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朽木不可雕,可以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6:15 初中作文
朽木不可雕,可以烧初中作文

篇一:朽木不可雕也

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渗透德育案例:

朽 木 可 雕 也

王亚萍

我班路昊毅,是个特别调皮好动的男孩子。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拖拉,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任课老师和学生向我告状,就连家长对他也束手无策。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还是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嘴上承认错误,行动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为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于是我结合学校开展的养心教育对其展开了特殊的“攻势”。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孩子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问他 “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

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于是我们击掌约定看他的实际行动。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地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女孩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督促他。有时,女孩也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说他不太听话,不太乐学??此时,我会鼓励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他的点滴进步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其他孩子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后来,有一次我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同学这样关心我,爱护我,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她吗?”我会心地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骄傲。”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关爱之情,燃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

篇二:并非朽木不可雕

并非朽木不可雕

长葛市金英学校 赵培贞 读到一则小故事:相传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说会道,深得孔子赏识,但后来却渐渐露出了懒惰的毛病。一天孔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派弟子寻找后才得知宰予在睡觉。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是在我们的成语词典上就有了“朽木不可雕”这一成语。它的本意是指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也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而该成语中的“朽木”,则常用来比喻不可造就之人。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课堂内外的察言观色,发现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孩子要么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要么听写生字错一大堆,在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方奔赴时,他们总是慢悠悠的“掉队族”。一而再再而三地拉后腿,让我的耐心几乎消耗殆尽:难道这几个孩子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了吗?如果真的如此,我的这番苦功夫又有何用呢?

有次早读背书时,我把这几个孩子拉到身边,在我的严密监督下,他们竟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规定的背书任务,且速度之快、正确率之高,令我瞠目。由此我陷入了深思:看来,这几个孩子并非缺乏学习能力,背书这么快,说明思维也跟得上,由此可以判定他们的接受能力也并不比别的孩子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落后了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我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孔晨宇,一下课整个人就飞了出去,连个影子也找不到,他根本就记不得自己

什么作业没完成。刘彦恒呢,在原来的学校基础就差得很,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已经将自己定位于“差生”,所以在学习上缺乏动力。而龚铭洋上课则根本坚持不了十分钟,坐在那里东倒西歪,不是跟同桌私下说话,就是一双眼睛在教室里滴溜溜乱扫。

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他们在学习上难以取得进步的最大障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想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扫除学习征途上的障碍。

改变一个孩子,必须由“强制”开始。告诉他们不完成作业,想要尽情地玩耍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在老师或同学的监督下将当天的作业认真完成。培养他们的“作业意识”,从而逐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今日不毕不休息”的作业习惯。

课堂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于孩子不良的课堂习惯必须严加纠正。例如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听讲的习惯等。这些自控能力极差的孩子需要一个自控能力极强的同龄人去监督他、影响他、带动他,直至改变他。最有效的办法是“一帮一”式的同桌搭配。

要想重塑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做起来并非易事,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在这项育人工程中,必须讲策略、有恒心、多监管、多激励,这样才能使它早日竣工。

对于这样一些看似“朽木”的孩子,只要能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就一定能化腐朽为神奇!

篇三:变“朽木不可雕”为“孺子可教也”

变“朽木不可雕”为“孺子可教也”

作者:张彦丽 李国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中学教育当中,灵活地运用一些方式方法,针对学困生生渴求成功的强烈需求,投其所好,多从正面对其加以引导,实施成功教育,让他们及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他们原有的自信,变“朽木不可雕”为“孺子可教也”。

关键词:朽木;自信;孺子可教;成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3-02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班、同一个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并且反复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一般是成绩越来越好,而反复考试失利的学生则成绩越来越差。尤其在学习上,由于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在文化课上的一次次成功,颇受老师的器重,备受家长和亲友的赞许,更加鼓舞了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相反,那些学困生由于学习上的一次次失利,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得不到鼓励,久而久之他们便心灰意冷,进取心逐渐丧失,与学习好的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自然也就越来越差了。那么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就没有进取心呢?难道他们不愿进步、甘于落后吗?当然不是。其实他们也渴求成功,也想得到学校、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许。如果我们灵活地运用一些方法,针对学困生渴求成功的强烈需求,投其所好多从正面加以引导,让他们及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他们原有的自信,那么就会有一些令人欣喜的收获。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这些闪光点,强调他们成功的经验,以树立其自信。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曾经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再一次回味、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专门抓住某些缺陷或问题去分析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强调正向力量,强调人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的学习每况愈下,老师和家长很着急,学校里“开小灶”,家里找家教补课,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问题,不去分析他学不好的原因,而是和他一起寻找他曾经成功的例子。比如他的作文写得不好,那么他是不是一直都写得不好呢?和他一起回忆那曾经写得好的作文,再来看为什么那次会写得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构思不凡,还是立意独特?是结构严谨,还是语言颇具个性?抑或是书写十分出色?它总会有某些闪光点,找到它,放大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肯定自己,欣赏自己。老师用心中的放大镜,努力放大学生的优点,并且真诚地道一声:“你肯定能成功,你也能成大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他做自己的榜样,从失败的阴影中看到光明重拾信心。人文主义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所谓的学困生身上也是很强烈的,而这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老师在做学困生工作时,要灵活机动,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需多样化。双方有了矛盾冲突,消除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双方均有所妥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如果一方很强硬,不知变通,那么另一方也不可能心悦诚服,甘心就范。教师和学生确实有身份的差别,不同之处仅此而已,其他任何时候二者是平等的。老师面对学困生应当由衷地说一声:“让我们一起来渡

过这个难关吧!”时时处处体现出一种平等、对等的意识。在做他们的工作时,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看法、认识强加在学生身上,要试图和学生建立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与之沟通。是认真倾听,而不是居高临下;是真诚交流,而不是强加于人;是耐心说服,而不是急于下结论;是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抓辫子”、“扣帽子”。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老师设防,他心中的壁垒也就没有了,交流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合作就不会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解决问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能力,重视并发挥学生的能力,这是王教授的讲座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王教授认为学生本人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专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充分地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引发学生自身的能力,可以了无痕迹地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用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且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怎样消除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障碍,战胜自卑重建自信?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学习差,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一无是处;这一科目差,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别的科目也不行;某一门课差,也并不意味着他对这门课程一团漆黑。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主张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是“合格加特长”的新型人才。而学习方面较差的学生,往往显现出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这些特长就是他们的能力就是他们的优势,就是可以用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的钥匙。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她的语文却成绩一直上不去,为了把成绩提上去,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仍不见效,无奈之下干脆就放弃了,语文作业不认真做,语文课上看别的书或做别的作业。找她谈了几次话,发现她对语文已经失去了信心且有排斥情绪。经了解知道她化学学得特别好,尤其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她写的实验报告常常成为班里的范本。这说明她的观察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不一般。我从化学老师处拿了该生的一份实验报告,并向化学老师请教了有关问题后再一次去找她。让她给我讲那次实验的情况,竟然和实验报告的内容一模一样,可见她在观察和写报告时多用心!我就借此和她分析这份实验报告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我们一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她有独到的观察眼光和观察能力;她能很快明了一次试验的目的和意义;她对实验的过程和步骤了然于心,从不紊乱;她写报告时主次分明,详略有致;她的报告表述准确,绝不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等等。我告诉她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需要的也不外乎这些能力呀。化学的实验报告写得如此好,作文也一定不在话下;作文能写好这就说明语文的综合能力不错,语文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就凭她自身的这些优势,完全可以改变语文学习的现状。后来又找她谈了几次话,她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语文学习状况渐渐发生了变化,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身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老师如果能善于借助这些潜能,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和学习难关,我们暂且把这种做法称作“借力打力”吧。这样做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既让学生发现自身的许多潜能,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之能更加鼓足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麻烦,真可谓一举多得。

任何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群体,都会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放弃这些学生,相反,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学困生身上倾注的心血往往更多,收效也颇丰,为学校教育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扎实一些,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新观念来揣摩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多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看清自己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那么他们可能

会立即奋起努力,会让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他们”。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朽木不可雕”的思维定式亟需改变,会感到“孺子可教”,爱心就会油然而生,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尊重,以往那种隔阂与遗憾,就会随之消失,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篇四:变“朽木不可雕”为“孺子可教也”

变“朽木不可雕”为“孺子可教也”

摘要:在中学教育当中,灵活地运用一些方式方法,针对学困生生渴求成功的强烈需求,投其所好,多从正面对其加以

朽木不可雕 可以烧

引导,实施成功教育,让他们及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他们原有的自信,变“朽木不可雕”为“孺子可教也”。

关键词:朽木;自信;孺子可教;成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63-02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班、同一个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并且反复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一般是成绩越来越好,而反复考试失利的学生则成绩越来越差。尤其在学习上,由于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在文化课上的一次次成功,颇受老师的器重,备受家长和亲友的赞许,更加鼓舞了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相反,那些学困生由于学习上的一次次失利,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得不到鼓励,久而久之他们便心灰意冷,进取心逐渐丧失,与学习好的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自然也就越来越差了。那么这些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就没有进取心呢?难道他们不愿进步、甘于落后吗?当然不是。其实他们也渴求成功,也想得到学校、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许。如果我们灵活地运用一些方法,针对学困生渴求成功的强烈需求,投其所好多从正面加以引导,让他们及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唤起他们原有的自信,那么就会有一些令人欣喜的收获。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放大这些闪光点,强调他们成功的经验,以树立其自信。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曾经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再一次回味、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不是专门抓住某些缺陷或问题去分析原因,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强调正向力量,强调人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的学习每况愈下,老师和家长很着急,学校里“开小灶”,家里找家教补课,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问题,不去分析他学不好的原因,而是和他一起寻找他曾经成功的例子。比如他的作文写得不好,那么他是不是一直都写得不好呢?和他一起回忆那曾经写得好的作文,再来看为什么那次会写得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构思不凡,还是立意独特?是结构严谨,还是语言颇具个性?抑或是书写十分出色?它总会有某些闪光点,找到它,放大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肯定自己,欣赏自己。老师用心中的放大镜,努力放大学生的优点,并且真诚地道一声:“你肯定能成功,你也能成大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他做自己的榜样,从失败的阴影中看到光明重拾信心。人文主义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些所谓的学困生身上也是很强烈的,而这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老师在做学困生工作时,要灵活机动,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需多样化。双方有了矛盾冲突,消除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双方均有所妥协,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如果一方很强硬,不知变通,那么另一方也不可能心悦诚服,甘心就范。教师和学生确实有身份的差别,

不同之处仅此而已,其他任何时候二者是平等的。老师面对学困生应当由衷地说一声:“让我们一起来渡过这个难关吧!”时时处处体现出一种平等、对等的意识。在做他们的工作时,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看法、认识强加在学生身上,要试图和学生建立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与之沟通。是认真倾听,而不是居高临下;是真诚交流,而不是强加于人;是耐心说服,而不是急于下结论;是着眼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抓辫子”、“扣帽子”。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老师设防,他心中的壁垒也就没有了,交流自然会容易得多。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合作就不会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解决问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能力,重视并发挥学生的能力,这是王教授的讲座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王教授认为学生本人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专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充分地利用学生本身的资源,引发学生自身的能力,可以了无痕迹地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种做法完全可以用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信心不足且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怎样消除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障碍,战胜自卑重建自信?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学习差,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一无是处;这一科目差,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别的科目也不行;某一门课差,也并不意味着他对这门课程一团漆黑。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主张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是“合格加特长”的新型人才。而学习方面较差的学生,往往显

现出他们其他方面的特长。这些特长就是他们的能力就是他们的优势,就是可以用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的钥匙。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已经是高三的学生了,她的语文却成绩一直上不去,为了把成绩提上去,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仍不见效,无奈之下干脆就放弃了,语文作业不认真做,语文课上看别的书或做别的作业。找她谈了几次话,发现她对语文已经失去了信心且有排斥情绪。经了解知道她化学学得特别好,尤其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她写的实验报告常常成为班里的范本。这说明她的观察能力和书面表述能力不一般。我从化学老师处拿了该生的一份实验报告,并向化学老师请教了有关问题后再一次去找她。让她给我讲那次实验的情况,竟然和实验报告的内容一模一样,可见她在观察和写报告时多用心!我就借此和她分析这份实验报告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我们一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她有独到的观察眼光和观察能力;她能很快明了一次试验的目的和意义;她对实验的过程和步骤了然于心,从不紊乱;她写报告时主次分明,详略有致;她的报告表述准确,绝不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等等。我告诉她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中,需要的也不外乎这些能力呀。化学的实验报告写得如此好,作文也一定不在话下;作文能写好这就说明语文的综合能力不错,语文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就凭她自身的这些优势,完全可以改变语文学习的现状。后来又找她谈了几次话,她逐渐对自己有了信心,语文学习状况渐渐发生了变化,高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生身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老师如果能善于借助这些潜能,帮助

学生渡过心理难关和学习难关,我们暂且把这种做法称作“借力打力”吧。这样做在解决了问题的同时,既让学生发现自身的许多潜能,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之能更加鼓足勇气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麻烦,真可谓一举多得。

任何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群体,都会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放弃这些学生,相反,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学困生身上倾注的心血往往更多,收效也颇丰,为学校教育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得更细致、扎实一些,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新观念来揣摩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多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看清自己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那么他们可能会立即奋起努力,会让我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他们”。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朽木不可雕”的思维定式亟需改变,会感到“孺子可教”,爱心就会油然而生,师生之间建立了信任和尊重,以往那种隔阂与遗憾,就会随之消失,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篇五:朽木不可雕也

“朽木不可雕也”应休矣。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这应该是妇孺皆知的一句话。然而,我觉得这句被认为是常识的话其实是错误的。

首先,“朽木不可雕也”出自于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的一个故事: 孔子的弟子宰予说话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不久,宰子便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宰予不但没有来听课,还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便伤感的叹道:“朽木不可雕也。”就是说,在古代,这句话的意思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即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而现在却常被用于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或者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其中的“雕”,专指那让老师家长头疼的“教育”。这是脱离本质,还是仅仅只是古今异义而已?

其次,很多人忽视了孔夫子对宰予的教育方法。孔子不是当面呵斥,而是宽容的包容他,并且通过此来想出一个更加好的办法来教育他,感化他,并且借这一事件告诫其他学生。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方式之一,体现了他的“仁爱”主张。

但又有多少人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呢?有的教育者自认是明晓此语,套用此语用以批评学生。我是不知这是教育之高招,还是“舍弃精华,取其糟粕”的。可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是盲目地追崇、膜拜,这种做法是浅薄而又无知的。

由此深入至教育,许多教育这都说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一个人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盲目而行,不碌碌无为。而其中的“行”与“为”,难道就是指一个人一生能否成为栋梁之才,有多少大成就而已么?如果说只有栋梁才是有用的,那么上帝在创造各种生物时为什么又要创造出弱者,那所谓的无用之物呢。

在我看来,教育是帮助一个人成长,而不是判断这个人是否可教的途径。若不是如此,难道也要用一套法律来分辨一个人可教或不可教么?那岂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得经过重重选择,若是不可教,就从此被人踩在脚下,自卑的虚度光阴;若是可教,情况也不见得好:背上“可教”这个沉重的包袱,却已不知路在何方。教育的本质恐怕也因此被腐蚀了。

所以说,“朽木不可雕也”,应休矣。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