丈夫的应该多做一些家务,让妇女干事业。我爸爸在外人面前也这样说,可是,家里的事情还是妈妈做的。奶奶,老舍爷爷是这样的吗?他在家里干活儿吗?他支持您画画吗?

胡絜青:(笑)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我们刚交朋友那时候,我在北京女师大上学,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他常用工笔小楷的字给我写信。他的信向来写得非常幽默。他说:你是满族人,我也是满族人,你是正红旗,我也是正红旗,可是呢,你的父亲是旗里最大的头儿,是个正三品官,我的父亲是正红旗下的一个护兵。我们俩的出身是一个高,一个低,这要在过去,咱们是不能碰到一块儿的。可你由小就发愤图强念书,不依赖家里。咱俩都要强,都要自谋生存,所以,咱们才能处到一块儿。有段时间,他是每天一封信,每天一封!写了一百多封啊!(笑) 有一回,我忙着写毕业论文,没给他回信。他来信说:你不要恼我,再忙,你哪怕就写一个字: "好",我心里也就平安了。(笑) 老舍的屋子里头干净极了,他喜欢到琉璃厂买点子小瓶儿小罐儿,回来都是自己洗,自己擦,自己放好了。他喜欢利落,自己的被褥都是自己收拾,不爱麻烦别人。

苗苗:我爸爸可喜欢养花了,可他就是养不好。爸爸说,他最佩服您,说您是咱们楼里最会养花的人。听说,老舍爷爷也喜欢养花,而且喜欢养菊花,您的养花技术是不是跟老舍爷爷学的呢?

胡絜青:我喜欢画花鸟画,原来的院子大,我们就拼命买了各式各样的花,菊花最多,养了两百多盆儿,还种了一畦一畦的花芽子。老舍下班回来,看见有了白叶子,就掐掐,拿喷壶浇浇水,但怎么施肥,怎么培育,全是我的事儿,他也就是在旁边帮帮忙。

苗苗:奶奶,您九十多岁高龄了,还每天散步,写文章,画画,我猜想,您一定能活二百岁。您有什么养生的秘密吗?您教教我,我再去教给我奶奶。

胡絜青:小时候,我贪书,到了夏天,我头晕的站都站不起来。后来,我就跟人学太极拳。赶到岁数大了,我说,不能依赖儿女,儿女各人有各人的事儿,不能让他们分心。我就自己琢磨了一套功法,坚持练。先是脚尖儿朝下,脚后跟提起,一蹲一起,一百下。再就是一条腿搁在窗户台儿上,压腿一百下,把筋抻平了。最后是 气,扩胸,一共练一小时。 苗苗:奶奶,您现在还练吗?

胡絜青:练,每天练,练了十多年了!要不你看,这手不哆嗦吧?再看,这皮肤,没褶儿吧? 这个社会五花八门,你整天要愁,非愁死不可。 老舍突然间死了,给了我多大的打击?我当时要是也跳河死了,我是跟他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不如我 好好地生活。看得开,想得开,心胸开阔,乐观。对于年轻人,这是我最大的希望,明儿你们都是国家的 顶梁柱!

苗苗:奶奶,您太累了,休息休息吧。谢谢奶奶!

3、 访季羡林――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

前不久,是季羡林爷爷的八十八岁大寿,我使 劲想啊想啊,送什么礼物给爷爷呢?对了!现在正是开荷 花的日子,就去画季爷爷在《清塘荷韵》里讲的那些美丽的荷花吧!我把这个想法跟爸爸妈妈说了,他们也和我一样的兴奋。星期六早晨,我裁了一大张纸,挑了一大把有 粗有细的画笔,装了一大兜各种各样好看的颜料,还找出 了小马扎、小凳子什么的,就跟着妈妈一起到北大去了。 妈妈说,爷爷忙极了,不能耽误爷爷太长的时间,她让我 先悄悄地画,画好了以后再去看望爷爷。

北大校园的许多池塘里都开满了荷花,我觉得,数季爷爷家门前的那片荷塘里的花开得最多,最红。我画呀画 呀,整整画了三个小时,最后还在画上写了一行字:"祝爷 爷生日快乐!张苗,1999年8月14日。"可等我们兴致勃勃 地忙活完了才知道,那天,爷爷偏偏早早就出了门,他家里的阿姨说,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我只好把画留下,像泄了气的皮球似地离开了北大。

真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我竟在电话里听到了爷爷的声音,爷爷说,看了我的画很高兴,还夸我的画画得不错。 我赶紧说,我想爷爷,还有很多很多问题想请教爷爷。于是, 我们约好,一个星期后见面,地点嘛,还是在那片荷塘前的爷爷家里。

采访者:张苗

被采访者:季羡林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 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 苗:爷爷,我家的书柜里,放着一大排您写的书, 妈妈不让我动,说怕我弄坏了。还说,爷爷研究的 学问太深,连大人都不一定弄得明白。我偷着看了, 佛教呀,还有"吐火"什么的,我是看不懂,可是, 您的两本散文和两本杂文我全看明白了。我最喜欢 看您写妈妈,写小动物,还有写花的故事,因为, 我也最爱妈妈,最爱小动物,最爱花,咱们最爱的都一样,您说对吗?

季羡林:你抓问题抓得很准。我的散文看起来题目很庞杂,归纳归纳,写得最多的,还就象你说的,一个是写小动物,一个是写花儿,一个是写母亲,母亲也代表父亲,母亲和父亲一样,是不是呀?

苗 苗:爷爷,您六岁就离开妈妈到济南读书了,可是, 您在书里写了很多很多想妈妈的事儿。我也和您一样,妈妈出差的时候,我就特别特别想她。爷爷, 人到多大就不想妈妈了呢?您现在还想妈妈吗?

季羡林:想,到老了还想,还想。我父亲死得很早,那时候我在外面上中学。隔八年,我到了清华,母亲也死了。我写过一片文章, 叫《赋得永久的悔》,我说,我后悔,我不该离开母 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呀,地位呀,什么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那时候我要是知道的话,我宁愿当一辈子农民也不出来。

苗 苗:爷爷,您在文章中经常说到很"寂寞",寂寞的时候,好象只有小兔子,小狗狗,小猫咪,还有各 种各样的花儿跟您好,是您的好朋友。比如说,小时候您寂寞了,夹竹桃就来陪伴您,青年的时候您寂寞了,马缨花就来陪伴您,后来,牡丹,海棠, 槐花什么的

也都和您做过好朋友。爷爷,现在,您是不是跟荷花和这四只猫咪最好呢?您现在还寂寞 吗?它们听您的话吗?

季羡林:现在啊,现在应该说不寂寞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四只猫啊,非常有意思。走,我带你看看它们去!(呵,四只漂亮的波斯猫像四个威风凛凛的卫兵早已经守在门边了。爷爷从冰箱里取出一包吃的,蹲下来,仔仔细细地在盘子里拌了又拌,然后亲切地招呼着:"开饭啦!开饭啦!")

苗 苗:爷爷,它们有名字吗?

季羡林:有,它叫强盗,它叫毛毛,它叫二强盗,它叫球 球。苗苗,咱们接着谈吧,强盗,你也可以跟我进 屋来。(强盗听了爷爷的话,大摇大摆地跟着我们溜达进里屋。 嗯,我看出来了,这个强盗最淘气,可它也最受宠爱。)

苗 苗:爷爷,您在《清塘荷韵》里说,读书人都知道《爱莲说》,其实,我是在读了您的文章之后,才 知道《爱莲说》的,不过,我现在已经会背了。周敦颐说,陶渊明独爱菊,他自己独爱莲,可我发现, 爷爷和他们不一样,爷爷没有独爱,爷爷什么花都爱,爱很多很多的花,是这样的吗?

季羡林:是,是这样的。

苗 苗:我发现,爷爷的荷花和其它池塘里的荷花颜色不一样,爷爷的荷花特别特别红。我想,小动物有感情,所有所有的花儿是不是也都有感情呢?

季羡林:养花儿要精心,还要有技术。门外的这些荷花,是湖北洪湖的,有人从贺龙闹革命的地方给我带来了六颗莲子,说这莲子埋在泥里边一千年也不烂。我砸开个小口儿。要不,埋下去以后芽儿出不来。我把它们丢在水塘里,第一年没长,第二年又没长,我说:完了!第三年开始长了,水面上漂着几个小圆叶儿。到了第四年,呵, 长得满塘都是!我算了算,它们在水下,每夜至少要走一尺多远!

苗 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 能将《水浒》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一样了,我也最喜欢看这些闲书。有 一回上算术课,我偷着看《水浒》,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上爸爸那儿告了我一状,爸爸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 可打那儿起,我再也不看《水浒》了。我真不懂,大人老是说,小时候要好好学习, 长大就不"徒伤悲"了,爷爷,看闲书算不算学习, 有没有坏处呢?爷爷,您小时候虽然爱看闲书,可总能考甲等,我怎样才能又有时间看闲书,又不挨打,又能一考就考个好成绩呢? 季羡林:(笑) 我小时候父母都不在跟前儿,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就放学 以后不回家,偷偷跑到一个工地的砖堆旁,藏在那儿看闲书。我看闲书可看多了,《彭公案》《济 公传》《施公案》《小五义》《三侠五义》, 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 说,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

苗 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儿。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得通顺呢?

苗 苗:得多看点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千万不要上那些所谓文章作法什么的当,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呢,都是正课。 (笑) 苗 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篇五: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龙岭学校小学部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2)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执笔:马晓莉 审核:五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新授课 执教时间:2015年9月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预习导学】

1、读通、读顺课文,背诵课文。

2、从文题和内容来看,这篇文章主要由 组成,是一篇访谈录。 3、我能正确地读出下列词语。

绿林好汉 滚瓜烂熟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4、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绿( )色 水浒传( ) 将( )来 绿( )林好汉 传( )说 一百单八将( ) 5、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题中的“小苗”指 ,“大树”指 。

(2)“闲书”指 ,文中的闲书有 。

【合作探究】

季羡林老先生认为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21世纪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课堂检测】

1、课文是 对 访谈录。这一老一小,一个是的著名学者,一个是 的小学生。在年龄、阅历、学识上都有悬殊,却 在 的氛围中就阅读展开了交流。

2、“贯通”是指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课文中的“三贯通”指的是 和

【资料链接】

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

庄。 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在正谊中学待了三年以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1935年夏入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

1946年春夏之交,季羡林回到中国。经由陈寅恪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代理校长傅斯年接受季羡林去北大任教。从1946到1950年,季羡林写下了《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等一系列著作。

季羡林的译作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散文及传记有:《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留德十年》《阅世心语》。

【阅读链接】

我的童年(节选)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偻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王整天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二,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厂,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