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树叶兄弟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5:37:47 高中作文
树叶兄弟读后感高中作文

篇一:《叶子》读后感

《叶子》读后感

在网友的空间里看到了一篇文章 说的是大树和叶子的故事 一天 叶子来到大树的身边 说 让我和你在一起吧 大树同意了 于是 他们相依相伴在一起 秋天来了 秋风吹过 风对叶子说 和我走吧 我带你周游世界 大树想 叶子和我在一起 可能会不幸福 于是 就放开了叶子……

我问他文章的意义 他说 叶子代表女人 我晃然大悟 我觉着叶子选择大树 不仅是依靠和摄取 它不是也为大树织造了一把大伞 为它遮风挡雨 让它有个幸福温暖的家吗 每个叶子选择的大树不同 那是它们对爱和幸福的理解不同 大树不应该靠自己的判断 就放开叶子 幸福不能靠一方 是得靠双方共同撑起来 我选择的是一棵喜欢休眠的大树 总喜欢把叶子仍下 去做自己的事 让叶子独自撑着 虽然很苦 虽然有时会感到孤独 寂寞 虽然相聚的时间总是很少 但只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对方的爱 美好的回忆能冲淡一切 只要双方都不放手 那就是一棵完整的枝繁叶茂的大树

篇二:余华《兄弟》读后感

“这一生都只为你,情愿为你划地为牢、、、、、、”余华划了一个牢,在这牢里,李光头和宋钢为 “情”字煎熬,我也被他们兄弟的大情大爱所深深折服了。

李光头-----宋刚,一对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的难兄难弟,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命运把他俩组合在一起,兄弟俩性格迥异,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却相依为命地共同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童年时期,直至生生死死几十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化成了灰,也是兄弟”。

李光头开始是一个滑头样的人物,他虽然也重兄弟情意,但在他心里最重的还是他自己。他甚至曾以自己是宋钢的弟弟而用各种态度想方设法让宋钢远离林红,因为他喜欢林红。他的这种所谓的喜欢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林红落水后宋钢没有去送她回家,而李光头却说出了“这才是我兄弟”的话。从他八岁时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包括小时候他见到宋钢时宋钢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他手里的“大白兔”才是最重要的,他的这种占有欲蒙生了他对喜欢的事物的那种难得的勇气。有人说李光头是天生的商人,这话不确实不错,他从小就能跟着别人屁股后头说出“……谁煮沉浮呢?”他也会懂得对苏妈说“你会有好报的!”,这一切哪里又像是个小屁孩儿说的?

宋钢,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真正理解人的男人,从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他为了对林红的爱而不惜做了无数和他个性很不谐条的事情,他和周游一起去卖非法的药骗人,甚至为了林红做了丰胸手术,不惜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家伙。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最终在自己的爱情之牢里死去了,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也为和林红的夫妻情。为和李光头的兄弟情他要看着李光头变好,变成功;为和林红的爱情他要让林红过上有钱的好日子,于是他在为这一切努力着,宋钢骨子里有父亲宋凡平的性格,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和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缭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事实上,李光头也在为情字煎熬,开始是为他所谓的爱情,那里更多的则是欲。直到林红和他兄弟结婚他也没有放弃,他做了结扎手术来证明自己的决心。正是这个儿时因偷看女人屁股而被人耻笑的滑头在时代的发展中一次次的膨胀着欲望,直到最后他做出了对不起兄弟的事,他或许也未曾想到真正履行了那份决心,然而他兄弟的死未尝就和他无关。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李光头是好人中的坏人。我想这坏人的成份就是他没有控制人性本身的罪恶部分,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

评论家李敬泽在对《上部》时就指出:“余华不擅处理复杂的人类经验。”“《兄弟》是真的简单,简单到以为读者只有一双敏感的泪腺……”针对《下部》更多的人说它荒诞,离奇。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放肆的年代,例如革命电视剧中插播

性病广告,女顾客为了拿走商场促销的羽绒服不惜如店家所说脱光了去抢等事件都有发生。余华要表达的正是“我们今天生活中最大的现实就是超现实”(严锋)。而《兄弟(下)》不过是一种艺术的真实,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受人关注,被人批评正是说明了它的可存在性。

余华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诚然,我们现在就生活在后一个时代。如何在一片浮躁中把握自己的心灵,从容地走好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是余华先生的《兄弟》给广大活在富与穷之间的人们的启示。

篇三:《兄弟》读后感

《兄弟》读后感

树叶兄弟读后感

昨晚两点多终于把《兄弟》看完了,这是看余华四部长篇中的最后一部。从《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到《在细雨中呼喊》再到《兄弟》,有一种感觉,就是余华的小说总给人一种震撼,一种悲愤。可能是“文革”时期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太深了,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从这四部长篇来看余华仍然是把主要的场景选在“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而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以一种“赤裸裸”的形式展示出来,甚至有些夸张,余华以冷酷和冷幽默的笔调把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爱与恨抒写得格外分明。多次查过余华的简介,出生于1960年的江南小镇,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才更致力于剖开文革时期的中国广大人民的内心。他一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在这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均有描写,甚至占据了主流。但同时,他也把人性的美好,淳朴、诚挚、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汪曾祺先生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一切文学发展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余华对此应是赞同,死部小说中都着重描绘了主人公童年的悲欢离合。余华的童年在“文革”时期,或许是“文革”给了他太深的记忆。“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但那时发生的往事并不如烟。”从这点看,余华是在为生活,为内心写作,没有违背对自己对读者的承诺。

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读就觉得文字朴实但情节却太悬乎,多读两次,试着将自己作品的场景中,才发觉别有洞天。余华有时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以经常看到他发微博“抱怨”这“抱怨”那,总以一种极其讽刺的文字发泄或许也是警醒。

后来,再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在地摊上看到厚厚的一本余华作品集,花了20块钱将这本盗版买回来。首先读的是《活着》,读了十多页才发现跟自己喜欢的一部电视剧《福贵》的情节很相似,再一看,主人公名字都一样,百度一下才发觉《福贵》是根据《活着》改编。考虑到对观众的影响,还是删改了许多,毕竟,“文革”那段历史没人敢去“深究”。甚至,主写“文革”的电视剧也屈指可数。后来,《活着》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前些天,看到新闻说又在北京被拍成了话剧。余华后来在微博里说一些作品被改的不满,他带讽刺的引用了拍话剧那个导演的一句话“话剧《活着》以一种天马行空的方式忠于原著”,但他肯定了袁泉饰演家珍的真诚。

回到《兄弟》上来,看完了上部,可以说是非常感人。李兰丈夫死了,宋凡平妻子死了,各带一个儿子,两个命运如此相似的人,带着各自的“拖油瓶”,在世俗的鄙视下,走到了一起,李光头和宋钢两个性格如此不相容的人也竟然情同手足。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借一句话来说就是:李光头这样的传奇(后来的巨富之路)在中国比比皆是,而宋凡平和李兰的爱情绝无仅有。所以很少写爱情的余华自认为在《兄弟》中,他写下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必定与时代相连。余华说:“文革”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似乎一直是夫妇父母之间的背叛和出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是空前团结的,就像我的小说里一样,有一男一女,他们互相需要,相依为命,缺了对方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爱情非常实,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只有这样的爱情才

能永远,像我们现在这样的年代,谁缺了谁都没啥大不了,是不可能产生美好永久的爱情的。”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爱情最深刻,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江湖。无疑,余华笔下的爱情属于前者。 然而,在一切都看似完美的时候,“文革”袭来,一切都变了,宋凡平被当成地主被批斗,为了去上海接李兰出院,宋凡平“逃跑”了,然而在车站,却被六个带着红袖章的人活活打死,摆在路上。李兰回来,得知宋凡平死了,六年没洗头,因为在刘镇,丈夫死了应该一个月不洗头,没有人知道李兰对宋凡平的爱有多深。七年后,李兰也死去了。李光头和宋钢成了两个孤儿,宋钢答应过李兰,他会好好照顾李光头,剩最后一碗饭了让李光头吃,剩最后一件衣服让李光头穿。。。。。。李光头也对宋钢说过,“即使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也还是我兄弟”。他们是兄弟,仍然是,一直是。后来,宋钢和林红结婚了,那个李光头日思夜想的女人,李光头和宋钢从此恩断义绝,可是两个人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永远把对方当兄弟。一想起儿时的悲惨,以及后来一家人的欢乐,依然想着对方,记忆还在,感情就还在。小说中有个情节就是李光头在县政府大门口“静坐示威”,穷困潦倒,被认为是收破烂的,宋钢看到了他,将林红给他的他舍不得花的钱和粮票给李光头,李光头竟然理所当然地接过钱。读到这里,我没觉得李光头有多无赖,而是深深地被他和宋钢之间的这种感情打动,他们的默契已经不需要拘束,不需要客气,理所当然才是他们兄弟情谊的体现。我也为自己生活中有这样的兄弟感到幸福。

下部的情节有着哈姆雷特式的悲惨,这也是余华《兄弟》下部被许多人批评的原因。李光头爆发了,宋钢去上海寻找出路,李光头却和自己的嫂子林红苟且了。宋钢得知了,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他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李光头和林红从此视对方为仇人。最后李光头说想要乘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行太空旅游,带上宋钢的骨灰。。。。。。有人说,余华是在玩弄读者,余华是受商业潜规则了,还有人说余华这是末日之欢,甚至有人还说《兄弟》中的变态情节正是余华自己的变态人生的写照。我觉得余华是以另一种形式想读者表达些什么,小说中的淫乱,奸邪,贪婪,丑陋,欲望等等,这些或许都是这个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揭示现在这个世界的阴暗一面。余华只不过是用了一招“乾坤大挪移”把时空轮转了一下罢了。小说中有一个细节,李光头满怀信心来到上海,却发现几年没来,世界已经变了。小说中的原句就是:“五年前,我去上海为福利厂拉生意,只要把福利厂残疾人的全家福照片拿出来,再加上我的真诚热情,就会打动一个个公司的一个个业务员,拉来一笔笔生意。五年后,我拿着世界地图为我们自己去上海拉生意,比五年前更真诚,更热情,也更成熟了,可是、、、”李光头伸开的手指卷了起来变成了数钞票的动作,“现在时代不同啦,社会变啦,要靠塞钞票行贿才能拉来生意、、、、、、”是啊,社会变了,动乱后三十年了,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众生万象,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四百年才能经历的天翻地覆,我们中国四十年就经历了。” 至于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完全能在现实中找到原版。所以余华有所想,也有所做,写下了这部令人争议的《兄弟》,希望余华先生能继续创作,像他自己所说: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篇四:树根和树叶读后感

树根和树叶读后感

八月十四号星期六,今天我看了一篇作文叫【树叶和树根】。作文答题写的是树叶和树根的对话,讽刺了炫耀着的虚荣,赞美默默无闻奉献者的朴实。对比鲜明,耐人寻味。

作文中的树叶特别的高傲无比,而且特别逞能,还自高自大也不害羞。树根就不一样了,它特别谦虚,确实不像那些不知好歹的树叶。如果没有了树根那些树叶就活不下去了。那些树叶也不知道说声谢谢,它不仅不说声谢谢还让人类和它说声谢谢,树叶应该知道,树根提供水分,他接受阳光,生命是共存的缺一不可,真是太无理了。

我们地球上的有的乱砍乱伐,使得枯枝败叶,破坏了生态平衡。让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他们不知道树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吗,夏天,林子里枝叶茂密,挡住了强烈的阳光,散发出氧气,让人们和鸟儿在树下乘凉休息。冬天,由于树的遮挡,林子里的热量不容易散失,所以冬天就暖和了些。你看树林像不像空调?

如果没有了树,没有了树叶,整个世界就没了氧气,我们人类就活不了了。如果,没有了树,龙卷风来了怎么办呢?树是人类的朋友,不要乱砍乱伐了。 如果一棵树只有树干没有树叶这棵树一点也不好看,也活不了,人类就没有氧气,鸟儿没有家。所以大家要多种树,种好树,树根和树叶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同学们也一样,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友爱。让我们和树,鸟儿,做朋友吧,这个世界就成了绿色的世界。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