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3:33 初中作文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初中作文

篇一: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以古中国为代表的河流文明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海洋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最发达的。大部分时间的封建大一统局面从客观上保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在秦汉至宋元时期创造了远远高于西方的科学文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中信。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科学技术成就构成这一独特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以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连续性、资料保存的完整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汉书·五行志》上的太阳黑子记录早于欧洲800多年。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时期的甘德和石申两人之手他们各自记录了数百颗恒星的方位。而西方17世纪望远镜发明之前没有一幅星图载星超过1100颗。精密的仪器是精确观测天象的基础我国古代天文仪器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如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天文仪宋朝苏颂建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计时和表演功能于一身。元代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其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领先了300多年。

古代中国的数学发展源远流长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概念和体系。宋元两代是我国数学发展的高峰之后逐渐衰落。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是我国最早的天文数学著作其中已有勾股定理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运算。成书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书中载有246个应用题及其解法专涉及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测量问题以及负数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则的提出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等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九章算术》在古代一直作为我国数学的典范其影响犹如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之于西方数学。中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居各门科技著作之首现存约8000多种仅文献丰富、分科齐全而且医理独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时成书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最重要的医学著作。该书总结了先秦医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套脏腑和经络学说成为影响我国古代医学的传统特色。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方剂11000个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矿物、天文等多种学科是世界科技史上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自春秋到战国我国建立了一个包括中医学、中药学、脉学、针灸学、外科学和骨科学的一整套医学理论。同时民间也涌现了一大批医学家如扁鹊开创了我国古代医学学派之先河华佗创造了全身麻醉术比西方早了1600多年。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技术发展全面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领先水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学者和官员重视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概括和总结并撰写了大量的农学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此外、《汜胜之书》、《农书》《荔枝谱》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著作。同时中国古代的农业机具如龙骨水车、水碾、牛转连磨等在西方产业革命之前也均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古希腊天文学是近代天文学的直接渊源。在希腊化时期产生四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们的研究成就影响深远。 第一位是被誉为“希腊化时代的哥白尼”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他第一个尝试测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并正确提出地球的面积小于太阳他甚至天才地提出太阳中心说认识到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并进行自转。 第二位是埃拉托色尼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准确测出地球周长和直径通过观察太阳高度的变化测量出黄道倾角

的人其测出的地球周长只比今测赤道周长少 385.13公里。第三位是毕迪尼亚的希帕库斯作为“方位天文学之父”他发明了“天文数”概念发现了岁差现象编造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恒星的星表并测定了上千座恒星并划亮度算出月球直径及其与地球距离的近似值。 第四位是在后世最负名望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他创立的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并代表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

提到古希腊的科学成就物理学恐怕是最值得一提的学科而其中有两位物理学家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物理学著作让更多的人融入了物理学的研究与学习中。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全面认真研究物理现象的人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学专著《物理学》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虚空的存在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虽然他的一些理论被后世证明是错误的但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却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推进了物理学的进步。而阿基米德呗誉为“古代世界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近代型物理学家”是科学史上最早把观察、实验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的力学著作有《论浮力》、《论平板的平衡》、《论杠杆》、《论重心》等。他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是今天机械设计和船舶设计计算的基本定律之一并应用物理学知识发明了螺旋推进器、抛石机等。 总之古希腊人在几何学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生物学和医学,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开拓者他所采用的解剖和观察方法在生物学史上是首创。他注意到了各种动物间的连续性并提出生物体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的复杂有机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最有名的医生被西方称为“医学之父”。他提出了“体液说”医学理论把人据此分为四种气质类型这种划分方法和名称沿用至今。赫罗菲拉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塔是希腊化时期最负盛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赫罗菲拉斯第一个区分了动脉和静脉指出大脑是智慧之府。埃拉西斯特拉塔则第一个把生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对人体动脉和静脉分布以及大脑的研究尤其充分确认了大脑的思维功能。

篇二:杭电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巨大,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才使人类真正脱离了动物界。古中国和古希腊这两颗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都曾在科学技术领域闪闪发光。同是人类的佼佼者,面对着同一个自然界,两个东西方民族却有着几乎绝然不同的科学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对后世的影响作用也大相径庭。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中国封建时代科学和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一、相同点

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灿烂的科技文化,几千年来其独有的四大发明以及历朝历代不间断的各种先进的技术为推动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代希腊同样历史悠久,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科技文化,它独有的逻辑推理,为科学而科学的理念为近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的科技文化同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不同点

(一)科技发展的目的及其特点

中国封建时代的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具有极其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古希腊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则具有“为科学而科学、以科学认识本身为目的”的非功利性色。从南北朝开始,地震仪、造纸术、火药、指南针,这些科学技术成就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而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 ,我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中一贯主张“经世致用”,仅仅将科学技术视为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笼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对前人的总结,毫无进步,同时我国的科学史围绕着农业发展,没有独立出来。 但在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欧几里和的研究都是一些宏大的社会命题,他们本身的研究没有多少功利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古希腊人在科学发展中逐步完善了一套逻辑推理和经验分类法,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概念-演绎-综合形式的探讨和确定,对后世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工具的基础。综观其特征,我们可以将它们概括为中国古代的“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和古希腊的“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

(二)科学研究的方向领域

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模式具有实用性特征,所以古代中国人更乐于研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技术。中国封建时代科技成就中以手工业技术为主,基础学科(例如物理学、解剖

学)重视不足,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例如天文学基本上就是为制定历法服务的,虽然天象观测上有许多成果,却极少探讨理论问题,更未深入研究宇宙结构模型。不难发现,中国历代科技工作者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大多数是工匠出身,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很少来做这个行当的研究,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科技停留在浅的运用层面了。

而古希腊则主要发展了科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方面,更多得思考了世界本源的问题。古希腊自然科学,注重对世界的理论性的探索,在数学、天文学、解剖学、物理学方面成就巨大,其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泰勒斯的三角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都是对科技理论体系的总结完善。

(三)科技发展的方法途径

中国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方法途径主要是从经验和直观出发,强调“格物致知”。研究方法只是突出发展了形象、直观思维的方面,也没有对分散的科学发现进行归类、总结、概括。这样的研究过程注重于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践操作的效益,但是科学分析欠缺。单一应用的方法使得古代的经验形态科学一直未能实现向更高,逻辑性更强的理论形态科学地转化。例如“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本理论却始终处在低级的经验水平上,没能发展和升华。

而古希腊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方法、观察方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解剖方法。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建立了根据公设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的方法,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把一系列命题有序地排列起来,从一个定律推导出另一个定律,从而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科学方法论,研究了科学认识的 全过程,强调观察的作用同时又十分重视演绎法,并初步提出了科学认识活动的模式,即从经验观察开始,通过归纳法发展成为一般理论,再经过演绎法回到客观世界进行指导等等(见下图)。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就是具有这样一套完整严密逻辑体系的几何学。这些方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准备。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模式的优势在于运用逻辑思维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其体系更为严密,容易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深入事务的本质。

篇三:论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论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没有什么别的事物象科学技术那样如此巨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才使人类真正脱离了动物界。科学技术萌芽于原始社会而发展于奴隶社会之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世界各民族相对封闭居住在本民族的聚居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明形式。其中,中国封建时期则是“有技术没科学”,古希腊则是偏向与理性思维的自然科学,这两国度存在的科学差异则是因众多原因而形成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笼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对前人的总结,毫无进步,同时我国的科学史围绕着农业发展,没有独立出来。古希腊的科学有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科学体系和研究方法,并在不断进步。

在古希腊科学建立在对“原初性事物”的探索和好奇上(比如存在论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逻辑推理和经验分类法以确保知识的真理性,尤其表现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概念-演绎-综合形式的探讨和确定,对后世西方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工具的基础;

在中国封建时代对事物的研究始终是知识的边缘地带,如天文、地理都被列入阴阳之流,没有得到过与古希腊人那样同等的重视,我们也谈格物-致知,但并没有非常鼓励对器物的研究,我们曾有过墨子和名家对逻辑学进行探索,但没有确立概念系统(中医虽然有自己的系统,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系统,却是根植于一种建立于"世界基本元素关系理解"学说上的系统——易经是其基础,其特点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对生成结构的隐喻性揭示)。

这两个传统最大的差别其基础也许是语言结构,古希腊文和中文的表达的深刻差异导致了思考方式的不同,最终反映在科学上:一个为西方各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一个却多少阻碍了对专门化知识的钻研。

下面,我则更系统地阐述两者之间的差异:

中国和古希腊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技术模式,观其特征,我们不妨把它们概括为中国古代的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和古希腊的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

一、两种科学技术模式的主要区别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代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和古希腊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各自发展完善,形成自己显明的个性特征,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方面面,二者存在显著区别。

1. 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

诚然,无论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人类社会都有其实用的一面,对于某些基础性理论成果,可能当时看不到它的意义,但最终它的作用总是会显现出来的。但是,关于科学家为什么而进行科学发现和发明的问题,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则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其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古希腊逻辑数理型科学技术模式则具有“为科学而科学、以科学认识本身为目的”的非功利性色彩。

中国古代从秦汉到南北朝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经验实用型科学技术模式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农学上的《齐民要术》、天文学上张衡的侯风地

动仪,还是数学领域的《九章算术》和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都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实用性的特征。唐、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上延续了前期的实用科学技术模式,这一时期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对世界的最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上,而这些科学技术成就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而服务于实践,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我国科学技术体系实用性的特征甚至在现时代也有表现,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普遍人心浮躁,难以沉下心来做学问,安贫乐道、把科学发现本身当作快乐的人少之又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关系上,科研人员对能快出成果的实用技术关注较多,而对周期性较长的基础理论研究则较少涉及。

我国在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中一贯主张“经世致用”,仅仅将科学技术视为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从我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上讲,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依然有较大市场。

与此相反,古希腊科学技术体系则具有鲜明的“为科学而科学”的非功利性色彩,这一特点在古希腊前后期是一以贯之的。文艺复兴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部分地继承了古希腊的这一传统。

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从他开始,古希腊科学技术非功利性的特征就已明朗,正是他首先对世界本原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万物皆源于水”的命题。当时,这一命题对于改变他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看来并没有多少帮助,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一问题的热情。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还提到一则故事。说泰勒斯曾经很贫穷,别人都嘲笑他的无能,对此泰勒斯不以为然,有一年冬天,他运用天文学知识预测到来年橄榄将大丰收,他低价把周围的榨房全部租了下来,第二年由于橄榄大丰收,榨房租金提高了许多,泰勒斯一下子发了大财。泰勒斯借此向人们说明,科学家要想致富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是他们的抱负不在此处而已。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就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者为了摆脱无知就求知识,求知并非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

欧几里得是希腊化时期的数学巨人,正是他总结了当时的数学成就并使之体系化,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几何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关于欧几里得,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位青年向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刚学了一个命题,就问欧几里得学了几何学有什么用处,欧几里得不满地对仆人说:“给这个学生三个钱币,让他走,他居然想从几何学中得到好处。”这则故事具有象征意义,这说明整个古希腊一直十分强调科学的非功利性。

2. 关于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这一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联,正由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模式具有极端的实用性特征,所以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得到了超常发展。在哲学领域,哲学家对自然观的问题关注甚少,没有形成完整的自然哲学体系,但是却突出发展了伦理学、人学的方面,统治我国二千年的儒学思想本质上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在数学上,我国古代将数学称为“算学”、“算术”,称谓上的差异反映了数学研究内容上的不同,我国古代数学是“形数结合,以算为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算法体系,侧重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突出发展了应用数学的方面,对基础数

学则甚少研究。此外,我国古代在对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医学和天文学上颇多建树,但是在与人类生活看似关系不大的逻辑学和理论物理上则没有多少成就,甚至可以说我国古代没有逻辑学。

中国封建时代科学

古希腊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上,把科学发现本身当成目的,突出了它的非功利性,而近代西欧则继承了这一传统。

由于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在短期内见到“经世致用”的实际效果,往往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古希腊科学家正是对这些看似与人类社会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自然哲学、基础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地理学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在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正是这样一种科学技术模式才可能有西方近现代以来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基础性理论成果的诞生。

此外,如果我们把科学与技术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的话,那么,我国古代突出发展了技术应用的方面,而古希腊则主要发展了科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方面。前者更多地考虑了“经世致用”,后者则更多地考虑了回答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3.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① 经验直观与抽象推理的对立

我国古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主要考虑从经验和直观出发,强调“格物致知”。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认为:“中国数学只注重具体数字,阻碍人们考虑抽象的概念,不管怎样,中国人注重实践与经验的性格总是使他们倾向于向这方面发展。”而古希腊则更重视事物的“理念”。比如柏拉图就认为,真正实在的是“理念”,它是超越事物的存在,而一切感性经验仅仅是对“理念”世界不完善的临摹,是靠不住的。他还认为科学与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握“理念”。 ② 科学数学化上的对立

在我国古代各学科门类的发展中,数学没有起基础性的作用,没有将数学引入数学以外的科学;而古希腊则创造了一套数学语言来把握自然界的规律,科学数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对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推崇备至,主要进行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柏拉图学园门口竟然立着“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的牌子。 ③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对立

我国古代除墨学有关于逻辑学的只言片语外,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逻辑学体系,学术发展与民族心理相互影响,使我国古代对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未予重视,而只是突出发展了形象、直观思维的方面;而古希腊则开创了逻辑学,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建立起庞大的逻辑学体系,亚里士多德还被西方称为“逻辑之父”。因此在整个古希腊时期,科学家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这一点甚至在我国和古希腊的神话中也有反映,我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人神同一”;而古希腊则是“人神同构”。同构意味着,首先这是两个东西,其次才是两个东西相似,区别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人神之别反映了古希腊已具有对象性思维的原始形式。此外,我国古代神话谱系不严密,同一个神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人们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造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每一个神话人物都各司其职、互不混同,有着完备的诸神谱系,这种完备的诸神谱系实际上就是逻辑系统的原始形式。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在神话谱系上的区别反映了双方已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

综上所述,说明中国古代与古希腊在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上具有显著的区别,看不到这种区别是不对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区别绝对化,这种

区别与对立是出现在世界整个统一的科学进程之中的区别,是统一性之中的差异性。事实上,在整个科学发展史上,两种模式和方法确实也是相互渗透而非单一纯粹的。比如我国古代在众多学科领域也曾出现非实用化的倾向,道学中就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数学在宋元时期也已部分程度地超出了实用的范围。反之,古希腊科学发展史上,也曾出现科学技术化,用以改造客观世界的倾向,阿基米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既是一名数理科学家,同时也是技术上颇多建树的工程师,他运用浮力定律成功地解决了国王金冠掺假的问题,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批实用器械,据说还利用光线聚焦的原理将入侵的罗马军舰烧毁。因此,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科学技术发展模式上的区别看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否则便会导向神秘主义,那就既无法理解中国古代也无法理解古希腊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了。

篇四: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这种趋势因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

二、以满足封建自然经济和统治阶级生活等需要为目的的实用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

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更好地为修订历法服务。中国传统数学在古代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科技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被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应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

重视经验而忽视理论抽象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这一缺点在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终于走到了经验科学形态的尽头之后便暴露出来,它使中国古代科学迟迟难以过渡到近代科学形态。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

由于我国古代的封建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国家又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如天文学、农学、地学、医学等在中国古代都得到较大的发展。先秦以来,一直强调以农为本,编造历法,授民以时正是历代王朝必须从事并给以极大关注的重大事项。又如作为地学分支之一的气象学,远在3000多年前,在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卜辞》里还表达出人们已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与水文知识的发展同样与农业灌溉、防止水患侵袭、保障皇粮军粮运输等需求紧密相连,正因为这样,都江堰、郑国渠、龙首渠、黄河大堤、海塘等我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是闻名世界的杰作。与这些学科不同,一些与手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学科,像力学、物理学等都不像与农业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那样发达,也不成体系。

四、儒学化的特征

科技是在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成长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代科技亦是如此。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一是儒家文化对科学家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家成长于儒家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人格素质,价值观、学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甚至与儒家没有明显的分界;二是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了科学家的科研动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儒家文化这种深刻影响的结果,便是使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中国古代科学的许多方面都与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科技中的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和农学五大学科都具有显著的儒学特征,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儒学化的科学"。

五、有机宇宙观、元气论是指导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思想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这样的看法:“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他认为西方机械论是把世界看作一台机器,而中国哲学则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体。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在阅

读了李约瑟的著作以后,也写道:“正如李约瑟在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基本著作中经常强调的,经典的西方科学和中国的自然观长期以来是格格不入的,西方科学家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这就是说,在他看来,整体、和谐的思想,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从整体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特点。自发的自组织的观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思想,基于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联系,等等。

六、官办为主

几千年来,天象记录、历法编制都是连续不断,代代相传,和它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治水理论的探讨,地理志的编纂,一些大型药典的修撰等方面都是在“士”的积极参与下由统治者组织庞大人力、物力来完成的。另外,技术的绝大多数精华也都掌握在官办企业及其人员手中。《考工记》、《武备志》、《营造法式》等技术著作也都是在官办情况下编纂完成。对各门科学技术有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多数人又均出身于官僚世家,而本人也都是现任的高官。

著名科学史学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指出:“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科学都相对具有‘官办’性质”。他举例说: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并且还分析说:“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其部分原因,几乎各个朝代的作坊为国家所有。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在某些朝代,如西汉盐业及炼铁业等大多数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都为国家所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明显的现象,一些技师是追随某个显赫官员个人的食客。”

进一步分析官办科技的原因,可以这样来看:当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或经历调整社会关系阶段,统治阶级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历史上或多或少起着进步作用的时候,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士”必然为其所用。统治阶级为了治国安民,巩固其统治,也为了满足他们本身骄奢极欲的生活和寻求上天保佑、长生不死的梦想,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关心生产的发展和天时地利的情势,追求好的保健、医疗手段与观赏玩乐、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而这样也就不得不求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必须组织一批“士”为实现其目的服务,而传统一经形成,在封建社会往往就会很自然地沿袭下去,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科技官办为主的特征。

七、形成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赶上其它文明古国,继而在长达千余年之久的“大一统”封建社会的兴衰时期持续发展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农业古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都推行“以农立国”的政策,大兴水利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水利工程既是农业经济的需要,又是大一统社会结构的要求。单靠小农经济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自大一统社会结构的推动是古代中国水利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建筑奇迹万里长城是为了满足国防需要建立起来的,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航海技术是为了满足政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冶金、纺织、制瓷、四大发明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它们都是为了满足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而存在、发展的。 中国古代的技术大多是围绕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封建大一统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古代技术的命运:在长达千余年之久的封建盛事成就辉煌,随着明清时期封建王朝日趋衰落而逐渐终结。

简而言之,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史概论结课作业 (

题 目: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学生姓名: 张 金 涛 学 院: 土木工程学院 系 别: 建筑工程系 专 业: 工程管理 班 级: 07-1 授课教师: 阚 红 梅

2009年12月9日

篇五: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分析

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分析

中国是一个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明,我们有着辉煌的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当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却被人欺凌。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间,中国处于西方列强的蹂躏之下,跌进了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成了世界的鱼腩,成了一些西方国家以及一些弹丸小国启灵的对象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探究。

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近代的衰落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做一个表面原因。为什么中国的专制统治可以从公元前五世纪一直到1912年清帝溥仪被迫退位呢?这是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的。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变化发展的主导因素,他决定了一个社会变化发展的轨迹和走向。所以,导致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漫长的社会文化原因才是近代中国衰落的真正原因。但是,在具体分析文化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封建制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君主个人高度集权和君位世袭。这种基本特征是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主个人的品质,即贤明与昏庸。如果,继承皇位的是位贤明的君主,那么国家的前途则是一片光明;相反,如果继承皇位的是位昏君,那么,国家的命运可以想象。贤明的君主上任自然会选拔贤臣,变革制度,

于是一时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君主昏庸的,就往往奸臣当道、朝纲颓废,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甚至于刀兵四起,国破家亡。这就是所谓的人治——"其人存,其政举;其人亡,其政息"。然而就是由君主个人品质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情况在中国存在了4000年之久。如果没有外界的入侵,或许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下去。由此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每一个王朝从建立那天起就注定了灭亡。可悲的是这种兴衰更替在中国重复了4000多年,中国人就是认识不到其中的弊端,不能摆脱他走上别的道路,而这就与中国人受到的思想教育脱不了关系了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上看,中国古代刚刚进入文明社会的黄帝时代,就实行一人执掌天下大权,就依血缘传继帝位。黄帝三传至其曾孙尧,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禹是黄帝的玄孙,权力又回到了黄帝一族手中。禅让仅是特例,从禹开始又实行了世袭制度,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可见从中国历史的第一页起,政治就是只属于统治阶层少数人的事儿,老百姓就没有一点儿参与政治的权力,只能被动地接受统治。同时,老百姓们也没有一点儿权力意识,他们不关心政治,也不积极地参予政治,

他们把君主专制和世袭制度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对他们来说,谁当君主都一样,只要能让他们过日子就行,如果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就起来造反。至于造反后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根本就不去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被灌输的封建思想,而他们的能力认知又不足以开创或变革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历史传统和民族心态是中国的封建制度特别漫长的基本原因。

与中国不同,欧洲的一些民族在氏族公社时期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建立国家后,首先选择的也是共和制,国家首脑通过选举产生,如古雅典城邦和古罗马共和国。他们的民族观念自发地具有民主意识。早期的共和制度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封建社会,欧洲虽然也实行了君主制,但是国王的权力远没有中国的君主那样强大,这是东西方之间历史传统的差异。中国不但历史传统缺乏民主,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自发地走了一条维护和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道路,形成了一种维护君主专制统制的文化,使专制制度更加稳固和久长,这是中国的封建制度特别漫长的文化原因。除此之外,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维护封建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种思想理论为主体,还包括墨家、法家、兵家等一些学派,其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也起了主要的作用。儒家学说创立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它的基本政治主张是维护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主要内容,强调维护家长、族长对家庭、家族的成员和财产的世袭支配特权。在政治上,他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即恢复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他强调“正名分”,即纠正各种违反西周的宗法等级制度的现象;孔子特别提倡“孝、忠”,倡导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伦理原则,希望君主要象君主的样子,要高贵,受到效忠,臣子要象臣子的样子,要忠于君主;父亲要象父亲的样子,要有权威,儿子要象儿子的样子,要孝敬父亲,概括地说就是对父亲要孝,对君主要忠。孔子将社会伦理关系归纳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就是五伦原则,在历史上起了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孔子对君臣、父子、夫妇等双方都提出了要求,但实际上在专制社会里,他们双方之间的权力义务是不平等的,权力集中于前者,义务集中于后者,如果为君者不仁,为父者不慈,为夫者不义,后者除了规劝之外,便无可奈何,而如果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妇不听,前者便可以动用国法、家法对其进行肉体和精神的制裁,甚至消灭。五伦原则实际上是对后者加了一道精神枷索。

除此之外,孔子还是位大教育家。他编篡了一系列古代文化典籍,开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授文化,也传授他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就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继承人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进一步的加以改善使其

更适应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董仲舒,朱熹。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他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认为君主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君主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天下的一切权力都应大一统于君主。董仲舒把孔子的五伦思想与阴阳五行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三纲五常”理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理论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因而成为后世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政治思想。董仲舒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此统治人们的思想,巩固统治,在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董仲舒之后,南宋时期的朱熹是又一位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人物。他以儒学为基础,融合佛家和道家的理论,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大成,创立了“理学”。他借鉴道家论道的方式,指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宇宙的本源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天理”,号召人们“存天理”;他把人们心中不符合封建礼教的对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追求视为不符合天理的人欲,要求人们自觉地从头脑中清除出去,即“灭人欲”。理学适应了封/建君主们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被?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院蟮母鞒罅ν菩校晌傺В率埂八暮V诜浅讨熘椴欢痢保饨ɡ窠探徊缴傅搅酥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shehui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社会的各个角落,封建伦理道德诸如“君叫臣死,臣得死,臣不死视为不忠;父叫子亡,子得亡,子不亡视为不孝”、“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深入人心,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的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另一个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学派是法家。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高度集权,即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思想“愚民”和“尊君卑臣”观。愚民,就是“民智之不可用,有婴儿之心也”简单说就是不让百姓拥有才能以此来巩固其统治。尊君卑臣,就是“有功则君有其君,有过则臣任其罪”。就是领袖领袖都是正确的,只有被下臣蒙蔽或者被下臣歪曲了,因此不仅赋予皇上无上的权利,还赋予其无上神圣,这也就要求百姓要严格遵守秩序,维护封建制度。统治者也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维护其统治、巩固其统治,这样一来,封建传统制度文化深深扎在中国土地中,使得中国人民对社会的变革漠不关心,是的封建力量在中国格外强大,也为近代中国的变革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因而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以上是中国传统经济文化在对待君主专制问题上的基本内容。此外,需要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也出过几位反对专制思想的人,如两宋的邓权,明朝的李贽,以及明末清初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对君主专制统治产生怀疑或否定思想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他们有的批判专制君主据天下为一己之私,剥天下以奉一己之淫乐,有的反对孔孟之道的是非标准至多是想限制一下君主的权利,希望君主们能像尧舜那样为百姓着想,他们并没有提出社会制度的变革,也

没有提出民主制度方面的内容。他们只是希望统治者做一个明君。所以他们也没有摆脱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因而,中国封建制度得以久存。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受人欺凌。

除此之外还有选官制度和科技文化方面的因素,但总的来说都是传统文化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落后了呢?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造成。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上看,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墨家、法家等学派,都属于研究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儒家是典型的政治道德伦理说教,道家关注的是怎样长生不死,佛家研究的是灵魂怎样进入极乐世界,它们都不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其他学派也是如此。作为社会上掌握)学问的阶层的读书人攻读的是四书五经,研究的是诗词歌赋,喜好的是琴棋书画,再不就是琢磨一些神秘兮兮的佛道理论,普遍不关心工农业生产,缺乏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研究兴趣。所以他们的学问都是一些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不沾边的学问,都是一些对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帮助的学问,从总体上讲,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做出多大贡献。在与此同时的选官制度也一样的腐朽。明清的八股文、文字狱无不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他们不知创新,只知埋头死读。这使中国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近代表现为落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来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以历史为鉴。但不能拘泥于历史,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国革命史略》吴云立,1991年8月第一版,10页到14页

《国情国策概论》彭永福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55到57页 《二十五史》翟文明,华文出版社2009年10出版

《韩非子集解》王先慎、锺哲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7出版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