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月亮五律诗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5:33:12 体裁作文
篇一:浅论刘禹锡五律
浅论刘禹锡五律
摘要 中唐大家刘禹锡,素以诗文著称。“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清管世铭曾评其为“无体不备,蔚为大家”,而对于刘禹锡的诗歌,研究学者多注重于他的绝句、七律或仿乐府民歌,尤其是“竹枝词”,多数评论者谓其“七言尤工”、“绝句尤工”,然笔者认为刘禹锡的五律诗歌成就相当,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刘禹锡五律的全面统计与对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揭示他在唐五律中应有的地位与成就。
关键词 刘禹锡 五律
一、刘禹锡五律统计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属于近体诗中律诗的一种,一般为八句,押四韵,超过八句则称为长律或排律,是唐代最为流行的诗体之一。唐代推行“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应试则成为庶族士子跻身朝廷、舒展卫国之志的必经道路。而唐进士一科所考内容为五言排律,那么在五律方面的锻炼必不可少。
刘禹锡乃有唐一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现存有《刘宾客集》30卷,《外集》10卷,诗作800余首,名篇甚多。按高志忠编《刘禹锡诗编年校注》,其创作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之前为前期,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为中期,文宗太和元年(827年)到卒年为后期。前期诗人汲汲于政治力图改革救世,兴利除弊,但革新未就,坐贬他方。中期谪居朗州,再贬连州五年,连刺夔和,巴山楚水大大地丰富了诗文的创作。后期虽有升迁,终未大用。据笔者统计,刘禹锡现存律诗323首,而五律(包
中,期间创作可谓“富其灿矣,一生成就尽于其中”。但由上图可看出,诗人五律的创作却于后期趋向繁盛,且数量大观。晚年诗人返洛阳为主客郎中分司,充集贤殿学士,卒年甚至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然朝廷终未大用,辄放情诗酒,多唱和联句,晚年诗律也更兼老成。
二、刘禹锡五律内容分析
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诗人刘禹锡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刘禹锡的诗,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据上述统计可得出,刘禹锡五律合222首,而其中创作体裁也具有多样性,现将其主要内容作如下分类:
(一)、写景咏物
在刘禹锡两百多首五律中,写景咏物类诗歌仅30余篇,诗人一生创作出大量的“秋词”。诗人逢秋而悲,抒写不得意的情怀,如《秋江晚泊》“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此诗作于长庆四年,借诗文来抒发被贬夔州途中的感受,诗人以白描的手法,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了路途中的空阔,荒寒,冷寂,画面具体逼真,层次分明,以立体化的空间感,传达出羁旅者的孤独的内心感受。也有纯粹描绘秋景以赞美祖国河山的,如《秋日送客至潜水驿》“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全诗呈现的是一幅绝美的“秋色图”,首联点出画面人物,中间两联从诗人眼见、耳闻落笔,色调协调,景物匀称,颇具诗情画意。尾联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给人以清新健朗的享受。诗人用手中笔写足了秋色,用一种平列式的意象结构,将名词意象并置,省略所有介词和副词,意象由此变得鲜明清晰,动静相宜,有声有色,堪称“秋词”经典之作。除此之外,《终南秋雪》、《秋日书怀寄白宾客》、《秋夕不寐寄乐天》、《早秋雨后寄乐天》等作均见诗人借萧瑟冷寂的秋景而生发对人生的感慨。
此外,诗人在写景诗作中还独爱写晚景,如上文的《秋江晚泊》,如《晚泊牛渚》“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余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诗作中经常出现“月”的独特意象,如《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月”作为一种具独特意蕴的自然景物,能够随人们意念的丰富和深化来阐释与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月是思念的承载,是友情的见证,它可以将地理空间转化成艺术上的心理空间,身在天涯,亦可共一轮明月聊表相思。
另外,诗人还专作组诗《海阳十咏》以和裴侍御,据记载,海阳湖在连州,诗人因元结遗迹而标为胜地,“述风景为十咏,乃唐人所开风气”,诗人以组诗形式洋洋洒洒地展示了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飞练瀑等十个景观的特点,在这些诗中,几乎所有的意象都带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从而构成画面的动态感,吟哦之间,明确而直接地诉诸读者目前。
(二)、忆昔怀古
刘禹锡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少年负志气”,但“永贞革新”失败以后,长期遭贬谪,但心志未灰,心尚存魏阙,如诗《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閒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首联两句写出了一个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颔联写诗人塑造了生活中勤劳的蜜蜂和志趣高尚的鹤两个鲜明的感性形象。颈联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人借酒来调节自己的神气,借琴来陶冶性灵以寄托高洁的情怀。本应该如蜂勤奋为人,但却在饮酒弹琴,这从矛盾的两方面着手写出了诗人不甘沉沦的高尚节操。尾联作达观之语,却以反问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对朝廷用人不明的不平,却又不加以点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感受的空间。
再如《岁夜咏怀》“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此诗作于诗人洛阳居丧期间,母亲病逝不久又痛闻好友柳宗元去世,心情跌落谷底,全诗纯用赋法,通篇抒怀,朴实的言语下覆盖的是诗人苦辛和酸楚的人生苦闷与愤激之情。
咏史怀古诗作一直是刘禹锡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大部头,诗人将思想的灵感沉淀在怀古的基调里,婉而多讽,如作于夔州的《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首联营造了至大无垠的境界,借以写“英雄气”历千秋而不泯,颔联引出先主刘备的英雄业绩,两句用典自然浑成,极力宣扬刘备长于用人而得三分之一天下的功绩,颈联则转笔叹息刘备功业不成,不肖嗣子刘禅断送了蜀国的基业,正反相应,更具声情顿挫之妙。尾联则感叹后主刘禅的无能守业,字里行间渗透着刘备身后江山消亡的嗟悼之情。先写功德后写业衰,以鲜明的盛衰对比来垂戒后世,感情深沉,怎能不为之动容?正是《唐诗快》评“五字有千钧之力。先主有知,亦当泪下。”
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中作《金陵怀古》“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首联写出早潮漫冶城,水天空阔,一片茫然的景象,傍晚征虏亭孤寂地矗立在夕阳的斜晖中,早已不见当年繁华排场,物是人非盛衰相较,吊古伤今之情自然溢出;颔联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蔡州战船上长出了新草,幕府山上依旧升起了袅袅青烟,山川风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却没有丝毫的变化,诗人巧妙地熔古往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情景交融更见沧桑之感;颈联转入议论,六朝的兴亡在于人事,空有山川地形是保不住江山的,引发后世无限思考;尾联诗人将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音乐现象中,以亡国之音借古讽今来劝告唐统治者切勿沉溺声色享受而步入六朝后尘。
诗人广闻博志,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长期在大江南北为地方官,所到之处探访古迹,写诗咏怀,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如《观八阵图》、《经伏波神祠》《武陵书怀五十韵》等,怀古咏史已成为诗人讽喻现实的一种得心应手的武器,借眼前景,用手中笔,抒发心中的感慨世界。
(三)、哀挽悲歌
刘禹锡现存悼亡诗一卷,共38首,其所悼者,上至皇帝,下至歌姬,内有爱妻,外有挚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五律仅存13首,即悼亡皇帝的《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挽歌二首》、《敬宗睿武昭悯孝皇帝挽歌三首》、《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挽歌三首》,前两组诗均作于新皇继位元年,虽曰悼亡,亦可以史诗目之,后者则作于开成五年,文宗暴卒,宫闱发生巨变,沉冤莫白,此三首诗较前者感情更为复杂剧烈,刘禹锡历七帝嬗代,诗中用汉武帝作《秋风》词事悼文宗同时以表悲愤之情。挽歌即送葬时执紼挽丧车前行的人所唱哀悼死者的歌。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礼习俗之一。而魏晋以来则由于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和凄丽的美学风格形成了了士人们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并成为名流的时尚。而有唐以来挽歌不再用于歌唱,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诗歌,应制、应景的成分大大增加。皇帝驾崩,身为臣子则要心感皇恩,以诗寄存对皇帝的哀思。
悼亡诗中最脍炙人口、最能打动人心的自然是那些饱含了深厚感情的作品,友情一旦失去,生者内心饱含的巨大哀痛在诗人笔下化为一曲曲血泪悲歌。如《伤丘中丞》、《伤韦宾客》、《哭王仆射相公》、《再经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等作,哀婉动人。“枯杨映漳水,野火上西陵”借衰败凄凉的景象来表达对邺下遇害的丘绛以沉痛哀思,与友同日得进士科,而君先行,人生苍茫,知己寥寥。“五福唯无富,一生谁得如。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诗中颂扬了韦宾客的美好
德行,尾联“海内时流尽,何人动素车”更是用素车典以寄对好友的惜别与哀挽之情。
(四)、赠别酬唱
1、送别诸作
刘禹锡五律送别诗今存27首,主要在送友人、送僧人、送家人三个方面。送友人诗作较多,如《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发华州留别张侍御》《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绛州》等,表达了对友人前行的惜别与不舍,如“诗酒同行乐,别离方见情”,“从今别君后,长忆德星看”,“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等,同时还有对好友为官赴举的希冀,如“归来虏尘灭,画地奏明光”,“伫俟明年归,高堂开笑颜”等。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尤其是受皎然的境生象外的诗学思想影响很深,为了追求诗之神妙,诗人更易于接受佛家的理论。《刘宾客文集》中第二十九卷为《送僧二十四首》,五律占有七首,多作于朗、连、夔诸州,诗人困而援佛,不求循迹,仍以诗相寄。当深感现实恶浊的时候,于佛理世界中寻求内心安宁的寄托,精修佛法以丰富儒家入世学说,将灵魂深处对人世间的热爱之火彻底燃烧。这类诗多有小序,序中又多言及诗,作有《赠别君素上人》、《赠眼医婆罗门僧》、《送惟良上人》《赠别约师》等诗,在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从文化层面了解刘禹锡与僧人交游的情况,甚至可窥见唐诗僧大盛之一斑。
送别家人主要是《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诗作中诗人极力渲染王屋山的静谧环境,暗示家兄归隐后的惬意生活,以及对兄求道的赞扬和访道的渴望,并以“埙篪”来表达兄弟亲密和睦之情。
2、酬答唱和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殊的类别,唱和诗几乎贯穿中国文学史的始终,历代不绝,《辞源》解释为“以诗词相酬答”中唐时期,唱和之风更是势不可当,士子由于同年、同乡里,或处于政治利益相同的团体中、或由于诗歌追求的共同趣味等关系,常常结成群体,群体之间颇多诗歌唱和活动。在刘禹锡222首五律中,唱和诗约为 120多首,占 1/2以上,这些唱和诗中既有憧憬仕途灿烂,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人生理想;或倾诉离别愁绪;或与好友同感暮年情怀;或抒写友谊、情感、人生等的真性情;或在诗酒文会中,通过写景咏物消淡自己的苦闷。而其中最值得一提是的刘禹锡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
同为元和时期的诗人,白居易与刘禹锡同样的政治遭遇使得他们更加惺惺相惜,在疲于仕途艰难、困于人生苦短的挣扎中,他们寄情于笔砚壶筋之间,相扶相持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如刘诗《冬日晨兴寄乐天》:“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诗人希望在政治上的抱负能得以实现,但世事浑浊,奋斗一生终不得骋志,见弃于世让诗人心中百般痛苦,但尽管如此,诗人却总在痛苦中仰望希望,他更像个思想家,用其独有的洞察力揭示生活的真谛。正如明胡震亨在《唐音癸签》里引《吟谱》曰:“刘禹锡诗以意为主,有气骨。”
“刘白”唱和诗中数量最多的是两人酬答友情、亲情的诗。白在《感旧》里说:“平生定交取人窄,屈指相知唯五人。”这五人之中就有刘禹锡。在他们的这部分唱和诗中,既有赠别时的“年老官高,转难相见”的别离惆怅,更有“千里隔”的相思之情,当然也不乏“共欢娱”的久别重逢的激动。
刘禹锡与令狐楚的唱和始于元和十五年(820)七月之后,两人唱和诗集为《彭阳唱和集》。在120多首五律唱和诗中,酬答赠谢令狐楚的诗有30余首。如《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酬令狐相公早秋见寄》、《酬令狐相公春日言怀见寄》、《和令狐相公入潼关》等等。两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的十四年间因令狐楚政治上怕受牵连而关系有所淡薄,但元和十五年令狐楚被贬才深刻体会刘心中的痛楚,随后两人友谊日益增进,在诗文交流方面则更多地相互酬答以表心中情意,正如刘禹锡在《彭阳唱和集引》中说“虽穷达异趣,而音英同序,故相遇甚欢,其会面必抒怀,其离居必寄兴,重酬累赠,体备今古,好事者多传布之。”
三、刘禹锡五律艺术分析
作为中唐五代诗人之一的刘禹锡,始终以其雄健豪壮之骨干气魄耸动于贞元、太和年间。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历来评论家多注重于诗人的七言诗,如“中唐六七十年之间,堪与盛唐方驾者,独刘梦得、李君虞两家之七绝”。而诗人的两百多篇五律未必通篇皆好,但艺术上的成就同样值得关注。
(一)、用典精切
诗人刘禹锡学识渊博,对典籍甚为熟悉,长期的贬谪生涯和对用典的独特见解,使他使事用典具有个人的特点。尤其是他的酬唱送别诗作中,诗人把典意完全融入了诗境从而使典故的色彩情感与整首诗的色彩情感融合无间,典故也因此成为诗歌语言的有机部分而淡化了其本身的“特殊性”??“用事工者如己出”了。 如《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中的“愿荐埙篪曲,相将学玉箫”,“埙篪”,乐器名,声能相和,典出祢衡的《鹦鹉赋》“感平生之游处,若埙篪之相须”,“玉箫”,乐器名,典出《列仙传》,喻夫妇琴瑟相和,这里两个典故都是表达兄弟和睦友爱之情。
同时诗人还善于使用暗典,其诗中暗用典故所取得的成就可追步前贤杜甫。如其《蜀先主庙》中的“英雄”、“三足鼎”、“五铢钱”、“象贤”、“蜀故妓”分别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孙楚的《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吴之先主,起自荆州,刘备震惧,亦逃巴蜀,互相扇动,距悍中国,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相终始”;《汉书·五行志一》中的汉末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嬉笑自若。”何焯云此篇“无字不典,无字不紧,老杜执笔,不过如此”;而纪昀在赞叹此诗“句句精拔”后,特指出“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诗人用典不仅求其精切,还力求泯灭斧斤之迹以达其妙。
(二)、意象精妙
所谓意象,陈植愕先生在《诗歌意象论》中定义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是作者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通过想像所创造的形象,并且是引起读者再创造形象的语言符号,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刘禹锡五律风格多以含蓄蕴藉、雄浑老苍为主,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诗以及一些酬答唱和诗中。
诗人长用象征性意象,这与其追求“境在言外”“含蓄”的审美理想有一定的关系,如在《团扇诗》中,诗人用“团扇”的象征意义寄予了革新失败被弃置
篇二:谈古典诗词的颂吟歌唱(全新演讲用)
四「、一了」解平四聲│
聲平之道發莫音低技昂巧
︵
哀而安︶
「「「三二一321」一」「」、、、至、由三以其平平若八於」國它仄仄平、國項音:兩兩、發音之讀場讀讀仄、無現之。而而兩潑入象,
意義意讀、聲。大改義之託,
抵變、字、因一者詞,失之、:性亦、中二如不宜逼古聲聽變細、讀屬、者加國入平思:判、聲聲、如斷石,,相醒:、國三、、
急音四論看、讀聲、、德平屬教過、聲仄、、白之聲勝望、字;、、昔,但正忘、最仍、。達宜須
為等留注、。心意
少。「。
如二
」
三 「、 一了「 」二 解
每」432 俗 1稱字定至、、 、
、一實五之其若『『『節三處白故遠式宜『』則言平奏言,雲此上與江斷功之『詩仄點、但深句前流為蓋別上之聲。四句處宜寒例石『三,四句
,言式有斷山不不功分最』式同轉蓋國宜,為若、與人為石,』○』留仍『能六前家『徑故,三,心可上進言例』遠斜、不,上』此句分句。分二一八同句○,句式○式如為下步言,式寒句宜為國為:『三
二了、故為山式斷『○『、』○為為二』二二,解九宜斷『石『『、。、
』仄言為二徑二江一二;七『言聲等詩『、○、流、、下詩中句白二斜二○二一三句之,雲、○、石』』』○一』二○,,,之上亦深、。、不節節亦句、宜處二
一轉奏奏有式去先○』』○點點『為、了有,,』亦有一『入解其○節節。有三、上
三處二四,句人奏奏處,』下尤式家點點,故與三佳,○亦有』有四但此『』。 。
再
。
四
處句句二
,
、
- 1 -
二
「「「「、四三二一詩」」」」句唱歌
之|│
吟誦||節||||以強依依奏
音擊化平平
樂掌節仄仄為,奏、、主展,節節,喉縮奏奏伴發短規規以音平矩矩管。仄,,絃
差引引樂距聲聲器,以以,伴咿讀隨以唔之其檀之。板板。
拍、
,響展板喉等發打聲擊。樂
器,或隨樂
一
、了解﹁誦談﹂古、典﹁吟詩﹂詞、的﹁誦歌、﹂吟、、﹁歌唱﹂、之唱
區
別
王偉勇編
撰
「一」夜處春春五來處眠曉絕○○○
平│
聞│孟起風○不浩雨│覺然
式
○啼○
聲鳥曉○│○∫○∫
八、吟必誦能詩動例
人心絃。
七
、「「宜了二一引解21」」聲 各 、 、而若凡吟
種○
『吟節逢之調│
醉○
『│
借之奏節子君臥問。點奏。沙何酒如在點〉
之○
│場處家:同所特君○何
一在色莫笑莫有處句之及○笑○ 有式平 每,
,內聲
首古古牧牧,字來童童而,詩來征○遙有始之○戰指兩可意征│
幾遙│
杏平引涵戰人指花聲聲,○回○村字吟而幾』杏』相之後人,花,連。吟○吟,
選○誦村誦則擇回時○聲○宜│時宜│
宜就情』作』作下切。:。
:一
合『『平醉借聲者臥問字吟○○,唱沙酒引,
場家聲
- 2 -
六、引「「「聲三二一吟」」」誦因黃讀酒讀押、音、音之韻鳥、不、原或、語、語則讀滿音恨音:音、相等相〈﹁原使異。同○有、者
者﹂兩耳:…音、如如表者樹三功節:、、、奏如路名江點斜、、、;、夢花﹁長、、失、鏡邱、○陽、、吞|、半天、﹂船、、國表、月流、節復等、成奏等。樓、。節
、點
頭、所、醉在白、,、遺且
紅、、有、
五出、尤正佳確。
發
出每字之﹁讀﹂音,切忌涉入﹁語﹂音;若能以中古音發
「
「「 四三二 」」」 附入去上
:聲21、、│
聲│聲
│
重『『短分高修哀歌平促明呼《而訣道急哀猛大安第莫收遠烈廣』八低藏道強益云?昂︵︵︵會云訝』直清厲玉,四云而而而篇梁聲云促遠舉》,︶︶︶
附?》見錄顧。
明釋野?神王撰釋珙「、真四唐空聲?《五孫篇音強韻九加貫弄字珠反、集紐宋?圖?類序陳原」彭雜。
年
法
「四」「三」「二」維建月風滄山宿
五揚德照鳴江暝桐律○│○○○
○○廬
仄非一│
│聽江起憶○│
○兩急○寄○孤岸○
式
舊吾舟○夜|廣遊土○葉猿陵流○○○愁舊││○○遊
││
孟浩然
還待把開青綠邀故
過
五來到酒軒山樹我人故律○人平│○○○
│
○│○○○
重話村至│
莊起就陽○面郭邊○具 「○○桑○外○田○孟
式
閩菊○南│
麻場花│家雞浩斜合○黍然
調○日○圃○○○○○
」
││
││ - 3 -
五 更欲黃白登 絕 上窮河日鸛 仄 ○○│
○│○鵲
起 一依樓
層千入山
「○里海○王
式
鹿樓○○
港○│
之目流盡渙
調」
│○○○
│
低舉疑床靜 夜 頭頭是前 思 ○│○│○○
│
地
思望上明李「○○○○
白
鹿│明霜│
港故月○月調鄉」○○│光
│○│
花 落 ○ 知 ○
「│
閩多南少調○」∫
「七」白黃此昔黃七姑江月楓雲鶴地人鶴律夜蘇楓落橋○○○○
樓平半│一空│
起○○│
○│○夜
烏泊
千去餘已崔式
鐘城漁啼
載○○乘顥
聲○外火○張
○不│
○ 「空復│閩○○
繼○南到│
寒對│
│○黃返鶴黃
調○山○霜悠○○鶴」客○愁
○
悠樓○船 ○去○○│
眠│○滿寺天││○│○│○
│
「六」霜停白遠山七葉車雲上行絕○○○○
仄紅││寒
杜起於坐深山牧
式
「○愛處○
鹿│
○○港二楓有│
調月林○石」○○人徑花○
│
家○
斜晚○○│○││
- 4 -
牧借路清清童問上明明○○○○
│酒行│
杜遙家人時牧
「指○○節
閩○│
│○南杏花何欲雨調」○處○○
村○斷紛○有魂紛○○○│ ││
「五」絕最草天早七勝是色街春絕遙還○呈平寄將│○○○
一遙│
水起○○
煙年看小部式
海│
「柳○○雨張
○兩客○十「西行家││○滿春近潤八閩頭○調○員南○淚」皇○○○│
卻如外調都」│○
○好無酥處○○韓│○││愈
憐寂湘漢寒秋萬三長君寂水文林草古年沙○○○○
○○○○
過│江無││獨惟│賈何山情有空尋留謫誼事○○道見○○宦宅「○│
│○○鹿到││○ 日○搖弔恩人楚此劉港斜○客○長調天落○○│
○」涯○豈處知猶時│
○棲卿
○○○薄
○去悲遲後○○│
│○│○││
隔肯樽盤蓬花但舍客晉吳鳳鳳登籬與酒飧門徑見南至長總二三
安為水山代宮去凰金○│○○○
│
○│○○○
鄰家不群│
杜○│○○○
│
○○│
○○陵
衣臺
│鳳呼翁貧市今曾鷗舍甫
浮中
不雲分半冠花空臺凰取○○遠始○○北見○○落○草○上臺「○││○○○客盡│
│
○為「││○○使│○ 埋○相只無家│
君緣日皆貂調餘○○○○客日○│
山人能白青成│
○江鳳李○○鷺天○」杯│
舊開○○吟│
○○愁│
│○凰白
│○
○對醅兼掃來春飲○味
○○○水
調○蔽洲│
古幽日○外丘徑自遊流○│○│○│ │○
」
│○│○○
○○│
│
│ - 5 -
煙日芳晴波暮草川○│○○○
鄉萋│
江關萋歷「上○○歷雲○○林使何│鸚│漢調人處鵡陽」○○○○
愁○是洲○○樹
│
│
│○
篇三:诗词复习
文言文以及诗词复习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本诗为五律,描写了北固山山青水碧的壮丽春景,既表达出欣喜之情,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意(诗的主旋律是欣喜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的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赤壁》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作品有《樊川文集》。本诗为七绝,咏史抒怀,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内心感受。
《浣溪沙 山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本文是一首词,上片刻画了一幅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画面,“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下片议论,溪水尚能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不仅指庭中桂花,也有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反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若改为“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诗人。上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早春》,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本文体裁是七绝,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春色,近看却没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是议论,通过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作者呈诗给张员外,也是为引逗好友出门赏春,同时也劝人们珍惜早春美好时光。
《西江月》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作品有《稼轩长短句》全诗刻画了一幅山村夜行图。上阙写晴:“说丰年”,用拟人手法写青蛙在鸣叫;“蛙声一片”,透出天将下雨的信息。整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写夏夜景物,给人
鲜明的印象,流露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和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下阙写雨。“忽见”,指旧时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这时词人在山道上冒雨急行的结果,诗人心中的惊喜可想而知。
《秋词》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刘梦得文集》。本诗体裁为七绝,前两句议论,一反悲秋之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后两句写景,绘出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全诗议论、抒情与写景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凌云壮志,抒发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迢迢牵牛星》节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皎皎”形容星星又远又亮,“纤纤”形容素手的柔长,“札札”摹仿织机的声音,“盈盈”形容水波晶莹,“脉脉”形容含情注视的神态。这些叠字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强了全诗缠绵的情调。本诗主要运用了想像与象征手法,两颗星星如同人间的恋人,天河象征人间的封建的礼教。全诗以织女为中心,写的是天上的神话,表达的却是人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本诗首句写景,通过杨花和啼声表达漂泊之感和离别之恨。第二句叙事,“过五溪”既写出了路途之艰险,又流露出对朋友的同情、关切,含有悲痛之意。最后两句抒情,写月亮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采用拟人手法将月亮写得有知有情,善解人意。此句想像奇特,极具浪漫色彩。
(2)名句的默写
1、天上的风雨来了, 。
2成功的花,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 。 3、潮平两岸阔, 。乡书何处达, 。
4、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 5、 ,松间沙路净无泥, 。 6、 ,冷露无声湿桂花。
7、我欲乘风归去, , 。
8、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 9、青山有幸埋忠骨, 。
1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理解性填空
1、苏轼《水调歌头》中表现诗人旷达的情怀和乐观的情致的诗句是 , , 。表达了诗人对千古离人
的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2、《次北固山下》(王湾):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为后人所称道的名句: ,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名句: , 。集中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点明主旨的句子: , 。
3、杜牧的《赤壁》中,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诗句是 , 。
4、苏轼的《浣溪沙》一词中描写清泉寺优美的自然景色的诗句是 , 。 表现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诗句是 , 。
5、湖南岳阳楼把楼中所观景色与古仁人的忧国忧民情怀相结合的对联是 , 。 6、《十五夜望月》中描写中秋夜景 的诗句是 , 。对月怀远,委婉地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的诗句是 , 。 7、林则徐表明自己的磊落和刚正的对联是 ; 。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写出细雨蒙蒙,春草乍生,似有似无的诗句: , 。让人感到春雨可贵的诗句: 。以对比的手法,议论抒情,突出早春的可爱的诗句: , 。 9、《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的句子: , 。诗人巧妙运用数字入诗写景的句子: , 。与“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相近的句子: , 。描写山乡骤雨将至的诗句: , 。 10、《迢迢牵牛星》: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 , 。 织女手弄机梭,却织不出布来,而且哭得泪如雨下,其原因是: , 。写织女牛郎虽只有一条清浅的银河之隔,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相视不能相语的句子: , ? ,
。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离愁的诗句: , 。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而“ ”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12、孔子说:“ , 。”可见,在求学的道路上,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请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
1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寄情于物,表达了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词》中运用对比描写秋天胜过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春天是美好的,是令人向往的。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一次次地对春天进行歌颂。有句古诗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恰好与朱自清的《春》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5、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 "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________________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诗词赏析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本诗为五律,描写了北固山山青水碧的壮丽春景,既表达出欣喜之情,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意(诗的主旋律是欣喜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画面非常精彩。春潮涨平之后,江面十分开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帆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在诗人的笔下,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赤壁》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作品有《樊川文集》。本诗为七绝,咏史抒怀,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内心感受。
《浣溪沙 山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本文是一首词,上片刻画了一幅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画面,“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下片议论,溪水尚能倒流,谁说人老不能焕发青春?“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整体赏析(主题):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3、、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
5、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6、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7、《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向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人有悲1、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整体赏析(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包涵着人生哲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5、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婵娟”,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1、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整体赏析:诗人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没有。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人们怎能不珍惜早春这一最美好的时光?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5、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7、“绝胜”的意思是远远胜过。三四句属议论句,将满城烟柳与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
《西江月》宋 辛弃疾
1、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整体赏析(课本):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下也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3、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蛙声一片”已透露出天将有雨的信息。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
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赏析: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词》唐
刘禹锡
1、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整体赏析(课本):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3、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4、“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6、“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
,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7、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1、名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整体赏析(课本):这首诗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写进了天下多少痴情男女的离恨与相思!诗句中有六句用了叠字,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增强了全诗缠绵的情调。
3、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
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4、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1、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整体赏析(课本):这是一篇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5、“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篇四:诗词写作入门——平仄之【五律】
诗词写作入门(三)平仄之【五律】
【定义】
五律是五言律诗的简称,属于近体诗中律诗(格律诗的意思)的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排律,一般都是五言的,句数不定,但必须超过八句,句数是偶数,如十句,二十句,一百句,至二百句以上。按照一般习惯,律诗是最讲究语言锤炼的,古人有“五律如四十尊菩萨,着一俗汉不得”的说法。 【形成】
南北朝文学作品注重对偶和平仄,对律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南齐永明之世,周颙和沈约创四声八病之说。影响所及,当时诗人作诗讲究声律,世称“永明体”,这是由古体诗演变到近体诗的重要桥梁。
唐初上官仪提倡“六对”、“八对”之说,将前人对偶之法加以总结归纳,对律诗的发展颇有影响。初唐四杰所作律诗甚多,促进了律诗的发展。沈佺期、宋之问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琢磨,去粗取精,把律诗的格式固定下来。 【格律要求】
1、句数方面:律诗每首限定八句,排律则八句以上,长度不限。 2、句式方面:律诗句子长短全首一致,不是五言,就是七言。
3、对仗方面:律诗每首必有对仗,且位置也有规定,全诗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其他二联则不拘。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 4、音律方面:律诗每首平仄都有规定,讲求“粘对”和平仄谐协。
5、用韵方面:律诗只可押平声韵,不可换韵,一韵到底,双数句或偶句末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金朝、元朝以来通行“平水诗韵”,用韵限于一韵部。长律则可以换韵,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 【五绝平仄押韵基本句型】 ⊙表示平仄均可 【1】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2】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3】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诗: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4】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诗: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篇五:咏月诗三首
课文内容《咏月诗三首》
课 型:精读课型
上课时间:
教案作者:张成龙
年 级:九年级
、3、25 13
课前预习 :
1.反复诵读三首诗,体会各首诗的情感。
2.诵读课文,了解两位诗人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借助课文注解理解诗词大意。
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思想风貌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通过学习,体会月与人的联系。
教学评价:
理解每首诗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沧桑,一千多年前的明
月依然映照着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高的,似无情却有情;月亮是诗意的,温柔多情,恰似知己;月亮也是感伤的,月圆人不圆。让我们走进李白、杜甫的世界,叩问月亮,倾听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两首咏月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主板书:把酒问月 月下独酌 李白)
二、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1.正音
〔散行板书〕阙 樽 酌 徘徊 邈
2.读准节奏:七言古诗多为二二三,五言古诗多为二三。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并跟读,读准字音节奏。)
三、二读:读懂内容。
1.学生讨论两首李白咏月诗表达的不同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预习及课堂的诵读,能初步感受到诗人笔触的纵横恣肆,及其美的意境,但要具体的说清楚,还有待于讨论引导。他们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月色美,人孤独等层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意关键的诗句,并介绍相关的内容。
2.教师具体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把酒问月》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诗人由
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月下独酌》中,诗人把明月引为知己,对月抒怀。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于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同时还异想天开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表面上有明月相伴,身影相随,好象并不是独酌,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
空中相见遨游。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板书〕把酒问月:咏月抒怀:酒——月——酒 思考宇宙人生
月下独酌:对月抒怀:月 人 影 孤独中的向往
四、三读:读出情感。
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两首诗,整体感知诗的文字之美,体会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
〔学情预测〕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讲解,学生一般比较能够体会出诗人的情感,从整体感知入手,再次吟咏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两首咏月诗,直至背诵。
2.预习杜甫的《月夜》,体会其中的情感。
3.思考月与人的联系?
第二课时
一、读《月夜》,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主板书:月夜 杜甫)
1.正音
〔散行板书〕鄜 鬟 幌
2.学生讨论本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明确:望月思亲。(板书)
二、背景介绍及具体内容分析
1.学生朗读《月夜》一诗,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与其他怀人诗的不同。
2.教师介绍并分析。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
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是由于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
三、重读三首咏月诗,感受其中月与人的密切联系。
1.学生讨论月色之美与人的密切联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情预测〕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们能初步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看月,体会和感受皆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能从诗中的具体句中读出月与人,人与月的联系。
2.教师明确: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诗中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接着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又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其实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