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断章》作文立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4:12 初中作文
《断章》作文立意初中作文

篇一:2015高考最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材料作文的定义及特点

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热衷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动考生的主动性,不至于没有话写,也不至于瞎编乱造,写一些陈腐刻板的东西。

1、本质:材料作文 —— 讲究审题

(严格的限制“三不”: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形式:话题作文 —— 体现开放

(高度的开放性“四自”: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自定立意)

二、材料作文审题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1.忌“引材料”时生搬硬套(照搬)。

2.忌抛开材料,信马由缰。既然要求根据材料作文,就必须以材料为根据来联想生发,不能置材料与不顾,而天马行空,脱缰狂奔。材料作文要求若即若离,不即不离。

3.忌对原材料进行随意改动,杜撰原材料的故事与情节,或者对原材料进行续写或扩充。

4.忌就事论事,局限于材料。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应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原则由此及彼,联想生发开去,借题发挥,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使文章真实而具有现实性。

5.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单则材料

1、找关键词、关键句 2、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二)多则材料

1、求同法 2、求异法 3、互补法(辩证思考) 4、综合法(有时审题我们要综合考虑,可能三种方法都要用到)

四、试一试

(一)单则材料

1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

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

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父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父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

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

关键词、关键句: 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立意: 2《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

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

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

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关键词、关键句: 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立意: 3一位客人到朋友家做客,受到了朋友的热情款待。为他的到来,主人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特别是做了十分可口的红烧鲤鱼和鲜美可口的鲍鱼汤。客人吃得十分满意。

临别时主人盛情相让,让客人喝了一大碗鲍鱼汤,之后还嫌接待不周,于是又送上了一大碗,还十分热情地说:“再喝一碗鲜鱼汤吧!”于是客人盛情难却,勉强喝了下去,没想到主人又端来一碗,又说“再来一碗吧!”

最后客人只好婉言谢绝,心想“以后再也不能到这里来做客了??。”

关键词、关键句: 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立意: 4某鞋厂派了两名推销员,一同飞往一个海岛开辟市场。刚一下飞机,他们就了解到所有岛民从来没有穿鞋的习惯。

推销员甲心里凉了半截,立即向厂里发出电报:“这里没有市场,预计他们的需求量为零!” 推销员乙却惊喜万分,也立即向厂里发了电报:“市场前景广阔,他们的需求量将从零开始。”

关键词、关键句: 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立意:

(二)多则材料

1、“求同法”要求“异中求同”

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内涵有相同处 。

方法:① 分析、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② 找出共同点。

例1:A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砍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B.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C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异: 同: 立意: 例2:A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B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C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异: 同: 立意:

2、“求异法”要求“同中求异”

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 方法:①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②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③找出不同点。

例1: A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B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同: 异: 立意: 例2:A有位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心试一试。她从许多中国孩子中挑出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一个5岁的女孩。她宣布的游戏规则是:三个用线系着的小球代表三个小孩并由他们各自牵着,三个小球都放在一个代表井的瓶中:“井”口仅容一“人”进出。“现在”“井”里突然冒出大水,三个孩子必须在7秒钟内“逃出”井口,否则就会被“淹死”。这个游戏在许多国家的试验结果都一样:三个孩子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淹死”在那口“井”里。在中国的试验却让这位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三个孩子在10岁女孩的指挥下,5岁女孩先逃出,7岁男孩次之,10岁女孩作为姐姐,最后逃出,总共只用5秒钟。

B1994年11月下旬:辽宁阜新市一家卡拉OK厅起火。由于大家惊惶失措,没有打开安全门进行疏导,厅里的人个个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竟有233人拥挤在门口,也死在了门口。 同: 异: 立意:

3、互补法(辩证)

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性质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互为补充。

方法:①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②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补充起来,体现辨证性。

例1:A甲说:“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能致富,所以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仍应发扬光大。”

B乙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靠勤劳仅仅能温饱,要致富,必须依靠科技。高科技=高效益,这是致富的公式。”

材料一: 材料二: 立意: 例2:A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一: 材料二: 立意:

五、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句养花的谚语:“养花先养叶,养叶先养根。”意思是要想使花开得好,必须先把花的根、茎和叶子养好,如果花的根、茎叶、还没未生长发育好,就急着让它去开花,那么开出的花往往就会花期短,花头小,颜色也不鲜艳。根深叶茂,叶茂花繁。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驶时就力不从心。

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的要诀却是要保持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马拉松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立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埃及谚语)

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列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

篇二: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卞之琳《断章》赏析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

家镇。 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

“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答案自然是“你”。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实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题展示】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断章》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参考拟题:1.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2.相互欣赏

3.营造共赢的风景

4.相映成趣的美丽

5.你也是一道风景

篇三:作文立意训练 280份

1 第 1 页

高中语文SLAE高效学习案

2 第 2 页

高中语文SLAE高效学习案

篇四:作文立意

高考作文训写指导--------议论文(一)

一 材料议论文

给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的一种命题方式,倍受命题者青睐。这是因为给材料作文除了能考查考生的语言功底、表达能力之外,还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等。总之,是全方位的考查。平日学习中很有必要认真对待,深入探讨与训写。

(一)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对于供材料作文而言,就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

1、整体认知,概括归纳,突出全面性

例1: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年轻的丁格被选中了。老板解释为什么选择丁格时说:“只有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①,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⑵,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问题干脆果断③,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懂教养。其他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去,而只有他俯身拣起那本书,并放回桌子上④。这不是很好的介绍信吗?

A、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 B、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 C、要提高自己的修养

D、关心他人是与人相处的原则 E、丰富的知识是最好的介绍信 F、小议文明礼貌

就这一则材料可得出了以上几个观点。我们可以问一问丁格为什么会被老板录取。从材料中看应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做事小心仔细,心地善良、体贴别人,既懂礼貌又懂教养。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提炼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所以只有C才是正确的观点。但不少同学都得出了观点A,认为丁格正是因为注重了小事,才取得了成功。但只有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只扣住了①和④;观点B只扣住了①④;观点D只扣住了⑵;观点E只扣住了③;观点F只扣住了⑵③。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材料,往往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没有一个综合、概括、归纳的过程,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所以在审材料时,要强调整体意识,突出全面性。

2、仔细推敲,代入检验,体现严密性

例2:从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佛德的富裕农民为得到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家产出外找寻,终于穷困而死。可是就有人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

A、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 B、任何事都应有计划地进行 C、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发现“宝石” D、挖掘自身的宝藏 E、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这一则材料的观点似乎比较难以提炼,阿里·哈佛德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是他做事没有明确的目标吗?也许有同学说:“他并不知道哪里有宝石,

只是盲目地寻找,最后只好落得个穷困而死。”这个责备是没有理由的,没有一个“寻找”的过程,他怎么会知道哪个地方有宝石呢?那么,是因为他做事没有计划吗?显然不是,他为了寻找宝石不惜变卖了家产,这绝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我想,他一定经过了精心策划,细致安排。那么,是因为他不辛勤吗?那简直是天大的冤枉,他为了寻找埋有宝石的土地,跋山涉水,餐风露宿,不知要经历多少困难──你能说他不辛勤吗?至于,有人说应该“珍惜自己已拥有的东西”,这句话看似很有道理,可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土地里埋藏着宝石,你叫他如何去珍惜呢?阿里·哈佛德是可悲的,但可悲的并不是他没有找到宝石最终穷困而死;而是他所要寻找的宝石恰恰就在他的身边,可惜他并没有发现它。所以,观点D“挖掘自身的宝藏”才是这则材料的最佳立意。

例3: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A、要有主见 B、坚持真理决不动摇 C、战胜自我就是胜利 D、要坚持原则

这一则材料是歌颂许衡即使在世道纷乱的情况下,仍能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坚持高尚的节义。所以正确的观点应是D。ABC观点初看好象是正确的,但只要认真思考,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错误所在。先看观点A,何谓“主见”? “主见”就是对“事情确定的看法”。“主见”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许衡坚持不摘别人的梨,这是正确的主见;其他行人认为“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摘又何妨?这是错误的主见。由此可见,A是错误的。再看观点B,所谓“真理”就是“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的反映”。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路边的梨,摘与不摘完全取决于不同人的看法,是没有什么规律可循的。由此可见,B也是错误的。再看观点C,原材料中没有讲许衡是如何战胜自己,至少没有直接的交代,那么,观点中的“战胜自己”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对材料中表达观点的关键性词语,要考虑其意义的轻重,实用范围的大小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在得到观点后,要把观点放到材料中进一步检验,力求严密周到。

3、区分比较,顺向思维,把握倾向性

还是许衡这一则材料,如得出了这样的观点①光想不管要不得。②看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就观点①,有的同学写道:“许衡的想法或许是正确的,但是他看到别人摘梨的时候,却坐视不管,这种做法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面临坏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挺身而出。”观点②,有的同学写道:“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这棵梨树没有主人,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摘几个解渴,本不是什么大事情,而许衡不顾实际情况,只

是一味的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可见其固执的程度。”这两则观点把许衡推到了审判台上,严重地背离了原材料的意思,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例4: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对这则材料能紧扣薛勤的话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如“小事不做,何以成大事”),但若得到了这样的观点:一屋不扫又何妨?这个观点肯定了陈蕃的做法,否定了薛勤的忠告。这是典型的逆向思维,但它也明显地违背了作者的意图。这则材料对人物的褒贬十分明确,我们只要顺着作者的思路,抓住材料中的个别词语(如“批评”、“针锋相对”等),还是可以得到正确的观点的。 一则材料,有时有几组或几个人物(事物),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一般来说都有明确的表示或暗示,流露出一定的倾向。我们在分析材料的时候,要对这些人物(事物)进行细致的区分比较,要尽量顺向思维(在考试作文中,尤其要强调这一点,因为逆向思维不易把握,还是求稳为好),要尽可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4、紧扣材料,不近不远,注意适度性

例5:驴子驮着盐要渡过一条河。它滑了一下,跌倒在水里,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时觉得轻了许多,这使它非常高兴。后来有一天,它驮了一袋棉花走到一条河边,便故意一滑,跌倒在水里。可是它再也没有站起来。

这一则材料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观点,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墨守成规”、“经验主义要不得”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很切题的。但若是得到这样的观点,如“做事不能投机取巧”、“不能耍小聪明”等。这些观点不能说不正确,但比较肤浅,不够深刻,不能反映出材料的实质。

例6:美国总统里根的女儿因为生活拮据加入了领取救济的行列。

对于这则简短的材料,从里根女儿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这个角度来立意是切合题意的。但如果认为:“美国虽然号称世界强国,现在就连总统的女儿都失了业,其失业率之高可见一斑合。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已展现在我们面前。由此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对材料进行缺乏深入分析,仅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把问题表面化、简单化。因此,我们要学会辨证理性地看待问题,要尽量联系社会现实,对材料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思考,仔细分析,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观点。

(二) 概述材料、提炼观点 对原材料的处理,写作中存有两种倾向:写给材料作文,必须要引用材料,但是有些学生另起炉灶,不用材料;写给材料作文引用材料时,不能一字不漏照抄原文,而要会概述材料,但有些学生原文抄材料,或者用比原文还要多的字数复述材料。我们以为作文概述原材料的应注意:(1)要选好概述的角度,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给我们的思维指向往往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我们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进行概述,以便提炼出一个正确的观点来。(2)概述的材料

与观点要保持一致。(3)要有重点有条理地概述。(4)语言要准确、简洁、灵活。用较少的文字或一句话概述材料。(5)概述材料的位置一般放在开头,有利作者因材料而发表议论。

概述材料、提炼观点的基本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新建的学院工作,时年29岁,患有肺病,工作很积极。第二年,他的肺病发作,不治而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员,一座木版房和几十名学生,但哈佛十分钟爱这所学校,所以,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当时的州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今天的哈佛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他成功于年仅29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800字左右。

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给我们的思维指向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州政府”或“哈佛”的两个角度立意:1、哈佛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引起州政府高度的重视,把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目的是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这种可贵的政府行为,对学习哈佛的“善举”,有着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他告诉人们,一切献身公益事业的人,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要选准角度来表述。如:

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放在文章里,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引论部分,可以这样来写:

今天我读了一则震撼我心灵的材料,材料介绍说: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读了这则材料,我认为,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2、哈佛的行为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的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的观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或“好事从小事做起”。或“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可以这样来写:29岁的哈佛在病逝前,留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剑桥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哈佛和哈佛一样的人献身公益事业,美国的哈佛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

(三) 给材料议论文拟题方法例谈 (材料见上例4)

1、从提炼文章论点入手,拟论点型题目。这种方法是将材料中心稍加改造作为文章将要论述的论点,再以论点为文章的题目。上则材料的中心是干大事与小事的关系,可拟为:《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扫除天下应从一屋扫起》《小事不小》等题目。

2、从材料中找出与论点或材料密切相关的一对概念,拟对比型题目。这种拟题方法是将找出与论点或材料密切相关的概念,再将相关的一对概念并列起来构成对比关系。上例中可找出“事一屋”、“扫除天下”、“处世”等概念,可以拟题为:《扫除天下与事一屋》、《处世和事一屋》、《处世与扫除天下》等题目。

3、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拟固定型题目。这类题目一般用《由??想到的》、《由??说开去》、《读??有感》等固定格式。“??”的内容一般是材料中关键环节的简要概括。上例材料的大意不难看出是:陈蕃拒绝扫庭院,薛勤予以批评。可拟为:《由陈蕃拒绝扫庭院所想到的》、《由薛勤批评陈蕃说开去》等。

4、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眼,拟析议型题目。这种拟题方法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眼,再在它前面或后面加上“析”、“议”、“评”、“谈”一类表明文体的词,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的短语式。上例中的关键字眼是“大丈夫处世”、“扫除天下”、“事一屋”,可拟为;《小议大丈夫处世》、《谈扫除天下》、《事一屋小议》等。

5、用设问句或反问句来表明论证的观点或范围,拟疑问型题目。这种拟题方法是将论证的观点或范围,用设问或反问句来表示,再以此为文章的题目。上例的文题可拟为:《干大事不要从小事做起吗?》、《大丈夫处世难道可以不事小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

6、从找材料的中心词入手,拟定褒贬型题目。这种拟题方法是找出材料中的中心词,这个中心词是文章要论述的主要对象。根据中心词的内涵,再在其前面加修饰性的定语,这样题目即用一个“定语+中心词”的偏正短语来表示。定语对中心词起定向性的作用,表明作者的褒贬态度。上例中的中心词有“批评”、“处世”、“反问”等,在其前面加上修饰语,即可以拟题为:《可笑的处世

篇五:高中作文立意训练

审 题 立 意 训 练 之 三

例1、试看这则材料《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第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等立意及命题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断章》作文立意)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属“推不出”,是没有“吃透材料”。

例2、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从蜗牛角度: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长走的登顶之路 ,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不同角度的评论就是问题所在。所提炼出来的问题是由事件引发出来的不同的见解,如“救不救”。 例4、《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相互欣赏/营造共赢的风景/相映成趣的美丽(共同的风景)/你也是一道风景(欣赏你)

例5、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 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例6、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 (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 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7、

有人问罗丹:雕塑的技巧在哪里?回答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

把多余的石头去掉,于是原本普通的石头便成了"思想者",成了“巴尔扎克”,同样的情形下,便成了“维纳斯”,成了“大卫”……

人的生命中也可能有多余的石头,如果能能像雕塑家去掉多余的石头那样把它去掉的话,那么,可以雕塑出美丽的生命来。 请以“雕塑生命”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体裁不限

8、器材:一个外观漂亮可已泄了气的篮球(把球放在讲台上时,把瘪了气的一面背着学生),一个外观有些耐眼但气体充足的足球。

演示:在学生不知道两个球气体足与不足的情况下,把气体充足的足球先在地下拍几下,让学生感觉可以借它在绿茵场一展风采,再拿起篮球向地下拍去,结果让学生大所失望,篮球在地上勉强地跳了跳就静止不动了。

作文要求:从两个球不同的外观和不同的表现中你是否得到一些启发?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请从篮球与足球给你的启示伸发开去,自拟题 目 ,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内容只要与演示有关即可

9、游戏:请数位同学上讲台完成游戏,先后向学生发出列队口令: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一步走、向后一步走等。

要求:按常规作一遍,以后叫立正时稍息、稍息时立正、向左转时向右转、向右转时向左转、向前走时向后退。 规则:凡出错的同学淘汰出去,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预期结果:按常规作时,学生动作准确流畅,一般不会有误。按游戏规则作时,有多数人或多或少地会按固有习惯去作,,从而违反了游戏规则被先后淘汰出去。

看完游戏后,思考;

1、 为什么按常规完成动作轻而易举,按反向作时却极易出错?

2、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别的地方也存在吗?

作文要求:请从游戏中引申出来,从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现象,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0、 一幢高楼大厦要有坚实的栋梁方能矗立地面;一座跨江大桥,要有牢固的桥墩,方能飞架两岸。一个民族要兴盛,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集体要发达,乃至一个人要有所建树,是否也需要某种精神的东西起支撑作用呢? 请以“支柱”为话题,或叙事,或议论,或抒发感慨,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读下面的寓言,然后作文。

11、 两人爬山

有两个人去爬山,其中一个说:“我比你更有经验,我走在前面,你在后面可以看我怎么做。”

于是他就走在前面,一不小心突然掉进了一个大约有两百五十英尺深的大洞,另外一个人向下面喊说:“你还好吗?”

“不!我的两只手都跌断了。” “那么,用你的脚爬上来。” “我的两只脚也跌断了。” “那么就用你的牙齿爬上来。” 终于,他就用他的牙齿爬了上来,那花了他非常长的时间。当他快爬到顶端的时候,另一个人又向下面喊说:“你还好吗?” 他回答说:“是…….”接着就又掉下去了。

作文要求: 寓言本身带有及大的虚构与夸张成份,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不难找到与寓言类似的事情。那个用牙爬山的人,并非没有坚强的毅力与勇敢的精神,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他失败在哪里呢?他的教训给了你什么样的启迪呢?请以“?是?并非永远都是对的”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符合高考要求的作文。

第12则: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没有自由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心境。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别人的幸福却很让他羡慕。没有想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自己的和别人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要求:请以“自己的与别人的”为话题,以自己的以历、体验、见闻和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符合中考要求的作文。 附:优秀作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江静静的流,如凄切似幽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听到两个自言自语的声音,却同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段末世英雄的绝唱。

一时间,江面泛起了些许波浪。声音变得不在唱歌,而是阵阵的叹息。

“都几千年了,你还恋恋不忘?”我问。

“怎么忘?我亲眼目睹了一颗饱经沧桑,曾经无坚不摧的心,低头向命运妥协的过程!”

“ 他不该妥协。”我说。

“对,人们说他放弃了自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可我认为他是,他一生只犯了一个真正的无法挽回的错,就是在面对放纵的诱惑时,选择了?是?。”

我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一直以来,他都在不断的努力,从来不敢休息,为的就是能达到自己心中的位置。他真的已经尽力了。然而,人为的破坏,命运的捉弄,让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毁于一旦。但是,就算其他的都没有了,至少他还有生命,还有爱人啊。他可以为自己而活,为爱人而活,可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所谓一时的解脱”。

很多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很多错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懂得三思。而他,正是由于一念之差,放弃了一切。 我可以体谅他,却不可以原谅他!

一向平静的乌江,此刻竟也波浪起伏。末了,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我说:“有一个人从山崖顶上摔了下去跌断了手脚,只好用牙爬上山来。他很费力的爬了很久,就在他快到山顶时,同伴问了一句:?你还好吗??,他刚一回答:?是---?,就又跌下山去了。你怎么看?”

“他们很相似,也很有毅力,也都努力过,却最终难逃惨败。不过,一个是倒霉,另一个却是悲哀。也怪他们自己,轻易的就选择了这个答案,而这个答案是错的”。

我想并不是答案的错。就向哪个爬山的人,不管选择哪个答案都难逃一劫。错的人是自己。

天已微亮。或许是我对着江水自问自答了一整夜,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连?是?都有可能变成?错?,所以任何答案都不能轻易说出口,凡是三思而行。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