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材料型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1:36:04 体裁作文
材料型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材料式议论文写作训练(学案)

材料式议论文写作

第一节 读懂材料,提准(优)观点

A、知识精讲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议论文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人教版9年级教材也对议论文的写作进行了强化训练。由此可见,写议论文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材料式议论文的命题方式是,提供一定的材料,如一篇短文(片段)、一个故事、一则寓言、一条新闻、一首小诗、一个或几个典故、几则名言警句、一幅或数幅图画等,这些材料是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社会现象的介绍、社会上某些看法的概述、一个特定情境的设计等,要求在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规定的思路写作议论文。这种命题方式因其材料的开放性,能为考生提供多种写作角度,倍受命题者的青睐,是历年中考作文的重头戏,因此它是议论文训练的重点。材料式议论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做这类作文时由于吃不透材料,容易离题偏题,因此它又是作文写作的难点。

对于材料式议论文,从材料中提出作者的观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则材料总有材料的中心,能准确地理解材料意思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才能提准材料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推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由此及彼,合理联系社会生活,作出个人的认识和评判,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阐明自己的主张。

由此看来,读懂材料、提准(优)观点包括两层内涵:第一,准确提取材料观点;第二,发挥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选择最佳角度,提炼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点)。

B、要点阐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这是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提准观点的能力目标。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材料的观点呢?

——阅读材料,归纳中心。

材料式议论文和命题式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步骤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传统的命题作文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材料式作文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是一段包含了文章主题意旨的文字材料。所以.我们只要能把材料的中心吃透,就一定能把握命题者的命题之“意”,做到不离题,不偏题。材料式议论文从所给材料来看,有的给一段故事,有的给几段关于某事物的不同的观点,有的给一则寓言,还有的给图表、漫画等等。不管给什么材料,材料中都蕴含着一个中心,把材料当作一篇短文来分析,就能迅速得到其中心思想。很多学生忽视材料的分析,那么即使能写出有理有据的长篇大论,但这种议论文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认真阅读材料,要将材料一字不落地读一两遍,必须把材料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和词语认真分析,归纳出材料的中心。

由于分类的标准、方法不同,对命题材料的类别有种种划分,通过对近几年全国各地市中考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初中常考的议论文命题材料分为三类:事例型、观点型、寓言型。

1.事例型材料的审题

事例型材料,内容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某些事件。这类材料如果列举的是某些现象,那么我们在审读中最要注意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列举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可把握材料的中心。 比如: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出最佳观点。

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

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色香兼有则多带刺。

事例型材料如果所列举的是具体的事件,那么抓住主要人物,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和事件的结果,由果溯因,推究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挖掘主题。

如2008年黄冈市中考作文题材料: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手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这时候秦青手抚拍板,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振动了林问的树木,反激出的回声阻住了天上的行云。

薛谭便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说回家的话。

如果命题由多则材料组成,那么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多则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求同寻异,全面理解,得出正确的观点。

再如下面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l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另外,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内涵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找出材料的突破口,也是审读此类材料中心的重要方法。

如下面一则材料:

半个多世纪前,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1+1?这道题。题目写在黑板上,济济一堂的高材生竟面面相觑,没有一人作答。罗素见状,轻轻巧巧地在等号后写上了2,并且说:?l+1=2,这是真理,面对真理,我们有什么犹豫和顾忌的呢??

2、观点型材料的审题

观点型材料所列举的常常是一些伟人的名言或一些普通人或对或错的看法。正确的观点,往往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而错误的观点,往往则要我们批驳,并由此有一个正确的立论。所以这类材料的题型,中学生往往比较容易把握其观点。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种材料经常把几种观点组合在一起,或者因为其语言的含蓄、深刻,学生们难以全面、辨证和正确把握。对于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找出话题、意见上的一致之处,这是求同法;接着要比较出观点上的不同之处,评判出谁对谁错,这就是求异法。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童谣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童谣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对于语言比较委婉、含蓄的材料,尽量由表及里,挖掘本质。

如: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启发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像漏沙,注进去,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东西原封不动的流出来,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3、寓言型材料的审题

中考作文命题也常选用寓言材料。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寓大,借远寓近,借古寓今,借此寓彼,所以是材料作文中的难点。它往往以一篇童话、一则寓言故事等形式出现,看似浅显、生动,实则含蓄、深刻。审题时我们可以使用三步分析法:由果溯因,由此及彼,由浅人深。 由果溯因。

寓言其实就是个简小的故事。读故事,我们可以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主人公”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从而把握“主人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是解读材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例如下则材料:

一只老鹰从半空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由此及彼。

寓言通常采用类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寄寓哲理,“此”中教训,往往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教益。任何材料,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要由此及彼,将材料中的经验或教训推及到现实生活,分析现实问题,做到有思辨性、针对性。

如下面的材料: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 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

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因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

由浅人深。

寓言的意义包含有许多的人生哲学,挖掘其寓意不仅要由此及彼,多向多角度,联系人生社会,我们还应该由浅入深,尽量掘深主题。

比如,寓言“守株待兔”,我们首先觉得它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守株者”,再深思,“守株者”之所以失败而被人取笑了几千年,是因为他不懂得事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这才是“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深层含义。

以上内容阐释了把握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而如今的中考出现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学生从材料出发审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这种命题方式被人们称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更注重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把握和多角度立意的能力,也就是在把握材料主题的基础上,选择最佳角度,提炼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论点)。

——选准角度,提优观点。

1、整体把握,多向发散

整体把握材料,既包含对材料进行宏观审视和全面的分析,也包含对材料的细节进行微观的斟酌和仔细的揣摩。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提炼观点。

比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可以从南郭先生的角度立意:①冒充内行终露马脚,可见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该具备真才实学;②南郭先生最终偷偷溜走了,从这个角度可立意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可以从齐宣王角度立意:宣王爱听合奏,大锅饭式的管理制度导致大量“南郭先生”诞生,应该铲除这

2、因“题”制宜,提优观点

初中生写材料式议论文,由于个人阅历较浅,思辨能力不强,所以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也不可任意发散立意。有的题目笼统地要求“根据材料,联系实际”或“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此类题目宜从整体理解的角度立意;要求“选择一个角度”的作文也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不会偏离题旨。在列出的不同角度的立意之中,对比筛选,“好”中选“优”,要考虑到两点:①客观上,要切合材料的主旨;②主观上,要选择自己掌握素材最多、最有把握写好的角度。这样一定能够在准确的基础上提优观点。

C、实例解说

1、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的议论文。

在印度南部的马哈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狩猎工具很简单: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因为抓住核桃后绝不愿松开前爪放弃核桃,所以常常抽不出爪子而乖乖被抓。

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放弃是一种智慧

在印度南部的马哈丛林里,人们捕捉猴子的狩猎工具很简单:一个牢固但透明的盒子里装有猴子特别爱吃的核桃,盒子上方开一个小孔,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让猴子抓住核桃后就抽不出爪子来。猴子常常中计,而被猎人捕获。其实猴子很容易就可以逃生,那就是松开前爪,放弃核桃。

人们可能会嘲笑这只猴子,因为不肯放弃一个核桃而搭上了性命。可是我们人类自己呢?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不肯放弃一些虚无缥缈的?名?或?利?而烦跺不安呢?曾有一富商,身带许多金条乘船远洋去国外创业,途中船撞冰山受损,须放弃所有重物才能逃生,富商不愿放弃几箱重金,结果船沉人亡。而现实生活中,众多的贪官贫得无厌,最终也像猴子一样:伸手被捉,身败名裂,财毁人亡。

我们之所以摆脱不掉名利带来的烦忧,是因为我们对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缺少感知和认识。人生在世,都在争取一切美好的东西。学生要争取更好的成绩,上好的学校;教师要争取教出更多好学生,桃李满天下;农民每年要争取更好的收成;工人要争取获得更好的生产效益;商人要争取更多的生意利润……人人都想争取更多的物质享受,向往人生的事业辉煌。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方面我们不得不放弃。放弃不是一种失落,而是一种收获。你放弃一样东西时,也许已经得到了新的东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去来兮的陶渊明放弃了仕途之道,收获了自由和恬淡;黄州自省,脱胎换骨,赤壁怀古,空前绝后,苏东坡留下了今天的美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当年放弃了进哈佛深造的机会,才抓住了时机而成就了今天的事业……放弃是人生的一种睿智,是一种超越。人生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对身外之物占有及享受的过程,而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明智的人说: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放弃眼前的虚荣;要想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必须放弃街市的繁华;要想领略大海的风采,必须放弃让你驻足的小溪。

在生活中,你不可能拥有一切。放弃,你就可以轻装前进,忘记旅途的疲惫和辛苦。放弃不是无奈,也不是无为,它让你更成熟,更坚强,更有智慧的力量!

例文解说

2、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在自然界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比如紫藤萝本没有强劲的躯干,枯树本没有鲜嫩的枝叶,但它们组合成了美丽的风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比如,独臂的女孩和只有一条腿的男孩合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精彩舞蹈……

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合 作

一次,一位作家在礼堂里完成了他的演说,人们对他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他被某一排两个人震撼了,这是两位温文尔雅的绅士,可美中不足,他们一人缺了左臂,一人少了右臂。但他们却拍得起劲,两人分别用左手和右手合击,也发出那样和谐而又响亮的掌声。这景象足足让作家呆了l0分钟。 10

材料型议论文

分钟的记录是由合作创造的!

是的,合作,美丽之源,和谐之脉,成功之本,奇迹之根。个人都是有不足的,智者就懂得与别人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了他人。没有了这种合作精神,个人怎能成功?人类社会的进步速度也将大大放缓。如果两位断臂绅士拒绝合作,就没有震撼人心的掌声,就没有残缺的完美结合。如果没有合作,就没有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华裔科学英杰一一李政道、杨振宁。如果没有合作,或许世界大战后的人类历史将要改写。如果没有合作,就没有中国人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殊荣,没有申奥成功的喜悦,更不会有几亿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后的盛世中国。

合作是那样弥足珍贵。哈佛大学在开学前对新生都要组织一次野外露营的小组活动,为的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使他们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做到更快、更完美、更成功。哈佛大学之举,说明一流的教学机构把合作精神的训练摆在第一,引申为一切的前提。合作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说过:?在我过去的音乐生涯中,除了独立的思考和演奏,我无不处在人人互相包容的世界中,我成功了,觉得能坚强走过来的原因仅有一个:合作,在与他人的融洽中成长,甚至重生。?当你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欣赏《魔鬼的颤音》时,是否想过,它的诞生源于合作的精华,它能通过演奏的形式传播更是因为乐团合作的和谐。

看,那乐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如一个合作的音符。

例文解说

3、阅读下面文字,不脱离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1)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3)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

材料分析

例文展示

面对不幸当自强

芸芸众生,不论是谁,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面临不幸,不少人因此会放弃奋斗目标,变得消沉颓丧。然而,面临不幸,自强者终会知道这是人生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更会去体验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快乐。

被誉为?东方毕加索?的韩美林,曾在?文革?时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入狱达数年之久。他被打折了腿,还被锯断了三根手指。苦难使得他妻离子散,忍气吞声地活着。即使在平反后,他又接连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朋友的背叛,还得了一场差点要了命的大病。种种苦难,韩美林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他能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不幸和人生的苦难,是因为他坚定的热爱着心中的艺术。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以及巨型雕塑,持之以恒的创作激情和自强精神,使得韩美林终成艺术大师。?生活中确有一些人想用苦难毁掉你,但结果往往是苦难塑造了你。?这是历经苦难后,韩美林得出的人生感悟。

生活中,像韩美林一样自强不息的人还有很多。当我们注视他们时,会觉得自己的所谓的不幸是如此的渺小。温总理说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灾多难,但中国人民是始终压不跨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奋!

篇二:议论文材料

初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常常要求就事论理,一事一议,即针对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明自己的看法。那么,当我们面对具体材料,如何才能做到一经阅读,即知题意,略加思索,举笔成篇呢?关键就是要能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基础样式。

一、分析材料悟论点,转述材料提论点。材料作文,写事不是目的,“事”是议论的引子,提出问题的根据。因此,在动笔之前必须对材料作全面深刻的分析,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而悟出包含的道理(即论点),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转述。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二、列举事例证论点,引用名言析论点。我们知道,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就要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它,以论证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有理说得山倒”也就是指的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在具体证明论点时,作为论据的事实必须确凿可靠,典型恰当,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如《说“勤”》通过五个典型事例来论述,即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作《史记》,歌德赋诗剧《浮士德》,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曹南薇考上研究生,从而有力地证明“勤出成果”的论点。作为论据的名言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且富于权威性;引用名言证明论点,要注意文字的生动性,少而精,不可过多。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引用七则言简意深、富于哲理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一中心论点。

三、联系自己托论点,紧扣现实升论点。材料型议论文,一定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开掘原材料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更深刻的意义。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个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联系实际,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活动,是新的感受与旧的认知呼应的结果,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联系实际,实现了质的飞跃,是对个人、集体、生活、学习、乃至全社会的审视,是从“小”到“大”的深化。《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联系我国当前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论述,提出了深化中心论点的观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

四、总结全文扣论点,点明题旨结论点。著名作家师陀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作文的结尾不可忽视,作为材料型议论文的结尾,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深然一体。

[附例文]

成功在于勤奋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人,从小口吃,决不是块当演说家的料,但他凭着自信和顽强的意志,经过50个严寒酷暑的拼搏: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读;边爬山边演讲。终于成为当时全希腊最有名的演说家。

一个口吃患者,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归根到底,就是他面对挫折不灰心,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奋斗的结果。由此可见,成功在于勤奋!

有位哲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这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肯勤奋刻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难道不是吗?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他一生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采集了多少草药,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又如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从小好学心切,爱钻研,她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白天听课,晚上自习,深夜

做实验,经过不懈努力,她对物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享誉全球;我们的乒乓健将邓亚萍,刻苦训练,身上伤疤累累,最终才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世界冠军……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是要证明:成功在于勤奋!

在学习上,又何常不是如此呢?只要肯勤奋,不断探索,成功就会向你招手。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刚上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可以说是个“差生”,但我并不因此而甘心落后,正所谓“笨鸟先飞”嘛,我上课比同学听得认真,课后比同学花得时间长……渐渐地,我的成绩在班里已进到了前3名。相反,如果哪个学生整天懒懒散散,不思进取的话,那么,最终只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罢了。就拿我们班的小姜同学来说吧,没有谁不说他脑子灵活,但他学习很不用功,做起作业来,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呢?成绩当然只能落在后头啦。

议论文就是运用事实、道理论证或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议论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论说文。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是运用确凿的事实,无可辩驳的道理,逻辑严密的语言进行论证,从而揭示客观本质的文章。它的基本特征是说理性、说明性及较强的战斗性。长期以来,给材料自己命题议论文的写作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一些老师和同学,成了顽症。老师说教学难,教语文更难,而议论文写作乃难中之难;学生说学习难,学语文更难,而议论文写作乃难中之难。可是我认为,顽症可治,化难为易非但可以,想轻松写好议论文也是可以办得到的。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那就要把握给材料自己命题议论文写作的规律。其规律是:概括出论点,道理论正反,再举一二例,号召末问叹。

一、概括出论点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对所给的材料都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把握要点。遇到难理解的材料时,(其实中考、高考所给的材料,都不是很难的)要运用以物拟人,以物喻人,以人比人,以事比事,多角度联想的方法,力争透彻理解材料的精神实质,感悟出道理。有的人也把它叫作感点。所谓的感点就是对材料的看法、见解、观点、意见。这个感点就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时感点很多,就要抓住重点,写最容易的,写最新颖的,写最重要的。也就是和社会有联系的,人们所谈论的热门话题。这就是前人所云“文为时而作”。而且在众多的感点中只写一点,才能有针对性,才能写深写透。如果能逆向思维,寻求新的理念更可取。如:人们都说“旁观者清”,而逆向思维就是“旁观者未必清”。而所给的材料,不能不引,也不能全引,所以要概括,概括的话一定要简明。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道理论正反

概括出论点后,便进行道理上的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必须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谁也不能否认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吧。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必须全面的看问题。纵向看,横向看,而且一定要联系当前的形势。如果道理是多方面的,就一定要分层次,有顺序。采取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过程。为了增强语言的气势,论辩的力度,要多用短句,感叹句、双否句、反问句、设问句和排比句。在道理论证过程中,最好能引用一两条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它的正确性是被人公认了的。这样的道理才有无可辩驳的力度。这样的道理是中心论点的有力依据。若能恰如其分,必然收到言简意赅的最佳效果。然后在引出事实论据进一步论证。

三、再举一二例

常言说事实胜于雄辩。讲很多的道理不如摆一个事实。写议论文,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据等。所举事例一般要作到真实、有代表性,众所周知。叙述过程中,必须作到概括。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字数愈少,愈应该概括。所举事例越多越应该概括。或多句一例,或一句一例,或一句几例。如果文章比较长,需要举几个例子,必须注意各个例子的顺序和例子间的过渡及例子后的总结。而概括事实的语言一定要和中心论点相联系。如果在行文中想不到恰当的例子,你就要写自己或别人,按照文意,需要什么样的论据就写成什么样的事例。也许有人说这是杜撰例子。我认为总比没有论据要好得多。这也为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尽管我不赞成这么做,但在中考和高考中却有很多考生这么做了。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四、号召末问叹

首先引文概括出论点,然后在道理上正反对比分析,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号召性结尾,而且要反问作结。如果不用反诘作结,若用感叹句结尾也很有力度。如果运用两个或三个感叹号,连用两个或三个问号,问号和感叹号共用更显得有力度。有的人认为反问句和感叹句难写,其实并不难。凡是陈述句都可以写成反问句或感叹句。因为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只是形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须知否定句的反问才表示肯定,而肯定句的反问才是否定。这种写法恰恰是符合人们常说的写议论文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引论或绪论即“概括出论点”;分析问题:本论即“道理论正反”和“再举一二例”;解决问题:结论即“号召末问叹”。而就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看,也是俱全的。以上一般为立论文的写作过程。所谓的立论文,就是从正面提出观点,加以分析论证。

而驳论文则往往树起靶子,然后摆事实讲道理予以批驳。最后依然用号召性结尾。需要说明一点的就是,给材料自己命题的议论文,有的人认为就是读后感。其实并不然。当然和读后感是略有相似。还要说明很重要的一点,有很多人不会拟议论文的文题。就在阅读材料后,概括出论点的时候,议论文的题目就已经拟出来了。我以为拟题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是最好的有三种:论点式,如《男儿当自强》;论题式,如《学与问》;比喻式,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管什么样的文题,必须鲜明,有深度。因为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议论文的题目必然能打动读者。多少人不都坚信“读报看题,读书看皮“的原则吗?这就更能说明题目的重要性了。下面有这样一则材料:万人马拉松比赛,金牌只有一块,可另外9999人为什么还参加呢?有人命题:《重在参与》;有人拟题《辉煌不舍执着》;也有人写下:《爱拼才会赢》。通过比较可知,最好的是最后一个。

总之,文无定法。一旦把握规律,入格易,破格更易。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写与改的前提是要勇于写。要想写出好文章,还必须多读。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克隆学形式,独特才创新。事实证明只有能在观点、结构创新的文章,才能在中考、高考中得高分。

材料议论文审题实用技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更趋于公平、公正,就各地的作文题来看,已不是过去单一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已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图画类、文字类、寓意型等样的材料,由过去的不限文体趋向限制文体。一些作文材料,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要写好这类作文,审题是第一道“门槛”,它直接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但从写作实际来看,给材料议论文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切实有效的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的意思呢?本文就材料议论文审题,谈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一、单项材料

1、查原因

俗语“无因不成果”,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我们一旦知其结果,只要顺藤摸瓜,层层推进,总能探求其原因。材料分析查原因法,就是根据结果去推求原因,在原因处立论,确立文章的观点。

[示例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这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事情的结果是小孩子切苹果发现了规则的五角星图案。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难道小孩真的不懂如何切苹果?不是,而是小孩有一颗好奇心。小孩的好奇心是发现果核而成无角星图案的原因。好奇心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稍作引申就能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2、明关系

材料中人或事物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总是以一定的关系而依存,我们可以从分析他们间的关系入手而立论,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正常关系是怎样的,不正常的关系又该怎么办。这样准确抓住了他们间的关系就能正确立论了。

[示例2]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人们知道“三字信”以后,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抒情等写法)

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敬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3、抓关键

提供的材料总是有一个中心,为了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的精髓,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论。

[示例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盈科《雪涛小说》)

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教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不足为怪了。

4、辨是非

命题者在提供材料时,时而在其中将自己的褒贬爱憎的感情或明或暗地体现出来,这就是材料的是非倾向性,对此不可视而不见。辨明材料中的倾向性,可以判断自己提炼的观点是否正确。

[示例4]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这则材料的倾向性非常强。材料称想接上断臂的人为“好事之徒”,称他们的行为是“趋之若骛”,“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也就是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好事之徒”的做法实质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据此,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

篇三:议论文材料使用的方式

议论文材料使用的方式

□广元中学 高级教师陈 斌

议论文是每年高考考生采用最多的一种作文体裁。它说理辨疑,明事解惑,方便简捷,易于操作,因此受到了很多考生的青睐。

高考作文分三项评分:内容项、表达项和发展项。材料,在议论文中与论点构成内容项的主体;材料的使用方式(如用排比、对称的方式陈述材料)又与表达项密切相关;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本身就是“发展等级”十六小项中的两项,因此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发展项的要素。

所以,议论文材料使用的方式非常重要。经过笔者总结,议论文材料使用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用详用略

材料有详用,有略用,要根据考生本人占有材料的多少、质地和翔实程度而定。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灵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到:“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纪念》)

传递爱,就是传递一颗善心。世间有爱才温暖。在歌德学院的茵茵绿草坪上,一个男孩儿将一茎青草递给愁云满面的三毛:对,像这样,微笑!于是三毛走遍千山万水,将这份爱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北京某个不知名的四合院里,母亲把毕生的爱倾注在他身上,于是史铁生摇着轮椅缓缓前行。用一支笔,传递生的渴望,生的执著。在河南,林秀贞牢记母亲的教导,无私地赡养孤寡老人;在天津,许多人自发建立“稀有血型之家”,为需要者义务献血;在山东,“微尘”已成为爱的代名词……(《爱在左,同情在右》)

这两个例子中都使用了“三毛”的材料,但很明显,第一段是详用,第二段是略用。《纪念》那篇作文主体部分二、三、四段依次用了“犹太民族的哭墙”“居里夫人的努力”“三毛的那棵草”作为主要内容,而《爱在左,同情在右》使用材料并不讲究整齐,散见于全文的有冰心的名句、丛飞的事迹、《孟子》的名言、孔子黑子慈善家的爱,材料集中之处就是第二段。所以,到底是详用还是略用,关键看考生本人占有材料的多少、质地和翔实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另外需要强调的问题是,一些文体不明的考生在议论文中举例采用记叙文的写法,详细叙述,造成叙的篇幅过长,不知道应截取适合自己观点的最主要的片断,这是应该着力避免的。

二、用多用少

议论文中材料不足,论据不实,没有论证力和说服力,是常见的毛病,但是不是一味求多就一定好呢?也不是。这就犹如“糖开水”,加糖太少,不甜;加糖太多,就甜得苦了。个别考生更是以材料来充塞全篇,不见“议论”,读者读不出材料与观点的联系,这就又是另一种毛病了。下面举一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作文中的一段,它真正做到了“甜而不淡,甜而不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是啊,

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翠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精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满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

此段先引用季羡林教授的话,从理论上证明自己的观点“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然后用林妹妹和薛蟠这一组对比性的材料,论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最后采用排比句式,用三个典型材料证明了“内心和谐、充满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全段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据充实,水到渠成。

三、用事用文

“事”指“事例、事件”,“文”指“诗文、文句”。典故可分为“事典”和“文典”,议论文的材料,也可以分为事件类材料和诗文类材料。事件类材料形象、丰满,具有雄辩之势;诗文类材料典雅、严密,体现学养之深。“用事”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举了,下面举两个“用文”的例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诗经》中,我知道中国人众口传承的君子形象是温润如玉、坚硬如玉的,那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气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从李清照的深情歌颂中,我明白中国人欣赏的是怎样豪爽大气的英雄。(《母爱如河》)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唐琬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考生恰当引用诗文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调遣深厚的积累,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论点,

四、用叙用议

“叙”是“叙述”,它是陈述材料的方式,“议”是“议论”,它是将材料与观点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很多同学的作文,只叙述材料,毫不议论,这是大忌。为什么要对材料进行议论呢?这里有两点可以说明它的必要性:一是材料是何意,读者未必知晓;二是往往一个材料多意,读者不知这里要用何意。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作为一个超级富翁,拥有万亿家私。按理讲他的孩子应该生活在一个不缺钱花的环境中。其实不然,洛克菲勒始终坚信“适度关爱”才会有助于孩子成长,因此他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从不多给一分,且每花一分都要记录,最后由他过目。倘若他认为花得不合理,便会从下次的零花钱中扣去相应部分。

正是洛克菲勒的这种适度关爱,才使他的孩子养成了一个珍惜财富从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试想,倘若他溺爱儿女,零花钱要多少给多少,且不过问去向,那么世上恐怕也只能再多几个任意挥霍的豪门子弟罢了。

(《对待孩子适度关怀》)

这两个段落,上段为“叙”,下段为“议”,正是第二段的“议”将第一段的材料与论点“对待孩子适度关爱”联系了起来。在两者的先后顺序上,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还可以先议后叙再议,犹如“总分”关系。

注意了以上四点,写作议论文时,在材料的使用上就不会犯太大的错误;如果运用得好,

还能够使文章内容有理有据,使文章节奏舒徐有度,真正做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