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不肖之子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3:39 作文素材
不肖之子是什么意思作文素材

篇一:格林童话: 不肖之子

格林童话: 不肖之子

The Ungrateful Son

Jacob and Wilhelm Grimm

A man and his wife were once sitting by the door of their house, and they had a roasted chicken before them, and were about to eat it together. Then the man saw that his aged father was coming, and hastily took the chicken and hid it, for he did not want him to have any of it. The old man came, took a drink, and went away. Now the son wanted to put the roasted chicken on the table again, but when he reached for it, it had turned into a large toad, which jumped into his face and sat there and never went away again. And if anyone wanted to take it off, it looked venomously at him as if it would jump in his face, so that no one dared to touch it. And the ungrateful son was forced to feed the toad every day, or else it fed itself on his face. And thus he went to and fro in the world without rest.

从前有一个人和他的女人坐在家门口,面前摆着一只烧鸡,正准备吃饭。这时那人突然瞧见自己年迈的父亲向他们走来,便匆匆地把鸡收起来藏好,他不想与父亲分享这一顿美味佳餚呢!老人来了,只喝了口水便走了。儿子又去把烧鸡重新端上桌来,可当他去端时,发现鸡已变成了癞蛤蟆。蛤蟆猛地跳上他的脸,便粘在那里不再动了,谁要去赶它,蛤蟆就会恶狠狠地盯着他,大有要跳到来者脸上之势,从此便无人胆敢再去碰它了。并且这个不肖之子还得每天好好犒劳这只蛤蟆,否则它就会咬他脸上的肉吃,这样这个忘恩负义的儿子再无安宁日子过了。

篇二:破窑赋

破窑赋 《破窑赋》是北宋大臣吕蒙正的作品。相传此赋是作者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1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破窑赋》

【作品别名】《寒窑赋》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吕蒙正

【文学体裁】赋

2作品原文

破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文章盖世,孔子厄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实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瞽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首相。孔明居卧草庐,能作蜀汉军师,韩信无缚鸡之力,封为汉朝大将。冯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无封。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楚王虽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虽弱,却有河山万里。满腹经纶,白发不第,才疏学浅,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昔时也,余在洛阳。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皆言余之贱也。余曰:非吾贱也,乃时也,运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极品,位列三公。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袂。思衣则有绫罗锦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上人宠,下人拥,人皆仰慕。言余之贵也!余言:非吾贵也,乃时也,运也,命也。

盖人生在世,富贵不可捧,贫贱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环,终而复始者也。[1] 3创作背景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2]

4作品简析

《破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地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地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 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并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就是到老也当不上官,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但却“少年登科”,就是年纪轻轻就当官了,这就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好”。《破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3]

5作者简介

吕蒙正(944或946—1011),北宋大臣。字圣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科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馆。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后任参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为宰相。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贬为吏部尚书。两年后复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罢相。真宗即位,任命吕蒙正为左仆射。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后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卒谥文穆,赠中书令。

[4]

篇三:寒窑赋

寒窑赋

(宋)吕蒙正

盖闻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鸡两翼,飞不如鸦。

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时运不能自通。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菜;武略超群,姜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原非凶恶之徒;盗跖延年,岂是善良之辈?

尧舜圣明,却生不肖之子;瞽鲧愚顽,反有大孝之男。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晏子无五尺之躯,封为齐国宰相;孔明无缚鸡之力,拜作蜀汉军师。

霸王英雄,难免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江山万里。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韩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运通,腰系三齐之印;白起受命,统兵百万,坑灭赵卒,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满腹经纶,皓首仍居深山。

青楼女子,时来配作夫人;深闺娇娥,运退反为娼妓。

窈窕淑女,却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丑之妇。

蛟龙无雨,潜身鱼鳖之中;君子失时,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缊袍,常存礼仪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初贫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昔居洛阳,日乞僧食,夜宿寒窑。思衣则不能遮其体,思食则不能饱其饥。夏日求瓜,失足矮墙之下;冬日取暖,废襟炉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厌,人道吾贱也。非吾贱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极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职万人之上。拥挞百僚之杖,握斩鄙吝之剑。思衣则有绫罗绸缎,思食则有山珍海味。出则有虎将相随,入则有佳人临侧。上人趋,下人羡,人道吾贵也。非吾贵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恃,贫贱不可尽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注释:

尧舜为古代明君。相传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皆为不肖之子。这样,尧将帝位传给了以孝著称的舜,而舜也将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相传瞽之子为舜,瞽是个盲人,舜的母亲去世后,瞽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表现出的非凡品德受到了众人的称颂。

相传鲧之子为禹,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导致洪水泛滥,被杀。禹汲取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终于制服了洪水。治水期间,还三过家门而不入,受到百姓拥戴。禹后传位给子启,开启了我国“家天下”的历史。

《破窑赋》是北宋大臣吕蒙正的作品。相传此赋是为了劝诫太子而创作的。作者以自己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作者简介

吕蒙正(946年—1011年),北宋大臣。字圣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公元977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科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再著作郎,入值史馆。公元980年(太平兴国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后任参知政事。公元988年(端拱元年),拜为宰相。为人质厚宽简,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不允者,必不强力推行。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在相位,关系极为融洽。公元991年(淳化二年),贬为吏部尚书。两年后复以本官入相。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再度罢相。真宗即位,任命吕蒙正为左仆射。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后封莱国公,授太子太师。不久,因病辞

官,回归故里。卒谥文穆,赠中书令。

创作背景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破窑赋》是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在《吕文穆公传》中,《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来告诫太子。虽然文章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作品简析

《破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的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

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吕蒙正用相当大的篇幅,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各种命运起伏的得时与失时、成功与磨难的巨大落差,他特意要列举这么多数量,是因为要说明很多人想胜天,实际是多数人胜不了天。很多人活在这世上,不会接受现实和应对变化。“马有千里之蹄,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有的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白发不第”就是到老也当不上官,有的人虽然“才疏学浅”但却“少年登科”,就是年纪轻轻就当官了,这就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好”。《破窑赋》正是提示人们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是人世间的常态,提示人们要接受现实和应对天地时空的变化。

篇四:红楼梦中最大的骗局

掰谎记:这段情节发生在贾瑞死后黛玉回扬州这段时间,书中13回秦可卿死前有段文字描述(闲言少叙,却说宝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в,也不和人顽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其实这段文字一看就看出来作者在说谎,这句谎话编的并不高明,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段时间宝玉和谁在一起,和秦钟在一起读书啊,宝玉难道不和他最中意的玩伴秦钟在一起玩吗?这句谎话编的太离谱了,宝玉并且这段时间比任何时候都玩得欢,并且把秦钟的姐姐秦可卿都玩死了。作者就是为了隐瞒秦可卿真正的死因编了这句谎话。秦钟在贾府家塾读书必定住在宁府,就住在第五回书中介绍的宝玉不愿意在那里午睡的那个房间,宝玉在这段时间到宁府去找秦钟玩而且是相当的频繁,就是在这段频繁去宁府的期间上演了导致秦可卿死亡的悲剧。读者也许有疑问秦可卿不是病了吗?其实读者都被曹雪芹骗了,曹雪芹用了障眼法的写法蒙骗了读者,用障眼法使读者感觉到秦可卿是病死的假象,她的病早在贾瑞得病的头一年病就好了,秦可卿死于她病后第四年的八月-九月期间。

用什么证明秦可卿死于她病后第四年的八月-九月期间呢?可以从贾瑞的死和林如海的死推算出这个时间。首先看下秦可卿什么时候得的病。书中原文(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这段说明秦可卿是中秋八月得的病。之后就是张先生给秦可卿看病,书中原文(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不肖之子是什么意思)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这句话说明秦可卿的病今年冬天是好不了的,到明年的春天就有希望全愈了。书中现在就为读者留下了秦可卿病危的假象,之后就再也没有提到秦可卿的病情是好是坏了。(我们现在姑且把秦可卿得病的这一年定为第一年)。下面书中接着就开始描写贾瑞的情节了,书中原文(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这段文字说明现在已经是年底了。接着下面是贾母对凤姐的一句话(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说着,一阵心酸,叫凤姐儿说道:“你们娘儿两个也好了一场,明日大初一,过了明日,你后日再去看一看他去)这段说明新的一年开始了。接着的情节是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接着贾瑞就病了,贾瑞是从秦可卿病后新的一年春得的病,也就是给秦可卿看病的张先生说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这个春分时候得的病,秦可卿的病是好是坏就应该在贾瑞开始病的时候就应该确定下来了,贾瑞开始病的时候秦可卿没有死就证明张先生说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的话应验了,秦可卿的病在贾瑞开始病的时候就全愈了。秦可卿比贾瑞早一年得病,贾瑞开始病的时候就应该是秦可卿病后的第二年。下面就是贾瑞病后的情节描写,书中原文(不觉就得了一病:心内发膨胀,口中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读者注意这句(不上一年都添全了.)这段文字说明贾瑞现在已经病了一年时间了。接着下面这段文字是贾瑞病了一年后的文字(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这段文字说明现在是贾瑞病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可卿病后的第三年。接着贾瑞不久就死了。下面就是林如海出场了,书中原文(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林黛玉回扬州是贾瑞死的那年底,也就是秦可卿病后的第三年底,从路程上算林黛玉到达扬州后应该是秦可卿病后的第四年了,接着书中就写秦可卿死了。下面是王熙凤料理秦可卿丧事期间的一段文字(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这段文字就可以充分证明秦可卿死于她病后的第四

年的八月至九月。从时间上看秦可卿绝对不是病死的,她的病早就好了。且看秦可卿死时的描述(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秦可卿死时凤姐的第一反应是(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如果秦可卿死时有病会有这样的反应吗?这段文字说明当时凤姐对秦可卿的死感到吃惊和莫名其妙。(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如果秦可卿是病死的为什么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和怀疑?难道一个病了4年多的病人死了还值得奇怪和疑心的吗?从这段文字描述说明秦可卿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的,秦可卿的病完全是作者在4多年前给读者制造的一种假象。作者制造这种假象就是为了掩盖秦可卿的真正死因。秦可卿死时宝玉的年龄是15岁。 作者为什么要隐瞒秦可卿的真正死因呢?因为她的死关系到书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这要从书中第五回开始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说起,这段情节是说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灵所托,托警幻仙姑将宝玉引入正道的故事。警幻仙姑的本意是想将宝玉引入正道,但恰恰相反,宝玉始终没有领悟警幻仙姑对自己的点化,警幻仙姑对宝玉的点化以失败告终,最终反被警幻仙姑之妹的化身秦可卿把宝玉引入了孽海情天的深渊。警幻仙姑最终为宝玉下了定论(从皮肤淫滥之蠢物转变为精神淫滥之意淫,最终荣登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之宝座。)宝玉在太虚幻境所看见和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现实中的一次预演,预示着太虚幻境所看见和经历的一切将会变成现实,于是在现实中就上演一出不伦不类畸形的恋情。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情天情海是指(离恨天.灌愁海),(“孽海情天”)乃太虚幻境之地,幻情指的是梦幻之情,谁和她有梦幻之情应该读者都知道是宝玉。漫言是指(不用说,不要说,别说)的意思,不肖是指(不肖之子,不成器的子孙,败家子)的意思。情天情海幻情深(太虚幻境中的梦幻之情此人对她深深不忘),情天情海幻情身(太虚幻境中的梦幻之情此人不忘她娇嫩的肉体),情既相逢必主淫(这份深情既然已经相逢她必然主动勾引此人发生了性关系),漫言不肖皆荣出(不用说都是因为荣国府出了个不成器的顽劣子孙),造衅开端实在宁(造成祸事最初的祸首确实是宁国府的她)。这几句诗写的很清楚了,宝玉因梦对秦可卿生情,秦可卿后来主动勾引了宝玉产生了奸情才导致了秦可卿的最终死亡。书中删去的就是12回后黛玉回扬州这段时间,12回贾瑞死后下面有段文字补的太明显了,接着秦可卿就死了。黛玉回扬州接近一年的时间书中就只这几句话(闲言少叙,却说宝玉因近日林黛玉回去,剩得自己孤в,也不和人顽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黛玉回扬州这接近一年的时间的情节那里去了?黛玉回扬州这接近一年的时间就是宝玉和秦可卿发展为奸情的时间,为什么自从秦可卿死后,书中再没有宝玉和其他女性有性方面的描写,因为秦可卿的死在宝玉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正是警幻仙姑之妹的化身秦可卿把宝玉引入了孽海情天的深渊,这也就是宝玉自己说的心病。警幻仙姑说的好色即淫,知情更淫。秦可卿的死造成了宝玉知淫而不敢淫,宝玉认识到男女肌肤之间的滥淫会毁掉一个女人的一生甚至生命,从而使自己的性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走上了性爱的最高境界(意淫),所有漂亮女子都成为他性幻想的对象,我为天下女子,天下女子为我的思想,太虚幻境之中警幻仙姑对宝玉的点化以失败告终,宝玉始终没有领悟警幻仙姑对自己的点化,从而导致了诸多女性悲惨的命运,使自己戴上了(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桂冠。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在彩绘的房梁上上吊自杀,结束了青春,抖落了含香的灰尘。她的专长就是谈情说爱,具有如花似玉的容貌,这就是贾府败落的根本原因。祖业衰退是从贾敬不理家事开始的,家道消亡的祸首是宁国府的秦可卿。前世孽情全是因为儿女情长。)从她的评语可以看出她是死于情字,为什么把她定为贾府败落的祸首呢?正是因为她把贾府未

来的希望贾宝玉引入了孽海情天的深渊。且看这段文字(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的“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第一次看红楼梦的人看到这里都觉得作者怎么写的这么夸张啊,只不过是族房一个侄儿媳妇死了也伤心不到这样啊,即使是老太太和太太死了也许也不会吐血吧,可见宝玉和秦可卿关系非同一般。 读者都应该知道宝玉有个叫茜雪的丫头吧,这个丫头地位是仅次于袭人的,可以为宝玉端茶倒水的人在宝玉房里就是一等丫头了,小红找机会给宝玉倒了次茶被几个丫头骂了好几次呢,有次为了李麽麽吃了宝玉的茶就把茜雪撵出去了,这个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吧,书中原文如下(说着便要去立刻回贾母,撵他乳母。)何况宝玉当时是说要撵他乳母,并不是要撵茜雪。李麽麽要吃宝玉房里的东西丫头们是管不了的,茜雪在这件事情上完全是没有一点责任的,李麽麽吃了宝玉留给晴雯豆腐皮包子和留给袭人的糖蒸酥酪丫头们也管不了啊,也没见那个丫头被撵出去啊,李麽麽是不让她吃她偏是要吃,如果为了一碗茶把自己的一个一等丫头撵出去也不符合宝玉的性格,何况茜雪在这件事情上是没有责任的。茜雪一定是发现了宝玉和秦可卿的一些隐私才被宝玉以什么理由撵出去的,可怜茜雪冤哉。茜雪的神秘失踪在小说中出现剧情不连结的问题,可见书中有段被删掉的情节。

书中47回宝玉和柳湘莲的一段对话,说的是给秦钟上坟的事情,读到这里疑问又出来了,秦钟怎么和柳湘莲又是这么好的朋友了,怎么在前面书中一句都没提啊,可见柳湘莲和秦钟宝玉的这段交往是被删去了的,因为这段情节和秦可卿之死的情节相互交错被一起删掉了,柳湘莲在这段情节期间到宁府串过几天戏,与宝玉秦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正是删掉了秦可卿真正的死因就造成了茜雪的情节无尾柳湘莲的情节无头的现象。

书中关于宝玉和秦可卿之间有奸情的重要证据就是从薛蟠口中说出来的一句话, 宝玉在书中除为金钏儿的事挨打外还挨了次打,这次挨打应该发生在林黛玉回扬州探父,宝玉和秦钟交往的这段时间,挨打是从薛蟠口中说出来的,书中34回原文如下 《难道宝玉是天王?他父亲打他一顿,一家子定要闹几天。那一回为他不好,姨父打了他两下子,过后儿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治的,好好儿的叫了去骂了一顿。》说这次是珍大哥治的。贾珍为什么要治宝玉?贾珍和宝玉之间不存在任何利害冲突,贾珍和宝玉之间除了家庭聚会,因为年龄相差太多他们平时是没有任何接触的,对于荣府的红人宝玉,贾珍是会尽量满足他的。读者都知道贾珍和秦可卿之间是有奸情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当他发现宝玉和秦可卿之间有问题的时候他肯定要想办法加以阻止,但他又不敢在外面直接说宝玉和秦可卿有奸情,于是贾珍就在外面散布了些关于宝玉不疼不痒的闲话,说的什么事情一定是关于宝玉和秦可卿一些事情,肯定是说《一个当叔叔的有事没事总往侄儿媳妇哪儿跑干什么,》这话被宝玉父亲听见了打了宝玉一顿,一个作者在创造一个角色的时候肯定在书中要起到一定作用的,秦钟在书中就起到唯一的作用就是宝玉去会秦可卿的理由。老太太不知怎么知道了,说是珍大哥治的,好好儿的叫了去骂了一顿。老太太骂珍大哥的这句话还原就是这样 《宝玉到蓉儿媳妇那里一定去找秦钟的你在外面嚼什么蛆,害他老子捶了他一顿。》,既然老太太都骂了贾珍一顿可见这次打的也不轻。宝玉的第一次挨打是被一起删掉了。

书中有两次说到宝玉撞见别人干丑事的事情,第一次是15回他拿住秦钟和智能儿干丑事的时候,第二次是19回他拿住了茗烟和一个丫环叫た儿的在干丑事,读者看到这两处情节也许会觉得作者无聊写这些做什么,作者才不无聊呢,其实作者是在暗示宝玉撞见了宁府一件天大的丑事。特别是第二次暗示得太明显了,19回书中几段文字原文如下《独有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往各处闲耍。先是进内去和尤氏并丫头姬

妾鬼混了一回,便出二门来。》这段说明宝玉可以随便出入宁府妻妾的房间。《宝玉见一个人没有,因想:“素日这里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画的很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想着,便往那里来。刚到窗前,听见屋里一片喘息之声。宝玉倒唬了一跳,心想:“美人活了不成?”乃大着胆子,舐破窗纸。向内一看,那轴美人却不曾活,却是茗烟按着个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正在得趣,故此呻吟。》这段说明宝玉可以单独一个人私自自由走动,书房内挂美人图这里就有了疑问,书房中挂美人图古人是忌讳的,书房是读书学习会客的地方,起到现在办公室的作用,内挂美人图合适吗?书房内挂点山水花草书法说得过去,挂美人图肯定不合适,看着美人读书学习那不是成了笑话了,这明明是作者在暗示读者另外个去处那就是秦可卿的卧室,秦可卿的卧室正有一副唐伯虎画的美人图《海棠春睡图》,《海棠春睡图》上绘人物是杨贵妃,后面一句话干那警幻所训之事又扯出了秦可卿。书中有段介绍た儿出生的有段文字《又问:“名字叫什么?"茗烟大笑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不断头た字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た儿。”》,天下竟有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名字的人吗?作者愚弄读者几百年看到这里真是又气又好笑。作者在这里已经暗示的太明白了,一匹锦暗示锦用于上吊自杀,暗示的意思就是行此丑事的女人的名字不能说不出来,名字也不能写不出来,反正叫个什么儿(秦可卿小名叫可儿),只能透露读者行此丑事的女人是个富贵女人。作者就只差没有直接把秦可卿的名字直接写出来了。把前面的情节连成一句话就是(宝玉一个人在秦可卿卧室撞见她和别人在干丑事,别人就是贾珍)。

书中有一段妓女云儿唱的一只小曲原文如下《两个冤家,都难丢下,想着你来又惦记着他。两个人形容俊俏都难描画,想昨宵幽期私订在荼架。一个偷情,一个寻拿:拿住了三曹对案我也无回话。》作者在这里是有所暗示的。且说某天宝玉想去会会秦可卿,意想不到这时却撞见秦可卿和她公公正在干那丑事,这是宝玉也意想不到的,可以想象当时这三人都处在何等尴尬的境地,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奸情是属于贾珍霸王硬上弓,秦可卿对贾珍是不存在真感情的,秦可卿对于贾珍来说就是他的性玩物,秦可卿对宝玉就不同了,诗中就说明了是她主动勾引了宝玉,证明她对宝玉是动了真情的,在自己喜欢的男人面前看见如此丑事秦可卿羞得无地自容,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淫丧天香楼的结局,只不过贾珍和宝玉都不敢在外面把这张纸捅破吧。秦可卿是为真情而死,为宝玉而死,为自己在钟爱的男人面前留一点点尊严而死。

书中第66回一段柳湘莲和宝玉一段对话原文如下《 湘莲听了,跌脚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宝玉听说,红了脸。湘莲自惭失言,连忙作揖,说:“我该死,胡说。你好歹告诉我,他品行如何?”宝玉笑道:“你既深知,又来问我做甚么?连我也未必干净了。”》柳湘莲说东府宁国府的人不干净,宝玉是西府荣国府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请问宝玉你如果没有和东府的人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红什么脸啊,可见做贼心虚,不打自招。这就是造成了秦可卿死亡原因与图文不符的真正原因。被删去的主要情节就是《1茜雪的神秘失踪》《2宝玉秦钟宁府初会柳湘莲》《3宝玉的第一次挨打》《4贾琏代理黛玉家产》黛玉家产应该就是后文提到的存在甄家的5万银子,后用于修建大观园。《5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下面这段文字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甲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

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其实就是秦可卿故意给宝玉遗落一金簪,给宝玉留一信物用于勾引目的。“更衣”就是宝玉偷窥秦可卿更衣的情节。删去的“遗簪”、“更衣”诸文其实就是宝玉和秦可卿如何发展成奸情的主要情节。【庚辰: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这段评语说的很清楚是说对书中某位人物大发慈悲心。作者在书中对秦可卿和贾珍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一个是淫妇,一个是奸夫,对他们二人已不存在大发慈悲心,作者大发慈悲心之人物就是贾宝玉。

篇五:字理是词语教学的“根”

字理是词语教学的“根”

作者:钟思琪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5年第06期

【关键词】字理 词语教学 近义词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88-02

词语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在教学中依照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特点,这样教学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在语文课中依据汉字的构形特点,巧妙地运用字的形义关系分析、理解词义,让学生既学会遣词造句,又提高识字学词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真正体现出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字理辨析近义词

分辨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学习技巧,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识字学词方面,教师考查学生辨析意思相近的词语,题目类型一般都是“写近义词”或“选词填空”,然而,学生做题时往往对词义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明辨词语的含义。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并感知词语意思,教师可以采用溯本求源的方式,即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词语教学。比如辨析词语“顽强”“坚强”时,在词典中,“顽强”是“坚强、强硬”之意,“坚强”的意思是“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这两个词的意思差别不是很大,小学生的确比较难于分辨,为了区别词义,教师可以先将词语拆解为语素“顽”“坚”“强”。因为学生对“强”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在这两个词语中“强”是相同的语素,只要区分“顽”和“坚”即可。“顽”是形声字,从“页”“元”声,本义为愚蠢、固执、不驯服,这与头脑有关,故从“页”;“坚”字是“土”表意,本义是土硬,引申义为性格坚强。教师将语素意思组合起来,词语意思显而易见,学生就能清楚区分“顽强”“坚强”之意,不会模糊混淆乱用了。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采用字理教学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字理知识基础,到中高年级阶段学习词语时就能驾轻就熟,轻松地理解词语。

二、运用字理辨别音同、形近的词语

汉字博大精深,词语丰富多彩,一些词语由于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容易造成学生乱用、误用词语的现象,如“不孝之子”和“不肖之子”混用,“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浇灌”写成“浇罐”,“帐篷”写成“帐蓬”或“账蓬”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不理解词义,特别是在写作文和做语文练习时,学生用错词、写错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让学生恰当、准确地使用词语,杜绝用词不当等现象,教师在教学时除了采用多写、多练这种机械式的牢记练习方式之

外,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记,根据汉字的构成特点进行词语教学。通过分析汉字的理据,辨析这种音同形近的词语,从根本上理解词义、分辨正误,达到准确运用同类型词语的目标。如区分“不孝之子”和“不肖之子”时,字理析解“孝”字是个会意字,从“老”声,上边是个“老”字(像一位长发驼背的老人),下边是“子”字(像一个孩子),合起来就像是孩子用自己的头扶持老人行走,表示“孝顺”。而“不肖之子”中的“肖”是个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是父母亲生亲养的,一般都很像父母。这样采取字理分析生字,明确了字义、词义,学生就不会误用。再如“姗姗来迟”,原意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因此“姗”字是女字旁,“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无关,理解了生字字理就不会将“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再如“帐篷”,“帐”表示用布巾做成,故从“巾”;“篷”字是竹字头,是因为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学生理解了词义,就不会把“帐篷”写成“帐蓬”或“账蓬”了。这样教学,教师讲字理,学生识字理,就能持久不忘,不再混用、乱用。

三、运用字理品析文本中的关键词

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采用字理析解词语,抓住题目的中心词、重点词或是语句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品析,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词语的本义及其文中义。如《一个村庄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村庄的人们由于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整个村庄被洪水卷走了。故事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村庄”,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笔者先出示“村”和“庄”的古体字,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析解“村”“庄”,“村”从“木”、从“寸”,“寸”兼表意,本义为村落、村庄,村边多树,故从“木”,古人常在村边或宅旁植树,住在村里就要注意绿化,长满树木的地方才适合人居住,可谓“有村必有树,无树不成村”。“庄”的繁体字为“莊”,“艹”表意,“壯”表声,本义是指草木生长茂盛,简体字为“庄”,表示许多房屋建在土地上,即村庄。根据“村”“庄”的理据和课文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原来这是一个绿树环绕,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村庄”。人民靠一把锋利的斧头发家致富,建设家园,后来由于无节制地采伐树木,整个村庄被洪水吞噬,也就很容易领悟了“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卫我们的家园”的主题,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教育目标。在精读课文环节,教师抓住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感悟,加深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如让学生找到并画出小村庄消失原因的语句后,课件出示文段“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再找出语句中体现村庄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关键词“裸露”后,笔者依据字理引导学生理解“裸露”,“裸”是形声字,“衤”表意,“果”表声,本义是指无衣“裹”体,身体“裸”露,引申为没有遮盖,完全显露出来,常和“露”连称为“裸露”,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裸露”在文中是指树木花草为“衣”,由于遭到村民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包裹着土地的“衣衫”不断地被剥落,最后完全显露出了赤身裸体的土地,村庄也就难逃被咆哮的洪水卷走的厄运。这样用字理析解词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字理进行词语教学,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词意,同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提高了识字学词的效率。

(责编 杨 春)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