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参观老舍故居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9:21 字数作文
参观老舍故居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参观老舍纪念馆

参观老舍纪念馆

老舍纪念馆是个不大显眼的去处,普普通通的老北京四合院淹没在普普通通的老式街区中。这里属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地区,是灯市口西街路北从西往东数的第二条胡同。这条胡同自北向南沟通了大草厂胡同和灯市口西街,胡同狭窄而细长,宽不过三四米,长却有170米。清朝乾隆年间名为风筝胡同、宣统年间名为丰盛胡同。北京市政府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遂改名为丰富胡同。老舍纪念馆是胡同南口西侧第一家,名牌为丰富胡同19号。

老舍纪念馆是一座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500平方米,街门面东。小院不大,除了摆着大号的金鱼缸,还栽有两棵柿子树,每到金秋时节,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所以老舍夫人胡絜青又给这座小院起了个雅号叫丹柿小院。

1984年北京市政府将老舍故居确定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老舍家属将老舍故居有偿捐献给国家,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老舍故居进行落架修缮,1999年2月在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老舍纪念馆院中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是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现已按原貌对外开放。院中的西厢房和东厢房为第一第二展厅。老舍纪念馆以保护故居和藏品为基本任务,以“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写了一辈子北京”为主题,通过大量珍贵的手稿、图书、照片以及生前遗物等,展示着中国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篇二:《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教案

第四单元《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指导

教学目标:

1.要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2.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

教学重点:

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阅读第四单元写作短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名人遗迹,乃人生一大乐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探幽寻秘泼墨挥毫,为我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我们穿越时空畅游古今中外的风景名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水清境幽、承天寺的积水空明,也欣赏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威尼斯独特的瑰丽。今天让我们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注意点。

(二)围绕重点,讨论交流

1.学习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理清要点:

(1)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写作时做到内容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楚,可采用“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①定点观察:就是指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依据一定的顺序,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对眼前景物进行描写。 ②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③分类摹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的顺序来摹写的。

(3)参观游览的文章形式可以自由灵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读者受到感染。

2.明确游记的基本结构:大致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组成。

(1)游踪是指作品中叙述的具体游览过程。

(2)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情和状貌。

(3)观感是指游览景物后的感想或感情。

3.掌握游记的一般要求: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为了让文章条理清楚,我们可采用“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语段展示,让学生讨论分清下列语段采用了哪种写景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①课件: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绒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让人既想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老舍《草原》)

◆明确:采用定点观察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自上(天空)而下(草地)地观察天空时,发现草原上的天空与别处的天空不一样——清鲜、明朗;观察草地时又由远及近,远处“一碧千里”,近处有“平地”、 “小丘”、 “羊群”。景物有静有动、在草原上诸多景物中,抓住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小丘”、 “羊群”重点观察,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

好处:

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 注意点:

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有立体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②课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柳宗元《小石潭记》)

◆明确:采用移步换景法,用“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 “下见” 清楚交代行踪路线。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好处:

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注意点: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帐。

③课件: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美丽的西双版纳》)

◆明确:采用分类摹写法,五个小标题,五个片段,构建全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分类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但要根据你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各类之间应有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凸显中心。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①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味,“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

你所见之景往往也是他人所见之景,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参观游览的文章便容易变成雷同乏味的说明书或一副游览路线图。所以,要仔细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洞察景物,体味其独特之美,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就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形象地展现了明月朗照下的庭院的奇景。

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如果眼中之景全部成为笔下之景,所谓“耳目所及,无所不写”,最后只能流于拉杂拖沓。因此,要围绕中心,巧妙剪裁,跳过一般性的过程交代,着重写几个特写镜头,让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 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写鱼、写四周树木都是为了描写小石潭之清幽。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清韵的笔触,明写鱼,暗写水之清澈;明写四周树木,暗写小石潭之清幽。

③要精雕细刻,理性概括,“他人口中无,唯我笔下有”。

要让你笔下之景比他人笔下之景更传神,就必须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时尤其要注意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粗笔勾勒是指从大处着笔,勾

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工笔细描是指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对某一具体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同时还得注意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更利于我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特点,做出理性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景区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课件:游记不能只是客观地描写亭台楼阁或奇山异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我真情,主观地突出景观的特色,将自然风光升华为人文山水。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叶圣陶)

古代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这样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①课件: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此句把清冷幽深的景色与凄凉哀怨的心情融为一体,凸显了作者的孤寂,内心的落寞,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②课件:在风岭之巅,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选自《蜀道游记》的《在连云栈道上》,作者写这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被废弃冷落时的感慨)

◆这段议论,既点出文章的神魂所在,也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升华文章主旨。 游记既要如实反映出一地一景的外象,还要写出它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内在精神,山水风物的奇异美妙,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往往融合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的一种沉淀。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极能触动情感的景物,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和感悟寓于信笔所至的景物描摹之中,或勾勒描绘,或叙述联想,或借景抒情,托情言志。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课件:九龙口行吟

我曾固执地认为,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国庆前夕,应朋友之约,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

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恍若隔世。 热情的主人早已备好小舟,乘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许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然而周庄的河流是穿镇而过,水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早已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共同营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孤立的一部分,多少有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

弃舟登岛,伫立九龙楼凝神眺望,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

里洞庭也不过如此!这是造化的神工,更是人类的杰作。朋友说:“秦观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 这一大片水域使我的心境顿时开阔,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

我们又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十月的秋风中,到处有芦花飞舞。如血的残阳映着一片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早就使它走进《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那空蒙迷离的意境。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竿摇曳起来,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陡然看见芦苇丛中静静站立着一座瞭望塔,我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这里也曾是白洋淀,也曾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谁说九龙口没有故事?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

原来,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眼中之景就会灵动起来,心中之景就会充满诗意!

【注】 “流水绕孤村”出自北宋秦观的《满庭芳》。

师生点评: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乘车去沙庄——乘舟登岛——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如写登楼远眺,“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九条大河奔腾的气势,继而用工笔细描,将蓝天喻为蓝瓷瓶,将绿水比作碧玉盘,远景近景,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文章先描写了沙庄古镇风貌,将其与周庄相比,凸显其不足,这点凄凉其实是作者最初对九龙口不认可的体现,然后从大处描写九龙口磅礴的气势,让自己心灵得到震撼,再从细处以芦花之柔美、芦苇荡之壮美来印证九龙口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从而水到渠成生发议论。

五、设计文题,明确要求

1.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曾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踏访过哪些名人遗迹?请选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以“ 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2.我们的家乡姜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天目山遗址、黄龙士故居、三唐万竹园、高二适纪念馆、状元阁、曲江楼、溱潼古镇、溱湖湿地公园?? 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处或几处,写一篇游记,带领远方的朋友神游姜堰,题目自拟。

要求:从以上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游记。

篇三: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

?老舍的北京生活前一半在西城,后一半

在东城。这里让他看惯了老北京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老舍写了《四世同堂》?

这位诞生在小羊圈的小男孩就是日后的写北京生活而著称的作家——老舍。当时家人为他起了一个相当喜庆的名字——庆春,表示庆祝早春到来的意思。

14岁以前,舒庆春一直住在小羊圈。他早年丧父,母亲没有奶水,靠往浆子里加一点糕干把他喂大。母亲百般无奈中,常把没有血色的脸贴在他的小脸上,连连吻着他说:“你不会投生到个好地方去吗?”母亲和小姐姐一天到晚忙着替人家做活洗衣服。孤独、寂寞和清苦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小羊圈和小羊圈东南角上的那个小院子便是他唯一的活动场所。院外的大槐树,院内的石榴树和歪歪扭扭的枣树是他不会说话的好伙伴。他没有玩具,南屋里翻出来的染了红颜色的羊拐子和几个磕泥饽饽的模子成了他仅有的宝贝。小羊圈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深深地溶进他的血液里,以至多少年后,无论在哪里,只要一闭眼,小羊圈和那个小院子就真真地回到眼前。他脑子里从来没出现过紫禁城高大的红墙和整齐的宫殿,代替它们的永远是小羊圈里的破门楼、石榴树和垂丝而下的槐树虫!他永远也忘不了贫苦的童年和可敬可爱而又可怜的亲人。

老舍成了作家以后,曾三次大规模地把小羊圈和诞生了他的小院子写进自己的小说。最早的一次是1937年,小说叫《小人物自述》;第二次是1944年,小说叫《四世同堂》;第三次是1962年,小说叫《正红旗下》。老舍让它们把小羊圈当作地理背景和活动舞台,演出一幕又一幕20世纪上半叶苦难中国的悲壮史剧。

这三部小说都是被公认的老舍先生杰出的作品。这也许出于巧合,也许完全是必然。因为,若换一种幼年生活,很难想象小羊圈是否还会在作家老舍笔下出现。

追忆往事常常能写成好小说。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和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产生好的作品。”

小羊圈和那所小院子里的一个,包括每一间房屋的陈设,在老舍作品里都有详尽的描述。一个掸瓶或一口水缸,放在什么位置是什么样子都有确切交待。也许有一天,作为高层次一种文化活动,人们会有兴趣复原老舍笔下的小羊圈胡同。人们来到这里,脑子里一定会蹦出种种老舍的文字。看见那小水缸,便身临其境地想起这段精彩的记述:“在夏天,什么地方都是烫手的热,只有这口缸老那么冰凉的,而且在缸肚儿以下出着一层凉汗。一摸好像摸到一条鱼似的,又凉又湿。”啊,那将是何等有趣而又特殊的享受啊

! ??

篇四:江苏省姜堰市八年级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教案

江苏省姜堰市八年级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作文教案

一、 学情分析(教情分析)

参观一个单位,游览一个景区,会有许多见闻感受,而学生们在写参观游览类文章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没有明确的写景顺序,因而显得杂乱无章;不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抒发真情实感。本单元课文以游记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融情于景等写景方法学以致用。

二、训练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2.过程与方法: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

三、训练重点

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分类摹写的写景方法。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四、训练流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名人遗迹,乃人生一大乐事,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探幽寻秘泼墨挥毫,为我们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让我们穿越时空畅游古今中外的风景名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水清境幽、承天寺的积水空明,也欣赏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威尼斯独特的瑰丽。今天让我们结合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注意点。

(二)围绕重点,讨论交流

1.学习写作知识短文《写参观游览的文章》,理清要点:

(1)参观游览时要仔细观察,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写作时做到内容真实。

(2)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注意条理清楚,可采用“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①定点观察:就是指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依据一定的顺序,如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对眼前景物进行描写。 ②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③分类摹写:是按描写对象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的顺序来摹写的。

(3)参观游览的文章形式可以自由灵活,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读者受到感染。

2.明确游记的基本结构:大致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组成。

(1)游踪是指作品中叙述的具体游览过程。

(2)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情和状貌。

(3)观感是指游览景物后的感想或感情。

3.掌握游记的一般要求: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为了让文章条理清楚,我们可采用“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或“分类摹写”的方法。 语段展示,让学生讨论分清下列语段采用了哪种写景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①ppt: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绒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让人既想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老舍《草原》)

◆明确:采用定点观察法,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自上(天空)而下(草地)地观察天空时,发现草原上的天空与别处的天空不一样——清鲜、明朗;观察草地时又由远及近,远处“一碧千里”,近处有“平地”、 “小丘”、 “羊群”。景物有静有动、在草原上诸多景物中,抓住草原上最具代表性的“小丘”、 “羊群”重点观察,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

好处:

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

参观老舍故居作文

,焦点醒目。 注意点:

首先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因为立足点不同,观察的方位、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也各不相同,表达效果大不一样。

其次,描写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有立体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

②ppt: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柳宗元《小石潭记》)

◆明确:采用移步换景法,用“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 “下见” 清楚交代行踪路线。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也采用了这种结构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把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台北—嘉义—坐火车进山—阿里山—神木—林区—曲径幽路—看到神木—下山。

好处:

以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不同时间里多种景物的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注意点: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其次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帐。

③ppt: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美丽的西双版纳》)

◆明确:采用分类摹写法,五个小标题,五个片段,构建全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西双版纳”的“美丽”。分类描写时,不一定要交代观察点,也不一定要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但要根据你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各类之间应有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凸显中心。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①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味,“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

你所见之景往往也是他人所见之景,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稍不注意,写出来的参观游览的文章便容易变成雷同乏味的说明书或一副游览路线图。所以,要仔细观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洞察景物,体味其独特之美,如《记承天寺夜游》中,仅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就生动地描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形象地展现了明月朗照下的庭院的奇景。

②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如果眼中之景全部成为笔下之景,所谓“耳目所及,无所不写”,最后只能流于拉杂拖沓。因此,要围绕中心,巧妙剪裁,跳过一般性的过程交代,着重写几个特写镜头,让整篇文章成为几个主要景点活动的有机组合体。从而达到“形散神不散”。 如《小石潭记》中,

作者写鱼、写四周树木都是为了描写小石潭之清幽。作者用简练传神、富有清韵的笔触,明写鱼,暗写水之清澈;明写四周树木,暗写小石潭之清幽。

③要精雕细刻,理性概括,“他人口中无,唯我笔下有”。

要让你笔下之景比他人笔下之景更传神,就必须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时尤其要注意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粗笔勾勒是指从大处着笔,勾勒出景观的大致轮廓,工笔细描是指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对某一具体景象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同时还得注意认真听取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做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更利于我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特点,做出理性的概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景区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ppt:游记不能只是客观地描写亭台楼阁或奇山异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我真情,主观地突出景观的特色,将自然风光升华为人文山水。辛弃疾笔下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叶圣陶)

古代游记名篇,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形诸笔墨,往往物中有我,景中见情。这样不仅写出了山水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妙趣,还能含蓄蕴藉,意味隽永地把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理想表现出来,达到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①ppt: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此句把清冷幽深的景色与凄凉哀怨的心情融为一体,凸显了作者的孤寂,内心的落寞,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②ppt:在风岭之巅,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可眼下的连云栈道又使我们领悟到:即使地上本来有路,没有人走了,路,也就没有了。(选自《蜀道游记》的《在连云栈道上》,作者写这条古代的交通要道,如今被废弃冷落时的感慨)

◆这段议论,既点出文章的神魂所在,也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升华文章主旨。 游记既要如实反映出一地一景的外象,还要写出它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内在精神,山水风物的奇异美妙,大都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在他们身上,往往融合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的劳动创造,是人类文明、民族历史的一种沉淀。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极能触动情感的景物,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和感悟寓于信笔所至的景物描摹之中,或勾勒描绘,或叙述联想,或借景抒情,托情言志。

(三)总结归纳,要领指津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四)范例引路,指导写作

九龙口行吟

我曾固执地认为,家乡的九龙口,既无骚人墨客为其吟咏,又少历史典故让它厚重,它不过是泱泱中华的一滴水,平凡如斯,平淡如斯。

国庆前夕,应朋友之约,踏上了去九龙口的汽车,仅十几分钟,就到了九龙口的门户——沙庄。

沙庄的小街两旁错落着乌甍粉墙的民居,偶有一筐绿菱、嫩藕,几篓肥蟹、鲜虾摆在门前,招揽着游人。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在民居之间延伸,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吟唱岁月的沧桑,走进去恍若隔世。 热情的主人早已备好小舟,乘舟向荡心小岛渡去,回望沙庄,我不禁感慨:沙庄的景致也许能与江南的周庄平分秋色,然而周庄的河流是穿镇而过,水已不再是孤立的自然,它

早已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共同营造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沙庄在水的面前太渺小,它被挤到了水之一隅,成为孤立的一部分,多少有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

弃舟登岛,伫立九龙楼凝神眺望,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这是造化的神工,更是人类的杰作。朋友说:“秦观到此,恐怕也会欣然忘忧吧!” 这一大片水域使我的心境顿时开阔,我有些后悔,九龙口,我来迟了!

我们又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十月的秋风中,到处有芦花飞舞。如血的残阳映着一片胜雪的芦花,是摄影家眼中的最美;而芦花那飘逸灵动的气质早就使它走进《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惜,在如此明亮的秋阳下,我无法领略那空蒙迷离的意境。小船从芦苇荡中钻出,一阵秋风吹过,那数不清的芦竿摇曳起来,恰似秦皇之箭阵、汉武之奇兵。陡然看见芦苇丛中静静站立着一座瞭望塔,我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这里也曾是白洋淀,也曾是沙家浜,抗日的烽火也曾在这里熊熊燃烧过。??谁说九龙口没有故事?真是“不识九龙真面目,只缘身在水乡中”!

原来,文化是人赋予自然的,只要“胸中有丘壑”,眼中之景就会灵动起来,心中之景就会充满诗意!

【注】 “流水绕孤村”出自北宋秦观的《满庭芳》。

师生点评:

(1)紧扣游踪,笔下有序。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乘车去沙庄——乘舟登岛——向河荡深处泛舟寻胜。井然有序,层次清晰。

(2)凸显特点,精雕细刻。

如写登楼远眺,“只见九条清亮的大河如同九条披鳞的巨龙向四面奔腾而去,远方蓝瓷瓶上沙鸥流转、白帆点点;近处碧玉盘中渔人撒网,残荷照影,想来八百里洞庭也不过如此!”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九条大河奔腾的气势,继而用工笔细描,将蓝天喻为蓝瓷瓶,将绿水比作碧玉盘,远景近景,精雕细刻,相得益彰。

(3)情景交融,议论恰当。

文章先描写了沙庄古镇风貌,将其与周庄相比,凸显其不足,这点凄凉其实是作者最初对九龙口不认可的体现,然后从大处描写九龙口磅礴的气势,让自己心灵得到震撼,再从细处以芦花之柔美、芦苇荡之壮美来印证九龙口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从而水到渠成生发议论。

五、设计文题,明确要求

1.在你的人生旅途中,曾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踏访过哪些名人遗迹?请选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次,以“ 之旅”为题,写一篇游记。

2.我们的家乡姜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天目山遗址、黄龙士故居、三唐万竹园、高二适纪念馆、状元阁、曲江楼、溱潼古镇、溱湖湿地公园?? 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处或几处,写一篇游记,带领远方的朋友神游姜堰,题目自拟。

要求:从以上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游记。

篇五: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老舍青岛故居——留给一座城市的回忆

王溱

老舍青岛故居 雪 村绘

青岛的黄县路再普通不过,几百米长的路面蜿蜒上下,两辆汽车错开,还显得有些紧张。然而,这又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民国时期它是文化气息浓郁的一道风景线,许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足迹。更令青岛人引以为豪的是,这里还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故居。 走进黄县路,一栋栋欧式老建筑尽收眼底,虽已斑驳陈旧,却依然显现着昔日的厚重与贵气。老舍一家当年住在一栋德式建筑里,从1935年底到1937年7月底,一共630天。在这里,他创作完成了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今这栋建筑门前一左一右,分别悬挂“老舍·老舍”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两块牌子。左墙还嵌着“老舍故居”四个大字。一居多牌,实在不多见,这恰恰独具特色。据说,此种现象别无二处。

推开铁门走入庭院,迎面呈现两尊塑像,院中心坐北朝南是老舍先生。院落西南角是祥子拉车的塑像。栩栩如生的神态,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小说、电影、话剧和连环画里的祥子。院南侧和西侧墙面上,镶嵌着26幅别有韵致的陶版画,选自老舍先生最为认可的著名画家孙之儁的《骆驼祥子画传》,集中呈现了《骆驼祥子》的主要故事情节。

许多人也许都知道,老舍写《骆驼祥子》的冲动来自友人闲谈中讲的两个车夫的事。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以为是老舍谙熟北京的一草一木和情有独钟的结果,殊不知,它的生活素材竟是出自青岛,创作也是在这所不起眼的德式老建筑里完成的。

现在的青岛东方饭店门口,一座立交桥凌空架起,桥下的路面显得拥挤而杂乱,全然没了以往的旧貌。当年,从黄县路右拐,有一处叫“东方市场”的集贸市场,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购物场所。每天来这里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钱阶层”。当时汽车很少,那些有钱的阔小姐太太先生们想免去负荷之苦,主要靠黄包车。东方市场旁的黄包车因此大受青睐。市场旁的小树林是车夫们靠活,休息的地方。老舍常来这里与车夫们聊天、拉呱。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为了创作,老舍一定是眯着眼睛,吸着香烟,或许会背着双手,从住宅里走出来,直奔小树林。和蔼的老舍与车夫们打着招呼,然后用京腔与车夫们交谈。生意好不好做?遇没遇上倒霉的事?家里几口人,日子过得怎么样?家长里短最能拉近人的距离,闲谈中老舍了解了车夫们的生活,遭遇,挖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观察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据当时的邻居回忆,老舍还经常把一些聊得意犹未尽的车夫请进家里,像亲戚似地接着聊。对材料“入迷似的收集”,丰富了老舍的创作素材,也印证了其注重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的一贯主张。优秀作品源自生活,老舍严谨的创作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老舍开始创作《骆驼祥子》,是在1936年,何月何日写下第一个字,他自己也记不得了。如今博物馆里的书房里摆着一张写字台和几把红木椅子,其实并非原物,只不过是人们凭想象摆设的而已。舒济看过后说,有一点敢肯定,父亲绝不会坐在红木椅上写作,他更喜欢的是藤椅。现在公开的照片,老舍先生确实多坐在藤椅上。在青岛他曾坐过何种椅子,已无法查证了,因为迄今为止不曾发现过老舍在青岛书房里留下的任何一张照片,这实在是遗憾。

《骆驼祥子》作为长篇连载,最早出现在《宇宙风》第25期上。《宇宙风》是上世纪30年代很有影响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达到45000多份,是文学刊物的冠军。老舍之所以把自己心爱的作品送给该刊,一方面可能是出于与办刊人的“老交情”,一方面不排除其发行量和影响力。因为这是老舍毅然辞去山东大学教授职务,放弃丰厚的薪水后,第一部“自食其力”的产物,成败至关重要。正如老舍自己所言:“《骆驼祥子》是我做职业作家的第一炮。这一炮要放响了,我就可以放胆地做下去,每年预计着可以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来。不幸这一炮若是不过火,我便只好再去教书,也许因为扫兴而完全放弃了写作。所以我说,这本书和我的写作生活有很重要的关系。”

老舍成功了,每天一两千字的进度,终于在一年后封笔。而《宇宙风》从1936年9月16日的第25期开始连载,一直延续到1937年10月1日的第48期载完。从此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影响了中国文坛近80年,同时也进入了海外阅读视野,先后有英、法、意、瑞士、捷克、西班牙、日、韩等多国文字译本出版。

明明是故居,为什么会叫“博物馆”呢?许多人带着疑问,边参观边问。这要感谢舒乙先生。1985年青岛市政府将老舍等文化名人故居,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县路12号门前便嵌上了“老舍故居”四个大字。23年后,随着对文化名人崇敬的加深和对所带来的巨

大影响意义的进一步认识,青岛市市南区政府安排了上千万资金,将住在这里的12户居民全部搬迁安置。但该起个什么样馆名呢?当时全国各地名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均以故居命名。老舍的故居已有两处,一是北京,一是重庆。如果再设立一处故居,显然落入俗套。正在困扰之时,一封来自舒乙的信,化解了难题。舒乙在信中说,(博物馆)名字和主题都应是《骆驼祥子》,以和其他两馆(指北京和重庆)区别开。不妨叫“青岛老舍故居及《骆驼祥子》博物馆,或简称《骆驼祥子》博物馆。舒乙还在信中介绍说,俄罗斯有一个“《喀秋莎》博物馆”,源于一首举世闻名的歌。此馆非常特别,非常有名,可参考。于是,“骆驼祥子博物馆”就此诞生。它是当时全国首个以文学著作命名的场馆,既独具匠心,又充满艺术气息。舒乙先生题写了馆名。

博物馆一共三层,顶层是阁楼。老舍先生一家住在一层,不加走廊也就80多平方米。现在的布局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本只有三两户人家租用,新中国成立后一下子变成了12户人家的栖息之地,拥挤程度可想而知。能让人感到舒心之处,就是进了大门,有个600平方米的庭院。这正符合当时胡絜青“院子要大一点”的租房要求,现在还能看到舒济三岁时在院子里玩耍的照片。

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在一层,共四个房间,展示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图片和实物。馆内的布局,大都是根据舒乙先生的建议。他在给青岛市有关部门领导的信中,谋划的非常详尽。博物馆展示的老舍先生生前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等,都是老舍子女捐赠的。馆内还收藏了《骆驼祥子》及其手稿复印件,许多人关心原稿的去向,这里面还有另外的“故事”。手稿虽历尽沧桑,经历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以及动荡不安的十年浩劫,得以幸存,却又因各种缘故而下落不明,这无疑给参观者增添了一番悬念。

二层和阁楼严格讲,与老舍先生无关。尽管曾住过黄宗英三兄妹,但那是老舍搬来之前的事。没有文字记载老舍先生与楼上的邻居有来往和瓜葛。现在,这两处作为文艺沙龙,给当地的文艺界聚会提供方便。人们可以在二层五个茶室里或阁楼的“榻榻米”里,边品茶,边讨论文艺,追思老舍先生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博物馆开馆以来,以每年5万多人的数量接待游客,参观者大都慕名而来。学生学者居多,许多人提前做好“攻略”,到青岛后直奔目的地。听博物馆吕馆长介绍,台湾游客到青岛,此馆是必到之处。与匆忙浏览的内地客人相比,台湾游客看得更仔细,问的更详细。一位姓张的台湾游客,回台后还把搜集到的五本台湾版《骆驼祥子》寄到博物馆;日本有位叫中山时子的老人,特别崇拜老舍,不但组织了“老舍读书会”,十多年来,每周坚持一天集体阅读,还把老舍作品里人与事,编纂成书,名曰《老舍事典》公开出版。读书会的13名成员,曾专门来青岛,在老舍塑像前默立,双手合十,表现得十分虔诚,令人感动。

确实,老舍先生给世人,特别是给青岛,留下的不仅是一部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多是厚重的城市回忆。对青岛来说,这个意义更加珍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