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15小时时差计算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6:00 体裁作文
15小时时差计算法体裁作文

篇一:简便的时差的计算的方法

简便的时差的计算的方法

同属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数相减,如东8区与东1区时差7小时。分属东西时区,时区数相加,胜东时区比西时区早,如东12区比西12区早12+12=24小时(一天)。若为地方时则是:已知时间(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 或者其经度 每隔15度差1个小时即一个时区

另外过国际日期变更线东减西加一天

竖的叫经线,横的叫纬线,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叫东经;向西叫西经。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东、西经各有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在同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最长的纬线圈——赤道,叫做0°纬线。从赤道向北度量的纬度叫北纬;向南的叫南纬。南、北纬各有90°。北极是北纬90°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叫东经;向西叫西经。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东、西经各有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在同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最长的纬线圈——赤道,叫做0°纬线。从赤道向北度量的纬度叫北纬;向南的叫南纬。南、北纬各有90°。北极是北纬90°。

经线和纬线还可以把地球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半球。象切西瓜一样,把地球沿赤道切开,赤道以北的半球,叫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叫南半球。如沿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把地球切开,由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的半球叫东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

北纬用N表示 南纬用S表示 东经用E表示 西经用W表示

篇二:总时差的计算

题目中“工作 B 的最迟时间为 14”有误,应为“工作 B 的最迟开始时间为 14” 某网络计划中,工作A的紧后工作B和C,工作B的最迟开始时间为第14天,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0天;工作C的最迟完成时间为第16天,最早完成时间为第l4天,工作A和工作 B、C的间隔时间均为5天,则工作A总时差为( )天。

答案:工作A的总时差为 7 天。

解析一:

在实际计算和运用中下面两个理论很重要

a、本工作总时差=其后续工作各条线路自由时差的最小值+本工作自由时差

b、本工作总时差=(某项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本工作与该某项紧后工作的自由时差)min

注:紧后工作它有时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组,因为紧后工作可能有若干个。取最小值。

1、工作A的自由时差为5天。(工作A和工作 B、C的间隔时间均为5天)

2、工作A的紧后工是B和C

3、工作B的最迟开始时间为14,最早开始时间为10;则B工作的总时差为4天;

4、工作C的最迟完成时间为16,最早完成时间为14;则C工作的总时差为2天;

工作A的总时差:5+min{4,2}=5+2=7天

解析二:

A工作的总时差=12-5=7,如图所示。

总时差

1、概念:总时差(用TFi-j表示,TF 是Total Float 的缩写)。双代号网络图时间计算参数,指一项工作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机动时间。用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LSi-j与最早开始时间ESi-j之差表示或最迟完成时间与最早完成时间之差。

2、计算公式:总时差TF=LS-ES=LF-EF

3、区别 相应总时差的还有自由时差,指一项工作在不影响后续工作的情况下所拥有的机动时间。用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与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之差表示。

总时差的含义就是,不影响总工期的情况下,可以耽误的时间;自由时差的含义就是,不影响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而可以耽误的时间。

(1).对于有紧后工作的工作,其自由时差等于本工作之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减本

工作最早完成时间所得之差的最小值。

(2).对于无紧后工作的工作,也就是以终点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工作,其自由时差等于计划工期与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之差。

(3)对于以终点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工作,其自由时差与总时差相等。当工作的总时差为零时,其自由时差必然为零。

4、实际应用:

在实际计算和运用中下面两个理论很重要

1、本工作总时差=其后续工作各条线路自由时差的最小值+本工作自由时差

2、本工作总时差=min(某项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本工作与该某项紧后工作的自由时差) 注:紧后工作它有时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组,因为紧后工作可能有若干个。

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精选题解(免B)

1、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如果其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且工作i -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则工作i-j的自由时差( )。

A.等于零 B.小于零 C.小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D.等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概念。由于工作i-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说明节点j为关键节点,即工作i -j的紧后工作中必有关键工作,此时工作i-j的自由时差就等于其总时差。

2、在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5天,其持续时间为7 天。该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7天和第30 天,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8天和第33 天,则工作M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天。

A.均为5 B.分别为6和5 C.均为6 D.分别为11 和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六时法计算方法

(1)、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其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 所以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28,33]=28

(2) 、工作M的总时差 = 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 - 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28-(15+7)=6

(3)、工作M的自由时差 = 工作M的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减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所得之差的最小值:[27-22; 30-22]= 5。

3、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判别关键工作的条件是该工作( )。

A.结束与紧后工作开始之间的时距最小 B.与其紧前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零

C.与其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零 D.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的差值最小

答案:D

解析:因为总时差最小的工作为关键工作,这是总时差的概念,而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的差值就是总时差,所应选D。

时间参数计算:

工作最早时间的计算: 顺着箭线,取大值

工作最迟时间的计算:逆着箭线,取小值 总时差: 最迟减最早

自由时差: 后早始减本早完

1.工作最早时间的计算(包括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和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顺着箭线计算,依次取大”( 最早开始时间--取紧前工作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 起始结点工作最早开始时间为0。 用最早开始时间加持续时间就是该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2.网络计划工期的计算:终点节点的最早完成时间最大值就是该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一般以这个计划工期为要求工期。

3.工作最迟时间的计算(包括工作最迟完成时间和最迟开始时间):“逆着箭线计算,依次取小”( 最迟完成时间--取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与终点节点相连的最后一个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计算工期)就是最后一个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用最迟完成时间减去工作的持续时间就是该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

4.总时差:“最迟减最早”(最迟开始时间减最早开始时间或者最迟完成时间减最早完成时间)。注意这里都是“最迟减最早”。每个工作都有总时差,最小的总时差是零,我们经常说总时差为零的工作是“没有总时差”。

5.自由时差:“后早始减本早完”(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减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自由时差总是小于、最多等于总时差,不会大于总时差。

篇三:关于标准时间测算的规定

惠阳厂台式制造部关于标准时间测算方法的规定

1.0目的:

规范标准时间的测算方法,为生产线平衡、均衡生产、制造周期的估算、产能和工时利用率的计算、以及直接人工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2.0范围:

适用于惠阳厂台式制造部生产部门所有工序的作业时间研究。

3.0定义:

标准时间:指一位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标准状态下以正常速度完成某项特定的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 *(1+宽放率)

宽放: 是指被研究对象----操作者,在工作周程当中用以处理私事(喝水、上厕所等)、恢复疲劳、应付管理、少量的

搬运、少量品检、少量前后准备等活动所需时间。该些时间是在操作中少量发生,但不可避免的,(在研究记录中难于处理但不可忽略的,)是制定的标准时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宽放时间=正常时间*宽放率=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标准时间-正常时间

正常时间:是标准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是在研究中被详细记录的部分,)是指一位合格、适当、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在

正常情况下以正常速度完成某项特定操作所需的时间,它是标准时间中除去宽放时间的部分。

正常时间=标准时间-宽放时间=秒表时间研究中的观测时间*评比系数=PTS法中的计算时间

秒表时间研究:使用秒表计时器对作业的执行情况作直接、连续观测的一种时间测定方法,它的结果被称作“观测时间”。 观

测时间还要通过与标准概念(比如正常速度概念等)比较以衡量该观测值是否能合理严谨用以作为标准时间的组成部分----正常时间。

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

预定时间系统(Predetermine time system):PTS法,它通过预先为各种动作制定的时间标准来确定进行各种操作所需的时

间,而不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测定。PTS法的结果即是正常时间,它排除了被研究个体对研究结果的干扰,而且它在研究时间上具有前瞻性----它能够实现在新品小批试生产阶段同时完成时间研究而不需要等到大量生产、工人熟练,在数据维护方面简单易行,数据可重复利用程度高。

作业测定: 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作业

测定的主要方法包括“秒表时间研究”和“PTS法”等。作业测定的研究阶次包括:动作、单元、作业、制程。第一阶次----动作阶次指人的基本的肢体活动,是最小的研究阶次,如:“伸手”、“抓取”。第二阶次----单元阶次指几个连续动作的集合,如:“伸手抓取硬盘”、“放置硬盘”。第三阶次----作业阶次指由二、三个操作集合而成,且该些单元却不能分给两个以上的操作者完成,如“插硬盘线”、“拔硬盘线”。第四阶次----制程阶次指为进行的某项活动所必须的作业串联集合,如:“装硬盘”、“装软驱”等。

4.0相关文件:

。 5.0 方法:

5.1秒表时间研究:

5.1.1研究阶次:单元、作业阶次

5.1.2秒表:本公司采用专业秒表计时器,具有日历、步进器、定时倒数器、秒表等多项功能,秒表时间研究只使用秒表功能。

秒表的功能请参看使用说明。

5.1.3使用表格:《工序秒表时间研究表》。 5.1.4时间研究的步骤:

5.1.4.1收集资料:在开始研究之前,首先要收集研究有关资料,包括1)能迅速识别研究内容的资料:研究者的姓名,

批准者的姓名,日期,页码与总页数等;2)能正确识别制造的产品或零件的资料:产品或零件的名称、规格;3)能正确认别制造程序、方法、工厂的资料:操作的部门或地点、操作和动作的说明、工作现场的布置图等;4)能识别操作者的资料:操作者的姓名、性别、操作者所具有的操作经验程度(技术水平);5)研究期间:

研究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6)有关工作环境的资料:温度、湿度、照明、噪声以及其它影响操作生理、心理的资料。

对于本公司的而言,主要是在研究开始前,填写被研究单位工序、研究者、研究日期、开始结束时间等。

5.1.4.2划分单元:对作业进行细致观察,将作业细分成若干操作单元,在《秒表时间研究表》的单元说明栏目中对操

作单元进行逐一描述,(单元的划分应大小适中,理论上说以2.4秒为间隔最为合适)。划分单元时应注意:1)每一操作单元应有明显的起点、终点以易辨认;2)人工单元和机动单元分开;3)固定单元和可变单元分开;4)规则单元应与偶发的间歇单元、外来单元分开;5)生产工作(有效时间)与非生产工作(无效时间)分开。

5.1.4.3测时:测时前首先使秒表归零。根据《秒表时间研究表》的单元说明栏目中划分的单元,在某一个单元开始点,

按动秒表右键开始计时,利用秒表的分段记忆功能,采用累积测时法----在每个单元结束点按动左键,对若干操作单元进行连续记录,最后在某个单元的结束点按秒表右键,结束对该些单元的测试。每项记录重复测试十次,将测试结果记录在《秒表时间研究表》内。

5.1.4.4计算平均值:《秒表时间研究表》中每个操作单元的十次测时记录完成后,则进行求均值的工作。注意在求均

值以前,首先要对该项十次记录进行审核,是否出现异常值,剔除异常值后要追加测试以保证记录的完整和准确。

5.1.4.5评比: 评比反映了观测时间与标准概念(比如正常速度概念及标准熟练程度、努力程度等)比较以衡量该观测

值的可利用性。本公司的评比可采用“速度评比”或“平准化评比”法。

5.1.4.5.1速度评比:国际通行惯例中速度评比有三种----60分制、75分制、100分制。本公司秒表时间研

究的速度评比采用100分制,即用标谁的作业速度为100分来作为分母,用判定的测试对象的作业速度的评比值作分子,两者的比值作为评比系数。

速度评比=时间研究人员的评比/正常评比=时间研究人员的评比/100 速度评比举例:

5.1.4.5.2平准化法(西屋评比法,Leveling,见《平准化法评比参数对照表》):将评比项目分为熟练系数、

努力系数、环境评比系数、一致性系数四项主观可评比因素,每项分超佳(理想)、优、良、平均、可、欠佳六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拟以一定分值。评比结果为四项分值之和,再加上1作为评比系数。(如:熟练、努力、环境、一致性四项分值之和为0.38,则评比系数为1.38)。

平准化法评比参数对照表:

5.1.4.6正常时间:测试时间(观测时间)的均值与评比的乘积即是该项测试单元的正常时间。对工序中所有单元正

常时间的求和,求得该工序的正常时间。 工序正常时间=∑(单元测试时间*评比)

5.1.4.7工序标准时间:工序标准时间等于该工序的正常时间乘以,一加上该工序的宽放率。

工序标准时间=工序正常时间*(1+宽放率)

5.2预定时间标准法(PTS法) 5.2.0研究阶次:动作、单元

5.2.1 MODOLAR法(Modolar Arrangement Of Predetermine Time Standard,简称MOD法、模特法)

5.2.1.1原理:

? 所有人力操作时的动作,均包括一些基本动作(模特法把生产实际中的操作的动作包括21种); ? 不同人做同一动作(在条件相同时)所需的时间值基本相等;

? 身体的不同部位动作时,其动作所用的时间值互成比例(模特法中以手指移动1英寸即2.5cm的时间为基数----1MOD,手的移动时间为手指移动时间的两倍,小臂为手指的三倍等)。 ? 模特法的单位为MOD,换算为1 MOD = 0.129 s ;1 s = 7.75 MOD 5.2.1.2动作符号(见《模特排时法动作分类》表):

? 模特法把生产实际中的操作的动作包括21种。这21种动作包括身体上部基本动作11种,下部肢体动作及其它动作10种。所有的动作都记录为一个字母与一个数字,字母是对这个动作的描述,数字是一个时间参数(时间参数代表是1MOD单位的多少倍,1MOD=0.129s)

? 身体上部的动作分为二类:移动动作和终结动作。(实际上,所有的上肢动作都由移动动作加上终结动作组成。)

? 关于移动动作:手指移动2.5cm(1英寸)距离所花的时间值记为1MOD,手腕移动5cm(2英寸)距离时间值记为2MOD,小臂移动15cm(6英寸)距离所花的时间值记为3MOD,大臂移动30cm(12英寸)距离时间值记为4MOD,尽量伸直手臂的动作,超过45 cm(18英寸)距离时间值记为5MOD(M5是一种不经济的动作)。

? 关于反射动作:反射动作是指多次往复的动作,在计时时相应的表达为原动作级下降一个层次(如原手指移动M1被记录为M1/2,相应的M2记录为M1、M3为M2、M4为M3,M5没有反射动作)。

? 关于终结动作:抓取、放置动作均属终结动作。其中G0、G1、P0动作是不需要注意力的动作,G3、P2、P5是属于需要注意力的动作。两个需要注意力的终结动作不能同时发生。

? 关于下肢动作:足踏动作指足颈移动一次的时间(3MOD)。走步动作为每走一步计一个W5,如果是走6步,最后一步拖上来,则计为W5*6(30MOD),最后拖上来的一步不计。

? 关于附加因素:1)有效重量小于2Kg的不考虑重量因素;2)有效重量为2—6Kg的,重量因素为L1;3)有效重量为6—10Kg的,重量因素为L2;4)超过10Kg的,重量每增加4Kg,增加一个L1即时间值增加1MOD;5)单手负重,有效重量等于实际重量;双手负重,有效重量等于实际重量的1/2;滑动运送物体时有效重量为实际重量的1/3;滚动运送时,有效重量为实际重量1/10;6)两人抬同一物体时,有效重量为实际重量的1/2;7)重量因素只在搬运过程中放置动作时附加一次,且不受搬运距离长短的影响。 ? 关于其它类的动作:E2有两个含意,一是视线的移动过程,二是注视对象时眼睛的聚焦过程(每一次计为2MOD);R2是一个调整、使物体回转、矫正方向的动作(每一次计为2MOD);D3是一个单纯的判断动作,如看仪表上的读数、判断二极管极性等(每一次计为3MOD);A4为操作中一个加压、推、拉以克服

篇四:时区计算方法

时区计算中的技巧

对于时区的划分办法及其意义,大部分同学比较容易理解,但对时区的计算方法,以及日界线的跨越总是比较模糊,有些同学搞不清东、西时区的时间迟早,经常把迟的时间算成早的,或把早的时间算成迟的;而在跨越日界线时,又把日界线东、西方的时间搞混,多数同学认为日界线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时间早些。

通过本人在教学上的一些切身体会,并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归纳总结,觉得如果把时区的计算转化为数学上的计算,似乎比较清楚,也容易理解,而跨越日界线的问题上则采用歌诀的方式来记忆,既生动又准确,下面就针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时区换算:

(一)数学计算法

由于时区分东时区和西时区,而在标准时中又规定东时区的时间总比西时区的时间要早,并且数字越大的东时区时间越早,如当东八区是早上八点钟时,东九区则是早上九点钟了;数字越大的西时区时间则越迟,如当西八区是早上八点钟时,西九区则还是早上七点钟,这样我们可以给每一个时区加上一个符号,把东时区看作为正的,如东八区为+8区,西时区看作负的,如西八区看作为—8区,这样24个时区就可以直接比较大小了。如下图:

1.第一种方法

这种计算区时的方法是: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注:时区东为正、西为负)。

数值大的时区时间就早,数值小的时区时间就迟,由大数值减去小数值得到的差数也即它们两个时区相差时间数。时间换算一般是告诉你其中一个时区的时间,要你求另一个时区的时间,这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告诉你大区的时间,要你求小区的时间 ,由于小区的时间比大区的时间要慢,我们就用已知的时间减去差数,所用的时间也即小区的时间;另一种情况是告诉你小区的时间要你求大区的时间,这时的情况刚好相反,我们把已知的时间加上差数也就得到了大区的时间,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以上的方法简化为下列一段话:

东为正,西为负;时区大,时间早;时区小,时间迟。 大减小,得时差;求大区,加时差;求小区,减时差。 如果在加的过程中,时间超过了24小时,也就需要换算成第二天的时,而如果在减的过程中,出现了负的时间,也就需要向前一天借24小时,这时求出来的时间,是前一天的时间了。数学计算法,也辟免了计算时间时通过日期变更线,即加减一天的问题,尽量减少错误。下面通过实例来加以具体说明:

例1:已知北京(东八区)的时间为5月21日10时,问(1)莫斯科(东

三区)是什么时间?(2)纽约(西五区)是什么时间?(3)东京(东九区)是什么时间?

解: (1)北京(东八区) 莫斯科(东三区)

东为正(+8) 东为正(+3)

大(+8)—小(+3)= 时差(5)小时

现在已知的是大区北京的时间,需求的是小区莫斯科的时间,则用已知 的时间减去时差,就可以求得莫斯科的时间,5月21日10时减去5小时,即5月21日5时。

(2)北京(东八区) 纽约(西五区)

东为正(+8) 西为负(—5)

大(+8)—小(—5)= 时差(13)小时

现在已知的是大区北京的时间,需求的是小区纽约的时间,则用已知的时间减去时差,就可以求得小区华盛顿的时间,5月21日10 时减去13小时,这时结果出现了负数,就需要向前一天借24小时, 即把已知的时间换算成5月20日(24+10)34小时,再减去13小时, 即纽约为5月20日21时。

(3)北京(东八区) 东京(东九区)

东为正(+8) 西为负(+9)

大(+9)—小(+8)= 时差(1)小时

现在已知的是小区北京的时间,需求的是大区东京的时间,则用已知的时间加上时差,就可以求得东京的时间,5月21日10时加上1小时,即5

月21日11时。

例2:已知纽约(西五区)的时间为10月11日22时,问(1)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是什么时间?(2)旧金山(西八区)是什么时间?(3)北京(东八区)是什么时间?

解: (1)纽约(西五区) 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 西为负(—5) 西为负(—4)

大(—4)—小(—5)= 时差(1)小时

现在已知的是小区纽约的时间,需求的是大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时间,则用已知的时间加上时差,就可以求得莫斯科的时间,10月11日22时加上1小时,即10月11日23时。

(2)纽约(西五区) 旧金山(西八区)

西为负(—5) 西为负(—8)

大(—5)—小(—8)= 时差(3)小时

现在已知的是大区纽约的时间,需求的是小区旧金山的时间,则用已知的时间减去时差,就可以求得莫斯科的时间,10月11日22时减去3小时,即10月11日19时。

(3)纽约(西五区) 北京(东八区)

西为负(—5) 东为正(+8)

大(+8)—小(—5)= 时差(13)小时

现在已知的是小区纽约的时间,需求的是大区北京的时间,则用已知的

时间加上时差,就可以求得莫斯科的时间,10月11日22时加上13小时,即10月1(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15小时时差计算法)1日35时。时间超过了24小时,应换算成第二天的时间,即把时间换算成10月11日(24+11)35时,则北京时间为10月12日11时。

这一方法比教材中提供的方法要方便一些,但公式中“+”或“-”的确定,还要根据东“+”西“-”的方法。换而言之,这一方法还是要求学生知道两个时区之间的东西方位,因此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还只有15%左右的较优秀的学生能掌握它(农村普通中学)。

2.第二种方法

这种计算区时的方法是: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1:已知北京(东八区)的时间为5月21日10:00,问(1)莫斯科(东三区)是什么时间?(2)纽约(西五区)是什么时间?(3)东京(东九区)是什么时间?

(1)莫斯科时间=10:00-(8-3)=5:00

即莫斯科时间为5月21日5:00;

(2)纽约时间=10:00-[8-(-5)]=-3:00(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日期减一天)=-3:00+24:00-1天=21:00 -1天

即莫斯科时间为5月20日21:00;

(3)东京时间=10:00-(8-9)=11:00

即莫斯科时间为5月21日11:00)。

例2:已知纽约(西五区)的时间为10月11日22:00,问(1)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是什么时间?(2)旧金山(西八区)是什么时间?(3)北京(东八区)是什么时间?

(1)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22:00-[(-5)-(-4)]=23:00

即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为10月11日23:00;

(2)旧金山时间=22:00-[(-5)-(-8)]=19:00

即旧金山时间为10月11日19:00;

(3)北京时间=22:00-[(-5)-(8)]=35:00(注:当算出的区时大于或等于24:00时,应减去24:00,日期加一天)=35:00-24:00+1天=11:00+1天

篇五:有关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公式

有关时间的计算

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1)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

(2)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3)计算地方时的步骤:a.确定两地的经度差;b.确定两地的地方时差;c.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d.代入公式计算。

2.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

(1)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号数;

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在时区号数为所得加1。

(2)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7.5°~西经7.5°为零时区;东经172.5°~西172.5°为东西十二时区)。

3.已知某地时区序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公式

(1)除零时区外,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

(2)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

4.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

(1)若所求地区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2)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求得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日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日零点。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明天。因此,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昨天。因此,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退一天。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