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航空航天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1:03 字数作文
中国航空航天史字数作文

篇一:中国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

(闫瑞瑞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省西安市 710077) 摘要:本文以时间顺序为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源起|、发展、突破与展望。重点在突破与展望。只有充分了解中国历史上在发展航天技术方面的利弊得失,我们才能在今天不蹈历史的覆辙,为国人撑起历史的天空。

引言:浩浩天地,朗朗乾坤,脚踏地面之实,头顶天空飘渺,无论在古今中外,无论是能人志士还是平民百姓莫不对我们头上的这一天空怀有敬畏之情。而敬畏转变为好奇之时,人类的探索“头顶一方天”之旅也拉开了其序幕。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航空发展的利弊得失,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一、源起

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像。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

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二、迈入近代

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曲折、反复和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为80年代以后的改革发展和90年代的起飞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虽然与当今俄美等航空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龙的传人终有一天将走在世界航空的前列!

三、高歌猛进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到1952年底,修理各型飞机470多架,发动机2600多台,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初教6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随后解决了改装国产发动机等问题,于1962年1月定型.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歼5飞机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同年交付部队正式服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航空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从战时到平时的转变,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也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了世界。

四、展望与反思

航空事业的发展是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人类为了扩大社会生产,必然要开拓新的活动空间。从路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再到宇宙空间就是这样一个人类征服自然、扩展活动的过程。航空事业是人类拓展大气层和宇宙空间的产物。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航空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回归今时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这一点在航空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对航空航天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未来,落后的航空技术就意味着落后的国度,意味着国家的领空安全将无法保障。而在未来的多时空时代,失去了领空,就如同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感官,必将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请

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气馁。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属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

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

小时27分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

动相关技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科研单位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已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已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五十年代,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科技非常落后。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中国要发展航天事业,正像毛泽东主席指出的那样:“要想不被别人欺负,也要搞自己的尖端武器”,“也要搞一点原子弹”,“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 要开展航天活动必须具备进入空间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起步往往是从研究导弹开始的。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从美国归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担任第一任院长。我们把这一天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日。

(1)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千千热祖国的中华儿女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拼搏历史。经过50多年的创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过发展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形成了规模。具备了先进的卫星、火箭的设计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备的测试和试验能力、可靠的发射能力和有效的测控管理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在卫星方面已经拥有通讯、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卫星系列,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8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轨运行的卫星有20多颗。目前,我们国家已经研制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东方红四号大型卫星平台,寿命可达15年,能够满足后续应用的需要,刚刚发射的尼日利亚卫星就采用了这一部平台。

(3)巩固国防、振我军威,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航天事业是综合国力的象征,也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几十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军事航天装备在形成战略威慑、保卫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较完整的地地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

的研制、生产、发射能力,具备了战略核武器威慑力量,使我国国防的钢铁长城更加坚固。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4)面向社会、服务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几十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航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面貌。比如,通信卫星在我国的电视广播、远程教育、村村通工程、电信传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上百种业务服务,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以前没有通信卫星,云南、新疆等偏远地区,看不到当天的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有的节目要等五六天后才能看到,在山区和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办法通电话,有了通信卫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近年来,我国广泛利用卫星遥感对洪水、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进行预报和评估,使我国每年可减少数百亿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遥感卫星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遥感卫星将形成三个系列一个星座,即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灾害与监测星座,将使遥感卫星应用能为更加广大的用户提供业务服务。我们还利用科学探测卫星、返回式卫星、飞船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活动。这里我给同学们讲几个事例。我国利用空间微重力的特殊环境,开展空间晶体生长研究,成功进行了砷化镓、碲镉汞等半导体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生长实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利用空间微重力环境我国还获得了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掌握了有应用前景的空间生物制药技术和方法。

(5)着眼世界、树我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力做贡献

太空属于人类,航天需要合作,这是航天活动的一大特点。和平利用外层空间,造福全人类,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是我们开展航天合作的原则。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领域,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双边、区域、多边以及商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

篇三: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

这次选修虽然只有短短的四次课,但老师讲述了很多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包括飞行器的分类及发展史,基本飞行原理,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等。在老师介绍的内容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老师在绪论中说到的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因为在我看来中国才是飞行器的鼻祖,因此我在课后又查找了许多关于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的资料。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腾云驾雾、翱翔天宇的渴望。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便在中国诞生了,而且在楚汉争霸、南北朝时期风筝就运用于军事联络。后来还出现了热气球,竹蜻蜓等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

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中国航天史是在1956年开始的,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4月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1970年1月,为发射卫星做准备而实验发射的第一枚“长征”号火箭获得成功。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让《东方红》歌曲响彻宇宙。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

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而航天方面,从1999年的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到2003年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再到2013年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短短的14年间,中国便发射了十艘“神舟”号飞船,每一次的倒计时都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而每一次的顺利升空也让无数中国人自豪。除了“神舟”系列,中国也在2004年开展了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并在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飞行器。

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向前看,克服困难,不断的推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希望今后的中国不再是处于航空航天的领先地位,而是处于顶尖地位!

篇四:航空航天发展史

飞天之梦

--------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

飞上蓝色的天空,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这学期选了航空航天发展史之后,了解了很多航空航天发展的历史,也知道了许多航空航天发展的趣事,深刻的体味了人类探索航空航天发展的艰辛与荣耀。作为北航的学生我觉得应该对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有很好的认识与理解,我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仔细整理了一下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史,以历史为鉴,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

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上个世纪配套发展、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技术水平高的特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一低温燃料火箭技术、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欣欣向荣之际,1960年7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专家。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这对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来说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刚刚挺直腰板的中国人,在国家的大力关注和扶持之下,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航空工业的建设上,同时成立了中国自己的航空研究院,开始培

养科研队伍。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早在1958年,我国就曾在大量积累仿制苏联飞机的经验基础之上,自行设计了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并试飞成功。虽然由于空军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动,这种飞机最后没能继续研制和投入生产,然而却开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另外还有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的飞机,它就是最初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后转入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的初教6。该飞机于1960年12月完成鉴定飞行,1961年投入成批生产,一共生产了近1800架。这两种飞机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了由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转变。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大量的人力、物力,7、歼88Ⅱ歼击机。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我们与发 年4月家。截至2000年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

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我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空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空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航天合作的能力。

我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中国 我国于1992研制了一1999年11月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

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中国航空航天史)

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多万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汇集了20这些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天应用

篇五:中国航空航天史

中国航天史

在过去半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

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

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 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

2、 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

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

3、 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

4、 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

的实验场所。

5、 为太空移民创造条件

……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

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