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独有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17:25 体裁作文
篇一:诗歌的作用和特点
诗歌的作用和特点
一、诗歌的作用
诗歌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文字的出现便有了诗歌的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诗歌从原始的劳动号子,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至“五·四”以后到现代的新诗这样一段几千年的多元化发展历史,其思想表现形式和语言展现艺术始终没有背离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始轨迹,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大众所接受。
诗歌学习和运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知祖国语文,传承中华文化。
诗歌是语言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祖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植根于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参入、社会文人所推动,自始至终传承了着中华文化传统,是祖国语言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诗歌的学习和运用能够使学习者清楚地认识祖国语言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进程;认知传统古老的祖国语言文化的璀璨辉煌、博大精深;认识中国诗歌文化深厚雄浑的人文根基,广博深邃的思想底蕴,形式多样的类型体制,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是西方诗歌文化无法比拟的;进而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弘扬祖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过程中,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2、认识社会生活,提高人格品质。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不同的诗歌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出多样化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直接而又形象地告诉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
通过诗歌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时代的变迁,知晓社会历史,认识社会环境,增长社会知识,进而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感受中华语言文字优美和伟
大的基础上,开发智力,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3、感受文学作品的形象,提高思维创造力。
思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诗歌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文学作品。诗歌作品正是通过奇特的想象,形象的思维,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的形象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思想认知态度为社会所传承,为人民所热爱。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欣赏,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受文字语言的震撼、文学作品的形象,唤起联想和想象,开发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通过人们创新想象力的拓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4、开发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审美的熏陶,情感的溶合,思想的共鸣。
从语言的度角说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有的简炼直白,有的含蓄婉转;有的放纵恣肆,有的雍容典雅;有的优美浪漫,有的朴素自然。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欣赏、领悟精彩、规范的语言文字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语言表现的风格、特点和技巧进行语言练习,锤炼语言艺术,开发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从审美的角度看不同的诗歌作品,通过不同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形式,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反映出社会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可以使人们在阅读、欣赏诗文的过程中结合诗文的声调、节凑、韵律,把握诗文诗意,想象描绘情景,体会诗人情感,展开美的想象,体会美的感受,从而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陶冶
思想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二、诗歌的特点
从原始劳动号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起源初期的思想情感、语言思维和社会劳动生活;结合诗歌自劳动号子以来的发展历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感悟到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思想情感和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思想情感是诗歌的内在特点,是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本质所在;语言艺术侧是诗歌的外在特点,是诗歌的具体表现形态。
1、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 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也称“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点、裹贬态度等都属于思想的范畴,而所反应出的言词论调、笔墨文字都是其思想的情感表现形式。诗歌的内在特点是抒发人的这种思想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是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
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时,首先要从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上弄清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歌咏的是什么样的物,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事,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感知诗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观点、裹贬态度,进而悟赏诗人以此抒发的思想情感;诗歌习作时应该对客观存在的事和物有一个全面的思维认识,在明确的了自己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着手创作,才能明确、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思想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来源。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文字,改变了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产生创造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字则在丰富和发展人类语言的同时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境况及发展轨迹,丰富了人类包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内容。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最早表现形式,也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从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看来,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的需要,起源于获取劳动丰收的愿望,而且,劳动生活直接构成了原始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内容。因此,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诗歌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现
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依靠什么先天的本能,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
据《吕氏春秋》的《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这里所描述的“操牛尾,投足以歌”是一种歌舞的形式;而“歌八阕”则是歌舞的内容,表现出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对“遂草木”、“奋五谷”的生活愿望以及“建帝功”、“依地德”的社会状况。这里歌舞形式所反映的歌舞内容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
诗歌既然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就会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制约。凡是社会制度和人事有重大变迁的时代,凡是新旧变革或社会动荡、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可以通过诗歌的声音,了解当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好恶爱憎,从而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人生。
就其时代性来说,各个时代不同的诗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这样或那样地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从不同侧面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诗经》中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有些诗写的是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有些诗则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有些诗完整地记述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具体劳动生活及劳动过程,如《豳风·七月》、《小雅·无羊》、《周南·苤苢》等。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凤·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
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完整地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境界。我国诗歌自《诗经》、《楚辞》后,经唐诗宋词、元曲,至
“五·四”,到现代新诗的历代诗人及其诗歌作品,无论其社会发展如何的变化,无论社会斗争和民族矛盾怎样的激烈,无论是怎样的社会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其诗歌或诗句在思想内容上都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只有能够在思想内容上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本质的诗歌作品和真实反映思想情感、境界的诗人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存载并流传后世,为后人所研学和赏用。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便是高度集中地概括了当代封建社会到处存在着的富人纸醉金迷、挥霍无度,穷人挨饿、受冻、受压迫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生活事实;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象。 再如:近代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殷夫的诗篇《血字》。
《血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色的著名诗篇,是殷夫于1929年11月为纪念“五卅”惨案四周年而作。它以一九二五年在上海产生的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为题材,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表示了一个革命者誓与旧世界决战,为新时代催生的豪放气势。
从思想内容上看,诗的前三节表白了对“五卅”运动深切的追思。诗人以“血液写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刻划着千万声的高呼”、“记录着冲突的通过”等诗化的语言,以不同的壮烈场境描写和刻画了“五卅”运动的悲壮画面,再现了“五卅”运动波涛壮阔、声势浩大的斗争情景,用重复的“血液写成的大字”诗句唤起人们要牢记“这个难忘的日子”,记住敌人残酷的罪恶,记住无产阶级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所付出的血的代价;在借以寄托诗人的哀思的同时,用来唤起和鼓励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篇二: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一、迟来的诗人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汪国真曾被美国内申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11月被暨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和书画大家,见长于抒情诗。
汪国真的诗歌对中国传统诗歌所表现出的那种豁达、飘逸、洒脱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诗歌内涵,以一种超然、平易、恬淡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呈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当代著名的抒情诗人,有人说,汪国真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这话是无可置疑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汪国真就将业余时间集中于新诗的创作,在他就读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时就一心迷恋着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并细细地体味着其中的细腻和生动的艺术魅力。而诗人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则是在90年代初,这个时候,汪国真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来担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从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等书刊杂志的专栏撰稿人,由此走向专门的文学写作。汪国真的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歌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这首诗歌发表在湖南杂志《年轻人》1984年第10期上,然后被其他报刊杂志争相转载。1990年5月21日诗人汪国真是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于是他的诗歌开始跟广大读者见面。据汪国真自己回忆,在北京某中学的一次课堂上,有个学生不认真听课,却拿着他的诗歌在抄录,老师很不解地问那学生,你们真那么喜欢汪国真吗?学生说,不单是我们喜欢,很多其他学校的学生也都十分的喜欢。恰巧这位老师的丈夫是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刻想到,如果把这么多学生都喜欢的诗歌结集出版,一定能成为畅销书。当时这位编辑就马上找到诗人汪国真,并在双方洽谈后,短时间内推出了《年轻的潮》,不想诗集一发行,即在广大的青年人尤其是广大中学生中引起轰动。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等多部诗集,诗集一版再版,汪国真由此
逐渐蜚声中国诗坛。1990年7月4日,诗人汪国真的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因此,1990年在北京的各大高校出现了汪国真诗歌的演讲热,这一年被出版界称之为“汪国真年”,一种风行一时的诗歌风格,一位成绩斐然的“诗坛王子”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据相关媒体透露,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于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地的18岁以上的居民开展的以“人们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为题的调查报告中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诗人中,汪国真名列第一。
通过诗人汪国真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历程以及当时社会对他的广泛认可,我们知道,汪国真的诗集创下了有新诗以来的最高纪录,他诚然不失为中国当代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位90年代已近不惑之年的诗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不可否认,他是迄今为止中国诗坛上的最后一位辉煌的诗人——而且,因为他的大器晚成,所以他也是一位迟来的诗人。
二、诗人诗歌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要在此对汪国真的诗歌作一番分析与考究,是因为——我们前面说了,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
为什么汪诗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呢,它能够影响整整一代人?其实理解这个问题也并不难,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汪诗的风格上讲,具有一种清丽、婉约的特点。汪诗的这一风格,使得其内容明白晓畅,尽显柔美。汪国真的诗歌,结构严谨整饬、细腻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读其诗歌,总能使人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从汪诗的抒情性上来讲,感情真诚,颇具励志性和感染力。有人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所以,汪国真的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歌的本质,抒情性趣味很强,他以其独有的抒情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给广大读者以心灵的共鸣和生活的启示。
第三、汪诗的阅读客体(阅读对象)群体庞大且比较集中。汪国真的诗歌比较适合青年人阅读,尤其是生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汪国真的很多抒情诗、励志诗他们都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信手拈来。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汪诗大抵跳动着一种年轻的旋律,因此有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单纯本色,这些人多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者,可以并不费力地品味汪诗的风格意蕴。而且,汪诗能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普通感受里看出永恒。在题材上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往往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要么是对生命的感悟,要么是写赤诚之心,要么是对风物的歌咏,要么抒发青春和爱的痕迹??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广大青年人所喜闻乐见、感受经历的。因此,汪诗之如此深入人心就不言而喻了。
基于此,我们通过对诗人汪国真及其作品创作的概述,不难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汪诗明白晓畅却深刻隽永,短小精炼而哲理丰富。本文试图从汪国真诗歌的这一艺术特色来对其诗歌作一番肤浅的分析和考究。
三、汪国真诗歌的特点
汪国真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诗人,通读古今,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汪国真本身深受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和狄金森四位中外诗人的影响,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兼有了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普希金的抒情和狄金森的凝练,呈现出多家诗风并举但又自成一家的风格。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题材上的针对性
汪诗之所以受到青年读者的极度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题材的广泛和较强的针对性。正如读者所说:“他的诗离我们很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几乎都能在他的诗中找到富有哲理和审美意味的答案,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励。”[1]这是很中肯的评价。汪诗实际上是一种非正统的诗歌,也正因为如此,汪国真直到今天还广受青年读者的青睐。但,一方面汪诗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另一方面也遭受了正统诗坛的冷遇。那么,正统诗坛所喜欢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诗歌题材——要么讴歌土地,要么讴歌乡村,要么讴歌人民,要么讴歌社会主义建设,要么讴歌丰功伟绩??这些题材在当今社会看来,以已经成为典型的战争时代的用于宣传教化的题材——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去摒弃这样的题材内容,相反,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下去。但对于诗歌文学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绝不应该局限于此,也绝非一成不变,因为社会在变革,在发展,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作为诗人的创作,题材内容必将是更加广泛更加丰富的,这毋庸置疑。从汪国真的系列诗集作品来看,其诗歌选材集中在以下几类:
1、理想和追求。这是每个有志青年都必将有所考虑的一件大事,诗人在《热爱生命》中这样说:“我不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目标在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表现出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顽强的进取精神。而在《山高路远》里,诗人又说,“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体现出一种追随于时代、献身于理想事业的无尽豪情,此外,诸如《致理想》、《旅行》、《去远方》、《泪与旗》等等,都是关于理想追求的题材作品。
2、人生道德。这是广大青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诗人汪国真涉笔较多的领域。有些作品仅从题目上就知道作者的观点或者态度,比如《我不期望回报》、《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对别人好一点》等。属于这一类题材的还有《旅程》、《生活》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更多地谈论关于人生关于道德的问题和价值观念,比如诗人在《我不期望回报》中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赞扬了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总之,在这类作品中,诗人用朴实的言辞,体现出一种阔达的人生态度,一种乐观的情怀。
3、爱情。关于爱情的题材作品,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可以说它已经成为诗人作家描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人们常说,爱情是诗歌的永恒话题,这话不假。在民间文学中关于民歌民谣有许多情歌,其中有一首丹阳民歌是这样唱的:“春上二月露水多,做双绣鞋送情哥。情哥送我一里半,我送情哥三里多。”这首情歌表达的是女子对情郎的体贴和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比较早的爱情诗应该是《诗经》中的《雎鸠》和《邶风·静女》,分别描绘了思恋和约会的情形。而对爱情的描写刻画古已有之,而且许多诗歌流传甚广。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之精神》里指出:“男女之欲,尤强于饮食之欲。何则?前者无尽的,后者有限的也。前者形而上的,后者形而下的也。”因此,诗歌抒情的内容将爱情置于首位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如此,“诗歌大部分是表现情欲的,《国风》中大半是言情之作,以为诗人公认。”[2]清代文学家袁枚也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又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3]可见,在诗歌当中,对爱情的抒发的确是普遍而不可缺失的。尽管古往今来爱情题材的作品既多且不乏优秀之作,但我们在汪国真的诗歌中却能够体会到一种新颖与清丽。他不去描写爱情的甜蜜和天长地久,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总是十分的耐人寻味。如《我不再等待》:
约会的时间已过了十分
不,我不再等待
如果她来的太晚
这是一次小小的惩罚
如果她有事不来
等待也是白挨
一味的等待
会浪费宝贵的光阴
一味的等待
会把习惯宠坏
在诗中,诗人对约会的迟到者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同时对一味的等待提出了警告与质疑,相比许多爱情题材的作品那种“苦苦等待”和“望穿秋水”,实在是别出心裁,体现出一个新时代的人的爱情观念和人格升华。
但,诗人写得更多的是失恋,在他看来,唯有失恋的内涵才更加丰富。如《失恋使我们深刻》、《有你的日子总是有雨》、《你就是我的梦》、《恨有多少》等等,都是对失恋的感悟。诗人在《失恋使我们深刻》一诗中,表现出了一种失恋后的旷达的人生态度,“笑是对的/哭也不是错/只是别那么悲伤/泪水毕竟流不成一条河”,由此照应前文“恋爱使我们欢乐/失恋使我们深刻”的恋爱观念。
4、分别。正如对失恋一样,诗人关注着相聚,也关注着离别。“太多的厮守/易使爱枯萎/经常的小别/会使爱升华”(《别这样》),“多少次/想挽留你/始终不能够/因为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宝贵的是自由”(《送别》),“我们分享的/是同一轮月亮”(《告别,不是遗忘》),等等。分别往往使人们感觉到相聚的美好和友谊的珍贵,因而会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汪国真的诗歌里,描写的常常是潇洒的告别,但在《昨日风景》中,又不乏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那种依依惜别情:“哪怕前面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别离的忧愁和无奈,但人生一世,分别往往又是人之常情,所谓“聚少离多”正是如此。
5、歌咏风物[4]。对世间万物的歌咏是诗人汪国真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春花秋月,草木鸣虫,天地山河,无不释入怀中,抓其特点,赋其深意。“美丽有一种力量/使人心变得脆弱/人心有一种美丽/胜过了聪睿与深刻”(《蝴蝶》);“还没有弹/夕阳就已流淌出/愉悦的旋律/给我十倍于你金钱/也无法让我/如此欢畅地呼吸/圣洁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价值无法替代”(《钢琴》);“能喝的酒醉一天/不能喝的酒醉一生”(《酒》);以及《城市风景》、《海岸》、《历史》,等待。诗人汪国真选取一些平凡的事物或事物平凡的一面,通过它们的现实特征而赋予它们极大的寓意,从而揭示并告知人们一个平凡而深刻的道理。这真是: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普通感受看出永恒。
6、亲情、友情及其它。汪国真在写亲情题材时往往直抒胸臆,憨态可掬,“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母亲的爱》);写友情时充满理解与宽容,坦然而厚道,温馨怡人。比如,在《致友人》中,汪国真说道,“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去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在《感谢》里说,“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字里行间朋友之间的友爱之情让人如浴春风。此外,诗人还写了极富有现代生活方式的和气息的题材,比如舞会,比如咖啡,比如音乐,甚至于留学、诽谤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现象,还有更多的平凡却隽永的,无法集中分类的题材作品,透露着一股随意与潇洒。 总之,青年读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凡此种种都能在汪国真的诗歌里富有针对性
地得到诠释和解答,从而给广大读者以生活的启迪,成功者懂得镇静,落后者知道进取,失意者得到慰藉。
(二)、篇幅短小,明白晓畅
汪国真的诗歌大多短小精悍,最短的一首只有十七个字:生命/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渺小/却活得真(《活得真》)。最长的篇幅也没有超过三十行的诗。“在小小的规模中我们能看见美的本形,在短短的尺寸里也能有完美的生命”,用班·江生(Ben Fonson)[5] 评价百合花的这句话来评价汪国真诗歌短小、完整、丰富的特点,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篇幅短小就决定了诗歌内容的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并非说篇幅越短小诗意就越明了)。一般来说,诗贵含蓄,但要适度,太含蓄就显得晦涩难懂,反之又直白无味毫无趣味。而汪诗就介于两者之间,不高不低,恰到好处,既有含蓄蕴藉,又能在及时的疏通过后显得明白晓畅。这样的直抒胸臆却无钢锐之气,没有格律却节奏感强,句子短小却道理深刻。总之通俗明了,如平时说话交谈一样,直白不加修饰,所以我们在前面说过,对于汪诗,只要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者就能挖掘出其诗歌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汪诗的内容也十分通俗晓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诗歌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定义也在不断改变,由“意识形态的工具”转为“文化的载体”,于是诗歌中的“红色”字眼少了,更多的是对现代化建设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盛叹,等等。读者也在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人生、前途和命运,而这些恰恰是汪诗中所津津乐道的。
汪国真的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在这一首诗中,诗人首先直截了当地摆明自己的观点“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然后用四组排比兼设问直抒胸臆,虽然短小却简单凝练,明白地道出了在任何情况下,“我”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无论什么样的生活,诗的结尾阐述了对微笑的理解,前后呼应,深化主题。这样的一首抒情诗,我们并不需要过多的去探究和分析,就能在吟颂之间读出诗的意味。我们说是晓畅明白,这绝非空穴来风。再如,“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是一幅多么形象的送别画面,其中包含的依依惜别之情十分耐人寻味!我们很容易想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它们其实是异曲同工。
当然,汪国真的许多诗都看似直白明了,主题明确,诗味不浓,其实不尽然。如“我们为相遇/举起晶莹的酒杯/却不知过去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次邂逅的准备/这里写的是重逢的喜悦。但实际上又不仅仅是喜悦,似乎还有彼此的安慰,或者鼓励、劝勉,甚至可以说不是一句话
篇三:仓央嘉措诗歌语言特色
仓央嘉措诗歌语言特色
仓央嘉措——他,是谁?他,由何而来?他,往何而去?他是凡尘间最美的莲花。到人世来,被世人悟。他不是普度众生的佛,他是来寻今生的情。
藏族诗人仓央嘉措情歌研究是目前藏族文学、乃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仓央嘉措情歌有藏族特有的民族民间风格,且能反映藏民族的文化特征,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创作的诗歌驰名中外。一位在西藏历史上生平迷离,又极具才华,也最受争议的一届达赖喇嘛。 他是一个僧人,又是一个浪子。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充满传奇色彩。所谓“食色,性也。”他虽然是教徒,本应该皈依佛门,但是却留恋于红尘。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最为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汇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他的诗歌已经超越民族、时空、国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有《十诫诗》、
1.生平
他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后被西藏政教斗争殃及,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
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后有说到五台山弘法,直到乾隆年间才圆寂。关于他的去向,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遭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途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于夜色中遁去,不知所终,时年24岁。
①仓央嘉措把佛教的禅机与爱情感悟融合在一起。诗歌具有强烈的佛学色彩。
仓央嘉措的诗歌写的大多数是情诗。他是一个“情僧”,他的活佛身份宗教领袖的地位,让他无法抛弃佛学思想。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为达赖,但生性自由,关于他的爱情故事传说有许多种 。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曾经担忧多情会耽误修行,想躲避尘世专修又不忍与佳人别离。但世界上哪里有这样两全其美的方法呢。既不辜负佛的厚恩,也不负于心上人。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的街头,我是 世上最美的情郎。表现了诗歌文字在禅机和爱情里的幻变。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
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
诗歌语言将爱与佛学相融合。神王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怨憎会、
爱别离的人生苦难和求不得、恨不能的无奈。然而愈是如此,便愈加凸显示出人间情爱的珍贵美好。
②具有藏族诗歌特色,在艺术形式上,又有和谐的音乐美。格律上采用“四句六言三顿”。
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婉约细腻的诗歌。 诗人所处的时代,文人多崇尚典雅深奥、讲求辞藻堆砌之风盛行,而诗人仓央嘉措却坚持将通俗语言写入诗篇,使《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乐,通俗易懂,独树一帜,一新当时文坛耳目,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仓央嘉措的诗歌采用了“谐”体民歌创作的诗歌体式。藏族“谐”体民歌的特点是:每首诗歌通常由四句构成,每一句包括藏语的六个音节,构成三次停顿,节奏感强。仓央嘉措的诗歌在格律结构上,《情歌》采取了谐体民歌的形式,除个别六句、八句外,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即“四句六言三顿”,节奏响亮,琅琅上口。“谐”体民歌体式成为了一大形式特征。
《问佛》被配上曲子,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起伏的节奏,这些诗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写实性强 ,具有真实感。
他敢于写出自己的现实行动,被宗教和政治双重压迫的他。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大胆写出了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大胆地向封
建传统势力挑战。
端居巴达拉宫时,仓央嘉措称上师。夜醉酒楼美女侧,衲本人间一浪子。
佛教中禁忌的情爱,他毫不掩饰地写出。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中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淡然视之。
达官贵人的千金 她那艳丽的面庞看似高高桃树尖上熟透了的果儿一样
语言写实,将千金艳丽的脸庞比作桃树上熟透的果儿。简单易懂,容易引发人们的想象。
4.具有非常强的哲理性
诗歌中对世间万象做出分析,言简意赅,句句禅机,看后如醍醐灌顶,令人心明神清。仓央嘉措在人生的历练中更好地洞察社会,观照本心,叩问本心,得到参悟,普及众人。我觉得最为经典的是《问佛》。上初中无意中读到这篇作品,便感觉自己心胸澄净,想通了许多道理。
仓央嘉措的诗歌中,总是能一语道破玄机,解除人们心中难以消除的郁结。
佛门说;一个人的悟性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自在。
生活中有舍才有得,做人也要拿得起,放得下。不去一直纠结 于
过去,打开心结,才能自在生活。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的事。别问是劫是缘。
人世间有许多身不由己,有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爱是不能犹豫和迟疑的。因为有时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只要做自己快乐的事,抓住想爱的人就够了
3.诗歌中情景交融,运用了明喻暗喻 象征、拟人 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
运用了大量比兴的修辞手法
比兴是诗歌创作艺术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早期文学创作中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而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在其他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得到了体现,《情歌》也正是运用这一表现手法。“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一是要观察事物外在特征,二是要感知事物内在的情感,从而完成审美意象的塑造。因此,抓住事物特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方式。比和兴,都是要紧紧抓住两种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相似性特征,展开比喻、联想、象征等手法,从而揭示出事物的特征,达到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目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