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心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2 18:31:50 体裁作文

篇一:庄子心斋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前言?????????????????????????(2)

一、心斋”与“坐忘”???????????????????(2)

二、“心斋”、“坐忘”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启示???????(4)

三、现代人的心理窘境??????????????????(5)

四、“心斋”、“坐忘”对解决现代人心理问题的启示??????(5) 小结??????????????????????????(6) 参考文献????????????????????????(7)

庄子“心斋”、“坐忘”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摘 要: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和激烈的竞争带给人们深重的心理危机,造成人们持续的挫折、抑郁和痛苦。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修身养性、调节心态的哲学思想,其中以庄子哲学的心理调节作用最为显著,它对于现代人摆脱种种人生困境、安顿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试图对庄子哲学思想中 ?心斋??坐忘?的心理调节功能进行剖析。结合现代人所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试图对庄子哲学中?心斋??坐忘?的心理调节功能作进一步探讨,期待能为现代人提供一条解决心理困境、调控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争取在庄子哲学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推进。

关键字:庄子 心斋 坐忘 心理调节

前言

造成世人诸多痛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往往过于执着于“自我”。庄子告诉我们外在环境造成人们各种心理痛苦的原因就在于对“自我”过于执着,他提出“心斋”和“坐忘”,并以此作为通往“丧我”的有效途径。它们也可为现代人涤除内心负累,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提供借鉴。

一、“心斋”与“坐忘”

“心斋”与“坐忘”是庄子所提出的特殊心神修养方法,在庄子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庄子通过假托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对话来阐发的。关于“心斋”,《庄子·人间世》篇云: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

“心斋”可视为中国最早的主体自我意识理论,这是一个经过从“生理”到“意识”再到“无意识”三个不同层次的自我反省系统。所谓“心斋”,就是要保持空明虚静,排除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不因外物而迷惑,要像气那样虚空容纳万物,进入心境空明的境界,最终体认“大道”。庄子在解释“心斋”之前先提出了“耳”、“心”和“气”这三个概念,“耳”代表的是外在生理感官,意味

着直接通过外部感官进行外在感知,这是一种直观的外在感受;“心”代表的是人内在的思维功能,是有意识地思虑、计划各种行为;而他所说的“气”,不是指一般物质层面的“气”,而是指超越自我意识和思虑之心,摒除一切杂念,心灵进入一种虚静无虑、空灵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一种经过净化之后的绝对宁静。专一心志,既不听之以“耳”,不使外部感官发挥感知的作用,也不听之以“心”,不使内在思维发挥思虑的作用,而只让“气”来调节和控制自我,达到空明虚静,庄子认为,这就是他所说的“心斋”。关于“坐忘”,《庄子·大宗师》云: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2]

庄子认为,“坐忘”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外天下”、“外物”、“外生”。首先排除对世事的思虑,进而抛弃对贫富得失等的各种计较,最终忘却自己,把生死置之度外。要实现“外天下”、“外物”、“外生”的境界,仅仅超脱社会之外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毁弃肢体,泯灭聪明,形智皆弃,与大道混同为一,这就叫“坐忘”。庄子的“坐忘”,有以下两层具体含义:

(1)“堕肢体”、“离形”表明要从人的身体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应设想去掉生理上的躯壳,做到忘形。

(2)“黜聪明”、“去知”指的是在心理层面,要去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思虑,做到去知。包括从是非得失、功名利禄的计较中解脱出来,不执着任何东西。于是身体与精神都暂时被主体遗忘,就做到了忘我。因此,坐忘的关键在于“忘我”,“忘我”之后,无论受到任何外界刺激,都不会对人的内心造成影响和伤害,也就不会产生好恶之情。最终达到与变化同游,与“道”混同为一的境界。“心斋”侧重于外闭感官感知,内逐主观思虑,以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明状态,“坐忘”则侧重于“离形去知”,不仅否定人的思维活动,还排除人的生理欲望,使人从身体的生理欲望和对是非得失的思虑中解脱出来。总而言之,“心斋”与“坐忘”的最终目的都是“丧我”,都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有效修养方法和途径。

“心斋”和“坐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逐步被道教所吸收,成为道教的

重要概念,“坐忘”更成为道教发展沿革中不可或缺的修养方法。在早期道教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文献中,都没有关于“坐忘”的记载,但是在太平道的《太平经》中,十分重视“守一”,其涵义大体是守人身中的元气,或精气神。强调守一要居闲静之处,排除外界干扰,平床坐卧,使感官和思想“无所属,无所睹”,“谨守其神”,这种修道方法的理论和操作方法,都与后世所说的“坐忘”十分相似。隋唐时期,“坐忘”逐渐代替了“守一”、“存思”等内修方法。唐代道士王悬河编修的类书《三洞珠囊》卷五有《坐忘精思品》,将“坐忘”和“精思”并列在一起。唐代的《天隐子》称:“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指出“坐忘”和“存想”的密切关系。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结合庄子“坐忘”观念和前辈道学的基础上对“坐忘”观念进一步发展,写出《坐忘论》,赞扬坐忘是“信道之要”,自称“恭寻经旨而与心法相应者,略成七条,以为修道阶次”,指出坐忘之法要按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层次进行修炼。他对“坐忘”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发展与丰富,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成为一套完整而独特的道教修道理论,而这种“坐忘”思想后来自然地被道教徒所吸收和借鉴并成为道教教义中的一部分。

二、“心斋”、“坐忘”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启示

“心斋”、“坐忘”是庄子在外在环境极端恶劣,个人身体自由无法得到保证的境况下所提出的一种通过离弃躯体、封闭感官感知,排除人的生理欲望,去除心理和精神思虑的修养途径。因为身体上的自由无法保证,庄子只好藉此途径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相信,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个人肉体的不幸,社会的艰难,但是我们可以转化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超越的精神境界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忘却现实的痛苦,还可以让我们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庄子的“心斋”、“坐忘”思想与西方的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之处。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的研究重点在于进行意识训练,改变意识状态,以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它采用的超觉静坐的意识训练形式与庄子的“坐忘”修养方法非常类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认为,无意识的目标就是成为意识,即意识化,意识的使命就是在黑暗的无意识中点燃起一盏盏明灯。可以说,庄子是希望通过修养心性而达到将“无意识意识化”的目的,他通过摒弃人的外在感知和思虑活动,清除杂念,将人从

意识的束缚中超越出来,达到一种无意识的空明状态,从而去实现无意识意识化。庄子将无意识意识化的方法就是容纳,创造出适宜的空间,给无意识以充分的活动自由,无意识便可以浮现到意识层面上来。超个人心理学采用的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而成长于东方文化的庄子的心性论,更具有直觉感和体悟式,但两者要达到的心性境界是同样的。[3]庄子的“心斋”、“坐忘”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可为现代人涤除内心负累,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健康心理提供一些可贵的借鉴.

三、现代人的心理窘境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娱乐活动逐渐丰富,现代人本应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可是机械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社会上的功利价值取向,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带给人们深重的心理危机,造成人们内心的挫折和痛苦。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行为方式以自我为中心,带有强烈的目的和功利性。很多人锲而不舍地进取是为了求“利”:或是为了成功,或是为了进步,或是为了名誉,或是为了金钱等。这种逐于“利”的行为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人类拥有这种追求进步、执着进取、勇于不断改造现实世界的精神,人类对世界了解得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发明创造源源不绝,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现代人的这种行为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流行的功利性的价值取向,逐于“利”的行为方式也带给人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开始追求“利”时的苦闷煎熬,追求过程中的惴惴不安,得不到之时的失望焦虑,得到时的狂喜过度都对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刺激和影响。喜怒哀乐交战在胸中,交错情感的混乱冲击极有可能由心理问题影响到身体状态,而使人生病。针对现代社会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人的行为方式所造成的种种心理问题,我们可以从庄子的“心斋”、“坐忘”思想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心斋”、“坐忘”对解决现代人心理问题的启示

借鉴庄子“心斋”、“坐忘”思想中的精神内核,减轻对自我的过度执着,可以减少现代社会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沉重压力。庄子通过“心斋”、“坐忘”告诉我们,人之所以在与外物接触时会产生各种各样喜怒哀乐的情绪,是源于对“自我”

篇二:心斋

心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

3.地球村最大的问题就是文化冲突,把中国的思维弄清楚,这就是时间学思维的目的。

8.我们千万记住:我们只问应该不因该,少问结果。人生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计较后果。

以忍求伸,一个乞丐可以自豪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因为她给了别人施舍的快乐。------泰戈尔

别瞎琢磨就是道,无思无虑就是道。道和语言的逻辑关系,大道是无始无终,任何东西是靠

不到他,这就是庄子的基本哲学。

学。

美,你只有无所作为才吻合那个道。

来,守住你的精神,上天赋予和谐。

5.无月日不显其光,无地天不显其高。你到底以心智立身,成全你了、 害,害生于思。一个人长进的时候,别人就会赶上你,因为你给别人带来压力 。

18.知道就是不知道,达到这个境界思想就很漂亮。我们不是猪怎知猪的快乐。

篇三:佛经心斋181条

佛经心斋181条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在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8、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9、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10、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1、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2、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13、你永远都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4、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6、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7、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20、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21、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2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23、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24、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5、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6、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7、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2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9、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30、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31、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32、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33、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34、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35、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6、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37、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38、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39、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40、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41、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42、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43、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4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45、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46、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47、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48、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49、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50、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51、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2、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53、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54、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55、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56、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5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58、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59、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60、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61、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6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6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6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65、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66、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6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6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6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7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7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7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7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7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7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7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7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7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7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8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8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8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8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8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8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8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8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8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90、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91、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92、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93、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94、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95、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9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97、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98、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99、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01、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02、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03、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04、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05、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06、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07、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08、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09、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1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11、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1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13、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114、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15、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116、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17、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18、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19、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2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21、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122、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23、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124、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125、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126、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127、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128、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129、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13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骏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131、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132、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133、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134、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135、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36、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137、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38、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139、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14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141、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142、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143、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144、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145、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146、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147、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48、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149、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5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51、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152、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53、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154、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155、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156、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157、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158、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159、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16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161、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162、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163、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64、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165、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66、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67、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168、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169、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17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171、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172、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173、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174、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75、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176、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心斋)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177、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78、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179、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18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18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篇四:心斋1

心斋

开放分类: 道教、养生、中医

心斋为道教斋法的最高层 ( 供斋、节食斋、心斋 ) ,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见《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杂斋法》。语出《庄子·人间世》:“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晋郭象注曰:“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其具体步骤,据近人陈撄宁《静功疗养问答》介绍说: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虚无境界。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中国道教协会网

贡献者(共2名):

高楼居士、纱之微言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禅、胎息、丹道

篇五:陈撄宁撰庄子心斋听息法

按:听息法不是仅仅可用于神经衰弱的。用听息法入眠,可以调心养神,增加睡眠质量。如果功夫做得深,可以实现无梦的睡眠,甚至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真人之息以踵”的地步。实际上,听息法就是道家的养生术,如果能坚持做,而且功夫深一些,延长寿命是毫无疑问的。

庄子心斋听息法

圆顿子 陈撄宁

神经衰弱症,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含磷质的药品虽号称补脑,亦嫌名实不符;其他一切兴奋剂,或镇静剂,只能收暂时的效用,药性过了,仍旧是衰弱,或更加严重。

使脑筋绝对安静,排除一切思想,这是下手工夫最要紧的原则,也是神经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们思想习惯,由来已久,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办到;为求达到这个目的,古人就立出许多法门,比较起来,以庄子「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识,并非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由衰弱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最有效力的肘侯,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呼吸法,又能够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昼间睡了几次不欲再睡时,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为活动,或拣树木多、空气洁的地方,站在那里做几分钟吐纳工夫也好,或做柔软体操、练太极拳也好,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感觉疲劳;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呼吸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经衰弱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药片不宜常服,只有听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决问题,毫无流弊,而且与《黄帝内经》上所说阳入于阴的理论相合。(《灵枢?大惑论》:「卫气常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前人书中常有「心息相依」这一个专门术语,但未说明如?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婪āK斩碌墓し颍窍扔檬⒎ǎ笥盟嫦⒎ǎ恢熳印兜飨Ⅲ稹返墓し颍蛴谩独阊暇贰腹郾嵌税住狗ā5⒁靡馊ナ荒艽咳晃弈睿还郾且廴ス郏焙蚓昧耍凵衲衙馄@停恢挥小蹲印诽粑ǎ闹胁恍枰鹉睿锰膊痪跗@停耪婺芎嫌凇感南⑾嘁馈拐飧龉煺蕖=窠馊址椒芯偃缦拢⒓右郧呈停萌醚д咦约喝ナ笛椋?/p>

(1)苏东坡养生说(见东坡《志林》卷一)

原文: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道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聃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兀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白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效,

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浅释: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静功;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工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作「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原文「八万四千」是形容身上毛窍之多,不是实在的数字),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苫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

「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容与,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猗移,随顺之义)。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翕音习),如百虫蛰。氤氲阖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后四句节略)

浅释:

观鼻端白,原是佛教《楞严经》上二十五个圆通法门中第十四个法门,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但他们的说法并不完全和《楞严经》相同。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工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3)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原文: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

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

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法门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工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青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经衰弱者,用此法三个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轻重之别,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轻者差不多可以全愈。出疗养院后,回到工作岗位时,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两次,勿使间断,才能继续维持已得之效果,逐渐完成未了之余功。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