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爱孩子是一种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14:41 体裁作文
爱孩子是一种能力体裁作文

篇一:爱是一种能力

爱是一种能力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表达爱意的语言,看到一些动人的场面,以为这就是“爱”,其实不囿于此,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爱(别)人”是一种能力,能去爱一个人,不仅仅是经济物质上的能力,还有更多,尤其是这“更多”,更能决定我们的生活品质。

我对自己的这一点独到的体会窃喜不已,上网一搜,哗-----相关结果5,730,000个。看来,我是拾人牙慧了,网上精彩的语言比比皆是-------

“爱情需要关心、细心。关心、细心不是指物质上的、身体上的、生活上的,而是指心灵上的、心理上的、感受上的。”

“再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愿意花精力去经营亲戚、朋友、同事、上司的关系,为什么不愿意花精力去经营自己和伴侣的关系?既然我们愿意去顾及亲戚、朋友、同事、上司的感受,为什么不愿意去顾及自己伴侣的感受呢?爱情很伟大,但不是说伟大的意思是要求对方“伟大”的无论自己怎样都不离不弃、一如既往;爱情要包容,但不是说包容的意思是要求对方包容自己的一切,而自己就为所欲为。”

“爱一个人需要付诸行动,否则永远是一种停留在自己心间的感觉,或者只是一句空泛无味的口号。更重要的是爱一个人是一种能力,真正爱一个人需要勇气、信任、责任、关心、细心等等能力,否则种种行为实际上只是以爱为名的伤害而已。”

呵呵,嘲笑自己的幼稚与无知。

我们经历过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那一点感悟或者早有智慧之人信手拈来。攀登一个高度,对有些人来说,穷其一生,而有些人,只却轻车熟路。

嘲笑自己的愚钝。

爱不仅是情侣间的呢喃,血亲挚爱的牵挂,爱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胸怀。当老师的尤其需要这种气度。

当孩子调皮顽劣、屡教不改时,老师就要俯下身来,去真心地关爱这个孩子,没有心灵是永远封闭的,不计得失、没有嫌恶地走近孩子的世界,尝试着去了解,探索走进心灵的道路,这就是“爱”,爱是善良与智慧的结晶,是胸襟与能力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进程是曲折的,呈螺旋式上升的,中间可能会出现挫折、阻碍、甚至于倒退。研修的专家也告诉我们:真实的学习进程,就象练习曲线所展示的,它并不匀速,有时快,有时可能会慢。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反复,并不是不断地进步的。它会有波动,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停顿在那,经过多次练习之后,都没有看到进步,好像没有看见成效似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习肯定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了停顿、反复,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必为此气恼,或者斥责学生不用心,而是要思考我们怎么帮助他(她)克服这个反复,去克服这个停滞的状态。那么,当我们焦躁不安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平静下来呢?历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都是科学验证的,我们没必要为难自己吧?所以,爱我们的孩子吧,“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老师,《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老师,都是拥有大爱能力的教育者。爱能带领你攀到无人能及的高度,爱是花开极致的绚烂,爱是大海波涛汹涌的永恒激情,爱是永不熄灭的灵魂圣火。 当个别家长不分是非曲直,无理取闹,因为一点小事纠缠不休时,老师就要心平气和地与之条分缕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至其心

悦诚服。这也是“爱”,爱我们的职业,甚至当成事业来爱,职业的光环是每一个热爱她的人赋予的。

爱是文化与力量的凝聚,是宽容与谦逊的结晶。爱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人格魅力。

所以,当我们的“爱”说出口前,扪心自问:我有爱的能力吗?我能承载爱的内涵吗?

篇二: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㈠ 、教育爱的内涵

教育爱,也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仁慈,是一个与公正密切联系的伦理原则,因为,如果去掉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公正。正如道德哲学家佛兰克纳所言:“仁慈也许不是必要的,却是令人向往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东方(儒家三达德 —— 智、仁、勇)还是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三德 —— 信、望、爱),都把它列为核心伦理范畴之一。

仁慈在中文中的意思主要是仁爱、慈善。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有过详尽的论述。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仁的概念最早具有血亲之爱的特质,又由近及远,发展为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德性。孟子曾经形象地表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制也”。从而为仁慈添加了一个新内涵 _ 对人 的爱心应当有智慧,有策略和规范。

西方学者对仁慈的解释与我国思想家大同小异。作为神学三德 ( 信、望、爱 ) 之一,宗教伦理学家更加强调它的宽恕美德:作为一种责任,仁慈无疑是“超过要求的责任”,公正只要求保证彼此权益受到公平对待,仁慈则超越这一标准,做得更多。所以,仁慈是一种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公正,给予性更强的德性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㈡ 、教育爱的特征

⒈ 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心,尤其是“恻隐之心”。两人强调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⒉ 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⒊ 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㈢ 、教育爱存在的必要性

⒈ 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⒉ 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而他的弟子吉列根却发现,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的道德原则,仁慈显然比公正要求得更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有资格去延伸和补充公正。

二、教师的仁慈

㈠ 、教师仁慈的意义

教师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和仁慈两项伦理原则来处理。对教师而言,能否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伦理课题。仁慈对于教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 职业自由感

一个对学生仁慈施教的教师,必然能够理解教育事业的真谛。因为从根本上讲,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缺乏仁慈的教育,缺乏爱心和关怀,是一种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由于仁慈的超越性特征,一个仁慈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以从容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挑战,意味着他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真正体会到了职业的自由,而自由感正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自由感,教育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⒉ 动机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着更为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成为积极的情感中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教育活动中,师爱激励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儿童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温和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都会使他们萌生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⒊ 榜样作用

同公正一样,教师的仁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学生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起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从教师那里,学生可以体验到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也可以领略到由于教师实践仁慈而带来的美妙感受。

⒋ 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比较紧张的。他们会非常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因而过份严厉的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班级气氛显得异常紧张压抑,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㈡ 、教师仁慈的特点

⒈ 教育性

教师仁慈的教育性特征是由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它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的仁慈又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示范。同时,教育事业也规定了仁慈的特质:同血缘关系的爱相比较而言,教师的爱克服了盲目和狭隘的局限性,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爱。

⒉ 理性色彩

仁慈德性本就具有的理智特征在教育事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我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妈妈,实际上,教师的仁爱并不完全像母爱,因为这种爱不仅超越了一己之私,还克服了情感本身的冲动,变得理性、深沉。除

爱孩子是一种能力

了关怀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它更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 _ “为之计深远”。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潜能,选择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最佳成长。先贤孔子对其大弟子子路的成功教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还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理解上。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就源于教师职业对人类发展的自觉关怀。这种爱和公正相结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最佳体现。教师的关怀必然会化为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仁慈。

3 .方法特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性,它既不是一种德性,也不是一种技艺,而教育孩子则是一种困难和伟大的技艺,它首先需要控制自己柔弱的本能冲动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仁慈时,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考虑到教育对象年龄与发展的实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爱而得法。对低年级而言,爱意味着耐心和宽容,对高年级而言,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仁慈同公正一样,都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陶行之 先生曾留下过一段佳话。在育才学校, 陶 先生有一次遇见两个学生打架,上前制止并对其中一位说“你先到办公室等我”。几分钟后, 陶 先生来到办公室,面对忐忑不安的学生,微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让你久等了,这块糖代表我的歉意。”学生惊愕不已,一时楞在了当场。 陶 先生又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我让你停手,你马上就停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表示我的谢意。”学生接过糖开始哽咽, 陶 先生接着拿出第三块糖对

他说“刚才我已经了解过情况了,你之所以动手是因为他辱骂同学,这件事主要原因并不在你,但若非如此,你也不会有到我这里做客的机会,所以,这块糖表示对你的欢迎”不等学生开口, 陶 先生拿出最后一块糖说“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的话也说完了,你可以走了”。学生走到门口忽然停下,惭愧地说:“先生,我也错了,无论如何,我不该动手打人”。在这个事例中, 陶 先生不仅宽容,而且宽容有法。虽无一句措辞严厉的批评,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㈢ 、教师仁慈的内涵

同教师的公正一样,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诸如温暖、同情、关怀和爱护等方面的积极情感,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 ( 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可以得到关怀,相反,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 ) ;一种是无条件的 ( 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 ) 。教师仁慈体现出的一定是无条件的关怀和爱心。也就是说这种爱心是洒向每一个孩子的。不因他们的容貌、出身、性格及学业成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个真正仁慈的教师必然明白,越是不好看的、家庭贫贱的、淘气顽皮的、成绩落后的学生,越需要关怀而不是抛弃。这一点,与教师公正的伦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教师仁慈首先是爱心,但又不止于抽象的爱心。更有一些教师对这种爱理解有误,以至于发展成糊涂的爱。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布置大量作业, 强迫学生陷入题海复习,因为一个词、一道题的错误要求学生数十遍改正,当学生出现其它错误时,以学习作为最方便的惩罚手段等等。不仅无法取得教师希望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践行教育仁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有一位小学教师对此感受颇多:她以前任教于一所普通学校,教四年级三个班的英语。她对勤学苦练的道理深信不疑,除了课堂练习之外,每天都留大量课外作业,对不能按时完成或出错者加倍惩罚。小学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有一次,当教师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发现所有的本子竟然都是空白,并且大家相互作证,异口同声说教师根本没有布置作业。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却不被孩子们所理解,冲动之下,教师撕碎了学生的作业本。同学们被这个举动吓坏了,??第二天,这位教师被停课反省。刚开始,她觉得非常委屈,自己明明是一片苦心,却落得如此结果,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渐渐醒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在离开课堂的日子里,她始终努力思索一个问题 _ 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爱学生?什么样的爱才为他们所接受?等到她重新回到讲台时,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她依然努力地工作,只不过亲切的笑容取代了严肃的表情,她还是相信多学多练,只不过快乐有趣的活动取代了烦琐枯燥的作业,很快她就获得了学生由衷的认可和爱戴,开始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特有的幸福感。同样是爱,前后两种不同的做法,效果差别如此明显,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⒉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含义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有获得

成人关怀的需要,因而教师的仁慈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非常必要;第二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发展就意味着不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都会出现,有无心的、有无知的、也有有意的。实际上教师的仁慈往往集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过错的迁就和放纵,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和冷静不可或缺。仅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一味急躁也与事无补。一位幼儿园教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周五的下午,小朋友要离园了,教师将他们安置在小凳子上,忽然有一个孩子叫道:“不好了,金鱼死了”。教师循声望去,果然发现自然角里养的金鱼出了问题,漂在水面上悄无声息。教师生气地问道:“哪个小朋友干的坏事?”小家伙们都害怕地低下了头。教师把语气放缓又问:“是谁不小心做错了事情,只要承认错误,老师和小朋友会原谅他的。”一个小朋友红着脸站了起来,因为忙着接待家长,老师只是讲了几句要爱护生命的道理,就让这件事过去了。等到所有的小朋友都陆续离开后,教师突然发现刚才那个小朋友还站在门边,家长解释说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走。教师以为孩子为刚才的事情内疚,就安慰了他几句。孩子使劲地摇头说:“我不是故意地,我是想。”教师看出孩子确实有话想说,就把他带到一边,耐心地询问,终于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孩子想着大家都回去过周末, 连 老师也走了,没有人喂金鱼,它们岂不要饿死?于是,就自作主张把所有的食物都喂给了金鱼,金鱼活活被撑死了。教师恍然大悟,同时心里十分庆幸,幸亏自己多了一份耐心,才能发现这个错误原来是因为爱心而铸成的。

㈣ 、教师仁慈修养

⒈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仁慈不同于普通的怜悯和简单的同情,也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它要求践行者必须达到一定道德自由的境界才能准确把握。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必将陷入日常是非厉害中难以自拔,自身无法自由,又如何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宽容大度? 叶澜 老师曾这样描述过教师的个性:一个有资格当教师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珍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开朗、热情、胸怀宽广。仁慈是一种比公正要求得更多的伦理原则,在道德修养上必然要求境界更高。

⒉ 拥有教育信心

信心让人冷静和从容。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教好自己的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出本质力量,更加从心底深处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事业。相反,如果丧失信心,教师就容易变得急躁、苛求、失去理智。但这种信心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和技能是拥有信心的保障。

⒊ 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

林崇德 教授指出:“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与公正相比,仁慈有一个重要特征 _ 不一定有显性的表现。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一方面,由于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总习惯把爱藏在内心深处,板起面孔和学生交往。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缺乏恰当的沟通表达技巧。因此大部分、甚至绝大部

篇三: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通过认真观看视频,聆听张红教授的讲座,我学到了在与学生交往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理解了教育爱的真正含义,懂得了在与学生交往中实施如何教育爱,让师生交往很和谐,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实效。

在讲座中,张红教授把掌握沟通和表达技巧中教师语言概括为四个特点: 祈使句多,疑问句少;否定句多,肯定句少;价值判断多,事实判断少;空洞要求多,具体建议少。这四个特点在师生交往中是需要我们切忌的。都说理论指导行动,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中正确的交往关键在老师心目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当我们教师真正将学生当作一个与老师在人格上平等的人来看待时,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时,我想教师就会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就会多用关心、询问、商量的口气指出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

爱孩子,孩子会知道。及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给以及时鼓励,尤为重要!孩子是在表扬声中进步的!是在鼓励声中修正错误的!他们最懂得大人们的真爱!

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听课,并且上课还一直说说话,并且各科作业经常不交等现象,有一次学校组织给一个生病的孩子捐款,这名同学慷慨解囊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都捐给了这名同学,我问他你把你的零花钱都捐了你不花了吗?他说他需要这些钱来治病,每个人只要显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

个美好的明天。他说了这么一番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我当即就在班级里面表扬了他这种奉献精神,在交往中我不断的去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并且给予鼓励和表扬,现在这个学生在成绩上有很大的突破并且自己的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只要我们尊重孩子,并且作为教师要学会表扬、知道如何表扬怎么表扬。

所以说即使学生一二再再二三犯错误,只要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在犯错误中学生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才会增长智慧,增加才干这也是他们战胜挫折成长起来的关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少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如果有这种理念指导行动,我们老师在与学生沟通和表达时就会想学生所想,就会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智慧地实施教育,师生愉快地交流,让学生和谐地发展。

篇四:爱学生是一种能力

爱学生是一种能力,包容、欣赏、尊重都非与生俱来,都需要方式方法。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是必修课程,我相信每位老师在走上岗位的那一天都是怀着一颗有爱的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然而当我们没有真正的与学生交流,涉及学习考试等方面时,我们脑海中对于孩子的印象总是可爱、天真、单纯与美好这些词汇。所以在面对他们犯错误之初总是一再宽容。一旦我们长时间与孩子接触有了学习矛盾之后,我们渐渐发现了在孩子天使般面孔背后隐藏着的黑天使。我们的态度又发生了转变,也认识到了当初国语宽松的错误,这是我这一年教学生活中的心得,我相信对于大多刚刚从校园中接受着我们要以宽容的爱对待每个学生这类教育思想培育出来的新教师都会遇到的情况。

张红老师说,教师要具有尊重的心、合作的心、赏识的心、分享的心。说到底,这是一种心境,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是凭良心的买卖。对于这句话我很是认同,自从上班开始我便下定决心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班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孩子,事无巨细,小从教习系鞋带、学会整理书包和文具、吃饭不能打闹要细嚼慢咽,大到每天都要进行思想教育课,一件小事我也能扯出一大堆道理教育一番。有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说实话那一年很累,不仅要负责教学班级管理,还要每天打扫卫生、抬水,没多久嗓子就会哑了。我自认为自己用心就一定会有我想要的收获,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我错在了对于孩子们的太过宽容,有时候宽容的没有原则,这就让班级上的一些本就不听话多动的孩子不服管教,有时候甚至会扰乱课堂。我意识到我必须要转变我的教学方法。

尽管我们是现代学校中的现代教师,有时走的却是传统教育的路子。传统教育是权力教育,教育效果更多靠社会赋予的权力;现代教育是能力教育,教育效果更多靠教师本人的能力。当我们从权力的舞台上走下来,抛开体罚和惩罚,依靠能力来开展工作时,才发现我们是多么弱小。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没有太多的经验,有的只是在学校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真正教学后才发现那些理论多数用不上,只能是心中一个支撑的信念罢了。我向老教师请教了经验也了解了一些我班孩子的家庭状况以及以前老师对他们的了解,我渐渐发现了学生虽小但是却很会看脸色,有时候他们是可以看出来你是真生气还是假装生气吓唬他们,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些孩子,要想和他们斗智斗勇还真要花些力气。我觉得要想让学生们听你的,首先一定要做到让他们佩服你,觉得这个老师好厉害,也就是要树立老师威信。我在课上经常会在课文中提到一些有关课外知识就会扩展一些故事典故,学生们就会听得津津有味。有时间的时候会教他们一些折纸和剪纸,画一些简单的简笔画和写一些书法范例,虽然这些我学的也不是很精,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就会觉得老师画的好像啊!字写的好好看,老师怎么什么都知道之类的。这样当我说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多数的孩子都会认同和听从管教。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也会和他们进行适当的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制定一些不可更改的规定,谁触犯了都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剥夺他轮流检查作业和做值周生的权利一周到两周。一段时间后原来不服管教的现象有所改善,当然有些时候一部分学生还是会不听管教,这也是需要我慢慢去探索和努力的部分,但较之前已经改善很多。

沟通是爱的最直接体现,学会正确的与学生沟通是做好班主任的前提。刚开始我就不太了解沟通的重要,有一次班级上有一个淘气孩子上课总是爱说话还不爱听讲,我说了一次又一次还是不管用,最后我真的是生气了,就把他叫到前面

当众批评,以为这样他会觉得不好意思而以后不这么做了,事实却事与愿违。他很皮而且面对我的批评毫无畏惧,蛮不在乎,所有孩子都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有的甚至嘲笑他看热闹。事后我才发觉我也有错,我错在不应该在课堂上浪费那么多时间去集中批评他,而且当着那么多同学面。于是我找了一节体育课我把他叫到班里单独和他谈话,这个孩子身世很可怜父母离异从小没见过母亲几次,一直奶奶带的,奶奶没有文化课后也没人辅导,奶奶也不太能管住他。所以才造成了他不服管教,养成一些做什么都没有规矩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习惯。那次谈话后他变的听话了许多,但由于他基础太过薄弱,学习上还是很吃力,但他至少现在能做到尽量去完成自己会做的作业,有时候回家忘记作业是什么了还会打电话问我,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地方,至少他肯努力了不管学会多少这就是进步。我就有了动力,因为我的爱有了回报,尽管成果微弱,但我却始终相信“星星之火,也会燎原”。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每一位老师的心中都有一个教育梦,用师爱的心境衬托出的教育梦更令人向往。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只要我们的心境不变,只要我们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管能不能实现,只要我们在路上,只要我们是路上的行者,我们就是幸福的,我们就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

篇五:对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

对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

平等思维

很多家长在谈起孩子时,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不爱学习,怎么毛病多,想好好帮助孩子,孩子却根本不愿意听自己的,真是爱莫能助!他们总是纳闷:明明自己是爱孩子的,孩子却怎么都不听话,这是为什么呢?爱是付出是无条件,不要用听话作为回报,您爱孩子的方式孩子是否接受

平等思维:平等才会有公正,才会有正义,才会有和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成长的权利,用爱呵护孩子与家长平等的权利。爱是一种能力:爱是让被爱的人感受到爱的能力;爱是让被爱的人在自己面前感受到轻松、和谐、自在、温馨、安心、踏实的能力。爱一个孩子,就首先要接纳孩子,因为没有接纳,就根本达不成有效的沟通,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帮助就永远不可能实现。接纳孩子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孩子以现有的情况感到自在,而不是做什么改变之后才能得到接纳。

有的家长说,自己在接纳,但觉得很累。这里我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如果真心接纳,真心爱孩子就不会累了。

有家长问,孩子明明做得很不好,很不爱学习,还撒谎,这个样子怎么能够接纳他?如果真心接纳,当孩子表现得很愚蠢的时候,接纳孩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当我们真心爱孩子接纳孩子的时候,如果看到孩子做事情很愚蠢,(为什么家长会认为孩子做的事很愚蠢,家长用自己做事的标准要求孩子和衡量孩子)。我们心里要这样想:这个可怜的小东西,他毕竟还小,没有能力,没有智慧,在现有的能力和智慧下,他就只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一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二是心里会对孩子产生无限的慈悲——无限的原谅,无限的帮助,无限的爱!

所以,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慈悲,就是无限地接纳、无限地原谅、

无限地帮助、无限地爱。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