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北京电视剧辉煌30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8:35 体裁作文
北京电视剧辉煌30年体裁作文

篇一:电视剧《北京青年》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年轻人必看的励志电视剧。它能够让你在青春之路走得更潇洒,更有意义。它能让你在青春之路,重新认识了自己,改变了心态,迎来人生的新高峰。

这四个北京青年,为了各自的理想努力着,他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集数:36集全集

年份:2012年

导演:赵宝刚、王迎

编剧:常琳、孙建业

主演:李晨,杜淳,任重,贺刚,马苏,姚笛,张俪,王丽坤

【人物介绍】

何东(李晨):有着贤惠的女友、稳定的工作,却闪电般分手、辞职,在重走青春的路上重新认识了自己,挽回了爱情。

何西(任重):本是名医生,有不错的工作,但为爱奋不顾身,和其他兄弟去外面闯荡,并挽救了一个轻生女孩,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何南(贺刚):留学加拿大,海归一枚,回国创业,一没资本二没人脉,最终也收获了一份事业和爱情。

何北(杜淳):本是一个“混混”在重走青春的路上改变了自己,收获爱情,并且最后在四兄弟中第一个有了孩子(这里电视剧中没有)

总之四个北京男青年都通过“重走青春”收获了爱情和事业。

篇二:电视剧《北京青年》剧情介绍

《北京青年》与“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组成“赵宝刚青春三部曲”,演员方面沿用两部剧的班底,强大阵容备受期待。这部电视剧也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该好好看的一部电视剧,会教你学会如何在青春奋斗路上走的漂亮,走的不遗憾!

集数:36集全集

年代:2012

导演:赵宝刚

编剧:常琳、孙建业

主演:李晨,杜淳,任重,贺刚,马苏,姚笛,张俪,王丽坤类型:爱情,青春,励志

【演员表】

李晨 饰 何东

杜淳 饰 何北

任重 饰 何西

贺刚 饰 何南

马苏 饰 权筝

姚笛 饰 唐娇

王丽坤 饰 任知了

张俪 饰 丁香

曾泳醍 饰 叶坦

屈玥 饰 王越

杜江 饰 高军

李光洁 饰 沈昌

【剧情介绍】

该剧讲述的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四个堂兄弟,何东、何西、何南、何北,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志向迥异。

何东本来有着贤惠的女友、稳定的工作。在结婚登记的时候,他却忽然反悔,闪电般分手、辞职,他想重新过一次自己的青春,去找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他在重走青春的路上,重新认识了自己,改变了心态,迎来了人生的新高峰。

何西是年轻有为的医生,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他遇到了因失恋而精神失常的女孩,他用自己的真情拯救了女孩,并且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何南凭借自己的刻苦留学澳洲,“海归”的身份本可以让他大展宏图,一没资本二没人脉,年轻人的创业之路充满坎坷。

何北是大款父亲的一块心病。面对父亲的恨铁不成钢,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他要做的就是先改变自己的性格才会有所作为。

这四个北京青年,为了各自的理想努力着,他们只有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篇三: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30年电视剧发展回顾 30 京华时报 如果没有电视剧,中国人晚上该做些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引进若干国外电视剧后,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电视剧蹒跚起步.现在,电视剧已经成 为拥有最多受众的娱乐形式. 而国产电视剧的强烈现实主义特色,也使得它们紧贴着时代.观看那一幕幕虚构的戏剧,人们就好像看 到了自己的生活. "买米下锅" 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27年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面对着窗外温暖的阳光, 导演王扶林回忆起那段被历史定义为"辉煌"的年代,娓娓道来,语气淡然.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国内百废待兴,电视剧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电视剧也需要有个飞 跃".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 制作电视剧.并且,电视台想到引进国外影视剧.这一年,中国第一部译制剧《巧入敌后》在中央电视台播 出. 1980年,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风靡全国,麦克哈里斯的"麦克镜"开始流行中国.在一个初开放的国家,每一件 事都做得小心谨慎. 《加里森敢死队》一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停播的命运.后因观众热切追捧复播. 正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做导演的王扶林,听着广播里的评书,想着如何将听众喜闻乐见的评书, 比如《三国演义》改成电视连续剧.看到《加里森敢死队》的高收视率后,电视台和王扶林都想到"也要搞 一部这样的戏".一时间,从上到下,心气儿都很高,等待机会. 1980年的某一天,戏剧组收到贵州作家唐佩琳的一个来稿,就是《敌营十八年》,看完情节很新鲜,王 扶林觉得可以拍,便找到电视台领导商量,领导竟然爽快地同意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王扶林决定拍9集戏.看完王扶林的计划,电视台史无前例地拨出10万元."这在电 视台是罕见的."王扶林说,电视台出了三个人,一个美工,一个制片,加上他本人,开始到处招兵买马, 凑成一个摄制班子. 王扶林带着摄制班子到各地拍摄,去湖北,到庐山,九江等地,一共用了100天,拍了9集戏.王扶林说, 尽管无法与现在三天拍一集的速度比,不过在当时的制作水平和条件下,已经很了不得了."因为换个景布 置灯光最快得半个小时,演员要等上半天". 条件简陋,甚至道具,服装都是临时凑来的,主角江波穿的国民党服装,之前没有试穿过,也不知道什 么体形,来了穿上就开拍.没有借到裤子,就将人物的全身镜头改为半身镜头.没有被子和枕头等道具,王 扶林就从自己家里抱来枕头. 王扶林说,那时演员的报酬也很少.三个月下来,作为

导演,王扶林从剧组余下的伙食补助里分到了48 元钱.尽管挣钱不多,作为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的王扶林,思路却很明确:"我们拍电视就是要搞观众买 票看不到的东西." 1981年2月5日,《敌营十八年》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果然就像广播里播放的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令 人每天期待. 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 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 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 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 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 振兴祖国的信心. 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 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 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 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 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 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 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 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 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 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 考察. 在英国, 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 其他的著名作家, 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著却无缘荧屏. 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著的想法. 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著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 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中最难拍的一部戏. 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著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 香

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 热潮.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 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 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 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 到尾,讲得比较完整. 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 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 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 原创剧兴盛 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35岁的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郑晓 龙与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虑,拍电视剧如何发挥生产力的优势?怎么走光电技术的路线,降低成本,提高质 量? 郑晓龙他们想到了拍"室内剧".然而,"拍什么"是个问题.1988年,郑晓龙和李牧,陈昌本,李晓 明住进蓟门饭店,开始策划讨论故事. 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观众爱看什么?讲一个女人的故事,漂亮的,贤惠的,传统的美德在这 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故事,讨论完,由李晓明回去负责写 一个大纲.结果,李晓明写了个17万字的大纲.后来成为《渴望》的剧本. 在准备拍《渴望》前一年,郑晓龙和中心领导做了两件事:一是租了一个篮球馆,并将其改造成摄影棚; 二是中心将创作团队送到大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1989年,《渴望》剧组在北京西山搭景开拍,1990年播 出,引起全国的观剧热潮.看完电视剧,"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走在大街小巷,会听到千家万户的录音机,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渴 望》这首主题曲,还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 郑晓龙说:"《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 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开创了第一部室内剧苦情戏题材的《渴望》,当年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列入北京市 三件大事之一. 《渴望》播出后,好像是立起一个很高的山头,同题材的苦情戏很难再超越,郑晓龙决定再在旁边立起 另外一个山头,改换题材. 1990年, 1991年, 郑晓龙张罗了一帮人, 有王朔, 冯小刚等人, 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 《编辑部的故事》 . 开始打算写17集剧本,由五六个人分头去写.拿到初稿,觉得王朔那两集写得最好,语言

中暗含着珠玑,暗 含着思想,后来就统一由王朔来统稿. 拍摄到一半,剧组内部出了问题,拍不下去.郑晓龙到剧组,换掉编辑部主任和一个不听话的摄像,把 之前在《渴望》里做导播的赵宝刚加上去.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 喜剧的开山之作. 《编辑部的故事》成功后,郑晓龙并没有停歇,继续参与引领着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 初,中国兴起"出国热".因为妻子出国,郑晓龙开始关注出国人员和留在国内家属的生活,他有感而写了 《大撒把》.1992年,在这种想法下,他筹划了《北京人在纽约》,准备到美国实地拍摄. 不过,拍摄前手里没有钱.郑晓龙说,他找到父亲的战友赞助了50万元,才有了修改剧本的钱.后来, 在美国的拍摄全部通过贷款.《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不仅还完了贷款,还为北视中心赢利七八十万元. 这是北视中心第一次赢利. 1993年, 《北京人在纽约》成功后,郑晓龙从美国回到北京,从北视中心副主任升为正主任."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这首主题曲,也再次唱响全国.有人评价说,该剧给当年盲目的"出国热"降了温. 在郑晓龙之后,1994年,英达开拍《我爱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拍了80集.此后,同类题材 的喜剧层出不穷. 上世纪90年代是电视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优秀电视连续剧不断出现,比如乡村剧《篱笆女人和狗》, 《十 六岁的花季》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历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开始播出,此外,《宰相刘罗锅》创下古 装电视剧高不可攀的收视率.1998年,以宫廷荒诞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大陆第一部真正意 义上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放.1999年,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热播,引起 关注.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与改革开放初期"找不到米下锅"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有媒体评论说,上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具标榜价值的黄金 十年. 这10年,中国电视剧开始在创造力方面全面突破, 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视人和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如今的电视剧,某种程度不过是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复制与翻版. 百"剧"齐放 经历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生产过大批经典电视剧的郑晓龙在21世纪突然沉寂下 来,专心做起了"领导工作".眼看着昔日的"手下"冯小刚,赵宝刚一个个在各自领域走红,新生导演层 出不穷,电视剧市场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冯小刚不做电视剧了,成了著名电影导演. 赵宝刚从《过把瘾》一路拍过来,一直拍到时下仍在不断重播反映80后青年人爱情的《奋斗》,引领起 内地青春

篇四: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电视剧制播量跃居首位

中国传媒大学苗棣教授认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民营资本的进入对电视剧产业的影响应该算是最大。“此前,电视剧都是由电视台或其下属机构制作,播出也是自己的平台;此后,民营资本开始逐渐进入电视剧市场,2003年,广电总局向8家制作公司颁发了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民营影视公司自此正式获得了和国营影视公司一样的身份。2004年,广电总局发布了第44号令,允许在中方控股51%的条件下,外资与境内民营影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新一轮中国民营影视公司的竞争浪潮由此拉开了序幕。在国家政策的提倡和扶持下,民营影视公司凭借着体制、资本、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迅速走向了成熟与壮大,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当今影视产业的主力军。电视剧的商品特性随之愈加明显,产量、品质、收视三个要素越来越被重视。”

《西游记》拍了整整六年

作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回忆起当年拍摄到处筹钱的难处,“拍摄《渴望》时的100万,从申报到资金到位,没少费劲儿,最后是国家给点、剧组的人凑点。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是我们从银行贷款拍的。现在肯定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像我们中心投拍的剧目都有民营资本的投资,但是制作由我们来掌控。因为文化产品的政策性很强,很多民营公司对意识形态的东西往往把握不准,拍了片子被毙的不在少数。因此,国有单位和民营资本的结合是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

投资虽然不用再发愁了,但郑晓龙也慨叹过去那种磨剧本、磨镜头的氛围也不再了,“《渴望》是50集,我们拍了一年;也是50集,我们只用了4个月。”记者也听说过一个段子:当年一部《西游记》拍了整整六年,仅一个“特技”就忙活了一周——“偷吃人参果”那一集,镇元大仙出庙门时要有一个升降镜头,于是剧组用两根竹竿绑在一起,架在房檐儿上,再拿一个竹椅子把摄影师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楼拿绳子往上拽椅子,就这么完成了所谓的“升降镜头”。孙悟空怎样表现天旋地转的头疼?就让摄影师躺在一块三合板上,4个人拉着三合板的角,像推磨一样跑……

拍电视剧要自己找题材

而这三十年间,导演赵宝刚感触最深的是创作环境越来越宽松,“民营资本的介入,带来的创作上的一大变化就是由拍?命题作文?到?个性写作?。比如,1993年之前,我拍《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儿》时都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任务。组织觉得你应该拍什么你就去拍什么,个人力量是比较薄弱的,民营资本的介入为作品的个性化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1994年,我拍《过把瘾》时就是自己找的题材,自己拉的钱,过程倒也不算艰难,大概是当时有文化情结的人比较多。”

郑晓龙表示,“单从数量和收视率绝对堪称电视剧大国,但绝对不是电视剧强国,没有对知识产权和内容产业的严格保护,这个行业永远无法真正强大。”苗棣教授认为,制作单位应该再减少、剧的整体常量应该再下降、高投入和高产出的精品剧应该再增加,整个行业应该由多而差向少而精过渡。不过,赵宝刚则有自己的看法,“改革开放初期,创作题材比较

缺乏,文化欣赏上也很有局限,其实,现在的好作品远比以前多得多,只不过大家娱乐生活的关注点多了,不是全集中在电视上,所以不会产生轰动或震撼了。”

篇五:电视直播剧

电视直播剧

一、电视直播剧节目形态的概念界定

电视直播剧节目形态是指将在演播室演出的戏剧,经过多机拍摄、镜头分切等艺术处理,运用电视直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屏幕传达给观众的电视剧节目形态。 电视直播剧节目形态的表演、播出、观赏是同步进行的。演员一面为看不见的观众表演,一面要配合忙忙碌碌的摄制人员,小心翼翼,免得走出景框;摄制人员既要考虑构图、角度、焦距,又要顾及自身的位置与声响,竭力避免弄出杂音或走入镜头,紧张忙乱,形同战斗。电视直播剧更接近舞台剧而不是电影。由于现场直播,节目无法保存,各台之间也难以交换,重播意味着重演。

中国电视工作者在电视直播剧这种节目形态初创时期,经过商讨,将其定名为电视剧,这一称呼遂沿用至今。而在英国,电视剧被称为电视戏剧;在美国,电视剧被称为电视戏剧;在苏联,电视剧被称为电视故事片;在日本,电视剧被称为电视小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剧概念自然早已不局限于电视直播剧的狭义范畴,其内涵方面不断拓展、延伸,其形态不断衍生、裂变。

二、电视直播剧节目形态的历史源流

中国的第一部电视直播剧,是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口菜饼子》。该剧由陈庚根据当时《新观察》杂志上的一篇同名短篇小说改编[1],胡旭、梅村导演,文英光、冀峰、化民摄像,中央广播实验剧团演出,时长20分钟。表演、摄像、录音、合成全都是在北京电视台直播间完成,采取黑白图像直播方式。

在叙事上,该剧采取第一人称的串讲方式。剧中的姐姐,即是角色的扮演者,又

是串讲人。这种由串讲人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的形式,在当时苏联、匈牙利、波兰等国的电视剧中经常运用,被认为是播映效果较好的一种形式。故事讲的是解放后的农村,一个小女孩吃过饭后,拿着一块丝糕逗小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给妹妹讲述了旧社会他们一家穷苦、悲惨的生活遭遇。那时,父母双亲带着姐妹俩出外逃荒,父亲病死在路上,母亲也病倒在一个破草棚里。姐姐到地主家去讨饭,又被地主家的恶狗咬伤了腿。姐姐销路逃回草棚后,看见年幼不懂事的妹妹正哭着要吃的,病危的母亲从怀里掏出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给妹妹,姐姐上前让妹妹把菜饼子留给母亲吃,在推让之中,母亲含泪死去。听完姐姐的回忆,又看到妈妈留下来的那一口菜饼子,妹妹痛悔自己忘了过去的苦难。

现在看来,这部电视剧显得相当粗糙幼稚:一是虽然场景安置在室内摄影棚,可它仅仅起到戏剧舞台的作用;虽然用的是电视摄像机,但全剧均采用了电影的摄像处理方法,这也预示着未来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剪不断的联系;三是不能存储制过的摄像,重播等于重摄。

尽管如此,《一口菜饼子》依然标志着电视剧这种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出现的全新的屏幕演剧艺术形态的出现,显露出与传统舞台剧不同的全新特征:一是它突破了舞台剧的时空限制,在演播过程中插入了电影《智取华山》中风雨摇撼树木,闪电照亮夜空的空镜头;二是按剧情需要搭制了布景,真实地表现了房屋漏雨的情景;三是演员的调度与表演都按照镜头艺术的要求进行处理,譬如注意捕捉人物表情的细部、突出关键动作等。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又播出了第二部电视直播剧《党救活了他(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北京电视剧辉煌30年)》,反映的是上海广慈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为保护国家财产而大面积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终于使他转危为安的真实、感人的事迹。该剧是中国第一部电视

直播报道剧,改编自1958年9月3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通讯,从报纸刊出通讯到电视直播剧播出,总共只用了约30个小时。

这部电视单本剧虽然从内容来讲与《一口菜饼子》一样,也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而且也是直播形式,但还是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首先,与《一口菜饼子》不同,这部电视直播剧动用了两个演播室、一段走廊、三个景地,由三部摄像机拍摄而成;其次,在镜头剪接中也运用了实景与布景的结合。这些技术上的改进使其有了较为鲜明的电视色彩。如果说《一口菜饼子》尚未摆脱舞台剧的痕迹的话,那么,《党救活了他》从电视的本体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在结构布局、场景衔接上都更符合电视传播特性,另一方面发挥了电视传播迅速及时的优势,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大大拓展了电视直播剧的影响力。

1959年1月29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火人的故事》,这是对“电视诗剧”的初次尝试。该剧讲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占某高地的故事。剧中的志愿军只是做出各种形体造型,没有任何台词,代之以一位朝鲜老大爷与三位儿童4个角色用诗朗诵的形式来串讲故事,因而称为“电视诗剧”。

1959年3月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女状元》,歌颂人民公社大办食堂的情况,编剧耿明良,导演孟浩、王维超,摄像文英光,主要演员宋亚芬、于孜健、沈玲、马加奇等。

1959年4月,北京电视台播出《辛大夫和陈医生》,导演王扶林,主要演员王显、王昌明、郝爱民等。这是一个为了宣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而创作的喜剧,剧中人的姓名具有谐音的双关效果。陈医生墨守成规,对盲肠炎病人坚持开刀治疗,而辛大夫却用针炙的新方法为病人减轻了痛苦。

1959年8月,北京电视台播出《我的一家人》,该剧根据陶承的同名长篇革命

回忆录改编。

1959年9月30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生活的赞歌》,编剧高方正,导演王扶林、梅村,摄像庞一农、王明远,主要演员徐恩祥、高志煌等。该剧反映了工业战线的技术革新运动。

1959年10月1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新的一代》,全剧播映70分钟,是当时规模最大、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直播剧。编剧高方正,导演王扶林、笪远怀,摄像文英光、王明远、庞一农,主要演员王健、陈铎、邹道语、车轼等。这部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剧作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多场景大型电视直播剧。该剧反映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工农出身的大学生,在参加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争为新中国作贡献的先进事迹。全剧场景多、容量大,共有十余个人物,需转换六七个场景,并且横跨三个季节,这给当时的排练与演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开辟更丰富的表演区域,在当时直播场地较狭窄的情况下,在演播室外的走廊以及与走廊相通的一间屋子内都搭了景;利用16毫米胶片到清华大学、颐和园乃至建筑工地上拍了一些外景,直播时适时地插入,用于回忆、倒叙、转换场景等。

1959年除夕,北京电视台播出《守岁》,编剧、导演胡旭,摄像文英光,主要演员王昌明、梅村、赵玉嵘、胡家森。全剧由一个小女孩充当串讲人,她看着自家的大门楼,等待着从不同岗位回家的亲人们,最后全家人在除夕之间团聚。 1959年3月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女状元》,歌颂人民公社大办食堂的情况,编剧耿明良、导演孟浩、王维超,摄像文英光,主要演员宋亚芬、于孜健、沈玲、马加奇等。

1960年2月6日,北京电视台播出《老列兵站岗》,讲述了将军下连队基层锻

炼的事迹。

1960年3月26日,北京电视台播出《刘文学》。该剧讲述了不畏强权恶势力、坚决与地主斗争的少年英雄刘文学的英雄事迹。

1960年10月3日,北京电视台播出《青春曲》。该剧为配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而作,讲述一个农村姑娘在城里中学毕业后拒绝留城里工作,坚决要求回农村建设自己家乡的故事。编著曹惠,导演王扶林、梅村,摄像文英光、王明远,主要演员李燕、梅承藻、马加奇等。

1961年3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长发妹》。该剧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美丽善良的长发妹为了替乡亲们夺回被山妖霸占的清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为民初害的故事。

1961年3月2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桃园女儿嫁窝谷》,蔡骧根据冯忠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白羽、梅村,摄像王明远、王喜明,主要演员冯英杰、余琳、刘湛若、王昌明、车轼等。故事讲述的是:富裕的桃园村姑娘爱上了贫困窝谷村的年轻生产队长。自古以来,当地有流传“有女莫嫁窝谷汉,嫁到窝谷吃不上饭”的说法。姑娘的父亲——一个“老把式”对此坚决反对,父女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窝谷村的生产队长人穷志不穷,以新时代年轻人的勇气与决心,带领社员开荒育林,种植果树。他的意志与行为感动了“老把式”,最终同意把女儿嫁到窝谷村。结婚时,女儿带来的嫁妆是300株桃树苗,固执的“老把式”也来到窝谷村现场指导果树栽培。全剧由马连登用评书形式串讲,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播出后受到好评。

1962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根据美国作家马尔兹同名话剧改编的《莫里生案件》。该剧按照当时芝加哥法庭审判记录,以高超的技艺将被告与证人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