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列宁新经济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32:36 字数作文
列宁新经济政策字数作文

篇一:列宁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首先,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其次,经济破坏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由于缺乏粮食和原料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许多工人迫于饥饿,离开工厂跑回农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农村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不肯再接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农民的不满影响到军队,192l年2月,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发生水兵兵变,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苏维埃政权的处境仍十分危急。列宁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根据列宁的报告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从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①无产阶级政权巩固,经济命脉控制在国家手 中;②列宁等领导人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探索失败;③人民日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甚至发生了农民和士兵的暴动。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军事共产主义不再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过渡性策略,它废除了余粮收集制,实行了实物税,恢复了货币关系和商品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捋顺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并试图通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但由于列宁的早逝,新经济政策夭折了。时至今日,新经济政策依然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和借览意义

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来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农业方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1. 实物粮食税额要比余粮收集制数额低,粮食税额必须在春耕前公布,并明确规定缴税期限,让农民心中有数。交纳完粮食税后的剩余粮食,完全留归农民的支配,农民可以进行自由贸易。

2. 把一些小企业发还给私人经营,以增加社会产品和物资财富的总数额。

3. 准备施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前者是把国家的厂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后者是把一些中小企业租给本国资本家生产,国家获取税金和产品。(由于客观原因,这两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都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

4. 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提倡经济核算。

改革开放(由于我国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为方便与新经济政策比较,在此仅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实施效果(作用): 根本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产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它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启示:

要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要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不代表要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系,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存。

中国的路是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的,创新是根本。

从实际出发,果断地应用经济手段来处理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那就是商品经济。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商品,交换,市场并不是哪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它是一种经济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一旦被强制性扼杀破坏,终究会遭受到来自经济规律的惩罚。

列宁把新经济政策称之为"退却",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却,"我们不仅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而且要退到由国家调节的商业和货币流通","在新的道路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

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在马克思理论界 "吃螃蟹"。邓小平则直接从经济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要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样为改革开放的顺利长期的发展扫清了理论障碍,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断教导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从而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高潮。更为可喜的是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能继承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想结合,形成适用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的理论思想,这样才出现了我们国家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良好局面和不断向前发展,走向小康的良好态势。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标志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其出现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深层次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找新途径和新模式。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概括而言有两点:一是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篇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意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意义

论文关键词:列宁 新经济政策思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文摘要: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夹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是正确的认识国情,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这里,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之所以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一条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因而,“研究和探讨‘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列宁主义的理论需要,而且是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寻求发展路向和改革出路的时代需要,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新经济政策思想的提出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提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战争和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导致的国内出现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高度要求苏俄与德国谈判,缔结和约,退出战争。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人会通过了与德国签订利约决议案,英德之间不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俄退出了战争。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正是在这以后,苏维埃政权获得了一个和平喘息时机,党和国家政权适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俄国和发展生产上,展开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途径的最初尝试”但是,这种“尝试”,很快就被1918年夏季开始的十四个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所中断。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党和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形势,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实行计划调拨制和分配制,取消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这一政策,有力地支持革命战争,使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千涉,战胜了国内的白匪叛乱。但是这一政策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生产

力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利文化建设则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1921年春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对于“新经济政策”,列宁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就不能在这经济破坏的小农国家内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可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方法,这里,列宁指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必要性以及不足,正是这种政策的不足造成了1921年春的严峻的局面。

“战时共产主义”所引起的政治危机表现为苏俄国内政局不稳定。这种不稳定表现为:一是农村的许多地方,如乌克兰、顿河流域、西伯利亚的农村,一部分农民进行骚动和暴动,杀害农村的苏维埃工作人员,毁坏农村生产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烧毁国家的粮食仓库,二是在大中城市,工人阶级队伍不稳定,一部分工人离开城市和脱离工人阶级队伍,到农村去寻找生路,使城市工人的数量锐减,另一部分工人则在工厂里举行罢工和示威活动,以表达他们对国家政策的不满意和不理解,三是1921年3月初发生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即苏维埃俄国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城,一部分水兵发起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要求建立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上述情况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将对苏维埃政权构成直接威胁.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不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战争及在这一背景下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影响,苏俄生产力水平倒退了几十年。许多铁路和桥梁被破坏,金属、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和面包、肉类、鞋类、衣服等日用品也极为曦乏。这种情况要求苏俄采取新的政策加以改变.

俄国的国情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苏俄当时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俄国的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列宁指出,这种国情决定了“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他还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因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

产和分配。”由此不难看出,正确认识国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度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列宁和俄共提出有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即改变了国家的粮食政策,由余粮收集制改为粮食税制,改变了禁止买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政策,允许自由贸易,改变了所有制的政策,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发展,并且实行租让制,即一部分国有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让他们到俄国来经营等等。

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列宁在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采取新的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已经绝对必要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真正途径,而探寻这一途径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由当时苏俄所面临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以及其国情所决定的唯一可以采用的正确可行的举措。其实质不仅仅在于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探寻了在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正如列宁所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真正途径的唯一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一次伟大的探索、实验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一)粮食税制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制

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以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标志的,这一政策的转变开始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列宁作出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分析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原因。

列宁认为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间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对农民的态度。”大家知道,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国家采取余粮收集制,本打算以工业品交换农民的余粮,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国家拿不出那么多工业品

来交换农民的余粮,于是就无偿地从农民手中将其全部余粮拿了过来用于战争所需。不仅仅是余粮,有时甚至拿来了农民生活必需的一部分粮食,从而导致农民生活极端困苦,这样还破坏了个体农民经济赖以存在的条件—生产者占有自己的产品并且以商品交换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由此,苏维埃政权同农民的关系极为紧张,能否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不仅是一个经济间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间题。如同列宁所说,“好多事件,特别是战争、经济破坏、军队复员以及极端严重的歉收造成的极度贫困引起的事件,??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面对农民政治上的动摇,列宁认为必须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改善农民生活。而解决这些间题关键在于“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方法。而粮食税可以起到这种作用。所以,俄共(布)决定改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制.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粮食税制开始取代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制,农民在耕种时就可以知道自己承担的纳税数额。农民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即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用来提高个人的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或自由贸易的途径进行商品交换。粮食税的实行,国家所收取的粮食数额人人少于余粮收集制所收取的粮食数额。到1925年,俄国农业的规模已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因此,苏维埃政权同农民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改善。

(二)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

按照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点,即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和市场都不复存在。战时共产主义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不允许商品交换,取消货币、商品和市场,禁止自由贸易,利用苏维埃政权通过行政命令实行计划经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取消商品、市场和货币是不现实的。他认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而实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正如列宁所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

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新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来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也就是从战时共产主义的计划经济“退却”到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交换,而不仅仅是“退却”到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提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作的退却是不够的,必须再退却,再向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他还说,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商品经济、货币关系,利用市场,同农民经济建立联系。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反思,列宁认识到了自由贸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自由贸易当时又叫流转自由。自由贸易对农民和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是联系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小农来说,实行流转自由,可以改善小农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从而发展小农经济。小农作为小生产者,需要有自由贸易。只有通过自由贸易,他们才能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换回自己生活所需的其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即工业产品。可见,实行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列宁还主张发展商业,认为发展商业是党和国家面临的特殊任务。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苏俄要真正有效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发挥商业。他指出:“我们看到,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的问题己提上日程。不管我怎样觉得商业领域距离共产主义很遥远,但正是在这个领域我们面临着一项特殊任务。列宁之所以说发展商业是一项特殊任务,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主义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和市场,不存在商业。但是,当时的苏俄必须解决发展商业这一任务。因为只有发展商业,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此,他提出,国家政权机关的活动要紧紧围绕发展商业的任务进行,特别是那些领导经济工作的机关应该参与组织商业活动,他还提出苏维埃国家要善于同外国人做生意,并且要求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地学习经商。

(三)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使列宁认识到在小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必须采取迁回措施。也就是把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

篇三: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期中论文

列宁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

政策的异同

08级环境工程4班

黄永锋 200830230409

摘要:约九十年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新生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着发展探索,最高领导人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并取得巨大成效;半个世纪,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开放思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三十年内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两场经济革命有不少相似之处,命运却截然不同。通过比较两者,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中国新时代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新经济;改革开放;邓小平;列宁;社会主义

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成功典范,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时期,但分析两场革命的异同,总结它们的经验,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1.相似点

1.1背景相似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双重威胁,苏维埃政府实施了以所有企业收归国有、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为粉碎外来干涉、平息国内叛乱、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重要保证。但随着外来干涉被粉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开始显露出来,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人的不满和骚乱,以至于发生了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暴动。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中央开始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俄共十大通过了推行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很快取得良好的效果: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工农联盟得到巩固,社会形势趋向稳定。㈠

而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十年文革,百业凋零,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我们国家的经济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农民接近赤贫的境地,城市职工在很低的消费水平上徘徊。同时由于受苏联影响,在建国后我们就关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欧各国家的大门又关闭了。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㈡

1.2改革目的相似

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明确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只有随着恢复工业所取得的实际成就,随着建立既有利于农民又有利于工人的正常的国家产品交换,工人阶级才能治好自己的创伤、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农民才会加强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依赖??。”㈢

邓小平在推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改革时也反复强调:“ 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㈣

由此可见,列宁和邓小平的改革都是为了迅速解放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

1.3政策内容相似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来看,列宁和邓小平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1.3.1 两次改革都是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都是从农村开始的。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

民方面开始。”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的人口80%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80%的人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1.3.2 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俄共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只容纳公有制一种形式,或迅速向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过渡。但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从小生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他指出:“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在列宁的鼓励下,到1922年上半年,苏俄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已达257个,到1922年底,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城乡个体小生产也日趋活跃。

邓小平主张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1984年他指出: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头是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南巡讲话时,倡导多搞三资企业,搞活中国经济。在邓小平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行各种所有制形式合理配制、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他俩的作法均突破了单一所有制形式,但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所有制形式正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

1.3.3 列宁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都逐步认识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经济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

1922年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因为新经济政策允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竞赛。”㈤他认为商品经济是解决苏俄经济建设困难的有效手段。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过程中,苏俄在商品交换问题上经历由允许实物交换到允许经过市场、货币、商人的真正的交换过程。到1921年底,苏俄的经济就已经全面地走向了市场化。列宁解释:“我们现在退却,好像是在向后退,但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后退几步,然后再起跑,更有力地向前跳”㈥。列宁引导新经济政策的市场化过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奉行实践优先的指导思想,使苏维埃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说市场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可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985年,他又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㈦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3.4

在分配制度上,列宁和邓小平都打破了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商品货币关系上,充分重视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以商品、货币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对外政策上,注意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

2.不同点

1926年,邓小平赴苏联学习,他多次从正反两方面来研究苏联的经验,反复领会列宁的论述。他对新经济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是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从理论上看,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马克思列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胜利,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实践上看,邓小平的改革思济、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2.1 体现在农业改革上。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

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农业,“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是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㈧,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2.2 体现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

列宁认为,市场和商品经济并不是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指出,在当时的苏俄,“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㈨

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中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

㈩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因此,改革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市场运用好,就是以市场为取

向。邓小平提出的市场是一种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利用。

2.3 体现在对外政策上。

列宁倡导社会主义苏联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相让制。

邓小平继承了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才能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1。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经贸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方针,指导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4 实践效果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国家逐渐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重新激发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尝试。但是,列宁的改革是短暂的,1924年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到1926年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全面运动铺开后,新经济政策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斯大林模式”。

邓小平吸收了列宁改革思想中的成分,借鉴了苏联改革实践中的因素,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自己的改革理论并使之付诸实践,把列宁的改革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的改革不但使我国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而且使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总之,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是快速的,成就也是显著的。

3经验与启示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通过对这两场改革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位伟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突破自我,突破前人所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思想,果断实践,才拯救了各自处于危难的国家。

列宁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突破尝试。虽然突破的力度和广度不大,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从实际生活方面把一个极端的战时共产主义的苏俄引进了市场的港湾,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探索道路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具有实质性的突破,充分显示出其杰出的把握实践的敏锐性和超凡能力。可是,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有沿着列宁创新发展马克思理论的精神和思路继续前进。但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可贵的启示性作用。

半个多世纪后,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髓——实事求是,能够做到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断领导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从而将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高潮。

篇四:列宁新经济政策

什么是列宁新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

苏俄在十月革命以后,首先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1921年则转变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这一转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

首先是直接原因,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各种尖锐的矛盾。为了渡过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从1918年春天直至1920年底,帝国主义对其进行武装干涉,同时国内也爆发了革命战争,苏维埃政权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苏俄面对内忧外患,实行了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击败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加之1920年爆发的自然灾害,使得苏俄的农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损失,经济的凋敝使得广大群众的生活十分艰难,人们不满的情绪日益滋长,工农联盟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针对当时的紧急情况,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转变了发展战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了由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转变。[1]

推动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则是在于俄国的落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被打破,如列宁所言,俄国打开了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但是,就俄国具体国情而言,则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方面都欠发达,如何在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面对的一个艰难课题。列宁在1918年指出:“按国家政治制度以及按工人的政权力量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任何英国和任何德国的还要先进,而同时按相当完善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按文化水准,按施行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准备程度说来,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难道不明显吗?”列宁深刻的认识到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十分落后,文化程度低,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这些均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的国家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事情。[1]

正是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采取迁回的方式。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列宁和俄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正是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深刻反思和对苏俄国情的正确把握,列宁和俄共提出有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1]

2、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后因国家没有足够的工业品可资交换,遂放弃产品交换的做法,并取消商业的地区范围限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为了促进市场贸易,1921年 10月 , 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 1924 年 ,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价值,规定工商业税额。[1]

3、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 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17日 ,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 。 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赁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赁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1]

4、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国家企业和合作社的管理制度也作了改变。国家企新界附近的村落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受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属中央工业处管理领导。托拉斯的财产属于国家,但国家非经合同协议无权动用托拉斯的财产和产品。托拉斯的财务和商业活动独立。职工由各企业自行招用,不再由国家统一调配 。废止劳动义务制。 1921年9月,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工资级别问题的规定,改变过去的平均主义作法,实行按生产率高低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1921年10月,政府发布法令给予合作社以完全独立经营的权利。

[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它所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新经济政策着力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活跃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使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一定限度内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过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这一政策的成功,是立足于多种经济成分──如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其他非社会主义的和非资本主义的合作与共存。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这一基本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这一政策。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1]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原因

1924年列宁死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积累资本进行国家工业化并达

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他全面引进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1]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制定出台时间过短、思想的不成熟,是这一政策很快被废止的间接原因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1921年春提出来的,到1923年时,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于是,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加以总结,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与十月革命之初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构想。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农业政策上实行粮食税,允许农民在交纳规定数量的实物税后,自己处置自己手中的余粮,开放自由市场,允许自由贸易;第二,实行租让制,搞对外开放。把一部分国营的工矿企业、一部分土地森林等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和开发,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第三,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地方流转,把发展商业视为搞活经济的中心环节;第四,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形式,包括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租让经济、租赁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社经济、国营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有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崭新内容。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国家果断地实行了从书本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到从实际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的转变。它表明,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照搬马恩“直接过渡”的道路根本行不通,必须采取“间接的”、“迂回的”办法。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向全党昭示出一个真理,即从书本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种把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说成是最完整、系统、成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观点,是颇为牵强的。因为从时间上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迫于当时苏维埃俄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形势做出的,是不得已的。做出这个抉择虽然是果断的、勇敢的,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例如对过渡时期的估计仍然偏短,对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的理解仍然偏于简单;在解决市场同国家关系问题的原则方面,在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监督的原则方面,都没有超越已有的思想。此外,列宁总是把商品、货币、市场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等等。

对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列宁和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这丝毫无损于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光辉形象,无损于新经济政策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与此相反,应以列宁开创的从实际出发来谈论社会主义的原则,完善新经济政策。然而,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继任者,没有深刻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方法论意义,最终导致了不是完善发展新经济政策而是最终否定这一政策局面的发生。

二、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际环境的骤然紧张,是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直接原因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在实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政策,它的系统化和成熟还需要时间。然而,20年代中后期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逼近,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很快被中止的直接原因。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曾寄希望于世界革命大面积爆发,由此使社会主义在一国先胜尔后引起多国革命胜利,世界革命将在短时期内完成。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风暴也确实席卷了欧洲一些国家。然而,欧洲革命很快便被资产阶级镇压下去。到1923年德国工人起义被镇压下去时,形势已十分明朗了,苏联已经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的俄国已成为孤岛。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及联共(布)中央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随时准备应付外来侵略,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1925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对国际形势作了比较准确的估计,指出:“国际形势已经开始起根本的变化”、“战争的前提日益成熟”、“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为此,“必须准备应付一切”。1927年英苏断交和苏联驻波兰大使被刺,以及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引起了局部战争的爆发,更使联共(布)认识到“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日益逼近了”,“我们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障我们的国家以防止突然的事变”。战争危险的日益迫切,使苏维埃国家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要求苏联放弃常规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采用一种超常规的、在短时期见效快的、重速度的备战方针。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理论或政策便失去存在的外部条件。因此,列宁新经济政策很快被中止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环境的重大改变。

三、联共(布)全党特别是斯大林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经济政策很快被废止的决定性原因

上面分析说明,新经济政策被中止是因为存在着间接和直接原因,但这些原因仅意味着新经济政策具有被中止的可能性。而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然要有一个决定性因素起作用。而联共(布)全党特别是斯大林的思想没有跟上列宁的脚步完成这一重大转变,仍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则是新经济政策很快被中止的决定性原因。

一些工农基本群众不很理解新经济政策,担心这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许多布尔什维克党员也想不通,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革命原则,搞资本主义。在共产国际中也有些革命家对此产生疑虑,对“租让制”想不通,甚至为此在国际会议上嚎啕大哭。在联共(布)中央核心领导层中,除了布哈林之外,所有人的认识都没有达到列宁的高度。先是托洛茨基,后有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公开对新经济政策予以指责。他们尽管用词不同,但共同点是认为新经济政策同社会主义根本对立,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倾向和富农倾向。而作为党内多数派关键人物的斯大林,在1928年以前基本上是坚定的新经济政策的支持者,但斯大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退却”的层面上,因此他与党内多数派一起,支持布哈林与托、季进行论战。但是,由于他对新经济政策认识的局限,当1927年国内发生粮食收购危机、国际环境开始紧张以后,斯大林便认为“停止退却”、开始“进攻”的时机到了。他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因此,斯大林断然否定了布哈林的意见,而采取“近似于余粮收集制”的非常措施。1929年,联共(布)将布哈林定为右倾投降主义并对之进行了斗争。同年11月,布哈林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29年的这场斗争在苏联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转折意义,它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阶段,扭转了作为建设路线的新经济政策方向,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

斯大林应对中止新经济政策负重要责任。特别是整个中止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夹杂着他确立个人最高权威、翦除异己的私心,更使得人们对斯大林的指责批评与日俱增。但通过

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假如没有当时苏联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没有联共(布)党内以及社会上幼稚肤浅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又如此之短,仅凭斯大林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扭转乾坤的。

内容 农业方面

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流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可以把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下列一系列措施[10]:[2]

1、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

2、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了市场机制

3、在国家保持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

4、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

5、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

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

篇五:西方列宁学家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西方列宁学家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作者:杜炳鋆

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2期

摘 要: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前后,列宁在总结四年多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经济政策思想。这是列宁探索在一个小农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重大突破。然而西方列宁学家却把他说成是“补资本主义发展夹断之课的路线改变”。西方列宁学家均认为,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所表述的经济思想其实就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先前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所批判的孟什维克的观点。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继承人;党治制

中图分类号:A82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46-02

许多西方列宁学家认为以俄共(布)十大通过的新经济政策为标志的“路线改变”,即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表明了他原来批判过的孟什维克的观点是正确的。贝特兰D.沃尔夫说:“司徒卢威曾经说过,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指导——些话曾使得列宁大为愤慨。但在25年后,当列宁成为俄国的领导人后,他终于致力于同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效率现象以及各种混乱状况做斗争了,他的每一句话,都肯定是司徒卢威书上的那些话”[1]。埃斯特·金斯顿曼认为孟什维克1906年提出的最重要的理论是指出过早夺取政权的马克思主义者必将同补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之课的历史任务相妥协。尽管这一理论在1917年缠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不敢掌权,从而让布尔什维克夺走了它;但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1921年后这一理论又反过来缠住了布尔什维克,使他们“不得不在孟什维克的政治不育症和那个往往同机会主义毫无区别的列宁主义的唯意志论之间做出选择。结果,他们等待的那种可怕抉择只能是:不是在眼下就是在未来背弃自己的无产阶级支持者”[2]。莱塞克·拉科夫斯基名为斥责列宁“牺牲原则”,实为论证“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可逾越”。“自从布列斯特和约之后,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极为善于为保持政权而牺牲原则的第二个重要证明。在前几年列宁认为所有的重要经济问题都可以用通过警察和军事恐怖手段来解决。正如雅各宾派的政策,他相信这种政策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是1921年他像雅各宾派一样,也发现自己处于灾难的边缘时,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回头了。”[3]斯蒂芬T.波索尼先把马克思说成是庸俗经济论者,然后“称赞”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原来关于社会主义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说“列宁在年轻的时候曾捍卫过这条道路,可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抛弃了它,现在他终于强调工业化和心理习惯的改造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了。”[4]

爱列娜·登考塞则认为列宁1917年曾意识到在俄国现存条件下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后来欧洲革命爆发和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使他改变了主意。但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说要改造小农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改造支柱的现代化工业起码要花几十年的时间,这一点表明了“列宁在1921年接受了认为俄国尚未成熟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孟什维克观点,回到他1917年所坚持的思想上来了。他打算做的事是将捍卫他已经创立的革命基础,等候世界革命。”[5]286她还

把1921同1917做比较,说:“如果在1917年,列宁的难题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国的革命的话,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难题就要用新术语来表达了,即如何结束这场革命?……它结束了这场完全改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革命。新经济政策的最重要之处在于抛弃了历史唯意志论,列宁通过它认识到社会变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适应现实和群众的思想状况。”[5]227她还认为俄共(布)十大打开了两条道路,一条是自由化的道路,二是取消反对派的政治独裁化的道路,说:“这两种趋势的相互结合清楚地说明了布尔什维克党后来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它后来的许多变化。”[5]131科拉科夫斯基在1975年7月于“斯大林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也持这两种观点。他说:“尽管布尔什维克党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接受了自由贸易,即给予占这个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以经济上的独立,可是与此同时集权主义也在日益加强”。“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集权主义秩序变成了苏维埃社会的永恒组成部分。”[6]

另一些西方列宁学家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政治性而不是经济性的,因此列宁并没有回到合法的马克思主义和孟什维克的主张,而是继续坚持了“唯意志论”。布兰科·拉奇齐和米洛拉德M.德拉奇科维奇认为:“列宁的革命者生涯开始后,他的基本信念就是经济总是而且必须让位于政治,唯意志论总是要战胜决定论的,因此他把这次路线改变主要看作是政治行动。1920年12月6日他向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积极分子解释他向外国资本家让步的目的时,主要用的是政治上而不是经济上的术语,正向他当时所说的那样,这是因为?政治因素高于一

切?。”[7]艾朗·毕珊科则一方面认为新经济政策表明了社会主义在俄国还是个空白,“表明了唯物主义开始同他的物质内容失去了联系”;另一方面又说道:“但是这种空白并没有结束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相反,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要执政”。并说“布尔什维克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如果不把现实存在的工人阶级抛开,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8]。这一坚持“路线改变”是政治性质而不是经济性质的西方列宁学家的主张主要是依据俄共(布)十大通过的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决议。沃尔夫写道:“列宁争辩说取消派别活动的权利是暂时的,实在局势十分严重以至党内争论过于危险的?奢侈品?的时代中使用的一种非常措施。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最初作为暂时措施提出来的东西总是有办法永恒化的。因此,不是在斯大林的统治之下,而是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统治之下,老布尔什维克的集体领导第一次在一种后患无穷的情况下被瓦解。这种做法的每一步都导致了下一步的那种致命的逻辑错误。党内派别的非法化抽干了共产党所有民主政治的内容,就像取消其他派别抽干了苏维埃的内容一样。”[9]170-171

哈丁认为,列宁从1918年4月后开始把苏维埃政权由巴黎公社模式转为无产阶级专政;7月份随着富农暴动,谷物燃料危机和全面内战开始,列宁更加坚决地要求加强纪律,经济核算与中央集权,于是公社模式就被无产阶级专政取代了。哈丁写道:不过,这还只是把自治范围从广大群众缩小到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不只是作为群众的领导者,而且也成为管理工作的唯一承担者。这种做法一方面表明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的分析复归到他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那时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作为俄国被剥削群众的天然代表和先锋队;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列宁没有回答那个最早由巴枯宁提出来,后来由于工人反对派和共产国际左翼重新提出的关于通过什么机构才能保证数万工人专政的问题,因此列宁在用无产阶级专政取代公社模式的同时,也开始把共产党看作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力量。后来由于喀朗施塔德起义使得列宁更加相信“如果没有先锋队实行铁的专政,那么就只能够是资本主义复辟,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君主制复辟。在列宁的头脑中,不可能再有其他的选择。”[9]272

因此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在提议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又推动了大会通过了他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决议,从而扼杀了党内所有的派别。哈丁说:“列宁没有认为水兵起义的经济要求是错误的,因此正是这些要求构成了镇压起义后立即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支柱。那么,为什么列宁要拒绝工人反对派的主张呢?答案是相当简单的,因为列宁十分清楚如果党接受了工人反对派或是喀朗施塔德的要求,就不可能保证自己对国家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权力,列宁还进一步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掌握政权,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将迅速瓦解。这样列宁就回到了一种荒诞的观点,即认为如果不得不在没有无产阶级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统治的话,那么就说明无产阶级的状况比以前更加糟糕了。”[9]275在哈丁看来,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形式是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巴黎公社形式相对立的,因此他最后结论只能像是其他对列宁持否定态度的西方列宁学家一样,认为以新经济政策为标志的“路线转变”使苏俄最终转向了“党治制”。 综上所述,西方列宁学家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就是:经济上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落下的课程。而这实际上是把受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大工业,运输业限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同一般的资本主义混为一谈,把必要的市场杠杆同向资本主义投降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贝特兰D.沃尔夫.三个制造了一场革命的人:传记史[M].纽约:戴尔出版社,1948:155.

[2]埃斯顿·金斯顿曼.列宁和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革命问题[C]//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莱塞克·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以及它们的各种起源发展和瓦解:第2卷

[C]//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3.

[4]斯蒂芬T.波索尼.列宁.身不由己的革命家[M].芝加哥:芝加哥出版社,1964.

[5]爱列娜·登考塞.列宁:革命和权力[C]//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罗伯特C.塔克尔.斯大林主义:历史解释论文集[C]//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7]布兰科·拉奇齐和米洛拉德M.德拉奇科维奇.列宁和共产国际[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5.

[8]艾朗·毕珊科.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源[C]//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贝特兰D.沃尔夫.列宁和二十世纪[C]//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收稿日期:2014-11-21

作者简介:杜炳(1987-),男,陕西宝鸡人,硕士,助教,从事国外社会主义研究。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