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环评爱好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2:13 体裁作文
环评爱好者体裁作文

篇一: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精华总结

第四科目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分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目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中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来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 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2)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

在环境影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查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目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时,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2建设项目环评----生态类项目

2.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运用

1、生态类项目案例应特别注意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在涉及到生态敏感区

2、在环评中应列出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列出的同时应注意颁布时间,不要用已废止的法规,平时应注意法规颁布情况。(评价单位资质业务范围)

2.2项目分析

环境影响有关的项目,如下泄流量、移民方案等)

生态类项目工程分析一般应考虑:

(1) 施工:场地布置、料场、渣场、交通运输、机械设备运行、施工人员活动

(2) 占地和淹没:范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量变化等

(3) 工程存在与运行:生态破碎与阻隔、水资源分布与改变、水文情势变化、建 筑物阻隔等

(4) 移民安置:安置方式、专业项目设施改建、城镇迁建等

3、替代方案

就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做同等深度的比选。

2.3现状调查与评价

1、现状调查

(1)基本要求:根据工程特性和影响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评的工作等级

(2)调查方法:资料法、现场调查、遥感

(3)调查范围:为工程影响范围,各环境要素的调查范围应根据受影响区域的环

境特点结合评价等级确定

(4)调查内容:自然、社会环境,及各要素(气水声)

2、现状评价

(1)应根据相关标准对各要素评价,分析主要环境问题

(2)生态现状评价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

3、敏感区、敏感点与保护目标(见技术方法相关章节)

2.4环评基本方案的确定(大纲)

1、识别与筛选评价因子

影响主体:全面性、全过程

影响受体:类型与组成、特点与状态、敏感问题、资源问题

效应:性质(正负 、可逆、累积)、程度(强度、长短)范围(直接间接)、可能性

2、判别主要因素及问题

核查表法、矩阵法(环境要素、工程要素列表)

3、选择评价标准

功能区决定标准

4、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由环境影响产生范围

生态系统整体性要求、相关关系及地理或水文等环境界域

环境影响决定等级

5、 确定评价重点

根据工程分析、影响因素识别的结果确定

2.5环境影响预测

生态类项目的预测方法:类比法、生态机理分析法、图解法、图形设置法、专业判断法、景观生态分析、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等,能定量的尽量定量。

2.6环境保护措施和分析

生态类项目制定环保措施的原则:

预防为主、最小化、减量化、补偿重建。在预测分析后,针对工程不利影响的对象、范围、时段、程度,根据环保目标要求,提出预防、减免、恢复、补偿、管理、监测等对策措施。

工程设计本身也有一些具体的环保作用和功能,对这些措施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可性和预防效果分析。

生态保护措施基本原则要求

(1) 体现法规严肃性(不可随意调整保护区)

(2) 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

(3) 体现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资源政策

(4) 满足服务对象要求:建设者、设计者、管理者

(5) 符合生态科学原理(可行、有效)

(6) 全过程评价与管理

(7) 针对性:重点目标、因地制宜、措施到位

(8) 可行性:技术可行、经济可行、管理可达

减少生态影响的工程措施(见技术方法)

设计

施工

管理

制定监督管理计划

包括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监测计划、施工期监理计划(范围、内容、方式、制度)

2.7结论分析

1、工程开发内容

2、现状

3、预测

4、措施

5、可行性

6、填表:建设项目审批登记表

3建设项目环评----工业类项目

3.1 法律法规、相关政策的应用

1、结合项目相关的环境要素、排污特征、周围环境功能等分析要执行的法律法规,将此列为评价依据;在编写中注意重视项目的符合性,不得违反。与项目无关的可不作为依据。必须客观公正。

2、根据项目内容分析其对有关环保及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如总量控制、清洁生产、达标排放、行业准入条件等,针对项目及环境情况,将规定及产业政策列为依据,并始终执行。

3、对技改、扩建项目的环评,执行总量控制、清洁生产、达标排放、以新带老、增产不增污等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对新建项目按地区执行“排污总量控制”的环保规定。

1、通过实例列出该项目应执行的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或者给

出一些法律法规可以判断出应选哪些 2、以新带老、总量控制(老企业按原指标,新企

3、项目评价要执行的国家、地方、行业政策

3.2项目分析

1、生产工艺

(1)根据设计文件对项目各工序(分厂、车间、工段、设备装置等)的生产工艺

篇二: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爱好者论坛_真题整理(终版)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类(填空)及哪些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简答);标准的分类,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选择);从制定与执行两方面简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在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简述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填空)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填空131+133期)、(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力后评价;环评概念

4、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报告表

5、环评分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环评的三个时段划分;建设项目环评的三个阶段

6、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基础上得到的

7、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分类(简单);哪几个情况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分类管理里面的小项。(选择);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三同时(填空)

9、环境容量的定义(填空);环境容量的定义(简答)

10、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要求环境检测数据有(代表性、准确定、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性的质量特征(简答);如何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监测数据的统计方式(平均值)、(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填空)

1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简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3、环境检测计划包括的内容(简答);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关于监测一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灵敏度、检测险、ph的表示、COD和BOD的关系等

14、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格证书,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15、为搞好污染源调查,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重点污染源调查称为(详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16、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

(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2)监测项目

(3)监测范围、点位布设和监测频次

(4)样品采集、传输、前处理和分析测定

(5)全程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A/QC)

(6)监测方案的实施和承担者的资质要求

17、环评工程师主持的工作;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要求凡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应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从2004年起,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凡从事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应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国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凡从事()、()、()的单位,应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要求凡是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环境保护验收的单位,应配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18、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敏感目标有那些(简答、选择)

19、项目审批后()年不开工,需重新审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自批准之日起超过5年,方决定该项目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日起10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等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评文件自批准之日起满5年方决定开工建设的,需要重新审核。记住教材上面的(60、30、15、10日都是什么)

20、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和工程分析均用到的方法:物料衡算

21、涉及水污染的做()专题和涉及土壤和人口迁移的需要做()专题

22、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等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

23、替代方案能够与原拟建项目或同方案同样目的和效益的建设项目规模、选址(选线)的可替代方案,其中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

24、空气环境标准分三级,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级,噪声环境标准分五级。

25、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在5度以上坡地整地造林,等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26、铁路、交通等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

27、环评遵循的基本原则;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28、相对污染型项目而言,()更需注重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

29、污染物浓度由()和污染气象条件决定

30、敏感目标

31、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要求固定下来并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32、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33、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

34、建设涉及敏感区的项目,应当严格按照()确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类别,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35、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36、环境敏感区的定义,包括哪些地区?举例(不少于六个)

37、环境影响法报告表结论与建议部分包括哪些内容

38、分别说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如何计算?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

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环境影响预测必须预测哪一阶段的影响。生产运行阶段;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

2、工程分析的方法(填空、选择或简答);工程分析中的类比分析法

答:类比分析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公车根系的常用方法。要求时间长,工作量大,所的结果较准确,在评价时间允许,评价工作等级较高,又有可资参考的相同或相似的现有工程时,应采用此法。采用此法是应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工程分析中的污染因素分析的内容;

工程分析的作用;

工程分析环保措施内容(3个)

3、环评文件的种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分为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类。

4、十五期间总量控制因子(填空131+134期)(简答);总量控制指标:COD、氨氮、SO2、工业粉尘、工业固废、烟尘。

5、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时间

6、污染源调查的方法

7、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含义(131期+132期)-----考过多次(简答);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后评价的主体

8、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应该由什么单位来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要求(总则 建设概况和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清洁生产

环境风险评价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管理和监测的建议

公众意见调查

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13条)); ()()()的项目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9、工程分析中的三本帐适用的项目;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要求算清三本帐:技改扩建前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污染物削减量。

10、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

11、何种类型文件需要说明是否采用公众参与意见

12、工程分析中工艺技术分析内容;工程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简答);工程分析中污染因素分析的内容(简答);工程分析的时段划分(简答);工程分析中总图布置方案的内容;简述工程分析中工艺分析的主要内容;工程分析划分为几个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工程分析分哪些阶段?;工程分析的阶段;工程分析的内容:(选择了四项)污染因素分析、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环保措施方案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总体布置方案分析主要包括(选择);工程分析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工程分析中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一、二、三级的都要记住);工程分析中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13、公众参与的形式和主体(简答)、参与人员(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公众参与主题;公众参与的形式和主体

形式:举行论证会、听证会

主体:有关单位、专家、公众

14、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和经验计算法);污染物排放的预测

方法(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实测法);污染量计算方法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方法有三种:物料衡算法、经验计算法、实测法。;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料量应等于产品所含这种物料的量与这种物料的流失量的总和。

15、正常生产和事故;建设项目非正常工况是指生产阶段的(开、停车、检修、操作不正常等,不包括事故)。

16、检测限和检测下限的关系(3倍)

17、风险评价定义:事故发生时候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环境风险评价的工作重点是什么?;风险识别的工作内容;环境风险评价内容[风险识别(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老师说151考过,继续考,晕)、项源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和估算危险化学品泄漏量)、后果计算(预测分析,确定影响范围程度)、风险计算和后果评价(风险计算是后果评价,是风险评价的核心,风险值等于概率 乘 危害程度)、风险管理(包括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风险评价内容;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环境风险评价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风险识别工作内容:(生产设施、物质危险性、生产过程);风险类型:火灾、爆炸、泄漏;下列应做风险的行业:化工、冶金、建材、采掘业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源项分析主要是 , ,(两个);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使用范围;风险评价源项分析主要是确定最大可信事故和估算危险化学品泄漏量;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使用范围;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项目;建设项目需要做风险评价的行业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化学纤维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都要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风险评价中源项分析(确定最大可信事故)(估算危险化学品泄漏量)。;以下项目做风险评价的是:A核工业 B建材 C采掘 D冶炼

18、不同检测数据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级值法)

19、建设项目环评书的主要内容(简答);建设环评的工作内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内容;建设项目环评内容(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的环境现状;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论证;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篇三:环评爱好者论坛_国和案例讲义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第一讲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考试应注意的事项

是前三门知识的综合运用。审题要仔细,尤其要看清问题是什么。只回答所提的问题,不要展开。达题要简练,时间充裕再补充。

影响识别、保护目标确定、工程分析计算、监测布点、影响预测方法、污染物处理处置技术必须掌握。

基本的模型和参数要记住,至少要知道模型选择的条件。对于推荐的软件要记住使用条件。

环境影响识别要全面。 ① 环境要素:水、气、声、土壤、生态、社会、经济;②污染源:水、气、声、固废、放射性、光、振动和生态等。不但要考虑主体工程,还要考虑辅助工程、配套工程、环保工程、储运工程;③不同时期的影响:准备期、建设期、运营期、退役期。

分析角度:①产业政策的符合性;②规划的相容性;③清洁生产水平;④达标排放;⑤总量控制;⑥能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大纲一定要仔细看,关注考点。

管理部门关注问题

环境影响识别是否清楚正确;

工程分析是否依据充分;

规划相容性;

产业导向符合性;

选址合理性;

清洁生产;

以新带老;

达标排放(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

总量控制

2011年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与标准、技术方法正确解决环境影响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和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二、项目分析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四、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

五、环境风险评价

六、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七、环境可行性分析

八、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与调查

九、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和政策、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运用的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2.分析建设项目与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及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3.分析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法律法规的适用性

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对于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坚持环境优先,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实现增产减污;对于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动能的恢复与保育;

对于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依法实施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建成的生产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逐步实行限产或关停。新建、改造含硫份大于1.5%的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施。现有煤矿应按照规划的要求分期分批补建煤炭洗选设施。

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禁止在大中城市城区及近郊区新建燃煤火电厂。新建、改造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电厂,必须建设脱硫设施。

化工、冶金、建材、有色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建设工艺废气处理设施或采取其他减排措施。

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各地要根据水泥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快淘汰现有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水泥的目标和进度,并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水泥项目。

建设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 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转炉公称容量大于200吨,钢生产规模800万吨及以上。钢铁联合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钢综合能耗高炉流程低于0.7吨标煤,电炉流程低于0.4吨标煤,吨钢耗新水高炉流程低于6吨,电炉流程低于3吨,水循环利用率95%以上。

其它钢铁企业工序能耗指标要达到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水平。

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不利影响的活动;

以改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为目标,减轻酸雨危害;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施国家酸雨中长期控制规划,严格控制新建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新上电厂必须脱硫,现有电厂也要按标准要求逐步建设脱硫设施;

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

其他规划的相容性

项目建设与区域流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

项目建设与所在区域流域的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项目建设与法定需要特殊保护区域保护规划的符合性。

项目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性。重点评估土地利用性质改变的环境合理性。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第二讲

项目分析

1分析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的产污环节、主要污染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等,

给出污染源强,非污染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还应根据工程特点分析施工期和运营期 生态影响的因素和途径;

2从生产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指标等方面分析建设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3分析计算改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4不同工程方案(选址、规模、工艺等)的分析比选。

项目建设内容和主要环境问题

从环境影响源的角度分时段(施工、运营、废弃期)描述项目组成,一般应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贮运设施等。另外.对于工程投资未包括,但是必须配套建设的项目内容(例如输变电、道路建设等),也应有所描述,并说明是否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制约因素。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清楚;与项目建设直接相关联的工程内容需作说明。

改扩建项目应说明与现有工程的依托关系,并描述现有工程存在的环保问题 和拟采取的“以新带老”措施。

工程分析

各产污环节分析、污染物〔包括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源强核算;

包括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施工期、运营期及恢复期);是否明确了项目的实施对各环境要素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及其定量的影响程度(包括该项目的影响值和与现状、在建拟建项目的叠加):影响程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主要内容:

(1)项目建设内容(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列表)

(2)工程性质(新建、技改扩建等)(新建:选址比较;技改扩建:三本帐计算)

(3)工程方案分析:明确各生产装置之间的关系,物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的 流向,是进行物料平衡的依据。

(4)物料平衡、主要污染元素平衡、水平衡等。(核算排放量)(气、水、渣)

(5)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分析

(6)环保设施及投资合理性分析

要点:

(1)一定要抓住行业特征污染要素及污染物。(具有行业的特点)

(2)工程分析内容要全面,不能漏项。(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

例: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固废、恶臭、噪声。

(3)三本帐±要清晰、平衡。

(4)企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

产污环节分析

污染物产污环节分析,分析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的污染物产生过程和节点。 . 用形象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 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水平衡图分析

污染源分析

大气污染源:有组织排放源的分布和排放参数、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非正常排放的发生条件和持续时间

水污染源:正常排放的污水回用率、水循环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非正常排放的发生条件、位置、强度、持续时间;

噪声污染源:主要声源的空间位置、种类、方式、强度,源强估算和确定方法; 固体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种类、性质、组分、容积、含水率等;

物料平衡、水平衡、能源平衡、热平衡:教据符合项目特点、准确可信,主要有害物质的平衡分析清楚。

搬迁项目:重点评估项目搬迁后遗留的环境问题(如土壤、地下水污染等)的性质、影响程度。

总图布置:根据项目与外部环境及保护目标的关系,评估总图布置的环境合理性。 生态项目污染源分析

施工方式评估

评估施工期施工工艺和施工时序的合理性。

评估不同工程组成施工工艺的描述的准确性;根据国内外同类工程的情况,结合主要敏感目标的保护需求,评估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环境可行性,评估不同施工内容的施工时序安排的合理性。在前述基础上,判断施工组织优化的可能性。

运行方式评估

运行方式不同,产生的环境影响亦不同,对不同运行方式的分析评估非常重要。以水电项目为例,不同调节方式的电站,流量下泄过程(主要是时间和流量)、下泄水温不同,下游河道的水位和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不同,从而对下游河道中鱼类(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繁殖等)的影响也不同。应结合现状调查中下游河道中鱼类生理生态学习性(如对适宜的生存、繁殖流速和水深等的要求),评估电站运行方式的合理性和优化电站调度运行的可行性。

需关注的其他问题

需重视可能引起次生生态影响的污染因素的评估,如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农田退水含有的残留化肥、农药等。

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物料平衡与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强、风险排污源强统计及分析等。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退役期)三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力求完善。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编号,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对于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关问题。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处置方式和去向等有关问题。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对于新建项目要求算清两本账:一本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则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量终排放量。 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强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则要求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

物料衡算

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投入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总 量等于产出的产品和副产物以及污染物的总量。通过物料平衡,可以核算产品和副 产品的产量,并计算出污染物的源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 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进行物料平衡。其计算通式如下:

式中ΣG投入——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 Σ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ΣG流失——物料流失总量。 总量法公式

式中ΣG排放——某污染物的排放量; ΣG投入——投入物料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回收——进入回收产品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处理——经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转化——生产过程中被分解、转化的某污染物总量; ΣG产品——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定额法公式

篇四:环评爱好者——技术方法中的方法分类记忆

技术方法分类记忆

1.工程分析方法:类比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其中无组织排放源统计方法: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反推法。

2.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常见的方法为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法(1)大气: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计法。(2)噪声: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测量法。(3)生态:收集资料、野外调查、遥感法、访问专家、定位和半定位观测(现有资料收集分析、规划图件收集;植被样方调查,主要调查物种、覆盖率及生物量;现场勘察景观敏感点段;也可利用遥感信息测算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及各类生态系统面积、水土流失情况等)。

3.现状评价方法:(1)生态: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法等;

4.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清单法、矩阵法(还有叠图法、影响网络法)。

5.预测方法:(1)大气:预测模式;(2)水: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式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3)生态:类比法(资料调查、实地监测或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法、公众参与调查法)、水土流失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生态制图。(4)噪声:预测模式

6.环境容量:(1)大气: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2)水:计算法

7.清洁生产分析:指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

8.河流水质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公式计算和经验估值、室内模拟实验测定、现场实测、水质数学模型率定。

9.单参数测定方法:(1)耗氧系数K1的单独估值方法:实验室测定法、两点法、多点法、kol法。(2)复氧系数K2的单独估值法:欧康那-道宾斯公式、欧文斯经验公式、邱吉尔经验式;(3)混合系数的经验公式单独估算法:泰勒法求横向混合系数、费希尔法求纵向离散系数。

10.工业废水处理方法:(1)预处理:均和调节、格栅、沉砂池、隔油;(2)一级处理:沉淀、中和、化学沉淀、浮选法(3)二级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处理、出水消毒;(4)三级处理:悬浮物去除法(化学絮凝后沉淀或汽提、物理法过滤)、除磷(化学沉淀、生物去除法包括A/O法、SBR法、A2/O法等)、脱氮(生物硝化—反硝化、选择性离子交换、氨的气提、折点氯化)。

11.污泥处理法:污泥浓缩(重力沉淀、浮选、离心)、污泥稳定(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化学稳定)、污泥调节(物理和化学方法)、污泥脱水(加压过滤、离心过滤)、卫生填埋、焚烧、作有机肥料。

12.大气控制方法:常规控制方法为洁净燃烧技术、高烟囱排放技术、烟尘和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1)先进的燃煤技术(低氮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煤和生物质及废弃物联合气化或燃烧)(2)燃煤脱硫脱氮技术(煤炭洗选技术、型煤固硫技术、烟气处理技术、先进的焦炭生产技术)(3)煤炭加工成洁净能源技术(洗选、温和气化、煤炭直接液化、煤的热解、煤气化联合燃料电源。(4)提高煤炭及粉煤灰的有效利用和节能技术(高烟囱排放、烟尘净化技术)。

13.烟(粉尘)净化方法: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膜分离法、电子束照射净化法、生物净化法。

14.二氧化硫控制方法:(1)燃烧前脱硫(重力分选法、型煤固硫、氧化脱硫等)(2)燃烧脱硫(流化床燃烧脱硫技术)(3)燃烧烟气脱硫(抛弃法、回收法,其中回收法以湿法石灰石/石灰浆脱硫技术应用广泛。回收法包括:石灰粉吹入法、活性炭法、催化氧化法、氨法、石灰—石膏法、钠法、镁法等);

15.氮氧化物控制方法:(1)催化还原法(非选择性和选择法)(2)吸收法(碱液吸收、熔融盐吸收、硫酸吸收、氢氧化镁吸收)(3)固体吸附法(分子筛吸附、活性炭吸附、硅胶吸附、离子交换树脂、泥煤—碱法)(4)洁净烧烧技术(低NOx燃烧技术、低氮喷嘴)。

16.烟尘控制技术:(1)改进燃烧技术(2)除尘技术(重力除尘、惯性力除尘、离心力除尘、洗涤除尘、过滤除尘、电除尘、声波除尘,大型电厂、大型水泥厂多采用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

17.固体废弃物处理法:(1)预处理法(压实、破碎、分选)(2)堆肥处理法(3)卫生填埋法(4)一般物化处理方法(5)安全填埋法(6)焚烧处理(7)热解法。

18.验收调查方法:文件核实、现场勘察、现场监测、生态监测、公众意见调查、遥感调查等。

19.验收调查评价方法: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法等。

20.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层次分析法、情景分析法。

21.规划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法:投入产出分析、环境数学模型、情景分析法、加权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法、对比评价法、环境承载力分析。

篇五: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技术方法(2012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2012版】

专题一 工程分析

根据CP对EI的表现不同,分为以污染影响为主的污染型CP和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影响型CP。

一、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一)掌握工程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1.物料衡算法,在工程分析中,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工程分析中常用的物料衡算有总物料衡算;有毒有害物料衡算及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在可研文件提供的基础资料比较翔实或对生产工艺熟悉的条件下,应优先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理论上讲,该方法是最精确的。∑G投入=∑G产品+∑G流失(1-1)

∑G排放=∑G投入-∑G回收-∑G处理-∑G转化-∑G产品 (1-2)

2.类比法,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CP的性质、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区域污染情况。类比法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的排放量。但用此法应注意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生产管理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A=AD3M (1-3) AD=BD-(aD+bD+cD+dD) (1-4)

3.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EIA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特点:方法简单,但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适用范围: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CP。

4.实测法:通过选择相同或类似工艺实测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导则教材)

5.实验法: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来确定一些关键的污染参数。(导则教材)

(二)掌握CP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

对于EI以污染因素为主的CP来说,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工程分析的内容应满足“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要求。

(三)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污染工艺流程图)

1.工艺流程应在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的可研或设计文件基础上,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及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状况进行绘制。2.有别于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图,更关心的是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3.绘制污染工艺流程应包括涉及产生污染物的装置和工艺过程,不产生污染物过程和装置可以简化,有化学反应发生的工序要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4.在总平面布置图上标出污染源的准确位置,以便为其他专题评价提供可靠的污染源资料。

(四)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1.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必须按建设过程、运营过程两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根据项目评价需要,一些项目还应对服务期满后(退役期)影响源强进行核算,力求完善。因此,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对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确定其是否达标排放,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核算。

2.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统计。须按废水和废气污染物分别统计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固体废弃物按我国规定统计一般固废和危险废物。并应算清“两本帐”,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为污染物最终排放量。统计时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对于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则上要求实测,实测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年均消耗定额的数据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3.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源强。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应算清新老污染源“三本帐”,即技改

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其相互的关系:技改扩建前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扩建项目排放量=技改扩建完成后排放量。

(五)掌握水平衡图分析与水平衡各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EIA进行工程分析时,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主要是针对有毒有害的物料,进行物料衡算。水平衡式:取水量Q +物料带入水量A =耗水量H +排水量P +漏水量L

①取水量Q:工业用水的取水量是指取自地面水、地下水、自来水、海水、城市污水及其他水源的总水量。对于CP工业取水量包括生产用水(包括间接冷却水、工艺用水和锅炉给水)和生活用水。

工业取水量=间接冷却水量+工艺用水量+锅炉给水量+生活用水量

②重复用水量C:指生产厂(CP)内部循环使用和循序使用的总水量。

③耗水量H:指整个工程项目消耗的新鲜水量总和。H=Q1+Q2+Q3+Q4+Q5+Q6 式中,Q1—产品含水(由产品带走的水);Q2—间接(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Q3—洗涤用水(包括装置和生产区地坪冲洗水)、直接冷却水和其他工艺用水量之和;Q4—锅炉运转消耗的水量;Q5—水处理用水量,指再生水处理装置所需的用水量;Q6—生活用水量。

看图: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为正流向;从右至左为反流向,主要是循环水、回用水。

(六)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

无组织排放是对应于有组织排放而言的,主要针对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工程分析中的定义:无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表现形式:弥散型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统计内容:无组织排放源分布及无组织排放量。统计方法:①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②类比法。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在此基础上,核算本厂无组织排放量。③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监控点进行现场监测(浓度),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以此确定工厂无组织排放量。

(七)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点

1.分析CP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通过调查同类企业的现有环保处理方案的经济技术运行指标,然后分析CP可研采用的环保设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可靠性)。2.分析项目采用污染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的可靠性。3.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EP设施投资构成须列表给出,一般按废水、废气、噪声治理、固废处理、厂区绿化等项目列示。改扩建项目,还应包括“以新带老”的环保投资内容。4.依托设施(改扩建前原有环保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八)熟悉工程选址可行性和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中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分析:1.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合理布置CP的各构筑物及生产设施,给出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图中应标明:①保护目标与CP的方位关系;②保护目标与CP的距离;③保护目标的内容与性质;④风向玫瑰图。2.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在充分掌握项目建设地点的气候、水文和地质资料的条件下,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对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的影响,合理布置工厂和车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3.分析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如搬迁、防护等)

二、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一)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新增内容)

1.工程概况。介绍工程的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并给出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介绍工程特征,并给出工程特征表;介绍工程项目组成(包括施工期临时工程),给出工程的项目组成表;阐述工程施工和运营设计方案,并给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工程布置示意图;比选方案。应给出地理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施工平面布置图、物料(含土石方)平衡图和水平衡图等工程基本图件。

2.初步论证。包括:⑴CP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相关规划的符合性;⑵CP选址选线、施工布置和总图布置的合理性;⑶清洁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的可行性,提出替代或调整方案。

3.影响源识别。工程行为识别(包括重点工程识别、原有工程识别)、污染源识别。⑴工程行为分析,应明确给出土地征用量、临时用地量、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取土量、弃渣量、库区淹没面积和移民数量等。⑵污染源分析,原则上按污染型CP要求进行,从废水、废气、固废、噪声与振动、电磁等方面分别考虑,明确污染源位置、属性、产生量、处理处置量和最终排放量。⑶改扩建项目,还应分析原有工程存在的环

境问题,识别原有工程影响源和源强。

4.EI识别。一般从社会影响、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三个方面考虑,生态影响要识别工程行为造成的直接影响,污染影响造成的间接生态影响,甚至工程行为和污染影响在时空上的累积效应(累积影响),明确各类影响的性质(有利/不利)和属性(可逆/不可逆,临时/长期等)。

5.EP方案分析。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管理方面来论证EP措施和设施的可行性,必须满足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要求,技术先进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EP目标可达性。包括:⑴施工和运营方案合理性分析;⑵工艺和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分析;⑶EP措施的有效性分析。⑷设施处理效率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⑸EP投资估算及合理性分析。

6.其他分析。包括非正常工况类型及源强、事故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以及防范与应急措施说明。

(二)掌握生态影响的源和强度分析内容与方法(新增内容)

1.影响源识别(内容同上)。2.EI识别(内容同上)。

(三)熟悉项目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旧导则内容)

1.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

2.运行期工程对生态影响的途径分析: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改变了区域空间格局、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状况,由此影响了自然资源状况。

专题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一)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一般包括地理地质概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土壤与水土流失、生态、

(二)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主要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简述评价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⑴人口:居民区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⑵工业与能源:CP周围地区现有厂矿企业的分布状况,工业结构,工业总产值及能源的供给与消耗方式等;⑶农业与土地利用:包括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CPEIA应附土地利用图。⑷交通运输:CP所在地区公路、铁路或水路方面的交通运输概况以及与CP之间的关系。2.文物与景观。文物是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庙、石刻等。景观一般指具有一定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如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温泉以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等。如不进行这方面的影响评价,则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CP周围具有哪些重要文物与景观;文物或景观相对CP的位置和距离,其基本情况以及国家或当地政府的保护政策和规定。如CP需进行文物或景观的EIA,应详述上述内容,还应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必要的现场调查,进一步叙述文物或景观对人类活动敏感部分的主要内容。内容有:它们易于受哪些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目前有无已损害的迹象及其原因,主要的污染或其他影响的来源,景观外貌特点,自然保护区或风景游览区中珍贵的动、植物种类以及文物或景观的价值(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等)。3.人群健康状况。当CP传输某种污染物,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的人群健康调查。调查时,应根据环境中现有污染物及CP将排放的污染物的特性选定指标。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

分为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资料来源分三种途径,可视不同评价等级对数据的要求采用:⑴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⑵收集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⑶进行现场监测。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3年内有效。现场监测应确定监测因子、监测时间和监测点位等,并提出监测需求,委托有资质的监测部门进行监测。监测因子应与评价项目排放的污染物相关,应包括评价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监测时间选取应符合技术导则的要求。监测点位设置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同时布点还要遵循近密远疏的原则。具体监测点位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置应重合。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二)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方法

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有效性分析应从监测资料来源、监测布点、点位数量、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条件、监测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等方面分析是否符合导则、标准以及监测分析方法等有关要求。⑵日、小时平均浓度值既可采用现状监测值,也可采用评价区域内近3年例行监测资料或其他有效监测资料;年均值一般来自于例行监测资料。监测资料应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对近年来区域污染源变化大的地区,应以现状监测资料和当年的例行监测资料为准。对于评价范围有例行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应获取其监测资料,分析区域长期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⑶空气质量监测制度与布点原则应符合《大气导则》的要求。监测点位置的周边环境应符合相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规定。⑷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满足项目的监测目的,并注意其适用范围、检出限、有效检测范围等监测要求。涉及GB 3095中各项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应符合GB 3095对分析方法的规定。对尚未制定环境标准的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应尽可能参考ISO等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相应的监测方法,在环评文件中详细列出监测方法、适用性及其引用依据,并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⑸凡涉及GB 3095中污染物的各类监测资料的统计内容与要求,均应满足该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数

(三)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主要通过对现状监测资料和区域历史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对标法。对照各污染物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分析其长期浓度(年、季、月均平均)、短期浓度(日、小时平均浓度)的达标情况。⑴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统计年、日、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与相应的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占标率或超标倍数,评价其达标情况,若监测结果出现超标,应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以及超标原因。并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以及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此外,还应分析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⑵现状监测数据达标分析。统计分析监测数据时,先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位置,监测内容以及监测方法等内容。在分析处理各时段监测数据时应反映其原始有效监测数据,小时、日均等监测浓度应是从最小监测值到最大监测值的浓度变化范围值,即Cmin~Cmax的浓度,并分析最大浓度占标率,和监测期间的超标率以及达标情况。其中: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3100%。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必须是符合要求的监测数据。对于个别极值,应分析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参加统计计算,未检出的点位数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中。⑶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分析评价范围内的各项监测数据的日变化规律及年变化趋势,并绘制污染物日变化图和年变化趋势图,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区域大气环境整治方案和近3年例行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区域环境容量。

(四)了解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演变规律

1.边界层结构。受下垫面影响的几公里以下的大气层称为边界层,大气边界层是对流层中最靠近下垫面的气层,通过湍流交换,白昼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以感热和潜热的形式向上输送,加热上面的空气,夜间地面的辐射冷却同样也逐渐影响到上面的大气,这种热量输送过程造成大气边界层内温度的日变化。大型气压场形成的大气运动动量通过湍流切应力的作用源源不断向下传递,经大气边界层到达地面并由于摩擦而部分损耗,相应地造成大气边界层内风的日变化。

2.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在陆地高压区,晴朗天气条件下,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日间,受太阳辐射的作用地面得到加热,混合层逐渐加强,中午达到最大高度;日落后,由于地表辐射,地面温度低于上覆的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的稳定边界层;次日,又受太阳辐射的作用,混合层重新升起。大气边界层的生消演变规律依赖于地表的热量和动量通量等因素,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取决于边界层的特征参数。混合层高度(h):是指对流边界层的高度,也就是在大气边界层处于不稳定层结时的厚度。莫奥长度(Lmo):对于定常、水平均匀、无辐射和无相变的近地面层,其运动学和热力学结构仅决定于湍流状况。当Lmo>0,近地大气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Lmo数值越小或混合层高度(h)与Lmo的比值(h/Lmo)越大,越稳定,h则越低;当Lmo<0,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Lmo|数值越小或|h/Lmo|越大,越不稳定,h则越高;当|Lmo|→∞,边界层处于中性状态,|h/Lmo|=0,混合层高度大约有800m。

(五)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玖瑰、主导风向)的分析内容与应用

1.温度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温廓线即反映温度随高度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的能力。①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②一级评价项目,还需酌情对污染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时间、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一旦逆温层消退,会有短时间的熏烟污染。

2.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水平距离(m/s),风速可随时间和高度变化。从气象台站获得的风速资料有两种表达方式,数值的和用字母C表示的,C代表风速资料已<测风仪的最低阈值,通常称为静风。风速统计量: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月平均风速随?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莸谋浠图緃平均风速的变化。即对多年气象资料的风速按相同月份和不同季节每天同一时间进行平均

环评爱好者

,求得每月和不同季节每h的平均风速,并绘制随月份的变化曲线图。风速统计量还包括不同时间的风郭线图,即反映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以研究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规律。一级评价项目,还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风廓线的分析,并分析不同时间大气边界层内的风速变化规律。

3.风向、风频。①风向指风的来向。气象(台)站风向资料通常用16个风向来表达,静风的风向用C来表达。②风频指某风向占总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③风向玖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多年地面气象资料中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