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老子故里太清宫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5:00 初中作文
老子故里太清宫作文初中作文

篇一: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道教音乐历史初探

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宫道教音乐历史初探

摘要:老子被道教视为道德天尊,《道德经》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老子的诞生地鹿邑太清宫也备受统治者和道教信徒的尊崇。从史料记录可以分析鹿邑太清宫的道教音乐在斋醮活动中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老子;道教音乐;鹿邑太清宫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道德经》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道德经》被视为东方智慧的重要源头,被译为多种外文版本在全世界流行。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苦县即今天的鹿邑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的太清宫镇。鹿邑县景区太清宫、老君台,2001年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4A级旅游景区。

二、有关史料分析

鹿邑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后汉书·祭祀志》中说:“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165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劂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汉桓帝为表示对老子的尊崇亲祠老子,“用郊天乐也”,说明在东汉桓帝时期,鹿邑太清宫就使用了早期的斋醮音乐。在东汉道教创立之后,即出现了早期的斋醮音乐,其形式直接承袭了巴蜀巫祝歌舞。当时的斋醮仪典主要是祈祷、画符、念咒,所使用的音乐有法器演奏配合歌舞,其曲同巫俗解奏之曲。

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及其科仪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撰《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改直诵为乐诵,有《华夏颂》《步虚词》等,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从而使道教科仪音乐走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

隋唐五代的道教继续发展,特别是在唐朝道教作为皇族宗教,曾一度呈现十

分兴隆的景象。唐太宗于贞观十一年七月修老子庙于毫州,给祭祀二十户。并尊李聃为族祖。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幸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唐光宅六年(684年),武则天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并建洞霄宫(俗称后宫)以祀李母。唐玄宗李隆基曾两度亲谒老子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并御书全文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该碑至今犹存于太清宫。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唐高宗曾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玄宗曾命道士、大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混元圣记》卷八日:“二月辛卯,帝(玄宗)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可见唐朝鹿邑太清宫的道乐盛况。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赵恒亲临太清宫,又于宫东侧镌立御书《先天太后之赞碑》一通,并下诏扩建庙宇。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到北宋时,则产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教音乐曲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现存的是明代道藏的版本,宋代版本已佚)。但该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道姑奥敦妙善,是一位金人,曾任太清宫住持。《道家金石略》里有这样的记载:“1255年,(奥敦妙善)被请去主真源洞霄宫修葺事,乃率徒执役,大启荆棘,尽畚锸之勤,中为大殿七楹,以祀圣母,后为殿五楹,以祀全真祖师,造道像四十躯,筑舍二百楹。”《太清宫圣旨碑》至今仍在太清宫殿前,立于元朝中统二年(1261年),其碑文记:“据张真人奏告,毫州太清宫住持道人……专为皇家告天祝寿。诵与皇家子子孙孙:告天祝寿者毋得怠惰。准此。”在元代太清宫“专为皇家告天祝寿”,可见当时的隆重规模。

明代的道教音乐,由于洪武七年(1374年)道门科仪去繁就简,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14首。据《明史·张三丰传》记载,“张三丰曾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张三丰在太清官是否学道虽不可考,但也说明在明代太清宫在全国道观的位置。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三、结 语

从汉桓帝亲祠老子“用郊天乐”,到玄宗“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使太清宫“贵异于九庙”,再到元代的“专为皇家告天祝寿”,说明自从道教产生后,鹿邑太清宫因为是老子的诞生地而备受统治者和教徒的尊崇和重

视,道教音乐是道士表达其宗教信仰、宣传教理、教义的重要手段。从而可以想象在道教的斋醮科仪和其他活动中,其道乐的使用情况。道乐的传播都是口传心授的,增添了其神秘性,所以很少有声响和乐谱的传世。

参考文献:

[1]史新民,道教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2005,9

[2]李养正,道教概论,中华书局,,2 1989

篇二:太清宫简介

太清宫简介

太清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自东汉桓帝延喜八年(公元165年)开始,皇家在此大兴土木建庙祭祀老子。以后历代对此都有大规模的建设。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名为太清宫,规模达到鼎盛,占地872亩,殿阁600余间,金碧辉煌,雄伟壮观。1997年国家考古发掘,在此发现唐宋时代太清宫建筑遗址、商周大墓等一大批遗迹遗物,进一步提示了老子故里太清宫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老子文化的发源地。太清宫现存仙迹遗存众多。主要有太极殿、圣母殿、娃娃殿、阴阳柏、九龙井、望月井、灵溪池、柱下史之柱、唐道德经注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元执照碑、元圣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极殿碑、老子诞生处碑、奥敦妙善石棺等,还有恢复建设的先天太后墓、老子故居、三清殿、翰轩苑、道源碑林、紫气源、仙缘度、聚仙廊、过仙桥、会仙桥等人文景观。伴随着老子文化的传承、挖掘和发展,而今太清宫景区悄然崛起。县委县政府依其国家重点文物遗址、老子故里、道教祖庭、道德真源、李姓之根之基底,为太清宫奏出仙乐新韵,将太清宫打造成为老子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信众游客拜祖游览胜地,看、玩、吃、住、养生一体化的活动乐园。太清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

省十大精品旅游景区。

篇三:鹿邑太清宫中文文本对照

鹿邑太清宫中文文本对照(先后顺序)

1、鹿邑县境内有关老子的名胜古迹众多。 有老君台、太清宫、陈抟公园、明道宫等名胜古迹

2、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据说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

唐祖武德三年(西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

5、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太清宫的山门,即正门,是汉唐宋元等代帝王朝拜老子进出的宫门。山门为单檐歇山式仿古宫殿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两侧配有歇山式阙楼和廊坊。你们看,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题写“太清宫”,两边楹联为“地古永存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它意涵老子哲学思想与老子故里太清宫源远流长。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以显示过去帝王的威严。门前有御道广场,青石铺路。广场东西各立一块石牌,分别是太清宫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6、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1986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河南鹿邑太清宫位于李鹏总理亲笔题写的“老子故里”鹿邑县城东十里太清宫镇,与老君台一起构成鹿邑老子文化主要内容,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8、太清宫建于东汉,初名老子庙,唐朝时改名为太清宫,是历朝历代祭祀老子的地方。道教成立后,尊老子为教主,太清宫又成了道教祖庭,成了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

9、唐朝创始人李渊尊老子为始祖,太清宫又成了唐皇家庙,从而大加扩建,古书说,唐时太清宫就象长安皇宫一样宏伟壮阔。此时老子的地位真是天下第一了。唐玄宗在老子生地立“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此碑为老子出生地历史上今存众多碑刻中最早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洞霄宫,俗称后宫,初名李母庙,唐时改为先天太后庙,后改名为洞霄宫,是历朝历代祭祀李母的地方。

10、太清宫现存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阴阳柏、九龙井、望月井、灵溪池、柱下史之柱、唐道德经注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金续修太清宫记碑、元执照碑、元圣旨碑、元海都太子令旨碑、清重修太极殿碑、老子诞生处碑、奥敦妙善石棺等等。

11、唐宋碑亭Tang and Song Pavilion 12、老子文化广场Lao Tzu Cultural Square 13、过函谷关Over Hangu Pass 14、老子骑青牛Lao Tzu ride blue bull 15、太清宫太极殿是太清宫主体建筑之一。该殿建于民国二年。是汉、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宋拱、明檩条。

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彻底破坏焚毁,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烧不毁的石雕磉石(柱础石)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每当这些大型古建筑被历史摧毁后,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

建神殿时的磉石,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

16、太极殿老子神像Tai Chi Temple Lao Tzu statue 神像塑于1992年,当时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北京白云观道长闵智亭亲自为这座神像开光。而且把白云观的镇观之宝--唐王赐给白云观的一件金丝道袍带到这里,并亲手披在了这尊神像上。

老子神像涂刷的金粉、像前的楠木香案都是海外道教信徒捐助的,价值十分昂贵。老子面前站立着的四个人物雕像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印证了太清宫作为唐王家庙的地位。

17、太极殿前的铜铸八封炼丹炉bronze eight alchemy furnace in front of Tai Chi Temple 18、唐《道德经》注碑 此碑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系奉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敕命所立。碑高3.7米,宽1.2米,厚1.36米,碑身两面刻字,每面22行,每行51字,皆为隶书,书法价值甚高。碑额精雕盘龙,下面碑趺呈卧龟状,刻工精湛,气势雄伟。此碑是太清宫现存时代最早的帝王御碑,而且对研究老子《道德经》和太清宫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19、望月井Mochizuki wells 现存的这口井叫望月井。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风清月圆之时,天上一轮明月正投影于水望月井(拍于上世纪十年代)井中央,正应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诗意境。

20、灵溪池Lingxi pool 传说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浴老子圣体,水流汇集而成了灵溪池。唐朝帝王拜谒老子的时候修建了灵溪池,后人根据考古勘探结果,恢复建设了灵溪池。

21、Hypericum赶山鞭 群众还叫这根铁柱为赶山鞭,鹿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鹿邑这片地方并不像现在这样一马平川,道路纵横,而是山川连绵,峰峦重叠,树高林密,遮天蔽日,云蒸雾绕。鹿邑有一座叫做隐羊山的大山,就在老君所住的村子前边。山北数十里之内很少见到阳光,而且山路崎岖,出行很是不便。住在此地的百姓深感不便,吃尽了苦头,人人都盼着把山除去,怎奈力不从心。所以年复一年,大山依旧,人们只有望山兴叹而已。

老子李耳,自幼聪明睿智,各种学问一触即通。饱学之后,即游历名山大川,修仙学道,很快便悟彻妙理,道法贯通,可预天地之造化,能知日月之玄机。 一日老子游历还乡,众人便向他请教移山之事。老君夙志为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于是慨然应允乡亲所请。他上山采来五色石,支起八卦炉,生起无名火,把五色石装在炉中烧炼。

你想老君的八卦炉是何等厉害!如此八卦炉,老君一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炉内铁水滚了九九八十一次。他把铁水倒入土范之内,铸成了一根赶山的铁鞭这铁鞭长有丈四,粗如碗口,乌黑发亮,重达万斤。老君抓起挥了几下,势若蛟龙搅海,虎啸山岗,只听风声呼呼,震得远山如沉雷划空,久久不息。于是老君便吩咐乡亲们相互转告.到赶山之日,要家家闭户,三天三夜不得外出。

到了那天,老君手举铁鞭,运足神力,念动真言,一鞭打了下来,只听得山崩地陷般一声巨响。响声起处,狂风大作,山石飞舞,遮天蔽日。大风刮了三天三夜,才把山石树木全刮进了东洋大海。第四日早晨,乡亲们在室内看见从门外射进道道金光,耀眼夺目,便纷纷开门观看。呀!四面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于是大家雀跃欢腾,欢声雷动。等大家冷静下来,想起来去感谢老君时,老君已经不知何往,只见他的宅下还有一个小山包。但面积不大,广可六、七亩,高仅十余丈。它就是今日的隐羊山遗址。

隐羊山,又叫隐山,取隐于老君宅下之意,还是托了老君故宅的洪福,才没被赶走。众人见老君大门前扔着半截铁鞭,这是因为老君赶山时用力过猛,铁鞭从中震断,上半截飞到了县城东门里,下半截就随手扔在了门外。从此,鹿邑成为一片良田沃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富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君就在他的故宅兴建了庙宇,并在大殿前把半截铁鞭竖立了起来,以示不忘老君赶山之德。另一截也被人们竖在了县城里老君台上。直至今日,人们仍呼其为赶山鞭。据说,东海内的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即为老君鞭下所驱之物。

22、老子飞升处:老君台(升仙台)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台高13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

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突兀而立,古色默然。、山门下青石台阶共32层,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符合老子升33层青天之说。进入老君台山门,是正殿,面阔三间,进深间,硬山式清代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合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23、三清大殿Three clear Basilica 该殿位于太极殿后100米处,设计为重檐庑殿式仿宋风格的宫殿建筑。面宽9间,进深6间,殿高18米,面积1500平方米,青黑色琉璃瓦复顶。 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三位尊神的形象高大精致,各具特色。殿壁装饰以精美的壁画,壁画内容亦反映道教文化之涵意。它将完善太清宫宫观道教格局建筑体系,成为道教信徒拜谒道祖的圣地,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家之源、道教祖庭。

24、李母墓碑Lee's mother tombstone 李母墓Lee's mother Tomb 25、圣母殿House of the virgin 为纪念老子母亲的功德,人们还在太极殿后建造了圣母殿。据说这里的香火极为旺盛,许多人到这里祈福求子,并许下愿望。我看到一些香客带着香油之类的供品前来上香“还愿”。

26、铁柱,群众俗称为赶山鞭。鹿邑县有两根这样的铁柱, 一根在太清宫, 还有一根在另一座纪念老子的遗迹老君台上。实际上,太清官的铁柱与老君台上的铁柱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并非群众传说的赶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纪念老子之物。

总政歌舞团主任毕启亮与作家陈廷一在老君台(图示)

27、据《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经测量,铁柱地上高度为4.3尺,周围0.8尺,与古县志记载完全一致。

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务是替周朝管理图书,并负责记述周天子上朝时颁发的旨令和处理国家公务的情况。按照规矩,群臣上朝拜贺,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时,大臣们是不能坐着的。作为记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长时间的站着书写文字的确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内树个铁柱子,让老子倚在上面写字。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议事,老子倚柱记录,铁柱成了老子专用之物。当然,这里面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所以后人就称担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官。

28、老子故里:宁静淡然的田园 Lao tze's former residence: indifferently peaceful pastoral

篇四:走进老子故里 Microsoft Word 文档

走 进 老 子 故 里 涡 阳

一:简介涡阳

历史文化名城涡阳,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川流不息的涡河横穿全境,东流入淮。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人口148万。这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国黄淮大平原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更是一块亟待开垦的风水宝地。

据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在涡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县境分属陈,宋两国,涡河以北属宋国相县,涡河以南属陈国夷邑。战国时属楚国。秦统一中国,废封建,建郡县,涡阳县境内分属泗水郡的铚,城父县和汝阴县。解放后属阜阳专区,1997年属阜阳市,2000年属亳州至今。

涡阳,地处古之豫州,素称“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为历代商贾往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发祥的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降诞在闸北镇郑店村,故涡阳被称为“老子故里”.,

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历代文化名人尹喜、范蠡,庄子,黄石公,张良,嵇康等,都曾在这里考察民情,探讨哲学,创造了不朽的古代文化,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辉耀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这里留下了老子故里太清宫、东太清宫、尹喜墓、范蠡墓,伯俞故里等名胜古迹 。以张乐行,龚德树,张宗禹为首的农民起义领袖,率领捻军战士征战18年,动摇了清廷王朝的统治地位,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里留下了捻军会盟旧址,张乐行故居,柴村庙等遗址。以刘少奇,彭雪枫,张爱萍,张震为代表的革命前辈,领导新四军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涡阳这块热土上,创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刘少奇旧居,彭雪枫旧居,佛晓战报,6.1革命烈士纪念碑,辉山烈士纪念塔等革命文物。除此之外,涡阳还有古城址11个,新石器时期遗址5个。

县境内文物荟萃,出土文物有数十万年前的象牙、鸵鸟蛋化石、新时期时期的陶尊、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具,战国时的山字纹铜镜,东汉时的彩陶戏楼等文物。堪称传世瑰宝,凝聚着炎黄子孙卓越智慧的结晶,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涡阳历史文化曾添了光彩,丰富了内涵。

涡阳也是中国苔干之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秸秆养牛十佳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烟,优质棉生产基地。涡阳煤炭储量多达32.5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能源基地的第八主产区。涡阳交通便捷,水路、铁路、公路“三通汇流”。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涡阳已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历史跨越。涡阳紧紧围绕“文化立县、工业强县、生态兴县”的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新型能源,机器化工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三大基地,涡阳大地正奔涌着巨大的热流,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二:天静宫和老子的故事

涡阳县天静宫(又称老子庙,中太清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它坐落在涡阳城北的闸北镇郑店村,距县城中心五公里。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北枕龙山之峰,真可谓枕山际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

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北宋大中祥符七年至天禧二年奉敕重建,宫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撰碑。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至顺三年在次大规模敕建,此宫根据道教教义易名为天静宫。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天静宫在唐宋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建筑辉煌,风光秀丽,环境清幽,海内无匹。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伟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嵩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

老君殿是历代臣民和唐宋帝王对老子的朝拜之所,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殿堂,亦是太清宫的主殿。虽然此殿在文革中被毁,但在原址上发掘出历代老君殿遗迹,规模宏大。鉴于此,经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准,接受境外捐资100万美元,于1993年至1995年,重建了老君殿。

老君殿正中,屹立着三尊巨型铜像。老子居中,高5.5米,重约6吨。圣象头圆如天,大耳垂肩,双目深邃,神态安详。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寓意着:“天上天下,唯道为尊”。老子两侧站立着文史真人尹喜和东华帝君王玄甫,每尊高3.85米,重约2吨。殿内道气清严,庄重肃穆。老君殿,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堪称海内外道观第一殿。

老子姓李,名聃(亦称李耳),春秋末期宋国相县人(今涡阳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系我国先秦时期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后被尊奉为道教教主,尊称太上老君。

老子早年在周王室任图书管理员,潜心研究各类经典,成为一名精通周礼的学者。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内乱迭起。甘简公执政后,老子被免去史官之职,出游鲁国。甘平公登基后,老子被召回守藏室,鲁昭公二十六年,周王室内乱再起,王子朝携大批典籍逃奔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再次被免职,回到阔别三十余年的宋国相县,即今涡阳太清宫,在生活劳动的最底层,老子深切了解人民的困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子开始进一步研究新的治世方法,探索宇宙本源,逐步形成了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世界观。十年后,诸侯争战更繁,老子完全失望了,便西去秦国。至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挽留。经尹喜再三劝说,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老子对自己的道学观点进行总结,写出了五千言《道德经》。这部《道德经》由尹喜保留,传诸后代,至庄子时,《道德经》的观点才得到流传。老子去关入秦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老死后葬于櫆里,其墓尚在。

老子是有极大智慧的一代哲人,他识穷宇宙,道贯人天,首创道家,启华夏之绝学,立万世之道范,声望与皇帝齐同。其不朽著作《道德经》,文约辞要,博大精深,哲理宏富,意境高妙,堪称“哲理诗”和“万经之王” ,高踞于世界哲学之林,为人类文化的瑰宝。这部道家学派的最高经典,价值无穷,泽惠环宇。它对我国历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学科,宗教神学以及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

篇五:老子故里到底在那

老子,究竟何许人也?究竟是宋国、陈国人,还是楚国人?

为弄清老子出生地问题,当代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从《左传》、《史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籍考定,老子是宋国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县人,出生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1991年以来,先后在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

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姓李,又为何称老子呢?据郑玄《礼·曾子问注》曰:老子,寿考者之称。然而古往今来,寿星很多,为什么独李耳称老子?于是,葛玄(葛洪从祖,治神仙术,见《抱朴子》)则解释说:老子生而皓首,故曰老子。至于老子姓李氏,列仙传(马叙伦案《神仙传》)曰: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而唐初《艺文类聚》(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于天,然生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母到李树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神仙传》又说老子 “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上述诸说,乃附会之谈。

关于老子乡里,史记曰“楚苦县”。列仙传云陈人,还有的说是宋人。 1924年7月7日马叙伦先生在《老子校诂·老子姓氏名字乡里仕官生卒考》中说:“苦于春秋之际,尚不属楚,将以陈亡于楚惠王,当获麟后之三年。世传老子老寿,与孔子同时,未必即死于春秋时,则陈之相已入于楚之苦,故从而楚之耶。然则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者,盖本之河上注矣。且边韶曰:相县荒虚,今属苦,故城犹存。又《水经注》二三曰:谷水又东迳赖乡故城南。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老子生于曲涡间。”老子生于何地?近代专家作了许多艰苦细致的考证工作,其中马叙伦先生《老子校诂》引用的资料较为丰富。他所使用的方法虽是清代汉学家的方法,不免失于烦琐,但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为弄清老子出生地问题,当代学者专家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查阅、搜集了大量的典籍、方志,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不少确凿可信的资料,从《左传》、《史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籍考定,老子是宋国相县人,即今安徽涡阳县人,出生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1991年以来,先后在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发掘工作。

据1993年3月17日《光明日报》记者胡丰报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所进行了考古发掘,“终于发现了天静宫的遗址,先后共发掘10米×10米考古探方37个,累计揭露面积3700多平方米,发现唐至宋元明清五个时期的地层堆积。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八层,其中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等;第三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第四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片;

第五层为红淤土,系黄河泛滥层,土层较厚;第六层至八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毫瓷片,宋代钱币和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堆积,见于一灰坑和窑内,有含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考古地层显示了自唐代以来,建筑活动持续不断,大体都处于天静宫遗址的中心地带,这期间曾经历了两次黄河泛滥之灾,反映天静宫沧桑的历史。”

在天静宫遗址内发掘了一批汉至六朝期间的建筑遗物,有菱格纹、乳丁纹、几何形纹、绳纹砖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另一处还发现绳纹厚板瓦、绳纹砖和凸突莲花瓦当,均具汉至六朝风格。这些建筑遗物的发现,表明天静宫在汉至六朝时较繁盛。

又据《文汇报》记者许前伟1995年8月12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观民、邵望平在现场考察发现:有20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装修“天静宫兴造碑”,其中记载“天静宫为老君所生之地”和“世传老子在妊,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有“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和司马光记载的老君石像一尊及“古流星园”石匾一块,证实此地即老子故里。在天静宫东北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和老子弟子尹喜的墓,至今仍有遗物在。老子说:“既知其母,以知其子。”(五十二章)既然有老子生母的“圣母墓”在此,那么此地是老子的出生地无疑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刘观民、邵望平二位研究员在考古现场还发现:在流星园旧址,即老君殿东南,清理出九眼古井,即九龙井,经鉴定,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陶制大块板瓦井壁,这眼春秋瓦圈井至今保存完好,其余八眼在汉代、宋代整修过。据唐代《括地志》(分道计州的地志)载:“苦县在亳

老子故里太清宫作文

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宙,庙中有九井尚存”,《亳州志》说:“世传老子始生,九龙吐水”,后人根据传说建九井。九井当在老子诞生后根据传说所建。而瓦圈井既为春秋时期建,那么由此可以断定,老子生年不能晚于春秋时代。

在中太清宫西北角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古遗址。天静宫遗址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和春秋时期文物,俯首可拾,品类繁多,有的文物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还完整出土一个春秋时期用的灰砂陶制瓮棺,还有铜器、铁器、玉器和钱币等,说明此地历史悠久,到春秋时期已相当繁荣,老子正是在已经创造了灿烂文化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代哲人的。

据史料记载,此地,古属豫州,春秋时曰相,介于陈宋两国接壤处,后为楚国兼并,故《史记》言老子为楚人。自秦汉起,为谯(今亳州)之辖地。清同治三年(1864),设立涡阳县时,划归涡阳所辖。太清宫位于涡阳城北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南绕涡谷之二水,三面碧波粼粼,北枕龙山之麓,环境清幽,风光宜人。公元前571年,老子即降生在太清宫流星园址。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初称为老子庙,盖因汉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庭,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祭祀,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后在曹魏黄初三年,隋开皇元年都奉旨敕修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此宫为祖庙,大兴土木兴建,后毁于兵火。唐、宋时,殿宇林立,金碧辉煌,不逊于帝王之都。帝王对老子尊崇至极,不仅屡赐宫名,先为太清,后为天静,而且亲往朝谒,不绝史册。元明两代,仍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堪称华夏第一道观。清代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惜乎清末

战乱频仍,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在中太清宫旧址发掘了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老君殿遗址,对道家发源地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老君殿遗址将按西安市半坡遗址的方法进行保护。

为纪念一代哲人老子,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涡阳县一些有识之士早在八十代末期就酝酿重修老子故里中太清宫,境内外文化界、道教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及省、地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前往涡阳中太清宫进行考察。尤其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先生1989年以来,多次带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热心人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并决心为重修老子故里做一番事业,积极筹建大陆以外地区重建老子中太清宫筹备委员会,具体负责境外募捐工作。省市道协多次派员来实地察看,并拨专款整修、复制。我国古建筑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领衔设计。规划方案按中太清宫极盛时期,即北宋敕修时的规制予以设计。由于老子在历史上有“玄元皇帝”、“混元皇帝”的封号,又因老子曾为“孔子之师”的缘故,老君殿在规格上不应低于曲阜孔子大成殿。老君殿规划为东西宽47米,南北进深28米,殿高23.75米。九间重檐周围廊九脊殿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屋面上覆黄色琉璃瓦,色调宁静清雅。殿前出月台二重,均绕以白色石栏、螭首,前有龙陛、踏道。如此大体量的古式大殿,全国现存不过五、六座。老君殿前约66米×71米的宽大庭院,地面敷石板,随意植松柏。再前为灵官殿,后为三清殿,自成一院。整体规划壮丽雄伟,再现出中太清宫的昔日宏观。老子圣像,铜质,高5.5米,重5.5吨,由上海交大设计制作,三星集团协助落驾。1995年10月19日,建国以来道观建筑“第一殿”,重修后的太清宫主殿老君殿落成典礼暨老子圣像开光仪式举行,海内外赤子云集涡阳,祝贺老君殿落成暨老子圣像开光。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 “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到处寻找家园。”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大概也是“怀着一种乡愁冲动”沉思冥想,追根溯源,指出道乃天地万物之母(源),因而成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然而《道德经》问世已两千多年了,而其作者老子生于何时,他自己的小家园在哪里,却成了千古之谜。安徽省涡阳县发掘出天静宫(史称中太清宫)遗址和千余件各类文物,终于打开了历史的尘封,找到了老子的家园。如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老子故里的愿望,已变为瑰丽的现实。 二十世纪末我们找到了老子的生身之地,重建了他的家园,道家始祖圣地天静宫重展当年建筑之雄风。我们有理由相信,二十一世纪,老子关于宇宙本源(天地万物之母)的探索、关于人(心、身)与天地变化规律的学说,必将放射出新的灿烂光芒,人天科学新纪元即将到来,人类的明天会更美好!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