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21:26 高中作文
篇一: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灵宝五高2015-2016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人:蒋结祥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无论是阅读或写作,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节选)
1.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 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由“套板反应”产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C. “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D.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2.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 (3分)
A.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 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D.随便在报章杂志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月轮是直指的意义,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 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C. 只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就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D.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鄘,字建侯,江夏人。大历中举进士,又以书判高等,授秘书正字。为李怀光所辟,累迁监察御史。及怀光据蒲津叛,鄘与母、妻陷贼中。恐祸及亲,因伪白怀光曰:“兄病在洛,请母往视之。”怀光许焉,且戒妻子无得从。鄘皆遣行。后怀光知,责之。对曰:“鄘名隶军籍,不得随侍老母,奈何不使妇随姑行也。”怀光无以罪之。时与故相高郢同在贼廷,乃密奏贼军虚实及攻取之势。德宗赐手诏以劳之。后事泄,怀光严兵召郢与鄘诘责。鄘词激气壮,三军义之。怀光不敢杀,囚之狱中。怀光死,马燧就狱致礼,表为河东从事。寻以言不行,归养洛中。寻拜检校礼部尚书、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是镇承前命帅,多用武将,.
有“神策行营”之号。初受命,必诣军修谒。鄘既受命,表陈其不可,诏遂去“神策行营”字,但为凤翔陇右节度。
及王师征淮夷,郓寇李师道表里相援。鄘发楚、寿等州二万余兵,分压贼境,日费甚广,未尝请于有司。时宪宗以兵兴,国用不足,命盐铁副使程异乘驿谕江淮诸道,俾助军用。鄘.
以境内富实,乃大籍府库,一年所蓄之外,咸贡于朝廷。诸道以鄘为倡首,悉索以献,自此王师无匮乏之忧。
先是,吐突承璀监淮南军,贵宠莫贰。鄘亦以刚严素著,而差相敬惮,未尝稍失。承璀归,遂引以为相。鄘出入显重,素不以公辅自许,年侵势过,颇安外镇。登祖筵,闻乐而泣下,曰:“宰相之任,非吾所长也。”行颇缓,至京师,又辞疾归第。既未朝谒,亦不领政事,竟以疾辞,改授户部尚书。寻以太子少傅致仕。元和十五年八月卒,赠太子太保,谥曰肃。 ..
鄘强直无私饰,当官严重,为吏以峻法立操,所至称理,而刚决少恩。镇扬州七年,令行禁止。擒擿生杀,一委军吏,参佐束手,居人颇陷非法,物议以此少之。(《旧唐书·李鄘..
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寻拜检校礼部尚书 拜:授予官职 .
B. 俾助军用 俾:使 .
C. 寻以太子少傅致仕 致仕:升职 ..
D. 一委军吏,参佐束手 束手:不插手干预 ..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和敬拜的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大历、德宗、宪宗。
B. 古人的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
D. 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鄘珍视亲情,机智保全家眷。李怀光反叛,李鄘担心祸及亲人,于是机智地将母亲和妻儿安全转移,并且巧妙应对,使李怀光无法将他治罪。
B.李鄘求真务实,去除虚荣名号,凤翔府先前命帅,多用武将,称为“神策行营,新帅”必至军中接受拜谒,李鄘任该职时,表奏朝廷,将旧制废除。
C.李鄘顾全大局,踊跃为国分忧。战争发生,国用不足,他率先执行圣谕,只留一年所需,其余皆贡于朝廷,江淮各道纷纷响应,使国家军需充足。 D.李鄘不畏权势,保持刚严气节。吐突承璀监淮南军,显贵与所得宠爱没人能比得上,李鄘却毫不惧怕,吐突承璀对他也很敬重,回京后举荐他任宰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事泄,怀光严兵召郢与鄘诘责。鄘词激气壮,三军义之。
(2)鄘出入显重,素不以公辅自许,年侵势过,颇安外镇。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①之 陈与义
十月高风客子悲,故人书到暂开眉。
也知廊庙当推毂②,无奈江山好赋诗。
万事莫伦兵动后,一杯当及菊残时。
喜心翻倒相迎地,不怕荒林十里陂。
【注】①迓,迎接,本诗写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上一年十一月,金人攻占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作者幽居邓州,好友席大光去郢州赴任,途经此处,特愿意来探望他。②推毂: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8.这首诗的每一联都体现了迎接之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滕王阁序》)
(3)在《陈情表》中李密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既没有为穿孝服的亲眷,从经济看,又没有使唤的童仆的句子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占先
老年间的事了。
说是有个书生,叫卫占先,家境还算殷实。一直巴望着考取个功名,能位列红墙,加个一官半职的,也不枉自己十年寒窗之苦。许是命蹇,转眼,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卫占先屡试不第,到头来,依旧是白丁一个。眼看步入不惑之年,他是越发困惑,只是,金榜题名的愿望却有增无减。
这时,难免有好事的人,就说,进身的能耐都没有,还一根筋,做官,那哪成。卫占先听得多了,便觉着脸上无光,无地自容。一狠心,便卖了祖宅田产,想捐个知县。无奈,所得银两并不十分宽裕,打点起来,捉襟见肘,一时,没能放了实缺。没办法,只得候着。也当真是时运不济,不曾想,卫占先在省里一候,竟是三年。一路下来,日子清苦起来。还好他会得一手好字画,实在没招了,隔三差五写画些,拿到集市上卖掉,换些闲散银两,聊以度日。
日子潦倒,前程无望,日久天长,卫占先就有些丧气,打算另谋门路。一时,他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斟酌来,斟酌去,一晃,又是一年。
一日,集市将散,卫占先正在收拾字画摊。这时,忽然挤上前一群人来,也不论价,争抢着要买卫占先的字画。卫占先一时懵了,自从开张摆摊,两年多来,这等快市,还是头一回。眨眼工夫,字画被哄抢一空,卫占先着实得了些银两,足够半年开销。高兴归高兴,卫占先倒也没忘了扯住个人,问明了原委。原来,这些人哄抢字画,全是为着讨好新任署理制台去的。
话说这位制台大人,是个风雅之人,喜欢舞文弄墨,自称生平有两桩绝技:一桩是画梅花,另一桩便是书法了。
卫占先听到这儿,做官的愿望又重新升腾起来。赶紧收拾摊子,匆匆回到住处,取出祖传宝贝——《梅石溪凫图》。据说是马远真迹,也无从考据。卫占先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然后,把画掖进了袖筒。
俗话说,十年河东转河西。该着卫占先转运,手本递上去,一会功夫,竟传出话来,请了。一番寒暄,制台大人详详细细问了卫占先履历后,话题自然说到字画上来。制台大人说,他画梅花有一个诀窍,只要圈儿画得圆,梗儿画的粗,便是能手。卫占先一听,乐了,这还是头一回听说,却也不好深问,就有意岔开话题。又说到书法,制台大人自称是王右军一路,而且神神秘秘压低声音说,我有一本王羲之写的《前赤壁赋》,字字真楷,碧波清爽,一笔不坏,听说是汉朝的一个石匠刻的。兄弟自得了这帖,每天必临写一遍,从不间断。卫占先一听,心想,得,感情这位制台大人也是了得。
卫占先一看情况不对,就没敢把《梅石溪凫图》拿出来,却也不好就这样就走掉。也是急中生智,就说,想求大人墨宝。制台一听,高兴了,问一句,你倒喜欢我的书画?卫占先赶紧说,喜欢的不得了呢。制台大人更高兴了,便送了卫占先一副小堂画。
卫占先回去后,思量来,思量去,心有不甘。
改日,卫占先又递上片子。怕制台大人不肯见,便求号房替他传话,说有事面禀。见了面,卫占先吞吞吐吐地说,小的实在喜爱大人画的梅花,意思是想求大人再赏画一副,以备
传之子孙,垂之久远。制台说,不是已经给过你一副了吗。卫占先就故意红了脸,赶忙说,小的该死,小的没有出息,因为候补的实在穷不过,就把那张画给卖了。
制台大人一听,不禁满脸堆笑,问,有人买我的画?卫占先忙说,当然有人买,而且抢着要呢。本来我答应一个朋友,十两银子给他。后来,又来了一个东洋人,也非要买,而且不断加价,最后我以二十两银子卖给了东洋人。制台大人就派卫占先不是,说,既然答应朋友了,岂能为了钱财毁了信义。卫占先连连称是。却又故作辩解道,小的也是候补的穷急眼了,所以才斗胆做出这事的。
制台沉吟片刻,说,罢了,子乌县尚有一缺,你就择日上任去吧。
卫占先一惊,涕泪俱下,忙跪地拜谢。(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的卫占先眼看步入不惑之年,而金榜题名的愿望却越发无望实现,前途渺茫,这不免使得他垂头丧气,绝望至极。
B.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卫占先读书不成,功名不就;然后又写他通过自己的书画魅力而获得功名,从而多角度表现人物形象。
C.听说制台大人是个风雅之人,卫占先拿出祖传宝贝———《梅石溪凫图》摸了又摸,打算送给制台,后终因自己内心不舍未送出。
D.《前赤壁赋》是宋代苏轼的作品,却是汉代的一个石匠刻的,这个时代的交错,说明了制台大人并非一个真正的爱好书画之人。
E.小说故事性很强,语言文白相间,神韵俱佳,构思机敏,写了古代书生卫占先终于后来居上的离奇故事,是一篇心灵的变形记。
(2)“卫占先的字画在集市将散时被争抢”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卫占先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占先”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随着孙杨、宁泽涛等人的强势崛起,中国男子游泳项目的实力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_____。 ②现在之所以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______,是因为在过去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势头。
③花千骨怎能和赵丽颖_________?虽然近期由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玄幻古装电视剧《花千骨》热播叫座,花千骨红得发紫,但毕竟是赵丽颖入骨入心演绎的功劳。
A.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相提并论 B.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C.相提并论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D.相提并论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记者跟随采访团来到涠洲岛,发现了一个问题:众多游客的到来一方面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小岛经济的发展。
B.不少人都会用眼镜布来擦拭眼镜上的灰尘,一些专家表示并不认同这一做法是正确的,因为多数眼镜布造价低廉,纤维间隙较大,用它擦眼镜只会适得其反。
篇二: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 页。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斟酌.(zhuó) 袅.(niǎo)娜 屋椽.(chuán) 羽扇纶.(ɡuān)巾
B.游说.(shuō) 倩.(qiàn)影 佳肴.(yáo) 清沁.(xīn)肺腑
C.浸渍.(zì) 酣.(hān)畅 岑.(cén)寂 殒.(yǔn)身不恤
D.峥嵘.(rónɡ) 榫.(sǔn)头 国粹.(cuì) 咬文嚼.(jiáo)字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点缀 克隆 叱咤风云 安然无恙
B.酝酿 炒作 冰雪消融 家喻户晓
C.斑斓 蜷缩 兴高采烈 锦上添花
D.寥廓 和霭 礼上往来 急不暇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B.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C化产业部门一片繁荣景象。
D取,便会失去创新的动力。
4.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郁达夫——散文
B.《老人与海》——海明威——小说
C.《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
D.《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①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②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③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④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和农历年的春联。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
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6.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习惯于走熟路。
B.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应该寻求典故。
C.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
D.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生流弊。
7.对选文中“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套板反应”是指一件事发生时你立即联想到一些头脑中已有的套语滥调。
B.就作者说,“套板反应”是创作动机的仇敌。
C.“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D.就读者说,“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习惯的力量十分深广,沿着习惯去做,就可以轻松地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
B.韩愈说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他自己多次失败后得出的教训。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出现“套板反应”,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D.报纸杂志和尺牍宣言中的文章,都是“套板反应”的作品。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劳:功劳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C.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D.且相如素.贱人 素:朴素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吾羞,不忍为之.下
C.徒慕君之.高义也
D.蔺相如固止之.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1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廉颇炫耀自己的地位、战功,羞辱蔺相如,表现出他的居功自傲和等级观念。
B.蔺相如“称病”、“避匿”,表现出他因曾是舍人而自卑,不敢面对廉颇的挑衅。
C.蔺相如对门客说的一番话表现出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D.廉颇“肉袒负荆”,登门谢罪,体现了他知错能改,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欲与廉颇争列。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共6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山如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山不厌高,。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
(4)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每空2分,共4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 的品格。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15分)
一顶红星帽 叶永烈
那胶卷才拍了一半,我就去美国了。在美国,又继续拍了下去,直到把这一卷拍光。一冲出来,那几张在上海东湖宾馆拍摄的照片,引起美国朋友莫大的兴趣。“她是谁?你们中国现在还有人戴红星帽?”美国朋友们几乎都这样问。照片上的她,确实太与众不同:瘦瘦小小的个子,身高不到1.5米,不及我肩膀,却头戴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帽子正中,是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帽子下方,露出两绺灰白色的头发。她戴的那顶红星帽,亦即红军帽。在那些描述井冈山斗争的影片中,在那些关于长征的影片中,常可以见到红军将士戴着这样的红星帽。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女士们风行戴假发或者巴黎草帽,没有谁去戴红星帽。其实,当我和她在上海东湖宾馆合影时,我也颇为惊讶。记得,就在我拿出照相机的时候,她忽然说:“等一下!”然后,她从客厅进卧室去了。我想,如今,即便是老太太,大约也要略施粉黛吧。一会儿,她居然戴着一顶红星帽出来了。她指着帽子道:“现在可以拍照了!”看得出,她对那顶红星帽充满深情。她即便在羁旅之中,仍带着这顶心爱的帽子。她是从北京来到上海。那时,我正忙于准备远行,过一个星期便要飞往美国洛杉矶。就在这时,我接到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电话,说是她来上海了,有些事要跟我谈。她叫陈琮英,这名字并不是人们很熟悉的;然而,她的已故的丈夫任弼时,却是大家所熟知的。
中共“七大”所确定的“五大书记”,便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只是他由于过分操劳,1950年10月病逝于北京,终年仅46岁!我问她的年龄,她说比任弼时还大2岁。如今已九旬的她,行动十分灵活,视力、听力也都不错。我问起她跟任弼时的结
合。她说,那是“娃娃亲”哪。此后,随着任弼时走上了红色之路,这位来自农村的姑娘也随他奔波,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的爱情之路是那么的不平常:当17岁的任弼时去苏联莫斯科接受红色教育,陈琮英则在长沙老家半工半读了四年,终于摘掉了文盲帽子。任弼时回国后,在上海已经买好船票准备去接陈琮英来上海,突然接到党组织通知要他去北京,他立即遵命。这样,陈琮英又等了两年,才算和阔别六年的任弼时结了婚。两年后,任弼时在安徽被捕,陈琮英赶去营救。好不容易,任弼时出狱,他们的长女却在风寒中死去。她跟随任弼时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1931年3月,陈琮英即将分娩,任弼时却奉命前往江西红区。任弼时走后才七天,陈琮英生下一个女儿,没多久就被捕入狱,关押在龙华。坐了三个多月的牢,经周恩来派人营救,陈琮英才出狱,秘密前往江西红区,终于第一次戴上了红星帽。个子矮小的她,戴着红星帽,艰难地走完长征之路。在红都延安,她带着红星帽,双手不停地摇着纺线车,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能手。她随着任弼时转战陕北,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以胜利的步伐迈入北京城。她正要过几天安定的日子,任弼时却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她抹干了泪水,带着女儿远志、远征,儿子远远,继续在红色的道路上前进??每一个时代,都给每一个女性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陈琮英漫长而曲折的一生,是在红星照耀下度过的。正因为这样,她深情地爱着那颗红星,爱着那顶红星帽。也正因为这样,当我拿出照相机时,她拿出了红星帽。在旧金山,《星岛日报》的记者来采访我的时候,见到了那几张戴红星帽的照片,露出惊奇的目光。当他得知她是任弼时夫人时,立即问我能否送他一张。没多久,这张照片就出现在《星岛日报》上??(选自《当代名家美文精选》,有删节)
16.陈琮英为什么会“对那顶红星帽充满深情”?(请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3分)
17.文中说“他们的爱情之路是那么的不平常...”,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不平常”的地方。(4分)
18.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具体说明。(4分)
19.文章结尾写“没多久,这张照片就出现在《星岛日报》上.....”,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怎样的主旨?(4分)
20.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话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听者的不快和反感,因此,就有必要变通一下说法,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委婉语”,例如《祝福》中短工把祥林嫂“死了”说成“老了”。现实生活中,对别人提出请求或批评别人也最好把话说得委婉些:
(1)不想让别人抽烟,说“”, 一般会比说“不要抽烟”更容易让人接受;
(2)不允许别人践踏花草,说“”,一般会比说“禁止践踏花草”更容易让人接受;
(3)劝别人不要在阅览室喧哗,说“”,一般会比说“严禁喧哗”更容易让人接受。
21.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近视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提醒青少年正确用眼,预防近视,电视台准备拍摄一则公益广告,请你拟写一条广告语。(4分)注意:⑴紧扣主题;⑵运用修辞手法;⑶不超过20字。
作文(40分)
22.生活中许多事情,只要我们主动一些,往往会出现新的局面。“毛遂自荐”是主动推荐自己,从而脱颖而出;“负荆请罪”,是主动承认错误,终于化解了矛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主动追求,以达到更高的目标。请结合你对生活的体验,以“主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700字;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说shuì沁qìn )
2.D (和蔼礼尚往来)
3.C(“不绝如缕”原比喻形势极其危急。比喻技艺、学说等继承者稀少,但未失传。也比喻声音等细微,但未中断。在此使用不当,可用“络绎不绝”)
4.A(郁达夫应为朱自清)
5.A 6.B 7.C 8. C
9.D(素,向来,本来)
10.C(C,结构助词,的;其余为代词)
11. A 12. B
13(1)不想(愿意/打算)和廉颇争位次(高下/地位) (“欲”、“争列”各1分)
(2)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对于將相呢?(“羞”1分,句式1分)
14.(1)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2)卷起千堆雪一时多少豪杰
(3)海不厌深天下归心
(4)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共6分,任选三题,每空1分,错一字该空不得分)
15. 第一空:托物言志/以梅自喻/以物喻人/借物抒怀/象征(2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比兴/拟人/比喻得1分)
第二空:孤高、傲世、坚贞自守(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满分)
16. 她漫长而曲折的一生,是在红星照耀下度过的(3分,若答“戴着红星帽,艰难地走完长征之路”,“她带着红星帽,双手不停地摇着纺线车,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能手”等得1分。)
17. 他们的爱情与革命相伴,经历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聚少离多,为革命事业牺牲个人的利益,他们的爱情之路是为革命而奋斗的人生之路。
(4分,意思对即可。只答出“爱情与革命的联系”得3分,只答出“生离死别、聚少离多”等某一具体特征得2分。)
18. (1)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如文章以外国朋友对照片的兴趣开头,以外国朋友将照片登在报纸上结尾。
(2)顺叙部分与插叙部分有机结合。如在交代照片来历时插叙陈琮英的革命经历。
(3)思路清晰,全文以“一顶红星帽”为线索组织材料,表达主题。
(4分,三点中只需答一点,其中,答出特点2分,具体说明2分,意思对即可。)
19.通过写陈琮英对外国友人的影响来表现老一辈革命家精神的感召力,表达作者对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4分,答出“革命精神的影响、感召力”得2分,答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得2分,意思对即可。
20. 答案示例:(1)朋友,吸烟有害健康(2)小草有生命,脚下请留情(3)同学,沉默是金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3分,每空1分,恰当即可)
21. 答案示例:注意用眼卫生,提高生活质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擦亮自己的窗户(4分, 符合题意3分,修辞1分)
22.作文评分标准:注:(1)每错3个字扣1分,重现不计,扣满2分为止。(2)每少50 字扣1分。(3)特色加分:达到下列四项之一者可加2—3分;特别突出的可加5分,但 是总分不得超过满分。
①立意有深度,见解独特,有创意。②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③构思或选材丰富、
篇三: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含答案)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时量 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斟酌(zhuó) 袅(niǎo)娜 屋椽(chuán) 羽扇纶(ɡuān)巾 ....
B.游说(shuō) 倩(qiàn)影 佳肴( yáo) 清沁( xīn)肺腑 ....
C.浸渍( zì) 酣(hān)畅 岑(cén)寂 殒( yǔn)身不恤 ....
D.峥嵘(rónɡ) 榫(sǔn)头 国粹( cuì) 咬文嚼(jiáo)字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点缀 克隆 叱咤风云 安然无恙
B.酝酿 炒作 冰雪消融 家喻户晓
C.斑斓 蜷缩 兴高采烈 锦上添花
D.寥廓 和霭 礼上往来 急不暇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
B.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
C.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湖南文化产业却呈现盎然生机。来自各地的客户不绝如缕,文化产业部门....
一片繁荣景象。
D.创新,首先要不满现状,要有变革的欲望,有更高的追求。如果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便会失....
去创新的动力。
4.下列文学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郁达夫——散文
B.《老人与海》——海明威——小说
C.《再别康桥》——徐志摩——诗歌
D.《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戏剧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①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②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③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④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和农历年的春联。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②①③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6.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习惯于走熟路。
B.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应该寻求典故。
C.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
D.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生流弊。
7.对选文中“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套板反应”是指一件事发生时你立即联想到一些头脑中已有的套语滥调。
B.就作者说,“套板反应”是创作动机的仇敌。
C.“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D.就读者说,“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习惯的力量十分深广,沿着习惯去做,就可以轻松地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
B.韩愈说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他自己多次失败后得出的教训。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出现“套板反应”,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D.报纸杂志和尺牍宣言中的文章,都是“套板反应”的作品。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9—12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劳:功劳 .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
C.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上 .
D.且相如素贱人 素:朴素 .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吾羞,不忍为之下 ..
C.徒慕君之高义也 D.蔺相如固止之 ..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1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廉颇炫耀自己的地位、战功,羞辱蔺相如,表现出他的居功自傲和等级观念。
B.蔺相如“称病”、“避匿”,表现出他因曾是舍人而自卑,不敢面对廉颇的挑衅。
C.蔺相如对门客说的一番话表现出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D.廉颇“肉袒负荆”,登门谢罪,体现了他知错能改,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
二、非选择题(第13至22小题,共76分)
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不欲与廉颇争列。
译文:(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译文:
14.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共6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 ; ,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山不厌高, 。周公吐哺, 。 (曹操《短歌行》)
(4,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1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每空2分,共4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 的品格。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15分)
一顶红星帽
叶永烈
那胶卷才拍了一半,我就去美国了。在美国,又继续拍了下去,直到把这一卷拍光。一冲出来,那几张在上海东湖宾馆拍摄的照片,引起美国朋友莫大的兴趣。“她是谁?你们中国现在还有人戴红星帽?”美国朋友们几乎都这样问。
照片上的她,确实太与众不同:瘦瘦小小的个子,身高不到1.5米,不及我肩膀,却头戴一顶灰色的八角帽,帽子正中,是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帽子下方,露出两绺灰白色的头发。
她戴的那顶红星帽,亦即红军帽。在那些描述井冈山斗争的影片中,在那些关于长征的影片中,常可以见到红军将士戴着这样的红星帽。
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女士们风行戴假发或者巴黎草帽,没有谁去戴红星帽。
其实,当我和她在上海东湖宾馆合影时,我也颇为惊讶。记得,就在我拿出照相机的时候,她忽然说:“等一下!”然后,她从客厅进卧室去了。我想,如今,即便是老太太,大约也要略施粉黛吧。
一会儿,她居然戴着一顶红星帽出来了。她指着帽子道:“现在可以拍照了!” 看得出,她对那顶红星帽充满深情。她即便在羁旅之中,仍带着这顶心爱的帽子。
她是从北京来到上海。那时,我正忙于准备远行,过一个星期便要飞往美国洛杉矶。就在这时,我接到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电话,说是她来上海了,有些事要跟我谈。
她叫陈琮英,这名字并不是人们很熟悉的;然而,她的已故的丈夫任弼时,却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共“七大”所确定的“五大书记”,便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只是他由于过分操劳,1950年10月病逝于北京,终年仅46岁!
我问她的年龄,她说比任弼时还大2岁。如今已九旬的她,行动十分灵活,视力、听力也都不错。 我问起她跟任弼时的结合。她说,那是“娃娃亲”哪。此后,随着任弼时走上了红色之路,这位来自农村的姑娘也随他奔波,经历了风风雨雨。他们的爱情之路是那么的不平常:
当17岁的任弼时去苏联莫斯科接受红色教育,陈琮英则在长沙老家半工半读了四年,终于摘掉了文盲帽子。
任弼时回国后,在上海已经买好船票准备去接陈琮英来上海,突然接到党组织通知要他去北京,他立即遵命。这样,陈琮英又等了两年,才算和阔别六年的任弼时结了婚。
两年后,任弼时在安徽被捕,陈琮英赶去营救。好不容易,任弼时出狱,他们的长女却在风寒中死去。
她跟随任弼时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1931年3月,陈琮英即将分娩,任弼时却奉命前往江西红区。任弼时走后才七天,陈琮英生下一个女儿,没多久就被捕入狱,关押在龙华。
坐了三个多月的牢,经周恩来派人营救,陈琮英才出狱,秘密前往江西红区,终于第一次戴上了红星帽。
个子矮小的她,戴着红星帽,艰难地走完长征之路。
在红都延安,她带着红星帽,双手不停地摇着纺线车,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能手。
她随着任弼时转战陕北,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以胜利的步伐迈入北京城。
她正要过几天安定的日子,任弼时却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
她抹干了泪水,带着女儿远志、远征,儿子远远,继续在红色的道路上前进……
每一个时代,都给每一个女性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陈琮英漫长而曲折的一生,是在红星照耀下度
篇四:【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必修五)双基限时练8 咬文嚼字]
双基限时练(八) 咬文嚼字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yà 惊讶 迎迓 轧钢 砑光 ....
B.xián 涎水 胜筵 舷梯 娴熟 ....
C.zī 锱铢 缁衣 辎重 淄水 ....
D.qiánɡ 王嫱 风樯 墙垣 稼穑 ....
解析 A.轧zhá;B.筵yán;D.穑sè。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婵联 援例 凝炼 枯燥无味
B.平添 场合 箭镞 打破岑寂
C.捉摸 蕴籍 滥调 刻苦自厉
D.词藻 流弊 调和 自命得意
解析 A.婵—蝉,炼—练;C.籍—藉,厉—励;D.命—鸣。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放厥词,冠冕堂皇,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里却漠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误国之深,莫此为....
甚!
B.十八大以后,新一届领导人在改良会风上率先垂范,不说官....
话套话,不照本宣科,切中时弊,这一做法直捣官场积习,赢得广泛赞誉。
C.中国首个职业拳王熊朝忠衣锦还乡,其家乡马关县给予其7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家乡人民更是倾巢而出,争相目睹拳王风采。 ....
D.近来,欧洲牛肉制品掺杂马肉的事件闹得风风火火,欧盟方....
面坚称,“马肉丑闻”并非食品安全事件,不必恐慌。
解析 本题中,A项“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不能带宾语;B项“率先垂范”:带头作好表率,合乎语境;C项“倾巢而出”:形容全体出动,多含贬义。句中用错感情色彩;D项“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句中应为“沸沸扬扬”。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韩国KBS电视台报道,朝鲜使用“银河3号”火箭成功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后,韩国和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追踪火箭的运行轨迹。
B.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尴尬的“十二连败”,而麦蒂则认为失败原因是由于队友的不给力。
C.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反腐”的决心,看到了他们“实干兴邦”的工作态度,这也让我们倍感欣慰。
D.虽然莫言获奖,不能说他已经参与了世界文明标准规则的建设,但至少可以说他开始影响西方文明了,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解析 本题中,B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原因”或“由于”。C项,缺主语,删去“让”。D项,语序不当,将“虽然”放在“不能说”前面。
答案 A
5.《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胜④笑
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答案 A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美学中的“狂欢”是一种感受世界的方式,在狂欢的特定氛围中,颠覆了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粗鄙和嘲讽成为主要的表现风格。狂欢打破了原有的秩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狂欢”是几千年来全体民众的一种伟大的世界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创造新的世界
②它使人解除了恐惧
③使世界接近了人,使人接近了人
④形成了人与人的新的平等的关系
⑤让人们在一种新的关系中释放自我,宣泄重负
⑥高贵与神圣同卑下与粗俗相妥协
A.⑤①③②⑥④
C.④⑥②③①⑤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 B.⑤①②③④⑥ D.④⑥⑤①②③
解析 做连贯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内容,另外还要兼顾句式。从“颠覆了等级”一句来看,④应紧接其后,既符合逻辑,句式也协调,排除了A、B两项,从“狂欢打破了原有的秩序”来看,可知⑤应紧接其后,这样便排除了C。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节选,完成7~10题。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
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7.“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这一句话应如何解释?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文章所用词句常常袭用前人整理出来的一些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8.文中作者举“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9.什么叫“套板反应”,为何说它是创作的死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套板反应”指写作时习惯用现成的语言,甚至要找词藻典故,都到古人那里去乞灵的现象。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10.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做到“唯陈言之务去”,才不至于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篇五:高一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隆化一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Ⅱ卷(表达)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写在
试题上一律零分。
第Ⅰ卷 阅读题(68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文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
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构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
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1.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习惯于走熟路。
B.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应该寻求典故。
C.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联想到一些套
语滥调。
D.举例说明人们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易生流弊。
2. 对选文中“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套板反应”是指一件事发生时你立即联想到一些头脑中已
有的套语滥调。
B.就作者说,“套板反应”是创作动机的仇敌。
C. “套板反应”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D. 就读者说,“套板反应”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习惯的力量十分深广,沿着习惯去做,就可以轻松地创作出
新的文艺作品。
B.韩愈说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他自己多次失败后
得出的教训。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出现“套板反应”,就难以创作出
优秀的文艺作品。
D.报纸杂志和尺牍宣言中的文章,都是“套板反应”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满足 .
5.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
并没有履行诺言。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元散曲,完成8-9题。(11
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①;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这首散曲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试着找出两种举例说明。(5
分)
9.这首散曲描写了哪些景物,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身旁飘过这女郎,___________,远了,______________,走
尽这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默
是今晚的康桥!
(4)如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何辞为?
(5) 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只鸟
芦芙荭
(1)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
好久。盲眼老人是遛鸟的,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只精致的鸟笼,笼里养着一只他叫不上名的鸟儿。鸟儿好漂亮,一身丰泽的羽毛油光水亮;一双乌黑的眼珠,顾盼流兮,滚珠般转动着。特别是鸟的叫声,十分地悦耳。那只鸟有一个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人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非常不安。
(2)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不会下棋,不会玩牌,对侍弄花
儿、草儿,养个什么狗儿、鸟儿的,也几乎没有一点兴趣。但自从见了那个盲眼老头养的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3)有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就千方百计去接近那个盲眼
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4)盲眼老头孤苦伶仃一个人。每天早晨他都很准时地赶到
公园去陪老头一块儿遛鸟。他把盲眼老头那只鸟看得比什么都贵重。隔个一天两天,他便去买很多鸟食,送到老头家去。他和老头一边聊着天,一边看鸟儿吃着他带来的食物。常常看着看着就走了神。好在盲眼老头看不见这一切。
(5)有一天,他终于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对盲眼老头说,他
想买下那只鸟。他的话说得很诚恳。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6)“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
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7)“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
老头说。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8)“我只要你这只!”他口气坚决地说。他好说歹说,盲眼
老头还是不卖。
(9)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
一次次失望,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他就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儿孙们又是要他吃药,又是要他住院。他理也懒得理。
(10)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
因就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这只鸟儿,还是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11)“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12)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人,听了这
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13)“老弟,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名贵的鸟。它不过是一只极
普通的鸟。我买回它时,仅花了十多元钱。不过,这多年??”
(14)“老兄,你别说了。我想要这只鸟,并没有将它看成是
什么名贵的鸟。”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