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逼上梁山传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4:09 字数作文
逼上梁山传奇字数作文

篇一:走进水浒传

走进《水浒传》,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水浒传》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

2、读《水浒传》,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清书中脉络,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课前准备:

1、《水浒传》的阅读指导课件。

2、准备好《水浒传》。

教学设计:

一、歌曲激趣,导入文本。

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听着这激昂的旋律,真叫人心潮澎湃,我们随着歌声仿佛跨越了千年时空,梁山好汉的铮铮铁骨好像在眼前,天罡地煞的英雄壮举仿佛就在身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那些侠义之士的精神气概吧。

二、简介作者施耐庵和写作背景

1、要读好一本名著,首先要了解作者。

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一般认为是长篇小说《水浒传》最早的创作者。祖籍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2、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在位皇帝徽宗只知吃喝玩乐,终日不理朝政。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的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因此,整个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说中描写的宋江、方腊等起义,就是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

3、作品内容和艺术成就(略)

三、借助前言和目录,理清全书脉络

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前言和目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本主要内容。目录就是故事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

3、目录小结

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梁山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一百二十回至一百二十回)写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

四、出示:走进文本,讲述故事

师:《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多达数百,特别是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的梁山泊形象最为出色,其中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不下一二十个,他们组成了一道美轮美奂的英雄画廊,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芒,诸如:最激烈的,革命最彻底,纯朴真诚而又鲁莽耿直的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济困扶危,粗而不蛮,勇而又智的花和尚鲁智深;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富于传奇色彩的打虎英雄武松,耿直刚正,顽强坚韧,“忍”、“狠”兼具,逼上梁山的典型林冲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成功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是《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五、体会细节描写,感受人物魅力

曲折的情节,卓越的细节描写,是《水浒传》对小说艺术的重大开拓,《水浒传》不仅长于生动曲折的情节,更长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如:武松景阳冈打虎,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闪”、“一棒”“一揪”“一按”“一打”写得细致入微,一幅人虎搏斗的精彩场面让人感觉惊心动魄,逼真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将武松勇猛神威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像这样精彩的片段还有很多,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血刃潘金莲》等精彩片段也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六、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最后,老师推荐几种阅读方法去学习和欣赏这部名著的精彩之处(圈划批注、学做笔记、比较、朗读、联想、写读后感??)课后还可将你印象深刻的片段故事与同学交流,并评价人物性格。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名著,走进《水浒传》,108好汉精彩的故事一定会吸引你,也一定会被108个忠义、勇武、善恶分明的人物所感动。相信这部名著会使你收获多多。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 课前播放《好汉歌》,进行气氛渲染。

2. 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刚刚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也选自《水浒传》?

3. 《林冲棒打洪教头》,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4、小结:

《水浒传》里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虽然大家以前通过电视、书籍对其中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把这本书全部读下来的人不多,对其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的更是不多,要想读好这部巨著不容易,所以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同学们能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然后真正走进《水浒传》中,去充分感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魅力。

二、了解《水浒传》的地位

1. 《水浒传》曾是我国解放后印数最大的一部古籍著作,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此书,不管老的少的都喜欢,它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如此厚爱?请看各家各派对水浒的评价。

2. 多媒体出示:

(1)清代著名小说推理家金圣叹将《水浒传》、《西游记》、《庄子》、《离骚》、《史记》及杜甫诗相提并论,合称“六才子书”。

(2)清代文艺批评家卧虎浪士言:我国小说,汗牛充栋,而其尤甚,莫如《水浒传》、《红楼梦》。

(3)胡适认为:在5000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书,并非四书五经,也不是性理语录,乃是几部白话小说《红楼梦》、《水浒传》??

(4)日本汉学家仓石武四郎称:《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无前例的杰作。

(5)《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评价是:《水浒传》是14世纪中国文学的纪念碑。

3. 真是一本杰作,是谁创作了这本杰作?

三、出示:走近作者。

1. 要读好一本名著,首先要了解作者。本书没有对作者作具体介绍。请看大屏幕,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施耐庵。

2. 出示施耐庵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关于其生平,至今尚无确切的资料,据说他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耳,又名子安,祖籍苏州,曾出仕钱塘,又传他曾参加张士诚军。但这些都还待证实。

3. 一本书如果没有介绍作者,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去知道?关于施耐庵的故事很多,传奇更多。他与水浒传之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施耐庵,请运用上网、查课外书、询问等方法去获得信息。点击:上网、查课外书、询问等

四、出示:走近文本

1. 请同学们拿出《水浒传》,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什么方法很快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吗?出示“阅读前言、序言、说明等等”, 出示“浏览目录”。

2. 其实水浒传的版本有很多种,有的书还会有序言、说明等等,拿到一本书我们都要读一读。因为阅读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写作特色、写作背景等等最快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前言,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3. 我们来交流一下(了解一些要点)。

4. 除了前言,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书本的主要内容。目录的内容就是故事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请同学们浏览一遍目录,了解水浒有哪些故事,读一读你最感兴趣的故事目录。

5. 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些故事呢?(简单交流)

6. 这一个个小标题里包含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今天我们不可能一一来欣赏,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大家都会喜欢的《景阳岗武松打猛虎》。出示“走进文本”。

五、出示:走进文本,讲述故事

1. 请同学们翻到76页《景阳岗武松打猛虎》。

2. 请同学们用速读的方法了解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出示:了解主要内容。这则故事有六页,很长,但是有很多同学对它却有所了解,如果把已有的认识加上现在的认真阅读,相信你会读得又快又好。

3. 看后交流,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指名介绍。

4. 《水浒传》这本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故事引人入胜、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我们要会欣赏这部名著,

逼上梁山传奇

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名著的巨大魅力。

六、出示:欣赏精彩。

1. 请同学们联系平时读书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欣赏一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圈划批注、好词好句摘录、比较、朗读、联想、写读后感??)

2. 荆小的书香校园工程使同学们积累了许多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出示:自主读书: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欣赏这一章节你认为最精彩的一面。

3. 读后交流。

4. 奖励看视频。

5. 小结:名著就是名著,它带给我们的是一道丰富的大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品尝品尝呢?

6. 同学们,武松只是108个好汉中的一个,你还认识水浒中的哪些人物呢?

7. 简单交流。

8. 请看大屏幕,我们来欣赏一下主要人物的形象。

9. 小结:108个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诨号,相信在以后的阅读中你们会深刻地认识他们,也一定会被108个人忠义、勇武、善恶分明的人物所感动。课后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继续阅读这本书,相信这部名著会使你收获多多。

七、阅读结束语,以歌结尾。

一起把书翻到最后一页,让我们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话。

篇二:水浒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篇三:第十二章 英雄传奇《水浒传》

第十四章 英雄传奇《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的作者及成书过程

《水浒传》是元、明之际出现的一部英雄传奇,它与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它是由宋元讲话中的“小说”科发展而来,志在塑造英雄人物和传奇公案故事。

一、《水浒传》的作者:

(一)、作者为谁的争论:

关于其作者,自明代以来存在五种基本观点:1、认为由施耐庵作底本,罗贯中进行编次。如嘉靖年间高儒在《百川书志》中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相似的记载。这种观点为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承认。2、认为由罗贯中所作。如稍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的《稗史汇编》。3、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如明万历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所说。4、施耐庵作罗贯中续说。如明末清初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说:“施耐庵书《水浒正传》七十卷”,后三十回是“罗贯中《续水浒传》之恶札也”。5、施惠所作。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一百八施君美(或云罗贯中)《水浒传》所载。”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著有)《拜月亭旦》、《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 近代学者吴梅《顾曲麈谈》:“《幽闺》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也。”

(二)施耐庵的基本情况:

他的生平资料流传很少,为何时何地人,说法纷纭:

1、明代社会比较一致地肯定其为杭州人,但具体到其生活年代,却说法不一。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认为是“南宋时人;”许自昌《樗斋漫录》认为是“南宋遗民”;李贽《忠义水浒传叙》、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元人。”

2、《幽闺记》的作者施惠。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一百八施君美(或云罗贯中)《水浒传》所载。”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著有)《拜月亭旦》、《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 近代学者吴梅《顾曲麈谈》:“《幽闺》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也。”

3、托名说。由20世纪学者胡适首先提出。他说:“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鲁迅也“疑施耐庵乃演为繁本者之托名。”近来有人发展,认为施耐庵是明嘉靖武定侯郭勋门客的托名。

4、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就是著《水浒传》的施耐庵。

5、元末明初江苏白驹场人施彦瑞,即《水浒传》的编者施耐庵。从二十年代起,就有人提出施耐庵是苏北人。后陆续发现《施氏族谱》及淮安王道生转写的《施耐庵墓志铭》等材料。近年来,江苏又进行了大量调查,发现了一批文物,主要有施家桥出土《施让地券》、《施延佐墓志铭》、《施氏家薄谱》、《施氏长门谱》等。根据此,人们对施耐庵的生平进行了大致勾勒: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耐庵为其又字或别号。他祖居扬州兴化,后迁居海陵白驹,至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著述。后避朱元璋征召而去淮安,卒。后其孙迁其骨归葬白驹乡间施家桥。但对上述材料,学术界有较大争议,因为《施氏家薄谱》所载施彦端是否就是施耐庵,证据显然不足。只要这一点无法确证,其余材料的意义就不大了。

二、《水浒传》的成书:

《水浒传》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作依据,它主要是依靠民间文学的积累和作家的杰出创造。

(一)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但也只是零星的记载。主要资料有《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等。《宋史·徽宗本纪》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侦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趁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侯蒙传》记载:“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范圭撰写的《折可存墓志铭》言:“可存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可看出,宋江等三十六人确啸聚梁山,势力强大,后被招降,参加镇压方腊起义。最近发现李纲《赵忠简公言引录》一文,记载赵忠简事迹,其中称:“再议睦寇,则以寇贼攻寇贼,表宋江为先锋,师未旬月,贼以俘献。”以上材料均说明,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宋江起义,后被朝廷招安并去镇压方腊起义军。

(二)水浒故事在民间长期的流传与发展:

1、从南宋起,宋江等人故事即在北方(山东、山系)和南方(浙江、安徽)地区广泛流传,成为“说话”艺人喜爱的题材;

2、宋末元初龚开《三十六人画赞》初次完整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项语,不足采著。”

3、宋末元初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他们都是各自独立的英雄故事,属“小说”的范畴。

4、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奉节度使等,记述虽然简略,但已把水浒故事连缀起来,是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到 “讲史”的领域,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而且出现了九天玄女授天书的情节,天书上写着:“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为宋江起义定下“忠义”的调子。

5、元代出现了大量水浒戏,包括元明之际作品在内,存目三十三种,其中有六种剧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等作品中,水浒英雄从三十六人发展到七十二人,又发展到一百零八人,梁山泊这个起义根据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钜野之乡,北靠青、齐、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百万军马粮草。”(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杂剧),所叙与《水浒传》描写相似。义军从《大宋宣和遗事》中“杀人放火”的草寇,演进为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救生民”的正义之师。李逵的形象也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展现。

(三)施耐庵对“水浒”故事的加工与创造:

1、将“乱自下生”改为“乱自上作”,描写出“逼上梁山”的典型环境。以前题材中,水浒英雄之所以走上梁山,主要是自己的过失,看不到统治阶级对他们的迫害。而在《水浒传》中,把高俅发迹事件放到开端来写,众英雄走上梁山与高俅的迫害密切相关,这就揭示了农民起义发生的社会根源,带有社会批判的创作目的。

2、选择和保留了许多优秀民间故事,并且作了加工和提高,使英雄人物的反抗精神和严肃的政治迫害事件密切结合起来,因而人物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3、从宣扬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星火燎原式的进程。

三、《水浒传》的版本:

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中,《水浒传》的版本最为复杂,按照其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程度来分,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

(一)《水浒传》的繁本系统:又称为文繁事简本。

1、百回繁本:有四种重要的版本,一是《京本忠义传》残本,1975年发现,藏上海图书馆,明正德、嘉靖书坊所刻;一是《忠义水浒传》残本,仅存八回,为郑振铎收藏,为明嘉靖年间刻本;一是《忠义水浒传》,开篇有万历己丑(1589)天都外臣汪道昆的序,一般认为是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此书原刊本也佚,今见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本;一是《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本,此为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而且有李贽的评语,在《水浒传》版本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上百回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只有平辽和平方腊的故事,而没有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

2、一百二十回繁本:增加了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并且也附有“李卓吾”的评语,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由明袁无涯刊行。

3、七十回繁本:金圣叹以百回繁本作基础,进行删改而成,仅取前七十回,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书名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并伪托施耐庵写了三篇序文和全书书评。由于它保存了全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三百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二)《水浒传》的简本系统:又称为文简事繁本。简本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两传,但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现在只作为研究资料来使用。

1、明刊本《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残本,为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

2、《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双峰堂刊本,是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版本,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影印本。

3、雄飞馆“英雄谱”、“汉宋奇书”等。

这些简本在回目上不一致,主要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0回本、124回本。

长期以来,关于简本与繁本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一说简先繁后,认为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说繁先简后,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此为目前大多数学者所采用;一说简本和繁本是两个系统,两者同时发展而并存。一般而言,简本都有征田虎和王庆的记载,但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

第二节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水浒故事从开始流传到《水浒传》正式成书,到各种版本出现,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民间艺人、专业作家都参与了创造;各种社会思潮、文艺思潮都在《水浒传》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印记,这就决定了《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和复杂。一般而言,学界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基本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忠义”说: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众英雄啸聚梁山的斗争基本是按照九天玄女天书中的纲领来进行的,书中说:“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因而为宋江起义定下了“忠义”的调子。就《水浒传》大的框架来看,它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在黑暗现实下,不能“忠心报答赵官家”,被逼上梁山,沦为“盗寇”。上梁山后,他们希望将贪官污吏都杀坏,并且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在这关键时刻,“忠”的思想使他们对朝廷报有幻想,因而轻易接受了招安。招安之后,他们仍被误国之臣和无道之君逼向了绝路。作者无奈发出了“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

二、“诲盗”说:

认为此书是一部教人学作强盗的书,如金圣叹这样认为。

三、农民起义说。

解放以来,冯雪峰的《回答〈水浒〉的几个问题》(《文艺报》1954年第三期)发表以来,这一观点长期占主导地位。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的根据:

(一)该书以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为根据,尽管历史上关于宋江起义的记载只是零星片断,但考察当时的社会结构,农民仍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的矛盾,因而此时的起义应算农民起义的范畴。

(二)《水浒传》一开始就揭示了这次起义发生的社会根源。高俅原是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受到宋徽宗赏识后,平步青云,与蔡京、童贯、杨戬等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搞得民不聊生。如阮氏三兄弟说:“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弹,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对于原本属于统治阶级营垒中的林冲、柴进、杨志等,也受到了当权者的迫害。因而,人们的反抗情绪随之发生,如李逵说:“杀到东京去,夺了鸟位,晁盖哥哥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做小宋皇帝。”

(三)、《水浒传》揭示了农民革命从个人复仇到星火燎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四)、塑造了众多的光彩夺目的农民革命英雄形象。他们一般都是正义和勇敢的象征,寄托着人民大众的理想。

(五)、《水浒传》描写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其结局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被统治阶级镇压而失败;二是向统治阶级投降而失败;三是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新的封建王朝。本书展示的是第二种结局,而且这种结局是由其领导人的忠义思想所导致的。

四、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1975年《天津师院学报》第四期发表了伊永文的《〈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提出了“市民说。”之后有一些学者相继从小说中的领袖出身、队伍成分、政治口号和发动战争的性质等角度来论证《水浒传》不是写农民起义,而是为“市井细民写心。”这些学者首先承认水浒故事最初是写农民起义的,但因其题材长期在说书艺人和勾栏瓦肆中流传,是为广大市民服务的,所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受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情趣的影响,因而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为“市井细民”写心的特点:

(一)《水浒传》描写的场景不是广大农村而是一个市井社会。

(二)《水浒传》笔下的英雄人物没有农民的气质,而具有江湖豪侠的气质。他们喜欢闯荡江湖、挥金如土、广交朋友。

(三)《水浒传》反映了市民以“侠义”为核心的道德观。中国市民主张的社会公正、平等、热爱自由、爱憎分明、有仇必报、有恩必报、乐善好施的社会理想在水浒英雄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五、“忠奸斗争”说:

1979年《中山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刘烈茂的《评〈水浒〉应该怎样一分为二?》文章,学界一部分学者开始用“忠奸斗争”说来解释作品的主题。持此种观点者有以下三个根据:

一是该作品对宋江与方腊起义的不同态度。宋江与方腊起义就实质来讲并无本质不同,即都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但在作者看来,宋江的造反,只是对黑暗政治和奸臣的反抗,他对皇帝仍忠心耿耿,因而不能算做乱臣贼子,而方腊却志在推翻朝廷,南面称王,所以他一再被作者称为十恶不赦,大逆不道,乱臣贼子;二是该书作者把宋江等的接受招安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三是作者认为水浒英雄的悲剧结局是“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六、正统文化对“带有绿林特色和江湖风格”的军事集团的改造。

(一)梁山队伍的性质:

《水浒传》第69回书回前诗中写道:“豪杰相逢鱼得水,英雄际会弟投兄。水战火攻人罕敌,绿林头领宋公明,”由此命名可知,梁山起义队伍带有“绿林特色”和“江湖风格。”所谓“梁山泊”的“梁山”加“水泊”正等于“绿林”兼“江湖”,在这一称谓和对应关系中隐含着对梁山队伍特征和性质的把握。事实上,在《水浒传》小说中,江湖、绿林之名不止一次出现,如介绍孙二娘说:“全学得她父亲本事,人都唤她做母夜叉孙二娘。她父亲殁了三四年,江湖上前辈绿林中有名,她的父亲唤做山夜叉孙元。”(第27回)称武松为“江湖任侠武都头,”(第28回)清风寨燕顺在宋江面前自报家门道:“小弟在江湖上绿林丛中走了数十年,也只久闻得贤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大名,只恨缘分浅薄,不能拜识尊严。今日天使相会,真乃称心满意。”不仅如此,梁山众多英雄人物的立身行事也具有绿林特色这主要表现如下:(1)都有绿林称号,见面时行剪拂之礼。如第五回:“原来强人下拜,不说此二字,为军中不利,只唤作剪拂,此乃吉祥的字样,李忠当下剪拂了起来。”又如小霸王周通得知来人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达时,“把头摸一摸,叫声‘啊呀!’扑翻身便剪佛。”第44回写杨林正待要和邓飞、孟康动手时,被邓飞认了出来,便“提着军器向前剪佛了。”(2)好汉必须看重名誉。如宋江、李逵、公孙胜之“孝”;(3)朋友之义居于首位(宋江的通风是欺君犯上,不孝的,使父亲受连累,杨雄的杀妻是对朋友的交代);(4)喜武或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5)慷慨大方,同好汉社会中所有有潜力的成员作朋友,并随时准备保护他们;(6)必须不好色;(7)大碗喝酒,大块吃肉;(8)反抗贪官。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梁山群体是合历史上农民起义与游侠传统为一体的带有绿林特色和江湖风格的军事集团。

(二)梁山队伍改造的必要:

梁山队伍是对古代游侠传统的继承。在中国,“侠”的起源很早。战国时代的“游侠”是与“辩士”出身相同的一个特殊阶层,没有财产,行踪不定,好勇斗狠,表现出激烈的暴力倾向。司马迁《史记》为“游侠”立传时,开篇即说:“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这段话直接指出了他们的行为特点及其性质。他们本属于社会动乱、封建解体时代的产物。至秦、汉大一统时期,他们逐渐遭到政府的禁绝。然而他们作为一种抑强扶弱的社会辅助力量,在民众心目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这正如司马迁所说:“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信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说:“官府的不义不公,激发了个人的英雄主义的反抗,而众好汉结成的群体却又损害了这种英雄主义,它制造了比腐败官府更为可怕的邪恶与恐怖统治。”

在梁山活动的前半部分,他们走的是打家劫舍的道路,关于这点,我们从朱贵、张青、李立、燕顺、王英等人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如朱贵对前来投奔的林冲介绍道:“山寨里叫小弟在此间开酒店为名,专一探听往来客商经过。但有财帛者,便去山寨里报知。但是孤单客人到此,无财帛的放他过去;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则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将精肉片为耙子,肥肉煎油点灯。”(第十一回)张青向武松自我介绍:“小人姓张名青,原是此间光明寺种菜园子。为因一时间争些小事,性起把这光明寺僧行杀了,放把火烧做白地。后来也没对头,官司也不来问,小人只在此大树坡下剪径。忽一日,有个老儿挑担子过来,小人欺负他老,抢出去和他厮并。斗了二十余合,被那老儿一扁担打翻。原来那老儿年纪小时专一剪径,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到城里,教了许多本事,又把这个女儿招赘小人做了女婿。城里怎的住得?只得依旧来此间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

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小人每日也挑些去村里卖。如此度日。小人因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人都叫小人做菜园子张青。”船火儿张横也是“专在浔阳江做这件稳善的道路。”他的剪径,在毛骨悚然中带着幽默:他用船将宋江和两个公人渡至江心后,说道:“你这个撮鸟,两个公人,平日里最会诈害做私商的客人,今夜却撞在老爷手里!你三个却是要吃板刀面?却是要吃馄饨?”宋江道:“家长休要取笑,怎地唤做板刀面?怎的唤做馄饨?”他睁着眼道:“老爷和你耍甚鸟!若还要吃板刀面时,俺有一把泼风也似快刀在这遑板底下,我不消三刀五刀,我只一刀一个,都剁你三个下水去。你若要吃馄饨时,你三个快脱了衣服,都赤条条跳下江里自死。”

为了发展势力,他们也采取了一些卑劣的手段,如对秦明、卢俊义的收服。在这种情况下,对梁山起义进行改造势在必行。这正如台湾张义庆在《从自我的抒解到人间的关怀》中说:“由侠义传统的起源及其特性,可知中国历代政府不论对于个人的以武犯禁,或集体的武装叛乱,往往加以禁绝,或者予以压制,表现出侠与法的不相容受,但小说家顺应着侠义存在的事实及效用设法消解这中对抗,一方面赞扬侠义的正面意义,一方面则提出更高的理想,经由某个集团领袖的劝导,或某位清官的感诱,而化除侠者好勇斗狠的意气,使之纳入合法化的途径,并以‘忠义’为标榜,转化其心志,而终于臣服于朝廷正统。”这种改造的意图, 在书中有明显体现:19回中,写道:“常怀贞烈常忠义,不受资财不扰民。”“所过州县,分毫不扰,乡村百姓,父老挈幼,烧香罗拜迎接。”在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九天玄女授书时说:“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矢志。若是他日罪下丰都,吾亦不能救汝。” 这一情节,具有两方面的内涵:(1)不但是对处于危厄之际的宋江性命的拯救,而且还隐喻着对他灵魂的指谜。(2)还道村象征着一条容易陷入感性诱惑,遭致假象捉闹而难以走出的处处充满危机的人生迷途。隐喻着对人生正途、价值方面的寻找及寻找中的困惑与迷茫。在第六十回,作者写到:“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山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三)改造的完成:改聚义厅为忠义堂

在梁山英雄排座次时,宋江所发誓言为:“自今以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戳,万世不得人身,仡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并改聚义厅为忠义堂。(1)、从根本上改变了梁山义军的价值取向,而且从内里彻底改变了梁山文化的性质,从而以一字之更动完成了一般伦理向政治伦理、游侠文化向正统文化的靠拢与演变。(2)又包含着对梁山人格的文化整合,其目的在于以之化除戾气,转化心态,臣服正统,成就大我。宋江对武松说:“兄弟,你只顾前程万里,早早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得做大官,可以记心,听愚兄之言,图个日后相见。”(3)从作家创作角度看,又是一种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文化的整合,正统观念对民间思想的改造。

七、《水浒传》叙事的文化生成机制与美学价值特征。(全文载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

(一)在反贪官叙事表现背后

《水浒传》不是作者既无时间延续性、又无文化氛围的思想意图的孤立表现,从口传文学到话本杂剧,再到小说成书,它是多重文化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它的生成、存在与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小说与中国小说观念的流变史。

《水浒传》的源头,也和整个中国小说的发端一样,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班固《汉书·艺文志》)的民众流言。宋末人龚开的《〈宋江三十六赞序〉》称“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金圣叹也明确肯定《水浒传》的“庶人之议”性质(《第五才子书》第一回总评)。那么,为什么宋江会成为当时人们热衷于谈说的“热点人物”,以致于这些“怪诞虚妄”的“委巷之谈”竟成为波澜壮阔的“水浒话语”长河的最初源头呢?查宋、元两代的正、野史籍,关于宋江的记载零星、散乱且多有龃龉。所能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剧贼宋江剽掠至海??叔夜募死士千人,??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等一鳞半爪,足见其规模之小。从流言生成的条件看,恰恰是人们对宋江一伙事迹、行踪知之甚少这一情况,大大增强了“剧贼宋江”的神秘性和传奇性,也为人们在道听途说过程中发挥虚构和想象留下了很大的心理空间。

任何民众流言都只是特定社会环境中一种存在时间极为短暂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单单关于宋江的

篇四:英雄传奇部分

第二章 英雄传奇

第一节 英雄传奇基本知识

一、英雄传奇含义

英雄传奇,是叙说英雄人物传奇人生的小说,是典型的民族血性文学。

二、英雄传奇特征

(一) 小说人物、事件具有虚构性

“淮南盗宋江犯淮南军”——“剧贼宋江剽掠至海”——“叔夜募死士千人”——“伏兵乘之,擒其副将,江乃投”

(二) 小说故事近距离演绎现实社会阳刚人生

“是人而非常人,超人而不超脱于人”

(三) 艺术想象富有神奇的夸张色彩(流于怪诞)

“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事”

金圣叹点评:“骇杀人,乐杀人,奇杀人,妙杀人”

“读之令人心痛,令人快活”

三、英雄传奇主要成就

1.集民间英雄传奇之大成。代表作有《杨家府演义》《说岳全传》《飞龙全传》

2.创英雄传奇新纪元。代表作《水浒传》

四、《杨家府演义》——一部英雄家族悲剧史诗

《杨家府演义》八卷五十八则。校阅者秦淮墨客纪振伦,参订者烟波钓叟。

小说主旋律:

(一) 家族英雄史诗——前赴后继守边卫国壮烈史诗

(二) 家族悲剧史诗——忍辱负重愚忠悲剧

杨六郎:“朝廷养我,比如一马,出则乘我,以舒跋涉之劳;及至暇日,宰充庖厨。” 马克思:“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五、《说岳全传》——一部壮怀激烈的英雄悲歌

《说岳》共八十回。编次者钱彩,字锦文,浙江仁和(杭州)人。增订者金丰,字大有,福建永福(永泰县)人。

岳飞壮美史诗人生:

其一,抗敌卫国的英雄史诗人生

其二,忘我献身的爱国史诗人生

文学创作悲剧:

(一) 抒写崇高的抗敌史诗人生

(二) 错误改写精忠报国人生为愚忠政治人生——无我愚忠历史悲剧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教学辅导

文学形象不等于历史人物(文学不等于史学)

高尔基:当一个文学家在写他所熟悉的一个小店铺,老师,官吏,工人的时候,他或多或少能创造出这一个人的成功的肖像。但这是一个失掉了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肖像而已,在扩大和加深我们对人和生活的认识上,它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但是假若一个作家能从二十个到五十个,以至从几百个小店铺,老师,官吏,工人中每一个人的身上,把他们最有代表性的阶级特点,习惯,嗜好,姿势,信仰和谈吐等等抽取出来,再把他们综合在一个小店铺上。

第二节 《水浒》

作者生平

施耐庵(罗贯中著、两人合著),元末明初人。籍贯,一说钱塘人,一说苏北人,相传曾参

加过元末张士诚领导的起义。

庙堂人生和江湖人生统一的自为人生

社稷与民生的社会人生张力

忧国与忧民的社会思想情感张力

走出创作世界名著的自为艺术人生

《水浒传》成书梗概——世代积累之作

《水浒传》题材源自历史——《宋史·徽宗本纪》

南宋宋江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末元初出现小说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元末出现一批水浒戏

施耐庵在此基础上,进行卓越的艺术锤炼,创作出世界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主要成就

《西游记》华夏民族心灵人生史诗续篇——华夏民族社会人生史诗,审美总结华夏宇宙社会观,典型再现为小说环境情节,审美总结华夏人文观,典型再现为华夏民族英雄艺术形象。

(一)小说舞台

《水浒传》审美总结典型再现华夏宇宙社会文化观,建构宇宙社会文化化生原生舞台背景,人类腐朽社会制度乱世舞台,宇宙社会文化匡世舞台中心的宇宙社会文化化生大舞台。

(二)舞台背景

调动小说环境的审美辐射力,辐射华夏宇宙文化世界,以九天玄女神话为原型,以华夏宇宙社会文化观为逻辑起点,营造华夏宇宙社会文化矛盾运动原生态舞台背景。

1.九天玄女匡世的天人合一神话——替天行道、匡世济世的象征

2.九天玄女神话原型——天人合一、替天行道、匡世的背景原型

3.逻辑起点:华夏天人合一的诚信忠义济世匡世的宇宙社会文化观

(1)华夏社会观:盛世济世,乱世匡世

济世:济;得益,功利国泰民安盛世

匡世:匡;正,匡正乱世,拯救危难时局

(2)华夏人文观:诚信忠义

信:守信于正义之事,合理之思想

义:言合理之主张思想,行正义之事

诚:真心真诚社稷民生

忠:为社稷民生办事尽心竭力

4.舞台背景

信义民文化与忠诚官文化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天人合一的匡世的华夏宇宙社会文化化生原生态环境舞台背景

民生文化生态——民生信义(江湖义气)

群居文化生态

社稷文化生态——体制忠诚(庙堂愚忠)

(二)、小说舞台

调动小说环境审丑聚焦力,以宇宙社会文化化生原生态为逻辑起点,聚焦人间乱世,营造腐朽专制制度逼官造反,逼民造反——逼社会造反的乱世环境舞台。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二十六回 偷骨殖何九叔送葬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梁启超《论进步》:“必取数千年横暴混沌之政体,破碎齑而粉之,使数千万如虎如狼如蝗如

蝻如蜮如蛆之官吏,失其社鼠城狐之凭借。”

(三)、舞台中心

调动小说情节审美丑创造力,情节化民文化与官文化对立统一自救矛盾运动历史潮流,设定华夏宇宙社会文化匡时救世二新生的文化自救太极情节。

太极:双方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而变动不居变化发展(非蜕化)

1.梁山文化——新陈代谢的力挽狂澜太极情节

(1)内质——民生信义新陈代谢情节

武松人生情节与李逵人生情节的太极情节

A时代性匡世:除暴安良

江湖义气——愚昧野蛮——新危机

B历史性匡世:替天行道

民生信义——社稷民生大义——新升华

(2)外化——兼容忠诚官文化而新陈代谢情节

林冲人生情节与宋江人生情节的太极情节

A历史性兼容情节:忠诚民生社稷体制——新升华

林冲的忠义人生情节:

第十九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惠城县月夜走刘唐

社稷体制,政治体制,由盗贼转为政体

B时代性困境情节:愚昧野蛮专制——新危机

宋江恶性愚忠——文化垃圾人生情节

第二十一回 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惜

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授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综述

梁山文化健全政治体制,兼容诚信忠义文化,统一替民生社稷之天行道的社会政治宗旨,走上消除政治危机的力挽狂澜匡时救世历史大舞台的曲折生动情节。

2.专制官文化乱世——官文化在分崩离析的腐朽专制制度没落中挣扎的悲剧情节

(1)内质——腐朽专制乱政

社稷——昏君奸臣贪赃枉法——逼官反

民生——贪官污吏图财害命——逼民反

(2)外化——兼容亚民文化乱世

坚守者林冲叛逆腐朽专制的人生情节(武松)——忠义官文化——新危机

保守者宋江腐朽官文化的人生情节(李逵)——野蛮江湖义气、愚忠的文化垃圾人生情节——致命危机

官文化悲剧:走不出腐朽专制乱世怪圈的绝境情节。

3.华夏宇宙社会文化匡时救世而新生情节

官忠义者林冲瘫痪 诚信忠义者武松善终

腐朽专制名存实亡 华夏宇宙社会文化净化新生

官愚氓者宋江自取灭亡 愚氓者李逵殉葬

小说舞台中心的典型性

华夏宇宙社会文化太极生态:消除官文化的愚氓忠诚,民文化的愚氓江湖义气,纯净华夏诚信忠义文化,新陈代谢地自救、匡世的终极生态

《水浒传》环境情节架构的小说舞台意蕴(综述)

一、文化社会意义:解构社会亚文化中纯洁华夏宇宙社会文化

1.人类文化社会具有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民文化与官文化对立统一运动中不

断新陈代谢发展的历史

2.华夏社会文化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诚信忠义济世、匡世的宇宙社会文

化太极化生生态

二、审美意义:小说舞台,大而化之,是梁山英雄的太极人生舞台;小而浓缩之,是梁山英雄的天人合一太极文化生命

二、典型华夏全忠仗义英雄豪杰艺术形象

审美总结典型再现华夏宇宙社会人文观,塑造全忠仗义的气质个性艺术形象

华夏宇宙社会人文观:全忠仗义社稷民生的人文观

全忠气质个性——忠诚社稷民生天道而肝胆相照的气质个性

仗义气质个性——主持社稷民生正义而赴汤蹈火的气质形象

【一】 宏观艺术塑造形象

浓墨重彩,大笔勾勒,丰满英雄豪杰的热血男儿气质本性艺术形象。

一.酣畅淋漓写足英雄豪杰的威猛本相

二.酣畅淋漓写足英雄豪杰的勇猛豪爽本性

三.酣畅淋漓写足英雄豪杰的诚信忠义本色

典型化英雄豪杰的自强于天地间的顶天立地气质本性,丰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英雄豪杰艺术形象。

【二】 微观艺术刻画气质个性

工笔细描,虎虎有生气,个性鲜明,完满的全忠仗义气质个性艺术形象。

清·金圣叹:“叙一百八人,人人有其性情,人人有其气质,人人有其形状,人人有其声口?各自入妙。”

一百零八个主人公编制出一个英雄豪杰全忠仗义气质个性的太极谱系

全 全

忠 忠

仗 仗

义 义

气 个

质 性

1.刻画完满的全忠仗义气质艺术形象

完满的全忠仗义气质艺术形象太极谱系

忠 信

义 义

气 气

质 质

【1】 杀上梁山者武松——信义中人典型艺术形象

武松人生

人生 义之形 信之神

A拳杀猛虎

第二十三回 景阳岗武松打虎

为己而为民除生存之害 英雄神勇

B计杀荡妇淫夫

第二十六回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为家而为社稷除社会之害 英雄谋略

C痛杀酷吏张都监、恶霸蒋门神

第三十一回 张督监血溅鸳鸯楼

为社稷为民生除世道之道 英雄虎胆

武松——形神兼备美丑相生(太极)的信义气质艺术形象

金圣叹在第二十五回回评:“武松天人也,固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惊者也。”

【2】 逼上梁山杀向朝廷者林冲——忠诚中人典型形象

A被逼上梁山人生——丰满忠诚气质艺术形象

家庭迫害:高衙内调戏夫人(《第七回》)

——舍家

政治迫害: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

——舍仕途

生命迫害:取命野猪林(《第八回》)

——舍性命

一个例外,怒杀陆虞候三人(《第十回》)

——消除葬送官文化者

誓死保卫官文化身份

B杀向朝廷人生——传承官文化——典型赤胆忠诚气质艺术形象

杀,一手改组梁山。 第十九回,第二十回

——弘扬官制度文化

生命最后一亥,一百一十九回《宋公明衣锦还乡》 :“宋江等随即收拾军马回京。比及起程,不料林冲染患风病瘫了,……林冲风瘫,又不能痊,就留在六和寺中,教武松看视,后半载而亡。

——誓死坚守官文化

林冲——形神兼备美丑相生(太极)的忠诚气质艺术形象

综述林冲武松形象审美意义

武松形象典型诠释了民文化的仗义气质

林冲形象典型诠释了官文化的忠诚气质

两者珠联璧合,形神兼备诠释了华夏诚信忠义气质:与民生社稷肝胆相照;为华夏社稷民生大义赤胆忠诚,赴汤蹈火的美丑相生的全忠仗义气质。

2.刻画完满的全忠仗义性格艺术形象

完满的全忠仗义性格艺术形象太极谱系

忠 信

义 义

个 个

性 性

全忠个性——忠诚社稷民生大义个性(愚忠)

仗义个性——主持社稷民生大义个性(江湖义气)

刻意暴露全忠仗义性格缺陷:愚忠,江湖义气

【1】 全忠个性

全忠社稷个性

宋江假忠的丑个性

假忠君而真爱己

篇五:《水浒传》学习资料

《水浒传》学习资料

综述

一、内容及主题

1.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以北宋末年史书记载的宋江起义作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统的戏曲、话本中有关故事加工创作而成

小说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小说以他的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如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等,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官逼民反,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者的行动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通过对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描写,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像鲁智深的反恶霸,林冲的受凌辱,宋江的被迫害,武松报杀兄之仇,晁盖、吴用劫取不义之财,以及浔阳江上的张横、张顺,揭阳岭上的李俊、李立,梁山泊岸边的阮氏兄弟等,他们都是由于受迫害而不得不起来反抗,从而汇成一股狂波巨澜,奔向梁山泊小说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救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接受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2.主题

在《水浒传》的主题研究中,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争议,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歌颂的是忠义(“忠义”说),二是认为写的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说),三是认为表现的是市民的意识与追求(“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三种基本观点中派生出来的 其实这些争论并非产生于现代,而是自该书出现后就一直存在比如在明清两代便有该书究竟是写“强盗”还是表现“忠义”的激烈争论,而鲁迅就说过该书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话应该说这些观点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意蕴

解放后一直到现在,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等学者先后提出“农民起义”说或“农民运动”“农民革命”说称《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是“无数次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以文学形象为手段所做出的一个总结”;是“雄伟的农民战争史诗”;“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等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采纳了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小说主题出现多元理解,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一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属于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二是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三是小说成书时经过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始终贯穿全书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故事又在民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和加工,全书的思想内涵就显得丰富复杂,并非“忠义”两字所能概括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之所以喜爱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水浒》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杀贪官污吏,拒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敢于大弄”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其斗争的计谋与策略,实可与《三国

志演义》相媲美特别是当这种勇力和智谋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时,更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鲁智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说“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而更加激动人心小说中的李逵、阮小七、鲁智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晚明的批评家李卓吾、叶昼、金圣叹等纷纷称赞他们是“活佛”“上上人物”“一片天真烂漫”“使人对之,龌龊销尽”这也说明了《水浒》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通至于小说反对钱财的积聚与贪求,强调“疏财”以成“义士”;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但是,《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把它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以及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羼入了多少市井细民的意识,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尽管领导这支义军的主要领袖并不出身于农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有一种“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的气概和“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这正如第七回结尾处所指出的那样:“大闹中原,纵横海内直教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他们在官逼下造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这就清楚地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英雄人物的塑造

《水浒传》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对既真实又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小说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语)

首先,《水浒传》的人物是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们又多带有传奇色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石秀跳楼救人,花荣箭无虚发等等但作者在写这些时,又将传奇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不给人以虚假之感比如写武松打虎,先写他因醉酒而壮着胆子上冈,又写他得知有虎后碍着面子硬着头皮上山,再写他发现老虎后慌乱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后写他打死老虎后用尽力气而又遇两虎时失声惊叫等等,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其次,注意到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一面

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下边引文还将有详细的分析,可供参考 再次,《水浒传》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如李逵初见宋江时,其语言就显示出高度的个性化色彩:

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厮恁么粗卤,全不识些体面!”李逵便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卤,却是甚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

这段对话全用日常口语,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李逵和戴宗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性格爽快粗鲁,不拘礼节,不会客套,所以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粗话;戴宗多年混迹官场,习惯于官场的礼数,养成了敬上的性格,语言带有拘礼自高的成分

对《水浒传》人物形象刻画的评论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金圣叹《水浒传序三》)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叶昼《容与堂本》第三回评)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

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做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中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茅盾)

三、结构

《水浒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结构单纯而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比如小说以高俅发迹为开端,有交代起义背景的作用;高俅逼走王进,是官逼民反的开始由王进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陈达、朱武、杨春,一个引出一个或几个,像滚雪球一样,直到一百单八将齐集梁山每一个人物出场时,都是伴随着事件而来的,有时一个人伴随着几件事同时而来,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等;有时一个人的几件事是间隔着来的,如李逵、杨雄、燕青、石秀等人与事经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水浒传》结构安排的最大特色

《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将某个人的几篇故事串连起来,又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我们曾学过“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他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三打祝家庄”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章节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从全书看来, 《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和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地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茅盾)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这一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下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二、节选部分赏析

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开端,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第二部分(第24段),故事发展,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