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俄罗斯小诗《短》作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12 08:25:41 体裁作文
俄罗斯小诗《短》作者体裁作文

篇一:短

《短》

一位朋友译自俄罗斯一首小诗附上:

《短》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的太快,领悟的太晚,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同事情 、同学情 、朋友情 战友情。因为一旦擦身而过,也许永不邂逅!

祝2016新年愉快!

篇二:冯骥才在俄罗斯

冯骥才在俄罗斯

李逸津

内容提要:冯骥才是一位在俄罗斯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自上世纪70年代末被翻译介绍到俄罗斯以来,高居俄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前列。俄罗斯老一代汉学大家,如李福清、索罗金、司格林等人,都翻译、编辑和评论过他的代表性作品,并做出高度肯定的评价。当代青年汉学传人科罗博娃把俄罗斯对冯骥才创作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冯骥才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在俄罗斯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一位。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冯骥才单篇作品被翻译成俄文并在俄罗斯发表的有37篇(不包括重复发表),出版个人专集2部,与其他中国作家合集7部,和王蒙作品的俄译数量不相上下,远居俄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之首。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副教授A·罗季奥诺夫曾分析冯骥才和王蒙的作品在俄罗斯受欢迎的原因说:“冯骥才与王蒙的领先地位除了对读者各有各的吸引力以外(比如,王蒙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俄罗斯中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心情很吻合,而冯骥才以创造历史和文化氛围见长),还有另一个共同的原因,即,这两位作家在参与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中表现得最积极,他们与俄罗斯汉学界的交往最密切。他们的创作也常被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以研究冯骥才创作而在俄罗斯汉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A·H·科罗博娃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也说:“从俄国人的角度看,冯骥才作品有三个最被看重的地方:1.关于“文化革命”的小说——俄罗斯老年人很看重,因为和苏联斯大林时代时遇到的困难差不多;2.年轻人特别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特色(如《神鞭》);3.有的小说涉及到心理问题(如《书桌》《雕花烟斗》等等)。”(2012年4月12日科罗博娃致笔者信)

俄罗斯最早发表的冯骥才作品俄译文本是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Б·李福清译)和中篇小说《啊!》(B·索罗金译),刊载在莫斯科消息报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王蒙、谌容、冯骥才》上。此后《啊!》《酒的魔力》《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等相继刊登出版。进入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前后的动荡岁月,前苏联翻译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工作曾一度停顿,直到2002年,莫斯科中央印刷所出版社出版了由Г·雅罗斯拉夫采夫和H·扎哈罗娃编选的《20世纪中国诗歌与小说:谈过去看未来》,其中收有H·杰米多译的《末日夏娃》。2003年,中俄文对照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出版,收录了18篇小说,均为司格林在2002年译出。这使俄译冯骥才作品的数量一下子大增。2007年,《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集:命若琴弦》出版,收有司格林译的冯骥才短篇小说《抬头老婆低头汉》。同年俄罗斯发表的俄译冯骥才作品还有科罗博娃译的《雕花烟斗》《书桌》《快手刘》(载华克生主编的《中国变形:当代中国小说随笔选》)和《文学大师们的另一支笔》(载C·A·托罗普采夫编选的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集《窗:俄中互观:短篇小说、特写、散文》)。

俄罗斯汉学家中第一个对冯骥才创作发表评论的,是现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的著名汉学家鲍里斯·利沃维奇·李福清(1932~ )。1984年,他在苏联《文学问题》杂志第1期上发表文章《1981年天津会见》,文中提到他读了冯骥才的小说《啊!》之后的感受说:“冯骥才的小说吸引了我,也许比他的传奇(指冯骥才以前与人合作出版的《义和拳》——笔者)要更

大……”1985年,李福清为《人到中年:中国当代中篇小说选》撰写了序言《论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及其作者》,文中写道:“?文化大革命?的可怕情景,像对大多数作家一样,也对冯骥才产生了很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他决心创作一系列的中篇和短篇小说来反映这个悲剧的时代。”他评论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说:“读了冯骥才这篇作品以后,留在读者记忆中的不仅仅有人物复杂的内心感受,而且有只有目击者才能发现的那些细节。”李福清评论冯骥才的中篇小说《啊!》说:“这是一声震撼人心的呼喊。”

1987年,莫斯科“虹”出版社出版了李福清主编的《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该书收录了冯骥才的4部中篇小说和8篇短篇小说,反映了自1984年冯骥才作品俄译第一次在前苏联发表以来,短短三年间前苏联翻译介绍冯骥才作品的热情和力度。李福清在题为《冯骥才创作的三个主题》的序言中写道:“冯骥才是一位极有天赋和人气的小说家,自从他的中篇小说俄译本《啊!》在1985年出版,即为苏联读者所知名。这部小说已经再版了两次,并立刻找到了通向读者心灵的道路。”李福清评论冯骥才在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神鞭》说:“这是一部不寻常的作品。它在《小说家》杂志上一发表,就在报刊上引起大量的反响。” 稍后于李福清对冯骥才创作发表评论的是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В·Ф·索罗金(1927~ )。他在为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人员集体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与艺术(1976~1985)》(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撰写的第一章《在文学镜子中变化着的现实》中,对中国新时期前十年文学创作中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作了概略的论述。其中在谈到“反思文学”时对冯骥才具体作品有介绍,之后索罗金写道:“作家和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保存了关于黑暗年代的真实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异乎寻常的公民性和人性的价值。它们证明了?体验过的痛苦?没有被遗忘,证明受害者们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精神力量来提高痛苦与抗议的声音。”他指出:“无可争论,?反思?作品中有许多属于过去十年最优秀的文学成就之列。”

2003年圣彼得堡望楼出版社出版的司格林翻译并作序的中俄文对照本《俗世奇人》,是一部在翻译上极具难度的作品。除了在北京长大、精通汉语及中国民俗的老汉学家司格林,在俄罗斯几乎无人能担此重任。司格林在序文中指出:“(冯骥才)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故事主人公的面貌、行为和思想方式,如作者所说,都是现实的人、现实的情境,他们的行为逻辑染上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冯骥才小说的主人公一般说来都是来自底层的人物。这些人是城市里的普通人。所有他们这些人或多或少是走运的、机灵的,有自己的智慧、狡猾,同时又是忠厚老实的。”他分析《俗世奇人》的艺术特色说:“作家所讲述的故事的特点是精巧的幽默、轻松的冷笑话,当然,最后还有展开事件的令人惊奇的过程。作家的语言也是独特的,拥有大量的方言词和俗语,这特别涉及到有多种能指的形容词和原文中的比喻。”这一方面说明了冯骥才作品的翻译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它恰好是一部活生生的大众口语教科书,而这也正是司格林选择它作为俄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阅读教材的原因。 上述李福清、索罗金、司格林都属于现今俄罗斯汉学家中老一代的重量级学术大师,他们对冯骥才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为后人的工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并在冯骥才研究方面达到新的高度的年轻一代学者,则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女研究员阿娜斯塔西娅·尼古拉耶夫娜·科罗博娃(1973~ )。

A·H·科罗博娃1997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语专业。1992-1993年在中国天津外国语学院进修。2003年起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工作,2009年答辩通过副博士论文《冯骥才创作的进化:从尖锐冲突情节到“市井小说”》,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她在给笔者的信中谈到自己研究冯骥才作品的动因说,在她1992-1993年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习汉语期间,从当时使用的《四级对照汉语读本》上读到冯骥才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很受感动。回国后她才知道这篇小说已经被译成俄文,于是她就在图书馆借了李福清主编的《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后来,她进入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做研究生,她的学术导师是著名汉学家

索罗金教授,而他正是冯骥才小说《啊!》和《船歌》的俄译者。于是在和导师商定学位论文选题时,就决定研究冯骥才的创作。

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前期成果,科罗博娃先后在2004年和2006年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主办的两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冯骥才作品中对“文革”主题的独特揭露》和《现代中国作家冯骥才创作中的市井主题》两篇论文。在《冯骥才作品中对“文革”主题的独特揭露》一文中,科罗博娃指出:“反思?文化革命?的主题”是冯骥才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科罗博娃指出,虽然冯骥才的“这部小说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纯洁的、坚信崇高理想的年轻人会成为凶暴的红卫兵?”然而,“作者成功地指出,?文化革命?的极左思想对年轻人起了怎样有害的影响。”她说,在这个意义上,冯骥才的小说“与著名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彼此呼应的”。认为“作者非常准确地描写了?从众情感?、群体行为。半大孩子们坚信,他们是为正义的事业而斗争,他们并不怀疑,但实际上是闹剧导演的绳圈在狡诈地驱使着他们”。科罗博娃写道:“需要指出的是,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其他作者不同,冯骥才的重点不是在描写大量的镇压和灾难。他展示了以单个?小人物?的命运为例的民族悲剧。这一点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科罗博娃指出,冯骥才的反思文学作品也塑造了“不可战胜的人的有力形象”。如中篇小说《斗寒图》中的老画家。

在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2006年6月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科罗博娃发表了论文《现代中国作家冯骥才创作中的市井主题》。这篇论文把研究对象从冯骥才的“文革”主题作品扩展到“市井风俗小说”,分析了冯骥才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至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浓厚天津味儿”的创作。她把冯骥才这类创作划分为“回忆童年”、“从义和团起义开始的城市新的历史”(也就是进入半殖民地时代的天津——笔者)和“民族学”三个部分,并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论。

2009年,莫斯科《远东问题》杂志第2期发表了科罗博娃的论文:《冯骥才“文革”小说中背叛行为的心理分析》。同年,她在母校圣彼得堡大学答辩通过了她的副博士学位论文:《冯骥才创作的进化:从尖锐冲突情节到“市井小说”》。这篇论文是她此前多年研究冯骥才创作的总结,有些问题在以前发表的论文中已经谈过,所以我们在这里拟重点评介她在《远东问题》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科罗博娃指出:中国“文革”结束后相继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潮流,其基本主题之一就是“背叛亲人的难以愈合的创伤”。而“?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冯骥才的早期作品”。她说:“冯骥才属于勇敢地承担起提出并克服与?文革?影响相联系的问题的第一批作家之一。”科罗博娃把冯骥才“文革”题材小说中所表现的“背叛”心理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恐惧而背叛和抛弃亲人、同事、熟人和朋友”;二是“由于?三种人?的骗术而无心地背叛”;第三则是“为了得到好处而背叛和出卖”。她说:“这些背叛?类型?在十年?文革?期间是经常遇到的。”科罗博娃认为,像冯骥才中篇小说《啊!》中的吴仲义和《斗寒图》中的潘大年,就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背叛。她指出吴仲义背叛的原因是“性格软弱”,潘大年“背叛的动机是恐惧”。而《啊!》中“赵昌的出卖是另一种类型的”,“他背叛的动机就是害怕,为生存和部分地为争夺?显要的地位?”。

科洛博娃引用冯骥才作品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来分析他们之所以背叛亲人、朋友、同事的原因,指出,尽管当年其他一些“文革”题材作品也写了这类人物,但正是冯骥才得出了结论:“缺少积极的人生倾向,柔弱的性格,不能捍卫自己的观点,是将来背叛的可能条件。”科洛博娃写道:“在指出像?文革?这样现象的发生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点相互联系的问题时,作家涉及到了全民族重要理念的整体综合。”她引用冯骥才自己的话说:“推动?文革?悲剧的,不仅是遥远的历史文化和直接的社会政治的原因。人性的弱点,妒嫉、怯弱、自我、虚荣,乃至人性的优点,勇敢、忠实、虔诚,全部被调动出来,成为可怕的动力。”笔者认为,冯骥才对造成“文革”悲剧的民族心理根源的分析,是深刻的,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而

科洛博娃在自己的研究中注意到这一点,并把它归结到解读冯骥才这类作品,乃至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钥匙,也同样是深刻的和慧眼独具的。

近年来,通过文学和文化研究来了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汉学研究中一个时髦课题。现在,科洛博娃通过研究冯骥才“文革”题材作品,又一次把学术视角聚焦到民族心理问题上来。她指出:“阅读他的作品后产生的结论是:没有巨大数量的普通人,?文化大革命?是不可能的,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总是被迫的)而被包含在这次行动中。”揭开伤疤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面对现实才能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这正是冯骥才“文革”题材作品的现实价值之所在,也是科洛博娃这一研究的价值之所在。科洛博娃在论文结尾处还进一步指出:“超越对民族心理特点思考的框子,冯骥才也涉及到全人类的背叛心理问题。”这也就把冯骥才创作的思想意义,提升到了更深广的层面。

篇三:59.写一首小诗

59.写一首小诗

——现代诗歌的特点与创作

一、专题解析

在世界民族文学史上,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几乎与人类语言一同产生。中国新诗的发展虽然历时不过百年,但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这为我们学习新诗的写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它借助比喻和意象,用超常化的语言组合来表情达意。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从表达方式来看,诗歌主要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我们初中阶段练习的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诗。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而且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比喻、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这里我们从诗歌的形象与意象、诗歌的抒情两个方面来入手练习。

二、知识结构图

三、写作指导 实例引领

一)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一解析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当作者把自己主观的心意赋予到客观的物象上时,客观世界原本存在的物象便变化得神奇起来,这就形成了意象。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意象通常通过比喻、象征、描述等手法在诗歌中建立起来。 片断一:

像云一样柔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光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这是诗人艾青在观看了前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致乌兰诺娃》。艾青在诗句中用比喻的方法描绘观感,用比喻以云之柔、风之轻、月之明、夜之静——写出了舞姿的曼妙动人,诗歌仿佛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艺术氛围:微风轻轻吹送着天上一片片淡淡的白云,月亮向大地倾洒着柔柔的银辉,一袭白衣的美女在翩翩起舞??在这里,诗人虽未直接向我们描述艺术家的舞姿,却使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美好的意象:人月相辉映,人比月更美,舞比仙动人;以柔云、轻风、明月、静夜等一系列的意象织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把舞姿描绘得轻柔、蔓妙;把氛围洪衬得静谧、甜美,是一幅出色的情景交融的动态写意图。

片断二:

一个浪

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

被打成碎沫

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

看着海洋

解析二: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 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但是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狼可以象征残暴,但有的场合也可以象征野性、自由不羁等等。所以,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艾青诗中的“礁石”,显然是一种拟人(有身体、有脚、站在那里、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什么具体的事物,读者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没有唯一的、明确的界定。所以说,象征性意象能引发人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二)知识点二解析

诗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主要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世界其他民族的诗歌,抒情诗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叙事诗。即使是叙事诗中也往往有抒情的许多成分。这跟诗歌独特的体裁特点是相关的,诗歌一般以较短的篇幅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集中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这就往往需要借助于抒情,或者说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利于抒情。

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一般不会详写生活及事件的过程。抒情诗往往比较含蓄,充满个性色彩。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解析三:

诗歌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以较短的篇幅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集中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顾城的诗歌《一代人》仅用短短两句就把被10年浩劫耽搁了美好时光的青年一代决心战胜蒙昧、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鲜明地表露出来。

但是这个抒情的方式却是比较耐人品味的,诗人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呼吁出来的,而是借助诗歌意象间接地暗示出来的,语义含蓄多解,富于朦胧美。

片断四: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解析四: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这种“忧郁”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难,因而格外动人。这里有深刻的忧患意识,有博大的历史襟怀,有浓烈的爱国真情。这种忧郁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十分强烈,震撼人心。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涵。作者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作者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二)例文:

瓶竹

舒兰

虽然

我生活得很好

而且

仅凭一点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目光中

我的枝叶

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生我的乡土

例文解析:

《瓶竹》是台湾怀乡诗人舒兰的作品。诗歌用瓶竹来象征离开故土的自己,第1和第2诗节写出了瓶竹的生存状态——表面看“仅凭几滴清水”“我生活得很好”,而且“在有限的日光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这只是全诗的铺垫。第3诗节揭示了瓶竹的生存现状的实质——没有深根,接触不了大地。表达了作者远离故土、无根飘零的忧伤。

这首诗通过家中养植的“瓶竹”这一意象暗喻作者长期深埋心中的思乡的痛苦。本诗在艺术构思上新颖奇巧,“瓶竹”的意象设置巧妙贴切,读来耐人寻味,感人肺腑。

四、片断练习设计

仿写冰心的诗歌片断。

原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

思路点拨:

写诗要抓住意象,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

例: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世界就窄了。

水中的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习作设计

读下面这个片断,用诗歌的形式把感恩的心情表达出来。

母亲轻轻的走过来,轻轻地为我把被子掖上我的胸间。先轻抚了一下我露在被面上的手,才极缓极缓地把我的手拉进了被窝里。我终于明白,为何奶奶说我从小爱踢被子,可我每天醒来时,被子却依然好好地盖在身上的原因。是母亲每夜都来为我掖盖被子。

我悄悄的眯着眼偷看着母亲,发现母亲正含笑看着我,眼睛里盛满了骄傲,盛满

了怜惜,仿佛我是一件稀世珍宝。在母亲注视下我安然入梦,梦里有满天的星辉与满室的香气。

篇四:莱蒙托夫诗歌作品《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

莱蒙托夫诗歌作品《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别了,涤荡不净的俄罗斯,

奴隶的国土,老爷的王国,

天蓝色的军服啊,我们别了吧,

驯顺的人们啊,你们也别了我!

也许我在高加索的山峦那边,

还能从你那些长官手里逃脱,

躲过他们窥见一切的眼睛,

避开他们无所不闻的耳朵。

年1841

篇五: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同步练习及答案

俄罗斯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气候的特点是( )

A、冬季温和湿润,夏季凉爽多雨 B、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C、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D、冬季短而温暖,夏季长而炎热

2、下列河流中,不注入北冰洋的是( )

A、鄂毕河 B、伏尔加河 C、叶尼塞河 D、勒拿河

3、俄罗斯的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 )

A、东欧平原 B、西西佰利亚平原

C、中西伯利亚平原 D、东西伯利亚山地

4、俄罗斯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其中居世界首位的森林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既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为( )

A、维多利亚湖 B、苏必利尔湖

C、贝加尔湖 D、青海湖

6、俄罗斯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极地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7、乌拉尔山以东依次排列的地形区是( )

A、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C、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D、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高原、中欧平原

8、关于俄罗斯主要工业区、工业中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乌拉尔工业区是最大的工业区 ②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 ③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是综合工业区 ④新西伯利亚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有关俄罗斯交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部门齐全,水路运输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B、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分布较为平衡

C、俄罗斯的管道运输货物运输量占比重较大

D、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的是贝阿铁路

二、综合题

17、下图是“俄罗斯略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俄罗斯国土东濒 洋,西临 海和 海。

(2)图中四个注有名称的城市中,每年冬季有一段时间太阳总在地平线以下的城市

是 。

(3)俄罗斯河流众多,图中标有代号D的河流名称是 河,该河自 向 流,注入 洋。

(4)将图中A、B、C三个矿产地的名称及所产矿产填在下面横线上:A ;

B ;C ;

(5)俄罗斯的气候地区差异很大,尤其 季气温东西部差异很大,年降水量西

部 ,东部 。

18、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地

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读俄罗斯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主要原

因是 。

俄罗斯河流众多,但除了伏尔加河外航运价值

都不高,主要的原因是

(2)俄罗斯最大的区业区A是 ,该国最大的油田B是 。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俄罗斯小诗《短》作者)

(3)俄罗斯主要的农业区在( )

A、东欧平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东西伯利亚山地

(4)近几年俄罗斯的货运总量中,管道运输占一半以上,这反映该国 的产量和输

出量都比较大。

19、读沿“60°N线俄罗斯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区名称:

A、 B、 C、

D、 E、

(2)从图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地势特点是 。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场

红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占地约9.1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天安门广场的1/5,地面很独特,全部由条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见右图)

在十五世纪时它只是个集市,当时被称为“大市

场”。16世纪时,沙皇确认其为“红场”。在古俄语中,

“红场”意为“美丽的广场”。

红场周围均为著名的建筑物。其西面为克里姆林宫的红墙及三座高塔;南面一个半圆形的平台是红场最古老的建筑,它建于1547年,是沙皇发布诏书与宣读文告的地方。平台后面是圣瓦西里教堂,该教堂建于1555-1561年,是为纪念伊凡四世攻占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市,并将其并入俄国版图而建,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由九座洋葱头型的教堂所组成的建筑群修建在高起的台基上,主教堂高约47米。红场的北端,有一座红砖银顶的建筑,它建于1872-1883年,现为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红场的东侧是国立百货商场,建成于1893年,由波梅兰兹夫设计,今天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十家百货商店之一。

(1)“红场”在古俄语中是什么意思?

(2)假设下面这个方框表示红场,请你自己设计出不同的图例,将克里姆林宫、圣瓦西里教堂、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国立百货商场标注在红场图中恰当的位置。

参考答案

一、1、B 2、B 3、A 4、D 5、C 6、D 7、B 8、D 9、C 10、

B 11、D 12、D 13、B 14、B 15、B 16、B

二、17、(1)太平 波罗的 黑 (2)摩尔曼斯克 (3)叶尼塞 南 北 北冰 (4)库尔斯克铁矿 秋明油田 库兹巴斯煤矿 (5)冬 多少

18、(1)纬度高,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 河流封冻期较长 (2)莫斯科工业区 秋明油田 (3)

A (4)石油、天然气

19、(1)东欧平原 乌拉尔山脉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 (2)东高西低

20、(1)英吉利(拉芒什) 地中海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3)东南高、西北低 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大多数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流

21、(1)北温 (2)巴黎 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小,全年降水分配比较均匀,基本没有旱、涝等气候灾害 (3)地中海沿岸地区 由于这里有优质的原料,独特的生产工艺,悠久的历史,使葡萄酒行销世界各地(4)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浪漫多情的民风民俗,高雅的艺术,新潮的时装等

22、(1)“美丽的广场” (2)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