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破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1:38:39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破题高中作文

篇一:作文秘技(破题)

作文秘技之——破题

诗曰:“题如寒关锁千秋,跃马仗剑破关山;一如春风万里回,凌冰化尽凤头开。” 又云:“老树枯节硬如铁,横劈斜切力难伤;若将从头斩将来,势如破竹气如虹。”

破题,原是八股文的第一股,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 明清时八股文的头两句,亦沿称破题,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已落重收》:“ 杨员外於陵省宿归第,遇程於省司,询之所试, 程探靿中得赋稾示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梅圣俞尝於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故知诗者谓祇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

古人科举,破题为第一要义,所谓:百思千虑破题关,滔滔黄河天上来。一破题关,则文思如潮涌,滔滔绝。好的开头往往是被人喻为“凤头”,甚至有人不无夸张地说: “开头棒,文章半。”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开头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破题创新,不同凡响,会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大大增加文章的亮色。 下面介绍五种创新型破题法——

一、点化名言破题法:

这是依据名言仿造出一句话,然后以此为核心生发开去,使开篇富有新意的破题方法。其步骤为:

1.选择一句跟题目或题旨有关的名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句、名人名言等。

2.联系写作内容,改换原句的一些字眼,使之产生新意。

3.行文时要先引用原话,再变成新句;而后加以阐释,最后点题。

[示例]

(1)有诗曰:“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却要说:“老树根头另有春。”老树死了,留下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根。人们把这些根挖出来,根据大致形态,发挥想象,加工成有形象,有意境、给人美的享受的主体艺术品。这就是根雕艺术。根雕创造了树木的第二次青春。我喜爱根雕,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根雕乐》)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班不在强,团结就会赢!团结是我们赢得胜利的唯一法宝。

(4)“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韩昌黎先生千古名句,似乎给这个问题下了定论,但为什么我每读到此,都会想起一个人来呢?

(5)“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时我七岁,当时我一点都没有感叹,但2年后,我再次看到这句话时,它不再是以往那样。

二、先声夺人破题法:

这是借助一些表现手法,构造精彩的语段而给读者强烈印象的破题方法。其步骤为:

1.选择跟题目或题旨有关的材料作为文章的开头,力求典型、新鲜,足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2.确定该材料应突出的部分,根据构思的需要,利用材料的特点。

3.行文时尽可能多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加强整个语段的艺术性。

[示例]

(1)爆炸了!

不是苏联的核弹,也不是美国的氢弹,但它却有着惊人的威力,炸响在汉城上空,回荡

于世界每个角落。瞬间,空气中每个分子都在颤抖,真不亚于广岛上空蘑菇云的浓烟扩散。 “0:3”中国女排败北! (《希望再爆炸一次》)

这个开头运用“先声夺人破题法”,很见艺术。第一自然段抓住女排失利给国人带来的震动,让“爆炸了”独立成段,撼人心魄。第二自然段极写“爆炸”的威力,更是令人震慑。第三自然段才推出中心事件:“0:3”中国女排败北!至此,作者尚未展开议论,可爆炸之声已先把读者给“镇”住了。抬眼看看题目:“希望再爆炸一次”,谁不“希望”看个究竟!

(2)看到你,我义愤填膺!我怒火中烧!我要控诉!我要申讨!你,标准答案!是的,就是你:标准答案,让一切创造和创新都归零!

三、异化笔调破题法:

这里故意改变文体的表达方式,使行文的笔调发生变化,从而给人新疑感觉的破题方法。譬如,议论文的开头用抒情的笔调写;记叙文呢,则发一通精辟的议论以领起下文;至于说明文,开篇或叙或议,或描写或抒情,以避开平实的说明见长。运用这种破题法对语言要求较高,以活泼、流畅、优雅、凝炼而给人美感。

[示例]

(1)九月赏菊是一件很使人愉悦的事情,在秋风瑟瑟万花纷谢的时令,骤然看见那么一盆或者一丛傲雪怒发的菊花,嗅到那在清冽的空气中的一缕清隽幽雅的香味,实在能使人从心底感到一种充满生机的振奋。 (《霜重色愈浓》)

这是一篇说明文的开头,运用“异化笔调破题法”,给人美感。作者避开平实的介绍,运用抒情的笔调,在“秋风瑟瑟万花纷谢”的背景下,推出“傲雪怒发”、“清隽幽雅”的菊花,抒发了“愉悦”、“充满生机”的感受,行文优美,激起读者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并由此产生往下阅读以便进一步了解菊花的欲望,实在不是常规写法所能媲美的。

(2)我想落叶归根是自然定理,而回到故乡则是人之常情。(记叙文议论)

(3)世界是美丽的,什么东西都有他美的一面。一切美中,唯有这种美令人刻骨铭心,要用一生去品味。它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它在你的指尖上行走,在你的皮肤上雕刻——这就是时光流逝之美,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而且从未停止。(议论文抒情)

四、修辞破题法

修辞破题常用排比、比喻、设问,这三种手法常常并用,达到抒情表意、增加气势和可读性的目的。

[示例]

1、排比破题:

(1)给小草以轻柔细雨的是春风;给鸟儿以清脆啼声的是树林;给我以那唱不完歌的,是你那坚忍不拔的精神。

(2)读书,是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读书,是走进先哲,聆听教诲;读书,是体验鸟语,感受花香。

(3)初中生活,宛如缕缕青烟,炊烟袅袅;初中生活,宛如朵朵鲜花,娇艳动人;初中生活,宛如滴滴细雨,连绵不断。这就是我所拥有的初中生活,夹杂着烦恼、甜蜜与惆怅。这三者往往会不谋而合,躲也不是,闪也不是,令我无从支配。(排比和比喻共用)

(4)正如圆离不开∏,密度离不开质量,水中的氢离不开氧。

2、比喻破题:

(1)当灵魂被您浇灌后,飘逸出来的是一阵芳香。一路从灵魂的荒漠走来,你是我沿途唯一的绿洲。我想为您唱支歌,妈妈。

(2)其实,生命就如秋天的落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泥土里深埋一个四季,正也许就是“叶之未落,其叶沃诺”。蝉等了十年,才等来一个夏天的鸣叫。生命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迎来一个浪漫的伦回!

3、设问破题:

(1)你喜欢读书吗?你知道书中描绘的纯洁美好的世界吗?你体会过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无穷的乐趣吗?朋友,读书吧!你会受益终生的。

(2)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起你我就会充满自信,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我心中的偶像;也不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我该攀登的人?怎能不是呢!

(3)月考之后,我十分迷惑。常常一个人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拼命年努力,总是超越不了名次排在我前面的同学,成绩总是上不去呢?《超越自我》

五、小说体式破题法

用小说体式,引入场景和悬念,引起阅读者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事件本身。

[示例]

(1)小时候,由我家到院中,母亲需要十一步。

(2)我静坐窗前,望着窗外沙尘飞扬、狂风肆虐,望着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仍然耀武扬威地喷着尾气,望着远处工厂的烟囱冒出一缕缕如同魔鬼一样张牙舞爪的黑烟??我的心在痛,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荒凉的沙地,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鸟儿惨痛的鸣叫,人哪,你难道要一错再错吗?

(3)掀开蛛灰的帘幕,坐在自己的房间中,捧一杯香浓的咖啡,细细品味,苦苦的,翻开有些泛黄的毕业照,思绪便飘到了体育中考时??

(4)夏日的午后,蝉声如织,我独自在家里漫不经心地整理书桌。从一本旧书中蓦然飘落了一张照片,我俯身拾起,这张初中入学时的军训留影纪念照,使得我记忆的闸门猛然开启,宛如时光倒流。

注意:所有技法必须以符合文意为要,不能为技法而技法。滥用技法有害无益,“有话说(言而有物,真情实感),有话好好说(语法通顺,文字精当,合理修辞)”为最高境界。以下为反面教材,谨读慎思。

2009广东高考标杆11号文《XXX常识》

百花都在春暖大地之时竞相开放,而野菊却选择了萧愁败雾的秋天;万紫千红都铺满在绵绵油绿的青草地上,而青莲却执意挺立在污泥之间;花草总有凋谢的时候,唯有竹子的苍劲松翠终不变节。

点评:开头写三个离开常识的排比,堆砌,花里胡哨,华而不实。是虚假的感情,表达的是虚假的水平。15+15+0=30分启发1:比兴排比,华而不实

2009广东高考标杆8号文《XXX常识》

爱,无处不在,它会繁衍,有时会在血红的心脏上如病毒一般快速滋生,每一个人都认为爱是困难的,伟大的,甚至是难以攀登的。但我告诉你,爱只是一种常识。

点评:判为基本符合题意,部分离开了常识,而偏向了“爱”。15+15+3-1=32启发2:喧宾夺主,重心偏移

2009广东高考标杆10号文《XXX常识》

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这也许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常识,因为他常见,故被称作常识,但常识背后隐藏着的,往往却又是一些极具哲理的学问。于是,从水的三态中我看见了人生的三态。

点评:判为偏离题意,挂羊头卖狗肉。8+10+0=18

篇二: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破题范例及分析指导2012-2014

近三年广东高考作文破题范例及分析指导

(2012-2014)

【2014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曰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第一步骤:挑选材料关键词。首先是四个比较重要的词:照片、生活、记忆、科技。“照片”是材料中谈论的事物,这个一定是重要的,没得说;“生活”和“记忆”是照片承载的对象内容,是陈述对象的对象,也是一定要的;“科技”,这是影响对照片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一定要的。其次“泛黄”、“模糊”出现过两次,一定要入选;“永不”、“从不”两个重复选一个,这则材料,其中一个论域,就是记忆的永恒话题。“分享、时代、稀释”在文中也蛮可爱,这个靠感觉,挑多挑少不碍事。

第二步骤:追问思考。首先追问:生活的亮点被稀释,是谁的错?是科技的错吗?显然不尽然,至少我自己是喜欢科技进步的。其次追问:人们为何要在照片中寻找永恒的记忆?为什么照片会跟永恒记忆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容易想起电影《黄飞鸿》里头那样的照相机,然后可以开始联想,照片的功能其实一直没有太大变化,都在保留影像,记录生活。那么出现变化的是人们的态度,之前记录是郑重其事的,现在是随意的。然后在这样的理解的基础上,我在纸上写下我推到出来的关键词:仪式感。这种郑重其事,正是一种仪式感。至此,根据仪式感寻找对应的联想迁移部分,这样就可以列出关键词:电视机、过年、清明、阅读。 然后回头在代入,仪式感的问题,是否是“照片、生活、记忆、科技”的交集?如果成立,那么再考虑它是不是“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的。如果确定,那你还犹豫什么?赶紧动手啊!

【陈崇正下水作文】

泛黄的生活仪式感

陈崇正

我们怀念黑白胶片的时代,并不是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也并非真的觉得那个时代比现在更好,我们内心需要的,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卷,再到傻瓜数码,再到现在手机拍照,时代的洪流在前进,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欢呼。数码技术的时代,我们爱智慧,崇尚科技,热爱生活,喜欢分享生命中的点滴。是的,没有人会愚蠢到与智慧为敌,大多数人将乔布斯们视为上帝的礼物;但在另一边,我们也担心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太多应该被停下来驻足欣赏的瞬间会被稀释。但事实上被稀释了吗?这恐怕只是一个“想多了”的心理幻象——你的生命依旧精彩,你的精彩也未被剥夺,从你空虚的指缝之中流走的,其实是生活的仪式感。

在相机没有普及之前,一家人到照相馆去拍一张全家福,是带着仪式感的:每个人都穿上最为正式华丽的服饰,戴上平时舍不得戴的首饰,摆着或亲昵或端庄的姿势,毫无例外地笑着:“茄子!”那个时候,照相不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是一个仪式,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离别或者团聚,人们希望在一片凝固的时光中记住彼此,而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所以照相机是神圣的,快门咔擦一声,不单是胶卷的成本,其中还有生命或心理的某种情感投注,这一刻,就注定了日后无数日夜之中那些变迁的事物和离别的人将在一张照片之中重现。

而如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变得轻快,所有的仪式感也都失去了它的重量。比如电视,这个必定摆放在家庭最中心位置的物体,在某个年月里几乎成为我们共同的宗教,而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情景正慢慢被更为散漫的姿势所取代。电视屏幕不再是唯一的了,当你在看电视时,你的爸爸可能正在对着电脑,你的妈妈却在玩手机。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比如过年。多少人感叹城里年味渐减,因为大家不再需要郑重其事地上门拜年了,手机能随时完成这个流程。相反在乡间,在游神赛会的仪式之中,在敲锣打鼓的节拍里,在香烟袅袅的神庙之中,你也许更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另一个节日清明也是这样,祭祖的仪式感正在消失,清明更多成为互相疏远的亲人团聚的理由。再比如阅读,碎片化的阅读让带有仪式感的深阅读渐减成为传说。

现在许多图片处理软件都会有一个叫“老照片”的滤镜,我经常会试着将照片弄出泛黄的效果,在一片昏黄的光线里,仿佛某个早被疏远的心灵仪式正在举行。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他只提供一个思辨模型,不给出具体的倾向性指引,所以也会让思辨能力弱的同学更难落笔。

什么是思辨模型,比如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鸡和鸡蛋之间就形成一个讨论空间;再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一个思辨模型,讨论一个人面对不同情况应该持有的态度;还比如“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阶段性的探讨,也是一个思辨模型。

题目材料给出了一个社会慈善的模型:有捐助的人,有受助的对象,以及受助对象不同的反应。题目的材料没有对这三种不同的反应作出评判,考生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立论,比

如从坦荡大方接受帮助,从回报社会,从施舍与尊严的关系都可以展开论述。解题的关键是,要给这个施与受的模型填补空白,将自己的见解观点放到这个框架之中进行讨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自圆其说。

明白这是一个思辨模型之后,你要进行关键词的提取。首先当然是模型之中的主体:施与受,或者说捐助人和受助人。其次是要进行联想迁移,类似的施与受的例子有哪些?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可以想一想你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最经典的思路是往四大名著之中找例子,这样大概可以比较平稳地完成一篇考场作文。

如果想拿高分,那么就必须在文笔和叙述策略上下功夫,这是破题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了。

【陈崇正下水作文】

人生困境中的施与受

陈崇正

面对施予,不同的境况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强调回报,有人婉言谢绝——他们都觉得自己的回应方式理所当然是十分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正方形,彼此会有倾斜的交集,而又总觉得对方摆得不够自己方正。正因为从自己的角度看去,自己又方又正,别人充满棱角,所以宗教纷争、种族歧视、恩怨情仇自古至今从未停息。

在种种分歧之中,每个人心中又有一杆秤,十分敏感地摆放在施与受之间。正因为绛珠草领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才有了《红楼梦》一段缠绵婉转的木石情缘;而正是五指山下解困之功,才有了后面九九八十一难的生死相随;华容道上,心念旧恩,不忍下手,于是才有了此后的天下三分;至于梁山好汉,多少血性兄弟就因为“及时雨”宋公明当年的仗义疏财,是以纵马杀敌慷慨赴死。谁没有人生的困境?泰山之大也起于寸土,千里之远也积于跬步,而正是人生困境中的一施一受,甘露之恩,星星之火,能量和资源的传递为生长带来了必备的动力,才让白手起家成为可能,才让脆弱之心不至于坠于黑暗。而日后能量转换,彼在高山之上,一览众山小,才有可能为更多的细微黑暗提供光明的捐助。

那么,有没有见利忘义甚至恩将仇报?有的!有没有可能沉溺于物质吃完施舍的鱼却不去织捕鱼的网?有可能!施与受总会不经意带来成长的惰性,也给了贪婪之人可趁之机,然而郭美美也只能毁掉中国红十字会的信用,却毁不掉国人的慈善之心,施与受的正义力量总在寻找其他更多的途径去解决更多困厄者的人生困境。

资源和能量总在优化配置之中实现人性之美,与钻营之人一样可恶的是,在道德的高枝之上总饿死许多不吃嗟来之食的乞丐。假若真是大是大非的尊严之争倒也可钦可敬,然而更多只是将自己人格尊严的正方形摆得太正太紧,总觉得别人的棱角会挫伤自己,过度的尊严之心导致许多机会的丧失,也拒绝了能量流转的可能。在《围城》中骂方鸿渐的那句话,完全可以用来骂这类人:“本领没有,脾气倒挺大。”是性格决定一个人必然处于穷困的底层,真是爱莫能助。

社会的多元,诸多的原因让人生而不平等,有人生在富贵之家,有人生在贫困之地。这是不平等的公平常态,更重要的是要让能量得以流转,要让闲置的资源到达最需要它的地方,用平常心去接受施与受,籍此起步,去完成人生的传奇。

【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破题分析】

这样一个题目初看很晕:题目想说什么?不明确,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向,这是题目的特点。怎么破?首先明确,材料有两则,那么别慌,先分别看它在说什么。

第一则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时代和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并给出原因。

第二则的意思是,如果可以选择出生时间,有人说希望出生在很早以前,有人愿意在未来,但她认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

两则材料合并可得:有些人希望出生在或早或迟的其他时代,但居里夫人认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

那么先找关键词。追问:材料在讲什么?对象应该是“时代”“地方”,动作应该是“选择”,主要观点应该是有人觉得在其他时代可以过得更好,但有人认为每个时代都可以过得很好。

好了,这样就大概明确了,材料在描述:一个人在时空选择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接着你就很容易归纳出,觉得某个时代比较现在好,可能更多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甜”而已,因为“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且有用的生活”。也就是说,所谓时空选择是一个伪命题,外部环境其实没有得选,我们能够选择的应该是自己的态度。

破题至此,观点已经很清晰。接着就是提炼关键词,寻找材料:时空、穿越、选择、生命意义,生活在别处。破题之后的材料组织,就是你文章的血肉;你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素材,大概也决定了这篇文章给人的观感如何。如果观点分析清楚以后,大家比拼的就是材料和文笔了。

【陈崇正下水作文】

时光切片中的另一面

陈崇正

每一个孩子都认为别人餐盘中的食物要更美味一些。就连苹果之父乔布斯也这样说:“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当我们的眼光往后望去,苍茫的时光之河中,那些令人钦慕的人和事总如星光一样引发我们无限的联想,我们甚至会认为,古代的文化和制度都要比当下更纯粹灿烂一些,于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成为多少文人的梦想。

时光在美化一代人的记忆,让我们无限怀念当年华美的旗袍马褂,而忘记传教士笔下臭哄哄的城市街道是多么惹人讨厌。电视剧不甘寂寞,不断在各个宫廷中间穿越,折叠在历史之中的时光总是寄寓我们太多的想象,对大同世界的幻想,对当下现状不满的渲泄和移植;但渐渐我们发现无论是寻找秦朝还是梦回大清,都无法满足内心渴望改变的全部欲望,于是网络上的“草民和屌丝”开始以狂欢的形式将价值导向虚无,于是四爷很忙,杜甫很忙,最近包大人也开始很忙。

每个人都渴望一个转身就变换人生的频道,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甚至我们在某一个瞬间也曾产生“此情此景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不禁怀疑是否真的存在第二个生命的时空。法国有一部电影叫《双生花》,影片中刻画了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法国,一个生在波兰,相貌年龄都相同,而且她们都有着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重复的时空,两种宿命,其实谁都不比谁更好一些,但现实中,即使不相近的人生,我们也都互相羡慕嫉妒恨。所(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以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

如果人生能有一个遥控器,那又不同了。时间自由操控,对不顺畅的人生就直接PASS掉。这是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描述的场景,主人公得以自由切换人生的频道,避开了许多灾难,但却也带来更大更深刻的灾难。

也许在时光的切片之中存在另一面,那里有我们得不到的欢愉和不曾得到的悲伤,有未实现的理想和价值尺度上终极的空虚。博尔赫斯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在自己的一篇小说中让年老的博尔赫斯与年轻的博尔赫斯相遇,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听到的是自己在录音带上放出的那种声音:“我们是两个人,又是一个人??”在想象中把每一个自己都活过一遍之后,博尔赫斯却说:“与他的书籍(指他自己的作品)相比,我在许多别的书里,在一把吉他累人的演奏之中,更能认出我自己。”

认出自己——在想象的尽头,每个人最难的也最必须的,竟然仅仅是认出自己。时光之旅与人生的许多旅途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去什么地方,而是你身边的旅伴是谁,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一颗能辨认自己的心,时刻知道你所需要的幸福究竟在哪里。

【总结归纳】

三个题目,第一个侧重关键词提炼,第二个侧重思辨模型的建立,第三个则侧重材料观点的梳理(先分点再合并)。但其实思路是一致的,可归纳如下:

一、材料在说什么。材料中设计什么关键词和主题词?上层论域是什么?有没有建立思辨模型?下层观点能否细分?

二、在什么条件下提出这样的讨论。有什么限定词,跳出来作为关键词的补充。

三、结果如何?产生什么影响?材料有没有给出潜在的倾向或观点?

总之,提炼关键词,提炼主体句,追问原因或影响,通过这样的推导,力图弄清楚材料中的核心意义。在审题这一关,尽量提炼出一个“深刻、本质、不跟其他人雷同”的观点,我称之为刀锋观点。

篇三:高三作文训练第一阶段:“破题-找米-结体”总结篇(整理精校版)

高三作文训练第一阶段:“破题找米结体”总结篇 作文辅导

0326 1748 ::

高考作文,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规定场所等条件限制下完成,要出色表现实属不易。本阶段重点训练“破题找米结体”:

1、“破题”当然包括“审题”,应“多角度,有侧重”。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文章开头局部写作,即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写作,要不同凡响,吸引眼球,亮出观点。

2、“找米”即“选材”,应“求贴切,讲主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进行过那么多的专题研究性学习,除此之外,我们的背诵、课外阅读、其他学习内容等。关键在于“快速联想”,“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想不到就做不到也写不出。

3、“结体”即文章的谋篇布局,应“重开篇,谋分配”。“谋分配”即“谋划”文章的段落、字数安排。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顺序。在一个小时或五十分钟左右,“谋划”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总之,我们从过去2000字以上的专题写作,到现在不少于800字的应试写作,这是一个浓缩提炼的过程。

匆忙 高三(12)班 欧冬丽

(注:全文890字,还是过长,宜去掉60字) 东方人很忙,日本人很忙,韩国人很忙。中国人很忙,香港人很忙??他们总是步履匆忙,神色匆匆。

(44字,开头简洁干脆,迅速点题,以“东方人”起笔,以“香港人”收笔,为下文引出香港人“匆忙”生活一例张本)

有这样一个例子: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在到香港做交换生的时候曾说:“我不明白为什么香港很少有安静的咖啡厅,取而代之的是热闹的酒吧与喧哗的夜市。为什么街上的人们总是步履匆匆?”这是他到香港生活后向他的母亲龙应台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回应,龙应台也写了一篇文章说文化需要沉淀,思考需要独处,从而来呼唤步履匆匆的人们停一停脚步享受人生。但

是,正如龙应台的小儿子飞利浦所说的:“香港有它特有的文化特色,热闹的夜市与酒吧正是人们放松的地方,香港人用匆忙的方式生活着,也用匆忙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以龙应台与儿子谈话为例,典型;以香港人特有的生活形态为例,新颖;全段243字,详尽。这些都是可以吸引阅眼球的地方。以上为文章第一层。记住:开篇“破题”就要典型、新颖、详尽)

那么,为什么东方人会这么忙呢?

(15字,以“问句”单独成段,引起阅注意,醒目、干净。推进下文,探究其原因)

因为穷,落后,落后会挨打,所以奋起直追。以中国人为例就有这样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伟人也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也常言: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无不昭示着东方人,中国人、日本人、香港人的“匆忙”。

(115字,“因为”“所以”,回答原因。且引用名人名句、谚语俗语,典型,有力,简洁,丰盈。以上为文章第二层)

但是,这样的匆忙是好还是不好呢?(16字,再以“问句”推进,引发下文进一步地思考)我们在匆忙中收获了很多,却也失去了很多。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是记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62字,再一次出现引用,有说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脑海里只有“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概念,以至于快要忘记我们在匆忙中是否得到了快乐。正如法国电影《云上的日子》所说:“我们走的太远了,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97字,再一次出现引用,有说服力且看出的阅读量。以上为文章第三层)

所以,我们要慢下来享受,而不是在匆忙中回忆。正如著名的女主播杨澜说的:“在做完一系列的加法之后,我想我该开始做减法了,应为我觉得我需要一个平衡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有“慢”下来的意识。虽然有飞机,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铁路,慢慢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虽然有快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在周末花几个小时做一顿大餐犒劳自己,或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或者找一位亲密的朋友出来喝一杯咖啡,谈谈心??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慢”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生活是对健康的珍视,是为了更好的“快”。

(261字,以两个“所以”推进此段内容,一引用杨澜话语为证;二用生活常例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中间有引用,有举例,最后指出“忙”“快”与“闲”“慢”的关系。以上为文章第四层)

请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传统;学会欣赏,用欣赏的心态去享受人生,体验生活。

(37字,最后以一小段提出忠告,作结,干净利落。以上为文章第五层)

请学习上面示例,对下面文章逐段点评:

匆忙 高三(12)班 蔡燕虹

(注:不计空格字符数805字)

现代诗人雷平阳在他的《高速公路》一诗中写到:“我想找一个地方,建一座房子/东边最好有山,南边最好有水/北边,应该有可以耕种的几亩地/至于西边,必须有一条高速公路??”

诗人为什么要建一所房子在“高速公路”旁呢?那“东边有山,南边有水??”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或许是想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匆忙,但不能只有匆忙,匆忙中有闲适,忙中也有不忙吧!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多年的为官经历中,认识到宋朝积贫积弱困境的根源。他感慨道:“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然而,熙宁变法刚刚推行,朝野之中反对声音迭起,这不禁让王安石更为焦虑。于是,他迫切的希望看到变法的成效,盲目将变法实施到底。如此匆忙的“一揽子买卖”,安有不败之理。变法在匆忙中推行,最终也在匆忙中结束了。

纵观历史,匆忙误事、误国的例子绝不罕见。中国近代百年的探索史,如此匆忙的进行,也注定它必将屡次碰壁,在曲折中艰难前行;新中国成立后,也由于“只争朝夕”的太匆忙,犯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使国民经济不进反退??

如此不好的匆忙,是不是说我们就不要匆忙了呢?

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为了不落后于别国,为了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得不匆忙。此时,匆忙则是前进的动力。

使匆忙成为动力,推动社会前进固然是好,但如果生活只剩下匆忙,那人岂不是成了一架“机器”?没有感情,没有灵魂。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匆忙之中寻找宁静,寻找那份能使人心灵有所依托的回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效仿陶渊明退隐山林,不思作为,而是要有“恋旧林”与“思故渊”的回归,要知道,回归是一种蓄势待发,是前进之前的休整??

匆忙容易让人迷失,然而生活却不能没有匆忙,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摒弃它,而是要学会忙里“偷闲”,像雷平阳那样,在高速公路边有一个宁静闲适的“家”。这,才是生活之道。

匆忙 高三(12)班 林嘉豪

著名的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人生,是十分有限的,我觉得困难的事有

二。一是承担,一是放下。”时代的齿轮在飞速的运转,人们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不断加速,身上承担的负荷量越来越大。然而,正如林先生所说的“放下包袱”,慢下来走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是一个行人纷纷加速的时代。我们来不及仰望星辰便淹没于人海之中,我们来不及欣赏郊外的风景便又回到城市之中??太多的来不及,让我们遗失了身边一幕幕秀美的景色!

历史积淀了千年,轻而易举地举起了中华历史的帆。回顾一千年前的这片土地上,一位“急百姓之所急”的官员横空出世,他力图变革以扭转国家的劣势,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颁布了“青苗法”、“募役法”。然而他——王安石,正是倒在了“匆忙”的路上。你的改革为什么就不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进行呢?难道你就不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吗?高速运转的机器也总有停止的一天,“永动机”是不能存在的,慢下来吧!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人Carlopetrini推行了“慢食运动”,其本质是要人们注重生活的质量,放慢速度去享受人生。而这一活动推行后,渐渐地在意大利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慢下来吧,如今的中国真的走得太匆忙太快了,我们甚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快速的发展不正是为了让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吗?看一下意大利的“慢食运动”吧,这才是人们出发的原因啊!

西方的人们早已经从喧嚣的市区搬往绿色的郊外,政府也已经从发展经济变为倡导低碳环保,一股缓慢而又积极的趋势正在蔓延。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百多年前的大清帝国就是“不够快”而落后于世界大潮。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慢一点”。这样我们人们的生活才会美好,社会秩序才会安定,国家政权才会稳固。 华夏的儿女们,慢慢走,欣赏啊!(746字)

匆忙 高三(12)班 翁毓龄

有这样一则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两个人为了赶路走得很快,不分昼夜,栉风沐雨。忽然间,有个人停下了来。

“你干嘛停下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赶的呀!快,快!”另一个人眼中充满着惶急,十分不解。

“太快了,我要等上我的灵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深谙这样的道理呢?

由于错过了太多机会,我们坚信只有匆忙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每天循环播放由街上嘎哒作响的皮鞋声,清晨轰隆隆的机器声,办公室急促的敲键声交织而成的“匆忙”进行曲,来穿透耳膜,加速心跳。外面的世界很匆忙,我们为了发展更匆忙;外国人说中国人不会放慢生活节奏,我们却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们因为匆忙得到了很多,可是,好像并不快乐。

丹麦著名的宗教哲学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插肩而过。”匆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甚至匆忙使我们用荒谬来代替难以搏得新闻头条的真情:闪婚,闪离,宝马女??难道除了钱,“神马都是浮云”?

那么,在“匆忙”泛滥如洪水的时代里,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下慢呢? 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先贤,老子有曰:以静制动,主张守静。当今社会容不下静止这个词,“守静”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静在这里意味给自己多一点空间,让匆忙运转的心灵可以沉淀下来,除掉杂质。留出点时间给自己来思考,来反省,来想象,哪怕只是一两个分钟。就像星云大师所说的给自己留下点“伸缩缝”,缓解匆忙带来的失误,摩擦,伤害。让自己能够重构自我,找回属于自己最初的灵魂,最执着的梦想。才可能觅回久违的快乐。

如果说匆忙是那刺激神经的苦涩咖啡,那平静就是清淡甘甜的涓涓清泉。咖啡好喝,但清泉更有益身心。但有时该匆忙时的盲目减速就会落后,甚至因循守旧。孔子有语:“过犹不及。”天平这边是匆忙,那头是平静,权衡两者并不易。张弛有度,实是生活的艺术。

匆忙如这个世界,但愿我们知道要等上自己的灵魂。(786字)

匆忙 高三(12)班 肖蓉

一生何太匆?仅此数十年。

不容置疑,曾附上“潦倒渔村”的这片土地——深圳在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创下的光辉足迹在现代中国的历史篇章上举足轻重。

但是,光芒太过耀眼,你看清了吗?孰是孰非,孰轻孰重?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