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6:14:04 优秀作文
篇一:作品赏析---灯下漫笔
作品赏析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出自杂文集《坟》。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作者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的低价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这本来是一大损失,但作者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钱可以度日。
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奴隶和劳动者向来是会说话的工具,或者是专为战争与服劳役的动物,丝毫没有实现过人的价值。“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奴隶、农民和工人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就成了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的太平盛世了。
剖析历史,鲁迅得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明确结论,又进而指出,更有的时候,等而下之,不如牛马猪狗,轻若草芥,贱似沙虫,专供屠戮蹂躏,奸污虐杀,想做驯服的奴隶都不可得。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
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争斗的乱世又出现了。“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 1
面。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并不能实现他们替天行道,解民倒悬,甚至建立平等天国的理想,而只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也就是鲁迅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为日后的“圣天子”的统治驱除顽敌,扫清障碍。
缺乏反抗性的人们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百姓,甚至当牛马,只要能让他们“自己寻草吃”,这就是企盼出现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但在五胡乱华、天下分崩离析和农民大起义的时代,广大劳动者确实是想做奴隶而不可能得到。因为采取流寇主义流动作战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建立自己巩固的政权和根据地,而割据四方的诸侯藩镇更是横征暴掠,“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这时,老百姓迫切盼望“真命天子”的出现,也就是希望另外的主子出来执行或新颁奴隶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因此,所谓的太平盛世便是本族或外族的新主子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让奴隶或百姓能够喘息苏生,勉强维持生存的时代。
1925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鲁迅并不点明。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当时的中国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力量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说明他们都不满现状,向往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而一遇军阀混战,富翁入租界,妇女进教堂,托庇于洋人的保护之下,则分明甘做洋主子的顺民和奴隶了。神往于古已有之的太平盛世,说明当时又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许多人又在寻求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于现状的,但无须反顾,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的新路,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 2
篇二:《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 抨击时弊 忧思家国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文本导读】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
【作者卡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等。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
⑩不肖( ) ?鉴略( ) ..
?新颁( ) ?勒令( ) ..
?复辟( ) ?黄巢( )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巢? ??①???窠? ??时日曷丧( ) ..?木塞( ) .
?兑? ??②???蜕? ? ?鉴? ??③???签? ?
??曷? ?④???溘? ? 孺? ???⑤?嚅? ?
??濡? ?
胪? ???⑦?颅? ?
??鲈? ?
?⑩?篡? ?
??攥? ??纂? ? 殃? ??? ⑧?泱? ???怏? ?? ??祥? ???佯? ??详? ? 嗜? ??? ⑥?耆? ???蓍? ?倘? ??? ⑨?徜? ???淌? ? 偕? ???揩? ???楷? ???谐? ?
??粹? ?
???瘁?
悴? ???猝? ?
3.近义词辨析
①退化·蜕化 萃?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执迷·执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题名·提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
点拨 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从文意上看,它首先揭示了“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的社会根源——“袁世凯想做皇帝”,一个“想”字形象地揭露了甚嚣尘上的封建势力妄图开历史倒车的险恶用心;“蔡松坡先生溜出北
京”,一个“溜”字既含蓄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彻底性,又交代了袁世凯阴谋得逞的原因;再次,作者用这一事件,意在表明复古主义其实和袁世凯是一丘之貉,他们都企图恢复人吃人的等级社会,让广大人民“变成奴隶”。2.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点拨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鲁迅对于国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这一观点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如果有的话,试举例说明。
点拨 这一观点在这篇课文中多处都有体现。如“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这里明显含着“大国”的思想,其时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太多,而这种心理依然在国民心中挥之不去。“不讲爱国”——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呢?人民遭受疾
苦,战争频仍。又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里鲁迅用的是比较轻松的笔调,但这里饱含着他的沉痛,本没有人乐意做奴隶,而这种做了奴隶还庆幸的情形居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4.本文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课文分析。
点拨 本文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强烈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痛心。作者根据大量的历史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痛心地叙述了中国的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作家面对这些沉重的现实,如何不痛心呢?然而更让作者无法忍受的是,中国百姓的麻木不仁,“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些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做‘天下太平’”。这些都强烈地震撼着鲁迅的灵魂。
第二、愤怒地控诉与批判。鲁迅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讲什么“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等粉饰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与压迫,粉饰等级制度的骗人的鬼话。指出在他们恭颂的“太平盛世”,劳动人民不过“暂时做稳了奴隶”;至于在“乱世”,劳动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同时也揭穿了复古主义者妄图使人民永远做奴隶的本质。
第三、辛辣的讽刺。鲁迅的杂文泼辣犀利,冷峭峻拔,就如投枪与匕首一样。鲁迅先生经常用反语来对中国社会、历史、人生、文明进行批判。本文亦同样可以看到,“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辛辣地指出正是由于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才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才甘心做牛马,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再如“咱们向来就很好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史学家们为了掩饰统治者的罪行,粉饰太平,向世人洋洋得意地宣扬“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好吗?深刻地揭示出御用文人丑恶的嘴脸。
第四、热烈深沉的爱。鲁迅先生那宽厚、博大、热烈的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使他始终关注的是中国的人生和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中国现实社会。这种深沉的爱使他清醒而痛苦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本质。认识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奴隶地位;就是这种深挚的爱,使作者坚信“前面还有道路在”;这种热烈的爱,使作者呼喊出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5.作者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点拨 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
真正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结构图解
??历史?现象?治乱??批专制,揭奴性灯下漫笔(节选)??做不成奴隶??情理交融??观点?本质?做稳了奴隶 ??现实不满??号召?创造?第三样时代?出路?画龙点睛????????????????现实??事?兑钞?????原因?由小及大??想?变奴隶????引子??
三、写作特色
1.语言的形象性。
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构造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这是鲁迅杂文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他的文章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使敌人无法招架。《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重,实属罕见。
2.鲁迅杂文在语言上用词极为恰当,表现力极强。
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的“闹”,“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的“中立”等,在文章中俯拾即是,这些词语准确形象,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3.强烈的抒情性。
“‘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了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篇三:鲁迅《灯下漫笔》高考诗歌精读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阅读天地
0515 0803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原文:
灯下漫笔
一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⑵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⑶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⑷,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
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⑸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我们不必恭读《钦定二十四史》,或者入研究室,审察精神文明的高超。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还嫌烦重,则看《历代纪元编》⑹,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⑺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但在新近编纂的所谓“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里,却不大看得明白了,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⑻的时候,黄巢⑼的时候,五代⑽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⑾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
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⑿;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⒀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鹤见钓辅⒁氏在《北京的魅力》中,记一个白人将到中国,预定的暂住时候是一年,但五年之后,还在北京,而且不想回去了。有一天,他们两人一同吃晚饭——
“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桌前坐定,川流不息地献着出海的珍味,谈话就从古董,画,
政治这些开头。电灯上罩着支那式的灯罩,淡淡的光洋溢于古物罗列的屋子中。什么无产阶级呀,Proletariat⒂呀那些事,就像不过在什么地方刮风。 “我一面陶醉在支那生活的空气中,一面深思着对于外人有着‘魅力’的这东西。元人也曾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满人也征服支那,而被征服于汉人种的生活美了。现在西洋人也一样,嘴里虽然说着
Democracy⒃呀,什么什么呀,而却被魅于支那人费六千年而建筑起来的生活的美。一经住过北京,就忘不掉那生活的味道。大风时候的万丈的沙尘,每三月一回的督军们的开战游戏,都不能抹去这支那生活的魅力。”
这些话我现在还无力否认他。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出则汽车,行则保护:虽遇清道,然而通行自由的;虽或被劫,然而必得赔偿的;孙美瑶⒄掳去他们站在军前,还使官兵不敢开火。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 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⒅。”(《左传》昭 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⒆(见《现代评论》二十一期)。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⒇,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赏析: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这本是一大损失,但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元可以度日。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奴隶和劳动者向来是会说话的工具,或者是专为战争与服役的动物,丝毫没有实现过人的价值。“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奴隶、农民和工人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低于牛马,就成了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的太平盛世了。剖析历史,鲁迅得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明确结论,又进而指出,更有的时候,等而下之,不如牛马猪狗,轻若草芥,贱似沙虫,专供屠戮蹂躏,奸污虐杀,想做驯服的奴隶都不可得。他从自己的观察出发,把旧中国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斗争的乱世又出现了。“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面。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并不能实现替天行道,解民倒悬,甚至建立平等天国的理想,而只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也就是鲁迅说的“给‘主子’清道劈路”,为日后的“圣天子”的统治驱除顽敌,扫除障碍。鲁迅批驳了封建史学家和近代历史教科书编撰者们对历史的歪曲和涂饰,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他满怀悲愤地分析了中国老百姓的艰危处境:“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当强盗来时,认为他们是官府的顺民,当然该被杀掠,而官兵一到,又以“从逆”“附匪”的罪名来杀良邀功,可见顺民的处境是何等的无奈与悲惨!缺乏反抗性的人们 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百姓,甚至当牛马,只要能让他们“自己寻草吃”,这就是企盼出现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但在五胡乱华、天下分崩离析和农民大起义的时代,广大劳动者确实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到,因为采取流寇主义流动作战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建立自己巩固的政权和根据地,而割据四方的诸侯更是横政暴掠,“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是受意外的灾殃”。这时,老百姓迫切希望“真命天子”的出现,也就是希望另外的主子出来执行或新颁奴隶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因此,所谓的太平盛世便是本族或外族的新主子出来,“教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让奴隶或百姓能够喘息苏生,勉强维持生存的时代。
1925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鲁迅并不点明,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当时的中国各个阶段,各种社会力量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说明他们都不满现状,向往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而一遇军阀混战,富翁入租界,妇女进教堂,托庇于洋人的保护之下,则分明甘做洋主子的顺民和奴隶了。神往于古已有之的太平盛世,说明当时又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许多人又在期盼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现状的,但无须反顾,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得心应手路,要创造“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
篇四:《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讲习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作者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
一、问题设置:
1、杂文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拿来主义》。以小见大,语言辛辣、犀利,幽默,讽刺,反语,具有无比的力度。
2、解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漫笔的了解)
明确: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放得开收得拢。而且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的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3、快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作者所涉及的对象有几方面?
明确: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主子)、中国社会(时代)。
(2、)思路:现实——历史——未来
(3、)引子:兑换钞票(思维的爆发点)
(4)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写起的,那整件事情是如何呈现的?文中的老百姓在整件事情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起伏?(抓住文章的关键词)
明确 :过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行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赶去兑现,打了折也不计较。
心情起伏: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到停止兑换时的“不甘心”和“恐慌”,最后打折兑换、吃亏了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此外还有,开始“银元装在怀中”,只觉得“沉重累坠”,后来终于得到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
(5)同样的现银,以前感到“沉重累坠”,后来又“沉垫垫地觉得安心”,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同样是现银,同样的沉,但却反映了“人”(老百姓和作者)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当钞票“蒸蒸日上”时,银元装在怀中,却只觉得“沉重累坠”;当钞票大打折扣,六折、七折后换成了银元,可这时“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
(6)当鲁迅和众多老百姓一样把钞票换银后,他在高兴之余突起了什么想法?(用课文句子回答)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7)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段,明确奴隶的地位和性质。
将人不当人,人与牛马的关系。
(8)由第6段作者转入了对历史的挖掘?还说“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向来就很好?但实际上我们真的很好吗“?那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不是的,第八、九段便是例证(阅读印发的背景资料),中国人向来就没争到过人的价格。可见,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
结论:
中国的社会历史就是这么两个时代的循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9)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样概括的依据何在?(试从上文找出来,然后谈谈你的看法) ①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②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了规则,便“万姓舻欢”
③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怪圈之中。
(10)作者很谦虚地用“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把我们的思绪从历史拉回到眼前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究竟要走哪一条路?”
明确:在这一段里鲁迅指明了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却都是“复古”或是“避难”。内在的意思是其实复古也好,避难也好,都是想去做奴隶。面对这样的国民,这样无奈的现实,鲁迅有着淡淡的悲凉。
但很显然,鲁迅先生是反对我们去做奴隶的,他用一个反问句逼出了新的回答(即另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什么?
明确: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鲁迅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最后他以饱满的激情要求我们去创造新的“第三样时代”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二、问题反思:
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
归纳本文的感情基调
对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对封建历史的愤怒批判,对现实复古主义者的无情抨击,对青年的热切呼唤;对中国未来社会充满必胜的信心,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为一炉,使情感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概括本文的主题。
2、品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3、体会鲁迅杂文的感情化的特点。
二、问题设置:
1、在上一节课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也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下面请结合上节课的内容,思考一下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要注意把握三个关键句子)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这基本体现了本文的主题思想。主题: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
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矛头指向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2、赏析重点语句,体会情和理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途中 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有如元朝定律??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重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段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息”“心悦诚服”“ 恭颂”。
(4、)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联系课文和你现有的知识,说说对“‘人’的价格”的理解)
“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和自由,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补充:鲁迅“立人”的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第一次提出,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扬精神”,人的个性生命的精神自由,是人之成为人的价格的唯一标准。只要人还处于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受压抑状态,没有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人就没有根本走出“奴隶”的状态。并且在中国封建家族式的结构中,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人人都互相压抑,所以鲁迅的立人尤为重要。
(5)中国的百姓向来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无论战与不战都逃不过被人杀掠的命运。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6、)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里所说的“奴隶规则”是什么?)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揭露当时的现实,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关键词语是“莫名其妙”“迁”“避”“比较的‘稳’”。
(8、)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的时候??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是给“主子”清道辟路,所以说:“为天子驱除云尔”。
明确:这里的“一治一乱”是指上文所说的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作乱人物”是指历史上造反起义的农民。在这里作者用了一种幽默的讽刺那些修史的学者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光环中,不愿醒来。
(9、)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什么是“第三样时代”? 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
请大家讨论。参考:(1)“第三样时代”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鲁迅在这里又透露出一种希望。
(2)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对中国社会的本质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学生的认识不同,可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因此,教师把握原则:什么时候真正争取到“人”的价格了,也就迎来了“第三样时代”。
三、问题反思、总结
归纳鲁迅杂文议论感情化的特点
(1)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地保留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把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揭破,不仅见其真,而且见其深。例如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作一个科学的论断,但作者的内心却是汹涌澎湃。
(2)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仅给人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促使作者奋笔疾书,换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为沉重。
(3)议论而不作结论,只是用特定的艺术境界去唤起读者对结论的相像、思考,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无尽回味。含蓄而不晦涩,概括而不抽象。它们作用于读者的,不光是理性,还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让人们不仅从理性分析中而且从具体的感受中引出结论来,让人感悟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性认识和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四、作业:课后题二、三
篇五: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特点; 2、 领悟该文所表达
的深刻思想; 3、 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4、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的重点是目标2、3、4; 2、 教学的难点是目标2。
三、 教学设计:朗读、讨论、讲析。
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由鲁迅深夜写作的习惯导入,引萧红、增田涉和作者的话印证,用顾城的话作结。在1925年4月29日的这一夜,鲁迅写了《灯下漫笔》一文,在这一夜,灯下的鲁迅透过“夜”,又“看”到什么呢?
二、听朗诵,整体把握内容,并正音释词。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叙)事【次】————→(议)理【主】
三、深入理解
1.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具体过程如何?叙事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银元换钞票〖乐意〗
↓
货币兑换 钞票换不了银元〖恐慌〗
↓
钞票打折换了银元〖非常高兴〗
2.对这件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讨论,交流。
3.对这件事,作者的感想是什么?其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无奈?可悲?可恨???
4.这是作者从事中析出的理。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结果相同:都喜欢;
●条件相同:都打了折扣。
5.作者为何有如此奇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6.复习上次的重点内容,引出本课内容。
7.作者由小事析出了深刻的道理,又是如何来论证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假如??”一段是假设性的心理分析:得失心理
○补充 “元朝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
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其次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去印证。
揭老底,驳谎言,摆事实,作归纳。
○补充有关黄巢、张献忠的材料:
(1)有关黄巢的记载:
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了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把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做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8.黄、张二人是农民起义领袖,作者对黄、张二人持什么态度? 批判
9.对老百姓持什么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0.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两个时代,作出这种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论断依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
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12.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一历史观? 学生讨论,交流
13.历史如此,现在如何?
国学家——崇奉国粹
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 向往第二样时代—→处于第一样时代
道学家——热心复古
14.我们该要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自由、民主,人争到了“人”的价格。
第三课时
15.总结
◎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渗透着哪几种情感?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文中至少渗透四种情感:一是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怒抨击之情;二是对中国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三是对“神往于三百年太平盛世”思想的讽刺批评之情;四是对“创造第三样时代’的鼓舞、希望之情。
◎结合题目,联系内容,谈谈该文的文体特点。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谈谈该篇的语言特点。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 国 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鹩质粲谇康了频摹保馐前О傩罩恍遥坏迸W雎恚扒樵缸约貉安莩浴保岸ㄏ率裁磁ス嬖蚶矗匀痪突识骱频戳恕薄巴蛐针突丁绷?? 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16.质疑、释疑: 品味重要语句。
17.作业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