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面对世界的眼光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24:15 体裁作文
面对世界的眼光课件体裁作文

篇一: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2、培养民族意识,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意识,期待和平,用自己的方

式去关注世界和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

知识积累

一、选择天地:(下列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选出并填在题前括号内)

1、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多元化世界里,我们应该 ( )

A、注重民族意识的培养,展示中国的风采 B、多和外国进行交流与合作

C、树立开放、平等、参与的全球观念 D、和以前有过战争的国家不交往

2、纵观古今战争,尤其现代战争,给平民和环境及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 ( )

A、我们应期待和平,关注时局发展 B、发展自己,为中国的和平及世界和平做贡献

C、反对战争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请你概括

我们生活在世界中,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世界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

们给世界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关爱,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

三、能言善辩:(仅判断不分析者不得分)

有同学认为,现在世界是多元化的、开放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多学习别国的东西,至

于中国民族的东西,已是“老土”,不值得多去提。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探究园地

一、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夺走了近30万人的

宝贵生命,给受灾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中国给了受灾地很大的援助,“中国式关怀”为当地

百姓所称赞。

根据这则材料,请你完成下列活动设计:

1、活动形式:座谈会

2、活动主题:

3、请你设计几个座谈会话题:

4、假如你也是座谈会

面对世界的眼光课件

的一名成员,请你就其中一个话题谈谈感受:

二、本该是宁静的日子,巴格达饭店门口,伊斯坦布尔的犹太人教堂,自杀式爆炸和恐怖报复一次次撕碎了我们对和平的憧憬,仇恨积聚起彼此内心的疯狂。面对电视画面上那些受伤、惊恐的人群。你对战争有什么评价,并谈谈为了维护和平,为了我国的平安、祥和,我们应该做什么?

知识链接

伊战后遗症

伊拉克在20世纪70年代是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先后经历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经济严重衰退。现在伊拉克成了石油资源丰富,但却很贫困的国家。 战争破坏生态环境。本来伊拉克的沙漠就很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再加上经过多次战争,点燃了许多油井,造成它的环境更加恶劣。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量使用贫铀弹,战争结束后,伊南部癌症患者增加了20%。

战争破坏人文环境。战争使很多伊拉克儿童失学,在战争中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多次遭到抢劫,28个陈列室共丢失艺术品17万件。这些都使一个文明古国的人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除了这些之外,战争还造成恐怖事件多发。2005年3月2日,伊拉克两处清真寺遭袭,至少有150多人在爆炸中死亡,200多人受伤。战争还造成了疾病流行,仅伊战结束后的一个月里,伊拉克儿童患痢疾的人数比2002年同期上升了2.5倍。

答案

知识积累

一、选择天地:1、ABC 2、ABC

二、轻松概括:1. 开放的世界,需要有着开放意识的青年一代

三、能言善辩:1.答案要体现1.我们应该对外开放及原因

2.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3.培养民族意识,展示中国风采

探究园地

一、略

二、略

篇二: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几点思考

溧阳市后周小学 葛丽艳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学习领域的内容,课程的学习要发展学生六个核心的素

质,它们是: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

是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新课程培养这一人的基本素养是多么重要。

那么,什么是数感?《新解读》中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

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

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我

想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对数的感觉、感受、感情,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以及数的运

算有敏锐的感受力。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刻画客观事物,善于捕捉事物中蕴含

的数学特征。它可以帮助学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

数感在数学学习中的有什么作用呢?

1、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数感让现实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人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

会将它与数学联系起来,并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即会“数学地”思

考。这既是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可

持续发展。

2.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有了良好的数感,使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敏感,并迅速与已有的知识

体系建立联系。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主动地进行

有意义的建构。进而有利于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3.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遇到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并用数学

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数感是完成这类任务的重要条件。

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那是多么可喜的一件事情,是多

么重要的一种数学素养啊!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体验数感——教学需要引入生活

在数学中数的意义和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运算等等都是抽象的,这与小学

生思维发展特征存在了某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充满各种各样的数。

学生生活在充斥着数的环境中,就经常要和数打交道。其实,学生中就经常出现

这样的话语。如:“今天作业真少,我10分钟就做好了。”,“姚明可真高啊,有

2米多吧!”,“一套房子要100多万哪,我家没有这么多的钱。”??象这样有意

识地把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就体现了数感。走到一个房间,就会对房间的面

积产生敏感等等,正是数感的体现。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

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

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

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

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自己家所

在的街道号码、住宅的门牌号、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居

住区的邮政编码;自己喜欢的某本故事书有多少页、1页大约有多少字,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数的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数感——教学需要定量研究

如果说把生活引入让学生凭经验直接感受数的大小、数的状态,这种数感肯定是初级的形象直觉体验,是学生原始认知的表现,那么要使学生知识内化发生质的变化,建立较高水平的数感就必须让学生对数的作定量研究。这种研究要建立在学生生活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建构一种比较稳定的,有一定数学思考价值的数感。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都有组织过“区间套”的游戏活动。如: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钢笔、笔记本、书包等,让学生猜测他们的价格。学生甲:“钢笔价值5元”,学生乙:“低了”。 学生甲:“10元”, 学生乙:“高了”。 学生甲:“ 8元”, 学生乙:“高了”。 学生甲:“ 7元”, 学生乙:“低了”。 学生甲:“ 7元5角”, 学生乙:“对了”??这样的游戏既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用新信息对数的结果做出积极判断,又可以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从而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估算的一则片断:要求学生用一定的办法估计出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是多少?一堆黄豆有多少粒?1208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从你家到学校大约要走多少步?980步大约有多长?70岁的老大爷已经活了多少天?等等这些估算的结果不是一看就明白的,它需要把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找出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对数进行运算,从而对事物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当一个学生对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和70岁的老大爷已经活了多少天结合起来看的时候,不禁感叹一声,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就几万字,而70岁的老大爷才活了2万多天。我们真的要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天。可见这样的定量研究对学生建立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强化数感——教学需要让学生操作与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和培养数感”。心理学家也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通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强化数感,用实践操作打破从概念到概念、推理到推理的抽象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1、动手操作,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恰当的算法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实情境中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丰富学生之间对数感深化理解。 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升华数感——教学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问题;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问题;有设计路线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构成建立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良好的数感需要长期的培养与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学生热爱数学,建立良好的数感,对今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能进行“数学地”思考,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丁锦华《数学课程标准与发展学生“数感”》《小学数学教育》2002

篇三:民族情怀 世界眼光

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演讲的题目是《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几千年前,一部《左传》就将我们的民族身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此,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从此,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共享着“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骄傲与辉煌。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祖先名叫炎黄,我们都是华夏的儿郎。我们汩汩流淌的血液里奔腾着祖先跨汗血宝马、驰骋疆场的辉煌;我们色如黄土的皮肤上记录着先人躬耕南阳、把酒话桑的清闲舒畅;我们黑亮如夜空的眼眸中透射出韧如蒲苇、坚如磐石的力量,不屈而刚强。

回首望,多少英雄豪杰用血泪挥洒豪情壮志,多少文人墨客用灵魂书写不朽篇章。同学们,我们时刻浸润着民族情怀,这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给了我们多少生命的滋养,多少辉煌与荣光。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难以想象,没有了传统文化,我们的精神将会何所去、何所依。

当下,随着外来文化的接踵而至,人们已渐渐习惯于全盘皆收,而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却愈加缺少一种保护意识。学会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成了当务之急。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传统文化,或也能够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势必会重新抬头,而这一次,我们责任重大。

我们要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凌云气度,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热情,要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独特个性,要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浪漫雅兴。我们要有自己的民族情怀,谨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我们要振臂一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

同学们,谨记你生而为龙的模样,谨记你的名字是炎黄。

放眼看,多少事情让我们国人愤慨,多少经历让我们又羞愧。

站在国际的角度,看看外国人对我们的评价:“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倾向于索取而不给予。大多数不懂得优雅的举止和基本的礼貌。他们在

青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如何说谎并从别人那里索取,而不是去与别人去分享自己的所有。”

听到这些,我们也许会愤怒,但在外国的著名景区“不允许随地吐痰”“不许大声喧哗”“不许乱扔果皮纸屑”的中文标识前,在我们国庆期间仅北京天安门一天扫出的8吨垃圾前,我们就会明白,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使曾经的“礼仪之邦”蒙羞。

在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个人的行为就成了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精神状态和文化素养。梁启超先生百年之前关于“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论述,至今听来,振聋发聩。

正如华裔学者杜维明所说,面对西方,面对世界,我们应该有一种“以不卑不亢的胸怀,不屈不挠的志趣和不偏不倚的气度,走出一条充分体现‘沟通理性’的既利己又利人的康庄大道来”。我们不以仰视的目光来神化西方,抹煞民族文化,从而陷入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应以俯视的眼光来丑化西方,理性的态度是以平视的眼光来审视世界,面对世界可以提倡一种“文明对话”的方式,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使世界能够真正地认识中国文化,见证我们的温文尔雅、谦谦有礼,震惊于我们的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同学们,我们是中国人,也是世界人。中华文化需要我们继往开来、继承创新,世界之林也需要我们以丰富的才智为它添砖加瓦。我们要有民族情怀、世界眼光,长风破浪,铸就辉煌!

篇四: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从过分依赖地缘优势及习惯于在本行政区域

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确立世界眼光非常重要,因为决策者的眼光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水平和前景。如果没有宽广的眼界,我们的各级领导就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战略思维高度,眼前的小利、一时的获得就容易让我们满足,我们就会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只考虑本地,不谋求全局利益发展。因此,能否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广东未来的发展,能否正确把握全球化新趋势并采取积极应对举措,能否从狭隘的利益目光中解放出来谋划广东全局,将成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真正解放思想的重要试金石。

世界已经开始由工业文明快速向知识文明转变,并引致全球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形成全球化产业体系,知识经济、服务经济成为强势产业,物质经济、工业经济被渐渐地边缘化,成为弱势的经济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点是知识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广东应该在提升以上三个能力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广东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做强知识经济,构建国际大都会圈和世界级经济区。面对国际产业链强势环节两端化趋势,抢占国际产业链强势环节,提升自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能力,是摆在广东面前的紧迫任务。其次,广东要通过改革和创新,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市场制度、社会管理制度,构建我国的制度创新圈,加速制度现代化。制度创新是最高层次的经济增长方式。良好的制度能够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激发技术创新热情和技术成果运用。广东担负着推动我国建立全新的制度优势的使命。再次,广东要通过推动中西文化的对接,衍生新的商业伦理,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降低国内与国际之间的文化界面切换中的阻碍,推动公民社会建设和“和谐世界”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广东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支撑起新的知识文明的系统价值观,在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上作出贡献。

过去三十年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很快,但从世界发展格局看,广东仍然没有突破东亚加工型出口替代模式,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制造廉价的商品参与国际分工。广东虽然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立起庞大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群,但自身却缺乏研发能力,也缺乏下单能力,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干的是利润最低的行当,国际产业链的上下游

各环节都赚得比我们多。传统的东亚出口替代模式普遍被认为是没有创造的增长,广东应设法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机会,尽快改变用汗水参与国际分工的局面。要利用全球资本对生态追逐的新兴潮流,实现生态型经济发展。随着新的生产和生活文明的到来,美好生态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放眼全球,世界上几乎所有IT产业集中的地方、所有研发中心、所有的高新企业,毫无例外都集中在环境美好的地方。广东的发展要从保护生态开始,尽早淘汰资源消耗型产业。利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做好区域整合和发展协调,推进粤港澳合作。要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们要鼓励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转型,不断延伸产业链,尤其是向上游的设计、研发环节延伸,并且从国际产品经营走向国际资本经营,同时要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资源做活全球市场。

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同样是国际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让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从而为全人类创造最大福利。然而,由于市场机制追求的是效率,全球资源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少数配置效率高的国家与地区集中,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趋势正在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必须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必须较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东是依靠率先改革开放起家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市场化主要集中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依然行政壁垒森严、利益集团垄断分割,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极低。有关研究表明,随着全球产业资本转移高潮过去,新的一轮以金融资本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正在到来,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过去的绿地招商模式中,如果我们只是在现有的行政分割状态下有限度地开放,而不是在加快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上狠下功夫,我们就可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被边缘化,与新一轮发展机遇擦肩而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丘杉)

(编辑:林湄)

篇五:教孩子拥有世界公民的眼光从我做起

教孩子拥有世界公民的眼光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

---------读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有感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看作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表现。诚如江泽民同志在所说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如何使创新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呢?

从罗恩老师的第95章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让学生拥有世界眼光,拥有全球视野。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逐步连接在一起,联系的更加紧密。了解世界如何运转以及全球关系的本质。对于全球视野十分重要。

如何让学社拥有全球视野呢?对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拓展课堂边界。

诚然,我国的国情和美国是有一些差别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学生都带出去旅行,都去实践。目前虽然达不到,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达到。但我们现在也绝不能不为此做准备。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

方法一:在家中和教室挂一幅世界地图

每当我们吃日本寿司回来,都要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日本,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比赛,如果谁先在地图上找到日本,就将赢得一份小奖品;如吃麦当劳快餐时,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美国的历史故事,以及美国发达的科技和享誉全球的迪士尼乐园等,也就是说不管你吃还是听到某某国家到家,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地图上寻找这个国家。

方法二:在班级图书柜里摆放世界知识图书

开始的时候,老师可引导他多读一些不同国家的书。随着学生兴趣的培养,我们还可以不断丰富图书品种,有简到难比如开始放一些《各国国旗》、《国家地理》等图文并茂的书籍和刊物。这样的书籍,不仅内容丰富有趣,而且图文并茂,是引发学生对世界各地产生强烈向往的最好媒介。

方法三:与学生一同上网

电脑的普及,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学校可以定期抽出时间,让学生一同上网浏览,通过网络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并对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所掌握。如果学生的外语比较好,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到国外的一些网站上去看看,这对培养孩子多元化的思维十分有好处,并且可以辅助孩子学习外语。 方法四:开展选修课

方法五:请国外相关人做讲座

方法六:看相关视频资料

方法七:组织老师进行相关的学习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老师具备了相应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的教育学生。所以老师的自我素质也需相应提高。从而推动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俗话说山和水完美统一,碧水青山,方成如画风景,才有完美的境界。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教育中,对立物的统一,多元格局的相辅相成,才有教育的和谐、发展,才能达到办学的理想境界。只有一扇窗,我们只能看到一面风景,打开四面八方的窗户,我们才能收获八面来风。多维视角,正是让我们站得要比别人更

高的前提。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