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诗朗诵《王昭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16:16 体裁作文
诗朗诵《王昭君》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王昭君的诗歌

课题: 咏怀古迹(其三) 授课时间:第_____周星期_____

1

2

3

4

篇二:《王昭君》有感

《王昭君》有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

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寂静无声,犹如她现在的心情。沙漠上的寒风一阵一阵像一双无形的手鞭打这她的面庞,落下的泪,随着这风飘散了。她只是一介女流,身上却背负着国家命运;她只是一介女流,却有勇气远嫁匈奴;她只是一介女流,为了和平牺牲了自己。 她把一切都留在了塞外,在金色的沙漠上,在广阔的草原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那绝世的容颜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心上。她有过泪,有过恨,有过彷徨,但最终是坚贞不渝的,她撑起了历史,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那一夜,匈奴和亲的消息传遍长安。

她深处禁宫深处,空对明月,在无尽的时光中徘徊,要么出塞和亲,要么深待空宫,前者飞出牢笼,顺应自由,后者囚禁等待,只能在无声无息中默默死亡。为了自由,出塞又何妨! 匈奴使者已奉旨进宫选妃,后宫三千佳丽个个双眉紧锁,只有她面对这一切,淡淡笑着接过了圣旨,也接过了国家的安危。琳琅满目的嫁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皇帝的赏赐,她都不在乎;她只知道边疆无休止尽的战争,战士每天都在生死间挣扎,生死未卜。两个国家的恩怨竟由一个纤弱的女子承担。为了国家的存亡,出塞又何妨!

长安城前,与父老乡亲挥泪告别,他们不舍这个女子的离别,但是他们知道这个女子出塞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全长安城百姓的安危,所以,他们不得不牺牲她。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祈祷她在异国可以过得好

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大沙漠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一列迎亲队伍在漫天的黄沙中缓慢前进,天空中的单飞的孤雁一阵一阵凄凉的号鸣仿佛在为她的命运抱不平。只是边关告急,长安城内一片狼藉,边疆的战士们天天死伤无数,也许只是天意让她选择了这条坎坷的路。

为了长安百姓和边关战士的安危,出塞又何妨!

篇三:活在“怨诗”中的王昭君

活在“怨诗”中的王昭君

作者:张敏 曹旭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5期

活在“怨诗”中的王昭君张敏曹旭中国人说美女,往往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形容。其实,“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对中国四大美女的极端赞美。“闭月”指貂蝉夜晚焚香时,明月见了觉得比不上貂蝉美貌,所以拉起了面纱;“羞花”指杨贵妃赏牡丹,牡丹花见了自惭形秽,觉得害羞;“沉鱼”指西施浣纱时,水里的鱼看得惊呆了,以致沉了下去;“落雁”指我们今天要说的王昭君。王昭君出现在出塞的路上,飞过的大雁看得傻了眼,忘记飞翔,竟然掉了下去。

王昭君真的能让大雁看得忘记飞翔掉下去吗?当然不可能,因为花月鱼鸟的审美和人是不同的,有的美学家还不承认鸟兽禽鱼有审美存在。因为人人爱美女,所以这样形容;但美女也是人,他们知道这些美女的心事吗?中国四大美女,可以说都是“大心脏”的人。王昭君的心事,笼罩她一生的是一个——“怨”字。

一个汉家女子,千里迢迢地远嫁匈奴,人地生疏,而且是硬性“派对”;美其名曰“和亲”。要结“亲”才“和”。纵然王昭君思想觉悟非常高,她明白她此行的目的是国家利益,是皇帝的指派。但“怨”还是免不了的。

王昭君本名王嫱。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收录了她的一首《昭君怨》。这首诗也许是后人纪念王昭君写的,但在没有确定的结论之前,著作权还是郭茂倩《乐府诗集》里说是王昭君写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耳熟能详,促进汉匈和平共处的认知也义薄云天。但一个美女内心的苦闷,离乡的怨情,她的心声你要不要听听?请读一读下面这首诗: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这是《昭君怨》,题解为王嫱有感所作。我们看到的是远嫁事件的始末,是王嫱幽怨思的贯穿,是“自愿”背后的不甘。这是我们认识昭君的开始。再结合以历代诗歌中的刻画,我们就会得到一位真实亲切、楚楚动人的王昭君。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前四句看似写燕鸟实则写昭君。秋叶枯黄本是零落凋残,鸟集于木却又是一番热闹欢快的景象。看似矛盾,实则写的是王嫱的境况。“苞桑”是有深意的。《易·否》有言“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颖达也说“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則牢固也”、“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系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苞桑”其实常指帝王居安思危则国家坚固。王嫱写“苞桑”实际指的是帝王朝廷。她曾以日月比喻汉帝,把进宫侍君看成是幸事。作为一名普通的良家子,能进入汉宫后庭待诏,有机会侍奉皇帝,于这个女子或她的家人,这都是无上的荣耀。“集于苞桑”对应昭君身处汉宫,这两句更可能是昭君的自比。

昭君心心向往“集于苞桑”,通过与刘寿萱《昭君叹》的对比也可见一斑:

明妃生长荆门时,布裙照耀倾城姿。心高不肯厮养嫁,年少常期天子知。

与白居易笔下的杨玉环一样,昭君也是养在深闺之时就已是曼妙生姿的俏丽佳人,心气极高,她是期待“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昭君一开始那纯粹的心愿倒是成真了,她便以良家子的身份入了汉宫。

有机会侍君本是幸事,但若是长时间待诏呢?长达五六年见不到皇帝一面,昭君会作何感想?正是妙龄少女,这样的等待她大概也难以忍受吧。看看我们在诗文中经常遇见的白头宫女,哪一个不是满满的幽怨?“空床难独守”本是人之常情。我们仿佛得见昭君那越积越多的“悲怨”。悲的是自己的一生就要在等待中度过,怨的是那个君王怎么还不诏见自己。 其中的纠结,《昭君叹》同样有一番展示:

汉家天子勤宵旰,后宫佳丽无心玩。单于岁入雁门关,羽檄纷驰常待旦。

待旦何人侍至尊,三千宫女竞承恩。深宫一入如长夜,镜里朱颜祇泪痕。

泪痕终日对东风,月落乌啼朝暮中。春光不管垂杨碧,秋雨谁题落叶红。

“后宫佳丽三千人”,入宫之后的昭君没能力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更遑论能够“三千宠爱在一身”。佳丽的竞争昭君并没有多么大的优势,日日夜夜的待诏就好像在漫漫长夜里的独坐,孤身一人更显夜的漫长,夜深人静徒增人的寂寥。终日垂泪,滴落的也是昭君心中的悲忍怨恨。

怨恚正是昭君找机会摆脱眼前困境的情感契机,更深一层,飞鸟集于桑苞还暗含着昭君主动远嫁的外在机缘。到了昭君的时代,汉武帝又一次高高在上地俯瞰着匈奴的来者。和亲,那是匈奴请求来的,这种情况王嫱怎会不知。这时的远嫁实则是一种高姿态,相比于在汉宫不受诏见,这不失为一种自我逃脱的方式。

昭君在汉宫的遭遇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太多的猜测与同情。于是有了不良的画工毛延寿。毛延寿的出现被太多的人所接受,坏人作恶,更增添了昭君经历的传奇,赚取了人们心甘的同情,也成为了高尚者更光辉的陪衬。昭君不肯“低眉暗行赂”,讽刺着毛延寿的贪墨,一身正气地站了出来;汉帝最终英明“杀画师”,惩处了作祟的小人,以悔恨宣言了自己的长情。这不难说只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美好结局,事实呢?被多数人所忽略的昭君的悲愤,自有人替她站出来发言: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这是白居易的《昭君怨》,写了昭君年少的娉婷,再到待诏的悲苦,直至画工的扭曲,却是在最后道出了最终的因由——君恩浅薄。如果加以猜想,这恰恰最可能是昭君的内心言语。一切只因帝王薄情,最终归为悲愤。所以,有了帝王无情的推力,加以将来可能生活优渥的拉力,选择远嫁是一种自我解脱,也是一场争取幸福的博弈。

心怀悲怨的昭君也是要采取行动的,所以有了匈奴单于面前光辉耀人的主动请行。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鸟儿都是以光鲜的毛色装饰自己求偶,这正与昭君在初次登堂面见元帝和单于时的表现相仿。据《西京杂记》卷二记载: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

《后汉书》也记:

呼韩邪临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说的是匈奴单于大堂求亲,汉庭女子出场时的场景。出场的昭君一直在极力表现,本有落雁之姿,再精心打扮,怎不能够光照汉庭,引得单于倾心,使得汉帝悔恨。如果是排拒远嫁和亲,此时表现的应该是“丑”、“拙”的一面。事实却相反,匈奴求亲者在场的情况下,王嫱容貌惊艳、举止娴雅,这难道不是刻意为之?

刻意装扮和表现,那也是吸引注意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法。“升云”和“上游”是两种向上的状态,不正是昭君以高远的人生意向对待远嫁的写照。一国之后总强于待诏的宫女,这是作为自然的人的本能需要。

昭君博弈的结果也是历史一些人关注的焦点。王安石曾在《明妃曲》中说“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言外之意是昭君应是在匈奴得到礼遇,心感胡恩仅是个人情感的发挥。这难道不是昭君远嫁博弈中的一场胜局?之前的刻意表现最终满足了昭君作为自然的人的情感需要。

虽然是女子,王嫱作为社会的人,也会有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报国心。像是特定的环境下“花木兰”的出现是可能的。

这抉择看似出于“理”,深究来其实就是作为社会的人的“情”。我们若是简单的将其考量归为一种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估计昭君也是不认同的。她会说这其实是她的无奈之举。宫女的身份,决定了和亲对其实际是高嫁,这或许是另一条出路。就像花木兰出征是因为“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是迫于逃脱不掉的责任。

离宫之后呢,昭君的心情会如何?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

她自己也说了,有挫伤,有抑郁,就像鸟儿不能上下雀跃一般的沉郁。独自一人,内心满是彷徨失措。昭君是有很多考量的。

选择了远嫁,如何克服路上的困难重重?是否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到达了匈奴,生活上不能适应怎么办?思维方式有差异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王嫱要考虑的现实。自然而然,我们对昭君故事进行的情感确认首先就确定在了“安土重迁”的传统之上。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远集西羌”,是一切的因源所在。这是燕雀远飞的原因,也是昭君内心忧伤的原因。山高水远,那是离家的忧思;父母难见,那是道远的困扰。道远,是我们对昭君的同情。晋朝的大富豪石崇欣赏昭君,喜欢她那可令飞雁坠落的琴音,也因这伤心之音更可怜她。他在《王明君》里替昭君说“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于是再往后,历代的人继承了石崇对昭君的怜惜与代言。

代言远嫁之苦的从来都是喜欢昭君的历代诗人所钟情的工作。或言道远艰苦,或说离乡思家,类似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仅看代表性的一首——白居易的《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秋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胡沙飞扬说的是远行途中的艰难,汉使寄语传的是思家的悲苦。一生的悲惨莫过于容颜的暗淡沧桑,远嫁之苦流淌在面容的纵横沟壑之中。白居易说“黄金何日赎蛾眉”,居然有人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和亲”,是不可赎的,这样的代言有时很搞笑。 这些,与昭君“自愿”远嫁也并没有什么矛盾,反而让我们看到了昭君“自愿”背后的不甘。不管何人、什么原因,背井离乡总归是痛苦的,王嫱终究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悲郁再正常不过。

历史潮流中,昭君成为了一种标榜性的存在,我们自发地帮她进行了“应该”有的情感生发,刻画了昭君的种种光辉形象。不知真实情境中的昭君会不会在情感上同意我们的心理认同?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有的人宁可一辈子做宫中的“舞人”,也不愿意离开家乡,离开亲人远嫁;但王昭君做了另一种选择。

王睿的《解昭君怨》,这是与其他昭君诗格调差异最大的一首诗,简单的四句,否定了历来对昭君最普遍的两种认同。和亲使者的帽子将昭君的远嫁完全放到了为国为民的大我层面,画工怨恨则是将昭君的远嫁设定为柔弱的受害者完全不情愿的被动选择。两种情感,一赞一叹,历来是人们认同的。王睿却是站在昭君的角度说话,嫁与不嫁是两种生活状态的区别,是两种身份地位的差异。普通的宫女与宫廷的王后,单从个人出发,我们应该能想的到昭君的选择。选择后者,也才更符合一个真实的自然的人应有的情感历程。情中有理,理还含情,那才是生动的一个人。

昭君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她是一个自然的人,更是一个有“情”的自然的人。我们认识了昭君,了解了她从主动想要进入汉宫,到长期待诏内心悲怨,到自愿远嫁,直至身在匈奴悲切的心路历程,更要理解昭君的“情”,以及“情”、“理”背后血肉丰满、感情真实的美女——王昭君“怨”的情绪天地。

王昭君当然是出名了,因为美女而出名;因为画工毛延寿人格卑劣而出名,因为君王的惋惜而出名;而且是汉代,开了个头。王昭君以后,历代都有像王昭君一样的美女,为了政治目的而“和亲”。甚至和匈奴一样生活在北中国的柔然国公主,也有“和亲”到河北邺城来的经历。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

篇四:朗诵集锦

一、大梦敦煌 配乐:大梦敦煌

多少远去的马匹,落在尘封的路途。多少醒着的灵魂,在敦煌的苍穹,任由我的想象,在圣地的石窟,紧紧攥住飞天的梦想。

翩飞的少女,一个接一个的追赶,在云聚波涌的历史深处,珍藏了五千年的飞花。五千年的飞花,在岁月的尘烟中纷纷扬扬。

乐音响起,钟鼓悠扬。古老而文明的石窟,经典地站在我的眼前,我看见智慧和篷车相驾驶来,在敦煌,在大梦的未曾失落的号角里,飞天,一梦就是千年。

我用一双善感的眼睛,在阴暗的石窟,我走不进光的中心。我只能用我的灵魂唤醒沉睡千年的飞天,唤醒欲望的灵光和空中树起的旗帜。我是飞天的仰望者,我在岩层的深处,紧跟着飞天。

我必须卸下肩上世俗的布袋,在敦煌构筑的石窟,体会那些且歌且舞的的女子,体会她们楚楚动人的形象;体会一种自由的天性,体会灵魂脱离肉体的飞翔。我在一片升腾的火焰中,洗净自己,洗净尘世中一切的存在和虚无。

依依传来的梵音,在大敦煌的石窟,让我伫立在比天空更为远的高度,让我把祖先的希望栓在不断寻找,不断超越的星辰;让我把鼓声敲击的春天,隐埋在我的胸膛;让我的向往,我的激情一直沉醉在鸣沙山的崖壁上,我不能走动,我膜拜着这个图腾。

这样的时刻已经到来。我在艺术的大地,大梦的敦煌得到一种永生,我寻找着飞天的少女,我是自身的王者,我是大梦中永恒的太阳,在岁月吹送的风中,构筑起飘扬的长袖,把心灵的天空吹得脆响......

二、《沉鱼?千年西施》

配乐:《只因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

透过两千年的时空,一枝别样的花朵在悠悠绽放,一个如水的女子从波光粼粼的照影中走来。绿水荡漾,纤手弄巧,洗练一样的白纱,将无边的春意 轻轻 洒 开。

这是三月的清晨,这是桃花盛开的季节。

浣纱溪的流水将我载到了这里。隔着岸边那些青青的瓜蔓、隔着长堤上那些泥土的气息,我似乎能 感受到那远古的琵琶声、能清晰

地听到 那皎月下的吟诵:“棹声一去两千年,范蠡西施逐暮烟,自是不寻寻便得,五湖云水岂无边!”

流水不断,轻舟渐远,而我却不能不停下脚步,站在这如梦一样的江南,站在这西施离去时那千古一瞥后 却依然 如诗如画的村庄。 我没有随同游人去观看那些纪念西施的楼阁和长廊,我只是站在浣纱溪的边上,静静地想 那时的风、那时的月,还有池边、丛林里的那一抹淡淡的绿影。

韶光飞逝,天路悠悠。此刻,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那些嘶鸣的战马,釜钺和刀枪与一个绝色的女人联系在一起,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一个浣纱的村庄少女放在那段历史的 回声中。

我喜欢一个更为纯粹的故事,我喜欢一个浪漫的结局。

从愈来愈多的游人眼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疑问,看到了一种永远的惆怅在他们的心上涌起怜悯的波涛!

江声浩荡,溪水淙淙,一个美丽的远古女子,她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遐思和梦境?

吴越江山已成旧事,而西施,你的容颜却因何不老?

三、青衣 (配乐:青衣)

自古到今 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

小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小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已。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小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小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她们对视了一眼,小

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说,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现在只会抖动着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小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小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 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采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小燕秋无声的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已,目光象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已作了些什么,拿起水衣给自已披上,取过肉色滴排,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然后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戴头套,镇定自若,出奇的安静。

小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小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已给自已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小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

小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已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最大伤痛,而我们从小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四、中国四大美女之四《羞花.聆听玉环》

当一曲仙乐升起的时候,我还在梦中,当叶子上的露珠与星光相接时,我还在思绪的飘渺里。

今夜的风笛,在我的耳边彻夜不停地吹起,永不止符地律动。一袭薄纱,将临秋的落花轻轻挽起,将深红的颜色揽在了怀中。

是谁,今夜的到访,将一个君王与弱女的爱情故事遥遥传递?

月华如水,宛如唐明皇与杨贵妃那旷世的情殇。秋凉似雪,仿佛马嵬坡上那悬别的一吻。

许多年过去了,青草的枯荣,将岁月的尘埃抹得一如往昔;红花又绽,将一寸悸动的柔心带至今朝。 我在一个更远的年代里,把爱情的伤痛深埋,但却无法让那远古的歌声消弭(mǐ)让那远古的灵舞停息。 杨玉环,你既是旷世的红颜,又为何成了亘古的香魂?你既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又为何让那一滴情泪凝成寒冰?

天地已老,红颜更红!华清池的水漫过了滚滚的红尘,骊

诗朗诵《王昭君》

山的花映红了朗朗的天宇。

玉环,我今夜的酒杯空对着明月,我今夜的瑶琴束(shù)之于流水。我已经与现实无关了,我的生命早已穿透了时空,我的灵魂早已抵达你的故乡!

五、《落雁.回望昭君》 配乐:王昭君

很久了,夜,也深了!毡房里的灯火还在明明灭灭,诗句已不再有声,琵琶亦已沉寂。只有塞北的风 仍

在一个劲儿地吹着.....

乳名轻唤,故乡已远。从长安到塞北,一路的车辙,一路的黄沙。与你一路走来的,究竟是风?还是雪?

若有花朵在绽放,若有星光像梦一样飞,就有思念在心头,就有苦难在怀中!

今夜,又是一个山高水长的阻隔,又是一段泪水模糊的时光。昭君啊,你的书卷为什么总是要由后人来替你打开,你的呐喊为什么总是要由历史来替你结束?

在家乡向阳的山坡上,青藤和红花记住了你的罗裙和面容。你是新娘,也是母亲,你是月光,也是水。 如无使命,你便不是昭君,如无亲情,你便不是母亲!你已别无选择,就像今夜的千里月明,就像天涯的楼头落日,一样的苍茫、一样的无奈!

昭君啊,看着我墙壁上的这幅无声的图画,听着远古传来的阵阵叹喟,我又一次想起了你。没有马车可以去找寻,没有斗篷可以去御风,只有..... 只有今夜的星光在大地上自由地飞升,在我的心上美丽而又动人地闪耀。

六、中国四大美女-《闭月.月影貂婵》

皓月当空,天地已哑。露珠在翠叶上滚动,轻轻的、轻轻的,宛如无声的雷鸣。而此刻,我的眼中已噙满泪水!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啊,一个传说为何如此的永恒?

我依稀能看到你的容颜,我仿佛能听到你的歌声!我在祖先沉睡的大地上,我在岁月流逝的虚空里,就像月光一样,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由此及彼的移栖。然而,我却不能将我的悲伤告诉你,我也不能将我的情愫带到你的身边。

你是一个美丽的侧影,你是一幅绝伦的图画。你留下了一个永不易朽的名字:貂婵!英雄已去,誓言不改!儿女情长,宛在天地的中央。

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怀想?究竟是什么让我长久的迷茫?此刻,我的胸中已结满了秋天的诗句,我的额头已撞击出空旷的回声。貂婵,请将你衣袖上的泪水洒落到地上,请将你秀发间的落花轻拂于空中。 无论过去了多少岁月,无论时光怎样的流转,总会有人在歌声中让你还乡,总会有人在琴音里让你不再忧伤!我不是你的第一位造访者,我更不是最后一位凝望你的人。

你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你的一切,都已经化为了一滴永恒的泪珠!

?

?

更多品牌专区>>

七、烟雨江南 作者:陆幼清

好容易在五月的江南游历,却总是雾茫茫雨蒙蒙,使美丽的江南增添了一层 秘的面纱。

尽管在风雨中,却怎么也抵挡不住江南对我的诱惑,我依然冒着滂沱大雨,倘佯在江南古镇。

似乎应了这雨,江南更显得朦胧和妩媚.远看,那小桥流水人家淡淡的罩上了一层薄纱,好似一幅水墨丹青。

粉墙黛瓦被柔和的运河缠绕,那线条优美的连/人体写真/也自叹不如.飘飘的雨丝在风的吹拂下斜斜的划落,把小镇装点的更加古朴和清幽.站在江南的小桥上,淋着江南的雨,尘世的喧嚣和心的杂念都顺着雨水 滴落,顺着那运河 流向远方。

头发淋湿了,衣服淋湿了,鞋里也灌满了水,可心却十分欢畅.

烟雨中的江南古镇,远看水乡漂渺,近听雨落无声.雅致的园林,在雨中仍是那么气宇轩昂.细致精妙的砖雕石刻,曲桥回廊,假山荷池,更是野朴成趣,清新自然.

踏在幽幽的古镇小巷里,踩在清清亮亮的麻石路上,闻着小摊上飘来的油香,听着/吴越软语/那悠扬的叫卖声,流连在这古镇,思古之情由然而生,怎不叫人心醉,怎不叫人心牵?

该走了,可多情的雨仍下个不停.江南人留客不说话,只有小雨沙沙的下.好象对着我说;"留下吧""留下吧"!江南的雨多情,而雨中的江南更是爱意绵绵.

她象一个温柔美丽的绣娘,用雨丝织出了江南两岸的绿,织出了江南的春,织出了江南/那/如画的水乡风情;她又用情丝/绣出了江南/如诗的韵,绣出了江南幽雅的姿彩和一代一代江南人如水的柔 情. 我真的不舍,舍不下江南的雨,更舍不下这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

八、烟雨桃花潭 作者:陈所巨

桃花潭早在神往之中。每每由凝思进入幻境,将自己化成汪伦、李白,或岸上,或舟中,送人或被人送着,一样的难分难舍、别情依依。

真到桃花潭来了,一个暮春的雨天。

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无声的青弋江,背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我知道,在另外的时空,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江南特有的小小的梭子船,他的眼里 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1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的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在静静地在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大唐的李白?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到 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 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 贴一朵无声的小旋涡。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上游百米处,三两牧童骑在水牛背上,悠悠地由江水驮过江去,水面只剩一弯盘角的牛头和戴小斗笠的牧童的上

篇五:《王昭君》有感

《王昭君》有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

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寂静无声,犹如她现在的心情。沙漠上的寒风一阵一阵像一双无形的手鞭打这她的面庞,落下的泪,随着这风飘散了。她只是一介女流,身上却背负着国家命运;她只是一介女流,却有勇气远嫁匈奴;她只是一介女流,为了和平牺牲了自己。

她把一切都留在了塞外,在金色的沙漠上,在广阔的草原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那绝世的容颜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心上。她有过泪,有过恨,有过彷徨,但最终是坚贞不渝的,她撑起了历史,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那一夜,匈奴和亲的消息传遍长安。

她深处禁宫深处,空对明月,在无尽的时光中徘徊,要么出塞和亲,要么深待空宫,前者飞出牢笼,顺应自由,后者囚禁等待,只能在无声无息中默默死亡。 为了自由,出塞又何妨!

匈奴使者已奉旨进宫选妃,后宫三千佳丽个个双眉紧锁,只有她面对这一切,淡淡笑着接过了圣旨,也接过了国家的安危。琳琅满目的嫁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皇帝的赏赐,她都不在乎;她只知道边疆无休止尽的战争,战士每天都在生死间挣扎,生死未卜。两个国家的恩怨竟由一个纤弱的女子承担。 为了国家的存亡,出塞又何妨!

长安城前,与父老乡亲挥泪告别,他们不舍这个女子的离别,但是他们知道这个女子出塞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全长安城百姓的安危,所以,他们不得不牺牲她。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祈祷她在异国可以过得好

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大沙漠浩浩渺渺,起伏不断,一列迎亲队伍在漫天的黄沙中缓慢前进,天空中的单飞的孤雁一阵一阵凄凉的号鸣仿佛在为她的命运抱不平。只是边关告急,长安城内一片狼藉,边疆的战士们天天死伤无数,也许只是天意让她选择了这条坎坷的路。

为了长安百姓和边关战士的安危,出塞又何妨!

塞外风沙中柔弱的身影,坚定地前行着,为了自由,为了和平,为了安定,她一步一个脚印,幻化成战争结束的一个标点。

为了这片土地,她,是伟大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大多把昭君出塞当做一种悲剧,纷纷写诗做词抒发对昭君境遇的悲叹。虽然王昭君可能是悲伤的,但是不管怎么样,王昭君她是坚强的。她为了祖国,嫁给了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一路上她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她无怨无悔。所以,昭君出塞未必是一场悲剧。如果王昭君当年没有选择和亲,而是继续留在深宫,可能最终老死在皇宫中,孤独一生。和亲是她不甘被埋没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但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也在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使汉匈的烽火熄灭了半个世纪。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无疑,王昭君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拥有绝世的美貌,又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不仅在千年以前,当今社会也涌现出了众多美女,她们不但容貌美,更是心灵美。最美女老师张丽丽在危急时刻舍己抢救学生的壮举中绽放出她的美;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双手托起一个坠落的生命;最美双胞胎孕妇彭伟平,为救邻家落水女童,夭折一子。她们的美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她们的美也是最动人的。 琵琶幽幽深入人心。

听,千年前的琵琶声又在耳边回荡。

体裁作文