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咏月诗两首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2:03 作文素材
咏月诗两首教案作文素材

篇一:就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咏月诗两首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

课 题:

课 型:

课 时:

上课时间:

作 者:

单 位:

比较·探究 1课时 2014年3月18日 苏伦 枣庄市第六中学 《月诗两首》

淡墨素描 天然超秒

——《夜上受降城闻笛》《鸟鸣涧》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书吴道子画后》诗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月诗两首》所选两首正印证了王维的这两句话。《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人运笔独特,接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淡凄凉,写出戍边将士思乡之情。《鸟鸣涧》以声写景,突出春山的寂静,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所以教学本文时,注重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于本单元其它文本的对比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

诗歌教学应着重于学生心灵的熏陶。中国古典诗词,能给学生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最优美的感情体验,教学仅仅扣住诗歌本身最美的点,巧妙点拨,激起清晰而优雅的阅读涟漪,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理会情致之所在。

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诗歌力争能诵,把握诗歌大意。

2.借助课下注释和网络,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3.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把握诗歌主旨。

2.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3.理解诗的写法。

评价任务

1.通过预习,读准字音、节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细读古诗,熟读成诵领悟诗中思想感情。

3.通过品读,赏析妙词佳句。

4.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贝多芬《月光曲》,并展示月夜图片或动画。

教师解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朝边塞诗人李益与李白也许有同等心情,也说 “月如霜”, “月”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满含悲戚。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两首堪称是咏月之精品的古诗!

板书:《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鸟鸣涧》王维

一、赏月之音——读出诗音

【导入语】“月”曾激发无数诗人的才情,也触发无数离人的乡情。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古诗有触动诗人怎样的情思呢?你了解这两位诗人吗?

【个人展示】——介绍诗人

学生展示搜集的关于李益和王维的有关常识,教师多媒体展示:

1.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朝诗人。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2.王维,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影响很深的大诗人,因其诗歌中多有禅宗意象,故后人将其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描写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和隽永的诗意。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对王维的诗艺意境做了很好的总结。

【个人展示】——美读月诗

【指导语】“三分诗,七分读。”诗的语言精练、含蓄,想象的空间非常大,要想从诗中品出“味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这两首诗语言富有美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两首诗歌,注意要把诗歌读流利,读出节奏美韵律美,然后同桌合作读:一人读,一人闭眼听,想象其画面。然后根据老师指导让每个小组进行朗读演练。

(1)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说一说如何读出诗味。

(2)小组自由安排朗读方式,组内朗读。

(3)两个小组比赛朗读。其他组员评议。

多媒体展示诵读指导:

其一,读出节奏。中国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特别讲究节奏。四言诗二字一顿,五言七言的在此基础上小有变化。句有节奏,篇也要有节奏。教师不可容忍学生采取“喊歌”式的朗读方式。

其二,读出韵律。诵读时不能如池塘之水平缓无奇,要有高低轻重音之别。轻重高低的标准是要依据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要重读,提高声调,反之就轻读。当然,语速的的把握也是要注意的。

其三,读出情感。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基调,诵读时或激昂慷慨,或深邃幽长,或激烈飞扬,或缠绵悱恻……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出诗歌的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设计意图】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的结合。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把学生引入更深次的赏读领域,诵读是不可逾越的一关。诵读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读,教师要有所指导,力求把学生的诵读引向“美读”的层次。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所以之一环节设计学生读出诗音。

二、赏月之景——读出诗景 【互动一】——观“塞外月夜”

【指导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光是以月亮的共赏来引发相思的愁绪,就显得有点儿单薄。那么李益的这首诗,是不是增加了一些什么东西呢?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句。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并在诗中标出这两首诗的意象,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用自

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塞外月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芦管,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板书:沙似雪

月如霜

【互动二】——赏“春山月夜”

【过渡语】同是写月,李益望月思乡,同是月夜,李益看到“沙似雪”、“月如霜”,读王维的《鸟鸣涧》探讨: 那王维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探讨后回答。

教师归纳后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花落、月出、鸟鸣、春山这些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如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板书:花落、月出、鸟鸣、春山

三、赏月含情——读出诗情 【互动三】——品月言情

【指导语】“豪情万里寄千秋,如画江山月中游! ”诗言情。同是一轮明月,情因心生,月下情感各有不同,诗人抒情笔法也各异。再读这两首诗,比一比、想一想:这两首诗,你更欣赏哪首诗?

学生组内合作讨论,推荐展示。教师分组点拨,适当补充。

答案预设,多媒体展示:

⒈我喜欢《夜上受降城闻笛》,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

⒉我喜欢《夜上受降城闻笛》,因为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李益却蹊径独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⒊我喜欢《鸟鸣涧》,因为王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这首小诗与此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品味,王籍诗句不免给人以说理的感觉,哲理意蕴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动的描绘,而这首诗却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情趣无限。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 板书:思乡

幽静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品味,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经验去想象和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和情味。努力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与诗人有所共鸣。

四、赏月异境——感受不同

【互动四】——望月怀人

【指导语】景因人而有情。齐背《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后想一想: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中的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多媒体展示:

《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虽与“庭下如积水空明”都写月光之明亮,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孤独的芦笛声起,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激荡的思乡之情。

《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

【互动五】——“闲”情各异

【指导语】月寄情思,因人而异。《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展示后教师明确:

《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其“闲”是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

【结束语】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喜欢自然就读王维的诗吧。

【板书设计】

篇二: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教案

主备人:周海英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

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篇三: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固定栏目设计 教师:王智宏

诗两首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了解普希金、弗罗斯特及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象征的写作手法,从诗歌中感觉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味诗人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

2、品评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那条路的原因。

2、理解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岁月的风铃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站在青春的路口静静凝望:前方的道路曲折蜿蜒,直通向那被称为“明天”的地方。回头看看自己的足迹,那一双双脚印记下了我们每一次跌倒和踉跄,这条路上有绿洲有沙漠,有风吹雨打有鸟语花香,但无论如何,平原留着我们的足迹,高山印证着我们的身影,大海融入了我们的气息,天空记录下了我们的飞翔。多少次阴霾,我们用阳光驱散,因为我们心头萦绕着坚强与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普希金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感受诗人坚强乐观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三、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

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五、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情感节奏。学生自读,然后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六、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3、你对“欺骗”一词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明确:

1、诗歌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这两句诗道出了一种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感觉:生活是有意义的,不要随意忘却、抛弃那曾经拥有的忆念。在这里,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欺骗”是指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七、鉴赏诗歌的美点:

教师提问: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形象,却被世界各地人民广为传诵,依你看,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八:学习《未选择的路》

1、导入:

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样一句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体现了选择的重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人生选择的诗《未选择的路》。

2、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1)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齐读诗歌,体味诗情。

4、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2)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样的人生哲理?这是什么写法?

(3)诗歌谈选择,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 “路”? 学生明确:

(1)第1节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思考所要选择的路;第2节诗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第3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第4节写未选择的路。

(2) 诗人表面上似乎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有: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

必须慎重;人生的选择,要深思、慎取、忌草率、盲从;路要靠自己去走,越是荆棘丛生的道路,越能令人想念,也越能磨炼人。运用象征的写法。

(3)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原

因有二: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人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选择的路,才更让人想念和留恋,此其一。未选择也就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此其二。诗人重点写未选择的路,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

5、 学了这两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九、课堂小结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这些大师伟大人格的光辉照耀,有他们智慧的浇灌,我们人生的花朵一定会开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学生齐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齐读《未选择的路》。(视课堂

篇四:诗两首教案

1.诗两首

城关乡二中 贺建华

一、 定标依据

1、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其中《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3、中招考点

现代诗歌近些年在中招试题上并未怎么涉及。不过它和必考的古诗词在鉴赏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学习中应着重把握诗歌语言、诗中艺术形象以及情感主旨。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主要内容或思路。 2、 通过感悟诗中的艺术形象,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中意象,能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

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艾青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余光中(1928—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答案: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乡愁》咏叹了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新课讲解

(四)当堂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汹涌( ) 吹刮(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同义词,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 (2)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3.写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4.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什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课后作业

篇五:诗两首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单元《诗两首》第一课时

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预习重点】:

1、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预习任务、

1、作家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2、读准下面字的字音。

瞬息(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忧郁:

4、初步阅读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预习诊断

1、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下面的习题。

⑴为什么说“而那过去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答:

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在作者被流放的日子里,诗中流露了作者对时事的一些忧虑。

B、这首诗题在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纪念册上,是一位长者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C、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并相信光明、正义必将胜利的情怀。

D、这首诗也是诗人在那严峻艰苦年代的座右铭。

⑶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答:

参考答案

1、⑴因为事情过去了,事后想起来,会觉得那是一种亲切的怀念,甚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它,完全了你的人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你。 ⑵A ⑶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五、预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四、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五、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六、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达标测试题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5分)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第一单元《诗两首》第二课时

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预习重点】:

1、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预习任务、

1、作家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2、读准下面字的字音。

涉足( )伫立( )萋萋( ) 诱人( )

3、理解下面的词语。

涉足:

伫立: 极目:

萋萋: 幽寂:

延绵: 回顾:

4、初步阅读这两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四、预习诊断

学习《未选择的路》,完成下面的习题。

⑴“我”极目望去的那条路有什么特点?

答:

⑵诗人为什么要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

答:

⑶下面的诗句,有的是从客观方面说明“我”作出选择的艰难(A);有的是从主观方面表现了“我”作出决定的困难(B);有的表现了“我”对“未选择的路”的遗憾和不安(C);有的表现了“我”对已选择的路的无怨无悔(D)。请仔细品味下面的诗句,把它们所表达的侧重点的字母填入句末括号。

①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 ②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

③虽然在这两条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

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 ⑤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

⑥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参考答案:⑴它是一条能看得出是路的路,因为“我”能看见“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⑵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和悔意,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在正是人生的真实的写照。这样写来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⑶①B ②D ③A ④C ⑤C ⑥

五、预习质疑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

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咏月诗两首教案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七、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八、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达标测试题

1.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5分)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