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0:46 体裁作文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体裁作文

篇一: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八小 施向荣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诗演化而成的一个故事。描述了母亲在孟郊出远门前,深夜缝补衣裳、清早村边送别,以及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情景。

在学校开展的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本课。课后,全校语

文老师积极参加研讨,我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这节课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现小结如下:

成功之处:

1、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板书新颖。

在导入新课时,我没有像许多老师那样,用歌曲《世上只有妈

妈好》引出“母亲”一词,而是通过我们在一年级学过的四个成语“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引出“母爱”,并相机出示《游子吟》,让学生通过朗读《游子吟》,初步了解这是一首赞美母亲的诗。在揭示课题时,我相机借用了两个成语,同时点出了本课的中心思想,并进行了这样的板书:

9、母亲的恩情

重深

如似

山海

2、创设情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爱。

文中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慈母缝衣的场景。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并通过自读,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那种无私的母爱,我又创设了朗读的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一下,母亲累了会有哪些表现?然后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描述,三次引读:(1)夜很深了,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母亲直起身子捶了捶又酸又疼的腰背继续在油灯下——(生接读)(2)夜更深了,周围一片寂静,母亲的额头已经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她捋起衣袖轻轻地擦了擦,依然在油灯下——(生接读)(3)这一夜母亲几乎没有休息,就一直在油灯下——(生接读)。这时再出示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朗读,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3、想象说话,体悟情感。

课文第二自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然段是描述孟郊母子清早送别的情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想象:天不知不觉就亮了,母亲早早的起来送儿子上路了 ,她紧紧地拉着儿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这一路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这一路母亲可能想说什么呢?并给出句式:郊儿,你可要 !学生想到了妈妈平时关照他们的一些话语:“路上要注意安全!”“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路上要小心!”等等。学生在想想说话中,不但体会到了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关爱,更感受到了自己的妈妈对自己的疼爱。

不足之处:

虽然是老教师了,但教学时还是比较紧张,显得有些急促,疏忽了某些教学过渡语言,而且没有让自己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我想,想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走进去。

今后,我将扬长避短,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篇二: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我没有按部就班,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而是从《游子吟》这首古诗入手,引导孩子吟古诗在文中找对应句子,循序渐进段段突破。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上好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篇三: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学习课文时,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读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要使每一步读都有目标,读中还要进行思考,有所悟,有所得。

(2)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视阅读教学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学生借助于朗读,让语言文字勾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有了真实深刻的体验再来读语言文字,此时,文字是从他们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话语,更具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入心的。

(3)巧妙运用插图,增强对诗句的感受。学生通过悉心观察,用心品读,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体会到了画面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已不再是学生,他们忽而变成了不辞辛劳的母亲,忽而又成了感念母恩的孟郊,有的哽咽着,有的读得眼泪都出来了……情感表露是那么真切,看来是真正入文了。

篇四:母亲的恩情的教学反思 Microsoft Word 文档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马巍

本课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如果让你们对妈妈说句话,你想说什么?教师得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篇五:《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文包诗如何教学?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荡气回肠的意蕴,给予人们心灵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锤炼。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味地讲解字词理解来体会诗所要表达的意境难免空洞单一,而“文包诗”是一种创新型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创举。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诗歌的创作情境。纵观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无论在教材编排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不免有些单调,经常按照“初读 知背景,细读明诗意,再读悟诗情”这三步曲进行教学。而看似行文简短的诗歌,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丰富的意蕴,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这些问题对于年龄小,阅读理解能力都相对有限的小 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文包诗”作为苏教版独有的新体裁,该怎样进行教学呢?在三月份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中,我执教了苏教版第四册《 母亲的恩情》一课,课文围绕古诗“游子吟”展开,用细腻的语言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孟郊在远行之际,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下面我就结合《母亲的恩情》来谈谈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浅见:

一、教学设想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我在教学前,反复揣摩,在以前的教学

中,我曾经带着学生们学过文包诗的课文,只是主要是由我在讲解,学生在读中体会。让学生以后一见到这样的课文,就知道要如何去学习,成为支持我整个教学环节的原则,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教学一开始要带领学生回忆文包诗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相应

的整理,让学习步骤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为后面的合作学习打好基础。

2、 接着老师不能马上放手,而是要指导着学生在学习第一句诗中

温习学习方法,先观图,再读文体会,最后读诗体会。观图要如何去观察,教会学生必须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甚至周围的环境等去作全面地观察;读文要先找着描写图画的句子,边读边勾画,谈谈读后的体会;悟诗要找准相对应的诗句,朗读诗句再谈体会。其过程步步推进,观图后得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读文后再得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悟诗中再得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情感在一步步推进中得到了升华,学生在其过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3、 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中合作学习,互相点评,帮助,进步。

4、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母亲平时怎样对我们,体会母爱。拓展

时,根据课文编小诗送给母亲,表达我们的感恩。

二、教学效果

1、教师教学风格明快。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扶——放的教学风格明朗清晰。老师充分地发挥了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

在其中学会了学习方法。特别是在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之后,并没有马上放手,而是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学习方法落实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让学法成为一个空架子,而是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标准。学生由此可以以学法加深印象,并照着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再次得到强化和进步。

2、学生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学生在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地体会了合作的精神。当小组有同学在观图说话后,其他成员学会了正确地评价,不再是“他口齿不清”“他声音太小”等,而是点评出该同学观察时,抓住了哪几方面,哪些方面还没有观察到,从而进行补充。在读文时,小组内采用了多形式的读,读后大谈体会,每人都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不足

1、学法明确,但情感未跟紧。整节课的情未升华起来,读得还不够充分。

2、由于时间原因,未让学生说一说母亲平时是怎么对我们的,就让学生根据课文编小诗,显得仓促,过渡生硬。

3、小组讨论时,有小部分孩子没有充分地发言。

4、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句子还不够深挖,只拿出了个别句子来讲,其实可以再多说一些关键句,让课文的语文味更浓一些。

文包诗,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本,也提供了探索的舞台,“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

于学生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让我们做一个熊熊燃烧的火把吧,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必将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美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也必将让我们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看书,争取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