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云和雾的形成的实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8:13 作文素材
云和雾的形成的实验作文素材

篇一:5、云、雾和雨 五年级科学

课 时 计 划

篇二:雾的形成及影响

雾的形成及影响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按国际气象组织规定,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的统称为雾,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的称为轻雾。由于这样分档不能满足气象服务的需求,因此气象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可根据雾天对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分为轻雾、雾、大雾、浓雾及强浓雾等几个等级。一般将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的,称作轻雾,对交通运输无大影响;将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以下的,统称雾,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将水平能度为500至1000米的,称作大雾,%B

云和雾是一回事,来到地面的云是雾,离开地面的雾是云。主要影响能见度和湿度。云和雾,都是水凝结或凝华形成。但又有不同。云是空气上升降温,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雾的形成有两大类:蒸发使空气水汽增加,这较少见;降温使饱合水汽压降低,从而凝结(凝华)。后者又可根据降温的原因分为多种,最常见的有辐射雾(陆地多见)、平流雾(海洋多见)。此外较常见的还有锋面雾。

雾对交通(公路、水路、航空)等不利,对人体健康也有不良影响。如加剧呼吸系统病症等。但对某些植物而言,特别是降水少的地区的植物,是其水分来源之一。

雾是由于近地层空气中悬浮的无数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见

度小于1km的一种天气现象。近地层的气温降低和水汽增加是形成雾的基本条件。雾的分类有多种。按其强度可分为重雾(能见度小于50m)、浓雾(能见度50~200m)、中雾(能见度200~500m)和轻雾(能见度500~1000m)。根据雾的温度,人工消雾可分为人工消冷雾(温度低于0℃)和暖雾(温度高于0℃)。

雾是一种常见的大气凝结现象,尤以秋冬季节为多。发生大雾时,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使空气变得混浊,能见度降低,人们只能看见近处的人或物。一般是空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就称雾,而最近几次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大雾能见度不足100米。

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靠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汽很充足,遇冷时能达到饱和状态;二是夜间风力很小,大气层结构较稳定,并有充足的凝结核——悬浮物质存在。雾形成时,常伴有相应的逆温层存在,也就是说,在近地面这一段,越靠近地面气温越低,越往上气温越高。这与正常天气情况刚好相反。雾在夜间逐渐形成,至早晨浓度最高;太阳出来后,地面温度升高,浓雾就会逐渐变薄,直至消散。因此有“十雾九晴”的说法。如果久不消散,则会下雨,这大多与秋冬时季锋面过境有关。

雾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它和云都是由于气温下降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所谓“腾云驾

雾”,说明云和雾是相似的东西,只是所处空间不同。

雾是种灾害性天气,被国际上列为十大灾害天气之一。它的直接危害是由于能见度低,威胁海陆空交通安全,这类事故不胜枚举。它还能对输电线路和露天电气设备的绝缘体造成变故,甚至酿成事故。

现今科学家认为,雾的产生由于存在“逆温层”,大气很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容易向高空扩散,便只能滞留在近地面当雾滴消散后,污染物便全部进入空气中,造成严重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据科学家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这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以呼吸道最为显著。因此人们不要在雾中行走,更不要在雾中健身。

篇三:第九册——雾和云

雾和云

一、课文说明

本课与第21、22课构成本册教材的第五教学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本册第一单元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几种与水的变化有关系的天气现象及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蒸锅上方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白气”与雾、云同属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的现象,明白了“白气”是怎样形成的,可以使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由近及远地认识雾和云的成因。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

1.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蒸锅上方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这是本课教学的引入。学生根据水蒸气无色透明的性质,可以判断出白气不是水蒸气。关于白气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还可能有不同意见,这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转入下一层教学内容。

2.说明白气成因的实验。这个实验所以要用温水,是因为温水上方水蒸气较多,而又不至于有白气。当用冰块接近瓶口时,瓶内水面以上顿时会出现一团白气;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反复实验,结果都是这样。这个实验的方法实质是对比实验,比较“冷”与“不冷”两个因素与白气的关系。这个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实验前,如果学生提出了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假设,这个实验就是验证性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正确的假设,这个实验就是探究性的。

3.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和水的变化规律推想白气的成因。从实验中的现象可以知道,白气是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是什么物体受冷形成的呢?从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可以知道,是与水有关系的气体,显然是水蒸气。根据水蒸气受冷会凝结成水的规律,可以进一步推想: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点。这些小水点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浮,当许多小水点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成为白色的气体状;小水点聚集得越多,白气越浓,越不透明。以上内容,有的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的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和云的成因。课文首先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中有没有像白气这样的现象,然后再推想它们的成因。

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凝结现象。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凝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在低空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关于雾,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它对交通的影响,城市、沿海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亲身的体验。

关于云,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云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云的种类、云量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课文中有五幅云图,分别是:勾状卷云(上左)、羽毛状卷云(上右)、层云(中)、淡积云(下左)、积雨云(下右)。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雾和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雾和云的模拟实验)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差异法分析“白气”的成因,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和云的成因)。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演示材料——保温瓶(内装热水)。

2.分组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

3.挂图或投影片——云和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演示:揭开保温瓶的塞子,瓶口上出现“白气”。

2.谈话:

(1)看一看,保温瓶的瓶口有什么?(“白气”)

云和雾的形成的实验

(2)“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3)“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3.讲述:“白气”究竟是什么物体?它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白气”是什么物体及其成因

(1)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做个实验:在一个广口瓶里倒入一些不冒“白气”的温水,用一块冰接近瓶口,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把冰块移开,还有没有这种现象?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

①根据实验的方法和现象,推想“白气”是由什么变成的? ②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③它是什么物体?

(5)教师小结:“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许许多多的非常小的小水点,是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点聚集得越多,颜色越深。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提问:

①你在其他地方看过与保温瓶口的“白气”相类似的现象吗? ②在寒冷的冬季,人为什么会呼“白气”?

2.指导学生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1)提问:

①你在自然界中看过像“白气”这样的现象吗?(雾、云) (出示云、雾图,或看课本第65页插图。)

②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雾、云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在低空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3)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学生复述: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5)讨论:

①雾和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为什么雾多发生在早晨,日出后便逐渐散去?

③为什么夏季时天空的云量较多?

3.指导学生认识雾、云与人的关系

(1)讨论:

①雾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大雾有什么危害?

②云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云的样子一样吗?你见过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云容易下雨?

(2)讲解:

①大雾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造成交通事故。

②云的种类很多,课文中有五种云,分别是勾状卷云、羽毛状卷云、层云、淡积云和积雨云。根据云的情况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例如天空中有羽毛状卷云,一般不会下雨;天空中有积雨云,而且增长很快,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雷雨。现在,人们不仅用眼观云,还利用人造卫星在更大范围内观测云的变化,以便更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

巩固应用

l.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布置作业

收集云的照片。

五、参考资料

1.云

云是由大量水滴、过冷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于空中的聚合体。按外形特征的不同,云大体可以分为10个属: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高层云、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云既可以反映当时的大气状态,又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变化,因此可以用来预报天气。

2.层云

云体均匀成层,颜色根据云层的厚薄而定,大多数是灰色,云层越厚颜色越深。

3.积云

云体白色或灰色,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在厚薄和形状上有很大差异,薄云块是白色,厚云块是暗灰色。

4.卷云

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薄而带柔丝般的光泽,常呈白色。

5.积雨云

是一种由水滴、冰晶和过冷水滴构成的云,颜色较深,多呈砧形。有这种云时,常有雷雨。

6.雾

雾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水滴或冰晶,主要由近地气层中的水汽冷却凝结而成。雾使视野不清,按有雾时的能见度情况,雾可分为轻雾、雾、大雾。

六、课后小记

篇四:云和雾的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

立题原因:

有人说云和雾都是蒸发到空气里的水蒸气,飘浮在高空的是云,弥漫在地面上空的是雾。为了证明这个说法是对是错,我们展开了仔细的调查。

调查情况:

(1)包围整个地球的空气中,不仅飘浮着很多烟、尘等固体微粒,还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是从海洋、江河、湖泊等水面和土壤、植物的表面蒸发而来的。

(2)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冬天人呼出的

“白气”,并不是水蒸气,而是呼出的水

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烧水时壶里

喷出的“白气”,也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

的小水珠。

(3)物质从气态变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自然界中有很多由水蒸气液化成水的现象。白天气温较高,地面上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地面上的草木、石块上凝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凝结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

(4)当含有很多水蒸气升上高空中时,由于高空温度低,水蒸气就附着在烟尘上凝结成小水珠。当温度降低到零下几度时,水蒸气还会直接凝结成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高空中,

便构成了我们常常看见的云。

调查结论:

原来云和雾真的不是水蒸气,云只是大量的小水珠和冰晶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自然现象,而雾也只是小水珠凝结在浮尘上产生的自然现象。

结论论证:

在炎热的夏天,许多人一回到家就立刻跑到风扇面前,他们都说

吹风扇能降温,到底吹风扇能不能降温

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洗过的?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p>

在屋子里,一段时间后衣服就晾干了。为

什么?很简单,这是因为衣服上的水变成

水蒸气跑掉了,这种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而且把洗过的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衣服很快就会干了,这表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

这和电风扇能不能降温同一个道理,人身上有汗水,没有风,会使人感到十分难受,必须要让凉空气进来才能使身体舒服点,虽然风可以使人感到凉快,但是风并没有给身体降温,这就如同将一块湿布缠在酒精球上,然后再用电扇对着温度计吹,加快湿布蒸发速度,这时,温度计的酒精往下降了,表明湿布上的温度降低了,这是因为水在蒸发时要消耗能量,要从周围吸收热。如果把水擦到手上,手也会觉得凉快,使你皮肤的温度下降。

实验说明了电风扇吹出来的风只能使表面凉快并没有真正让身体降温,所以,电风扇是不能使身体降温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