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秋词秋思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9:28:09 单元作文
秋词秋思阅读单元作文

篇一:秋词阅读答案

秋词阅读答案

1.默写《秋词》这首诗。(16分)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4分)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6分)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8分)

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8分)

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8分)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8分)

答: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8分)

答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8分)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8分)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8分)

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10分)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篇二:《秋思 秋词》课堂实录与评析

《秋思 秋词》课堂实录与评析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教师板书“秋”字

师:看到这个“秋”字,你能想到什么词?

生:秋收冬藏、果实累累

师:一个秋字,让大家想到了或喜或悲的画面,这就叫“境由心生”啊。

一、学习《天净沙 秋思》,感受悲秋

秋词秋思阅读

(一)导入:

师:秋在古人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首马致远写的元曲《天净沙秋思》(板书) 元曲 ,是在宋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谣曲形成的新诗体,句句押韵,非常易于传唱。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天净沙”就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秋思”才是题目。

(二)、初读: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朗读这首《天净沙秋思》,把它读通读顺,结合下方注释,试着理解感受。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能力?

生朗读,相机评价。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景,景中有诗。在这首元曲中,描绘

了哪些景物呢?请拿起笔,用圆圈在书中表示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谁来说说有哪些景物?

生: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

师:前面三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句六字,两字一景。

师:刚才老师说到元曲有着句句押韵,易于传唱的特点,现

在,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后面,感受元曲的押韵。

师生对读。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凄凉。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悲伤。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孤独。

师:这些感受都集中在诗中的哪个词上?

生:断肠人

(三)、品析词句,感受“断肠”

师:断肠人,是真的肠子断了吗?那是什么?

生:形容人悲伤得肠子都要断了。

师:说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

生:马致远为什么这么悲伤?

师:是呀,他何以如此悲伤呢?

师出示相关文字,了解作者的生平,怀才不遇。

师:是啊,这是一个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游子啊。境由心生,于是,独行寒秋的他所看到的一切便会勾起他的断肠之痛。下面,请听老师来读一遍,你们边听边想,你从哪些字眼、词语、句子里看到了作者的悲伤。

生:枯藤老树昏鸦

出示课件:藤,是 的藤,树,是 的树,鸦,是 的鸦,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游子看到这些,内心多么 。

生齐填空,齐读“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词。

师:还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悲伤?

生:古道西风瘦马

出示课件:道,是 的道,风,是 的风,马,是 的马,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游子,看到这一切,感到 。

生齐填空,齐读“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词。

师:我们曾听说“夕阳无限好”,夕阳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作者很悲伤?

生:因为他无家可归。

师:是呀,夕阳西下,正是鸟儿回巢,牛羊归圈,人儿回家的时候,但游子却无家可归。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不禁悲从中来,柔肠寸断。

师引读整首词。

师:在马致远心中,秋是怎样的?

生:伤心的、悲伤的、悲痛的

师:是呀,他的家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别人的家,叫他怎么不断肠?在他悲伤的眼里,秋便只有一种颜色一种味道,那便是“悲凉”(板书:悲秋)让我们把这悲凉的景,悲凉的心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生齐读词,指名读词,生齐背词。

二、跳出悲秋,走进喜秋(秋词)

师:“境由心生”,心境不同,看到的景也会不同。大诗人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他眼中的诗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秋词》,生自由读诗。

师:读了这首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开朗、欢快

师: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引读,配上欢快的乐曲诵读。

师:马致远的《秋思》这首词中的秋天是让人悲伤的,但这首诗却表达了喜秋的心情。(板书:喜秋)

师: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几首异曲同工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苏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生齐读诗句,出示刘禹锡生平简介,虽屡遭打击,但乐观积极。

师:说说马致远和刘禹锡对待秋天的不同态度。

生:马致远很悲观,刘禹锡很乐观。

师:你是怎么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

生:要积极、要乐观。

师:希望同学们都能乐观地对待生活。

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 秋词 唐诗

悲秋 喜秋 宋词

元曲

附:

天净沙 秋思 秋词

马致远 刘禹锡

枯藤老树昏鸦, 自古逢秋悲寂寥, 小桥流水人家。 我言秋日胜春朝。 夕阳西下, 晴空一鹤排云上, 断肠人在天涯。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评析]

听了吴佳秋老师的这节课,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让我敬佩。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是对语文的热爱和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老师的语文功底好就给孩子的心灵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有比较舒展的心态,以“秋”为主题,把一组教学用一个主题来教学,让学生们有个整体的文学感受,是新课标下的一种突破。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巧妙,设计大气。自己选择教材,处理上采用一详一略,尤其是对比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样是秋天,但作者对秋天的态度不同,一个是悲秋,一个是喜秋,通过对比,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做得很好。

上课没有上得最好,只有上得更好。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也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老师探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是古代的文学作

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孩子学习汉语文化,我们是利用古诗词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吴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强调过程和方法,初读不是很充分,学生没有感受到曲的内容、特点,老师牵引的太快了点,尊重学生的起点弱了点,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多了点。在理解《秋思》的意思,感受作者的心境时,吴老师设计的填空题很好,但用得不够好,十分可惜。我们可以从图——景——情的顺序入手,让学生先观察图,接着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藤、树、鸦等,让他们读,再让他们找出藤、树、鸦分别是怎样的词:枯、老、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从看图、找词、解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后,再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打开学生的思维。也许是课的容量太多了,觉得吴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匆匆忙忙的,如果让课上得匆匆忙忙,不如容量简单一些。上课慢慢来,引得学生慢慢走,让我们的教学真正为了学生,而不是在作秀。

篇三:秋词

蝉(虞世南 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练习: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绥”,食性 “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声音的响度与力度。

3.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

4.“居高”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5.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蝉声远传,是由于“居高”而致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6.这首诗实际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

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7.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

8.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达感情含蓄,寓意深刻,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1、2两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2.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2010年江苏盐城市中考试题) 参考答案:1.C2.《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2014年连云港中考诗歌复习(重点)

《秋词》P56 P59 七上

1.本首词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望岳》P59 八上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山坡羊 潼关怀古》P63 P177

《己亥杂诗》 P63 八上

1.“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含义?

答: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P65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P66

《孤雁》P66 七下

1.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3.诗人既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4.“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深切地写出失群者痛苦的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5.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春望》P170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171 七上

1.“过”一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渺邈,更将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现出来。

2.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渔家傲》P171 八下

1.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孤城闭”一词表现了西北边境悲凉,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3.词中“人”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

《城东早春》(杨巨源)P172

《雁门太守行》P172 八上

1.中心:本首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颔联,写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过零丁洋》P172八上

1.全诗: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3.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4.尾联运用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钱塘湖春行》P17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P173

《蒹葭》P174

1.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饮酒》P174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2.诗中的“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

《塞下曲(其一)》P175

《十五夜望月》P175 七上

1.“树栖鸦”一词,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无声”一词,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

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蝉》(虞世南)》P176 七下 垂饮清露, 垂绥饮 流响出疏桐.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非是藉秋风. 1.“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疏”字,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照应。

3.“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池鹤》P176

《观沧海》P177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P178

2014年连云港中考文言文复习(重点)

《桃花源记》P70

《出师表》P73 P183

《曹刿论战》P77 P78 P179 P183

《愚公移山》P80 P186

《孟子二章》P83

《陈涉世家》P180

(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登飞来峰、别云间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篇四:语文期中测试题

期中测试题(一)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瑟缩saì 淳朴chún 颤动chàn 缠绕...rào

B.宽敞时chà 弥漫mí .chǎng 私塾.shú 霎..

C.测试cao 慨叹kǎi 可鄙道suì ..bǐ 隧.

D.澄清ch?ng 应和风píng 横蛮..ha 屏..m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渚清沙白 津津乐道 百无聊赖 风姿绰约

B.落日残霞 月残星疏 大言不惭 前扬后合

C.万事如意 肆意忘为 如法炮制 人声顶沸

D.水天相接 翩翩起舞 惴惴不安 衣衫蓝褛

3.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慈母情深》一文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表明这印象不可磨灭,以 具有重要或特殊的意义。

B.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C.《雪地贺卡》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冬天的早晨,“我”下班发现一张寄给雪人的贺卡,好奇心之下,“我”以雪人的名义给写贺卡的李小屹回了一张贺卡,这样李小屹就有了一个有秘密的童年,后来为了不破坏她的美梦,“我”没有再回复。

D.“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句诗之所以为人传诵,只要是因为其精巧明丽,便于记诵。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2分)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

B.在学习上,他非常勤奋,总是不耻下问,经常连老师都被他问倒。 ....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

D.多美的景色啊,一座座高山亭亭玉立在我们面前。 ....

5.课外名著阅读填空。(4分)

(1)“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_________。

(2)《西游记》是我国经典小说之一,是最成功的带有__________的文学巨著。其故事和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这部小说的核心人物是_________他突出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

6.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后使人悲情顿生。

7.(2010·杭州中考)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①为了给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②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缴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③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1.请在横线上默写。(12分)

(1)远上寒山石径斜, 。

(2) ,人不

寐, 。 (3)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 晴空一鹤排云上, 。

(5)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7)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以温馨之景反衬凄凉之情的句子

是 。

(8)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 ,显出努力的样子。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列课内文段,完成8-15题。(17分)

①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便__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8.在选文第一段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2分)

9.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第二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并谈谈这些词有什么特点。(2分)

备选词:A、顶 B、支 C、撒 D、拴 E、系 F、拉 G、牵 H、拽 I、罩 J、盖 K、看

10.第一段文字描绘百草园的生活着重突出哪两方面?这体现出“我”什么天性?(2分)

11.第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有哪几种?(至少写出三种)(2分)

12.结合选文谈谈作者对百草园什么感情?(2分)

1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有何特点?仿照例句,造一个句子(不少于50字)。(3分)

14.第二段文字写冬天百草园很无味,而写雪地捕鸟却津津乐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5.文中遗漏一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应放在何处?插入这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5分)

真情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龄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电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上门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你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过花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③看上去他二十多岁,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一遍,并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重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你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惟一的要求。我把所有的旧书旧报纸都找了出来。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格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有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6.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 (2分)

17.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给文章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9.文中划线的部分是人物的________描写。(A.语言描写 B.行动描写 C.肖像描写 D.心理描写)它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_______的人。(A. 朴实善良 B.慷慨大方 C.主动热情

D.无私无畏)(4分)

20.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A.说明是“小老弟”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改变了对外地人的看法。

B.真切地表明,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C.鲜明地揭示出所记事情的意义——只要我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人世间就会充满真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D.深刻地表现出无论是哪儿的人,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的人,都有一片真情的社会现实。

三、写作(40分)

21、题目:

(1) 并没有结束

(2)以“新”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注意有详有略,条理清楚。

②字数不少于600字。

期中测试题(一)

一、积累运用

1. B 点拨:“霎时”的“霎”应该读为“shà”。

2.A

点拨:B中“扬”应为“仰”,C 中“忘”应为“妄”,“顶”应为“鼎”,D中“蓝”应为“褴”。

3. D 点拨:“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不只是因为其精巧明丽,更因为它富有哲理意味,能够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理。

4. A

5.(1)武松(2)神话色彩、孙悟空、反抗精神

6. D 点拨:《秋词》不是“悲秋”之作,从“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可以看出。 7.①“创立”改为“创设”或“创造” ②将“统一”放到“结帐”前③删去“以上”,或删去“大约”

二、阅读理解

(一)8.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窜

9. B C E G K F I(具体、形象、生动)

10. 植物 动物 爱玩

11. 整体→局部 低→高 时间顺序

12. 喜爱

13. 略

14.突出孩子爱玩的心理

15.⑤和⑥之间,儿童的好奇心理,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对传说有很强的探求心理,表现儿童的天真、幼稚。

(二)16. 小老弟

17.起因:坏了的冰箱要送到修理部去而我却年老办不了。经过:小老弟义务帮我运送冰箱。结果:我将旧书报卖给“小老弟”。

18. D 点拨:这篇短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总述,然后详细记叙事情经过,最后是写对此事的感想。

19. C、A 点拨:神态描写是肖像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20. C 点拨:在整体感知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结尾作者议论的用意。 (三)2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2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篇五:《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

(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出示组图)生活当中可以描写的秋景有黄山的秋日,有香山的红叶,也有长江的渔家唱晚,在诸多如画的秋景中,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什么偏偏选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些秋景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分析,小组交流。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借景抒情。在平常生活里,藤、树、乌鸦,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景物。假如是你在开心的时候,看到这些景物会不会在这些词之前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

一切的景象都是因为断肠人思念亲人,心情非常低落凄苦,所以自然会选取一些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景物。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情景,并交流感受。体悟诗歌妙处。 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

语言凝练,刻画准确。

格调清逸,音节和谐。

四、对比赏析

试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刘禹锡《秋词》的不同。

学生诵读、思考后回答。

明确:简言之,从《秋词》中可以读出刘禹锡心中的豪气干云之境,从《天净沙〃秋思》中可以读马致远心中的萧索凄凉之境。

明确:情由景生,诗由心生,刘禹锡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股昂扬的气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已将心中的豪迈之气推向高潮,是一幅生气勃勃的画。而马致远则是将一件件反应秋天萧瑟气息的物象连缀,形成一幅整图。这样便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一读便在脑中马上浮出那幅萧索悲凉的画面。而“断肠人”三个字便是对所描写的那些景物的最好诠释,景断肠,人更断肠,

而这样的秋季不是显得天涯萧索,满目荒凉吗?

五、师生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成画面,体会了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到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自然有了一些提升。

五.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打算发挥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却不料有此节外生枝的环节,幸好我没有武断地依自己的预先设想独断专行,不然伤害了同学的自尊不说,更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着那么敏锐的观察力,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课文及插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教学有了独辟蹊径地纵深发展。想起以前的诗歌教学,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罗罗嗦嗦,林林总总,最后倒弄得意境全无,诗歌欣赏成了理性的知识图解,而今是学生帮我巧妙地运用了教材中的资源,话语不多却尽得文章真意,可以说本案例切实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本节课中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

终,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告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充分的鉴赏权和发言权,教师自始自终没有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只是在教学的组织上作了适当引导,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开发者与欣赏者。整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交流、争辩和探讨,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练场。

二、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创造与探究。新课程提出开放式教学思想,提倡多元化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设计,而能准确把握住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感悟,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活化”的知识。在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意境时,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思维敏捷,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是教师运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