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2:07 体裁作文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体裁作文

篇一: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自古育人以德为首。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人们说“文以载道”,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字里行间无不蕴伏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性。

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意义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

〈一〉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完善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予学生以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

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江泽民总书记在二OO一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且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科学思想方面的,审美的及其它方面的,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三〉加强语文德育渗透 ,启动智力动力系统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正等

于启动了智力发展真正的动力系统。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过程

〈一〉理解语文德育渗透 ,把握德育渗透过程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二〉注重语文德育渗透 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虽然所列举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内容,教师在导读此文时,既可以结合每件事情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运用渗透理论,同时也可以用指向理论,将四件事情综合起来,和学生一起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第二件事,鲁迅先生谈“碰壁”,抨击旧社会,教师引导学生感悟鲁迅不怕

“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四件事,鲁迅热情地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关心女佣阿三,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这四件事情均指向一个结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五段读完之后,顺理成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关心帮助穷苦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拼音教学、汉字教学和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三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实施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渗透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和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话习作课一样,也要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最终检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效果,不仅要看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而且还要看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支配的道德行为。换句话说,德育渗透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四、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

篇二: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style='TEXT-INDENT: 40px'>>“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做人,德是立身之本。一个人没有了德,就像树木没有了根。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很多人道德缺失,一些学生没有理想、目标,道德行为出现了偏差,没有尊师重道的意识,也没有友爱同学的心理,他们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正如失去根的花草,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已是刻不容缓。style='TEXT-INDENT: 40px'>>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小学语文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其德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应该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style='TEXT-INDENT: 40px'>>德育教育与语文课堂密不可分,但我们并不能把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否则语文课就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露痕迹的渗透,如春风化雨,没有声音,却能渗入土地,悄悄滋润学生的心灵。style='TEXT-INDENT: 40px'>>德育意识潜藏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每一篇课文都文质优美,包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以人教三年级下册为例,每一个单元中都包含有一个德育主题。第一单元教育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第二单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第三单元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第四单元感受美好的童年生活,第五单元感受人世间的爱,第六单元探索宇宙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第七单元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与他国人们友好相处,第八单元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色彩。每个单元的课文围绕主题,都隐含着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及人格素养的教育。学生学习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具体的德育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style='TEXT-INDENT: 40px'>>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象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发掘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style='TEXT-INDENT: 40px'>>>

篇三: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永济市职业中专学校 戈立强 联系电话: 邮箱:

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处理得当,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筹,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杜甫在《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利用教室就可上网的优势,我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梵高,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

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二、适时渗透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三、寓教于情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复杂如讲的人生态度。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

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篇四:润物细无声

润 物 细 无 声

------寓品德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邹城市千泉街道大胡小学 任元涛

润 物 细 无 声

------寓品德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邹城市千泉街道大胡小学 任元涛 《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的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组织教材,把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那么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兴趣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就谈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德育因素适时渗透。

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 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

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再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后,介绍一些北极星、树的年轮、指南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练习也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们对于练习总是兴趣索然。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喜爱游戏,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保持住他们的兴趣,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有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寓教学与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孩子们始终在心情愉快地情况下练习。

二、结合学生特点,榜样示范。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师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

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渗透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内容的显性与隐性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对高年级而言,有时即使是隐性的内容,也可采用潜移默化法;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时即使是显性的内容也要采用提示法。例如在低年级口算练习中要常采用游戏练习,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开火车,接力算,夺红旗,摘苹果和分组抢答比赛等都是不错的形式。强化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次,要在孩子们产生厌倦情绪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师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古人刻苦学习,努力读书的故事,让孩子们慢慢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三、善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

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实践的德育功能,加强数学实践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知长智,又培育品德,锤炼操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数量要适当,要求要严格,并要通过对作业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除一般作业训练外,经常适当地给学生另外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思考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解答,促使其养成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钻研习惯。第三,要加强学具操作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论什么课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尽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并 计算 学校操场和农田菜地的面积,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有关数据,自编

篇五:润物细无声

润 物 细 无 声

------寓品德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润 物 细 无 声

------寓品德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的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组织教材,把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那么该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兴趣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就谈一些肤浅的想法。

一、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德育因素适时渗透。

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 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

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再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后,介绍一些北极星、树的年轮、指南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练习也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们对于练习总是兴趣索然。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生性活泼,喜爱游戏,对自己的行为约束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如何提高他们的兴趣并保持住他们的兴趣,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奇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有趣味性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寓教学与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让孩子们始终在心情愉快地情况下练习。

二、结合学生特点,榜样示范。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师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

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渗透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内容的显性与隐性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对高年级而言,有时即使是隐性的内容,也可采用潜移默化法;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时即使是显性的内容也要采用提示法。例如在低年级口算练习中要常采用游戏练习,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开火车,接力算,夺红旗,摘苹果和分组抢答比赛等都是不错的形式。强化记忆,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次,要在孩子们产生厌倦情绪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教师可以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古人刻苦学习,努力读书的故事,让孩子们慢慢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三、善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

上。又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实践的德育功能,加强数学实践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知长智,又培育品德,锤炼操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布置作业数量要适当,要求要严格,并要通过对作业认真地批改和讲评,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其次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除一般作业训练外,经常适当地给学生另外出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思考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解答,促使其养成知难而进、勇于攀登的钻研习惯。第三,要加强学具操作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论什么课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尽量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并 计算 学校操场和农田菜地的面积,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收集有关数据,自编应用题并进行解答等等。充分利用数学的趣味性和广泛应用性,使学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