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印度牛粪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21:04 优秀作文
印度牛粪饼优秀作文

篇一:印度教的牛崇拜

印度教的牛崇拜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其中,印度教占主导地位,印度教徒的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80%,从绝对数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会的生活风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视母牛为他们的圣灵,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就具有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于街头巷尾;在农村,神牛可以随便进入田间,它们饱食或践踏未成熟的庄稼却不受主人的驱赶。印度教徒严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制品。

在印度教的教义内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与印度神学中的转回转生教义有关。从一个恶鬼轮回到一只母牛要经历86次转生的过程,再多一次转生的话,灵魂便可托生为人形。而一个杀了母牛的人的灵魂将要轮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级,重新开始轮回生命。为了帮助一个所爱之人的灵魂走向拯救之旅,亲人们捐献钱财用于饲养印度神庙中的牛群。他们相信死者必须穿越一条火焰河,而他们的捐助会给予死者抓住一只母牛尾的权利,以使他顺利地游过火焰河。因此,正统的印度教徒在临终之前会要求得到一只牛尾巴。

印度教认为神灵活在母牛之中,神学家们把一只母牛身体内的男神和女神的数量确认为3亿3千万。所以,印度人相信从母牛(或公牛)身体中出来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在庆祝黑天神为牛的守护者的节庆仪式上,祭司用牛粪制成神的模型,将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脐上,然后在庙中的地面上围绕着神像爬行。祭司们还制作一种神圣“蜜浆”,以牛奶、凝乳、黄油、牛尿和牛粪为原料,他们把这种蜜浆洒在或涂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圣;另外每天还要用新鲜的牛奶为神像沐浴。而神庙中的灯盏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炼特制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妇用干牛粪和牛粪灰来打扫,使他们家里的地面和炉灶得到仪式性的清洁。

不仅母牛,公牛在神话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它被尊称为圣牛难迪(Nandi),湿婆经常骑着它巡游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伟,栩栩如生。雕像上还常常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印度教徒普遍对牛怀有一种敬仰心理,为了表示对牛的敬意,除了在向大神

祈祷时,将神牛列于宗教场所并加以朝拜外,印度还有专门为牛祈福的节日。印度每年举行一次盛大的敬牛节——“波高”,以表示对牛的珍爱和崇拜。节日期间,人们用树叶和鲜花扎成的花环绕在牛的脖子上,并把牛角按个人喜好涂成五颜六色,还在牛角上挂上很多椰果和甜饼,然后手持装有各种颜色的圣水的瓶子,围绕着牛走三圈,边直走边将圣水洒向牛身,并在牛面前五体投地,俯伏膜拜四次。接下来由当地的老者或者僧侣牵着牛走过大街小巷,圣牛因不习惯牛角上的重物而不断地甩头,挂在牛角上的果品、糕点随之落地,人们便蜂拥而上,竞相拣拾,认为这些由牛碰触过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更虔诚的人则跪在过往的牛群所扬起的尘土中,用刚排出的牛粪涂抹自己的额头。牛四散后,人们还要打鼓念经送行。村庄里的医生甚至还收集牛蹄印下的尘土,并把这些土用于治疗方面。

在印度国大党举行的全民选举中,将母牛和牛犊印在宣传单上作为印度国家的标志,那些不识字的民众只需要画叉即表示选中国大党。牛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一种象征。在印度的落后地区,一名女子的价值往往连一头牛都不如,没有人虐待牛,不尊重牛的生命,但是很多童婚的女子遭到夫家的虐待,屡屡致死。这虽然是印度的一大弊病,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牛在印度的特殊地位。很多人在提起印度的时候都不免会提及印度社会里“人让牛”的独特景观,牛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印度的代名词。

印度教义禁止杀牛,食牛肉,这种禁忌已经深入人心。当有人批评饲养那些已丧失产牛和生育能力的老母牛的习俗时,印度人会回答说:“当母亲老了时你愿意把她送到屠夫那里去吗?”不仅印度教义如此规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辅助文件表明政府不主张杀生的立场。而禁止屠宰奶牛则是印度宪法的明文规定。只养不杀的做法使得印度不仅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的牛,大约一亿八千万头牛(包括五千万水牛),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生病的、绝产的、无奶的、衰老的和残弱的牛。

在印度社会中,由于照顾不周及衰老死亡的自然规律,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牛死去,除了那些吃牛肉的密教教徒、穆斯林、基督徒和其它非印度教徒外,印度教低等种姓中的成员被允许吃腐肉形式的牛肉,牛的尸身就成为那些以腐肉为食的贱民们的财产,所以印度教徒并不是绝对不吃牛肉。近年来,因为西

方疯牛病的原因使印度牛受到国际牛肉消费国的欢迎,2003年印度屠宰牛1450万头,占世界第四位,牛肉出口较之前两年翻了一番。印度制革业也很发达,几千家皮革厂遍及全国,从业人员上百万,年皮革出口近20亿美元。高额利润驱使下,走私、贩运、偷杀牛的事件层出不穷,印度有不少现实主义小说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这一现实,如普列姆昌德的《戈丹》。

甘地说过:“母牛为什么被选为圣化的对象,我心里十分清楚。母牛在印度是最好的伴侣。她是富足的赐予者,她不仅给我们牛奶,还使整个农业成为可能。”这句话很好的强调了印度牛被圣化的物质基础。印度是传统的农业国,自给自足的小农耕作是亿万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牛这种牲畜更是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命根子,耕田、运输,播种、收割,制糖、榨油等等,主要靠牛提供动力,而牛奶则更是直接来自母牛。素食的印度农民的主要食谱——面食、豆类、稻米、牛奶,样样离不开牛的辛劳。印度的母牛崇拜者说:“母牛是我们的母亲。她赐予我们牛奶和黄油。她的公牛犊为我们耕种田地,赐予我们粮食。”同时还需要注意印度瘤牛的生物独特性,这种南亚次大陆的特产——瘤牛消耗的饲料很少,既耐饥也不挑剔。它不仅能够在炎热、干旱和其他不利条件下拉犁,抗病力强,耐力佳,而且还充当了村庄的清道夫的角色,它们吃掉麦杆、谷壳、垃圾、树叶、路边杂草以及人类不能消化的其它东西。除此之外,牛粪则是重要的燃料与肥料。母牛粪晒干后无异味,且不招苍蝇,烧起来还可以驱蚊子。燃烧牛粪产生的火焰没有气味、清洁、可靠,而且不需要怎么照料就能很适合地以文火慢煮的方式作成各种素菜。母牛粪还有消毒防腐效果,其药效可与来苏水相比。印度农民喜欢把新鲜母牛粪趁湿贴在土墙四面,干了后就较牢固地沾在墙上了,这样能起到冬天保暖夏天阴凉的神奇效果。

虽然印度现存的问题很多,但是看到印度人对牛的放任态度,他们在人口密度已经很大的情况下用宗教维持着对牛的尊敬,实在令人感叹!印度人认为,母牛无私地提供牛奶,是母牛使这块土地上富有人类的生命。他们感激、回报,将之抬高到神的地位上加以供奉。这种崇拜演示出人们对待自然的一种敬畏心态,是原始朴素道德的回归。虽然牛崇拜仅仅是印度教梵天崇拜的附属,虽然也会出现奢侈的偶像祭祀活动,但是这种精神信仰得以延续并被很好的遵守了下来。这在信仰日益迷失的今天,对于越来越迷茫的人们来说,是种警醒。

篇二:动物粪便的惊人用途

动物粪便的惊人用途

【中国贵州 牛粪火锅】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拿出来,挤出其中液体,加入牛胆汁所熬出的火锅你敢吃吗?贵州一种叫“牛瘪火锅”的美食,因为卖相特别制作独特,被网友称作“牛粪火锅”。

“牛瘪火锅”是黔东南地区的美食,只有在当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在宰杀前用上等的青草加中草药材喂饱牛,宰杀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拿出来,挤出其中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后食用。

这种看似“牛粪”的东西叫牛瘪,实际上是一种液体。在侗家是一种上等菜,一般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这种菜分两种,一种是小肠里面拿出来的,比较贵,一种是大肠里面拿出来了,比较便宜。

做法是,在前一天晚上,用上等的青草加中草药材喂饱牛,第二天杀之,将这取出,过滤,用其汁做汤,做火锅,铺之牛肉等,上盐,油,五香(一种特有香草,长在河边)麻椒等香精。味道极好

!

在黔贵地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一头牛也得不了几锅,过节时,一般都得提前预订才能买到。

【印尼 猫屎咖啡】麝香猫在印尼特爱精选肥美多桨的咖啡果子吃,吃了又难消化,原粒咖啡豆又拉出来了,当地的农民通常把发现麝香猫便便当作是上天的恩赐,他们把麝香猫便便捡起来,小心地收集,再经过挑选、晾晒、除臭、加工烘焙等数道工序,制造出全世界有屎以来最香的大便“猫屎咖啡”。

篇三:印度

专题二 印度民俗

一、印度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曾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1757 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

居民

印度人口居世界第二位

有10个大民族和许多小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

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

印度约有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

国花:荷花。

国鸟:蓝孔雀。

传说:

印度人民爱把孔雀与神联系在一起,认为孔雀是奇异的鸟、圣洁的鸟。据佛经记载,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说教时,常用孔雀作比喻。有这样的故事:过去有只孔雀王,它有五百只雌孔雀相随。有一天,它看见了一只十分美丽的青蓝孔雀,便抛弃了身边的五百只雌孔雀,去追求这只美丽的青蓝孔雀。从此以后,孔雀王日夜喂养它,形影不离。为给青蓝孔雀寻觅食物,孔雀王被国王的射师捕捉了,这时,孔雀王专心致志为国王的夫人和老百姓治好了病。孔雀王对国王说:“我治好了夫人和老百姓的疾病,国人将我当天神来供养,我决定留下来了,请国王解开我吧!”国王听了,就解开了孔雀王,它就展翅飞走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克制贪欲,不然就会殃及其身;同时也赞美了孔雀王的聪慧,以及给人们的幸福。

孔雀蛋变仙女

印度民间,也流传着关于孔雀的动人故事,传说,有一天,米提拉国王杰格外出时,无意中拾到了一只很大很大的孔雀蛋,十分高兴,小心翼翼把蛋带回家来,放在篮子里,篮子挂在炉子上面的钩子。没有多少天,奇迹般的事发生了,这只蛋忽然张开,从里面走出来一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仙女,她就是罗摩的妻子悉多。后来,由于众神害怕十首王罗婆那的暴行,罗婆那是劫夺罗摩妻子悉多的魔王。他们纷纷躲进孔雀的体内,为此,大神帝释天恩赐孔雀今后不再惧怕毒蛇和妖魔,并在尾羽上点缀了上千只“眼睛”。由此,孔雀更为人们所赞赏和爱慕。每当孔雀开屏翩翩起舞时,上千只“眼睛”就在孔雀屏上闪闪发光,光彩照人。

国徽格言:唯真理必胜。

印度国徽:印度国徽图案来源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顶端的石刻。圆形台基上站

立着三只金色的狮子,象征信心、勇气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个守卫四方的守兽:东方是象、南方是马、西方是牛,北方是狮。守兽之间雕有法 轮。图案下面有句用梵文书写的、出自古代印度圣书的格言“唯有真理得胜”。

国名释义: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二字表示河流。罗马人将信度读为“印度斯”,贡国人则读为“印度”。

民俗:妇女额头点有吉祥痣,表示喜庆、吉祥之意,为印度民族风格的标志。纱丽为妇女传统服装。

二、印度民俗风情

1、传统仪式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

出生

?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

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

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

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

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

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

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

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

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2、奇风异俗

? 一是用手抓饭吃。就是国宴上,已故的甘地夫人也带头用手抓饭吃,

其他国宾也照此办理,大家又新奇又兴奋地模仿此一方法。餐桌上每人一个大盘,放上饭,然后放上红豆片、咖哩鸡肉、羊肉、牛肉等菜,再用右手(不得用左手)的五指将饭和菜拌匀,用五指抓起一口饭,用拇指将饭推入口内即可。

二是饮用生水。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喱(印度咖喱世

界第一)、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的也是杯生水。一般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印度人民却像茹毛饮血时代的人类一样,适应了环境,加上常吃咖喱、洋葱等,可以有很强的抵抗力。

三是牛粪。尤其乡村中,居民普遍将牛粪晒干煮饭,就是城市的贫民也是用牛粪。在城市的偏僻街巷,墙上、地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像烙饼一样大小的牛粪在晒。

四是尊重神牛。一些百姓为了消灾减祸,牵着一头牛,到神庙去许愿,然后将牛放生,不加笼头,即为神牛。对神牛绝对不可以捕杀。加尔各答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车辆多,交通十分拥挤,但碰到神牛在街上行走,所有车辆必须自动停下,让神牛安全离开后再行驶。近期政府为了管好交通,只好将部分神牛疏散。神牛每到一个商店,主人一定会拿出最好的食物来喂养。到了晚上,这些神牛会自动到一个固定的地点聚集憩息。

三、印度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 男性包头巾

?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

女性穿纱丽

?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著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

印度牛粪饼

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四、印度交通

1、铁路为印度主要的交通方式

? 在印度与公路和航空相比,铁路仍然是印度历史最悠久、最发达、最方便且经济的交通方式,称其为印度经济的大动脉绝不为过。

2、车厢分“三六九等”

? 印度的火车和中国一样也分卧铺和座位两种,不过分级更为细致一些,越是有钱的人,就越能享受到舒适、干净、不受干扰的旅途。

卧铺车厢总体上分空调和非空调两种。

空调车厢最顶级的是包厢,带可以洗澡的卫生间和电视等设备,多数都是为议员或高官们提供的;其次是两床或四床的软卧,带卫生间但不能洗澡,有专人负责三餐、茶水和水果服务;再次是三层的卧铺,和国内的硬卧一样。

非空调的卧铺则分为一等和二等两种,一等是塑料皮的三层卧铺,二等是木椅卧铺。

座位也分别以绒布软椅、塑料皮椅和木头座椅相区别。

印度的列车服务

用餐

印度教徒吃素,在买火车票时会了解你是“VEG”(素食者)还是“NON-VEG”(非素食者),以便正确供应。上车后列车员还会再核对一次。

印度空调列车是象飞机那样供应免费餐的。座椅和飞机上一样带折叠餐桌,用餐时不必像在中国火车上那样局促地用手托着饭盒吃。餐食由列车员送来,每人一个长方托盘。

餐盘中满满当当的餐盒,用锡箔纸包得严严实实,还有一盒雀巢纯净水。打开那些锡箔纸包装的餐盒,有混合着香料的米饭,有两种不同的咖喱配菜,还有印度烤饼(Chapati),再撕开下面的小纸包,里面是新鲜的蔬菜沙拉。

吃完正餐服务员又送来了甜点定睛一看,居然是在发冰激凌,还是和路雪的。

篇四:印度奇葩习俗

印度奇葩习俗

(1).印度农村洗手间无厕纸,用水冲洗,且在某些城市,上公共厕所,政府会给予现金奖励。 详细描述:

为解决民众在露天大小便而不愿进公厕的老大难问题,印度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再施“狠招”,计划给进公厕解手的人每人每次1卢比(约合0.1元人民币)奖励。

艾哈迈达巴德市政委员会卫生官员乔希说,政府初步计划在全市67个公厕进行试点,工作人员将发给进入公厕的民众1卢比硬币。乔希说,如果试点成功,将在全市300多座厕所进行推广。

法新社报道说,许多印度人认为厕所不卫生,更习惯于在远离自家的户外上厕所。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印度人在露天上厕所,这导致容易感染霍乱、痢疾、甲型肝炎和伤寒等传染病。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说,在室外解手引发的死亡和疾病每年给印度造成超过500亿美元损失。 印度政府今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一个在线实时监测系统,用于确认国内公共厕所的使用情况,作为改善印度整体卫生状况的一项措施。

图片:

(2).印度人喜欢在额头上 点红或者贴标志,为“提拉克”,代表能够看清事物本质的第三只眼,但并非是佩戴宝石而是贴纸或者沾牛粪(从书上找的)。

详细描述:

印度人额头上的吉祥痣在印地语中叫提拉克(tilak),也称作蒂卡(tika),是一种装饰性的或宗教性的标志。印度的众神,瑜珈者,圣徒,圣人和圣雄都在他们的前额点有提拉克。虽然按理说是在宗教仪式开始的时候才在额头上点提拉克,但普通民众也有每天点提拉克的习惯。根据印度教的教义,在所有的宗教仪式上都需要点提拉克,否则仪式就不算完整。印度人从生到死,提拉克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按照传统,给人额头上点提拉克象征着授予荣誉。在对客人表示欢迎,或者为人送行时都可以给其点提拉克,并送上良好的祝愿。印度教认为,如果在祈祷或宗教仪式上不在额头点缀一个提拉克,所有的努力都不会有结果。婆罗门祭司在主持祈祷和其他庆典活动时额头上必须有一个提拉克。

提拉克的位置是在前额的中间,因为这个点可以控制整个身体。印度教认为湿婆神的第三只眼睛就在这个位置,在这里点上提拉克,可以产生纯真的思想。这个位置还蕴藏着掌控思想和活动的意识及潜意识,影响着整个身体,既可以把人造就成神,也可以把人造就成恶魔;既可以让人聪明,也可以让人愚蠢。因此,一个人的第六感,或者说第三只眼睛就在这里。在这里点上提拉克,可以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也有一种说法是,人的灵魂就存在这个位置。在这个地方涂上提拉克会使人感觉很酷,舒适,平静,不会头痛,有自信,而一个精神上安宁的人更容易走正道,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且还有助于保持荷尔蒙的平衡。

在具体点涂时,还讲究用哪个手指来点能够达到不同的效果:用无名指点的话可以带来平安,用中指点的话可以延年益寿,用拇指点的话可以增进健康,用食指点的话可以驱邪避灾。按照宗教信仰,信奉毗湿奴神的人把提拉克画成两个向上的细线,信奉沙克蒂神的人把

提拉克画成两个圆点,信奉湿婆神的人把提拉克画成三条横线。有些宗教的教义认为,在冥想或祈祷时用三条横线的提拉克可以战胜死亡。

图片:

(3).印度有些少数民族会在做饭时在菜中加入一些泥土或者牛粪。 详细描述:

在印度某些偏远山区的与大城市相隔较远的地方,有些家庭由于宗教信仰,信仰大地与神牛,不仅表现在亲吻大地、用牛粪涂抹墙壁等行为上,而且又是也会在做饭时加入一些牛粪得以提味且体现自己的信仰,但如今这种现象已存在不多了(手打,从书上找的)。 图片:

篇五:印度

阿三的来历 红头的来历 印度阿三是由“红头阿三”演变过来的。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上海谚语》中讲,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虽是白种人,但面孔黝黑,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于是上海人叫他们“红头黑炭”(上海人一般把皮肤黑的人叫作黑炭),这是“红头”的由来。 阿三的来历 阿三的来历有几种说法: 其一,那时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举凡洋人,在国人看来,皆如猴子般形貌举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优越性”使然,觉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头,故此蔑称印度人为“阿三”。 其二,据说因为印度人由于殖民地的关系,做公务员是要懂英语的,而他们因为懂英语的关系,却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摆谱,通常在说一些不流利中文时,总会不自觉地加一句“ISAY......”(我说...)由于Isay的发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称呼。 其三,过去印度人因为自己是不结盟运动(亚非拉好几十个国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的领袖,便狂妄的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而他们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于是中国人便叫他们“阿三”以戏谑之。 其四,不过英国体系的公务人员(尤其是警察)长久以来都习惯被称呼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习惯在单音节的单字前面添加一个“阿”字。所以上海人叫着叫着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此说法最为靠谱。 其五,当今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还有美国和俄罗斯吗?所以再怎么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因地制宜的农业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为1,200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牛之国 世界上对牛最为敬重的地方当属印度。牛在印度被尊称为“圣牛”。 印度农民家中大都养牛,他们待牛如同家人一样。有钱人把牛厩建得和人住的房子一样,盖不起牛厩的人家就让牛和家人住在一间房里,有的人家因房小,宁可人睡露天,也要让牛进屋安眠。早晨起来,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牛梳洗,然后为牛准备一份包括有面包和水果在内的早餐。而主人一家则食用比较简单的印餐——干烙饼蘸豆糊糊。 牛在印度是圣物。很多印度学者研究认为,早在3000多年前,印度教徒是吃牛肉的,但后来发现牛最具有奉献精神,于是便不仅不再食用牛肉,而且对牛敬若神明。吠陀时期的印度教典籍明确规定,禁止杀牛和禁食牛肉,对牛要顶礼膜拜。印度学者认为,之所以厚待牛,主要是因为吠陀时期的游牧民以及后来几代游牧民的生活严重依赖牛,牛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牛奶,还能充当耕田和运输的劳动力,即使是牛的粪便,也能当作生活燃料。久而久之,印度便形成“圣牛”文化。 时代的发展,并没有动摇“圣牛”文化的根基。圣雄甘地对牛就崇拜有加,他说:“尊敬、保护牛类,是人类最崇高的行为,这种行为能使人超凡入圣。牛,它代表一切生物,人类经过对牛的尊敬可达万物化一之圣境。牛为亿兆人民的母亲,慈爱的化身。”印度教教徒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他们对牛的感情和甘地差不了多少。印度现在最大的一家牛奶公司的名字就叫“母亲奶制品公司”。 印度人不仅不吃牛肉,而且听任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牛走累了,就地卧倒,睡上一觉,绝没有人惊扰它的美梦;牛饿了,随便走到一户人家,或是一个菜市场,马上就会有人把“饭菜”奉上。甚至还有人每天定时给流浪牛送食物。 看着印度人对牛的态度,我真觉得在印度做牛真好。老一辈中国人在回忆旧社会的苦难时,常用“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来比喻当时生活之悲惨,而现在一些印度牛的日子堪称“幸福无比”。 在印度各大城市的街道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道景观——大摇大摆的牛在马路中央徜徉,长长的车队静静等候牛踱着方步走过马路。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润滑油涂在子弹上,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和***教士兵的感情,结果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 印度法律规定,杀牛者问罪。不过,这项法律在两个邦无法律效力,即西部的卡拉拉邦和东部的西孟加拉邦,在这两个邦杀牛是合法的。于是,在印度中部通向东西这两个邦的主要干道上,时常可以看到有几百头年迈的挤不出奶的母牛、筋疲力尽的公牛和小公牛犊被驱赶着向屠宰场走去。其场面虽浩浩荡荡,但也让人心生酸楚,可不这样,又怎么能解决城市的“牛多之患”呢? 印度大部分地区不允许屠宰老牛,而贩运老牛又属违法,这就造成了牛的数量只增不减。目前,印度有大牲畜5亿头,约一半是老牛。有人说,“如果印度不吃掉老牛,老牛将吃掉印度”,这话不无道理。 那些生病的、年老体弱的牛往往被主人抛弃放生。于是,大量可怜的迷途牛,在城市乡村四处流浪。它们阻碍交通、传播疾病、制造垃圾、污染环境、破坏市容。如何合理处置老牛,成了印度政府的一件头疼事。 在印度人眼里,牛的粪便是最纯洁的,是清污去秽的上品。看到一头牛刚拉下一泡热气腾腾的粪便,印度人马上就会跑过去用右手将牛粪抹平,其动作就像山东人摊煎饼一样,但神情虔诚多了。抹成“牛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印度

粪饼”是为了快速晒干,晒干的“牛粪饼”是印度农村的主要燃料。印度人认为,烧牛粪的烟火可熏洁一切污秽。有些人干脆趁热将牛粪均匀地涂抹在自家房屋的四壁,据说这样可以祛邪镇魔。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对饮食有着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麦当劳,绝对吃不到牛肉的“巨无霸”,因为那里只有羊肉的。外国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专门店铺去买,拿回家自己做。 种姓制度 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在向奴隶制国家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社会全体成员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祭祀、贵族〉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商人〉 第四等级:首陀罗〈失去土地的农民,其状况相当于奴隶〉 种姓制度有什么特点?从《摩诃婆罗多》片段中,你对印度种姓制度和社会生活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你认为这一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1)种姓制度特点: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第一二等级占有大量生产资料,靠剥削为生,构成统治阶级,第三四等级构成被统治阶级。各个等级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深严,贵贱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更深入的了解:(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必须从材料中找出依据) 《摩诃婆罗多》带有神话色彩,用神的旨意维护种姓制度。(毗湿摩是福身王和恒河女神之子)。 四大种姓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不同。(从娶妻人数看) 种姓制度强调种姓内通婚,但是,并不绝对。各种姓男子可以娶与自己种姓相同或低于本种姓的女子为妻,而女子不能嫁给比自己种姓低的男子(从“在刹帝利家庭中,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是最高的”中可获得此信息)。 首陀罗受明显歧视,各种姓不能娶出身首陀罗的女子为妻。 (3)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本题开放,言之有据即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注意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影响、同一历史时期时正面与负面双重影响等多角度考虑。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提示“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以下分析谨供参考。)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创造性,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印度的文学作品,如《摩诃婆罗多》,也反映了种姓制度对文化的影响。*印度最盛行的宗教印度教反映了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因此,种姓制度的消极作用影响比较小,相对安定的印度依然是世界上具有优秀文化成就的农业大国。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进步迅速,种姓制度的负面作用使印度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大潮,19世纪中期,终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有的种姓之间彼此仇视,相互诋毁。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印度教徒内部,对穆斯林、基督教徒等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此,种姓的危害很多,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在历史上,它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被外族征服的历史,其原因与种姓制度造成的整个印度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性和利已性不无关系。它妨碍了印度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力量。独立以后对各项事业同样产生了不良影响。如在国会制宪会、长老会等的选举中矛盾重重,不是以人的才干为条件,而是以某种姓为前提,这们势必影响到选举的顺利进行和选举效果。由于种姓制度人为地把人分成若干等级,彼此仇视,各种纠纷此起彼伏,甚至造成伤亡事故。因此,种姓制度是印度产生矛盾和不团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前面提到,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彼此接触受到影响,有些人“种姓主义”思想严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想问题,办事情从本种姓的利益出发,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加之,每个人的职业生来决定,代代相传,不易更改,不管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有无兴趣或特长,工作是否合适,都得被迫去做。这说影响了一些人才能的发挥和工作效果。种姓制度是懒惰和宿命论的温床。每个人的种姓、社会地位,以及从事的职业都是生来决定,代代相传。这们一来,有些人用不着努力则会得到好的职业,从事好的工作,享受优厚的待遇。这样产生或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惰思想,缺乏奋斗精神;而另一些人,即低级种姓的人,只能受苦,逆来顺受,认为命里注定,不可改变。这样限制和束缚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发挥。种姓制度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种姓制度下,由于实行内婚制,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诸如童婚盛行,嫁妆泛滥,禁止寡妇再婚,妇女地位下降,等等,因为谁家的女子都想嫁个高级种姓的男子,于是出现争相增加嫁妆的现象,女方多出嫁妆,以满足对方要求,这样嫁妆盛行,至今如此。一些贪婪之家,婚后还向女方索取嫁妆,得不到满足,就把儿媳活活烧死。贫寒之家为了省钱尽早将女儿嫁出,于是童婚也便“应运而生”。童婚流行,童男幼女早早成家,影响正常发育。因此,不少人多病夭折,据统计,每年有25万年轻女子死于早婚早产。这也是印度人平均寿命较短的原因之一,也是孤儿寡妇较多的一大原因。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不仅给人们的心理上,精神上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给社会造成混乱。种姓制度是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之

一。印度妇女地位低下,同种姓制度不无关系。正如拉温德·纳特·穆克尔吉所指出的那样:“在维护种姓的名义下,妇女权利一天天丧失”,获得的权利也得不到落实,不懂何谓结婚就被出嫁,每年生孩子,每天做家务、当仆人、好好侍奉丈夫是她们的工作,一旦成了寡妇也无权改嫁,即使是十几岁的妇女死了丈夫也不能再婚。一个女子婚前有工作,婚后就得辞去,不然就要遭到婆家的斥责。男子挣钱,女子生孩子、做饭,好像是不成文的法律,若女子出去工作挣钱,会被看成给丈夫丢脸,人们会说这个男子无能,“靠老婆挣钱吃饭”,邻居也会说长道短,“丈夫养不起老婆”之类的话便接踵而来。同样,婚后女子出去工作,也会说她“品行不端”。更有甚者有的把妻子卖给他人,或者卖到妓院,以后定期到妓院取钱,如此等等。高级种姓享有特权,有些人利用特权为非作歹,尤其是一些婆罗门滥用特权,对首陀罗进行侮辱虐待。甚至打着宗教的幌子,满口仁义道德,却干着令人发指的勾当。所谓戴活达锡风俗(即神的女奴)就是其中一例。婆罗门祭司等人利用这一传统习惯,名为把一些青年或少女买到进寺庙,为女神服务,实为姑娘买进寺院,供他们蹂躏。有人曾严肃指出:“这些高级种姓的祭司把寺院变成了妓院,这些姑娘的生活实际上比妓女还惨。妓女还能靠此养家糊口,而这些姑娘不但分文不得,反而还得服从任何一个男子与自己同床的要求,哪怕是个麻疯病患者,或者全身溃烂者”。受害者当然首先是低级种姓人。据有关调查,作戴活达锡的人90%以上是低级种姓的。例如卡纳塔克邦的白勤岗地区地索德迪村上的一座寺院,每年的1月份就有5000多名少女或年轻妇女沦为戴活达锡。除此之外,奥里萨,拉贾斯和马哈拉施特拉等邦也都有发现。这种陋习也影响到穆斯林。不过,所采取的形式不同罢了。例如拉贾斯坦邦的杰期尔迈尔地区的穆斯林就是如此。每年阿訇来后,就召集会议,表示欢迎。会上先是送各种礼物,然后信徒们向他请求,挑选本村一少女为他“服务”。于是阿訇从会场上在座的女青年中挑选名,供他蹂躏。 三、种姓制度影响到人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种姓制度规定,高级种姓不能吃肉、鱼和蛋类等等。印度本来不是发达国家,不少人得不到足够的牛奶、黄油、水果、蔬菜等一些富有营养的食品,再不吃肉、鱼、蛋等食物,必然会影响人们的体质和智力的发育。不少印度人体弱多病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恐怕也与食物结构有关,受种姓影响的结果。加之,实行内婚制,有的血统较近,也使一些儿童智力不佳,甚至发育畸型。总之,种姓制度危害很大,对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改善均有影响,人民,尤其是低级种姓的人对此强烈不满,不同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一再发生。政府也很重视,制定了有关法律,采取了有关措施,情况有所变化。 中印领土争端 中印边界地区现状: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①东段:争议领土9万平方公里领土,全部被印度占领中印实际控制线就是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度地图已经将其作为它的正式、合法边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同时向该地区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多两倍。 ②中段,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全部被印度占领。 ③在西段,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其中印度占领巴里加斯一处,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比日俄争执的“北方四岛”大20倍,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大面积的领土争端,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是一个国家非法侵占别国领土的最大案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极大耻辱。 以上三段合计,印度共占领我9.2万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六个北京、一个浙江省、两个半台湾省,比英阿争夺的马岛大10倍,比日俄争执的“北方四岛”大20倍,为我国总领土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中印边界争端的由来: 1914年3月份,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在德里偷偷摸摸地私下换文,在中印边界东段沿习惯线往北100公里划出了一条在以后40余年里仅存在于地图上的印藏东段边界线,这就是至今影响着中国西藏利益的“麦克马洪线”。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从英国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随后印度继承了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通商特权、关税协定权、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当时也未对麦克马洪线以南的西藏土地提出领土要求。1950年中共开始解决西藏问题,印度才开始紧张,因为共产党是不承认英国及其他外国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侵略权益的,印度担心它在西藏的权益得不到保存,因此印度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竭力阻止中国进入西藏,鼓吹西藏独立,建立中印间的缓冲区,一方面开始打边境的主意。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印度希望西藏独立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它就趁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立足未稳,以“莫须有”的麦克马洪线为依据派军队在1951年至1954年间对中国西藏领土大肆侵吞,同时在国际上自称为新独立国家的代表,伪装反帝,在帝国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之间保持中立,收买人心,在朝鲜战争中对中国表示友好,其处理国际问题手段之巧妙,窃取中国的大片领土。 人口问题 在印度东部比哈尔邦巴特那市,众多乘客“挂”在一辆列车外面。在印度,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列车运量不足,许多乘客搭乘火车时,不得不“挂”在爆满的车厢外面。 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印度人口数量净增1.8亿,于2000年5月正式跨越10亿大关,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增至15.93亿。联合国人口专家谢丽尔·索耶称,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印度人口将于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而且有理由相信,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 四大因素导致人口激增 印度人口政策研究中心位于首都新德里印度经济增长学院的校园内,它是印度在人口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学术机构,也是帮助印度政府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智库。日前,就印度面临的人口形势以及现政府关于人口控制的政策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印度人口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古拉提。 古拉提是印度人口控制政策最积极的拥护者。去年9月,他代表印度参加了在中国举行的“人口与发展国际论坛”。谈起印度的人口问题,古拉提忧心忡忡地说,人口迅速增加是目前印度人均国民收入增

长缓慢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压力。对于中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的成绩,古拉提颇为赞赏,在采访中多次向记者感叹“中国的工作开展得要更顺利”。 古拉提表示,印度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生育率没有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而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印度早婚现象仍十分严重,生育周期缩短;三是农村地区多生多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四是医疗系统薄弱,育龄妇女缺少避孕指导,预期外生育偏多。 印度独立后,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人口死亡率不断降低,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由27‰降至10‰。古拉提表示,1918年,一次普通流感的大暴发便夺去了1500万印度人的生命,这种情况如今肯定不会再次出现。然而在此期间,人们的生育观念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多生多育”的传统仍然保持了下来,印度的宗教也对人口增加持鼓励态度。在印度,一名妇女平均生育3.9个子女,远远超过中国。 其次,早婚甚至童婚现象也在为人口增长推波助澜。在印度中央邦、比哈尔邦等地,女性的平均婚龄不到17岁;在首都新德里的贫民区,76%的女孩在18岁以前结婚。印度1999年举行的一次“全国家庭健康调查”显示,没有达到18岁法定婚龄便结婚的妇女比例高达65%,这些新娘半数以上会在3年内生儿育女。 另外,和中国一样,“重男轻女”也是印度的传统观念。特别是对那些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而言,更多的子女便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在人口总数达1.67亿的北方邦,每个家庭的平均成员数达到6.5人。 与此同时,已婚妇女对于避孕知识了解甚少,有些家庭即使不想要更多的孩子,也只能听天由命。 人口增长给印度带来什么 目前,印度人口总数只有中国的80%,但由于国土面积仅为中国的1/3,因此就人口密度而言,印度已经超过中国。高人口密度带来的是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容低估。 在印度生活时间长了,无论是首都新德里还是北部农村地区,高人口密度都会让人感触颇深。以公共交通为例,火车是印度民众远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对于那些长途客车而言,严重超载已是家常便饭,许多人甚至“挂”在车厢外或坐在车顶上。最近,印度铁道部门经常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告诫民众“坐在火车顶部非常危险”,但至今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观。 人口迅速增加的直接后果是贫困人口比例居高不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指出,印度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至2001年间几乎没有减少,只从3.2亿下降为3亿。与此同时,中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3.2亿下降为2001年的6000万。现在,印度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中国高6倍。贫困人口最终还会演变成政治问题。瓦杰帕伊政府执政期间,由于采取了照顾精英阶层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并没有惠及广大贫困人口,在去年大选中落败。辛格上台后,推出了照顾底层民众的《最低共同纲领》,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以及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下,让规模如此巨大且仍在不断增加的人口脱离贫困,谈何容易。 不过,较为独特的是,失业问题在印度并不严重,这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社会结构:印度妇女极少外出工作,城市富裕阶层巨大的“家庭服务市场”则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印度中产阶层家庭,一般都会雇用两个以上的仆人来负责日常杂务。但是,低微的收入使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没有能力为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最终结果是贫困人口越来越多。 老百姓对人口将成为世界第一感到自豪 快速增长的庞大人口数量给印度社会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但“少生优生”的观念在普通民众当中却远未得到普及。记者在同当地老百姓交谈时发现,他们对“计划生育”政策根本无法理解。一位印度朋友问记者:“生几个孩子应该由自己来决定,孩子是我全部生活的乐趣所在,难道这种幸福也要被剥夺吗?”当记者给他耐心解释人口多带来的社会问题时,他不以为然地说:“没有孩子,我的生活就有问题了!”有些老百姓甚至认为,印度人口将成为世界第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学术界也有一些人反对人口控制。不久前,印度影响力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发表文章称,目前印度的人口规模不是负担,而是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文章乐观地认为,高出生率使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在全球人口不断老龄化并且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印度的劳动力资源及成本优势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政府的人口政策有效果,但困难重重 在人口问题上,印度政府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印度是最早提出“节制生育”政策的国家之一。早在1951年,印度政府便将人口控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世纪70年代,英·甘地总理采取强硬措施来推行节育目标,但最终导致其在大选中落败。随后数年,印度人口增长强烈反弹。 目前,印度政府主要推行“有奖无罚”的“自愿人口控制”政策,旨在通过各种物质福利和政策优惠鼓励民众“少生优生”。在许多地区,有两个以下的孩子并采取了节育措施的家庭可以得到相当于220美元的奖金,并可在子女教育、贷款、住房、土地等方面享有优惠和优先权。 2000年,印度政府制订出台了《国家人口政策2000》,这是印度历史上首次制订控制生育的纲要性文件,但仍然没有就一对夫妇到底可以生育几个孩子作出具体规定。根据这份文件,印度中央政府成立了由总理亲自领导的“国家人口委员会”,负责指导监督所有生育健康计划的实施,以普及教育和提供福利来保证人口控制的政策目标。近几年来,国家人口委员会的工作取得了部分成效,印度部分人群的生育观念逐步发生变化,一些中产阶层有了两三个子女后便会采取节育措施。 但是,由于政党体制以及宗教等原因,印度一些邦害怕人口下降会削弱其政治实力,对人口控制政策持抵触态度。另外,受选民选票的影响,执政党在推行人口控制政策的过程中也不愿意用强硬措施来推行人口政策,以免重蹈英·甘地总理的覆辙。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人口控制政策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据最新资料显示,印度在《国家人口政策2000》中制订的2010年人口目标,以现在的趋势来看可能无法按时实现。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