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森林聚会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5:36 单元作文
森林聚会教案单元作文

篇一:森林聚会教案

森林聚会

教学目标:

1、

2、 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 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

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师:(指名说)宴会上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呢,看,都有什么?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给谁准备的吗?

2、 探究新知。

师:宴会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

小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呢,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两只熊猫,该怎么分呢?

(1) 随意分。

① 学生自主分。

(让学生独立思考)

师:看来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替竹笋,按你们的想法分一分吧。

② 交流分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你是这样分的,有不同的分法吗?

<根据学生分法概括板书:(5,1)(4,2)(3,3)。>

③ 小结分法》

(观察分法,引导学生总结分东西包括每一份不一样多和每一份同样多。)

(师板书:不一样多;同样多)

④ 揭示概念。

师:只有获得同样多才能使每只熊猫都满意!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说给同桌听一听。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 理解平均分。

① 尝试平均分。

A、 引导根据信息窗提问题。

师:平均每只猴子分几个桃子?刚才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帮熊猫分完了竹笋,小猴子也觉得这种分法非常好,它们也要求平均分。12个桃子分给3只小猴子,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学生说出问题)

师:你会这样分吗?

B、 用学具分一分。

(用12个圆片圆片代替12个桃子摆一摆。)

C、 交流分的方法

(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D、 归纳方法。

师:尽管刚才我们的分法不太一样,有的是1个1个分的,有的是3个3个分的,还有的是4个4个分的,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都是一样多的,也就是说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② 体验平均分。

A、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信息窗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这些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呢?)

B、

C、 学生动手分 学生交流分法

D、 动态演示,理解平均分。

(教师课件呈现分的过程:先从16个桃子里拿出4个桃子分给第一只小兔,还剩12个;再把12个桃子分给第二只小兔,还剩8个,以此类推,最后剩4个正好分给第四只小兔。)

(3) 巩固平均分。

① 基本练习:课本52~53页1、2题。

② 开放练习:(用学具圆片摆一摆)

小游戏:12人排队,每排6人,可以排几排?

12人排队,排成4排,平均每排几人?

你还想怎么排?

3、 概括小结。

让生谈收获。

4、 课外拓展。

让生找出生活中的平均分,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5、 板书设计。

森林聚会

(5,1)(4,2)不一样多

(3,3)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篇二:森林里的聚会说课稿

大班艺术领域《森林里的聚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森林里的聚会》以一节以舞蹈元素为主的大班艺术活动。在大家印象中,舞蹈就是痛苦的练功和反复的排练。舞蹈只能那么枯燥、痛苦吗?舞蹈只能表现在舞台上吗?

答案是否定的。舞蹈作为幼儿美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在幼儿自信、审美、创造力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孩子如果感受不到舞蹈的美和乐趣,享受不到跳舞带来的愉悦,舞蹈就只能称之为运动而不是艺术了。幼儿舞蹈应该是游戏化、多元化的,它应该给孩子带来快乐、带来享受,感受美的动作、美的心情,在艺术的熏陶下感受生活的美好。

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以舞蹈元素为主的艺术课,目的就是要解放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大胆释放激情,让孩子一听到音乐就随心而动,而不是只有站在舞台上才会跳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森林里的聚会》就是舞蹈系列活动其中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纲要的精神,从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三方面制订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的各种形态。重点

2、幼儿在活动中大胆表现,乐于想象、创造。难点

3、引导幼儿感受舞蹈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幼儿动物形态的相关经验;

2、队形练习(三排、半弧、大圆)

物品准备:活动所需音乐

环境准备:森林场景布置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森林聚会教案)这些准备,一是丰富幼儿的经验,二是在活动中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活动目标。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科学教法能够轻松引领师幼互动,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情境法、启发法、游戏法

五、说学法

参与法、体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带领幼儿进行热身。这个热身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活动肌肉和韧带,另一个就是解放孩子的肢体。

导入语:孩子们,告诉我你们现在快乐吗?

孩子的回答会出现两种情况:

a、 快乐

教师应答:想让自己更快乐吗?那就和我一起跳舞吧!

b、不快乐

教师应答:想让自己快乐起来吗?那就和我一起跳舞吧!(让孩子感到跳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热身活动的环节之一——动物跳跃(也是重点),请孩子学一种会跳的动物跳起来、摔倒,反复若干次,提高热身强度,增加趣味性。重点是比一比谁摔倒的姿势好玩儿、特别,提供发挥空间,为帮助孩子解放肢体、大胆表现与众

不同的造型做铺垫,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基本部分:带领幼儿畅游“魔法森林”。

1、将孩子“引入”魔法森林,激发孩子表演的欲望

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听说过魔法森林吗?

(孩子们可能有的会说“我听说过,它是什么什么样的”,这里允许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我可以把话题转过来:“你们说的魔法森林都很神奇,可是还有这样一片魔法森林,凡是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变成会跳舞的小动物。无论你变成猴子、蝴蝶、老虎、螃蟹,都会跳舞。嘘!我们已经来到了这片神奇的森林,我们会变成什么小动物呢?变了变了,变变变!你变成了什么动物? ”

(这个环节对老师的要求极高,表情、语气要让孩子真的感到我已经来到了这片魔法森林,。而且引导要简洁、不破坏情境)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表现动物的动态和造型,并为孩子录像。

魔法森林里要举办聚会,每一种动物都会在聚会里跳舞,让我们坐下来看一看谁在认真地练习呢?(音乐起)

大象:看,一只大象甩着长鼻子在跳舞呢!这只大象在哪儿呢?(这句话就是邀请孩子到大家面前来表演的信号,会有一个孩子被请到前面来表演,然后又来两只、来了五只、一群,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到前面来表演。

(请能力强的先上,给大家一个好的带头作用,两只、五只时,强弱搭配。教师要也来参与到孩子中间。老师参与也是有目的性的,一是通过模仿孩子的表演,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二是当孩子的表演受经验所限时,适时地给孩子一些启发,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动作的。)

孔雀:嘘!听,这是谁?美丽的孔雀来了,在哪儿呢?

(同样老师要参与,或模仿孩子的动作,或评价孩子的表现,或语言提示出

一些情景让孩子表现,比如孔雀在河边树立羽毛、在和伙伴比美等等)

小鸟:大家都在准备舞会,连鸟蛋里的小鸟都等不及想出来参加了。可是壳太硬了,小鸟们,赶快把壳弄破吧!

(为了让表演更加完整、逼真,我会说圆溜溜的蛋宝宝在哪里?然后一个一个看一看,“这个鸟蛋真圆”、“这个鸟蛋真大”、“这个鸟蛋真漂亮”。这样一说孩子们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身体团得紧紧的。怎么弄破蛋壳呢?孩子想出来的办法很可能是用嘴巴啄,可会能用小脚踹、用翅膀推、用头顶等等。孩子的方法一定会比我们成人多。这里还需要老师很好地把握一点,很有可能孩子只做了几个动作就会说“我啄破蛋壳了,我出来了”,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会效仿他立刻从蛋壳里出来,孩子们没有充分地表演就已经结束了。因此我的身份转变为鸟妈妈,鼓励孩子不断用力、加油、尝试不同的动作。 “宝贝们!蛋壳终于破了!快到妈妈这儿来,我们一起练习飞的本领去”。这时,孩子根据这句提示就会跟在我身后做飞翔的各种动作,一直飞到电视机前。)

3、观看表演回放

“我们飞出魔法森林了,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你们想看看自己在魔法森林里的表演吗?”孩子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需要去提问,让孩子互相评价、互相欣赏。

4、师生共同表演《森林里的聚会》

导入语:我们来到了魔法森林,变成了会跳舞的小动物,而且每个人都跳得非常特别、非常开心。森林里的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还有更多的小动物来参加,让我们看看都是谁?

(这一环节起一个提高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动作,也有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且教师要在音乐中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感

受欢畅的心情。音乐里有鸭子、青蛙、兔子三种动物,这三种动物一开始都是老师带着孩子跳,然后留出空白,孩子自己来发挥。鸭子的要求是向不同的方向扭扭屁股,青蛙的要求是从池塘里跳出来摆出很特别的造型,兔子的要求是耳朵乱长,一会儿长到这儿了,一会儿长到那儿了,使表演更加奇趣和夸张。接着带孩子在森林撒欢儿地跑起来,音乐达到高潮。这时突然下雨了,孩子们躲到我的大伞下面来,进入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在音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放松肢体。

教师边唱边带领幼儿放松:“雨过天晴,万里无云,我们生活在美好的大森林,小动物们,尽情呼吸,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快速倒地,我们用身体拥抱大地。小动物们快快入睡,我们的生活如此美丽??”(孩子们闭上眼睛,活动在安静的氛围中自然结束)

延伸部分:

1、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头饰、道具、服装、音乐等材料,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表演。

2、和爸爸妈妈一起表现其它动物形象,进一步丰富幼儿舞蹈语汇。

舞蹈是愉悦身心的艺术,在这种舞蹈游戏中,孩子解放了肢体,尽情地舞蹈。也许他们的表演很单一,也许他们的表演不够丰富,这都没关系,大胆地参与进来,用肢体表现自己的理解,孩子们就迈出了一大步。当孩子一听到优美的音乐就想翩翩起舞时,这就真正实现了纲要中“感受艺术的美、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的目标。

今天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学的终端,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这个大生态链中的其中一环。我将努力使本环节与其它环节有机相连,让本活动中愉悦的

篇三:201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聚会教案

课题 认识平均分 共2课时 第1课

教学内容 教材60~62页的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课型 新授

重点 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6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

(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只熊猫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6根小棒代替6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3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3个。

生3:先拿3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3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3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3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课题 森林聚会练习课 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体会两种平均分;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

2、经历由无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课型 练习

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分别指两名学生说一说理由:两只小猫都分得了3条鱼,一样多,是平均分;一只小猪分了1个西瓜,另一只小猪分了2个,它们不一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2、自主练习第2题: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用学具分一分,或在图上画一画。教师巡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不同的分法和分的过程。

学生思考:分法不同,最后分的结果相同吗?

3、自主练习第3题:圈一圈,填一填。

学生独立圈一圈,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订正,对不同的圈法都予以肯定。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平 均 分

课题 分一分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内容 教材第64~65页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课型 新授

重点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难点 把总数按照一定的份数或每份数进行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

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16只松鼠,怎样分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只小熊怎样分组?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 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 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分成2组,每组6只。(2)分成6组,每组2只。

(3)分成3组,每组4只。(4)分成4组,每组3只。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16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16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2、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 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

3、师: “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题:分一分,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分一分

1、12只小熊可以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分成2组,每组6只。

(2)分成6组,每组2只。

(3)分成3组,每组4只。

(4)分成4组,每组3只。

课题 分一分 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分一分,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动手操作,经历两种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课型 练习

重点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难点 把总数按照一定的份数或每份数进行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圈一圈,填一填。

本题主要是巩固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的分法。

学生独立圈一圈,集体订正:9个西红柿,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3份;10个苹果,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5份。

2、自主练习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让学生拿出12根小棒,按份数或每份数摆一摆、分一分,教师巡视,强调最后分出的结果每份要一样多,即平均分。适时提问:你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和结果。

(1)12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6枝;平均分成3份,每份4枝;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平均分成6份,每份2枝。

(2)12枝铅笔,每6枝一份,能分2份;每4枝一份,能分3份;每3枝一份,能分4份;每2枝一份,能分6份。

学生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理解,如,按6枝一份分和分成2份,结果是一致的。

3、自主练习第4题:分一分,记录下来。

强调题目要求平均分,请学生说一说表格的意思。

学生独立分一分,集体交流,请个别学生说分的过程,订正:

人数 2 3 6 9

每人分得的个数 9 6 3 2

4、自主练习第5题:小兔运蘑菇。

学生独立分一分,指名交流分的过程。

订正:8个蘑菇,每次运2个,(4)次运完;8个蘑菇,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2)个。 想一想:这两种分法,结果是一样的吗?

5、自主练习第6题:摆一摆。

审题:15根胡萝卜,每把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捆?

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全班交流试分的过程和分的结果。

订正:3根捆一捆,可以捆5捆;5根捆一捆,可以捆3捆。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对平均分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分 一 分

课题 认识除法 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型 新授

重点

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1)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汇报。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理解: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解决过程和结果。

学生交流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 15÷3=(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 )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 )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 )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 )个。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10 ÷ 5 = 2

被除数 除数 商

课题 认识除法 共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0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型 练习 重点难点 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篇四:二年级数学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 森林聚会练习题教案 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森林聚会练习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分石榴。

你能把这些石榴平均分吗?自己分分看。

2、自主练习3。

动手做一做,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3、自主练习4。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除法意义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