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苗岭的早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1:17:01 字数作文
苗岭的早晨字数作文

篇一:《苗岭的早晨》教案1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3.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口笛的音色。

4.通过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根据音乐情绪分段。

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叫,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在尽情欢唱。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伴奏之后,第三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随后,这个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辩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口笛的创始人俞逊发创编了一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赞美家乡的音乐──《苗岭的早晨》。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 ,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 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中。

师: 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 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师引领学生逐段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高等)的变化及在音乐中表现力。

2.再听乐曲: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结合画面完整欣赏作品。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苗岭的早晨》,使同学们了解了苗族的风土人情,还通过小提琴和口笛两件乐器音色的对比,直观感受了口笛的音色。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可以了解更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篇二:苗岭的早晨

篇三:苗岭的早晨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边寨飞歌

第3课时

学校:枣庄市第三十三中学

执教人:袁汝凤

课型:综合课

教学内容

1、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

2、学吹竖笛。《赶摆路上》

3、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

教材分析:

《赶摆路上》是大型合唱《云南风情》的第二乐章。采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

加以离调、转调,节奏叠置、非常现代技法处理,十分生动地刻画了一群傣家少

女在赶摆(集市)路上兴高采烈的形象。

《赶摆路上》是朱践耳交响组曲《纳西一奇》的第三乐章。它以纳西族的口弦音

乐为基本要素,表现纳西族人民的几个生活场景,反映出他们勤劳、勇敢、坚毅

的民族性格。

《苗岭的早晨》原是一首口笛曲,后被改编成小提琴曲。乐曲开始采用了富有苗

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仿佛把人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瑶族舞曲》 是一首管弦乐曲,以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的,生动地描

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热烈场面。 《快乐的罗梭》是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是一首富有浓郁

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

教学准备

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

2、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

3、琵琶、阮、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图片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将少数民族迷人的风

情展现在学生面前。

2、学会用竖笛演奏《瑶族舞曲》,体会它与管弦乐《瑶族舞曲》的不同之处。

3、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赶摆路上》

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

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聆听三个声部的不同旋律,感受其和谐的效果。

3、请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

二、欣赏《母女夜话》

1、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什么场景。教师补充。

3、教师介绍《母女夜话》的来源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4、再听录音,引导学生分辨主奏乐器是哪两种?这两种乐器分别代表哪两种形象?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1、聆听录音,请学生说出主奏乐器是什么和乐曲的主题思想。

2、再听录音,试着分析乐曲的调式、结构、情绪、风格。

四、学吹竖笛《瑶族舞曲》

1、播放管弦乐《瑶族舞曲》,使学生感受这首乐曲的基本情绪和主题旋律,熟悉曲调。

2、请学生谈谈这首乐曲描绘的场景。

3、教师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意图、曲式结构。

4、学生练习吹奏主题旋律,注意旋律的流畅,老师可帮助克服技术难关。

5、请学生谈谈竖笛吹奏的《瑶族舞曲》和管弦乐《瑶族舞曲》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

6、让学生练习用三角铁、碰铃按×××|×××|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以此感受乐曲欢快而鲜明的节奏。

7、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用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

五、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

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情绪和主题内容。

2、再听录音,听辨乐曲的主旋律以及主旋律出现的次数。

3、请学生说说乐曲中有哪些乐器演奏,教师补充并介绍月琴、阮、琵琶等民族弹拨乐器的形状、音色等。

4、请学生随录音哼唱主旋律并记熟。

5、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转成两个圈,男外圈女内圈,拍掌扭腰起舞,内圈顺时针、外圈逆时针,男女相对边唱边舞边换对。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运用音乐的要素,对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有所感受和体验。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运用音乐的要素,对作品所要表现的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有所感受和体验。

篇四:苗岭的早晨欣赏教案

《苗岭的早晨》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欣赏教案)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口笛的创始人俞逊发创编了一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赞美家乡的音乐──《苗岭的早晨》。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

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

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

生:有两种。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

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 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

师: 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

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

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 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学生随音乐跳舞,表现音乐。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三乐段。

师:这段音乐是哪段音乐的再现?

生:第一段。

师:音乐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教师引领学生逐段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高等)的变化及在音乐中表现力。

2.再听乐曲: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结合画面完整欣赏作品。

篇五:苗岭的早晨

第四课 聆听《苗岭的早晨》

教师:张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六册第四课音乐会第二课时聆听《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认识主奏乐器口笛,能分辨口笛的音色,能辨别乐曲的情绪变化,能随着乐曲旋律舞蹈、律动;

2、在聆听、律动中熟悉音乐,想象音乐所表现的具体的情景画面,通过多次聆听熟悉口笛的音色;在思考、讨论中划分乐段、分析乐曲的情绪、速度变化,在模仿、舞蹈中体验各乐段的速度、情绪的变化和表现音乐作品。

3、通过课堂上对乐曲情绪、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聆听习惯和兴趣,以及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的初步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分析: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乐曲,也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苗岭的早晨》就是一首由俞逊发老师创作的口笛独奏乐曲,70年代我国的音乐家就曾怀揣着一支口笛带着这曲《苗岭的早晨》飘扬过海。而后又被改编成了小提琴独奏的乐曲。

这首乐曲是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乐曲一开始由口笛奏出起伏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把人们引

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现了美丽恬静的苗寨春色晨景。在那里布谷鸟在欢叫,百鸟在呼应,犹如一幅秀丽动人的画面。 乐曲主题选自苗族“飞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苗岭的早晨

乐曲接着再现了开始时的旋律,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鸣。乐声越来越轻,仿佛鸟儿越来越高,越来越远,依依不舍地向勤劳的人们告别而去。

学情分析:

本年级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有强烈的求知欲,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二年级增长了一些。他们的审美态度处在正式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初步的雏形:已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旋律感,对音乐所具有的速度、力度、情绪等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等各种能力都在二年级的基础上有所增强。

教学重难点:把握乐曲的整体性,能给乐曲分段,能想象各个乐段表现的画面,能模仿演奏、舞蹈律动表现音乐。

教学设想:

《苗岭的早晨》欣赏课的设计上,我遵循三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以审美教育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尊重原著,在“苗族”的文化背景下实施教学设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请看下面的教学环节设计。)

教具准备:课件 键盘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常规问好;

2、复习《摇船调》

(阶段目标: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尽快地平静下来。)

二、导入:

1、教师出示有关“苗族”的图片一组。

问:(1)这些图片让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你想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关于苗族的哪些信息?

2、教师介绍苗族的人口、位置、苗族人民的生活等等。

(阶段目标:从“苗族”导入新课,出示作品的文化背景。这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线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

(一)欣赏全曲,把握作品的完整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苗家山寨去感受苗族音乐的魅力。

1、播放全曲,学生聆听。

(1)提出聆听的要求:静静地听,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你所听到的速度、情绪等等。

(2)说一说:乐曲描写的是怎样的画面?抽生自由回答。(早晨、我听到了鸟儿的叫声等等)

(3)说一说作品的速度和情绪如何。

(4)教师揭示、板书课题。

2、复听全曲。

(1)这个作品可以分成几段?你是按什么分的?

(2)这个作品中有一门乐器贯穿始终,是什么?

A.出示口笛图片,认识口笛,听一听口笛的音色。

B.模仿口笛的演奏姿势,了解口笛的演奏方法。

(二)分段欣赏,细细品味。

1、聆听引子部分。

和学生共同探讨:

(1)引子部分所描绘的画面。

(2)引子部分的速度、情绪如何,并用线条或图形表现出来。

(3)模仿口笛演奏此乐段。

教师总结:起伏舒展的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现了美丽恬静的苗寨春色晨景。在那里布谷鸟在欢叫,百鸟在呼应,犹如一幅秀丽动人的画面。

2、聆听主题部分。

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1)速度、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怎样,用线条或图形表现出来。

(2)主题部分所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或教学生用二个简单的苗族舞蹈动作来表现主题部分。

(4)合着主题音乐完整地跳一跳。

教师总结:乐曲的主题部分旋律欢快,节奏活泼,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快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3、聆听尾声。

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1)这个部分和乐曲的哪个部分相似,完全一样还是有所“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2)这个尾声部分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模仿口笛演奏此乐段。

教师总结:乐曲再现了开始时的旋律,重现了苗寨的锦绣山川和悦耳的鸟鸣。乐声越来越轻,仿佛鸟儿越来越高,越来越远,依依不舍地向勤劳的人们告别而去。

(三)复听全曲。

1、静静地听,感受苗家山寨的那份宁静美。同时,学生在引子和尾声部分模仿口笛演奏,主体部分舞蹈表演。

2、教师小节:乐曲的引子和尾声部分的稍慢的速度,起伏舒展的旋律使得音乐优美而抒情。主体部分的速度稍快,显得欢快、活泼、热烈。

(四)欣赏口笛独奏视频。

(阶段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地感受、体验、表现乐曲《苗岭的早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结构。同时,在聆听中贯穿演奏、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获得对乐曲的直接经验,使审美教育在音乐欣赏课堂实实在在地被落实。)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